正文

茅盾與上海文化:兼論作家在政治與文學之間的命運選擇及其歷史遺產

紀念茅盾誕辰120周年論文集 作者:


茅盾與上海文化:兼論作家在政治與文學之間的命運選擇及其歷史遺產

宋炳輝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 上海 200083

摘要:茅盾的文學實踐從上海這個城市開始并確立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地位,但作家身份的選擇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確定的,它是作家個人選擇與歷史場域相遇合的結果。本文擬從茅盾與上海這個城市的關系入手,分析其作為一個作家、社會與文化活動家的個性、命運選擇、文學特點及其歷史影響,并進一步概括茅盾相對于中國現(xiàn)代作家、知識分子群體的典型性意義。

關鍵詞:茅盾 上海文化 命運選擇歷史遺產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懊┒堋笔撬_始文學寫作之后使用的筆名,也是他先后使用過的幾十個筆名中,最為讀者所熟知的一個。茅盾出身于中國晚晴末年的南方鄉(xiāng)鎮(zhèn)(浙江省嘉興市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的一個中等富裕家庭,他并沒有完整的大學學歷,只讀過3年預科(1913—1916),也沒有正式的外海留學經歷,只有不到兩年的日本流亡經歷(1928.7—1930.4),但最終卻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批評家、編輯家和翻譯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茅盾有著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如果說以讀者公認的“魯郭茅巴老曹”排列而位居第三的話,從整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而言,因為魯迅的早逝(1936年)、郭沫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基本從政,茅盾則是連接20世紀上下半葉中國文學最關鍵的人物之一,而這個人物的成長及其歷史影響,與上海有著特殊的關聯(lián)。

茅盾14歲(1909年)以前在老家烏鎮(zhèn)的小學就學,18歲(1913年)前在湖州、嘉興和杭州三地的中學讀書,20歲以前在北京大學讀書。從1916年夏天,20歲的沈雁冰只身一人,懷揣一紙薦書踏上陌生的上海灘起,到52歲的茅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離滬北上,時間長達30多年。這30多年中,有超過1/3的時間是在上海度過的。期間雖也有幾次或長或短的離開,主動或者被迫前往廣州、武漢、日本、香港、桂林、重慶、新疆等地,但一旦條件許可或者機緣巧合,他還是回到這個五方雜處、熙熙攘攘的十里洋場。總之,茅盾一生的命運,與這個現(xiàn)代魔都結下了不解之緣,上海這個現(xiàn)代東方大都市,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在這30多年的時間里,他從一個北京大學(蔡元培之前)的預科肄業(yè)生,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和重要組織者之一,一度專注于中共早期政治與文化活動,又幾經磨難,最后從一個社會活動與文化活動家,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編輯家、文學批評家、左翼革命作家,是除魯迅之外影響最大、成就最為卓著的左翼文學領袖,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藝的第一代領導人。1948年底,茅盾應中共中央邀請,赴北平(即北京)參加由中共發(fā)起的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工作。從此,他的文學與政治生涯又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而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他先后擔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作協(xié)主席、文化部部長和《人民文學》主編等職務。若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這幾乎是一個奇跡。而這個奇跡的發(fā)生,與上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這30年間的上海,作為當時東方世界現(xiàn)代化與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演了無數(shù)幕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戲劇。自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上海等五個沿海城市之后,上海的中心區(qū)域先后被英、法、美等國租賃,這就是上海的“租界”。1937年之后又逐步被日本占領,直到1945年二戰(zhàn)結束(日本戰(zhàn)敗投降)為止,上海的完整主權才回到中國民國政府手中。近百年“國中之國”的租界存在,成為上海不同于其他傳統(tǒng)都市的一個明顯特點。由于弱化了專制政權的控制,上海便成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直接碰撞、交融時間最早、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它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提供了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演示與實驗場所,也為各種新生的社會力量的孕育、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間。自辛亥革命(1911年)后,從維新派到革命派,從國民黨到共產黨,各種政治勢力和文化派別都將上海作為重要的活動基地。由于上海事實上成為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不同于北京(或南京、武漢)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文化傳媒與出版中心,因此也是各種文化人士大量匯聚、出入頻繁的城市。在動蕩的20世紀上半葉,上海的多元文化空間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化精英的到來。半個世紀中,先后有1920年代初(五四運動后)、1920年代末(北伐戰(zhàn)爭后)和1930年代末(日軍全面侵華戰(zhàn)爭開始后)三次大規(guī)模的文化人匯聚上海的現(xiàn)象。反過來,這些文化精英又為上海的多元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上海由此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茅盾,只不過是這幾代文化人中最引人注目者之一。

根據(jù)茅盾的生平及其精神歷程,我將他歷時30年連續(xù)或者間斷地在上海居住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1916—1925年(9年);1925—1929年(4年);1930—1948年(18年)。這三個時期,茅盾在上海經歷著不同的歷史,也面臨著不同的人生選擇。

一、初居上海的1916—1925年:交錯在政治與文學之間的人生選擇。在這9年時間里,沈雁冰完成了三個重要轉變:

首先,開始了獨立的職業(yè)生涯。因為有在北洋政府財政部公債司任職的表叔盧鑒泉的幫助,沈雁冰被推薦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近代著名出版家張元濟,從而開始其在上海的職業(yè)生涯。從編譯所的英文部、國文部做普通編輯開始,到《學生雜志》的助理編輯,并繼續(xù)自學英文,廣泛閱讀,開始寫作與編譯。

其次,主編《小說月報》(1920年主持“小說新潮”欄,1921—1922年主編)是其一生的重大轉折,由此成為新文學重要團體文學研究會的核心成員。系統(tǒng)介紹大量西方近代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思潮流派(“海外文壇消息”欄目、童話編譯),撰寫大量文學評論,成為著名的新文學運動領袖、編輯家和文學批評家。

再次,參與早期共產主義運動,成為中共最早成員和領導骨干之一,從一開始就同時在政治與文學中展示才能與影響。1920年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共第一批50多名黨員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共上海地方兼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的委員、秘書兼會計,并一度代理委員長之職(1923年8月)。同時在由中共創(chuàng)辦旨在培養(yǎng)共產黨干部的上海大學任教,并編輯《民國日報》副刊《社會寫真》,撰寫大量社會評論。但在執(zhí)委會兩度改組、兩次推舉新當選委員擔任執(zhí)委會委員長之后,茅盾辭去了執(zhí)委會職務。一度編選道家典籍《淮南子》,但仍是中共商務印書館組織的骨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