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奏曲

林庚《中國新文學史略》 作者:潘酉堂 著;潘酉堂 整理


前奏曲

自鴉片戰(zhàn)爭失敗以后,中國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國,所謂天朝者已失其天朝的威嚴,所謂真龍?zhí)熳诱咭矟u漸失掉了一般人的信念,而歐風東潮,隨著外侮而來的,同時乃亦有歐洲的科學與文明。一八九四甲午之戰(zhàn)又現(xiàn)于日本,不但遙遠的西洋望塵莫及,即同在東亞的島國也得俯首屈就,朝野人士經過這一次大打擊后,才覺悟于中國的毛病除了沒有堅船利炮之外,全盤的文化亦都有需要改革的地方。于是朝廷亦遷人東渡留學,當時的學者如嚴復則出而譯西洋科學與哲學方面的著述,林琴南遂翻譯西洋司各特諸人的小說,譚嗣同在《仁學》中更主張廢除漢字,其間關系最重要而與新文學運動影響最大的則為梁啟超。

戊戌政變失敗后,梁氏亡命于日本,于是創(chuàng)《清議報》,又創(chuàng)《新民叢報》,為中國報章雜志的開端,之后復發(fā)現(xiàn)小說有改良政治的功用,于是又創(chuàng)《新小說》,均以感化社會為目的,如《新羅馬傳奇》《新中國未來記》及科學小說《海底旅行記》,他自己說他為文:

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這并非自己吹噓的話,當時稍為年青一點的及頭腦稍為維新一點的人,沒有不受他這魔力的吸引的。這新文體的目的,本來在能夠喚醒民眾,因為戊戌政變的失敗,使他覺悟于一般人太沒有知識,太如醉如癡,所以必須筆鋒常帶情感而條理復極明晰的文章,才能喚起全國的同情與贊助,然而在無意間,他帶到文人眼中以“平易的俚語”,以“外國的語法”,使得白話已開始得到它嘗試的機會,啟示了后人以一個偉大的運動的先聲。

與梁啟超同時亦以同樣目的而專致力于文字改革的,則有王照,他在他《合聲字母原序》里說:

余今奉告當?shù)勒撸焊粡娭卫?,在各精其業(yè),各擴其職,各知其分之齊氓,不在少數(shù)之英雋也,朝廷所應注意而急圖者宜在此也。茫茫九洲,蕓蕓億兆,呼之不省,喚之不應,勸導禁令毫無把握,而乃舞文弄墨,襲空論以飾高名,心目中不見細民,妄冀富強之效出于策略之轉移焉,茍不當其任,不至其時,不知其術之窮也。

所以他更主張“官話字母”“專拼白語”,其實在他之前譚嗣同已主張應廢漢字,而粵之王炳耀,閩之蔡錫勇,廈之盧戇章,蘇之沈學,亦先后倡改造文字之說,盧戇章有“切音新法”,曾由都察院奏請頒行天下,蔡錫勇先有“傳音快字”,后更與其子蔡璋改良為“蔡氏速記術”,遂開速記之始。

不過這些字母都是方音字母,足以使“同國漸如異域”,所以他主張拼音應以北京話為標準,他說:

吾國古人造字,以便民用,所命之音,必與當時語言無異,此一定之理也。而語言代有變遷,文亦隨之??鬃铀^述而不作,系指禮教之實而言,非指文字而言。故以孔子之文較夏殷之文,則改變句法,增添新字,顯然大異??芍稻彤敃r俗言肖聲而出,著之于簡,欲婦孺聞而即曉。凡也、已、焉、乎等助字為夏殷之書所無者,實不啻今之白話文增入呀、么、哪、咧等字,孔子不避其鄙俚,因圣人之心專以便民為務,無文之見存也。后世文人欲借文以飾智驚愚,于是以摩古為高。

他以為文、言應當一致,文、言能一致才能“便民”才能教民,他的字母在當日因此很得許多名人的贊助,袁世凱、吳汝綸、周馥、嚴修、勞乃宣,都是他的同志,勞乃宣并采用了“官話字母”作成《簡字全譜》,在光緒戊申(一九○八)年有進呈《簡字譜錄》折,亦說明:

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其時張百熙、張之洞等的《奏定學堂章程》的“學務綱要”里亦即規(guī)定:“以官音統(tǒng)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官話的使用遂暢行全國,當時并有白話報的諸叢書的刊行,至宣統(tǒng)二年(一九一○)中央教育會議乃更通過“統(tǒng)一國語辦法案”,遂成為民國前白話運動的最后的成績。

當時的白話其目的純?yōu)榭梢越堂?,因為民不懂得文,所以非白話不可,至于懂得文的人自然還是用文言,這仿佛外國教士們因為要傳教,所以把《圣經》翻成中國俗語,至于教士們自己自然還是用原來的文字或拉丁文。白話運動的意義當時僅此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