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而寫作
在整個社會發(fā)展史中,人民群眾不僅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還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作為精神財富之一的文學藝術,應屬于人民,因此文學藝術作品理應表現出一定的人民精神。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告訴我們,文學與人民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學是人民生活的烙印,人民的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源泉。對于作家來說,寫作就應該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反映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反映人民的意志、愿望,訴說人民的需求。因而,服務民眾該是文學的基本擔當,為人民寫作應是作家的根本使命。
從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現在,70年間,無產階級和共產黨領導下的作家們,其實一直在實踐著“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針,堅持為人民創(chuàng)作,寫出了大量文學精品力作。
20世紀40年代前后,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創(chuàng)造性探索的重大成果,“文藝要為廣大群眾服務,如何為廣大群眾服務”的思想,對于當時和之后的文學工作者具有指向性的意義,從此涌現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家。在他們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始終把人民擺在心中的最高位置,關注黎民百姓,關心群眾疾苦,他們在長期的生活中保持了與人民群眾的強烈感情,從而寫出了一部部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提出,更是為我們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作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創(chuàng)作氛圍活躍,創(chuàng)作情感更貼近生活,貼近人民,貼近大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支持下,“走基層”“作家采風”“定點生活”等一系列活動給予了作家們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他們從社會中汲取了養(yǎng)料,在參與人民生活的實踐中,增強了自己的寫作生命力,實現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進步,寫出了許多文學精品力作,這無不源于強大的人民后盾。
縱觀中國的文學發(fā)展史,雖然經歷社會變革,文學形式和風潮迭起,但作家始終與人民保持著親密的感情,這也是中國文學不斷進步、作家創(chuàng)作走向繁榮的根本所在。但凡是進步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在人民群眾中有深刻影響力的作家和作品,無不是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無不是源于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作家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放歌,就要在社會變化中正確把握“人民”的時代內涵,正確認識寫作的中心、對象、目標和任務,正確處理作家“個體創(chuàng)作”與“服務群體”的關系。
“人民”作為一個群體的代名詞,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有不同的范圍所屬。從毛澤東文藝思想到鄧小平文藝理論,從新中國成立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人民”的內涵都在不斷變化,其概念也越來越寬泛。在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人民概念的范圍是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大眾,體現為“工農兵方向”。革命文學工作者就要堅持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的根本方向,去歌頌無產階級領導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世界的斗爭。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一直到改革開放前,人民一直被置于一個“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中。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人民回到了“最廣大的人民大眾”的本義,知識分子以及一切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愛國者,都成為了作家服務的對象,“人民”的范圍也越來越大,作家服務的中心、任務和目標也隨著對象外延的變大而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更好地為人民群體服務。
當今時期,人民內部的不同群體正隨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而變化。一方面新興經濟形態(tài)所產生的富裕階層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下崗失業(yè)工人、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相比于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復雜化,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逐漸多元化、個性化。在如何處理“個體創(chuàng)作”和“服務群體”的關系問題時,作家容易出現過分偏重某一方面的極端傾向。所以,作家在為人民創(chuàng)作時,需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寫作的個體化,不等同于脫離群眾。作家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意識、情感立場和寫作方式,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個人體驗理所當然地當成整個社會的真實記錄。尤其是有些作家沒有去深入生活,不和人民接觸,他們僅憑大多數人的訴說,就把這種同質化的印象習以為常地當作寫作的素材,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的文學作品,是不容易引起人民共鳴的。而且,當整個社會都在呼吁公平、平等的時候,公民內部不同的階層的訴求意識并不相同,相比于那些富裕群體,那些下層社會的人卻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tài)。作家不能把個體化、個性化寫作當成私人化,更不能脫離群眾,特別是那些弱勢群體。
二是為人民寫作,不等同于一味迎合大眾。有一部分作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縮小“人民”的范圍,把人民等同于某一特定的群體,如把“人民文學”當成“商業(yè)文學”,認為只要寫出的作品為市場所喝彩,就完成了為“人民”創(chuàng)作的任務,那就未免膚淺和簡單了。從內容上講,真正地為人民寫作,不是只要寫出市場上人們喜歡看、愛看的作品就可以了,更需要歌頌人民的生動實踐、展示人民的精神風貌、反映群眾的疾呼心聲的優(yōu)秀作品。當下有些作家,置換了“人民”的內涵,把它變成一種虛偽抽象的代名詞,打著“人民”的旗號,寫出的作品貌似抒情時代的大合唱,實為附和喧囂的庸俗之作。
目前,作家在為人民寫作的實踐過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些作家還不能很好地擺正自己與人民的關系,與人民存在很大距離。過去傳統(tǒng)的寫作手法是集中抒寫一兩個群眾形象,并把他們從形象、道德、人格力量等方面加以拔高,有些作家正是受這種手法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容易將“個別形象”代替人民形象,把個別“人民”形象想象為人民共同體,只是無謂地、高高在上地去反映和放大某些人物形象,而沒有從廣大的人民群眾的立場思考和創(chuàng)作,沒有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沒有注重挖掘人民群眾平凡生活中的素材和主題。他們名義上是為人民寫作,其實已經與人民有距離了,因為這些放大了的、拔高的人物,更多的已經不具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特質,他們所塑造的這些人物形象,并不能代表我們大部分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這些會嚴重影響作家的定位,造成自己和普通群眾的隔離,文學作品看似立意是人民,內容則失真,這樣的作品自然也不會引起人民的共鳴,這樣的作家也不會得到長久的進步。
寫作者缺乏情感立場,對人民的熱情不夠。寫作從來都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積,而是作家對人民情感的傾注,我們強調作家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僅要作家貼近人民,更要他們在接近人民的同時飽含一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而現在某些作家身上正缺少這種東西。我們現在正涌現出一種商業(yè)化的浪潮,受資本觀念的侵襲,一些知識分子的情感逐漸俯首于金錢,出現了拜金主義的傾向,他們對于一些社會現象和人間冷暖已經麻木,缺少了憐憫和同情。出于自己利益的考慮,他們寧愿去寫一些粉飾、堂皇的東西,以此來獲得名譽、金錢等的回報,而不愿去碰普通百姓油鹽醬醋的生活。與此相對應的是,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勢群體已經處于生存的邊緣,作為作家,在寫作中更應該表達他們的訴求,如果作家沒有這個情感立場,反而會讓他們在話語權上也處于噤聲狀態(tài)。
不深入生活,對人民關注度不夠。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體驗的缺乏必然導致藝術作品的縮水,而有些作家只是在“嘴”上空談,并沒有去實踐。他們僅憑自己的知識儲備,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對某人某事做出價值判斷,并沒有真正地去深入群眾生活,這樣寫出的文學作品不但不會為人民服務,反而會誤導讀者?,F在有一種情況:當整個社會都呼吁為人民寫作時,這種呼吁就成為了一個“標尺”。這本是引導作家深入人民生活的一個標尺,但在某些作家眼中卻成了心中放不下的“坎兒”,認為如果誰不抒寫人民,就是作家價值取向的錯誤,所以礙于為人民寫作的道德標準,即使他沒有能力或者不理解、不深入人民實際,卻編造出一些所謂的“群眾”故事和作品。需知,真正的“為人民”,不應是空談服務群眾,在俯瞰的生活中去想象或構想人民生活,而是對于人民有真實的關切,能走到生活深處,走進人民心中,對人民要有感情、有熱度、有誠意。尤其是當代中國社會中,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許多影響民族振興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成就,謳歌人民群眾的這種創(chuàng)造精神與創(chuàng)造成就應當成為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偉大的時代召喚偉大的作家,偉大的人民期盼偉大的文學作品。作家應擔當起“為人民寫作”的根本使命,并在深入生活中培養(yǎng)對人民的感情,創(chuàng)作出更多人民滿意的作品。
要切實深入人民生活,切忌淺嘗輒止,注重培養(yǎng)對人民的感情。作家深入到實踐當中,并不是單純地考察、采風,而是要有堅持到底的作風和精神,長時間地去接觸民眾,感受他們的實際生活。要切忌淺嘗輒止,只做表面文章,一定要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泛泛而行,不但不會得到一手的寫作素材,反而會引起人民的反感。而且在深入生活的同時,作家一定要注重與當地人民的交流、接觸,要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思,與人民同呼吸。作家對人民的情感需要培養(yǎng),這種感情的建立會直接影響到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認識到的是,作家與人民拉近距離要求作家要有歷史責任感。那種把作品和文學的好壞歸咎于整個社會和人民,把成就完全歸結于自己,把作品和文學的不景氣歸結于社會和時代的浮躁之氣,是最需要我們防范的。
要正確理解人民生活,善于觀察和思考,對生活進行提煉和再創(chuàng)作。在深入生活的同時,要注重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并把這些素材“正確”地轉化為自己的寫作內容,這就需要深入而準確地理解人民生活。如今的社會千變萬化,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中總會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如何準確地把握和了解民眾的心聲,成為作家深入生活的關鍵?!凹媛爠t明,偏聽則暗”,此時此刻一定要從整體和全局著眼,不要偏聽一面之詞,要熟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熟悉國情,站在時代前沿,思想開闊,仔細觀察和思考。同時,隨著深入生活的機會更加多,條件更加好,內容更加殷實,社會和人民對于作家的要求也更加高起來。作家一定要掌握豐富的多學科知識,以便于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情況和環(huán)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生活素材進行準確的提煉和再創(chuàng)作。
要接地氣、打深井、跟時代、求創(chuàng)新,堅持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相統(tǒng)一。每一位深得人民擁戴的好作家都是集生活、時代、個性于一體,每一部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好作品都是集內容、思想、藝術于一身。作家首先要接地氣,創(chuàng)作要從群眾中來,作品也要到群眾中去,要做到為人民寫作,只有這樣,作家的創(chuàng)作才有根基;同時要緊跟時代發(fā)展,抒寫人民的新事、新變化、新發(fā)展,只有這樣,作家的文章才能常新;還要在繼承中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出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作家的作品才能成為精品。如今的新媒體發(fā)展迅速,網絡文學、手機文學、影視文學等異軍突起,作家一定要善于把握機會,注重文學在時代的新變化,讓其不僅在內容上充實、生動、形象,更要在思想上、藝術上達到一定的高度,為人民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文學作品。
(2012年1月9日,原標題為:為人民寫作應是作家的根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