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展示VS敘述:情境的藝術(shù)
報紙上的文章著眼于客觀公正地報道一則事實,而一首詩的意義則在于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發(fā)自肺腑地以別樣的方式重新敘述生活。在為讀者營造一種詩意的情境或一個真實可感的敘事氛圍方面,描述性的意象比直白的陳述有用得多。這個真理已經(jīng)在詩歌課堂里被提煉為一條隨處可見的黃金法則:要展示,不要敘述。
讓我們來看看表達“虛弱”這個概念的不同方法,通過這個例子來看看“展示”VS.“敘述”到底是什么意思。
“敘述”的表達:“我感到虛弱。”
“展示”的表達:“我?guī)缀醪荒馨褱姿偷阶炖锪恕!?/p>
第一個例子向讀者直白地解釋了說話者的感覺。第二個例子則給出了具體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讓“虛弱”這個概念生活化了;我們能看到此刻“虛弱”存在于說話者身體的哪個地方。當你用情境去展示的時候,你給讀者提供的是視覺的,觸覺的,有時候甚至是聽覺的參照物,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虛弱在你身上和在我身上的表現(xiàn)和感覺有可能完全不一樣,情境能幫助你更有效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情境也能讓詩從模糊變得具體,這樣它就變得更有趣味了。
“展示”的目標是展現(xiàn)一個鮮活的、新穎的事物——以前沒有被說過或者寫過的事物。在“展示”模式里,如果第一個浮現(xiàn)在你腦中的表達是你以前聽說過的,例如“我胳膊像面條一樣軟弱”——諸如此類過于尋常、用得爛熟的短語也許曾經(jīng)對讀者產(chǎn)生過影響力,但太多的重復(fù)之后,它們失去最初的呈現(xiàn)力,并最終降級為陳詞濫調(diào)。這些完全不會帶來新奇內(nèi)容的情境對你的詩歌沒什么意義。
拋開“要展示,不要敘述”這條咒語般的規(guī)則中暗含的建議,其實詩歌中的陳述性語句并不總是壞的或者沒必要的。實際上,用一種既呈現(xiàn)又陳述的混合表達給生活注入一個新奇的念頭,這在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做法。比如,在我的詩《如心,這個世界》中,第二節(jié)就是以一個陳述句開始的:
了解如何放手十分不易。
云朵中摻著粉色猶如油彩
猶如色素。每個詞語,都如此這般,
陷入到紛繁雜念織就的網(wǎng)中。
我用兩個例子詳細說明了放手,這兩個例子顯示了自然界和語言中的復(fù)雜情況。與其從我們的詩歌中抹去所有的陳述性語言,不如更好地思考如何使陳述性的話語和具體情境的營造彼此協(xié)調(diào)——這種做法更有意義,且能夠帶來最大的沖擊力。
每當作出一個敘述的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描述它而不是定義它,將會發(fā)生什么呢?”并且考慮相反情況:“你的描述性情境能否從一個更直接的解釋中獲益?”有時候,認知的唯一方法是嘗試大量不同的方法,然后從中找到最合適的一種。這將有助于培養(yǎng)你自己對在詩歌中混合使用“展示”和“敘述”這兩種表達方法的鑒賞力。
●用“展示”而不是“敘述”的方法重寫下面的句子:
●她的頭發(fā)一團亂。
●我討厭玫瑰的味道。
●他等不及再見她一面。
●學(xué)齡兒童休息時間結(jié)束后仍不能離開操場。
●你總是改變主意。
●月亮圓了。
●我不會放棄的。
●現(xiàn)在,對下面的每個問題,先寫一個“敘述”的答案,然后再寫一個“展示”的答案:
●你對一場輸?shù)舻谋荣愑惺裁锤杏X?
●當一個朋友對你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后,描述一下你當時的感受。
●你每天最喜歡的時候是什么時候?為什么?
●描述一下你的第一個(或早期的)記憶。
●仔細觀察大街上的一個陌生人,然后描述一下他的外貌和舉止。
●和家人一起旅行時你的感受如何?
●用新鮮的、原創(chuàng)性的語言改造這些陳詞濫調(diào):
●他的褲子上有螞蟻。
●我就像一條離開了水的魚。
●沐浴后,她覺得自己像雛菊一樣清爽。
●那不過是滄海一粟。
●這是切片面包以后最好的東西。
●在苦痛的眼中,你就是一場筵席。
●那男孩像野草一樣生長。
●她曾祖母跟那些山丘一樣老。
●不要貪心不足蛇吞象。
●我像樹葉一樣顫抖。
●經(jīng)過第二次短暫的停留后,他繼續(xù)在薄冰上走著。
●她的胸平得跟飛機場一樣。
●千方百計,不遺余力。
●寫一首完全由“敘述”的語句組成的詩,并要圍繞著一個清晰的主題。
●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描述性情境重寫這首“敘述”的詩。
●把初稿中的“敘述”性語句,和第二稿中“展示”性的情境融合起來,再一次修改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