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寫的居魯士!
這只是余粟第一次踏上伊朗的土地,還沒受過太多伊朗歷史文化熏陶的他,當然不可能對所聞所見立刻就全然領(lǐng)悟其中的深奧和魅力。
此行,他雖然走過了曾為伊朗國都的著名歷史古城設(shè)拉子,走過另一座名聲更為顯赫的波斯帝國都城波斯波利斯,走過有著伊朗最美麗的清真寺之稱的粉紅清真寺……這些讓每個伊朗人說起來便不能自已的景點,卻沒有讓余粟產(chǎn)生心靈之門被扣響的情愫。
但是,當他們的旅行大巴停在距離設(shè)拉子100公里的帕薩爾加德的一片荒原之上的時候,一座孤傲獨立的陵墓,以及導(dǎo)游的一番解說,頓時讓余粟的內(nèi)心有一種被沖擊的震撼!
其實居魯士的陵墓并不高大巍峨,只是在六層石階之上,橫亙著一個矩形的巨大石棺。石棺總體高10米左右,表面沒有任何文字和圖案,更沒有裝飾性的雕琢。
據(jù)說以六層石階為基,與石棺共為七層是有講究的。在波斯遠古神話中,天地萬物的制造之神霍爾莫茲德將宇宙構(gòu)造成七層,最高層為光明國度,即天堂。在波斯人信奉的拜火教中,亦有七步升天之說。
幅員地跨亞、歐、非最大帝國的締造者,叱咤風云的一代世界霸主,他的陵墓竟然如此低調(diào)簡樸,孤零零地矗立在荒蕪遼闊的曠野之上。這給人留下的遐想空間,實在太大太大……
2500多年前,這里或許曾是一片綠洲,河流依傍,要不居魯士怎么會把帝國的都城選擇在這里?在此,他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波斯模式的四分格局的大花園。巍然的宮闕,被似錦繁花、蔥蘢樹木、清澈水池、波斯亭閣簇擁環(huán)抱……這些,才配得上那鐫刻在石柱上的震世豪言:“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如今,昔日的都城早已灰飛煙滅,只在距離孤立陵寢稍遠之處,還可憑借石質(zhì)的地基,大理石柱基上的殘柱,坍塌碎裂的墻根石塊,依稀看出昔日宮闕的輪廓。然而,遠古以來兵燹的涂炭,以及悠悠歲月無情的雨雪風霜,都沒能磨滅居魯士大帝在人類歷史上的赫赫聲譽。
居魯士之所以能夠千古垂名,令人仰望,并不在于他征服了多少城邦,拓展了遼闊的疆域;而在于他對所征服國家和民族的寬容和善待,對世界多元文化的認可和尊重。
人類歷史上反反復(fù)復(fù)上演的征服,無不伴隨著刀光劍影,血流漂杵,白骨與哀鴻遍野。拿破侖曾說:“盛名無非是盛大的喧囂而已?!痹谡鞣呤⒋蟮男鷩瘫澈?,常常是人類文明的灰燼。而居魯士大帝征服了多個國家,但這些國家的文明沒有消逝,甚至還得到發(fā)揚光大。這一切,確實很難用帝王的駕馭之術(shù)來加以詮釋。有人說:與其說居魯士是文明的征服者,不如說他是文明的崇敬者。
位于帕薩爾加德的居魯士陵墓
此外,關(guān)于居魯士的人權(quán)、法制、政治和軍事思想也對后世有著巨大的影響,得到后世大多數(shù)歷史學(xué)者的好評。除了波斯人,諸多曾經(jīng)與之為敵的國家,如巴比倫、希臘、以色列的文字記載中,都不乏對居魯士大帝偉業(yè)和仁政的正面評述。
導(dǎo)游在陵墓前,娓娓敘述著居魯士大帝的生平業(yè)績,余粟一點也不覺得冗長,都默默地記下了,甚至感覺說得過于簡略了。
2500多年前,居魯士以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小首領(lǐng)起家,南征北戰(zhàn),所向披靡,先后征服了腓尼基、巴勒斯坦,統(tǒng)一了伊朗高原,戰(zhàn)勝了強大的巴比倫王朝,建立了從愛琴海到印度河,從尼羅河到高加索,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的波斯帝國。因此,伊朗人尊稱居魯士大帝為“國父”。
作為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開國君主,他本應(yīng)被稱為“居魯士一世”,然而史書上他卻一直被稱為“居魯士二世”。這是因為居魯士非常尊重他的祖父,因此將“一世”的稱謂“拱手相讓”給自己的祖父了。這恰恰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他的謙遜和胸襟,真真是“不可一世”。
居魯士的盛名不在于他東征西伐的勝績,而是來自他寬廣的胸襟和施政的仁厚。他擊敗了企圖謀害他的外祖父,卻為外祖父頤養(yǎng)天年。他打敗了同波斯是世仇的米底帝國,卻依然讓米底國王享受著君王的待遇,還對米底君王的忠告言聽計從。他征服了巴比倫王朝,但嚴令軍隊不許擾民,尊重當?shù)氐娘L俗習慣、宗教信仰。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把巴比倫國王擄來做奴隸的民眾釋放,并派軍隊護送他們返回故鄉(xiāng),幫助他們重建家鄉(xiāng)和宗教圣殿。
亞、歐、非那么多國家,那么多文明,并沒有因居魯士的君臨而毀滅沉寂,反而得到了發(fā)揚光大。居魯士在被其征服地區(qū),實行寬松的自治政策,保留了各國王室和貴族的特權(quán),給人民安定的生活,尊重所有國家的不同信仰和文化,只要承認波斯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各地固有的法律和管理構(gòu)架仍可保留。居魯士大帝保護了所有兩河流域的文明,連戰(zhàn)亂不斷的美索不達米亞,也因居魯士大帝而有了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
關(guān)于居魯士的仁政,傳頌最廣的事跡,莫過于“釋放巴比倫之囚”。據(jù)記載,居魯士的軍隊攻入巴比倫城后,并未像以往的征服者那樣,血腥屠城以顯示其威力。他廢黜了巴比倫國王,釋放了奴隸,寬恕了所有人。他下令釋放被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強行遷徙至巴比倫境內(nèi)的猶太人返回家園,結(jié)束了他們近半個世紀的囚徒生活,并將他們的金銀祭器歸還給他們,支持他們重建被巴比倫人搗毀的耶路撒冷和華圣殿,重建猶太教。
上述這些,我們可以從《圣經(jīng)》的舊約全書中看到相應(yīng)的記載。例如,《以賽亞書》中就有如是文字:“(耶和華)論居魯士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fā)命立穩(wěn)圣殿的根基。’”因此,以色列人至今感謝居魯士大帝的仁慈。
余粟知道,在英語中猶太人被稱作Jewish,其發(fā)音與居魯士極其相似,這是不是因為居魯士是猶太民族的拯救者呢?想到這兒,他感到人世間的神奇,旅行真是讓人開眼界、長見識。
關(guān)于居魯士大帝,導(dǎo)游還特別提到了一樣?xùn)|西,那就是現(xiàn)今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居魯士銘柱”。這個殘破的圓柱體上,刻滿了楔形文字。文字除了記載著居魯士征服巴比倫等內(nèi)容外,還有一道法令,宣示要廢除奴隸制和任何形式的壓迫,禁止使用武力或掠奪手段攫取財產(chǎn),賦予成員國自主決定是否臣服于居魯士大帝的選擇權(quán)力。因此,有人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部“人權(quán)憲章”,比英國的大憲章要早近2000年。1971年,聯(lián)合國認定其為“宣示古代人權(quán)宣言之證明”的文物。
據(jù)說,滅亡了波斯帝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占領(lǐng)了當時的波斯帝國都城波斯波利斯后,基于對150年前薛西斯一世焚毀雅典的滿腔怒火,也將波斯波利斯付之一炬。然而,當亞歷山大來到居魯士大帝的陵墓前,發(fā)現(xiàn)墓旁石碑上刻著居魯士這樣一段話:“我是居魯士,是我創(chuàng)建了波斯人的帝國,我是亞洲之王,如果有怨恨請向我發(fā)泄,萬勿針對這一歷史遺跡。”亞歷山大看后內(nèi)心為之震撼和折服,猛然醒悟過來的他意識到,希臘帝國也許也會有被他國占領(lǐng)的一日,如果總是這樣冤冤相報,何時才能了呢。于是,他下令停止焚燒波斯波利斯,然為時已晚,那里的宮殿群已被毀了大半。
為了表示對居魯士大帝的敬意,亞歷山大下令對居魯士陵寢進行修建。因此,遠處的宮殿早已破敗凋零得沒了模樣,而居魯士的陵寢卻歷經(jīng)2000多年風蝕兵燹,至今還能保存得相對完好,作為一個極為凸顯的標志,張揚著當今伊朗這個國家的底氣和骨子里的驕傲。
在陵寢前的傾聽,讓余粟不禁感慨:一位2500多年前的東方帝國君王,有如此的天下情懷,有如此寬宏的胸襟,有如此的法理意識,以致在波斯帝國時代,其政治制度已頗具人性,公民有休息日、有產(chǎn)假等。這些政治思想和治國安邦的大略細謀,也成為后來西方制度設(shè)計的智慧源泉之一。
余粟不免也由衷地為東方先賢明君的智慧膽識感到自豪和驕傲起來。同時他還意識到:人在茫茫宇宙中,并不總是那么渺小,也可以有如自然界里的嵯峨高峰。想到此,余粟轉(zhuǎn)過臉,深情地凝視著依偎在自己身邊的愛人哈梅德。
隨著與哈梅德愛情的加深,余粟曾給自己取了一個具有穆斯林色彩的名字叫玉素甫。而哈梅德對這個在穆斯林中屢見不鮮的名字一直不以為然,執(zhí)意要為他起個伊朗的名字。終于有一天,她對余粟說:你還是叫居魯士吧!
哈梅德當時告訴了余粟,她為什么給他起這樣一個名字,因為居魯士是她非常尊崇的伊朗歷史英雄??僧敃r余粟聽了,并沒有什么更多的感觸,只是覺得“grushi”和余粟諧音,就接受了這個名字。
此次來到伊朗參加旅行,當同團的旅友們問起他名字,余粟就用哈梅德給他取的新名作答:“I am grushi”。有些意外的是,問者聽到回答,總是會用驚嘆語氣對他說,“大氣!有魄力!好名字,他是我們尊崇的英雄!”他們還會追問余粟,這個名字是誰給他取的。當余粟指指身邊的哈梅德時,又每每會看到他們對哈梅德投去贊許的目光。
此時此刻,站在令人仰慕的偉人陵墓前,置身這樣一個特殊的氛圍中,導(dǎo)游的講述句句叩擊著余粟的心靈,他才感知到哈梅德賦予他的這個名字是如此卓爾不凡,如此響亮,也才深深體味到自己在哈梅德心目中的位置。他暗暗地向她保證,??菔癄€!我余粟也絕不會辜負哈梅德的一片深情!
帕薩爾加德的舊宮殿遺址和居魯士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