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的緣起是2011年至2013年香港研究資助局獎助的專題研究計劃:清代古典戲曲中的明史再現(xiàn)。我想探討有清一代,文人編撰歷史劇蔚然成風,在何種情況下,前朝人事或有關(guān)他們的文學作品被回憶與再現(xiàn)?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清代中國劇壇上的明史再現(xiàn)?清代戲曲家再現(xiàn)明史時如何發(fā)明?他們編撰的歷史劇與前朝有何不同?是否重現(xiàn)過去有助於某一群體“集體紀念”,而此共享的經(jīng)驗會造成一種認同的感情,令參與者團結(jié),同時排除他者?戲曲中的明史書寫及其用途在多大程度上與正史不同?這在清初、清中葉和晚清是否也有變化?清代歷史劇對當時人們認知明史,感受其與當代的關(guān)係又有何作用?爲了全盤理解以上這些問題,我以現(xiàn)存的全部170種左右有關(guān)明史的清代古典戲曲爲研究範圍,試圖考察這些作品産生的社會、文化、歷史脈絡(luò),描繪它們的多元性與互文性,以洞悉其創(chuàng)造過程、思想、藝術(shù)特點,及其與清代社會、政治之間的各種關(guān)連。我也希望藉由這批傳奇或雜劇,探索清人的情感歷史,因爲我相信,在戲劇中,經(jīng)常隱含、負載著社會能量、集體信仰以及共同經(jīng)驗。至今有爲數(shù)不少來自清代歷史劇的折子戲,如《鐵冠圖》的《撞鐘·分宮》仍活在當下崑劇舞臺上的這一事實,正見證著這批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與情感力量。
感謝已故的前輩學者陸萼庭先生激起我對研究清代古典戲曲的興趣,是在他的倡議之下,由他、吳書蔭先生和我合作開啓了“清代古典戲曲總目”計劃,由臺灣國科會贊助。陸先生仙逝之後,江巨榮先生熱情加入,鼎力相助。對這三位先生的啓發(fā)教導(dǎo),以及計劃助理編輯陸方龍先生多年來不計報償?shù)男难冻?,我的感激難以言表。本書下編明史相關(guān)劇目提要,得力於該計劃的成果甚多。我也非常感謝我的學生好友張家禎博士擔任我的“清代古典戲曲中的明史再現(xiàn)”計劃助理,本書中的每篇專題論文和所有的劇目提要,都由她協(xié)助編輯校對。更重要的是,這批劇目提要的初稿編寫,若沒有她的努力,幾乎不可能完成。書中的論文曾在內(nèi)地、香港、臺灣不同的會議上發(fā)表,並在《中華戲曲》、臺灣的《戲劇研究》和香港的《中國文學學報》期刊上登載,感謝會議籌辦人、主持人、討論人以及期刊編輯、匿名審查人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香港中文大學提供的優(yōu)良環(huán)境,以及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同道、師生之間的切磋琢磨,使我獲得無盡的助益。感謝外子翟志成數(shù)十年來全心全意的支持,感謝小女君宜不論多忙總會抽空陪伴,他們又各以其對卓越的追求時時刻刻激勵著我。最後我要感謝香港研究資助局獎助我執(zhí)行“清代古典戲曲中的明史再現(xiàn)”計劃。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小書,錯誤和缺漏之處尚祈得到各位方家的不吝教正。
2019年1月10日
於香港中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