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拍一,我拍一

大道和小道 作者:刀爾登 著


你拍一,我拍一


去年底,英國《衛(wèi)報》上有場小小辯論,話題是老掉牙的“攝影是藝術嗎”。這是那種后息者勝的論題,自有照相術以來,便沒停止過,在可預計的將來,也難見寖息。藝術評論者喬納森·瓊斯,理應知道此事多說無益,然而看過一場攝影展后,不平之氣涌上來,揮筆寫了一篇文章,單看題目已火氣十足——《單調,毫無生氣,愚蠢:為什么照片不適合掛在畫廊里》。

喬納森為示公允,開篇便贊美攝影是“當代世界的奇跡”,因為它提供的視覺信息和對我們生活的如實記錄(“信息”“記錄”,當討論藝術時,這兩個詞未見得總是好話)。但鑲上框子,用燈光巧妙照射著,擺在藝術展覽中,攝影作品便不配了,為什么呢?因為那是展出畫作的傳統(tǒng)方式,換上照片,則成了些“單調,浮淺,沒有生氣的代用品”。他說,一幅優(yōu)秀的畫作,如卡拉瓦喬的畫,涵義豐富,生氣勃勃,而攝影,再怎么好,總是表面上的東西,一目了然。

兩個月之后,他又聽說,有一幅名字叫《幻影》的攝影作品,賣出了創(chuàng)紀錄的650萬美元。這一回,喬納森真是生氣了,比被他觸怒的讀者還要憤怒十倍。“我的iPad也能拍出漂漂亮亮的全景照片,我因此就是藝術家了?不是,這只說明我的平板電腦很棒而已……這幅被捧上天的空洞作品(《幻影》),代表著一種誘人的幻象,那就是,如果我們在好日子里拿著好相機,便覺得拍張照片是和畫張畫一樣藝術的事。”

攝影是不是藝術(準確地說,攝影作品中有一批為藝術品,繪畫中也有許多算不上藝術品),涉及藝術的定義,既然喬納森并沒有給出自己的、可以把攝影關在門外的獨特定義,他的論辯其實是很無力的。幾天后,以攝影評論為業(yè)的肖恩·歐海根寫了篇文章,反駁喬納森的許多沒根據的斷言,比如說,當代攝影的許多觀念并非如喬納森所說的那樣來自繪畫傳統(tǒng)?!痘糜啊返膬r格確實高,那又怎樣,資本主義嘛,總是有人錢比常識多的。與喬納森的意見相反,確實有許多攝影作品印刷出來后比在電腦上更耐看。至于刺激了喬納森的攝影展,肖恩說,那本來就是不怎么高明的展覽,他應該去看點兒更好的作品。而數字照相,也并不是像喬納森誤解的那樣會使人人成為攝影家?!安皇堑模皇鞘拐障喔菀琢?,如此而已。好的攝影者不管用什么相機都能拍出好照片。不高明的攝影者,就是拿著兩千英鎊的自動相機,拍出的照片仍然糟糕。關鍵在于觀察世界的方式,不在于技術?!?/p>

這些只是引子。攝影當然可以為藝術。不過,照相,確實有些令人迷惑的地方?,F在,“拍風景”是當代的流行,每到一處——那種地方通常是圈起來賣門票的,包括你我在內的游人志士,手里是相機,腰間是相機,脖子上掛的是相機?!澳闩囊?,我拍一,一個小孩坐飛機”,不管什么,如果不用相機記錄下來,便好像我們從沒來過此地,好像我們需要證明,不是向自己,而是向別人。

我略覺不滿的是(與另一種意見相反),現代相機快門的聲音太輕微了,如果我來設計,一定要它十分響亮,啪或轟地一聲,在幾十步內都可聽聞,那樣一來,熱鬧十足,而且符合我國大聲疾呼的風俗。還有一種好處,是有些鬼鬼祟祟的人,發(fā)現了什么拍攝的好位置(或用行話說,“角度”),偷偷按下快門,我們聽見左近有動靜,扭頭一看,那家伙裝出一臉的清白,故作姿態(tài)地東看西看,好像他的眼光就從來沒遇見過任何值得停留的對象,腳也開始移動,像從未駐足過一樣,他這么做,不過是想獨吞美好的風景,而我們又抓不住他的把柄,因為不能確定他曾按下快門。如果快門聲音很大,或設計成人聲,諸如“我拍到了”之類的一聲大喊,那我們定能繼踵而至,踩著他的腳印,讓相機來歡呼“我拍到了”,就算他確是拍下了一張絕妙的照片,我們也能用幾十、幾百張完全相同的作品,把他的發(fā)現變得一文不值——實際上我們一直是這么做的,在各種“景區(qū)”,都有一些被認為是上佳的拍照位置,游客們擁擠在那種地方,鏡頭如林。在某個山峰上,我見過數十人擠在一塊橫伸出去的危巖上(我如果不是恐高,也會在那里的),個子矮一點在前面,高個子在后面,井井有條,幾十條長短不齊的鏡頭一同舉起,那景象真是壯觀。如此拍出的照片自然是大同小異,沒什么價值,但至少沒有讓旁人得以專美,對吧?

這里的迷惑在于,假如一位真正的攝影藝術家,拍出一張絕佳的作品,而另一個人在同樣的位置,同樣的時分和光線條件,用同樣的相機和同樣的曝光參數,然后用同樣的暗房處理,得到了另一張幾乎完全一致的照片。前一張是世人驚嘆的藝術品,那后一張呢?它看上去可與第一張沒什么兩樣,除了一點,它是個徹頭徹尾的依樣葫蘆,它的擁有者除了機械地模仿,什么也不會,對藝術更是毫無感覺;而作為觀賞者的我們,何以區(qū)分這兩張照片,哪個是西施,哪個是東施呢?這不像在繪畫中,你可以坐在一位大師的身邊,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我們甚至可以設計一下,請大師放慢筆觸),亦步亦趨,照貓畫虎,然而你所得的,誰都能夠看得出來,是一張沒有個性的、拙劣的模仿品。照相不是這樣。攝影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他的想象與表達,確實不像繪畫中那樣體現在無窮無盡的細節(jié)中。在攝影中,決定成敗的細節(jié)是有限的,因而是可以復制的。假如1942年,安塞爾·亞當斯拍攝《提頓山與蛇河》時,我像橡皮糖般粘在他身邊,而且跟蹤到他的暗房里,像影子一樣復制他的一舉一動,我很不情愿地認為,我確能得到一張同樣的作品,而我的作品雖然沒什么價值,卻能使他的杰作減色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