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姑姑的禮物

青梅 作者:蔣韻 著


姑姑的禮物

雙節(jié)假期,回太原家里為我父親慶壽。按農(nóng)歷的紀年方式,父親今年九十歲了。雖然我母親這些年重病在身,且陷落在重癥監(jiān)護室里已有數(shù)月,但,人生能有幾個九十歲?所以,我們還是為父親張羅了一個小規(guī)模的壽宴和親人的聚會。

小姑姑一家就是從唐山來為她的二哥慶壽的。

小姑姑每次來探親,大包小包,永遠是一大堆的禮物。這次也不例外,帶了渤海灣的各種海產(chǎn)品,還有極新鮮的河蟹。蒸蟹的過程中,有只蟹居然頂起了籠蓋勝利出逃,可見其鮮活茁壯。除此之外,另有一包東西,打開來,是兩本書,舊書。一本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沙漠叢書”中的一冊,掉了封面,名字不詳;另一本,則是凌叔華的小說集《花之寺》,新月書店出版,版權(quán)頁上印著出版日期是1928年。也就是說,它和我父親同庚,按農(nóng)歷的紀年方式,九十歲了。

打開封面,扉頁上有鋼筆的字跡,大概是購書的日期:1944年3月28日。書的主人,是我父親和姑姑的大哥,也就是我的大伯父。

原來,小姑姑是帶來了他們的同胞兄弟,來參加這個親人們的團聚。

我大伯父,是我們家一個近似傳說的存在。我和弟弟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這樣的故事:大伯父當年在北京讀書,學(xué)醫(yī),畢業(yè)后做了醫(yī)生。可是沒多久,卻突發(fā)疾病,亡故于北京。那是抗戰(zhàn)勝利后,上世紀40年代下半葉的事。沒人敢把這樣的噩耗,這樣的晴天霹靂,告訴我的祖母。于是,全家人合力,共同欺騙著這個失去了長子的母親。好在,祖母目不識丁,所以,她一如既往地、如常地,在念叨兒子的時候,在牽掛思念的時候,總會接到一封伯父的來信。姑姑叔叔們,把這封虛構(gòu)的遠方來信一字一句讀給母親聽,在信中,他們編織著各種平安、健康、美好的謊言。正值內(nèi)戰(zhàn)期間,一個人,久久不歸只有問安的書信并非一件不能解釋的事情。就這樣,瞞了不知多久,直到我的祖父去世,身為長子的伯父不能前來奔喪,方才真相大白。

祖母的天塌了。

幼小時,聽家人們講這些陳年舊事,我和弟弟就像是在聽一段遙遠的故事,毫不知輕重。我倆問祖母:“奶奶你怎么這么傻???”祖母不言不語。祖母的傷心、難過從不在臉上,我們看不見,就以為沒有。幾乎從沒有聽祖母提起過伯父,家里也看不見一張這個亡人的照片。直到我十四歲那年夏天,祖母和我們姐弟要乘火車去唐山探望小姑姑,在北京中轉(zhuǎn)逗留,臨行前一天,我在家里一個放雜物的小螺鈿匣子里找東西,突然看見一張小照片,是那種證件照,照片上的人我不認識,弟弟也不認識。拿給父親看,父親說:“咦?這張照片怎么會在那里?”原來,這個人就是大伯父。年輕英俊的大伯父,傳說中的大伯父,就這樣,匪夷所思地,和我見面了。沒人知道他是怎么來到那小小的匣子里的,那原本是一個家人常常翻弄的匣子。那天晚上,熄燈后,祖母在黑暗中說了一句:“他是知道我要到北京去了……”

也許,就在那時,我突然感覺到了,這個亡人,是一個親人。

直到今天,我們也始終不知道,伯父究竟葬在哪里。曾經(jīng)問過父親,在他尚還是壯碩、清醒的盛年。父親竟也說不清。當年的一切,已經(jīng)沒人說得清了。比如,伯父究竟死于何???比如,家族中誰去北京料理了他的后事?又或者,正值內(nèi)戰(zhàn),根本就沒人能去千里之外的異地為他送行?起初,為了隱瞞祖母,大家閉口不談這些細節(jié),而后來,了解這一切的人,一個一個都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于是,伯父的死,就成了一個謎。這些年,每到清明,我和丈夫的家人一起,去八寶山給我的公公婆婆掃墓時,我會有一種深深的悲涼,我想,從來,從來沒有一個人,七十年來沒有一個親人,去為我的大伯上過墳。孤魂野鬼,說的大概就是他了吧?

大伯去世時,小姑姑尚還是一個稚齡的女孩,四五歲光景,但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她和這個大哥最親。一個是長兄,一個是幼妹,兩人相差近二十歲,大哥對她,有一種寵溺的愛。這個大哥,原本是整個家族的驕傲,這個家族,在中原古城開封,創(chuàng)建了第一家西醫(yī)院,在北京讀醫(yī)科的大伯,無疑是家族長輩寄予了厚望的第一人,也是弟妹們尊敬的人??伤麑π」霉眠@個天真爛漫的幼妹,百依百順,放假回家,妹妹讓他講故事,他就講故事,讓他吹口琴,他就吹口琴,讓他扎小辮,他就給她笨手笨腳地扎。開學(xué)了,妹妹說:“大哥,你別走?!边@個他沒有依她,他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起初,她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后來,知道了。為了不讓我祖母觸景傷情,家里人偷偷燒掉了這個亡人的照片、衣物。但總有漏網(wǎng)之魚,比如,那張躲在螺鈿匣子里的小照;比如,在幾十年后會和我相遇的那兩本舊書。這書,是我姑姑的寶。她一直珍藏著它,搬家、遷徙,從中原到黃土高原,從黃土高原到渤海之濱,不離不棄。1966年破“四舊”,在惶恐中,目不識丁的祖母把家里的舊書偷偷付之一炬,而這兩本書,被我姑姑悄悄地藏在了她睡覺的枕頭套里,她枕著它們,枕著她大哥最后的痕跡,最后的遺留——這是她親愛的大哥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的唯一證據(jù)。

后來姑姑分配工作,離開我祖母離開家,去往唐山,做了一名高爐前的煉鋼工人。她學(xué)冶金,是她的兄弟姐妹、堂兄堂姐妹中唯一一個沒有學(xué)醫(yī)的人,似乎,她離她的長兄最遠,可唯有她,保存著那證據(jù):他的書,他留在扉頁上的字跡。大地震到來時,她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從廢墟堆里扒出了她的兒子,扒出了鄰居,扒出了更遠的鄰居,大雨之中,她的十個手指鮮血淋漓。最終,有一天,她扒出了她的書,它們完好無損,她哭了。

從前,從唐山到太原,乘火車,天亮?xí)r,遠遠地會看到車窗外巍然挺立的雙塔,那是太原的標志,看到它,就知道到家了。這一次,我姑姑一家給我父親慶壽,仍然是坐了夜行的火車。天蒙蒙亮,我姑姑就趴在車窗上向外眺望。她望了很久,并沒有看到當年的景色。她遺憾地在心里說了一句:“大哥,抱歉,現(xiàn)在看不到雙塔了?!?/p>

她和大哥一起回家。

2017年10月22日于京郊如意小廬

又及:這篇小文章寫完,給了《文匯報》。但我怎么也不會想到,文章還沒發(fā)表,就傳來了噩耗:小姑姑在一個早晨突發(fā)腦溢血住院。電話打來時,我正在烏鎮(zhèn),觀看戲劇節(jié)的話劇。等我趕回唐山,姑姑在ICU病房里,早已深度昏迷,再也沒有醒來。幾天后,撒手而去。

表弟表妹們,依照當?shù)亓?xí)俗,在初冬的戶外,搭靈棚祭奠,我將寫好的悼文,在姑姑靈前焚化。字和紙灰飛煙滅之時,我知道,有太多的東西,都跟著姑姑去了。

2018年11月13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