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壯士解腕

影響中國學生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 之五 作者:鄭成剛 主編


壯士解腕

【釋義】壯士截斷手腕。比喻當機立斷,不要以小失大。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陳泰傳》。

三國時,魏國有個將領叫陳泰,在一次蜀將姜維、夏侯霸圍攻魏國邊疆時,身為代理征討將軍的陳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經(jīng)在狄道迎戰(zhàn),結果王經(jīng)慘敗,只有l(wèi)萬多士卒退到狄道城內(nèi)堅守,其余的都逃散了,姜維乘勝把狄道城圍住。陳泰領兵晝夜兼程馳援,路上與鄧艾的兵馬匯合,一同進駐隴西。

鄧艾對陳泰說:“如今姜維打了勝仗,士氣很高漲。他們的氣勢不可阻擋,再說我們是在敗軍之后,將士信心不足,所以依我看,不如暫時放棄狄道城不管,避開姜維的鋒芒。待他松懈下來后再找機會救援狄道,這是割腕自保,失去局部保全整體。古人說過:毒蛇咬手,壯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壯士解腕),以保護身體不被毒害。孫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這樣的話嗎?我的意見請你斟酌!”

陳泰說:“不行啊,王經(jīng)已經(jīng)敗了,若讓姜維趁勝進兵向東,占據(jù)株陽,積存糧草,收降殘兵,招納羌人、胡人,與我們爭奪關、隴要地,那我們就被動了?,F(xiàn)在必須速戰(zhàn),要像迅雷不及掩耳那樣襲擊他!”陳泰說服了鄧艾,派兵進入高城嶺,夜里偷偷登上狄道東南的高山,點起烽火,吹起號角。狄道城內(nèi)守兵看見援軍已到,士氣倍增,紛紛請戰(zhàn)。姜維看援軍來得這樣快,以為必有奇謀,心中驚懼,便下令撤軍。

汗流浹背

【釋義】浹:濕透。本義為流出的汗?jié)裢噶思贡场P稳輼O度惶恐或驚懼的樣子,也泛指滿身大汗。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伏皇后紀》。

東漢末年,漢獻帝受曹操挾持,被迫遷都許昌,此時曹操的勢力在宮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曹操是個專權的人,看著全國各地分藩割據(jù),曹操無論如何不能容忍,他一心“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這首先要牢牢控制皇帝,所以他不僅讓獻帝遷都,還把自己的許多心腹安插到宮中。

要鞏固壯大自己的勢力,就要排擠打擊異己。議郎(官名)趙顏李因為和獻帝議論時政,遭曹操嫉恨并被殺害了。當時朝中許多忠臣良將都為此丟了官,送了命。曹操一時權傾朝野。

有一次,他佩著劍就進宮了,按當時的禮儀這是對皇帝極大的冒犯,是要被殺頭的。

獻帝實在忍無可忍了,他氣惱地說:“曹操,你如果不想輔佐我,就干脆把我廢除了吧!”

曹操是個明白人,一聽臉都白了,立即意識到自己錯誤所在,只想著能立即逃出宮去。到出宮時,他才覺得自己已經(jīng)“汗流浹背”。從此,曹操再也不敢佩劍上朝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