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豌豆尖說
齊桓公伐山戎,得戎菽,廣種天下。菽是大豆,中國早有。戎菽就是胡豆。以胡命名,當(dāng)然是外來的。這種命名方法乃漢語之特長。用舊詞裝配出新概念來,不必另造新詞,豈不省事。還是叫胡豆吧!據(jù)《本草經(jīng)》,說是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國的,這就晚多了。同時(shí)傳入的還有豌豆。以豌命名,表明是大宛國出產(chǎn)的。
蜀中農(nóng)諺:“寒露,霜降,豌豆胡豆在坡上。”秋末冬初,滿坡青蕪,豌豆胡豆苗稼正茂,生趣盎然,全不似華北平原之蕭颯寥落氣象。入冬后,便有嫩肥的豌豆尖可采食。北人說:“你們四川的豌豆苗真好吃?!彼恢愣辜庥袆e于豌豆苗。今詳說之。豌豆田里固然也有豌豆尖,但是不嫩不肥,也不能采。采了,怎結(jié)豌豆?可采的豌豆尖在胡豆田里。胡豆播種時(shí),摻入少量豌豆種。豌豆抽莖,攀緣胡豆植株,直往上沖,高及人腰,得勢(shì)而葳蕤,故肥嫩好吃。主人存心不讓它結(jié)豌豆,所以一再采之,直到來年暮春,供應(yīng)不絕。這點(diǎn)小小秘密,成都人多不知,何況北人。
20世紀(jì)40年代末,有北人說:“你們成都人賣湯面,豌豆苗墊底,顯得分量足,不老實(shí)!”他不知豌豆尖埋在碗里燙熟,味道才鮮。更不知成都人把那半生半熟的豌豆尖看得比面條更珍貴,愛稱之為“青尖”,嚼得津津有味,仿佛一碗精華正在此也。不少顧客吩咐堂倌:“青重??!”就是叫多放些豌豆尖。至于面條分量,舊時(shí)一斤面條煮熟挑成八碗,有定例,不會(huì)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