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人的獨立性

在陰影中向太陽奔跑 作者:尼采 著;六六 譯


 

 

沿著智慧之路昂首闊步前進。

女人的獨立性

女人應該在自己獨立的基礎上去開導男人,以此讓他們看穿“女人的本來面目”,這是一種進步,卻也是歐洲最廣泛化最低劣的進步。因為,必須要把那些白癡的女人科學和自我剖析的圖謀,統(tǒng)統(tǒng)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由于害羞的原因,女人可以編織很多借口;在女人身上,遍是不切實際、淺薄無知、平庸俗氣、瑣屑驕矜、放肆無禮、輕浮的特征,人們研究最多的只是女人和兒童之間的關(guān)系。截至目前,究其根本,女人是因為害怕男人,導致被趕回家門,更被套上干活的籠頭。命真苦!——假如女人有膽子將“身上的永恒無聊”表露出來;假如女人將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即嫵媚、游樂、寬心、快樂、輕浮等荒廢;如果女人毫無原則地把自己對愜意欲望的伶俐雅致置之不理,如今,女人們扯開了嗓門,在神圣的阿里斯托芬那里恐嚇于人!這讓醫(yī)生覺得她們是病態(tài)的人。但就算這樣,女人不就是想從男人那里得到些東西。不過女人就要為此研究科學,成為科學界的人了,這難道不是以最惡劣的審美角度為出發(fā)點的嗎?慶幸得是,對于男人的東西、本事已經(jīng)解釋得很清楚,從而,人們便“不用對別人說了”。

最后,人們就能夠?qū)λ信巳我庹務摗芭恕钡娜魏螙|西了,并且還保有一種善意的懷疑——女人應不應該解釋自身呢?答案是肯定的……要是一個女人并沒有為此對自己精心妝扮,顯而易見,我認為,女人永遠有打扮自己的本能,不是嗎?那么,這么說,女人就是想激起對自己的恐懼——沒準女人就是要成為主宰,從而達到自己的統(tǒng)治目的。但是,真理并不是女人的目標,他們之間毫無瓜葛!一開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不會使女人感到比真理更加陌生、更矛盾、更敵意重重,而女人最偉大的技藝是欺騙,最大的本事則是肉體和美貌。

我們必須得承認,男人們:我們對這種技藝和擁有這種本事的女人十分敬重和喜愛,因為,我們就是為女人而感到困惑的男人,我們喜歡與輕松相伴,所以,我們這種困惑和深沉好像是一種白癡行徑。最后,我想問一個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女人自動認識到自己腦中本有深沉以及心中自有正義?大致說來,“截至目前,女人最多只是自取其辱,但是她們又根本承認,這難道不是事實嗎?”——男人的想法是,女人不要因為啟蒙而不斷地丟臉,這與照顧男人和關(guān)懷女人是一樣的。當教會頒布命令時,女人在教會事務中一定要保持沉默!拿破侖曾經(jīng)心悅誠服地向斯塔爾夫人說:女人應該在政治事務中保持沉默,這大概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女人——我認為,作為正派女人的朋友,今天拿破侖要向女人高呼:和自己有關(guān)的事女人都該保持沉默!

軟弱的種屬,除了在我們這個時代,大概不會再有受到男人的禮遇的其他時代——這是民主主義嗜好和審美的特征之一,就像對老人的不恭敬??墒沁@種禮遇馬上被濫用到各個領(lǐng)域,這有什么可詫異的呢?人們要讓自己越來越豐富,越豐富越好,同時人們還在學習如何提出要求,但是最終,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禮遇的關(guān)鍵之處好像發(fā)生了病變。于是,人們寧愿選擇為了權(quán)利而廝殺,因為,這本來就是斗爭。夠了!女人已經(jīng)完全把羞恥之心置之度外。要是我們迅速靠向女人,那么女人的審美也會消失殆盡。雖然女人已經(jīng)忘記了對男人的恐懼,但是,這種“忘記恐懼的”女人,她最能體現(xiàn)女性特征的本能也隨之同歸于盡。如果說,男人不在自我評價中變成熟,那么女人就會大膽地出來鬧事。

確實如此,這理解起來也不難;但是這樣一來,讓人難以理解的卻是女人在蛻變。到了現(xiàn)在,這樣的事情真的發(fā)生了。但是我們千萬不要上當!所有被工業(yè)精神戰(zhàn)勝了的地方——軍事和貴族精神已經(jīng)一敗涂地,為了成為工人,女人此刻正在所需的經(jīng)濟和法律上的獨立奮斗著;因為作為工人的女人,必須站在逐漸形成的現(xiàn)代社會的入口。所以,如果女人霸占了新的權(quán)力,爭取成為它的“主人”,并且在她們的旗幟上寫下女人和進步,這便以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明確性實現(xiàn)了倒行逆施,這是因為,女人殺回來了。自法國大革命以來,隨著女人們在權(quán)力和要求上的與日俱增,女人對歐洲的影響力逐漸渺小了。但是“女性解放”,由于它是女人自身——不只是由于男性的愚蠢——所需要和支持的,所以在女性本能日益增加的弱化和鈍化過程中,它就成了最能體現(xiàn)這種變化的奇特象征。在這場解放運動中,它也表示了“愚蠢”,而且還是一種類似于陽性的愚蠢。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并且聰明的女人——應該一點兒也不會為此羞愧。人們有種最基本的在土地上能夠穩(wěn)操勝券的嗅覺,這種女人已經(jīng)喪失了;對原生技藝的練習也逐漸松懈;人們還不許她們走在男人的前面,甚至希望她們可以“進入書里”。在那里,人們可以使自己進入到一種有修養(yǎng)、優(yōu)雅、狡獪、恭敬、屈從的氛圍;男人有一種信仰,即在女人面前表現(xiàn)成隱蔽,本質(zhì)與理想不符,這應以無恥的道德加以抑制;對某種具有永恒性和必然性的女性,也會加以信仰;女人可以一字一句、沒完沒了地勸說男人,但男人對待女人,卻應該像對待溫柔馴服、野性桀驁、好玩有趣的寵物似的,擁有她、照顧她、關(guān)懷她、珍愛她;動作笨拙緩慢地,怒氣沖沖地,搜集努力制度和農(nóng)奴制度。到目前為止,這是女人在社會制度中天生的并現(xiàn)實擁有的東西,不過好像奴隸社會中就有兩種反證,沒有成為一種高級文化的條件,也沒有成為其提高的條件。

如果說這不是女性本能的破裂,也不是女性化,那么這一切作何解釋?當然,男人這種有學問的笨驢,大多擁有十分荒唐、敗壞的女性友人,他們勸告女人,你們這么非女性化,什么行為愚蠢就去模仿什么吧。另一方面,歐洲的“男人”,歐洲的“男人味”都得了這種病——他們想要把女人拖過去接受“普及教育”,或是直接拖過去讀報紙,讓他們成為政治化的女人。人們從女人中搜索著,希望能出現(xiàn)自由主義者和文化人:好像不會有女人對既深邃又不信神的男人抱有虔誠之心,大概它并非某種完全的叛逆者或者可笑的東西。人們常常用最病態(tài)、最危險的音樂,敗壞自己的神經(jīng)——是我們德意志最新式的音樂,并使這種音樂每天都為其最初以及最后的職業(yè)所生出的孩子瘋狂地不堪重負;人們甚至希望有更多的“練習”,并且正如人們所說,利用文化把“軟弱的種屬”強化,歷史好像正在被一群急于教導別人的人修習和弱化,也就是意志力的弱化、分解和生病,這些往往都是互相依附的。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那些女性——當然,拿破侖的母親也在此列,她們最該感謝這種意志力——而不是教師!——使她們真正擁有了權(quán)力,以及凌駕于男人之上的優(yōu)勢。在女人身上注入的那些尊敬,以及大量的令人恐懼的東西,就是女人的天性,比男人的更加“自然”的天性。女人具有隨機應變的特長,這種特長純粹、兇狠、狡猾、陰險,而且她們手套下面竟然還隱藏著猛獸般的利爪;女人的天真都是自私的,不僅不該去教育,而且還捉摸不定,內(nèi)在的狂野、欲望、美德、淫蕩……在這種無比恐懼的狀態(tài)下,面對這種美麗而陰險的“女人”所產(chǎn)生的同情,已經(jīng)明確地把女人視為某種弱小的動物,從而展現(xiàn)出不能缺愛、不能受苦、嬌滴滴,但是這種同情注定是令人失望的。

到現(xiàn)在,男人們?nèi)匀灰钥謶趾屯閷Υ?,總是毫無理智地一腳踏進讓人痛徹心肺的悲劇中,因為他們認為悲劇可以使人興奮。這到底是怎么了?這樣一來,女人應該是走到盡頭了啊?難道是女人的非魔術(shù)化在奏效?女人那種無聊化暴露出來了,對不對?啊,歐洲,歐洲啊!人們對這種長著角的動物并不陌生,因為對你而言,它充滿了吸引力。但你沒有意識到長久以來它帶給你的危險!對于那則古老的寓言來說,或許有一天真的會成為“史實”——到時候,沒準會有種又大又亂的愚蠢降臨到你的頭上,然后把你砸進土里!在愚蠢之下,上帝定不藏身于此!這里不存在上帝,只存在一種“觀念”,而且是一種現(xiàn)代的觀念!……

關(guān)于愛情與美德

通常,我們認為貪婪和愛情是兩個概念,其實,這兩者可能只是同一欲望的不同解釋而已。

一種解釋是,對于占有者而言,欲望已經(jīng)一種靜止了,他們只會為“占有物”擔心;另一種解釋是,從貪婪者和渴望者的立場出發(fā),所以把它美化為“好”。我們的博愛難道不是對新財富的一種渴望嗎?同樣的,我們對知識和真理的愛,以及對新事物的追求不也是這樣的嗎?

我們對舊事物和占有物漸感厭煩,于是便想再次出手去獲取新事物。就算所在的地方風景再美,住上三個月之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怎么喜歡了,但是對于那些無論多遠的海岸來說,總會引起我們的貪欲和妄想。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占有,才讓能占有的東西愈見稀少。這種興趣導致我們自身發(fā)生變化,這變化又導致我們對自身產(chǎn)生興趣,只有這樣才叫占有。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喜歡占有物,自然也就開始討厭自己。(人們常常以“愛”之名去拋棄或“分享”占有物,其實是因為占有太多而產(chǎn)生了痛苦。)我們樂于乘人之危,來攫取他占有的東西,這就像抱有慈善和同情的人的所作所為,而他依然將這種不斷占有新事物的欲望稱為“愛”,并且在快要到手的新占有中,獲得了快樂。

更多時候,愛情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占有的孜孜追求。戀愛中的男人總是想獨自并絕對地占有他所追求的女人,渴望擁有對她的靈魂和身體的絕對控制權(quán),他希望獨享這份愛,并且要在女人的靈魂里統(tǒng)治和駐扎。實際上,這表示他把所有人都擋在了美好、幸福與享樂之外。他就是要讓他的情敵變成窮光蛋,那樣一來自己就將獨占金庫,在所有“征服者”與剝削者之中,自己便是那最無所顧忌的、最自私的人,別人對他來說根本無所謂,他時刻準備著不惜一切代價破壞原有的秩序,而對別人的利益置若罔聞。想到這些,人們無不驚訝,對于這種瘋狂的性欲以及對財產(chǎn)的殘酷貪欲,長期以來被大肆美化、神化到這種程度了,以致人們對愛情形成了這樣一種概念:愛情與自私勢不兩立。而事實上恰恰相反,愛情就是自私的代名詞。顯而易見,在這里,一無所有的人和渴望擁有的人對此有很多怨念;而那些被愛情眷顧并得以滿足的人,比如在所有雅典人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索福克勒斯,偶爾也會把愛情叫做“瘋狂的魔鬼”,而愛神厄洛斯卻總是將之嘲笑為:愛神一直以來最偉大的寵兒,如今偏偏褻瀆神靈的人。

其實,愛的延續(xù)存在于世界各處。在這種延續(xù)中,兩個人會把一種需求向另一種新的需求轉(zhuǎn)化,從而產(chǎn)生共同的、更高的目標,也就是更上層的偉大理想。可是,誰又真正熟悉、真正經(jīng)歷過這種愛?準確地說,它應該叫友情。

再說說美德。一個人的美被稱贊的原因,不在于這些美德影響了這個人,而在于這些美德影響了社會和大眾。古往今來,在稱贊美德的時候,人們基本沒有“無私”之心、“非自我本位”之心!

似乎人們在潛意識里偏要看到美德之人被美德(比如勤奮、服從、純樸、虔誠和公平等)所傷。人們既有強烈的美德的本能欲望,又受限于理性,其他本能欲望便不能與此平衡。假如你真正具備了某種完美的道德(不只是一種對道德的向往),那么,你定然成為這種道德的祭品!但是,你最親密的人反會因此贊賞你!人們在稱頌一個人的勤奮的同時,又會對這個人因為過度勤奮而在視力、思維及創(chuàng)意方面所受到的損害視而不見;一個“鞠躬盡瘁”的青年會得到敬重與惋惜,并獲得這樣的評價:“對整個社會而言,失去一個優(yōu)秀的人不算什么!因為犧牲在所難免,盡管覺得可惜,但更加值得可惜的是,個人的想法、甚至個人對自身的維持與發(fā)展與服務于社會的宗旨背道而馳!”人們對這個青年表示可惜,不是因為他本身,而是他的死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巨大損失,社會也因此失去了一個又聽話又無私的名為“老實人”的工具。我們可能會想,如果他在忘我工作時能好好照顧自己,多活點歲數(shù),會不會更有益于社會?當然,人們早就認可了這個益處,但他們覺得有一個更高、更長遠的益處,那就是,雖然一個人犧牲了,但他勇于犧牲的精神卻永世長存!

可以說,美德有一種工具屬性,而贊美美德實際上就是在贊美工具屬性。因此,從一方面來說,美德中存在著一種本能欲望,它是不受個人整體優(yōu)勢的控制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正因為它的非理性,個體向整體的職能轉(zhuǎn)化才有了可能。簡單來說,贊美美德就是贊美其對個人的損害,也就是贊美那種剝奪了人最寶貴的自我本位和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力量的本能欲望。

想要讓人們都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就必須降低美德同個人利益結(jié)合起來的可能性。而實際上已經(jīng)有這樣的結(jié)合了!例如,雖然勤奮是一種美德,但是盲目的勤奮既會成為甘當工具之人的典型美德,也被當成一種追名逐利的途徑和解憂去欲的特效毒藥,然而,人們卻把勤奮所造成的極大危害秘而不宣。我們所說的對人的教育,實際上是試圖用利益去引誘他們,進而讓他們形成自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當這種方式成了習慣,甚至是本能與激情,那么就必然會損害個人利益,而“有益于大眾”。我們經(jīng)??吹揭蛎つ康那趭^而名利雙收,但是與此同時個人肌體器官的靈敏卻也被奪走了;一方面人們享受到了它所帶來的名利,并且得到了抗御無聊與情欲的手段,但同時感官也因此逐漸遲鈍,心靈也在面對新的刺激時失控。(在所有時代中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忙碌,因為知道不會在現(xiàn)有的財富和勤奮上更進一步了,所以要想獲得更多的財富,只能靠加倍的努力;很多偉人都是事倍功半!后世子孫也肯定如此?。?/p>

成功的個人教育必將使個人的種種美德有益于公眾,但對個人的最高目標卻殊為不利,這樣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個人的精神困苦和早夭。贊美無私奉獻、行善積德的人,實際上就是贊美那種人,他們沒有將自己的力量與理性用在保存、發(fā)展、提升和促進自身上,也沒有以那些企圖擴張權(quán)勢,這種人從來都與世無爭,先人后己,但人們才是因為這種原因才贊美他們!“最親密的人”是先從贊美中得到了好處,所以才去無私地贊美!如果覺得自己“無私”,那么對那些損害個人利益的傾向就應該努力阻止,更重要的是大聲宣布自己的無私;但是他并不大肆稱贊無私!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當下正受推崇的道德的矛盾:道德動機與原則互相對立!用以證明道德的東西反而受到了道德標準的反駁!

這句“你有犧牲自我成為犧牲品的勇氣”,應該讓甘愿犧牲個人利益的人來說,就算這種“個人應作犧牲”的要求會讓自己毀滅,但為了不與他的道德標準相悖他不得不如此。事實上,如果最親密的人或者社會為了公眾利益而過于贊美利他主義,這時,肯定會有人表示反對,他認為:“你應該在獲取自己利益時不傷害他人利益。”這么看的話,“應該”也好,“不應該”也好,都是別人說的。

什么是卑賤?

什么是卑賤?詞語是觀念的表達符號;而觀念則是反復出現(xiàn)、同時出現(xiàn)的感覺,或感覺群中多多少少比較明確的心理符號。我們想要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光使用相同的詞語是不夠的,還必須使用相同的詞語來表達相同種類的內(nèi)心體驗,最最根本的,我們在體驗上必須是一致的?;谶@個原因,就算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相同的語言,民族內(nèi)部也要比不同民族之間更能夠相互理解;或者更準確地說,若人們長期一起生活在相同的(氣候、土壤、險境、需求、辛苦等)條件下,一個能夠“自我理解”的實體便應運而生——即,一個民族。在一切靈魂中,數(shù)目相同并屢次出現(xiàn)的體驗已將較少出現(xiàn)的體驗壓倒,于是,人們能迅速地相互理解這種體驗——語言的歷史就是一種縮寫過程的歷史。

靠著這種迅速的理解,人們越發(fā)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危險越大,就越需要更快更暢通地在關(guān)鍵事務上統(tǒng)一意見;身處危險之中的人不互相誤解——這是交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在一切愛和友誼中,人們體驗到,當使用相同詞語的雙方之一,發(fā)現(xiàn)在感情、思想、直覺、愿望或恐懼上與另一方不同,那么,愛和友誼也就沒了。(對“永恒誤解”的恐懼,正是這一守護神常常阻止異性過于匆忙地彼此依附,盡管感官和心靈促使他們彼此依附——并非某種叔本華式的“人類守護神”!)在靈魂中覺醒得最快,并開始講話和下命令的那一類感情,決定了價值的基本等級次序,并最終決定想要東西的清單。對價值的看法,某種程度上會暴露該人的靈魂結(jié)構(gòu),其生活狀況和內(nèi)在需要也會因此顯現(xiàn)。如果因為命運安排,所有時代召集到一起的,只是能用相同符號表達需要和相同體驗的人,那么總的結(jié)果便是,人們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傳播其需求,這最終說明人們僅具備普通的和共同的體驗,迄今為止,所有作用于人類的力量中,這肯定是最強大的一種。比較相同的、普通的人,向來是占有優(yōu)勢的;比較杰出的、高雅的、獨特的和難于理解的人,卻通常煢煢孑立;他們總是在寂寞中因偶然而死,少有能繁衍生息的。必須在相反的巨大力量上借力,才能將這種自然的、太自然的同化眾生的進程阻止,在這一進程中,人會演化成面目雷同的、普通的、平庸的、喜歡群居的人——演化成卑賤的人!

假象如何變成真實

假象如何變成真實。即使演員身處極度的痛苦之中,也不會對他的角色給人的印象和總體戲劇效果最終停止思考,比如,甚至他參加自己孩子的葬禮,也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觀眾,并為自己的痛苦和表演而哭泣。偽君子總是扮演同一角色的話,最終就不再是偽君子;就像神甫,年輕時總是有意無意地是偽君子,但到最后他們變得自然了,就真的是神甫了,毫無裝腔作勢;或者如果父輩沒有過于遠離,那么利用了父輩優(yōu)勢的子輩也許就繼承了父輩的習慣。

假如一個人長期地、固執(zhí)地想讓自己看起來像某一類人,那他就很難是另一類人。幾乎每個人的職業(yè),甚至包括藝術(shù)家,都是始于偽善、表面模仿、復制有用的東西。經(jīng)常把友善表情這一面具戴在臉上的人,最終會獲得一種支配權(quán)來支配友善情緒,沒有這種情緒,就不能表現(xiàn)出友情,要是最后這種情緒又支配了他,那他就是友善的了。

出于虛榮的天才迷信

出于虛榮的天才迷信。雖然我們自以為是,但也不認為我們能畫出一幅拉斐爾畫作一般的草圖,或者構(gòu)思出一出莎士比亞式的戲劇,所以我們自嘲說,這樣的能力是登峰造極的、非同尋常的,是極為少見的偶然現(xiàn)象,或者如果我們還有宗教感情的話,認為這是天賜的恩典。所以我們的虛榮和自愛促進了天才迷信:因為只有當人們認為天才遙不可及并視為奇跡的時候,他才不會于人有害(即便是歌德這個毫無嫉妒之心的人,也把莎士比亞稱作他最遙遠的高度上的星星。在這里,不妨回想那句詩:“人們并未渴求星星。”)

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理會虛榮心的暗示,天才的活動似乎與機器發(fā)明家、天文學家或歷史學家、戰(zhàn)術(shù)大師等的活動絕對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如果人們想象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的思想朝一個方向活動,把一切都用作材料,始終充滿妒忌地觀察他們自己的和別人的內(nèi)心生活,到處都發(fā)現(xiàn)榜樣和啟發(fā),從來都不倦于將他們可以應用的手段組合起來,那么,上述所有活動就都可以解釋清楚了。天才所做的也不過是學著先奠基,再建筑,不過是無時不尋找材料,無時不思考著加工。不只是天才的活動,人的每一項活動都復雜得令人吃驚,但是沒有一種是“奇跡”。——只是在藝術(shù)家、演講家、哲學家之中有天才,只有他們有“直覺”,這種信念是靠什么產(chǎn)生的呢?(“直覺”好像成了他們的一種奇跡般的眼鏡,他們可以借此直接看透“事物的本質(zhì)”!)

顯而易見,人們只在這種場合談論天才:巨大的智力效果讓他們極為愉快,使得他們沒有嫉妒的意愿了。將某人稱為“神圣”意味著:“我們無須在這里競爭?!庇谑牵磺幸呀?jīng)就緒的、完成的就引人驚嘆,一切制造中的便遭低估?,F(xiàn)在沒有人能在藝術(shù)家的作品中看到它是如何制成的;這是它的過人之處,因為只要看到制作的過程,人們的熱情便會被潑上冷水。完美的表演藝術(shù)拒絕對其排練過程的任何考察;而作為當下已經(jīng)完成的完美作品產(chǎn)生強烈效果。因此表演藝術(shù)家尤其被視為天才,而不是科學家。實際上,高度贊揚前者和對過于低估后者只是理性的一種兒戲。

手藝的嚴肅性

手藝的嚴肅性。——而不說天才、天生的才能吧!有許多天賦有限的人值得一提,他們通過某些特質(zhì)而獲得偉大,變成了“天才”(就像人們所說的那樣),關(guān)于這些素質(zhì)的缺少,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又沒人說出來:他們都有那種能干的工匠的嚴肅精神,這種工匠先學可如何完美地建造局部,然后才敢建造一個大的整體;他們舍得為此花費時間,因為他們對于精細雕刻的興趣,要比對于輝煌整體的興趣更大。

例如,很容易開出一個如何讓人成為出色小說家的處方,但是實行起來卻要提前具備某些素質(zhì),當人們說“我才能有限”時,往往漠視了這些素質(zhì)。人們只要寫下很多份小說草稿,任何一份都不超過兩頁,但要寫得足夠簡潔,讓每個字都不可或缺;應該每天寫下趣聞逸事,知道學會如何給它們以最言簡意賅、最富感染力的形式;應該不知疲倦地收集和描繪人的類型和性格;尤其應該抓住一切機會對人述說,以及注意觀察并傾聽在場者的反應;應該像一個風景畫家和服裝設計師那樣旅行;應該從各個學科中摘要出一切在描繪出色時就會產(chǎn)生藝術(shù)效果的東西;最后,人們應該反省人類行為的動機,不摒棄有關(guān)教導性的指點,日日夜夜地做一個對有關(guān)問題的收集者。不妨在這方面的訓練中度過幾十年,然后,在這工廠里制造出的東西就可以對外公布了?!?,大多數(shù)人是怎么做的呢?他們不是從局部,而是從整體開始。他們也許一度做得很好,引起了注意,從此就由于公正的、自然的原因而越做越糟糕。——有時候,理智和性格不足以制定這樣一種藝術(shù)家的人生計劃,這時候命運和困苦就取而代之,引導未來的大師一步步完成他的手藝所要求的任何條件。

天才迷信的好處和害處

天才迷信的好處和害處。對于偉大、卓越、多產(chǎn)的才子的信仰,雖然未必,卻也常常與一種純粹宗教或半宗教的迷信相連;那種宗教迷信認為,這些才子是超人的源泉,擁有某種奇跡般的能力,靠著這種能力,他們以迥異于常人的方式獲得知識。人們相信他們仿佛洞穿了現(xiàn)象的外衣,直視世界的本質(zhì),他們不用科學的艱辛與嚴格,就能夠由于這種神奇的先知般的眼光,傳達出關(guān)于人類與世界的最終的決定性的東西。只要知識領(lǐng)域中的奇跡仍然有人相信,也許就可以認為,信徒本身便會從中獲得好處,他們只需要通過無條件地服從偉大的才子,便能為自己的才智適應發(fā)展時代謀得了最好的訓練和培養(yǎng)。然而有疑問的至少是,對天才及其特權(quán)和特殊能力的迷信,如果在他自己心里已經(jīng)根深蒂固,這種迷信對他本人是否有益。

如果一個人突然恐懼自己,不管是眾所周知的愷撒式恐懼,還是這里提到的對自己才能的恐懼;假如天才的頭腦里灌入本該只給神靈獻祭的祭品的香味,以至于他開始得意忘形,真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不管怎么說,這對他而言都是可怕的。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沒有責任感,只有特權(quán)感,自認為自己出門可以讓一切轉(zhuǎn)危為安,若有人試圖拿他與人對比甚至低估,并且曝光他工作中的失誤,他就狂怒不已。由于他不再自我反省,他渾身羽毛中最漂亮的翎毛也一根根脫落了:那種宗教迷信從根本上挖走了他的力量,失去那種力量以后,他可能就被完全改造成了偽君子。從偉大的才子本身來說,如果他們對自己的力量及其來源一清二楚,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明白身上到底匯集了哪些真正的人類的特點,哪些只是外部的幸運條件,這沒準對他們更有幫助:首先是飽滿旺盛的精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定意志,巨大的個人勇氣,然后是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幸運,以便早早地就能享有最好的教師、最好的榜樣以及最好的方法。當然,如果他們是想盡量達到造成轟動效果這一目的,那么自作糊涂,裝瘋賣傻,就能起很大作用了;因為在任何時候,我們贊美和嫉妒的正是他們身上的那種力量,憑借那種力量,他們使人類變得意志薄弱,幻想被超人的領(lǐng)導所指引。

相信某人擁有超人的力量,確實使人振奮、鼓舞:基于這個原因,柏拉圖說,瘋狂給人類以最大的祝福?!跇O少數(shù)情況下,或許可以以這點瘋狂為手段,去把那種處處都很過分的天性牢牢抓?。荷踔猎趥€人生活中,有毒的狂想也經(jīng)常有治療作用;可是到了最后,自認為身有神性的“天才”,他身上的毒性會隨著“天才”的變老逐漸顯露出來:拿破侖的天才大概還記著呢,正是因為他自信,自信自己是明星,才能成為天才,這種自信對人類產(chǎn)生的蔑視,凝聚成一種強有力的統(tǒng)一體,使他凌駕于現(xiàn)在所有人之上,最終,這種自信演變成近乎瘋狂的宿命論,讓他連敏銳而快速的洞察力都喪失了,結(jié)果導致了他的失敗。

由蛻化而變得高貴

由蛻化而變得高貴?!ㄟ^歷史可以得知,如果一個民族分支大部分人擁有習慣性的、不可置疑的同一準則,也因此由于其共同的信仰而擁有真正的公共意識,那么它也就保持得最好。在這里,優(yōu)秀的民風加強了;在這里,人們學會了服從,賦予性格以堅定,事后又詳加指點?;谀康南嗤謧€性鮮明的人所建立的強大公共團體,面臨著由于遺傳而漸漸增加的愚昧的危險,這種愚昧將會如影隨形地緊跟著所有的穩(wěn)定性。在這些公共團體中,精神上之所以有進步,就是靠著那些比較不太古板、不太靠譜、不太道德的個人:恰恰是他們嘗試著新事物,以及更多的事物。成千上萬的這種人,由于自身的弱點一事無成地走向了毀滅;通常情況下,尤其是有了子嗣的時候,他們便會怠于工作,讓一個公共團體的穩(wěn)定因素時不時地受到傷害。正是在這個受傷、虛弱之處,整個團體似乎接種到了什么新東西;但是想要接受并吸收進入它血液中的新東西,這個團體的整體力量必須足夠強大。

任何應該實現(xiàn)進步的地方,蛻化的天性都有至高無上的意義。整體進化之前,必然有一次局部的虛弱。最強大的本能保留住一類人,次級本能則幫助這類人得到繼續(xù)教育?!獋€體上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fā)生;但是蛻化、殘廢甚至罪惡是罕見的,通常情況下在其他方面也一無是處的身體或道德上的損害也是罕見的。例如,在一個好斗的、不安分的部落中,可能重病之人會得到更多獨處的理由,從而變得更安靜、更聰明;獨眼人的眼將會更敏銳;盲人將會洞徹人心,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聽得更真切。就這方面而言,我覺得對于一個人、一個種族的進化,似乎那著名的“適者生存論”不是唯一的解釋。

更應該說,必須有兩件事合二為一:首先是通過精神在信仰和公共感情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實現(xiàn)穩(wěn)定力量的增大;然后是通過天性蛻化所產(chǎn)生的穩(wěn)定力量的衰減和受損,實現(xiàn)更高目標的可能;更自由而溫柔的本性中,正是比較虛弱的那部分,使所有的進化普遍成為可能。局部脆弱而整體強健的民族,能將注入的新事物吸收,并形成自己的優(yōu)勢。在個體那里,教育承擔著這種職責:使他變得非常堅定可靠,進而作為整體不再偏離軌道。但是這之后,教育者就不得不給他造成傷害,或者利用命運給他造成的傷害,而由此產(chǎn)生痛苦和需求時,就可以在傷處注入新而高貴的東西。他的整體天性將其融入自身,以后還會讓人在其果實中感覺到那種高貴。馬基雅維利這么定義國家:“政府在形式上的意義微不足道,雖然半吊子學者有點其他想法。持久是國家藝術(shù)的偉大目標,其重要性遠超其他,因為它遠比自由更有價值?!敝挥性谧畲蟪志眯阅軌虻玫娇煽炕A、可靠保證的地方,持久發(fā)展和令人變得高貴的事物的注入,才普遍變得可能。當然,持久性的那些危險而權(quán)威的伙伴,基本都會對此表示反對。

前進

——那么就沿著智慧之路,信心滿滿、昂首闊步地前進!無論你怎么樣,都充當自己的經(jīng)驗之源吧!摒棄對你自己本質(zhì)的不快,原諒你自己的個人主義,因為在任何情況下,你身邊都有一個有100根橫木的梯子,你可以用它攀向知識。你遺憾地感覺自己被扔到那個時代之中,它為你的幸運而慶幸;它對你大喊,要你分享經(jīng)驗,那些后人也許必然缺乏的經(jīng)驗。不要對曾經(jīng)的宗教傾向心懷蔑視;要充分探索你曾經(jīng)如何打開真正的藝術(shù)之門。難道你不會正好利用這些經(jīng)驗,更加得心應手地走上前人走過的偉大路程嗎?正是在這讓你時而不快的土地上,在這思想蕪雜的土地上,結(jié)出了許多古文化的美妙的果實,不是嗎?

人們一定是像愛母親和奶媽一樣愛宗教和藝術(shù)——否則人們就不會越來越聰明。但是你必須有超越他們的眼光,你必須能夠成長到不再需要它們的地步;如果你在它們魔力的影響停留,那么你對它們就無從理解。同樣,你必須精通歷史,精通小心翼翼的天平秤盤游戲:“這一方面——那一方面?!蓖刈甙?,循著人類在過去的沙漠中痛苦的長途跋涉的足跡:于是你得到最確切的教訓,警告你以后的人,不能去向何處。而且你拼命想預見未來如何打結(jié),如此一來,你的生活便因獲得了一種知識工具和知識手段而有了價值。你必須有權(quán)讓你所經(jīng)歷的一切嘗試、迷途、錯誤、迷惑、痛苦、愛和希望——完全融入你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你自己成為一根必然的由文化環(huán)節(jié)組成的鏈條,然后從這個必然性推斷出一般文化過程中的必然性。如果你的視力變得足夠強,能看到你的存在和知識的幽暗井底,那么你也會在井內(nèi)的倒影中看見未來文化的遙遠星辰。你覺得抱著這種目標生活太艱難、太難受嗎?所以你還不了解,沒有一種蜂蜜能比知識的蜂蜜更甜,傷心的云朵罩在你的頭頂,必然充當你從中擠出令你精神愉悅的乳汁的乳房。當你老了,你才真正注意到你如何傾聽自然的聲音,那種以快樂來統(tǒng)治整個世界的自然:在老年時達到其頂峰的同一種生活,在智慧中,在那種持久的、令精神快樂的、溫和陽光中也達到了其頂峰;老年和智慧,會在你生活的山脊上相遇,自然的要求也是如此。然后到時間了,你也不該為死亡之霧的來臨而生氣。面朝光明——你最后的動作,為知識歡呼——你最后的聲音。

關(guān)于朋友

你自己想想,感覺多么豐富多彩;人和人之間再怎么親密,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意見;就算看法一樣,它在你朋友和你腦袋里的地位和強烈程度也不一樣;誤會和裂痕的起因也是成千上萬。在這一切之后,你會對自己說:我們賴以建立友誼和聯(lián)盟的基礎多不可靠,冷風驟雨的惡劣天氣多么近在咫尺,每一個人是多么孤獨!如果一個人看清這一切,同時也看清同伴的所有看法、方式和強度,如同他們的行為,是必然且不負責任的;如果他從緊密交織的性格、職業(yè)、才能、環(huán)境等因素中,獲得識別各種看法的內(nèi)因的能力——將擺脫聰明人大喊“朋友啊,沒有朋友!”時所懷有的那種尖酸情感的苦澀。更確切地說,他將對自己承認:朋友確實有,但卻是錯的,你因為錯覺而將他們引來;他們?yōu)榱死^續(xù)與你為友,便學會了保持沉默;因為這種人際關(guān)系的依據(jù)幾乎始終如此:人們不會說某些事,甚至對它們絕口不提;但是一旦這些事情開始發(fā)生,友誼也就隨之毀滅。

如果人們知道他們最知心的朋友把自己了解到了什么程度,會不受到致命的傷害?——通過自我認知,并把我們的存在本身看作一個變化著的觀點和情緒的領(lǐng)域,從而學會一點藐視,這樣我們就重新平衡了自己和他人。對于我們的任何一個熟人,我們都可以看輕,不管他是否偉大;我們都有理由將這種感情轉(zhuǎn)向自己?!晕覀円ハ嗳淌埽驗槲覀兪聦嵣先淌芰俗约?;也許更快樂的時刻有一天會來到每個人的面前,這時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