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構林

回望來路 作者:周大新


構林是一個不大的鎮(zhèn)子,位于宛襄公路的中段。古時候它是一個驛站,在很長的冷兵器時代,擁有寨河和寨墻的它曾是這條通道上的一個關口,所以它又稱構林關。

我在構林鎮(zhèn)讀完了高小、初中和高中。在我求學的這段日子里,構林鎮(zhèn)蕭條得可憐。兩條不長的街呈十字形攤開,街上的店鋪十分稀少,我記得有一個百貨店、兩個土產雜品店、兩個飯館、一家照相館、一個郵電所和一個糧管所,還有一個很少開門的戲院。但就這樣一個世界也令我十分新奇,它比我住的村莊和我們那個河灣小學,要大得多也熱鬧得多了。

我們的學校在鎮(zhèn)南邊,高小在西,中學在東,兩校只隔了一條并無多少水的小河。我讀高小時不住校,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喊上同村的同學一起往六里外的學校走,每天下午放學后再步行回家。早上帶點兒干糧和搗碎的咸辣椒,中午在學校里吃。干糧就是娘用最好的紅薯干碾成面后給我烙的餅,那種餅很黑,涼了以后好硬,好在學校的教師食堂有一個工友專門負責給學生用籠屜把干糧蒸熱,還負責供應開水。每天上午的第二節(jié)課結束以后,帶干糧的同學們就把自己帶的干糧送到伙房放進籠屜里去。為了防止弄混,同學們要么是把自己的餅子裝在一個小布袋放到籠屜上蒸,要么是用一根刻有姓名的筷子把餅子串成一串放到籠屜上。我常常采用的是后者。就是這種吃法敗壞了我對餅的胃口,使我此后再看見餅——不管它是用什么面做的——心里就難受,就無吃它的興致。

在高小的兩年里,給我印象最深的老師是教我語文的兩位班主任,一位叫范榮群,一位叫鄭恒奇。兩位老師都經常表揚我的作文寫得好,作文評講的時候,還常在班里念我的作文。五一節(jié)、國慶節(jié)學校出特刊,兩位老師總把我的作文推薦到特刊上——就是用墨筆抄在大白紙上貼到墻上。這些小小的表揚和看重,滿足了我的榮譽心,也刺激了我學習語文的興趣。我除了完成規(guī)定的語文作業(yè),還抽空寫一些作文,這些作文的內容我已經記不起了,但它們大概是我最早的散文寫作練習。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開始讀課外書——小說。我最早讀的小說是《高玉寶》,這本自傳體小說曾讓我著迷了好長一段日子。

升入初中之后我開始住校。娘給我縫了一床大被子,爹用麥秸給我織了一個鋪床的稿薦外加一領高粱秸席,我就這樣睡進了那個容納四五十個男生的大寢室。冬天寢室里放一個大木尿桶,半夜里我常被嘩嘩的撒尿聲驚醒,所幸我那時正是貪睡的年紀,這響聲并不妨礙我很快又沉入夢鄉(xiāng)。

住校后吃飯成了大問題,三頓飯都吃干糧顯然不行,但三頓飯都在學校食堂買著吃家里又拿不出這部分錢。爹娘先是讓我在學校附近一家親戚家吃,后來又讓我自己單獨做。爹給我買了一口小鍋,在學校旁邊的一個村子里找了一個熟人,讓我在他家的灶屋里用幾塊土坯把鍋支起來,爹每隔兩三天給我送來一點柴火、一點娘預先搟好的面條、一點苞谷糝和洗凈的紅薯。我做飯的手藝就是在這段日子鍛煉成的。但我實在不愿自己動手做飯,一則是懶,一則是自己做的飯?zhí)缓贸?。后來總算有了一個辦法:學校近處一個孤獨的老漢愿意為我們這些吃不起學生食堂的遠鄉(xiāng)孩子做飯,不收任何錢,條件是管他吃飯,每個學生家里每個月多送四斤面來。于是我們一共十二個遠鄉(xiāng)同學湊在一起吃飯。這段搭伙吃飯的日子留給我最深的記憶是唯恐自己吃不飽。老人每頓把飯一做好,我們十二個人就圍了上去,爭著去先盛飯,唯恐別人吃得多自己吃得少。飯盛到碗里以后,大家誰也不說話,只一個勁呼呼地喝,十二個人吞起面條來真像刮風一樣,為了搶在別人前頭多吃一碗,有時嘴里都燙出了泡。

我們這所中學里有一個藏書幾萬冊的圖書館,還有一個不錯的閱覽室。這兩處地方濃厚了我對寫作和文學的興趣。我常到學校的閱覽室里去看各種各樣的文學雜志,我最愛讀的是《奔流》。我有一個借書證,我從圖書館里借來了《一千零一夜》《青春之歌》《戰(zhàn)火中的青春》《長城煙塵》《紅巖》《林海雪原》《敵后武工隊》《紅旗譜》等一大批小說,這些小說把我領進了一個個新奇的世界。我對作家的敬佩就是在這時萌芽的,“我要能寫一本書那該多好”的企望就是在這時像豆芽一樣從心里拱了出來。

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這場“革命”把我那個剛剛出芽的愿望一下子砸斷,大批的作家被劃為“黑五類”讓我感到了當作家的可怕。這場“革命”給我的唯一好處是讓我外出串聯了兩次:一次是坐車,我到了武漢,到了株洲,到了南京,到了鄭州;一次是步行,沿襄樊、荊門、荊州、沙市、公安、益陽、湘陰這條路走到了韶山,后來又到了長沙和上海。這兩次串聯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原來很大。

學校完全“停課鬧革命”之后,我曾經回家干了一段時間的農活。在干農活的單調時光里,我讀了浩然的長篇小說《艷陽天》,這可以說是在當時唯一可以找到的小說。不管今天怎么評價這部小說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但在當時它確實深深地吸引了我。蕭長春這個書中的人物是那樣鮮活地站在我的面前,使我再一次感到了小說這個東西的奇妙。原來被砸斷的那個想寫一本書的嫩芽,又一點一點地從心里挺了起來。

“復課鬧革命”之后我被貧下中農推薦上了高中。但這時我家已經更窮,每星期去學校時能拿到五毛錢都屬不易,窮困使我迫切地想離開農村。況且這時的高中已經學不到什么東西,我們常常被派下去學農。我曾到拖拉機站跟隨開拖拉機的師傅們下鄉(xiāng),學開東方紅鏈軌式拖拉機犁地。我漸漸看明白,這輩子要想不當農民,靠上學讀書是不行了,必須另想法子。恰好,1970年12月,山東的一個部隊來小鎮(zhèn)招兵,我報名后,因身高1.78米可當籃球隊員而被順利批準。12月下旬的一個早晨,我們這些新兵坐上了汽車,我的軍旅生涯隨著汽車在寒風中的啟動而開始了。

這段小鎮(zhèn)上的求學生活和對文學的最初向往,為我今后以操作文字寫小說為生打下了最早的基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