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兒童劇社
在穆源小學,范用和同學們醉心于演話劇,而在沙名鹿老師指導下組織起兒童劇社的緣由恐怕要從懇親會談起。當時,為了展現(xiàn)學校的風采,穆源每年都要選定一個日子舉辦成績展覽,不僅請家長和校董參觀,還會請友校的老師來觀摩。這一天,就如同過節(jié)一樣,整個校園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到了晚上,最為熱鬧的就數(shù)懇親會了。
在懇親會上,每個年級的同學或老師都會表演節(jié)目,形式不一,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演奏,有的變魔術(shù)。在晚會上,最常演出的是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和《葡萄仙子》等,這幾出歌舞劇,雖然歌詞很有趣,但只適合低年級演出,況且年年都演這幾出,別的學校也不例外,因此早就沒有了新意。作為穆源高年級學生的范用和同學們決定為懇親會出點新節(jié)目,他們要演話劇,就演陳白塵先生根據(jù)日本菊池寬的《父歸》改編的劇本《父子兄弟》。
范用在《父子兄弟》里面出演一個小弟弟的角色,事實上,包括范用在內(nèi)的所有演員都是從來沒有演過話劇的小學生。他們演得雖然還很幼稚,但是,許多老師、家長、學生還是為小演員們熱情澎湃的本色表演而動容,這對小演員們來說實在是莫大的鼓勵。演出結(jié)束后回到家里,范用興奮得一個晚上都沒合上眼?!敖窈笕绻袡C會,我們還要演,不光我們這幾個人演,還可以再找些同學?!狈队眯睦镞@樣想著。
那時候,上海有許幸之先生主持的大美晚報兒童劇社,杭州有劉保羅先生主持的西湖兒童劇團。范用由此受到啟發(fā),決心也要組織一個兒童劇社,于是,在沙老師的指導下,經(jīng)過醞釀籌備,鎮(zhèn)江兒童劇社誕生了。
成立兒童劇社演話劇一方面固然是同學們的興趣使然,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救亡吶喊。30年代中期,正值國難當頭,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紛紛起來要求抗日救亡,隨著抗日救亡的怒潮迭起,范用等小學生也不甘落后,他們決定公開演出,利用兒童劇社的力量進行抗日宣傳。
就這樣,《父子兄弟》《洋白糖》《我們來自綏東》《掃射》……藏在書中的文字,變成了一幕幕生動的表演畫面,鼓舞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隊伍之中。劇社將公演所得都寄給在了綏遠百靈廟抗擊日寇的傅作義部隊,雖然錢的數(shù)目不多,卻代表著范用和同學們支持抗日的一片赤誠之心。
范用意識到這樣的公開演出畢竟不同于學校里的演出,因此他和幾十個同學一起,認認真真,對待演出工作毫不含糊,有時,一人既要做演員,又要管道具、打燈光、裝置舞臺、提臺詞。盡管很累,但大家勁頭十足,情緒高漲。后來,隨著演出的需要,兒童劇社新增了許多社員,有的社員就另外取了名字,范用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將學名“范鶴鏞”改為“范用”的。
兒童劇社第一次公演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guān)注,比如《江蘇日報》為范用他們的演出登了消息,還登了劇社演出之后開座談會的記錄。只是當時國民黨不準在報紙上宣講抗日,因此對記錄內(nèi)容要有所刪減,聰明的范用和同學們就故意讓這些刪減的地方空著,這樣看報的人一看就知道這里原本還有幾句話的,只是不準印出來罷了。那留出來的一塊塊空白,就像屋頂上的天窗,所以當時形象地稱這種行為叫“開天窗”。
為第二次公演準備的劇本有許幸之的《最后一課》《古廟鐘聲》和陳白塵的《一個孩子的夢》,這些都是宣傳抗日的劇本,兒童劇社本打算趁暑假時間排練,準備公演。就在這個時候,“七七”的炮聲響了,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開始了,范用和千千萬萬熱血同胞一樣,投入了抗日的洪流——童年的抗日救亡,留給范用的是美好而又沉痛的記憶。
作為“小抗日分子”的范用去過街頭進行抗日宣傳,到過茶樓、書場演出,還在演廟戲的舞臺上公演。等到夜幕降臨,他們就睡在臺上,天氣熱,就用一塊大幕布當席子用。記憶中,那是一個緊張而熱烈的夏天,天地之間,滿是滾燙的陽光、滾燙的汗水、滾燙的演出和滾燙的夢,連同整個人都是滾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