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野菜博録》
《野菜博録》三卷,明新安鮑山在齋編。卷上、卷中爲(wèi)草部,都三百十六種;卷下爲(wèi)木部,都一百十九種。前有天啓壬戌自敘,後有程大中、趙洪二跋。每種有圖,極精。據(jù)其自敘,此四百餘種皆親嘗試之。所收視王西樓《野菜譜》爲(wèi)多爲(wèi)確,每種後附食法,此中國奇書也。我國學(xué)者,向以儒家爲(wèi)宗,啓口説王道,下筆效經(jīng)傳,獨(dú)日用之物,草木之類,漫不注意。此所以誇詞日多,實(shí)際日少也。向在北京,無意中購得鈔本書一冊,閲之則《小雕蟲》也,專以蟲名,作成賦體,而詳注其下。譚志賢見之,知爲(wèi)其遠(yuǎn)祖著述,且搜訪半生,未獲見者,歡喜無量,急爲(wèi)梓行。今此書説菜蔬尤翔實(shí)可喜,真不多見。
《武經(jīng)七書》
《武經(jīng)七書》,存《六韜》六卷,《黃石公三略》三卷,《孫子》三卷,佚四種,宋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左右雙綫,白口。第一魚尾下標(biāo)書名,第二魚尾全書皆殘缺,不知有刊工姓名及字?jǐn)?shù)否?中有補(bǔ)板數(shù)頁,字類元刊。三書皆僞書?!短w》,《隋志》作五卷;《孫子》,《隋志》有一卷本、二卷本,無三卷本?!段浣?jīng)》爲(wèi)當(dāng)時武舉必讀之書,此書向爲(wèi)清內(nèi)閣物,今原本不知流落何處。予借影得一冊,後頁有“晉府書籍”朱文方章,清內(nèi)閣書有晉府章者甚多,皆明晉邸舊藏也。
方志兼載方言
劉心蓼《太倉州志》“風(fēng)俗”條內(nèi),兼載方言。近餘楫江同年霖輯《梅里備志》,《風(fēng)俗門》中末附市語一條,亦志中罕見也。明陳弘緒《寒夜録》云:“揚(yáng)子云撰《方言》十三卷。又王孝孫有《河洛語音》之作。國朝幅員遼闊,四方語音不同,須敕縣令凡志書俱備入方言一款,悉著土音之異者。此書既成,一以便官府之聽斷,一以佐文士之稽考,以備關(guān)津之譏察,所系正非鮮小?!痹圃啤D酥湃艘延凶鞔讼胝?,但事實(shí)上決不能辦到。且“關(guān)津譏察”云云,是欲使巡吏究音韻之學(xué),談何容易!
《東坡七集》
《東坡七集》,端陶齋刊。刊工湖北陶姓,字體似拙而實(shí)巧,去宋甚遠(yuǎn),然在近世已難得矣。初印精本,皆用六吉綿料。陶齋歿後,板即不全,可惜也。所收東坡詩,此爲(wèi)最富矣。然放翁敘《梅聖俞別集》云:“蘇翰林多不可古人,惟次韻和陶淵明及先生二家詩而已?!苯窈吞赵姅?shù)十章,《集》中具在,且宋時刊有單行本;和梅詩,則散逸不可收輯矣。
《廣異記》中摩頂松
《廣異記》二十卷,唐校書郎守饒州録事參軍譙郡戴孚撰。其二十卷中,載玄奘一條云:“玄奘往西域,見其松,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吾歸即東回,使吾弟子輩知之?!热?,松枝年年西指。一年忽東回,弟子曰:‘教主歸矣?!€。至今謂之‘摩頂松’?!苯瘛段饔斡洝分休d其事,即本此。
《諸 子 辨》
《諸子辨》一卷,明宋濂撰。首《鬻子》,終《程子》,後有至正戊戌秋七月丁酉朔日《記》一篇,蓋元季避兵時之作也。今節(jié)其可備考證者如下。其他諸子,僅論其學(xué)術(shù)者,皆略不載。
《鬻子》十四篇,出祖無擇所藏?!冻缥目偰俊分^八篇已亡。其書頗及三監(jiān)曲阜事,蓋非熊自著,或其徒名政者之所記。
《管子》二十四卷,經(jīng)劉向所定,凡九十六篇,今亡十篇。自《牧民》至《幼官圖》九篇爲(wèi)“經(jīng)言”,《五輔》至《兵法》八篇爲(wèi)“外言”,《大匡》至《戒》九篇爲(wèi)“內(nèi)言”,《地圖》至《九變》十八篇爲(wèi)“短語”,《任法》至《內(nèi)業(yè)》五篇爲(wèi)“區(qū)言”,《封禪》至《問霸》十三篇爲(wèi)“雜篇”,《牧民解》至《明法解》五篇爲(wèi)“管子解”,《臣乘馬》至《輕重庚》十九篇爲(wèi)“管子輕重”。予家又亡《言昭》、《修身》、《問霸》、《牧民解》、《輕重庚》五篇,止八十一篇。題云“唐司空房玄齡注”。是書非仲自著,疑戰(zhàn)國時人采綴仲之言行,附以他書成之。不然,“毛嬙”、“西施”、“吳王好劍”、“威公之死”、“五公子之亂”,事皆出仲後,不應(yīng)預(yù)載之也。
《晏子》十二卷,《漢志》八篇,但曰《晏子》?!端逯尽菲呔?,始號《晏子春秋》,與今書卷數(shù)不同?!冻缥目偰俊分^其書已亡,世所傳者,蓋後人採嬰行事而成。
《關(guān)尹子》一卷,頗見之《漢書》。自後諸史無及之者,意其亡久矣。今所傳者,以“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爲(wèi)名,蓋徐蕆子禮得於永嘉孫定,未知定又果從何而得也。
《曾子》,《漢志》云十八篇,《唐志》云兩卷。今世所傳,自《修身》至《天圓》凡十篇,分爲(wèi)二卷,與《唐志》合,視漢則亡八篇矣。
《慎子》一卷,慎到撰,趙人,見於《史記》,《中興館閣書目》乃曰瀏陽人。瀏陽在今潭州,吳時始置縣,與趙南北了不相涉,誤也?!稘h志》云四十二篇,《唐志》云十卷,不言篇數(shù),《崇文總目》言三十七篇。今所存者,唯《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
《墨子》三卷。上卷《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辨》七篇,號曰“經(jīng)”。中卷《尚賢》三篇,下卷《尚同》三篇,皆號曰“論”。共十三篇。考之《漢志》七十一篇,《館閣書目》則六十一篇,已亡《節(jié)用》、《節(jié)葬》、《明鬼》、《非樂》、《非儒》等九篇,比今書則又亡多矣。
《孫子》一卷,自《使計》至《用間》十三篇?!端囄闹尽纺搜园耸?,杜牧信之,遂以爲(wèi)武書數(shù)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以成此書。按《史記》,闔閭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逼鋽?shù)與此正合,牧言非是。
《尉繚子》五卷,二十四篇。較《漢志》二十九篇,已亡其五。
《公孫龍子》三卷,《跡府》、《白馬》、《指物》、《通變》、《堅(jiān)白》、《名實(shí)》凡六篇。《漢志》六十四篇,其亡多矣。
《玄真子》兩見《唐志》,一云十二卷,一云兩卷。予所藏者,外篇三卷。計必有內(nèi)篇,而此非全書也。
《宋典雅詞》
《宋典雅詞》十四種,照宋本鈔,半頁十行,行十八字。《西麓繼周集》陳允中衡仲,《燕喜詞》曹冠宗臣,《拙庵詞》趙磻老渭師,《碎錦詞》李好古,《雙溪詞》馮取洽熙之,《袁宣卿詞》袁玉華宣卿,《文簡公詞》程大昌泰之,《澹庵長短句》胡銓邦衡,《章華詞》缺作者名,《篁詞》劉子寰圻父,《阮戶部詞》松菊道人,《知稼翁詞》黃公度師憲,《龍川詞》陳亮同甫,《孏窟詞》侯寘彥周。其中《章華詞》一卷,汲古閣有影宋本,卷首數(shù)頁亦缺,故撰人姓名無考。其他《雙溪詞》、《文簡公詞》、《澹庵長短句》、《篁
詞》、《阮戶部詞》、《龍川詞》、《孏窟詞》,皆缺頁甚多,因少傳本,故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