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菜雪菜
一到冬天,蘇州家家戶戶腌咸菜,這倒也是一景。此乃老景。現(xiàn)在幾乎看不到了。小巷逐漸消失,老蘇州陸續(xù)搬進(jìn)新公房,腌咸菜不便。
咸菜由這兩種菜腌成:大青菜和雪里蕻。
買來的大青菜和雪里蕻?dāng)倰熘窀蜕稀⒅窆?jié)架上晾曬幾天,使它們梗葉疲軟,腌起來就不至于斷碎。因為要用力踩的。
大青菜和雪里蕻這么晾曬幾天后,再洗一洗,又?jǐn)倰斓街窀蜕?、竹?jié)架上瀝水。瀝一天半日的工夫,就可以放進(jìn)咸菜缸里腌了。
蘇州人家以前都有咸菜缸,平日放在客堂角落、天井角落,冬天派用場。
有年秋天,我在咸菜缸里發(fā)現(xiàn)一只蟋蟀,咸菜缸這么高,它是怎么跳進(jìn)去的?
跳是跳不進(jìn)的,蟋蟀是爬進(jìn)去的。后來我才明白。
咸菜缸里鋪一層大青菜或者雪里蕻,灑一層鹽。鹽是粗鹽,亮晶晶,暗藍(lán)色——粗鹽散射著暗藍(lán)色的光,伸縮小小的舌頭。有的顆粒麻將骰子那般大,骨碌碌滾動。
這樣的粗鹽也已少見。
有把大青菜和雪里蕻混腌,也有單腌。腌的時候,人要爬進(jìn)咸菜缸,用腳踩,踩實了才罷休。有穿著套鞋、球鞋踩的,也有光著腳丫踩的。老人說,童子光著腳丫踩,咸菜會香。光著腳丫踩,總是有點惡心。所以上了歲數(shù)的蘇州人——一些老太,現(xiàn)在到市場里買咸菜,還總會忍不住地問一句:
“阿是赤腳踏的?”
“好婆阿,現(xiàn)在還有啥人赤腳,全穿鞋子哉?!?/p>
賣咸菜的鄉(xiāng)下人照例這樣回答。
一缸菜踩得結(jié)結(jié)實實后,壓上塊石頭,蓋上只竹匾,大事完結(jié)。
腌咸菜的壓石,不是隨隨便便的石頭,是老房子庭柱礎(chǔ)石,像國子監(jiān)收藏的石鼓。吳昌碩在蘇州一住二十余年,石鼓文寫得出類拔萃,有腌雪里蕻味道。
腌好的大青菜叫咸菜,腌好的雪里蕻叫雪菜。
有時也把雪菜叫咸菜,但從沒有把咸菜叫雪菜的。蘇州人愛吃的“咸菜肉絲面”,這咸菜只能是雪菜,不會是咸菜——也就是說只能腌雪里蕻,斷不會是腌大青菜。
腌大青菜常常生吃,回味甜津津的。
腌雪里蕻生吃有股石蠟花味道。這種花濃眉大眼,很符合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末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那時候女電影明星也個個濃眉大眼。這種花好養(yǎng),只是花氣艱澀,兼帶辣味。
腌雪里蕻,也就是雪菜,炒熟了好吃。
“雪冬”是個時令菜,就是“雪菜炒冬筍”?!把┒笔强s語,這一縮縮得雅氣。這菜看似簡單,要炒出味來很難。火候不到,難除腌雪里蕻的辣澀,也不去冬筍的澀辣。冬筍也有這股味。飯店里的“雪冬”往往火候不到,僅僅有色而無香無味。味不會沒有,只是不好。
“雪冬”妙處在于青黃相接,香味互助。香味互助是一切菜肴的妙處,與其美色,不如美香,與其美香,不如美味。色好求,香稍難,味大不容易矣。
宋詩有香,宋之后的詩有色,所以難比唐詩——唐詩有味。這味與美味差不多,不是單一的甜味或者咸味,它是復(fù)合的,“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飲食之道,色相與味道要能表里如一并駕齊驅(qū),幾乎鳳毛麟角。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漂亮女人常常缺乏風(fēng)韻,風(fēng)韻女人往往不夠漂亮。漂亮是色相,風(fēng)韻是味道。
我是愛吃家常菜的,許多家常菜看看沒色相,味道卻很透徹。比如“雪菜燒豆腐”,我姑祖母燒來,味道直指人心。也就是風(fēng)韻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