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瓷魂:古陶瓷鑒定家、教育家張浦生傳 作者:劉曉華 著


序言

歲逢戊戌,乃肖狗良辰。時為我院杰出的古陶瓷鑒定家,退休二十余載的教育家張浦生先生的本命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在澳大利亞中國書店劉曉華女士的幫助下,要出傳記為之賀。春節(jié)前張先生給我來信,要我代表南京博物院為書作序。我不敢推辭,遵囑寫上以下幾句話,以為先生賀,并為先生壽。

張先生1957年自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分配到江蘇文管會工作,璇因機構(gòu)合并而入職南京博物院。1962年張先生成為博物院瓷器庫房保管員,始有興趣學習瓷器,1964年開始專職研究瓷器,一晃至今已五十余載。那時的先生已沉迷此道,聽從老師王志敏的教導,認定了研究古瓷,鑒定古瓷要從撿拾古瓷片做起。在揚州、杭州、蘇州、南京等古城的工地上,經(jīng)常能見到他的身影。他們撿拾的許多殘瓷,如明故宮紅彩龍紋殘盤、釉里紅鳳紋瓦當?shù)?,現(xiàn)在都成了我院重要的藏品資料。隨后的1966年,先生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第一期古玉器和古陶瓷鑒定訓練班,聽了耿寶昌先生等的瓷器鑒定課,大有收益。

從此,先生的所有心血都放在了中國古陶瓷的鑒定和研究上,即使是在“文革”下鄉(xiāng)的七年時間里,瓷片,標本也成了他業(yè)余研讀的對象和生活中的樂趣?;爻腔卦汉螅壬侨硇膿湓谔沾裳芯亢丸b定實踐上。他提出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論斷,提出“一看青,二看花,官窯重青,民窯看花”的觀點,被陶瓷鑒定界廣泛接受認可。1986年,他被文化部聘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在此基礎(chǔ)上,他勤于筆耕,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鑒定心得轉(zhuǎn)化為理論,撰寫了《青花瓷畫鑒定》《宜興紫砂鑒定與欣賞》《青花瓷器鑒賞與收藏》《青花瓷鑒定》等著作。是一個既有理論素養(yǎng),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古陶瓷,特別是青花瓷鑒定的行家、大家。

滿腹知識才華的張先生,樂于助人,更樂于育人。他是南京博物院的資深研究員,同時兼任復旦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南京藝術(shù)學院等高校的客座或兼職教授。以教育培養(yǎng)青年人為自己的使命職責。為此他根據(jù)自己的實踐體驗,編寫了《中國歷代瓷器特征、鑒定與保養(yǎng)》《青花瓷器概說》《怎樣鑒定古代瓷器》等講義。他的講課深入淺出,特征、要領(lǐng)、口訣、比喻都是先生口中常用的詞匯,特別是他常常背著沉重的陶瓷標本走進教室課堂,讓學生既聽講課,又觀摩實物,并且在學習中瓷片可以上手,這成為張先生講學獲得高人氣的重要手段。他培養(yǎng)的陶瓷研究和古陶瓷鑒定的學生數(shù)以千計,其中就有我院的優(yōu)秀人才——霍華研究員。在海外華人圈內(nèi),先生也有著很高的學術(shù)聲譽,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也都留下了他講學的身影。他提出的收藏理念為“識古不窮,貪古不富”,也就是人們收藏的不僅是器物本身,更是器物所蘊含的知識、文化和藝術(shù),因而“識古不窮”,到時會有一定的經(jīng)濟回報,但是如果你把收藏當投資,老想著撿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當受騙,何富之有?

來信的末了,先生還告訴我,最近在我家鄉(xiāng)太倉樊村涇遺址出土的元青花殘瓷 “其中有國產(chǎn)料,與印尼,菲律賓出水相似,還有進口料。與紅海出水之孔雀牡丹紋大罐雷同,值得重視。此港不僅銷往東北亞,乃之遠銷東南亞,西亞,不愧為史有‘六國碼頭’之稱?!?/p>

嗟乎!先生已八十有五,其關(guān)心文博事業(yè)的拳拳之心,值得我們后輩學習、仰望。

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副理事長南京博物院院長

龔 良

2018年春節(jié)于南京仙鶴門兩行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