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走進南博

瓷魂:古陶瓷鑒定家、教育家張浦生傳 作者:劉曉華 著


第二章 走進南博

第一節(jié) 古都南京

1957年夏天,張浦生結束了四年的大學生涯,服從組織分配,和同班另外兩個同學一起前往古都南京,到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報到,開始了他的職業(yè)生涯。因此1957年9月18日被他牢牢的鐫刻在自己的人生記憶中。那天他離開了親人,離開了培育他成長的大上海,從此踏上了半個世紀在南京工作、生活的人生歷程。

古都南京,對于一個學歷史的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南京古稱金陵,從東吳開阜直至蔣介石撤離大陸落下帷幕,共經(jīng)歷了十個朝代,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其中的歷史沉浮、悲歡離合,留下了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美麗傳說和不朽佳作,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頂峰。歷史上盛稱“六朝勝地,十代都會”。這座歷史名城至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各朝各代都留下了不勝其數(shù)的歷史遺跡。

初到南京的張浦生,有很多的不適應。剛出校園的他,是一個書生氣十足的青澀小伙兒。到單位報到一見到領導就說,他家在上海,希望經(jīng)常有機會去上海出差。他打聽到,上海附近松江地區(qū)的文物管理權歸江蘇省文管會。后來有段日子,張浦生真的就被領導派去了上海松江修繕宋代方塔。這個方塔屬于國家級文物, 亦名“興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城廂鎮(zhèn)東南方。當上海遠郊青浦金山發(fā)現(xiàn)新石器遺址時,張浦生還被派去調查那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江蘇省文管會的機構不大,大約有二十人,卻是個廳局級單位。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全省文物的考古、保護、維修以及文物的征集和管理等。當時文管會的主任由時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俞銘璜兼任,日常的會務工作則由副主任陳枕白主持。俞銘璜因工作繁忙,幾乎沒時間過問文管會的事情,所以很多同事都沒有見過他,而陳枕白卻是個十分斯文的革命老干部。陳枕白是江蘇無錫人,1923年參加革命,在上海到無錫的蕩口、鴻聲一帶進行地下工作,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8年春在無錫梅村小學當校長的陳枕白,還在小學內設立了一個中共滬寧線東路特委聯(lián)絡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曾擔任過無錫市第一任教育局局長、江蘇省監(jiān)察廳秘書長等職務。陳主任待人溫和謙恭,做事謹慎,文管會上上下下,都很尊敬他。他給剛參加工作的張浦生,留下了一個領導干部的好印象。

在文管會的日子非常繁忙。因為人手少,張浦生一到文管會報到,就被安排到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做考古挖掘。北陰陽營遺址位于鼓樓南京大學附近,這是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挖掘工作。這個新石器時代的北陰陽營文化遺址距今五六千年。從1955年到1958年期間,一共進行了四次發(fā)掘。張浦生去北陰陽營遺址參加挖掘考古時,考古工作已經(jīng)接近尾聲。1958年春節(jié),北陰陽營遺址的現(xiàn)場挖掘工作全部結束。

這次考古挖掘,確認了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并被命名為北陰陽營文化。這個遺址是南京地區(qū)最早的一個古人類居住地,南京的城市雛形就在這里,還被視作南京城市文化的起點。而考古學上的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則代表的是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是新石器時代和商周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

北陰陽營遺址的現(xiàn)場挖掘工作結束后,張浦生回到上海過春節(jié)。假期后,他又被派往徐州做考古工作,在徐州銅山縣高皇廟清理和挖掘商代古跡。古跡地點位于江蘇和山東二省交界處,面積七十五平方米??脊抨犛墒∥墓軙闹x春祝負責,一共有四五個人。到了地方后,當?shù)卣M織農民給予考古隊幫助??脊磐诰蚬ぷ魇制D苦,工作條件非常差。考古人員吃住都在當?shù)氐霓r民家,每天起早貪黑,沒有休息,累了就自己找個地方歇息一下,吃飯就和當?shù)剞r民一起吃,山芋干、玉米面粥、腌菜是主要食物。當時的衛(wèi)生條件也差,弄得張浦生長了一身的虱子,他從中得到了一個經(jīng)驗,那就是做挖掘工作時,一定不能穿毛衣,最好穿衛(wèi)生衣,否則虱子鉆在毛衣縫里,怎么洗都除不干凈??上仓幨强脊磐诰蚬ぷ骱茼樌?,收獲也很大。這片古跡被確認是江蘇一項比較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商代晚期祭祀的遺跡,出土了一批白陶、甲骨、皂卜等貴重文物。

第二節(jié) 革命文物征集

1958年下半年,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全國各地根據(jù)上級指示,建立革命博物館,因此需要大量的革命文物。因人手有限,張浦生被調到江蘇省革命文物征集辦公室,參與江蘇省革命文物普查和革命文物征集工作。

江蘇省革命文物征集辦公室負責人之一就是省文管會副主任陳枕白。根據(jù)領導指示,征集小組被分為蘇北、蘇南兩個組。蘇北組工作重點在徐州、揚州、泰州、南通、淮陰地區(qū)。張浦生被分在了蘇南組,工作重點在鎮(zhèn)江、宜興、無錫、常州、蘇州地區(qū)。副主任陳枕白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直在蘇南地區(qū)工作,并參與過“宜興秋收暴動”,當時就在無錫、宜興、常州一帶活動,對當?shù)厍闆r比較熟悉和了解,所以征集工作非常順利,收獲頗豐。

工作一開始,張浦生干勁十足,走訪了很多人,把農民家里有關“秋收起義”的東西全部找了出來,征集了很多農民暴動的標語、旗子和抗戰(zhàn)文物。雖然工作做得不錯,但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適合做這個革命文物征集的工作,更不能搞革命文物資料整理的工作。后來他又去研究工廠史,如南京機床廠、南京汽車制造廠、鋪鎮(zhèn)車輛廠等,這些廠是民國時期就有的老廠,因他學習歷史,加上腦子靈活,這項研究工作他也干的得心應手。但他很快就意識到,他也不適合做這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原因有二:其一,他不是共產(chǎn)黨員;其二,家庭成分還是“工商業(yè)主”,因此許多涉及“黨史”的文件都不能看,比如涉及地下黨起義、國統(tǒng)區(qū)地下黨工作資料,甚至一些普通的文件都不能看。這個工作狀態(tài),讓他感到很自卑,情緒日漸低落。從那個時候開始,張浦生清楚地認識到,他不適合再做革命文物相關的征集工作了,也不適合搞近代史研究。他必須選擇其他專業(yè),作為他將來的事業(yè)發(fā)展方向。

1959年9月,國慶十周年革命史展覽如期在南京舉行,規(guī)模很大。展覽開展后,省政府發(fā)出機構改革的決定,省文管會、江蘇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三個部門聯(lián)合辦公。從那個時候起,張浦生的工作關系也就從省文管會正式調入南京博物院。

第三節(jié) 院長曾昭燏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中國最早創(chuàng)建的重點博物館,集綜合性、歷史性、藝術性為一體。它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先生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1933年,由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時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創(chuàng)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在南京成立。雖然只是籌備處,卻收藏了大量的清宮遺物,其中瓷器就有二十多萬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出土文物。蔡元培先生親自兼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博物院院長。在中山門半山園征地12.9公頃,原擬建“人文” “工藝” “自然”三大館,后因時局關系,僅建“人文館”,即南京博物院的大殿。該建筑效仿遼代宮殿模式,由民國著名建筑師徐敬直設計,經(jīng)建筑大師梁思成修改,于1936年6月開始興建,1947年告竣,為整個博物院的主樓。大殿雄偉壯觀,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其結構部分按《營造法式》設計建造,某些細部和裝飾兼采用遼宋遺風。建成后的南京博物院占地面積約十三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完美地體現(xiàn)了設計圖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樸莊重,氣勢雄偉高大,因屋檐兩邊采用呈弧形漸漸向上翹的結構,突顯莊重中略有輕靈之感,不顯板滯沉重,成為南京城東一處醒目、且耐人品賞的具有景觀效果的標志性建筑物。

當時通過收購、撥交、發(fā)掘等方式集中了全國一流珍品約二三十萬件,其中包括繪畫中的《歷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圖》;銅器中的毛公鼎、后母戊鼎以及清宮藏瓷等稀世國寶。

該院當時為全國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xiàn)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直屬當時的教育部領導。北平歷史博物館也曾一度作為分院歸屬于南京中央博物院的建制。

1950年經(jīng)文化部批準,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正式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由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秘書長徐平羽兼任院長,曾昭燏為副院長,尹煥章為保管部主任,趙青芳為考古部主任,宋伯胤為陳列部副主任,王英為軍代表。1953年初,蘇南蘇北行政區(qū)與南京市正式合并建立江蘇省,以南京市為首府。逐將南京博物院與南京圖書館(原中央圖書館),劃歸江蘇省文化局主管,徐平羽不再兼任院長。由曾昭燏副院長主持工作,梁白泉任秘書,其余各部不變。同年華東文物工作隊掛靠于南京博物院,由尹煥章兼隊長,蒯世權任秘書。1958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考古總隊決定建立江蘇省考古分隊,批準由尹煥章任隊長,朱江任副隊長,尤振堯任秘書,隊部設在南京博物院。1959年3月1日,根據(jù)省政府機構改革的決定,省文管會、江蘇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三個部門合署辦公。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遷至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續(xù)任院長并兼任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德全任副院長兼支部書記,梁白泉任辦公室主任。省博物館各部與南博合并,設省文管會辦公室于西大廳,處理日常事務。

曾昭燏,湖南省湘鄉(xiāng)縣(今雙峰縣)人,是曾國藩弟弟曾國潢的曾孫女。1929年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1935年,遠涉重洋留學英國,次年獲碩士學位,旋即轉入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曾昭燏作為研究員,參加了柏林地區(qū)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發(fā)掘。1938年重返英國,被聘任為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助教。同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她放棄倫敦大學考古學院的職位,毅然回國效力,是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與號稱“七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夏鼐是同輩人。她領導的南京博物院,與夏鼐主持日常工作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南北呼應、爭相斗艷,被當時文博界稱為一對并駕齊驅的魁首,有“南曾北夏”之稱。

1939年初,曾昭燏時任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奔波于川、滇一帶從事考古研究及文物征集、調查、發(fā)掘等工作。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共發(fā)掘馬龍遺址、佛頂甲乙二遺址、龍泉遺址等五處遺址,獲得了大量珍貴文物資料。這是中國考古學家第一次運用外國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進行的“鋤頭考古”活動。經(jīng)研究整理,考古學家認定,云南這一地區(qū)的文化面貌與中原地區(qū)有很大差異,故定名為“蒼河文化”。這是曾昭燏與其他參與考古的專家對中國西南部考古的一大貢獻??谷諔?zhàn)爭勝利后,她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返南京,參加戰(zhàn)時文物清理委員會、戰(zhàn)區(qū)文物保存委員會和偽文物統(tǒng)一分配委員會的工作,是聯(lián)合國博物館協(xié)會九個中國會員之一。先后舉辦漢代文物展覽和院藏青銅器展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她拒絕赴臺,反對國民黨當局運走文物,并致函籌備處主任杭立武說:“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之后,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后兼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這期間她完成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她主持發(fā)掘了著名的南唐二陵,為研究南唐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主要代表性著作有《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1942年與吳金鼎合著)、《南唐二陵》(1957年主編)、《沂南畫像石墓發(fā)掘報告》(1956)以及40年代出版的《博物館》,末者署名雖然是與李濟合著,但實際上是她利用她在德國的實踐寫成的,書中不乏她的真知灼見。

曾昭燏開啟了南京博物院的黃金時代。在她的領導下,南京博物院不僅完成了南唐二陵發(fā)掘、六朝陵墓調查等考古工作,還建立了華東文物工作隊,工作隊發(fā)掘了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墓、安徽壽縣春秋時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還奉命派人到鄭州協(xié)助發(fā)掘了商代遺址。1956年5月17日,曾昭燏主持制訂《南京博物院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綱要(1956—1967年)(草案)》。根據(jù)當時南京博物院是東南地區(qū)物質文化史博物館的性質,提出了南京博物院的兩個主要任務:一個主要任務是搜集保存有關東南地區(qū)考古學、民族學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以舉辦東南地區(qū)物質文化史陳列;另一任務是為全國,特別是東南五省歷史性的博物館培養(yǎng)干部,并對五省省級歷史性博物館、省地質博物館的歷史部進行業(yè)務輔導。制定了南京博物院的宏偉發(fā)展規(guī)劃,并努力給予實施。

中國的考古學走到今天,已是成績卓著、群星閃耀。櫛風沐雨,薪火相傳。在先行者中,曾昭燏是一個絕不應該被忘記的人物。她為國家的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四節(jié) 書畫征集

1960年春天至1962年上半年,中國經(jīng)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可怕的饑荒從農村蔓延到了城市,不但普通人家每天要為吃飯絞盡腦汁,就連許多“高等階層”也要為“三斗米折腰”。很多有名的書畫家、收藏家,因為生活困難,紛紛出讓自己的“寶物”,尤其是江浙滬一帶的書畫家和收藏家。許多在上海生活的外國人,悄悄地以低價收購各種文物,甚至包括國寶級文物,偷渡出境,尤其是方便攜帶的古代字畫。

曾昭燏的恩師胡小石先生,時任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是當代國學大師,兼為文字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藝術家,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胡小石先生是對曾昭燏思想學識影響最大的師輩,曾昭燏擅長賦詞、散文和書法。她寫的詩詞含意深邃,辭藻華麗;散文也充滿了生活氣息;書法風格渾樸、秀整,于雄渾中透出娟秀之氣,有著強烈的金石氣息。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她的恩師胡小石先生是分不開的。曾昭燏就讀中央大學時,修讀了胡先生的多門課程,并且常常登門拜訪請教,胡宅的藏書樓更是曾昭燏經(jīng)常刻苦攻讀的處所。曾昭燏曾有一段頗含深情的文字回憶師從胡小石的這段經(jīng)歷: “余自一九三一年秋始識師。其時師在金陵南雍講甲骨文及金文課,余往聽課,驚其引證之淵博,說理之致密,自是有課必往聽,亦嘗登門請益。師手寫聲韻表及說文雙聲字例,皆命余謄錄一遍,余略知古文字聲韻之學,皆師之教也。師講中國文學史、楚辭、陶謝詩等課,不僅見解精辟,且深得其神味,聽者座無虛席……”曾昭燏對恩師是非常敬重的。擔任南京博物院院長之后,曾昭燏仍經(jīng)常求教于胡小石先生,為方便起見,她特聘老師為南京博物院顧問。在她帶隊發(fā)掘南唐二陵時期,年過花甲的胡小石常常親自到現(xiàn)場協(xié)助曾昭燏,進行學術研究指導、文物鑒定等工作。

胡小石先生從友人處聽到出讓藏品的消息后非常著急。他很快派人把曾昭燏叫到家里,建議她由南京博物院出面,征集古代書畫。一方面可以幫助書畫家、收藏家渡過生活難關;一方面可以不讓國寶流失海外,收購的價錢也比平時減少許多,這樣可以使很多國寶級文物得以在祖國大陸保留。

曾昭燏雖然是博物館學家、考古學家,但對古代藝術品卻不是很精通,平時對古代書畫也沒有太多興趣 。而恩師胡小石先生卻精通古代藝術品,自身又是書法家,做為南京大學教授,又兼南京博物院的顧問,他的建議得到了采納。于是曾昭燏根據(jù)胡小石先生的建議,跟上級領導作了匯報。

經(jīng)南京博物院的上級領導研究決定,為豐富南京博物院的藏品,成立書畫征集小組。任命文管會的陳枕白主任做征集組的領導,配備了南博的幾名專家。書畫征集小組一共五人,其中有書畫鑒定專家徐沄秋先生,他曾做過蘇州圖書館的館長。加上南京博物院有名的雜項文物專家,山東籍人士王敦化先生。(王敦化原在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教,曾任齊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供職于南京博物院,從事文物鑒定和研究工作。他和徐沄秋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代文物鑒定工作研究員,是著名的文物鑒定專家。)除此之外,還有南京博物院著名的書畫鑒賞家,“泰州人”許莘農先生。年輕的張浦生也被調去參與書畫征集,協(xié)助專家們做些后勤服務的工作。

當時南博有“八大員”,在全國名氣很是響亮。其中有四個著名的鑒定專家:陶瓷鑒定家王志敏;書畫鑒定家徐沄秋;托片、印章、雜項鑒定家王敦化;小名頭書畫鑒定家許莘農。還有四個知名的修復專家:修復銅器的金滿生;裱畫修復的謝根寶;出土文物修復的王文林;鐘表修復的李耀庭。而這次書畫征集小組除了鑒定瓷器的王志敏先生,其他鑒定專家都參與了,他們拿著南京博物院開的介紹信,到上海、無錫、蘇州、常熟等各地征集書畫。

當時的上海是收藏家比較集中的地方。很多江蘇書畫家都居住在上海,所以廣東、遼寧、江蘇三家博物院,都到上海、蘇州一帶去征集書畫。這三家中,江蘇條件最為有利。一是因為很多收藏家都是江蘇人,相對江蘇來說,廣東、遼寧一帶搞收藏的人比較少。二是因為當時的上海文化局局長徐平羽,解放初期曾代表共產(chǎn)黨接收南京博物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任南京博物院院長。他跟曾昭燏關系十分融洽,有很多的共同語言,交往頗深。當時上海市政府規(guī)定,征集的文物,只有經(jīng)上海文管會同意,征購的藏品才能離開上海。因為有徐平羽這層關系,為南京博物院征集的文物帶回南京提供了許多便利。

徐平羽精于收藏鑒賞。曾親自前往莫高窟進行考證,在搶救維修莫高窟的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跟曾昭燏關系十分融洽,是曾昭燏最信任的人,他也很了解曾昭燏。所以書畫征集小組能順利的拿到上海文管會征購文物放行的通行證。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南京博物院在民間征集到了不少歷代珍貴名畫。那段日子,南京博物院花了相對很少的錢,收購了不少古代名人字畫,其中不乏國寶級的文物。例如,宋朝宋徽宗花鳥畫軸;元朝李珩風竹畫軸;明朝唐寅仕女畫軸;明末新安畫派漸江天都峰圖大畫軸;清初金陵八大家之一龔賢岳陽樓圖大畫軸等,極大地豐富了南京博物院的古代藝術藏品。

1/恩師 —— 王志敏先生

2/《學瓷瑣記》王志敏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