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雨

讀雨 作者:張儒學


第一輯 夢想

我喜歡像讀詩一般去讀雨。讀雨那有如姑娘般羞羞答答的微笑,讀雨那有如小鳥般纏纏綿綿的呢喃,讀雨那有如詩句般平平仄仄的吟詠,讀雨那有如夢境般如夢如幻的人生……讀雨,便讀出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快意,許多被雨的音韻點綴的往事,像雨聲輕輕地在耳邊響起,如一首歌那么優(yōu)美動聽,讓我心中關于雨的記憶一下子又泛出絲絲綠意……

讀雨

開春后,細細的小雨就悄悄地來了,來得讓人格外高興,因為“春雨貴如油”。那無聲無息的小雨,時而像個含羞的姑娘,使山上的樹和田野里的麥苗變得含情脈脈;時而像個男子漢,讓整個大地都在農(nóng)諺中充滿著激情。春雨里的綠,有著不可比擬的美,草在細雨濕潤中綠,花在細雨中開,夢在細雨中飄升。

在院子里閑不住的父親,對這場細雨不知期盼了多久,才盼來了這開春后的第一場雨。他像種子一樣儲蓄了一冬的心也開始萌動起來,那沉積了一冬的夢境也開始晃動起來。這時,父親取下掛在墻上的鋤頭扛在肩上,戴上斗篷披上蓑衣走去那片田野,時不時高興地挖上一陣子,時不時抬頭看看天空中飄著的細雨,高興地說:“呀,這春雨像是有靈性,盼她來她就真來了喲!”仿佛那經(jīng)過一冬沉積的田野,在這春雨中蘇醒過來,也跟父親一樣歡樂著、微笑著……

春雨沙沙沙地下著,落在嫩嫩的草叢中還眨呀眨的,落在田野里還吱呀吱地響著。父親雖沒讀過唐代詩人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更沒讀過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但他能倒背如流地吟誦著節(jié)氣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聲音粗獷洪亮,也充滿著雨的音韻,更像一首詩點綴著春天。

春雨時大時小,父親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他仿佛看到的是種子在跳動,是秧苗的害羞……哦,他似乎這才想起:春分時節(jié)該下谷種了。父親便打著牛下到水田里,將板結的田塊一鏵一鏵地犁松,再用耙子耙得平平整整的,再就是等雨后天晴播種。隨后,在那田野里,爽朗的笑聲,歡快的歌聲,播撒種子的聲音,被這春雨點綴得更加淋漓盡致。

如果春雨稍大,那也不妨事,反正田里已經(jīng)播種了。父親便獨坐在小院里,倒上一杯老白干,自個兒喝著自個兒樂著,那干涸的田塊需要春雨的浸潤,那剛播下的種子需要充足的雨水,春天似乎更需要雨水的點綴,因為一場春雨一場綠嘛。父親就這樣喝著樂著,聽著雨珠從屋檐邊滴落的“嘀嗒——嘀嗒”聲,這聲音如翠玉碰擊,似珍珠墜地,聽了令人激動,使人振奮。

在一場又一場春雨后,太陽便露出了笑臉,仿佛田野笑了,山川笑了,花笑了,草也笑了,到處都是山花爛漫,嫩草飄香。黃燦燦的油菜花,醉人的香味在空氣中飄散開去,各種蜂兒在黃花間嗡嗡地亂飛,還有滿枝的桃花、梨花、李花,粉紅的,雪白的,鵝黃的……父親看著這姹紫嫣紅,百花盛開,他感嘆道:“是春雨讓花香,讓草綠,更讓種子萌芽呀!”仿佛他能聽見種子萌芽的聲音,還聽見山里人對豐收充滿希望的笑聲……這些聲音是春雨帶來的,但他覺得比雨聲好聽,也比雨聲真實。

春雨不但白天下,有時夜里也下。夜里那“嘀嗒嘀嗒”的雨聲真讓父親聽得入神,總覺得像山那邊傳來的笛聲,更像對面山坡上傳來的歌聲,十分悠揚,十分動聽,讓他感到新奇,也讓他產(chǎn)生甜美的回憶,聽著聽著漸漸地入夢,夢中他看到山坡上的豆子抽芽了,土里的玉米疏葉了,稻子在燦爛的陽光下拔節(jié)了……

春雨,總是將父親的夢想與希望點綴!

記得我小時候,雨在我心中就像一首兒歌那么歡快動聽。每到春雨來臨時,我會走進雨中,一陣歡蹦亂跳,一會兒雨淋濕了我的頭、衣服和全身,我不但沒感覺到冷,反而覺得春雨柔柔的,暖暖的。然后,我看見早已站在那嘩嘩雨聲中的父親笑了,而且笑得格外開心,笑聲就像雨滴聲那般響亮而動聽……

也許是春雨的到來,山坡上的樹枝出現(xiàn)了新葉,常綠的松枝也似乎增添了新的色彩,所有的綠都在春雨的溫柔撫摸下,分外鮮活,根本無須人為的任何點綴,都變得鮮潤且驚人。仿佛在那些細雨無聲的白日與夜晚,我感到如夢如幻,像一片片流淌的琴聲,抒寫著我童年時光里的詩句。

在我長大后,雨在我的心目中,就像戴望舒的《雨巷》般浪漫。每當那細細的雨從窗前飄然而來時,我總是用心去讀那雨,想象《雨巷》里那“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想象自己“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我仿佛身不由己地隨那淅淅瀝瀝的、不緊不慢的、飄飄灑灑的,在窗外依依不舍的細雨,來到我夢中的那條長長的小巷里,走來的也是一個帶著丁香氣息的她,如詩如畫般點綴我青春的浪漫!

前些年,帶著夢想在外漂泊的我,最愛的也是雨,雨就像一首首思鄉(xiāng)的絕句,常讓我讀得如醉如癡。每當下雨時,我總是獨坐窗前,在那細細的雨聲中去感受人生的迷茫。

如今,我已從外地回到故鄉(xiāng),從迷茫的人生中找到了新的坐標,對雨更多了一份悠閑自得的心態(tài)。

也許是我對雨水情有獨鐘,總是盼望著我所居住的城市下雨。盼著盼著,一場雨悄悄地來臨悄悄地飄灑,那點點滴滴的呢喃,那淅淅瀝瀝的碎語,那羞怯又含情的眼神,真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驚喜不已。這場雨,帶給城市一片清涼,帶給城市一片熱鬧,更帶給城市一片孤獨。雨,讓每天都在股市、房價、加薪、晉級中升溫的城市,突然顯得寧靜與溫馨起來。

每當細雨飄零的時候,我總喜歡獨倚窗前,手拿一本書,泡一杯茶,細細地傾聽雨的聲音,細細地去品讀雨的心扉,細細地欣賞雨的舞姿!這時,我總是喜歡打開窗戶,任憑雨把絲絲涼意帶進房間,令人心曠神怡,忘掉人世間的浮華、喧囂、得失,身心不自覺地融進雨那清新、淡雅的意境之中……

沐浴著那美妙動聽而又若有若無的雨聲,讓人總覺得這聲音太遙遠了,遙遠得讓人不敢想象,遙遠得讓人無法真正感受到這雨的內涵,雨能給城市帶來些什么?雨,似乎不懂得城里人的心情,更不懂得城里人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期待什么。雨,在城市里做的永遠是它自己。它只從城市的上空,沿著它自己的足跡,飄灑在高高的樓頂上,飄灑在并不屬于它的花園里或草坪上,而居住在樓層里的人,似乎早已感覺不到雨的親近了。盼望中的雨,似乎在感覺中變了味,眼前的雨,不再有從前的俏麗,更是失去了往日的清新。雨,這大自然的精靈。雨,這個城市的過客,似乎早已遠離了喧囂的城市,遠離了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因為屋里有空調,花園里或草坪上有噴水器,這些早已代替它的功能。雨,似乎只有在“孤獨惆悵”中,在“失意人生”里,在李清照“尋尋覓覓”的詞句里,才能讓人百般的品味。

雨,在城市的上空飄灑著,城市里的街道上,車輛依舊川流不息,行人依舊來來往往,大商場里依舊熱鬧非凡……雨,遠古的天籟,雖然沒能讓城市改變什么,卻讓城市變得清涼而美麗。在這初夏,繽紛的雨傘像一朵朵蘑菇飄起來,那人們臉上的微笑,也像點綴雨天后的清涼。那滿街的花裙子,也舞動起來,就是商場里的叫賣聲,也似乎被雨浸潤過,親切而感人。雨也不知滋潤了多少遠去的,似乎早已被人們遺忘了的文人墨客的心靈。“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港賣杏花?!奔氂隄櫸镉跓o聲,這雨難道不是在喚起人們對久遠了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懷念么?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我喜歡雨,我更喜歡像讀詩一樣去讀雨,因為雨總陪伴我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孕育著我不同時期的希望,點綴著我不同時期的夢想。有時雨就像一首兒歌歡快而動聽,有時雨就像一首情詩朦朦朧朧,有時雨就像一首思鄉(xiāng)的絕句那么纏纏綿綿……由此,我越來越感到,雨不僅僅是一首愛意濃濃的詩,不僅僅是一本充滿人生哲理的書,雨,卻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一種心境。

讀雨,讀出了一種恬靜,一種幽雅,一種淡然!

河邊的柳

也許是經(jīng)常去河邊的那個茶館,對茶館邊那棵柳樹便有了特別的情愫。

那里的幾棵柳樹,一年四季都那么的綠,精神抖擻,柳影挺拔。這是幾棵沒有經(jīng)歷過打頂?shù)臉?,所以它們自由地生著,奔放地長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成就了它們家族挺拔的夢。

也許因為這幾棵柳,所以不定期在這兒喝壩壩茶的人很多。這個茶館卻簡陋質樸,初看就像一家農(nóng)戶,背街臨河,所以不像其他的茶館人多鬧雜。喜歡清靜的我偏偏就鐘情這里,常常邀一幫文朋詩友來此喝茶聊天,仿佛這兒成了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家園。因為這個茶館,也因為伴我們一起成長的這棵柳樹,讓人有一種遠離城市喧囂和親近大自然的感覺,茶館自然就成了棲息我們心靈的好去處。

每個周末,我都盡力推掉不必要的應酬,到離我最近的河邊喝壩壩茶,因為那兒地處河邊,又有幾棵大柳樹,所以這兒就是在三伏天也不用撐篷張傘,就是下點兒小雨也打不濕衣服,沒有烈日炙烤,也沒有煩人的叫賣,只要往這兒一坐,就像到一個“世外桃源”,一杯清茶,就能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聊起來,只要話題一打開,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喝壩壩茶時,有的一副象棋,有的一副川牌,有的一個笑話,有的一個段子……就讓茶館里充滿著歡樂和笑聲。春天,河岸邊的柳樹剛長出新芽,四周的花開得鮮艷奪目,茶客們在這里感受到濃濃的春意;夏天,河風吹拂,綠柳輕輕搖擺,烈日似乎遠離了這閑散之地,茶客們在這兒盡享涼爽;秋天,河水變得清澈,天空變得藍藍的,在有人為收獲而忙碌時,茶客們在這兒盡感秋色;冬季,盡管天氣寒冷,在這兒喝茶的依然大有人在,尤其是遇上有太陽的天氣,茶桌會移到空曠地,曬太陽、喝茶一舉兩得……這壩壩茶,真是讓人越喝越有味,越喝越讓人迷戀。

夏天,喝壩壩茶的人更多,因為在家里悶得難受的人們紛紛傾巢而出,或散步觀花,或靜坐喝茶,或打牌下棋,或談天說地。有時,就是個很平淡的話題,在這兒一說開就變得津津有味;有時,就是很嚴肅的事情,在這里只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也變得平平淡淡。什么人生得失、事業(yè)成敗,盡在一杯清茶中。

記得小時候,我常跟著爺爺去鎮(zhèn)上的茶館,因為爺爺最愛的是喝茶。小鎮(zhèn)上的茶館大多坐落在小鎮(zhèn)臨河的街頭街尾,那些搖著小船來小鎮(zhèn)趕集的人,總是把船往岸邊一靠,便走進岸上的茶館里,泡上一碗茶,天南地北地聊上大半天。因此,小鎮(zhèn)上各行各業(yè)的茶館也就應運而生,愛好養(yǎng)鴿的叫信鴿茶館;養(yǎng)群鴨的叫毛毛行茶館;編籮筐背篼的叫篾篾行茶館;買賣耕牛搞中介的叫“偏二客”茶館;搞建筑的叫匠人茶館;打小牌的叫農(nóng)民茶館……更讓人大飽耳福的,要數(shù)茶館里說評書的人,什么《水滸傳》《西游記》《白蛇傳》《西廂記》……從他嘴里一出,把文武戰(zhàn)場、談情說愛,展示得活靈活現(xiàn),淋漓盡致。

沒事時,只要往這柳樹下一坐,來上一杯清茶,就讓人獲得一分清靜。有時,遇上了兩三好友,茶逢知己話難少,心中藏著的快樂與悲哀都像參茶時一樣,暢快地一瀉而出。有時,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別有一番情趣,可以翻翻閑書閑報,還可以豎起耳朵聽聽鄰桌趣聞,還可以望著天空等著看來回的飛鳥,認真觀察銀杏茂密的枝葉是否開始結果?;蛘吒纱嚅]上眼睛,沐浴著和風暖陽,想想心事,沒準這一閉眼就有個意想不到的靈感來。

尤其是晚上,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我最喜歡獨自來這里喝壩壩茶,在燈光的映照下,看著旁邊清清的河水,仿佛遠離了城里的燈紅酒綠,品味著壩壩茶的樸素和真趣,感受著天地融合,袒露真性,回歸的遠不只喝茶本身。抬頭看看天空,天上的星星還在眨著眼睛,頭頂?shù)脑鹿馑坪踹€是那么亮,那么美。

我家鄉(xiāng)的小河邊也有許多柳。柳的姿態(tài)婀娜迷人,搖曳多姿,常給人以美的感受,我十分喜歡。

記得我家鄉(xiāng)的小河邊也有一排柳,縱看像一隊排列整齊的士兵,在日夜守護著村莊。橫看卻像一個個含羞的少女,在那初春的陽光下含情地微笑。那日夜奔流不息的小河,似一首十分動聽而悠揚的歌曲,讓柳陶醉,讓柳搖晃著美麗的身姿,如歌似舞地點綴著村莊,村莊因此也變得如詩如畫。

仿佛那柳映襯著的小河更充滿著濃濃的春意,小河邊便迎來了洗衣服的女人們,她們那純樸而美麗的身影倒映在水里,與那倒映在水里的柳并列,甚至重疊成一道美麗的風景。仿佛看上去,是水里的柳開了花,花花綠綠的,在微波中搖搖晃晃。可再抬頭看一下岸上的柳,哪有花呀,卻只是一片綠,綠得讓人不敢相信,更是綠得富有詩意。難怪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p>

在綠柳的映襯中,轉眼間就進入了夏天,可夏天的柳更顯出一種成熟的美。那有些嫩嫩的枝條,變得粗大而結實,原先那稀疏的葉,也變得密密實實的。在那火辣辣的陽光的照射下,小河似乎變得更加的溫順而充滿靈氣。河岸邊總是坐著勞動累了的山里漢子,在這柳葉兒輕拂,河風吹送中,他們聊著像陳年老酒般的故事,聊著聊著也似乎充滿了激情,同時也有幾分傷感,不知是高興還是憂傷,“撲通”一聲,跳進了河里,在小河里盡情地游來游去。

在夏天的月夜里,河邊的柳下更是充滿著令人神往的色彩。那正在熱戀中的戀人,總是在這月夜里,跑到河邊的柳樹下約會,柳似乎帶給他們思念和甜蜜;而曾經(jīng)有過夢想的人,也一次又一次在夢中來到柳下,追尋著記憶中的往事;那為愛、為生意、為事業(yè)而失意的人,也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在河邊走走坐坐,聽河水的歌唱,看看柳樹那有如清風明月般的淡然,想想柳樹那有如河水般的灑脫,心中似乎變得開朗起來,回到家里就忘了所有不高興的事。夢中還看見這夏天的柳,像母親的手輕輕地從臉上撫過……

當秋天來臨時,田里的稻子成熟了,河邊的柳也像山里人一樣,充滿著收獲的歡愉,也沉浸在歡樂與溫馨之中。那沿河兩岸的稻田里,便傳來農(nóng)人們收割時的歡聲笑語,也想起奔忙而堅實的腳步聲。柳這時更像曾經(jīng)在這片田野上耕種過、收獲過的老人,用心盡情地感受飄浮的稻香,那沉默飽含著對豐收的祝福。

但那一場秋雨的到來,將剛剛收獲過的大地浸潤,也將山里人的心情落得纏纏綿綿的。難怪李商隱在《柳》中寫道:“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p>

在冬天,柳總昂著頭,挺著胸,如一個堅強的男人站在那里,默默地守望著那片曾經(jīng)耕種收獲的土地,默默地守望自己的家園。這時,那條奔騰的小河也許鋪滿了冰,那往日許多美麗的夢想似乎已經(jīng)凝固,但心中依然對春天充滿著向往與期待。

當那暖暖的陽光,照在冬天的大地上,結冰的河水也開始融化,便有女人們來到河邊洗衣服洗被子,洗衣時的水聲和高興時的笑聲,將這孤寂的冬天點綴。這時的柳,也在陽光的映照下,精神抖擻,如癡如醉,就像山里人躺在剛曬干的被子里一樣,夢中也充滿著對春的夢想!

柳,在我心中就像詩一樣,點綴著我的人生和夢想。

特別是在春天,一場淅淅瀝瀝的清明雨過后,不經(jīng)意間,桃紅漸褪的河岸上,濕潤的柳梢綠了。真是“晴光暖照里,弱柳扶風,秀色正嫩,千般婀娜”。如果這時坐在茶館里,泡上一杯濃濃的茶,面朝清清的河面,任微風輕拂,那將是“落花滿春光,疏柳映新塘”的境界!

清明節(jié)前的夜晚,陶醉在鄭愁予浪漫詩句里的幾個文友,似醉非醉,一改以往常去的光怪陸離且燈影迷離的歌廳,因為我,他們不由自主地來到了這簡陋樸實的茶館品茶。在明月的映照下,不惹眼的茶館竟顯如此寧靜而雅致,特別是那柳,更顯得婀娜多姿,像一位娉婷的姑娘婉約動人。在這似乎遠離了喧囂的城市邊緣,在這遠離了浮躁的另一個天地里,大家盡情地談笑、聊天,朗讀著久違了的詩句。

記得一位漂亮的女詩人即興吟詠了這首名叫《尋覓精神家園》的詩:

我們習慣棲息在城市中心

尋覓寧靜致遠的去處

腳步不自覺邁向城市邊緣

文學火花在這里迸發(fā)

藝術光芒在這里閃爍

時光像小馬車

載著鐘情文學的你和我……

更多的時候,我還是喜歡一個人來到這里,泡上一杯茶靜靜地坐一坐,拋開所有高興或不高興的事,盡情地感受這難得的清閑。我喜歡梳理腦海中的人和事,常能捕捉到文學藝術的火花,只有這會兒,我才能真正走出了煩人的塵世,不再為名利得失所累,悠閑地心甘情愿地將自己置身于茶一般恬淡的人生境界中。

有人說,這柳像是從古代的《詩經(jīng)》或唐詩宋詞中走出來的女子,仿佛要把人帶入遠古的遙想之中。其實,這柳更像一位智慧高深的老者,你無論什么時候來,他都以一種同樣的姿勢站在那里等候你、迎接你,樸實無華,和藹可親,永遠含著真誠而謙和的笑,哪怕只有清風、明月、一杯茶,但足以讓你感到一種久違的親切!

河邊的柳,就這樣被詩點綴得濃濃的,也被茶泡得淡淡的!

故鄉(xiāng)的月亮

故鄉(xiāng)的月亮,最大最圓也最亮。這是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人心中共同的感慨,因為每一個人不管去了哪里,去到多遠的地方,總要想起故鄉(xiāng)那輪明月,還有那月下寧靜的村莊和那涓涓流淌的小河。

我記得故鄉(xiāng)的月,是從我家門前的那座山上升起來的,特別是在夏夜里最為明顯。因為天熱在屋里無法入睡,爺爺便扯來涼席,往院壩里一鋪,便一邊搖著手中的蒲扇,一邊給我們講故事。那讓我們百聽不厭的“桃園結義”“唐僧取經(jīng)”“武松打虎”……仿佛這小小的山村,就在爺爺?shù)墓适轮凶兊酶裢獾纳衿娑|闊;這靜靜的夏夜,就在爺爺?shù)墓适吕镒兊煤i熖炜找话恪?/p>

最讓我難忘的是初秋之夜,月亮悄悄地從山那邊爬上來,掛在樹梢上,在夜幕漸漸降臨時,便更加的皎潔而明凈起來,涼爽的晚風輕輕地吹來,多少有幾分涼意。因為爺爺有些怕冷,不再來院壩里乘涼了,這里就成了我們小孩的天下了,一會兒跑去院前的小河邊,去看水中的月亮,似乎比天上的月亮更好看。一會兒跑去那草垛邊捉迷藏,仿佛在月光照不到的地方,小伙伴也找不到,一會兒跑出來一個哈哈,月亮也笑了。隨后,我們拍著小手唱著爺爺教我們的兒歌:“月光光,掛樹梢,大人笑,小孩跳……”

于是,那清純的月光下便爆出我們一陣陣天真快樂的笑聲,仿佛就是我們那快樂無比的童年給月光融入了歡樂無比的色彩。

后來我讀到韋莊的“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的詩句,真是情真意濃,不由得使我想起故鄉(xiāng)的習俗。中秋前一天晚上,就得泡好糯米,蒸好后做成糍粑,在中秋節(jié)的晚上,一家人捧著大糍粑,擺上糖果去拜敬天地,去把月亮從“天狗”口中救出來,然后再把大糍粑截成小塊小塊的,去鍋里烙好后吃。那情景比鄉(xiāng)里的“紅白喜事”更富有色彩,因為一切都只有一家人老老小小參與的。

中秋佳節(jié),古今文人最愛借景賞月,吟詩作賦。白居易詩“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柳宗元詩“可憐今夜中秋月,獨照寒蛩泣細沙”。趙嘏詩“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真是一縷縷夢縈魂繞的思念之情。

此時,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掛在天空中,唯我沉醉于詩一般的意境里,我想,也許我的叔祖父跟鄰居們坐在一起,一邊看月亮,一邊去推測天象。他們說著:

月亮打傘,曬得鬼喊。

月亮起火,大火難躲。

月亮帶圈,大風三天。

故鄉(xiāng)那月,依然映透著我許多關于童年的美好記憶,照亮著我許多人生的夢想。不知多少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我獨坐陋室,如癡如醉地游歷于文字間,像兒時游歷于爺爺?shù)墓适轮幸话?,小小的陋室,似乎也在無盡的守望中海闊天空起來,窗外的月光也似乎更加讓人陶醉。

那時,我為了生計而四處漂泊,不知在多少個孤獨的夜里,我總是仰視著天空中那輪明月,仿佛覺得天上有很多個不同的月亮。有時,覺得它朦朦朧朧的,就像蘇軾的《水調歌頭》中寫的那個月亮:“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庇袝r,覺得它凄凄慘慘的,就像《紅樓夢》中賈府在中秋賞玩的那個月亮:“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猛不防只聽那桂樹上,嗚嗚咽咽……”有時覺得天上還有一個月亮,多少讓我感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孤獨與寂寞……

獨自去到外地打工的我,常在月夜里望著樓下的花園、街道,我聆聽著從四周傳來的動聽誘人的音樂聲,心里一下子想起剛離開不久的那個小鎮(zhèn),在小鎮(zhèn)上有我打工的小廠,還有那間我一住就是兩年多的租賃房,此時,那里也許被這明凈的月光映照得更加美麗迷人。

在那個小鎮(zhèn)上,那些熟悉的街道與街邊雜亂的店鋪,似乎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我每天從那街道上經(jīng)過時,都只匆匆地趕去廠里上班,下班后又匆匆地趕回家,根本沒有心思認真觀看這里的一切,這里每天都有動人故事發(fā)生與鮮活的內容出現(xiàn),似乎都在匆忙中與我擦肩而過,而這些動人的故事與精彩細節(jié),往往都是從別人那兒聽來的,聽來的仿佛比自己看見的還要真實難忘。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夜里的小鎮(zhèn),因為我每次下了夜班回家時,小鎮(zhèn)上總是靜靜的,這時的小鎮(zhèn),似乎屬于寧靜,屬于和諧,屬于一個自由自在的自己。這時,我獨自走在小鎮(zhèn)的街道上,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小鎮(zhèn)的另一番美景,街道上低矮的房子與嶄新的高樓形成鮮明的對比,像坑洼不平的道路一樣,在模糊的視線中消失。那些街邊的雜亂的攤點不見了蹤影,整個街道此時已變得干凈整潔,暗淡的燈光,像一只只螢火蟲般在沿街道的兩邊延伸,仿佛我此時走的不是街道,而是在一個空曠的世界,一個夢想的天地。

我仿佛聽見一陣腳步聲,那或許是我正從鄉(xiāng)間小道走出,朝著夢想甚至不知名的地方奔走的腳步;或許那是我如一只孤獨的小鳥般,在迷茫與荒涼的沙漠里啼叫的聲音,聲聲帶血帶淚,更是帶著期盼,似乎在夢境中終于尋找到棲身的“綠蔭”。因為這時的小鎮(zhèn),只屬于浪漫與幻想,只屬于來自內心的渴望與心靈的依附。

月光如水,月光下的小鎮(zhèn)已在我的心中烙下美好的記憶,每當我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總是要去夢游一次小鎮(zhèn),或許,那月光下的小鎮(zhèn),還有我在小鎮(zhèn)上實實在在的生活,讓我終生難忘。

由于我愛好寫作,偶爾回到老家也和縣城的文友們聚會。

那次,正遇上文友們?yōu)橐粋€即將去成都奔波的文友送行。大家在北山上的農(nóng)家樂里吃了飯,大家都喝了很多酒,隨后就從北塔那邊的小路一直走下來,雖然有第一次夜上北山時的那種為文學瘋狂的欣喜,但也有為一個即將分離的文友而傷感。一路上,大家都吟了一些關于月光和秋天的詩句。如李商隱的《無題》,劉禹錫的《秋詞》等。

這時,那位即將去成都的文友,也十分動情地吟詠了李清照的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而喝了酒的我,似乎很多感人的情景都不記得了,唯獨記得那晚北山上的月亮很大很亮和他們吟詠的這幾首詩和詞。

不久,我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從打工的外地回到家鄉(xiāng)的一個村小教書,結束了我四處打工的艱辛生活。記得那也是在一個中秋夜,從書中抬起頭來的我,透過朝著教室外那片田野敞開的窗戶,只見窗外一片淡淡的白色,一輪皎潔的圓月已經(jīng)升起在夜空中了。田野靜靜的,村莊靜靜的,只是在月光的浸透下的景色更美,只是在月光的浸透下的思念更濃。

我這才想起今夜正是中秋。我來到這個山村小學快一年了,我對這里條件的艱苦似乎早已習慣,對這里人們的善良更是深有感觸??墒墙褚箙s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緩緩從心底涌起,直上眉頭。一個人的生活,每天忙于工作,不但把日子給過忘了,就連這明凈如水的月光,也久違多時。因屋里亮著燈,所以月光不能照進來,只能從窗戶中看到她縹緲的豐姿。

我便來到學校后面的山上,坐在山崖邊的那塊大石頭上,遙遙地俯瞰著近處的學校和遠處的村莊。這時,在平日里我以為對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甚至每一個角落都十分熟悉的學校,在這美麗的月光下,也變得是那樣的陌生,這時沒有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而越顯靜謐與孤獨;而遠處的村莊呢,也在月光的浸泡下變成了一幅意境深邃的圖畫,那些彎彎的梯田,一層一層地依著山勢螺紋般地向上盤繞著,每一層梯田里,都有一輪月亮,同樣地圓圓的、大大的、亮亮的,微風一吹,水面就蕩漾著迷人的漣漪,把月光蕩漾得碎銀子似的。

在這明亮的月光下,人們似乎還沒有睡,時不時傳來歡快的笑聲和爽朗的說話聲……此時,他們一定是感受到了無比的溫馨與甜蜜,因為一家人正歡聚在一起,共享著中秋佳節(jié)的喜慶。

兒時在家,中秋就是全家最歡樂的時刻:吃過晚飯,一家人歡坐在院子里,一邊看著圓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一邊吃著月餅、花生、瓜子,一邊聽父母說一些關于豐收的話題;或是與村里的小伙伴們在村子前后的田野間玩樂,在明亮的月光下蹦蹦跳跳,打夜仗,鉆草垛,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

可自從我來到這里,山里的月亮不知多少次浸透著我的孤獨,也不知多少次映亮著我的夢想。心想在這蒼茫的月下,今晚自己就是這世間最孤獨的人了,可在我回到學校時,看見一個小男孩站在校門口,對我說:“張老師,我給你送月餅來了,我娘說今天是中秋節(jié),吃了月餅才象征著團團圓圓!”這是我認為平時在班上最調皮的學生,此時我似乎看見了他的另一面,善良真誠可愛。

當我接過他手中的月餅,還沒來得及說什么,他就轉身跑遠了。我看著他的背影,眼睛濕潤了。

如今已在縣城工作的我,沒事總往鄉(xiāng)下老家跑。

那是夏天的一個周末,我回到鄉(xiāng)下老家看望父親。盡管鄉(xiāng)下樹木密集、空氣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陽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鄉(xiāng)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點必要的農(nóng)活外,多半都待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涼,都盡力去尋找最涼爽的地方待上一時半會兒,合合眼打個盹,也是乘涼的一種方式。

我的父親乘涼的最好去處是他承包的那個魚塘,因為要喂養(yǎng)和照看魚塘里的魚,父親就在魚塘邊搭起一個簡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搭的,父親還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層,這樣就冬暖夏涼。冬天把門關上,里面升上一個爐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樣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門打開,涼涼的風就輕輕地吹拂著小屋,里面涼悠悠的,儼然就是天然的“避暑山莊”。棚子里雖然只能放下一張床和幾張小凳子,但在這空曠的田野上,在這寬寬的魚塘邊,在這清清的水面上,卻顯得別有一番風味。

也許我早就知道父親魚塘邊的小屋冬暖夏涼,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親的魚塘跑去,只見父親的小屋里正坐著幾個人在高興地聊著天。他們見我回來了,就趕忙叫我進去坐,他們仍天南地北地聊著,我卻在屋里坐著乘涼。也許是我在城里吹慣了空調,回到鄉(xiāng)下盡管手中的扇子扇個不停,還是感覺到很熱,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來到這小屋里,一會就感覺到?jīng)鲇朴频摹?/p>

不一會兒,那幾個跟父親聊天的人走了,父親就與我聊起天來。在這清清的魚塘邊,時不時有魚兒浮出水面,弄出“叮叮咚咚”的水聲,父親看著頑皮的魚,高興地說:“這些魚,多可愛,我看見它們就像看見你們小時候一樣,多高興多快樂呀!”我說:“聽說你這魚塘承包期快滿了,還承包么?”父親說:“當然要承包,只要在這魚塘邊一坐,心中就有一種快樂和踏實的感覺喲!”我似乎明白了父親的心情,雖然我們都勸父親不要再承包這魚塘,因母親常年在城里幫著做生意的弟弟帶孩子,也想叫父親去城里享享福,可他總以有魚塘走不開為由一再拒絕。這時,我也沒有再勸父親,只是聽他說村里新近發(fā)生的事,我也告訴他城里最近出現(xiàn)的一些新鮮事……

晚上,父親說我怕熱就讓我在魚塘邊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興地接受了父親的這一安排。這是一個多么靜寂而美麗的夜,當人們在喚回未到家的雞鴨之后,月亮便漸漸地沿著那山頂上升起,雖然農(nóng)家小院的燈火通明,但還是擋不住這月光的明凈,那皎潔的月光照在那片靜靜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園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魚塘邊,看著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臨仙境一般。

這時,村子顯得靜靜的,似乎沒有我記憶中的熱鬧,特別是在夏天這樣美麗的夜晚,到處都是乘涼的人們那熱鬧的說話聲,還有粗獷的笑聲和動聽的歌聲……現(xiàn)在,山村里的大部分青壯年都舉家外出打工了,山村里多半是勞動了一生對土地也一生鐘愛的老人,還有在山村里默默擔當起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女人們,還依舊守護著鄉(xiāng)村,依舊守望鄉(xiāng)村這濃濃的夜色,延續(xù)著山村里耕種和收獲的歡愉。

夜已經(jīng)很深了,我不知是因為這山村的靜寂而沉思,還是因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一直無法入眠。盡管我躺在這涼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卻是被月光點綴的魚塘美景,我透過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見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多么美妙的一種意境,我再低頭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時,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我枕著月亮,漸漸地進入了夢里,夢中我卻變成了一條快樂的魚!

年味

一進入臘月,年味就漸漸地濃起來。在這充滿濃濃年味的臘月里,不管是在鄉(xiāng)間小道上,或是在田間地頭,人們總是微笑著趕路,總是微笑著干活,總是微笑著說話……有時一個人還在偷偷微笑著呢!這笑是出自心底的,是被年浸泡過的,香香的,甜甜的,也是美滋滋的!仿佛只有微笑,才能表達出他們心中對年的期盼。在家里,父母一般對小孩也會多一些理解,哪怕孩子頑皮一下,也不會再打罵孩子了;在外面,哪怕再有什么不順心,一般情況下也不會生氣發(fā)火。人們也不管在哪兒碰見,在相互的問候中總少不了“年”這個詞,“快過年了,你那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回家了嗎?”“你家殺過年豬了嗎?”仿佛這時的年,在他們心中就像這冬天里的陽光,溫暖著他們那對常年漂泊在外的親人的思念,更充滿著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舊時有“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的說法,在過了臘月初八,年就一天天的近了,年味也一天天濃了。隨后,便是“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洗豬頭……”進入迎新年的倒計時了。臘月二十三日,人們便在灶臺上擺上蠟燭、糖果、清茶,香煙等,在那躬身的祭拜中,似乎把一年來的豐收與喜悅和對來年期待與祝福,讓灶神帶上天去。在送走了灶神后,臘月二十四便可以挑屋后的“泥溝”和打掃屋里的“灰塵”,不管是院前院后,屋里屋外,都要徹徹底底地打掃一番,從人們那既忙碌又開心的勞動中,看得出他們要“一塵不染”地迎接新年。

在這忙碌的身影中,不但大人們忙碌,就是小孩子也在忙碌,還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也在忙碌,男人們忙著掏屋后的“泥溝”,女人們忙著打掃屋里的“灰塵”,孩子們忙著清理自己的玩具,老人們忙著打掃自己的房間……

在年關里,最熱鬧的莫過于殺年豬了。俗話說:“肥豬叫,新年到?!痹谶M入臘月后,人們就準備著殺年豬,誰家先誰家后,似乎在不約而同中有序地進行,因為相鄰好友都會借此機會聚一聚。還要不停地打電話問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兒女,什么時候放假,有沒有空回家,能等就盡力等,不能等也要將這殺豬的喜訊告訴他們,把這高興的氛圍也傳遞給他們,讓他們也為殺年豬高興,為這即將到來的年高興,更為這經(jīng)過年關點綴的親情高興!

一彎高過一彎,一家勝過一家的殺豬的叫聲,讓大人和小孩的臉上都含著微笑,心里都裝著說不出的喜悅。今天你請我吃“刨豬湯”,明天我請你吃“刨豬湯”,在平時很少像這樣閑著的山里人,又在這濃濃的年味的映透下,勸酒聲、說笑聲使整個山村里充滿著溫馨和諧的氣氛。

一桌豐盛的酒菜加上幾杯烈酒,年味就在他們那共敘今年的喜慶中濃起來,笑聲也在他們那共話來年的構想中久久地回蕩著。

在這年關里,期盼也像年一樣漸漸濃了。家里的老人們期盼著兒女們早點回家,小孩子期盼自己的爸媽早點回家,這時的期盼也像陽光一樣,照耀著田間地頭,點綴著鄉(xiāng)間原野,映透著山溪小河,溫暖著山里人的心靈和夢境。那在小河邊洗衣服的大姑娘和小媳婦,那爽朗的說笑聲,那充滿歡樂的身影,那從內心蕩漾著的憧憬,更是讓年關變得格外的溫馨,格外的甜美!

她們一邊洗衣服洗被子,一邊高興地說著笑,有的自個兒在心里樂著。她問她:“你那在外打工的情哥哥快回來了,你高興嗎?”她一時卻羞得臉紅了,但也不甘落后地說:“你還不是一樣天天在盼??!”在鄉(xiāng)院壩里,老人們總是樂滋滋地說:“我的兒子要回來了,他說還要給我買一瓶茅臺酒,我也想嘗嘗茅臺酒到底是啥滋味喲!”說話中透出了歡樂與喜悅,充滿著向往與夢想!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似乎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在我小時候,每到過年母親總是愁眉苦臉的,也時不時聽見母親在反復念叨著那句話:“過年,真是過難呀!”

當時年幼的我,根本聽不懂母親的那句話,不停地問母親這是什么意思。母親笑笑說:“沒什么,是你外婆在世時常說的那句話?!蔽冶懵犇赣H講起外婆的事來,在我母親還很小的時候,外公就被抓了壯丁,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家里只有外婆一人照顧我母親和年幼的舅舅,外婆是一雙尖尖小腳,不能下田種地,只能靠給別人縫縫補補掙點錢,母子三人就這樣艱難度日。每到過年時,別人家殺豬殺雞殺鴨,而她家連煮年飯的米都沒有,只有三人抱頭痛哭。那時,外婆就只有含著淚水反復地說著那句話:“過年,真是過難呀!”

每到過年時,我的母親就會想起外婆的那句話,雖是觸景生情地思念外婆,但當時我家因窮而過年又何嘗不是這種狀況呢。父母在生產(chǎn)隊干活,不能出去打工,又不能做手藝干副業(yè)。我們幾兄妹年齡又小,不能干活,全靠父母掙點工分養(yǎng)活我們,分的糧食又少。這時,每每看到別家有勞動力干活的,不但分的糧食多,年底還能在隊里收到幾十或上百元的票子。那些收錢的人家就上街為孩子買衣服,買雞買鴨等辦年貨,因我家要補隊上的錢,不得不把僅有的一頭年豬抬去賣了補給隊上。這樣,家里就什么也沒有了,母親只好獨自一人念叨著那句話:“過年,真是過難呀!”

盡管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母親仍用她那勤勞靈巧的雙手,盡量讓年過得快快樂樂、有滋有味的,沒錢上街去給我們幾兄妹買衣服,就把平日里積累下來的一些自編的土白布,買一包藍膏子回來,在鍋里一染,再曬干后,她自個兒給我們幾兄妹縫衣服、褲子,還有就是利用好幾個晚上,用爛衣服與舊布給我們做鞋子,雖然這些沒有街上買的那么好看,但我們在初一這天穿上一身嶄新的衣服,心里也非常高興。尤其是在臘月三十天,我父親問母親:“這雞在生蛋,殺不殺?”母親說:“殺,別說在生蛋,就是在生金子也殺,過年嘛,就是要熱熱鬧鬧的?!本瓦@樣,我母親在屋里燉雞,父親下到冰冷的水田里打魚,我們在田坎上跑來跑去,待我們把魚提回家時,母親已把雞燉得香香的,母親說:“過年就是要吃魚,年年有‘余’嘛!”

后來,我們幾兄妹也漸漸長大了,農(nóng)村土地承包到戶,家里的生活也好起來,每到臘月底,家里總要殺年豬,上街買新衣服,還要辦年貨,什么涼菜、燉菜、水果、糕點,應有盡有,父親常說:“少辦點,多了能吃完么?”母親說:“前幾年想辦沒錢辦,現(xiàn)在好了,就該多辦點,過年嘛,要有‘余’才好呢!”一家人就歡歡喜喜地沉醉在這種祥和美滿的氣氛中。可母親又要自言自語地說:“過年……不再是過難了!”我問母親:“為什么您總要說‘難’呢?”母親眼睛濕潤了,說:“能過這樣豐厚的年,是我小時候想都不敢想的,要是你外婆還在,她該有多高興呀!”

如今,我們幾兄妹各自在不同的地方上班,每到過年各自因這樣或那樣的事,也難以一起回家過年,有時弟弟回來了,而妹妹因為路途遙遠又不好趕車沒回來,有時妹妹回來了,而弟弟又因在廠里值班也沒有回來??赡赣H每年都把年豬殺起,雞鴨也殺起,年貨辦得很豐富,吃的大到豬,小到瓜子,用的大到被子,小到干凈的拖鞋……一應俱全,可就是難以全家團團圓圓在一起過個年。每年臘月三十天,母親總是不停地念叨著:“二娃沒回來,不知道他在外面吃得怎樣?”“三閨女今年又沒回來,不知道她們買魚吃沒有?”只有我,就在家鄉(xiāng)的縣城上班,離家不遠,我每年都回家,看看父母,感受一下過年一家人團聚的溫馨氣氛,我總是安慰母親說:“沒事的,他們都是大人了,還要您老人家擔心么?”母親說:“他們再大也是我的孩子,我能不擔心么?”我明白母親的心情,兒女永遠是母親的牽掛,永遠是母親的思念。

每到這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打電話回來問候父母,母親總是搶著去接電話,在她接過電話后笑了,她雖已年過花甲,但仍像個孩子似的,笑里含著喜悅。

過年,讓人最高興的莫過于上街買衣服。

過去,因為山里人經(jīng)濟條件差,一般都是自己縫衣服穿,在快過年時從街上買來布匹,買包藍膏子在鍋里一染,再晾干后就縫成大人或小孩的衣服,雖然沒現(xiàn)在買的好看,但在過年時能穿上一身新,也著實讓人高興?,F(xiàn)在,山里人的經(jīng)濟條件好了,在過年時幾乎人人都上街去買衣服了,因為不管大人小孩,或是老年人的衣服都應有盡有。

人們三三兩兩相約一起,或者小孩子在大人的帶領下,老人在兒子女兒的陪伴中,紛紛去到街上,盡往那花花綠綠的服裝攤點旁擠,各種各樣的款式,各種各樣的花色,讓他們看得眼花繚亂。在店鋪老板的一席十分好聽而吉利的奉承話下,也不管要價多高,只要看上的就買,因為這種氛圍就讓人高興,一年到頭不就圖個高興吉利么。這時,那上街買新衣服的人們,年味似乎就像他們的笑容一樣,從心里飄出,在臉上綻放。

于是,年味就在在外打工或工作的人們那匆匆回家的腳步中,散發(fā)出有如故鄉(xiāng)那充滿著泥土芳香的親情、友情、故鄉(xiāng)情。他們那匆忙歸家的腳步,無不牽動著老人的心;他們那日夜兼程的如云般飄浮的身影,無不凝聚著老人孩子守望的目光。年味,他們那甜甜的守望和苦苦的期待里,變得美麗而濃郁起來,有如那四處飄來的熏臘肉的香味一樣,讓人感到格外的溫馨和幸福!

那在院壩里寫春聯(lián)的,在屋檐下掛燈籠的,在門窗上貼年畫的,哪一樣不透出年的吉慶?逛花街的,燃煙花的,放爆竹的,趕廟會的,哪一種不渲染出年的熱鬧?這千百年生活積淀而來的,被人們用真誠和善良,用對親人的思念與對來年的祝福,點綴得更加濃厚,更加豐盛。

然而,年味不光是在臘月里濃,在過了年后的正月,還更濃。

從初一那天穿上嶄新的新衣服出門玩耍時,與從外地趕回來過年的親人們一同走親訪友時,人們就發(fā)自內心地高興,仿佛覺得那懶懶散散的陽光也是嶄新的。正月里的鄉(xiāng)村,就像一位賢惠的媳婦,處處都含著笑臉,時時都顯出溫情,不管是在新修的嶄新漂亮的洋房樓院,或是在打掃得干干凈凈的老屋寒舍,處處都充滿著祥和喜慶的氣氛,不管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來到小院里,都像貴客一樣受到款待,又是倒茶又是拿糖果,幾句話就談得開開心心,因為正月這種氣氛就給人一種特有的親切。那玩獅舞、耍龍燈的隨處可見,仿佛要把正月的鄉(xiāng)村鬧得紅紅火火、甜甜蜜蜜的。尤其是從來舍不得閑幾天的鄉(xiāng)下人,這時也把手中的活兒放下,因為這時大家都閑下心來,如果有誰舍不得活兒,總被人勸道“正月間嘛,總得耍兩天吧?”這一勸,讓人多少有點兒不自在,便干脆帶著小孩看熱鬧去。

走親訪友的人像趕集一樣熱鬧,大人們往往帶著小孩,新婚的丈夫帶著妻子,年老的爺爺帶著小孫子,從初二就開始走親戚,晚輩走長輩,女婿走丈母娘,年老的爺爺走舅父,稱著“拜年”。這一走讓平時很少在一起的親戚朋友,更多了一些親近,晚輩給長輩送去問候與祝福,而長輩也要給小孩拿“拜年錢”又稱“壓歲錢”,小孩這時特別的高興,也特別的“富有”,大人們看著小孩高興自己也高興,這時不管大人小孩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凡相識的人,不管在哪里碰見大人們總要問一聲“新年好!”小孩們總要說一句“拜年啦!”這樣你來我往,一走正月就差不多過了一半了,可山里人并不忙,因為有“男子走到初七八,女子走到青草發(fā)”之說,這大概是男人們因為正月到立春后的雨水節(jié)了,適當走幾天親戚就該回家準備播種的農(nóng)事了。而家里婦女沒有多大的事兒,走到哪兒總要親親熱熱拉拉家常,直到走到正月底都沒人說,也誤不了家里的農(nóng)活。

當然那是以前的事了,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農(nóng)村的年輕人都在外打工,他們一般都在正月十五過了大年后,就得收拾行李又匆匆起程,家里的老父老母只能依依不舍地為兒女們送行,反復叮囑道:“路上一定要小心,今年正月的天氣好,一定是個出門掙錢的好兆頭!”小孩拉著父母的手說:“等過年回來給我買更好的衣服,還要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一定記住?。 币粫r間,正月的鄉(xiāng)村,似乎被這難舍難分的祝福與叮囑,點綴得格外的溫馨和幸福。

正月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一般在正初幾就立春了,正有“一年之計在于春”之說,正月就是一年的開始,不管你從事什么職業(yè),不管你將要去何地,這時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早已擬定了一個目標,對自己在新一年里的收獲充滿了希望與憧憬。這時,正月的鄉(xiāng)村,就如同初春那嶄新而醉人的陽光,讓你感受到暖暖的濃濃的春天的氣息,讓你從頭到腳都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

故鄉(xiāng)的泥土

在我的記憶中,泥土總是飄散著醉人的芳香。

也許是小時候,我家住的是幾間土屋,因為墻壁是泥土,不但冬暖夏涼,而且還時時散發(fā)出清新、自然、樸素的幽香;每天供我們吃飯的灶臺也是用泥土敷成的,泥土做的灶臺干了后卻跟石頭一樣堅硬,更像母親一樣,默默地為這個家奉獻著,雖然不能讓每日三餐都變得豐盛,但也會讓所有的日子都充滿著溫暖;屋前的院壩也是土壩子,每當陽光照在上面,那被踩得光溜溜的,且不知留下了多少歲月痕跡的壩子上,似乎跳動著一幅幅美麗的圖案,我們在壩子里蹦跳、唱歌或聽爺爺講故事,睡夢中也散發(fā)出泥土的芳香。

住的是土屋,可一輩子都與泥土打交道的莊稼人,他們更是在與泥土較勁兒。春天,他們扛著鋤頭去到地里,將那青草還沒發(fā)芽、樹仍是光禿禿的田野,挖出春意,挖出夢想;夏天,他們下到水田里,彎著腰細心地栽秧子,似乎只有這種姿勢,才離泥土最近;秋天,他們帶著深深的期盼和等待,含著微笑去到田野收割稻子,男人們在田里使勁撻,婦女們一邊幫著做飯一邊在曬壩曬谷子,有說有笑,笑聲似乎一浪高過一浪,將山村點綴得格外溫馨;冬天,看似閑散的日子,其實不閑,他們把從溝渠里拉來的泥土,用兩塊門板夾在一起,喊著粗壯有力的打夯號子,把泥土夯實,惜地如金地為來年的耕種做好準備。這時,男人們喊聲震天,赤紅著臉,赤裸著肌膚,身上的汗水淋漓,似乎沉淀成一條一條泥土的河,用手一搓,跌落大片大片泥土黝黑的光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