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政治都具有地方色彩:從弗吉尼亞到費城

托馬斯·杰斐遜傳:美國民主與法治首席設計師 作者:(美國)克里斯托弗·希欽斯 著; 彭娟,王臻穎,賀瑄 譯


1743年4月13日(舊歷4月2日),托馬斯·杰斐遜出生于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個家境殷實的種植園主貴族家庭。父親彼得·杰斐遜是土地測量員和地圖繪制員,祖父母據(jù)說是從威爾士北部斯諾登地區(qū)移居美洲的。彼得娶了出身當?shù)孛T望族的簡·倫道夫為妻,地位更加顯赫。青年杰斐遜顯然不喜歡母親,對她嗤之以鼻——他幾乎從未提起過她——他對貴族血統(tǒng)顯然也不屑一顧,但在其撰寫于1821年的極其簡潔的自傳中,他似乎刻意以冷淡的筆調(diào)涉及有關血統(tǒng)、出身和“門第”問題,談及母親時尤為如此。對于這些瑣碎的問題,他只寫道:“就讓每個人信奉自己選擇的信仰和榮譽?!苯莒尺d一直都把古撒克遜人自治作為美國獨立主張的基礎,古撒克遜人自治是由傳說中的英國國王亨吉斯特和霍薩創(chuàng)立,他們離開德國薩克森王國,在英格蘭南部建立自治——杰斐遜甚至希望能在第一枚美國官方大印章上篆刻上兩位國王的肖像。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希望——即使并不是真正需要——別人能夠忽視他的某一身份特征。

當一個年輕人看起來敬畏父親,卻對母親不屑一顧時,這如同在人們面前拉上一面不透明的簾子(有時這簾子并不顯眼),讓人們無法洞悉一切。然而,人和人的本質(zhì)差別不是太大,因此了解到青年杰斐遜曾經(jīng)一度趨于頹廢,和一些散漫的人為伍,也不足為奇。此外,我們還找到杰斐遜在雷利酒店阿波羅廳“糟糕約會”的痛苦記載。當杰斐遜鼓足勇氣向眾人追求的麗貝卡·伯韋爾小姐求愛時,將情況搞得一團糟,可以說丑態(tài)百出。(第二天早晨他給一位朋友寫信哀嘆“天?。 焙髞?,他聽說伯韋爾小姐——他同學的妹妹,約克郡一個富商的女兒——和另外一個人訂了婚,這次打擊使他第一次罹患間發(fā)性偏頭痛,此癥在他有生之年一直折磨著他。)初戀失敗對杰斐遜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隨后的另一次慘敗對他打擊無疑也不?。核字傻卦噲D勾引朋友約翰·沃克的妻子卻遭到拒絕。之所以提及這些故事,是因為它們證明:在對待異性時,杰斐遜原本也是熱情澎湃的,只是由于后來的經(jīng)歷才變得緘默寡言、謹小慎微。這一點讀者有必要從開始就有所了解。若不是因為眾多歷史學家們直到現(xiàn)在還一直都把杰斐遜描述得根本不像個男人,對這一點我根本沒有必要再贅述。

杰斐遜主要通過三種方法從早期搖擺不定的生活中復原:研究經(jīng)典作品、從事律師職業(yè)以及締結美滿婚姻。這些方法匯集于一目的,至今仍然為美國民眾所敬佩。由于價值較低的五美分鎳幣的正面印有杰斐遜特寫頭像,他的上述生活經(jīng)歷對美國大眾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一間稱作蒙蒂塞洛的帕拉第奧式房屋,建于弗吉尼亞荒地山頂(正面朝向未開墾的西部),成為他生活的焦點。若不是因為某些歷史變故的話,他的一生很可能會奉獻于呵護妻子、畜牧業(yè)、狩獵、藏書以及巧妙地延長傳統(tǒng)奴隸制。

從1760到1762年間,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的威廉-瑪麗學院由于杰斐遜的加入煥然一新。作為年輕人,他運氣極佳,在這里遇到的導師都讓他受益良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遇到了威廉·斯莫爾博士,一位出生于蘇格蘭信奉科學的老師;還遇到了杰出的喬治·威思,喬治講授法律——在當時,法律算是歷史、邏輯和其他人文課程的一個分支課程,喬治似乎已將這個年輕人收為私人弟子。求知欲一旦喚醒,在杰斐遜余生中都難以平息,事實上,就像他對擁有書籍和獲取知識的渴求永遠無法滿足一樣。這一時期他所深入研究的作者包括博林布羅克勛爵——早期針對教會的評論家。對于任何頭腦還算理性的人來說,當時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啟蒙思想,這氣息不僅從法國吹過來,還從英格蘭和蘇格蘭吹來。(這股風還催動托馬斯·潘恩跨越大西洋而來,他帶著博學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博士的一封介紹信,還帶來很多其他東西。)杰斐遜沒有宣揚此事,就像低調(diào)對待其他許多事情一樣,他從未公開否認宗教,但他早期對宗教神秘或“啟示”因素的超脫,在其成年生活中將始終有所體現(xiàn)。

蘇珊·桑塔格曾寫道,在現(xiàn)代擁有一張真正的莎士比亞照片就相當于擁有釘死耶穌的那個十字架的一片碎片。自然我們沒有托馬斯·杰斐遜的照片,但是我們有許多他不同生活階段的畫像,以及其生活見證人的大量記述。來到威廉斯堡時,他比同齡人高得多,在那個時代,他長得確實很高,有六英尺兩英寸(約1.88米)。他不顯笨拙,但也不是特別儒雅——一頭紅發(fā)、滿臉雀斑、淡褐色眼睛、薄嘴唇、相當高挺的鼻子和突出的下巴,四肢很長但不算太結實。如果玩猜謎游戲,“假如把他比作動物,會是什么?”我們不禁會想到一只足智多謀的大狐貍。

家庭和處境迫切需要這個睿智的男人締結一段美滿的婚姻。1772年,杰斐遜與小他五歲的瑪莎·韋利斯·斯凱爾頓喜結連理。和丈夫一樣愛好音樂(杰斐遜九歲時就學習拉小提琴)的瑪莎成為了蒙蒂塞洛莊園的女主人。然而一個不祥的征兆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在結婚前幾個月,杰斐遜給他的連襟羅伯特·斯基普威思寫信,推薦洛克、孟德斯鳩、休謨以及其他啟蒙運動作家,信中對勞倫斯·斯特恩也大加贊賞。在1787年寫給表兄彼得·卡爾的信中,這種稱贊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他把斯特恩的作品稱作是“有史以來所有作品中最好的道德教程”。此外,我們還了解到,杰斐遜和瑪莎兩人開始都很喜歡斯特恩的《項狄傳》,甚至在婚后漫漫長夜中大聲朗讀給彼此聽。因此,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了解:我們的研究對象幾乎沒有幽默感,這一點隨著故事的推進會變得更加明晰。

邁入成年的杰斐遜,體貌、言談舉止處處透著有教養(yǎng)的紳士風度。此時,英屬北美殖民地北部邊境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權力之戰(zhàn):英法間發(fā)生了為期七年的戰(zhàn)爭,美國歷史上稱其為“法印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爭的結果預示了日后拿破侖在幾個大洲戰(zhàn)敗的下場。英法兩國軍隊在歐洲、印度和加勒比海以及公海上交戰(zhàn),在加拿大,尤其是在魁北克,兩國還雇傭土著部落激烈作戰(zhàn)。1759年末,英國詹姆斯·沃爾夫?qū)④妼笨说墓フ?,完全可以描述為歷史的轉(zhuǎn)折點:它決定了英語將會是未來世界的通用語言,同時還間接引發(fā)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從而促使大英帝國將澳大利亞建為一個關押囚犯和反政府分子的備選地。

倫敦的人們對作為戰(zhàn)勝國英國的政治未來發(fā)展展開了廣泛探討。印度次大陸已經(jīng)永遠地從法國手里奪取過來:1763年最終簽訂的《巴黎條約》將準許英國至少再多管轄一個前法屬殖民地,將選擇范圍縮小為兩個:瓜德羅普或者加拿大。一部分人極力主張占領瓜德羅普,一個富有糖、香料和奴隸的島嶼——控制該島嶼將有助于英國對加勒比海海域的完全控制。而另一部分人卻極力爭取英國對加拿大的殖民控制:廣袤大地上盛產(chǎn)皮毛、木材和礦產(chǎn),此地亦是日后英國工業(yè)產(chǎn)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第二種主張——更有遠見而且更加商業(yè)化——在許多方面看起來更難以辯駁、更有說服力。但這種主張其實疏忽了一點,如果英國占領了加拿大,那么,十三個英屬美洲殖民地將不再需要依靠英方軍事保護來對抗法國。一旦從那張“保護傘”下面脫離出來,真不知什么樣的民族自決思想會逐步滲入到殖民地人民的意識之中。威廉·伯克(埃德蒙·伯克一個關系很近的同事,但不是親戚,后者更出名)在一本小冊子中深刻提出該論點。他寫道:

閣下,如果沒有加拿大的遏制,我們美洲殖民地臣民將會全力、近乎無止境地向內(nèi)陸拓展。這個國家的美好、豐饒和富足吸引著他們深入其中并借助各種理由無限擴張。一個人口眾多、強大且獨立的民族國家將崛起,很少或幾乎不再與英國往來,結果將會怎樣,該問題留給閣下自己深思。我希望,我們還沒有消費殖民地臣民的大量財產(chǎn),而絲毫不考慮將他們所獲遺贈于子孫后代。如果我們已經(jīng)那樣做了的話,我確信我們做事缺乏節(jié)儉意識和遠見卓識。

威廉·伯克頗有先見之明。英國確實占領了加拿大。他們還決定向美洲殖民地的子民們收取更高稅款來填補七年戰(zhàn)爭的巨額開銷,因為保護十三個英屬美洲殖民地是導致七年戰(zhàn)爭的部分原因,殖民地應心存感激。這個決定引發(fā)了一場反抗風波,最終發(fā)展為1776年的政治獨立斗爭。在戰(zhàn)爭期間,法國為洗刷1763年戰(zhàn)敗恥辱而報復英國的行動,打破了英國和殖民地交戰(zhàn)雙方間的軍事平衡。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此次遠征開支加劇了法國國庫的虧空,引發(fā)債務危機,迫使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由此法蘭西舊王朝走向末路,并最終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終結。

因此,伯克的分析中幾乎預示著杰斐遜漫長政治生涯的全部內(nèi)容。建立一個獨立的美國是切實可行的。首先需要巧妙操控兩個主要殖民列強——英國和法國間的對抗。其次,對于最早征服美洲的西班牙——一個曾經(jīng)強大但如今卻搖搖欲墜、逐漸走向末路的帝國,可以與之打持久戰(zhàn)。但有一點不能忘記,美洲居民不足五百萬(其中將近五分之一為非洲裔奴隸),而法國人口為兩千七百萬,英國約為一千五百萬。因此,剛剛確立邊境線的年輕共和國根基并不穩(wěn)固,必須時刻留神保護其廣闊的內(nèi)陸地區(qū)。在這樣的包圍式權力制衡中,為實現(xiàn)美國長久統(tǒng)一的偉大目標,杰斐遜——思想家中的佼佼者——完全愿意作為共和主義者奉獻他所有的治國之道以及他的忠誠。

杰斐遜花了一段時間來調(diào)整個人生活,然后便趕上了接下來幾件同時發(fā)生的事件的步調(diào)和節(jié)奏。1768年二十五歲的杰斐遜已入選弗吉尼亞下議院議員。下議院是地方議會,并不全天候辦公,主要由杰斐遜自己所在的社會階層人員構成,不用費心于選舉問題。然而,杰斐遜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并且著手進行一個項目,此項目似乎表明了他在很早的時候就設定了自己的生活模式。他泛舟于里瓦納河上,探尋該河不能開放通航的原因。后來他羅列出所有障礙,認為可以克服,于是他便提出一個清除水路障礙的計劃,因此減輕了陸路運輸?shù)姆敝貕毫Γ涸谀侵埃瑹煵莺推渌r(nóng)作物一直都通過運程較長的陸路運到更寬的詹姆斯河。這個實用的科學項目預示著他未來更加宏偉的、橫貫大陸的水陸聯(lián)運的夢想,以及他對密西西比河重要性的持久關注。到1773年時,他已成為阿爾伯馬爾郡土地測量員——喬治·華盛頓也曾因此職業(yè)享有盛名——而且杰斐遜很有可能認為,即使他父親也曾任職此崗位,而他卻是憑自己的能力贏得這個崗位的。

就在同一年,杰斐遜的岳父約翰·韋利斯過世。他留給女兒(當時在法律上意味著留給女婿)一份田產(chǎn),杰斐遜的財產(chǎn)因此翻了一番。在此產(chǎn)業(yè)上勞作的奴隸們也留給了女兒女婿,其中包括他的一個私生女——瑪莎·杰斐遜同父異母的姊妹——名叫薩莉·海明斯。當時,年輕的杰斐遜夫婦開始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他們育有六個孩子,但只有兩個沒在幼年夭折。然而獲得這筆田產(chǎn)和人力財產(chǎn)反而在后來的歲月中一直困擾著杰斐遜,他因此背負了更多力所不能及的債務和責任。盡管如此,當時擁有一幢像樣的房子、一個不斷壯大的家庭、同輩們的尊敬和職業(yè)晉升的機會,這些可能對他來說都是值得慶賀的。

如果身處其他時代,他很可能作為自學成才者或發(fā)明家在當?shù)卮竺Χ?;作為一位不茍言笑但仁慈的奴隸主,他備受鄉(xiāng)鄰贊譽;其請客吃飯的慷慨、葡萄酒的精美、私人圖書館規(guī)模之大,以及言談內(nèi)容之廣博都讓他聲名遠播。但是他的身上顯然存在某種躁動,迫使他去尋找更大的平臺施展他的能力。事實上,當時大英帝國在北美的統(tǒng)治危機四伏,除了那些最愚鈍的人仍心滿意足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外,殖民地的廣大民眾都覺得舉步維艱。

然而,1773年時,杰斐遜尚能處理好個人生活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他也會設想十三個殖民地,尤其是弗吉尼亞的政治要求同英國繼續(xù)在北美殖民統(tǒng)治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平衡——事實證明這只是錯覺。一些抗議殖民統(tǒng)治的活動已開始預演。1769年5月,一貫溫和的弗吉尼亞下議院由于反對相關稅收決議被英國總督解散,但是議員們,其中包括杰斐遜,冷靜地沿街漫步到雷利酒店阿波羅廳——當年在這個舞池里,杰斐遜的求愛遭到伯韋爾小姐的拒絕,曾讓他傷心欲狂——就是在這里,議員們重新組建“協(xié)會”,發(fā)誓聯(lián)合抵制英國議會征稅商品的銷售。(關于雷利酒店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作用,應該寫一篇專題著作。)依當時的標準而言,這些行為頗有風度,此后不到一年時間,反抗活動無疾而終。然而直至今日此事仍值得關注,原因有二。一,弗吉尼亞殖民總督諾伯恩·伯克利——博特圖爾男爵,脾氣暴躁卻機敏伶俐,從名字到頭銜,都是代表古英國自由的“諾曼軛”的完美象征,潘恩、杰斐遜等許多人士開始賦予此語新的生命并用于宣傳之中。二是經(jīng)濟戰(zhàn)爭概念——制裁、抵制以及禁運等,都已在杰斐遜善于吸收的頭腦中生根發(fā)芽。

盡管弗吉尼亞下議院和之后的一些政治組織相比,可能算比較順從的,但它的確使杰斐遜有機會聽到一些帕特里克·亨利做的詳盡的革命性演說,并且確信自己在這方面天賦不強。他天生不擅長演講。(如果從其同一時代的記錄來看,可以說是最不擅長的。)他擅長細致地草擬議案和法案,將法制觀念融于政論之中,并將復雜概念化繁為簡。隨著北美殖民地與喬治三世國王之間的分歧逐步升級為一場危機,由于其求知若渴的稟賦,再加上上述的才能,杰斐遜在斗爭中始終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1773年他創(chuàng)辦了弗吉尼亞“通訊委員會”,通過法律途徑,在各殖民地反抗力量和大陸會議中心之間建立聯(lián)系。杰斐遜撰寫議案,提議組建此類委員會(以響應英國激進的“倫敦通訊社”)。第二年,在英國對波士頓實施一系列處罰措施以及東印度公司拙劣的傾茶計劃(后來反抗者出于報復真的將茶葉傾倒在海里)之后,杰斐遜和其他議員一起提出了一個聲援馬薩諸塞州人民的弗吉尼亞決議。決議一經(jīng)下議院采納,新任弗吉尼亞英國殖民總督的鄧莫爾勛爵就再一次解散了下議院。杰斐遜和他的同僚們又一次聚集在雷利酒店鼓舞士氣。后來在1774年時,杰斐遜化用筆名“弗吉尼亞人”,撰寫《英屬美洲權利綜述》。從道義和法律上講,這篇論戰(zhàn)檄文是一次必要的演習,向喬治國王發(fā)出的某種“最后”通牒:殖民地臣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這篇文章由于在倫敦翻印為宣傳冊,對于當時在威斯敏斯特進行的辯論影響巨大。確實值得一提的是埃德蒙·伯克,當時作為紐約殖民地的說客,親自幫忙準備付印,為調(diào)停做出個人努力。

《英屬美洲權利綜述》表明杰斐遜不做律師對于整個司法界和律師界都是損失——如果他做律師,客戶們不論是聘他為原告申訴還是為被告辯護,都不失為明智之舉??赡苡悬c奇怪的是,對于一個不久之后就因推行普遍性原則揚名的人而言,杰斐遜著此書的根本立場實質(zhì)上是建立在部族訴求的基礎之上。他在書中指出:英格蘭古撒克遜居民是自愿離開歐洲大陸移居到大不列顛的,北美的居民也是自愿從大不列顛移居到美洲的,并隨后分別實行了自治或創(chuàng)建了自治區(qū)。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人們都沒有喪失權力,因此撒克遜人生來就有代代相傳的自由,決不能再被喬治國王剝奪,就如同大英帝國不可能將自由拱手讓與撒克遜人的母國德國一樣。更準確地說,任何地方的任一英國人都享有他在英國本土所享有的同等權利。據(jù)此,可以看出英國王權和議會運用不同的標準來裁量本質(zhì)上同屬同宗的人:限制貿(mào)易、征收稅款,將英國本土法庭的司法權擴展應用到美洲殖民地法庭。關于由此而引起的對波士頓公民的不公處罰,杰斐遜諷刺性地評論說:“他們正在被那只‘看不見的手’——一只左右大英帝國重大事件的手,推向滅亡?!敝钡?776年,亞當·斯密才出版《國富論》為自由企業(yè)辯護,還附帶強調(diào)說殖民地是一種資源浪費??赡軄啴斔乖谔岢觥盁o形之手”的概念之前,曾零星地瞄了一眼《英屬美洲權利綜述》。

在杰斐遜看來,征服者威廉1066年在黑斯廷斯的勝利并沒能剝奪最初移居英國的撒克遜人固有的自由。相反,在隨后的英國歷史中英國人一直都在重申自有之權利,為之進行漫長而又不屈不撓的斗爭。吉卜林,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吟游詩人,1911年在其詩作《諾曼人和撒克遜人》中對此進行了描述。詩中敘述了公元1100年,一個生命垂危的諾曼貴族向后代提出的忠告:

撒克遜人不比諾曼人,他可沒那么客氣。

他一般不會較真,除非談到正義和權利。

當他如公牛般立于田埂,慍怒地瞪著你,

抱怨說這并非公平交易,

孩子,切記和他保持距離。

這種古老的斗爭中有幾樁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215年大憲章運動,英國內(nèi)戰(zhàn)結束時對“君權神授說”的強有力鎮(zhèn)壓,以及議會權力的提升。英國托利黨黨員或許還在沒有“成文”憲法以及政府權能沒有正式分立的借口下避難,但杰斐遜在直白地提及“看不見”的手時,他已經(jīng)開始簡述關于權利的書面保證的遠景概念。同時,他還把自己和英格蘭激進的政治和文學傳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將1381年瓦特·泰勒農(nóng)民起義流傳于民間的記錄及約翰·威克利夫和威廉·廷代爾將《圣經(jīng)》翻譯為英語所做的斗爭,還有約翰·彌爾頓的反君主政體詩歌貫穿起來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約翰·彌爾頓“根據(jù)古代自由的既定法則”曾寫下鏗鏘有力的詩行。英格蘭共和主義和反教權主義傳統(tǒng)的理想典范——托馬斯·潘恩(自學成才的胸衣制造商和被解雇的稅務員),當時正和一同流亡的放逐者探討革命事宜,并因此成就了他的《常識》——歷史上最成功的宣傳冊,也是樹立美利堅民族自豪感的制勝法寶,它將注定成為北美民眾全心全意獨立的催化劑。

1774年時,杰斐遜和大多數(shù)同僚仍然認為:闡明北美殖民地和宗主國英國之間的差異,懇求國王維系盎格魯-撒克遜家庭在一個帝國屋檐下的做法,是正確且考慮周詳?shù)?。“美洲不僅沒有被征服者威廉征服,國土也沒有被他本人或者任何繼任者占領?!苯莒尺d在表述這番話時,無疑帶著一種傲慢口吻(其結果當然是激怒了極其厚顏無恥的國王及其內(nèi)閣大臣們),不過杰斐遜的表述還算是講究分寸的:

希望所有法令不僅僅只由任何一個立法機關通過,這樣會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命運賦予您這一重要職責,即維系大英帝國的平衡——如果還沒有失衡的話。陛下,這是您偉大的美洲議會給您的忠告。遵守此忠告,您不僅可以收獲幸福和英名,國家也可以保持和諧。對于大不列顛和美洲雙方而言,僅憑和諧,就足以繼續(xù)維持團結條件下的互利。脫離母國既不是我們的希望,也不是興趣。

這幾乎是杰斐遜最后一次看似真誠地表達后一種情感。在緊挨該段前面一段的警告性段落中,杰斐遜已經(jīng)記錄到大隊英軍駐扎在美洲土地上,“不是由北美民眾組成,也不是由當?shù)睾戏嗤C構所招募”。根據(jù)當時的情境判斷,這里暗指許多駐美士兵的漢諾威或者黑森血統(tǒng),即德國雇傭軍。在后來回憶《獨立宣言》之前的諸多辯論時,杰斐遜將會提到一個與此關系重大的地緣政治論的原因:“唯一的不幸在于,我們沒有早六個月和法國結盟。因為法國除了可以為我們?nèi)ツ甑霓r(nóng)產(chǎn)品出口開放港口外,還可以進軍德國,阻止那里的小邦親王們售賣不滿政府的臣民來征服我們。”他總是牢記國際力量制衡,并且樂觀看待當時任意兩個或者三個主要世界列強之間的對立。

然而,在1774到1776年間,北美愛國民眾只能憑借自己能用的武裝力量進行斗爭。北美本來對于與母國絕交十分猶豫,但是傲慢的國王及其保守黨內(nèi)閣大臣們的所作所為,迫使搖擺不定的北美民眾一步步下定了決心。英方在杰斐遜筆觸溫和的《英屬美洲權利綜述》以及其他類似或者相關抗議中,努力查找看似煽動暴亂的因素,同時,還按照叛亂已經(jīng)發(fā)生行事:解散地方議會,派遣士兵入駐,并且宣布北美殖民地謀反。殖民地人民進行了激烈斗爭,特別是在馬薩諸塞。親英分子和提倡君主主義的紳士們紛紛離開,不是去往加拿大就是去往倫敦。1776年1月,潘恩那篇不朽的戰(zhàn)斗檄文《常識》一經(jīng)發(fā)表,立刻風靡全北美。夏季到來之前,大陸會議已經(jīng)在費城召開,在會議議案中,革命黨人不僅提出了革命的現(xiàn)實意義,還提出了革命的精神依據(jù)。杰斐遜只在家中做了短暫逗留,出席不受喜愛的母親的葬禮,之后便趕往費城。

杰斐遜以草擬決議議案行文雄辯有力而著稱?;谶@一點,他作為一個思慮周密的妥協(xié)者的名聲更勝一籌。事實上,部分原因是因為,杰斐遜加入《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都是妥協(xié)的結果。諸多決議議案,如號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宣布獨立,組建“聯(lián)盟和永久的聯(lián)邦”,以及尋求海外認可和軍事聯(lián)盟,都出自理查德·亨利·李,他本人也是弗吉尼亞人。家鄉(xiāng)需要他,可是大陸會議也需要一位弗吉尼亞代表,就像它同時需要一些新英格蘭代表和中部殖民地的幾位代表一樣?!丢毩⑿浴菲鸩菸瘑T會的其他成員還包括約翰·亞當斯、本杰明·富蘭克林、康涅狄格的羅杰·舍曼以及來自紐約的羅伯特·利文斯頓。

在欽定版《圣經(jīng)》的編撰過程中,抽象詞語和概念經(jīng)由一個委員會全體成員的多次加工處理,然后融入詩歌般的散文中——此舉史無前例。1604年,在蘭斯洛特·安德魯斯的指揮下,宗教學者們在漢普敦宮臨時集會;而由于當時的形勢,亦加上共所周知的危難過渡時期,及志同道合的哲學家和活動家們的壓力,1776年,智囊們和革命者們又在費城集會。謙虛的品行在這次集會中也值得稱頌——如果大家共同下定決心竭盡全力做事,便可以很好地矯正由于個人的自負帶來的后果。杰斐遜的謙虛,有時似乎是假裝的。我們找到相當多實例證明:他在整個政治地位上升時期一直抗議他所承載的榮譽太多,負擔太重,名聲太高。(就任下議院議長一職,在就職典禮時,他被禮節(jié)性地硬拖到席位,就好像迫不得已才擔任領導角色一樣。)然而,總得有人共同起草《獨立宣言》初稿,據(jù)他一直以來的對手約翰·亞當斯所說,杰斐遜一貫的沉默寡言在當時很快就消失殆盡了。如果拿他和本杰明·富蘭克林相比,人們一般會認為,杰斐遜的文才更好,文章更雄辯有力:也許你希望看到的是富蘭克林版本的《獨立宣言》——可能至少會讀到一個笑話——可是這個愿望永遠不會實現(xiàn)。

直到若干年之后,人們才認可杰斐遜為《獨立宣言》作者,或者可以說直到宣言中那些話語本身已逐步深入人心,并且開始像今天這樣在美國民眾中產(chǎn)生共鳴。還有證據(jù)表明,杰斐遜不僅歷史和修辭觀念很強,自尊心也很強。他一直都很痛恨大陸會議對其初稿進行修改。這些修改內(nèi)容,在其《自傳》中作為平行文本被再次呈現(xiàn),而且被后人當作杰斐遜在所寄宿公寓休整十七天所提出思想的才智來源,仔細檢查核對。那次出行只有一個從蒙蒂塞洛來的奴隸侍奉他,這個奴隸名叫羅伯特·海明斯,是薩莉最年長的親生兄弟。

在喬治·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中,飽受壓迫的男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在讀完被壓迫的在野黨發(fā)布的“內(nèi)部”書刊之后說,最強有力的作品就是那些講述你已知事實的作品。(而且在小說結尾處的“新話詞典”里,作者列舉了某段散文,說明某些詞語無法翻譯為“新話”。那個段落開篇語句為,“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不言而喻……”)在當時革命年代,杰斐遜和潘恩有一個共同點,兩人都擅長簡潔概述已知事實,然后促使已經(jīng)被動員起來的受眾擁護他們不可動搖的理念。但與此同時,他們還得努力克服某種不安和優(yōu)柔寡斷,我們對此即使通過追溯史料,都難以理解。只能祈愿在當時那種情境下,戰(zhàn)斗號角不要吹出飄忽不定的號音。因此,《獨立宣言》以一段貌似謙恭的段落開篇,然后詳細闡述問題并表示“禮節(jié)性的尊敬”,之后才是真正的宣言。在其第一句里就明確聲明:某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這才是關鍵詞)。

《獨立宣言》的文風簡潔辛辣,卻又不失高雅,糅合了托馬斯·潘恩樸素的語言和約翰·洛克高深的闡述。其中某些論點摘自洛克1690年所著《政府論下編》。(有趣的是,洛克在談到奴隸制時曾寫道:奴隸制是“一種如此卑劣而又悲慘的人類社會等級制度……很難想象,一個英國人,何況還是個紳士,居然為它辯護”,竟然還在1669年起草卡羅來納專制的蓄奴“基本法”。)杰斐遜通過將人人平等的觀點建立在自然界諸多常見事實以及人類普遍境況基礎之上,進一步發(fā)展了洛克思想。杰斐遜起初寫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后來改變想法,寫為“造物者賦予”人類“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他可能想借此來阻止自然神論者和基督徒之間的沖突。洛克把“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chǎn)權”稱作天賦人權(自然權利),而杰斐遜則因其“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聞名。直到現(xiàn)在,人們對于其真正涵義仍然意見不一:到底指追求幸福,還是更確切地說,指幸福本身就是一種追求。但是事實上,鑒于費城大多數(shù)代表擁有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很顯然,上述任何一項權利都應該優(yōu)先于財產(chǎn)權。當時的確急需鼓舞人心(當憲法逐步成文時,財產(chǎn)權將按照慣例復歸于那些代表名下),但是“追求幸福”屬于那種少有的、碑銘風格的措辭,亦曾影響過歷史的發(fā)展,而且代表們看似一聽到這個短語,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事實上,杰斐遜正是其名字與某種民主形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極少數(shù)人之一。當時民主這個詞使用并不廣泛,而且并不總是用作褒義詞。(約翰·亞當斯在表達“不健全”或者“顛覆性”含義時,傾向于說“民主的”。)但是《獨立宣言》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政府產(chǎn)生于人民,不是上天賦予人民或強加于人民。杰斐遜后來援引伊甸園原罪神話,將政府和穿衣服進行比較,將其比作“失去無知的標記”。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曾寫道:“社會由于人類需要而產(chǎn)生,政府由于人類邪惡而產(chǎn)生?!弊鳛檎潜匾男皭骸蚍Q為不得不建立的——和“反對世襲君主”申訴議案兩者之間的折衷方案,《獨立宣言》提出了“政府的正當權力‘經(jīng)被統(tǒng)治者同意’而產(chǎn)生”的觀念,由此開啟了被我們稱為美國式民主——有時也被稱作杰斐遜式民主——的嘗試。

《獨立宣言》其余大部分內(nèi)容為逐條控訴喬治三世國王一系列劫掠和侵害。在控訴議案中,有一段對杰斐遜特別重要,因為屈從宣言起草委員會其他成員意見將其刪掉,對此他一直耿耿于懷,不肯原諒自己。此段落是這樣寫的:

他(喬治國王)發(fā)動了反人性的殘酷戰(zhàn)爭,侵犯了一個從未觸犯于他的遠方國家最為神圣的生命權和自由權;俘虜他們,將他們運送到另一個半球為奴,在運往美洲途中很多人悲慘地死去。這場海盜般的侵略——所謂的對異教徒勢力的打擊,便是大不列顛基督教國王發(fā)動的戰(zhàn)爭。為了開放人口買賣市場,他濫用否決權,鎮(zhèn)壓每一個企圖禁止或者限制這項可惡貿(mào)易的立法舉措。所有上述恐怖事件也許無需特別著色,他正在煽動北美的奴隸們揭竿而起,通過謀殺那些同樣受他壓迫之人,去換取被他剝奪的自由,也就是通過鼓動奴隸們?nèi)ブ\殺他人的生命,將他前面所犯下的掠奪一個民族自由的所有罪行一筆勾銷。

這一段不是一般的有趣。它表明杰斐遜不僅了解美洲土地上的動產(chǎn)奴隸制的種種恐怖,還了解奴隸從非洲販運到美洲過程中的地獄般遭遇,途中許多生命無情消逝。從杰斐遜使用“壓迫”一詞,我們還可以看出,他了解如何在民眾中喚起某種所謂的正義感(黑人怎么敢像過去通常做的那樣,站在英國那邊戰(zhàn)斗?),而且展望未來,他看不到黑人在美國獲得自由的前景。文中“海盜般”以及“異教徒”的措辭表明,杰斐遜很早就意識到了,所謂的北非巴巴里伊斯蘭政權經(jīng)營著穆斯林奴隸生意。而這將是另一場影響到杰斐遜日后生涯的危機。

從某種程度講,人們在閱讀《獨立宣言》被刪除的段落時,可能會對美國沒有洗脫其“原罪”就宣布獨立的事實感到悲傷。本應該將“原罪”解決,卻任由其發(fā)展導致了南北戰(zhàn)爭。結果足以使今天的讀者顫栗。然而,當杰斐遜把上述段落的刪除歸咎于“佐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影響時,除了有點偽善外,可能還有點幼稚。他說,上述兩個州“不僅從未努力限制奴隸輸入,相反,仍然希望繼續(xù)奴隸貿(mào)易”。他甚至還在間接提到說:“我相信,北方同胞們對這些指責會有點敏感,因為北方民眾盡管自己幾乎不擁有任何奴隸,然而販運給別人的卻不少?!边@一段話在1821年的《自傳》中被刪掉了。

1776年時,對于奴隸貿(mào)易的指責還比較溫和。此外,在當時及其他任何時間,一直都很荒唐的一點是:把奴隸貿(mào)易的責任完全歸咎于喬治國王。對這樁買賣有興趣以及從中獲得利潤的美洲人,分布極為廣泛,足以為奴隸貿(mào)易辯護。再者,關于國王對強加奴隸貿(mào)易負有責任的說法,在杰斐遜《英屬美洲權利綜述》中,幾乎沒有提到,因為這個文件旨在做最后和解的努力,同時也在充分陳述怨憤。所以,在這個高潮階段勇敢地在《獨立宣言》中插入上述說法,看起來確實很奇怪。

杰斐遜傾向于混淆君主制和奴隸制問題,至少在回憶中是這樣。在《自傳》中,他再次回憶起1769年之后他在弗吉尼亞議會任職的早期歲月,他說:“我在議會中曾提議準許解放奴隸,遭到否決:事實上,在君主執(zhí)政期間,根本不要指望什么自由?!薄皽试S解放奴隸”這個詞組,盡管聽起來很動聽,事實上,只不過是對于個人解放奴隸權利的一種法律認可,或者說解放他們“自己的”財產(chǎn)。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難相信,在沒有君權的情況下,一個主要由一群煙草商所組成的議會,會愿意賜給奴隸自由。和杰斐遜一同提出這個解放奴隸的溫和提議的議員是理查德·布蘭德,他被指責為“國家的敵人”。(請注意,不是國王的敵人。)人們不禁有點懷疑,這個年輕人正在進行一場注定要失敗的用道義交鋒的斗爭。人們還可以——現(xiàn)在運用追溯法——首先想象他不喜歡“壓迫”(他在《獨立宣言》中提出的詞)黑人進入弗吉尼亞,于是便在潛意識中企圖指責一個遙遠的不在本國內(nèi)的權威,或者說稱其為美國伊甸園里的蛇。

在日后的許多年里,杰斐遜一直在為弗吉尼亞政治和新興美國的國家理想之間的互利勞神。完成《獨立宣言》起草任務,看到它以刪節(jié)版形式正式通過之后,他仍然留在費城。盡管新家組建不久,與家人相隔遙遠,家里人氣由于幼女夭折減弱,他也沒有隨意逃避大陸會議繁雜拖沓的日常工作任務。他既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也是一個勤于實踐的人,并樂于撰寫無數(shù)詳盡的調(diào)查報告。其中一個報告到如今仍在發(fā)揮作用:杰斐遜成功推薦使用西班牙“元”,將其十進制作為美國貨幣最合理的單位。

弗里德里?!ざ鞲袼乖?jīng)把革命力量比作接生婆,它幫助新社會從舊社會的機體中誕生。許多現(xiàn)代革命推翻了這一命題,因為它們都摧毀了現(xiàn)存社會關系,但是卻沒能創(chuàng)建文明社會。然而,就美國而言,一個真正的政體工作模型已經(jīng)隱性存在,或者說孕育于現(xiàn)存的英國政體形式之中。政府、經(jīng)濟、議會以及軍隊都已各就其位,至少在真正實現(xiàn)獨立或者宣布獨立很久以前,就已基本成型。這個潛力無限的新興國家和政府,胸懷著對外擴張的理想。早在1775年時,美國軍隊在本尼迪克特·阿諾德和阿倫·伯爾的率領下,和其他國家一起前往攻打加拿大。(盡管北征慘敗,杰斐遜和其他人總是傾向于認為,走上歧路的前法屬和英屬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將最終成為美國聯(lián)邦的一部分。)事實上,美國獨立戰(zhàn)爭產(chǎn)生了許多自相矛盾的后果,其中之一:該戰(zhàn)爭進一步鞏固了英國政府和王權在北美其他地方的勢力。不管是否被看作是七年戰(zhàn)爭(也就是法印戰(zhàn)爭)的延續(xù),上述不成功的北征表明,美國這一新興共和國滿懷征服整個美洲大陸甚至全世界的帝國主義夢想。

到1776年9月時,杰斐遜覺得自己在家鄉(xiāng)弗吉尼亞議會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還是應該回去。因此,退出大陸會議后,他便回到家鄉(xiāng),結果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卷入了關于根本原則的一場爭論中。在他不在弗吉尼亞期間,該州正式通過了自己的憲法,杰斐遜感到必須對此提出質(zhì)疑,因為該文件富含頑固保守主義特點。我們可以意料到他把這個問題看得非常重要,因為大家知道,在他回到威廉斯堡的那個月——1776年10月,他接到被大陸會議選為《美法同盟條約》談判者的通知。他必須和本杰明·富蘭克林以及賽拉斯·迪恩一起,起程前往巴黎。他用大家所熟悉的論調(diào)表示拒絕,并講到他需要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這并不是一種禮貌性的推脫之辭——他和妻子已經(jīng)有一個幼女夭折,而且當時妻子瑪莎身體特別差,蒙蒂塞洛莊園也需要打理。既然現(xiàn)在弗吉尼亞已從英國統(tǒng)治中得到解放,杰斐遜也想在弗吉尼亞政壇證明自己的實力。

  1. 1066年,諾曼底公爵率領諾曼人征服英格蘭,開啟諾曼王朝,諾曼軛指征服者帶來的壓迫。
  2. 即后來的英國保守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