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學問

美在從容生活間 作者:朱光潛


談學問

這是一個大題目,不易談;因為許多人對它有很大的誤解,卻又不能不談。最大的誤解在把學問和讀書看成一件事。子弟進學校不說是“求學”而說是“讀書”,學子向來叫做“讀書人”,粗通外國文者在應(yīng)該用“學習”(learn)或“治學”(study)等字時常用“閱讀”(read)來代替。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錯誤影響到我國整個教育的傾向。各級學校大半把教育縮為知識傳授,而知識傳授的途徑就只有讀書,教員只是“教書人”。這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不改正,教育和學問恐怕就沒有走上正軌的希望。如果我們稍加思索,它也應(yīng)該不難改正。學是學習,問是追問。世間可學習可追問的事理甚多,知識技能須學問,品格修養(yǎng)也還須學問;讀書人須學問,農(nóng)工商兵也還須學問,各行有各行的“行徑”。學問是任何人對于任何事理,由不知求知,由不能求能的一套工夫。它的范圍無限,人生一切活動,宇宙一切現(xiàn)象和真理,莫不包含在內(nèi)。學問的方法甚多,人從墮地出世,沒有一天不在學問。有些學問是由仿效得來的,也有些學問是由嘗試、思索、體驗和涵養(yǎng)得來的。讀書不過是學問的方法之一種,它當然很重要,卻并非唯一的。朱子教門徒,一再申說“讀書乃學者第二事”。有許多讀書人實在并非在做學問,也有許多實在做學問的人并不??孔x書,制造文字——書的要素——是一種絕大學問,而首先制造文字的人就根本無書可讀。許多其他學問都可由此類推。子路的“何必讀書然后為學”一句話本身并不錯,孔子罵他,只是討厭他說這話的動機在辯護讓一個青年學子去做官,也并沒有說它本身錯。

一般人常埋怨現(xiàn)在青年對于學問沒有濃厚的興趣。就個人任教的經(jīng)驗說,我也有這樣的觀感。平心而論,這大半要歸咎我們“教書人”。把學問看成“教書”、“讀書”一個錯誤的觀念如果不全是我們養(yǎng)成的,至少我們未曾設(shè)法糾正。而且我們自己又沒有好生學問,給青年學子樹一個好榜樣,可以激勵他們的志氣,提起他們的興趣。此外,社會上一般人對于學問的性質(zhì)和功用所存的誤解也不無關(guān)系。近代西方學者常把純理的學問和應(yīng)用的學問分開,以為治應(yīng)用的學問是有所為而為,治純理的學問是無所為而為。他們怕學問全落到應(yīng)用一條窄路上,嘗設(shè)法替無所為而為的學問辯護,說它雖“無用”,卻可滿足人類的求知欲。這種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詞卻不甚正確。學問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間絕沒有一種學問無用,不過“用”的意義有廣狹之別。學得一種學問,就可以有一種技能,拿它來應(yīng)用于實際事業(yè),如學得數(shù)學幾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賬、測量、建筑、制造機械,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狹義。學得一點知識技能,就混得一種資格,可以謀一個職業(yè),解決飯碗問題,這是功利主義的“用”字的狹義。但是學問的功用并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學問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學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與特殊智力的分別;古人和今人品題人物,都有通才與專才的分別。學問的功用也可以說有“通”有“?!?。治數(shù)學即應(yīng)用于計算數(shù)量,這是學問的專用;治數(shù)學而變成一個思想縝密、性格和諧、善于立身處世的人,這是學問的通用。學問在實際上確有這種通用。就智慧說,學問是訓(xùn)練思想的工具。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