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詩與抒情

詩歌十二講 作者:徐有富 著


第一講 詩與抒情

為了論述方便,我們先給詩下一個定義:詩是一種文藝體裁,它除借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外,還要有飽滿的感情與鮮明的節(jié)奏。飽滿的感情是詩歌內容的基本特征,具備鮮明的節(jié)奏則是詩區(qū)別于其他文藝體裁,在形式上最根本的特點。

我們從詩的內容說起,先談詩與抒情的關系。應當說文藝作品都是抒情的,而詩歌特別強調具有飽滿的感情。如果把感情比喻成水的話,那么詩就是浸透了水的海綿。

一 抒情是詩的主要任務

人們習慣將文學藝術的體裁分為敘事、抒情兩大類,前者如小說、傳記文學、報告文學、敘事性影視劇等,它們可以利用故事情節(jié)打動人;而詩歌則是后者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以情動人。金人元好問《楊叔能〈小亨集〉引》說:“有所記述之謂文,吟詠情性之謂詩,其為言語則一也。”看來他已經注意到了兩者的差別。

人們早就認識到了詩歌旨在抒情這一本質特征。“抒情”一詞在《楚辭·九章·惜誦》中就出現(xiàn)了,該篇一開頭就說:“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漢人劉歆還在《七略》中明確說過:“詩以言情。”持此觀點者代有其人,此不枚舉,近人臧克家在《學詩斷想》中說得尤為鮮明:“詩歌在文藝領域上獨樹一幟。旗幟上高標著兩個大字:抒情。敘事詩也不能忽視這個特點?!?/p>

文藝創(chuàng)作雖都離不開感情因素,但是詩歌則要求具有飽滿的感情。詩人艾青在《詩與感情》一文中,對此作了精辟的闡述:

作為詩,感情的要求必須更集中,更強烈;換句話說,對于詩,訴諸情緒的成分必須更重。別的文學作品,雖然也一樣需要豐富的感情,但它們還可以借助于事件的發(fā)展的邏輯的推理,來獲得作者思想說服的目的;而對于詩來說,它卻常常是借助于感情的激發(fā),去使人們歡喜與厭惡某種事物,使人們生活得更聰明,使人們的精神向上發(fā)展。

感情活動是人們通過感官對于外界事物的反應引起的,所謂感情實際上就是指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心理反映。這種反映的結果當然會有所差別,也許導致歡樂,也許導致痛苦。前者如杜甫的《絕句二首》之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二分析道:“上二句見兩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于此而涵泳之,體認之,豈不足以感發(fā)吾心之真樂乎!”這首詩是廣德二年(764)在成都創(chuàng)作的。起初,杜甫已經偕妻子前往閬州,正打算離開四川,恰好他的老朋友嚴武重新鎮(zhèn)守四川,特地邀請他回成都,這樣他在生活上有了依靠,在仕途上也有了希望,所以見到的江山都顯得非常亮麗,見到的花草都散發(fā)著芳香,見到的禽鳥也都顯得非常愜意。后者如宋祁的《秋塘敗荷》:

去時荷出小如錢,歸見荷枯意惘然。

秋后漸稀霜后少,白頭黃葉兩相憐。

詩人離開時,新生的荷葉只有銅錢一般大小,惹人喜愛;回來后見到荷葉已經衰敗了,于是惘然若失,隨著秋后霜降,連殘荷也越加稀少了。詩人從荷葉變化的過程,聯(lián)想到自己已經度過了少年、中年,而步入了衰老的階段,于是賦予敗荷以人的情感,彼此既同情自己,又相互同情對方。

抒情當然要抒發(fā)真情實感,不能為賦新詩強說愁。明人袁宏道對于明代詩人缺乏真情實感的模擬之作給予了批評,而對那些抒發(fā)真情實感的民歌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其《敘小修詩》稱:“今之詩文不傳矣。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不效顰于漢魏,不學步于盛唐,任性而發(fā),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二 詩歌抒情的內容

人的感情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一類是人與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感情。兩者往往又交織在一起,有時難以區(qū)分。

1.愛情

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愛情無疑是最重要的?!睹献印じ孀印氛f:“食色,性也?!薄抖Y記·禮運》也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币馑际钦f對食物與異性的需要是出于人的本能。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說:“男女之欲,尤強于飲食之欲。何則?前者無盡的,后者有限的也;前者形而上的,后者形而下的也?!闭缜迦嗽丁洞疝獔@論詩書》所說:“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詩。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痹凇秶L》中男女婚戀詩約占一半,如《邶風·靜女》就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約會的詩: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城隅為城上的角樓,系公共場所,不打仗時很少有人去,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地方。有道是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反過來也一樣。第一章寫小伙子按照約會的時間和地點赴約,卻偏偏沒有見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撓腮,團團轉。事實上,姑娘早就來了,故意躲著不見,觀察小伙子的表現(xiàn)。第二章寫姑娘給小伙子一個驚喜,不但早來了,而且還給他一個禮物。禮物雖然是一把新鮮的紅管草,但是禮輕情意重,它向小伙子傳達了愛的信息。第三章寫小伙子收到禮物后的感受:只要是女朋友送的,不論什么禮物都特別的美,因為它表明雙方的愛情已經升級?!胺伺疄槊溃廊酥O”含蓄而精準地說出了人們的普遍感受。

2.親情

血濃于水,有著血緣關系的親情當然非常重要,其中母愛尤為人重視。提到母愛,我們自然會記起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據《新唐書·孟郊傳》可知,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唐摭言》卷十稱他“貞元十二年(796)及第”,《唐詩紀事》卷三十五稱他“年五十,擢調溧陽尉”?!度圃姟繁尽队巫右鳌奉}下自注:“迎母溧上作?!笨梢姶嗽娮饔谠娙藫武嚓栁緯r,是對母愛的頌歌?!墩撜Z·憲問》說:“愛之能勿勞乎?”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將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對兒子遲遲不歸的擔心,安排在了“臨行”這一容易激發(fā)惜別之情的場景中,通過母親替兒子密密縫補衣服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jié)描寫,將深沉的母愛著力表現(xiàn)了出來。不僅如此,詩人還將自己的報恩思想比成“寸草心”,而將母愛比成“三春暉”,使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有力地反襯出母愛的崇高與偉大。詩人對母愛的感受,也是絕大多數人(特別是游子)對母愛的感受,因此引發(fā)了廣泛而持久的共鳴。明人高棅《唐詩品匯》稱該詩“千古之下,猶不忘談,詩之尤不朽者”。孟郊能寫出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與他家境貧寒,文戰(zhàn)不利,長期飽嘗游子生活的艱辛有關。親情中還有父愛、兄弟姐妹之情等,這里就不再一一舉例分析了。

3.友情

除與家人聚居外,人們不可避免地與社會上其他人有著廣泛的接觸與交往。在手足之情外,人與人之間也會產生親密的友情。試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首句寫送別的地點,黃鶴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俱佳,正是朋友歡聚的好地方。次句寫送別的時間,“煙花”二字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將江南地區(qū)暮春時節(jié)的美景給表現(xiàn)了出來。前兩句寫李白與孟浩然具有歡聚的大好時間與地點,卻不得不在這大好的時間與地點送別,遺憾、惆悵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中的“孤帆”二字,表明李白一直注視著孟浩然乘坐的船,對其他的船則視而不見?!肮路h影碧空盡”,表明李白一直注視著孟浩然乘坐的船,直到該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從而表現(xiàn)出李白對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全詩四句,以地點為線索,由近及遠,一氣呵成,用長江之永恒,來反襯交游時間之短暫、人事變化之難以把握,構思非常巧妙。此詩利用黃鶴樓之高與長江之遠,將送別的視野展現(xiàn)得十分開闊,寫景如畫也是該詩一大特點。

4.故鄉(xiāng)情

故鄉(xiāng)是一個人出生與生長的地方,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往往又與對父母、妻子、親戚、鄰里、朋友的感情交織在一起,因此顯得特別厚重。試以王維《雜詩三首》之二為例: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首句寫故鄉(xiāng)來人勾起了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懷念,次句寫自己想了解故鄉(xiāng)情況的迫切心情,同時也為引出三、四兩句做了準備。需要向同鄉(xiāng)打聽的事情很多,詩人卻迫不及待地問了句窗前的梅花開了沒有,真是出人意料。恰恰是這樣一個問題,反映出詩人超凡脫俗的品格與高雅的情趣。一般人為生活條件與世俗觀念所累,是不會問此類問題的。王維出身于官宦人家,不愁吃,不愁穿,從小受過良好教育,能詩善畫,精通音樂,擅長書法,所以對于他來說,首先關注窗前的梅花,又在情理之中。

另外,詩的形象具有概括性,只窗前梅花一物,就足以表現(xiàn)出詩人對故鄉(xiāng)生活的懷念之情。此詩另一突出特點是寫對話,只寫問,未寫答,既顯得非常簡練,也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5.山水情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除了與人交往外,接觸更多的當然是外在的環(huán)境,人們對外在環(huán)境產生深厚的感情也是非常自然的,自然界也會給人以美的享受。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錢塘湖,即西湖。白居易于長慶二年(822)十月至四年(824)五月在杭州任刺史,西湖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

詩的首句點明地點,當在今蘇堤東端跨虹橋一帶。孤山是西湖中的一座小島,島上有寺,白居易常與寺僧來往,他曾在《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一詩中描寫了孤山寺的美景:“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辟Z亭即賈公亭,據宋人王讜《唐語林》介紹:“貞元中,賈全為杭州(刺史),于西湖造亭,為賈公亭。”次句寫詩人站在西湖東北岸邊所見到的平靜浩渺的湖面與水天相接的云影。如果首聯(lián)寫的是遠景的話,頷聯(lián)寫的則是近景。早到的黃鸝爭著在向陽的枝頭唱歌,新來的燕子正忙著啄泥做窩。詩人強調了一個“早”字,一個“新”字,可見他在度過了漫長的嚴冬之后,乍見到初春那充滿生命活力的景象的喜悅之情。

此詩頸聯(lián)進一步寫詩人在游春的路上所見的美景,“亂”、“漸”、“淺”、“才”四字,準確而富有新意,使我們既看到了早春的清新,又聯(lián)想到仲春的艷麗——現(xiàn)在的花星星點點開著,不久就會繁花似錦;現(xiàn)在“淺草才能沒馬蹄”,不久就會“草綠裙腰”。尾聯(lián)寫詩人沿著湖邊,又繞到了白沙堤上。白沙堤在今北里湖與西湖之間,堤上長滿了柳樹,而“柳浪聞鶯”早已成為了西湖十景之一。在早春兩湖之間柳色新綠的樹蔭中穿行,詩人春行的愜意之情不需多言,也就氤氳四圍了。

6.大眾情

同情人民大眾是一種高尚的社會性情感。在中國詩歌史上,許多詩人寫出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詩,如宋人張俞的《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此詩前兩句連同題目,寫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神態(tài),使讀者覺得其情景為作者親眼所見,而且事情就發(fā)生在昨天,因此倍感真切。蠶婦為什么要“淚滿巾”呢?這兩句詩造成了懸念,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引出了下文,顯得很自然。如果前兩句是肖像描寫的話,后兩句則是心理描寫。在通常情況下,勞動者應當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但事實并非如此,從而道出了蠶婦內心的不平,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此詩用口語寫成,通俗易懂,千百年來流傳不衰。張俞寫出這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是有思想基礎的,他的生活曾非常貧困,母親死了無錢安葬,父親老了沒有能力讓他安度晚年,自己無田可耕,租著別人的房子居住,所以他對老百姓的苦難既熟悉,又同情,還專門寫過一篇《恤民亭記》,要當官的“勤恤其民”。

7.愛國情

詩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與自己的祖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然地要關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情是一種崇高的社會情感,這種情感在祖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如陸游臨終前寫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此詩前兩句寫作者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未能見到祖國的統(tǒng)一,朱自清在《新詩雜話·愛國詩》中分析道:“《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甚么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笨梢娮鎳y(tǒng)一大業(yè)是詩人最關注、最擱置不下的事。詩的后兩句寫詩人生前未了的心愿,希望死后兒孫們能幫他完成,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必將統(tǒng)一的信念。朱自清繼續(xù)分析道:“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己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p>

由于此詩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愿,而這個心愿又是崇高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所以讀來十分感人。明胡應麟《詩藪》稱陸游《示兒》一絕:“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林景熙收宋二帝遺骨,樹以冬青,為詩紀之。復有歌《題放翁卷后》云:‘青山一發(fā)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每讀此,未嘗不為滴淚也?!绷簡⒊蹲x陸放翁集》也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也對陸游《示兒》中的愛國情做了充分的肯定。

三 詩歌抒情的形態(tài)

詩所表達的感情是豐富多彩的,《漢書·董仲舒?zhèn)鳌氛f:“情者,人之欲也。”依據人的生理需求,特別是心理需求滿足的程度,人的情感呈現(xiàn)出多種狀態(tài),擇要述之如下。

1.喜悅

三國時人嵇康《難自然好學論》稱:“人性以從欲為歡?!币簿褪钦f你的欲望得到了滿足,你就會感到快樂。比如你在愛情方面得到了滿足,兩口子感情很好,你就會感到很幸福。試讀唐劉言史的《樂府雜詞三首》之三:

不耐檐前紅槿枝,薄妝春寢覺仍遲。

夢中無限風流事,夫婿多情亦未知。

“不耐”為俗語詞,相當于“無奈”,有可喜、可愛的意思,首句是說屋檐前的紅槿枝特別招人喜愛。作者堪稱攝影高手,檐前有紅槿枝,紅槿枝下有綠窗,綠窗內有洞房,洞房中有個年輕女子在睡覺。那位年輕女子穿著很薄的衣服,曲線美盡現(xiàn),她的丈夫正在含情脈脈地欣賞著她,說不定還做著一些小動作,從而充分展現(xiàn)了生活中的美。第三句寫那位女子在夢中回味他與夫婿之間的“無限風流事”,沒有具體寫她的表情,但其表情非??鞓房上攵坏谒木鋵憽胺蛐龆嗲椤?,小兩口甜蜜的愛情是相互的。三、四兩句寫了雙方互憐互愛,妙就妙在他們的互憐互愛是無聲的,顯然此時無聲勝有聲?!盁o限風流事”究竟是些什么內容,夫婿又如何“多情”,都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人們在口渴時,喝一口山泉;天熱時,吹來一陣涼風;旅途寂寞時,聽到一聲鳥鳴,都會覺得愜意。人們盼望下雨的時候,居然就下起雨來,當然也會給人以喜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寫道: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題中有“喜”字,而詩中無“喜”字,那么作者的喜悅之情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呢?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說此詩“通身下字,個個咀含而出,‘喜’意都從罅逢里迸透”。下面我們略作分析:此詩首聯(lián)采用擬人的手法,寫“好雨”懂得春天是植物生長的季節(jié),最需要雨水的滋潤,于是就及時出現(xiàn)了,堪稱一喜。頷聯(lián)寫“好雨”不但及時,而且適當,一是來自晚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不受任何影響,二是和風細雨,而不是狂風暴雨,所以只會滋潤萬物,而不會摧殘萬物,堪稱二喜。頸聯(lián)上句寫烏云密布,下句用船上的燈火來反襯,作者是想通過烏云密布來說明雨量會很充沛,而這正是萬物茁壯生長所需要的,堪稱三喜。尾聯(lián)寫作者想象在天亮以后可以欣賞到繁花似錦的美景,堪稱四喜。詩人入夜未睡,聆聽著和風細雨的聲音,觀察著烏云密布的態(tài)勢,期待著天亮后帶著雨露的繁花,則其喜悅之情也就躍然紙上了。

2.悲傷

陸游與唐婉之間的愛情悲劇,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陸游曾寫過題為《余年二十時,嘗作〈菊枕〉詩,頗傳于人。今秋偶復采菊縫枕囊,凄然有感》的兩首詩,可見陸游大約在二十歲或稍早即與唐婉結婚,兩個人的感情很好。但是唐婉未獲陸游母親的歡心,不久二人便離婚了,陸游另娶,唐婉改嫁趙士程。紹興二十五年(1155)陰歷三月,兩人在會稽(今紹興市)沈園偶遇,當時陸游三十一歲,寫下了著名的詞作《釵頭鳳》:

紅酥手,黃鄊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詞作上闋首句寫人美,好在通過寫手美來寫人美。因為當時唐婉的一雙手正在為招待陸游而忙碌著,更重要的是陸游對這雙手太熟悉了,它曾經采過花,寫過詩,撫過琴。眼前正在為自己忙著的人,曾經是自己的新娘,而現(xiàn)在卻是別人的妻子,身份已經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次句寫酒美,“黃鄊酒”,即黃封酒,一種官釀的美酒,以黃紙或黃羅絹封瓶口,故名。第三句寫春色美,宋陳鵠《耆舊續(xù)聞》指出:“南渡初,南班宗子寓居會稽,為近屬,士子最盛,園亭甲于浙東,一時坐客皆騷人墨客。”則宗子們住宅之圍墻也可褒稱之為宮墻。

人美、酒美、春色美,沒有給陸游帶來快樂,反而帶來了痛苦,其直接原因來自他的母親,于是他忍無可忍地說了“東風惡”三個字,“東風”顯然指他的母親。古代知識分子重視孝道,兒子說母親“惡”是罕見的,在母子之情與夫妻之愛發(fā)生劇烈矛盾時,陸游在理智上屈服于母親,而在感情上則始終傾向于唐婉。因為他的母親實際上是封建禮教的代表,所以一個“惡”字既表現(xiàn)了他對母親的憤恨,也表現(xiàn)了他對封建禮教的控訴。詞作的第五句,寫他與唐婉生活很快樂,但是很短暫,遺憾之情溢于言表。第六、七兩句寫陸游與唐婉離婚后的愁懷,其愁緒并不因為陸游再婚生子而有所減輕,可見陸游與唐婉是多么情投意合。上闋末句好在強調了“錯”字,卻沒有說錯在哪里。是陸母錯?是陸游錯?是唐婉錯?還是封建禮教錯?抑或兼而有之?讓讀者自己去思索,讀者因而能體會到更豐富的意蘊。

下闋前三句寫物是人非,“瘦”字寫陸游對唐婉的關注,寫出唐婉長期以來內心的痛苦,因為“瘦”不是一天兩天可造成的。第三句寫唐婉此時此地的痛苦,而且痛苦得很厲害,以至傷心的淚水將手帕都浸濕透了?!翱铡弊謱戧懹巍⑻仆穸嗣鎸ΜF(xiàn)狀,既迫不得已,又無可奈何。前三句表現(xiàn)了陸游對唐婉的關心、留意與愛憐。第四、五兩句寫傷心人眼里的春天景色是那么的衰敗與冷落?!疤一洹钡囊庀?,還包含著彼此的青春正在消逝的意思。第六、七兩句寫海枯石爛不變心的愛情誓言還牢記心頭,但是已無法實現(xiàn),甚至都無法傾吐。下闋末句好在也用了疊字強調——莫哭?莫訴?莫思?莫念?莫怨?莫恨?凡此種種也都是耐人尋味的。

3.愁怨

愿望難以實現(xiàn),而又無力改變現(xiàn)狀,往往會產生哀怨的情緒。例如中國古代的女子,由于一些難以抗拒的原因而無法過正常的家庭生活,難免產生哀怨的情緒,于是就出現(xiàn)了大量描寫閨怨、宮怨的詩。前者是由于丈夫長期在外戍邊、應考、經商等原因造成夫妻分居,女子獨守空閨;后者則由于皇帝后宮妃嬪眾多,導致大量宮廷婦女獨守空巢,難得寵幸。下面以閨怨詩為例,如白居易的《閨婦》:

斜憑繡床愁不動,紅綃帶緩綠鬟低。

遼陽春盡無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首句寫繡女的反常現(xiàn)象,“繡床”是安放刺繡工具繡繃的架子,在正常情況下她應當忙著刺繡,但是詩中的女主人公卻斜倚在繡床前毫無動靜,再仔細一看還滿臉愁容。次句寫女主人公的憂愁是長期而非暫時的,“綃”是生絲,“紅綃帶”指系腰的紅絲帶,“紅綃帶緩”表明她已經因長期哀怨而身體消瘦了,“綠鬟低”表明女主人公在低著頭想心事。第三句寫女主人公年復一年地思念丈夫而毫無結果,甚至連音訊都沒有?!斑|陽”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安史之亂后長期是中央政府與契丹等東北割據勢力作斗爭的前線。第四句寫女主人公日復一日地思念丈夫仍毫無結果?!耙购稀?,落葉喬木,其葉對生,晝開夜合,古人將其作為愛情的象征。連花木的葉子到晚上都會結合在一起,何況人呢?眼前的景物更增加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情緒?!按罕M”表示一年又過去了,“日又西”表示一天又過去了,但仍無來自遼陽的消息。這首詩寫女主人公歲歲年年、時時刻刻都在滿懷的期待與無盡的失望的交織中度過,其哀怨之情何其深也。

同樣,那些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征夫、商人由于無法常與親人團聚,自然也會產生憂愁的情緒,寫客子愁緒的代表作當推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據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一月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尚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浙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這首詩就是作者流亡蘇州期間寫的。

詩作首句中的“烏”字,有人解釋成烏鴉,有人籠統(tǒng)地稱為烏鵲,有人認為無須解釋而未作解釋。其實這句詩中的“烏”指烏臼鳥,其特點是黎明即啼,如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說:“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睂蹙束B與報曉的公雞對舉,正反映了烏臼鳥黎明即啼的特點。弄清了這一點,我們就清楚地知道了首句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同時告訴我們詩人五更天仍然處于失眠狀態(tài),所以烏臼鳥一叫,他就聽到了。

后三句采用倒敘手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處于失眠狀態(tài)。其中第二句寫夜泊楓橋的目的是為了睡覺,但是由于愁沒有睡著,所以會看到江楓、漁火等令人更生愁緒的景物?!敖瓧鳌笔巧钋飿酥拘砸庀螅斡瘛墩谢辍肪蛯懙溃骸罢空拷馍嫌袟?,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倍皾O火”一方面反襯了夜色之深沉,另一方面也會使詩人想到漁人一家在船上團聚,而自己卻獨自在外漂泊。三、四兩句寫詩人直到半夜都沒有睡著,以致清晰地聽到寒山寺的鐘聲,而鐘聲反襯出當時夜半的寂靜,更增添了詩人的孤獨愁緒。

總之,這首詩寫詩人夜泊楓橋時,整個夜晚都愁得沒有睡著覺。作者為何如此憂愁呢?從前面介紹的時代背景可以看出,他的愁里交織著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憂慮。這首詩之所以傳誦千古,在于作者將這揮之不去的愁緒,在不經意間充分地表達了出來,那悠遠的夜半鐘聲,千百年來一直回蕩在讀者心中。

4.憤怒

人們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所造成的不滿與反抗情緒往往表現(xiàn)為憤怒,《尚書·湯誓》引用了一首民謠:“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孔安國《傳》曰:“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時喪?我與汝俱亡!’欲殺身以喪桀?!崩习傩障肱c夏桀同歸于盡,可見憤怒到了極點。

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歷來強調“怨而不怒”,如《國語》卷一《周語》上稱:“夫事君者,險而不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中國傳統(tǒng)詩論也強調“怨而不怒”,一些表達憤怒的詩在編輯成集時多被刪去或磨去了鋒芒,但我們仍能找到一些,如《詩經·魏風》中的《伐檀》,今錄首章如下:

坎坎伐檀兮,蜫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襒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余冠英將它翻譯成了白話詩:“叮叮當當來把樹砍,砍下檀樹放河邊,河水清清紋兒像連環(huán)。栽秧割稻你不管,憑什么千捆萬捆往家搬?上山打獵你不沾,憑什么你家滿院掛豬獾?那些個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閑飯!”這些伐木者成功地運用了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極其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不勞而獲的統(tǒng)治者不滿的情緒。

詩人往往也通過辛辣的諷刺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如南宋林癉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在南宋時期名臨安府,有臨時安家之意,實際上當時統(tǒng)治者利用這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仿照北宋首都開封的規(guī)制,大興土木,修建樓臺亭閣,努力把臨安府打造成人間天堂,可以說開封所有的享樂活動,臨安都有,開封沒有的享樂活動,臨安也有。他們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首句“山外青山”是臨安自然環(huán)境的寫照,西湖的西面、南面、北面重巒疊嶂,由于地處南方,所以山上四季常青?!皹峭鈽恰睂懪R安成為南宋首都以后,大量政府機關與外來人口遷入,在這里修建了許多高級住宅、商業(yè)街區(qū)與娛樂場所。

次句采用設問的方法寫西湖的歌舞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拔骱笔桥R安最著名的風景區(qū),可以用“西湖”代指臨安,“西湖歌舞”也就是臨安歌舞?!拔骱栉鑾讜r休”一句,突顯出當時臨安游樂活動之盛,譬如歌妓們在畫船上歌舞奏樂供達官貴人、文士商賈等享樂的風氣就很興盛。這句詩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少數權貴長期以來置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于不顧,無休止地尋歡作樂;二是多數人長期以來一直對這種現(xiàn)象非常痛恨,盼望著“西湖歌舞”早日銷聲匿跡。作者采用設問句的形式將這兩層意思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

第三句中的“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溫暖的風,又指以“西湖歌舞”為代表的社會上的淫靡風氣,使人聯(lián)想到尋歡作樂、醉生夢死早已成了當時的社會風習。“熏”字極為傳神,它生動地說明了具有雙重含義的“暖風”使游人陶醉,進而使人委靡不振的社會現(xiàn)狀。

末句中的“直”,相當于“竟”或“真”,為語氣副詞,在句中強調了這些尋歡逐樂的人真的把杭州當成了汴州。這句詩至少也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責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權當權派已經毫無收復汴州的念頭;二是杭州的南宋政權也會同汴州的北宋政權一樣,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歷史的進程證明,詩人林癉的憤慨與擔憂是正確的。

5.遺憾

愿望有可能實現(xiàn),偏偏錯過了實現(xiàn)愿望的機會,人們往往會覺得非常遺憾。在詩中表達遺憾之情最有名的例子當推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一句準確地說明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說明去年那次意外的艷遇給詩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第二句著力描寫了女主人公之美,《詩經·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已經用桃花來比喻新娘了。有道是第一個用花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喻美女的是蠢材,那么崔護是天才還是蠢材呢?我們認為他仍然是天才,因為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朝前邁進了一步,將人面與桃花放在一起相互映襯,從而使人面美上加美。第三句中的“只今”二字,通行本作“不知”,兩者孰優(yōu)孰劣呢?顯然“只今”要優(yōu)于“不知”,因為“只今”與“去年今日”相互照應,意思是說自從“去年今日”見到“人面桃花相映紅”以后,內心就一直盼著在今年的同一天能夠舊夢重圓,“只今”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人一直盼望著與美人重逢的急切心情,而“不知”二字就顯得一般化了。第四句充分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失望情緒,因為詩人舊地重游的目的是希望再見到“人面”,而不是要見“桃花”,人面不在,桃花再美也沒有意義了。而且桃花越美,詩人就越加失望。為了彌補詩人的深深遺憾之情,好事者將這首詩敷演成小說或戲劇,并且都加上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但其藝術感染力都遠不如這首七絕。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一些機會,關鍵是我們能不能抓住它們,而錯過機會又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并且這一現(xiàn)象經常在詩歌中有所反映,如劉禹錫的《楊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首句在選材上很有特色,用來描寫春天的景色很多,如平岡細草、陌上柔桑、竹外桃花、枝頭紅杏、溪邊薺菜花等等,但是詩人只選擇了“春江一曲”與“柳千條”。因為“春江一曲”與告別美人的地點“板橋”有關,而“柳千條”不僅顯示了浩蕩無邊的春色,而且還體現(xiàn)了惜別的情緒。中國古時盛行諧音文化,柳者,留也,唐人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正如作者《楊柳枝詞九首》之八所說:“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笨梢娫娙诉x材與所表現(xiàn)的主題密切相關。次句寫分別的時間之久,記憶之準確,印象之深刻。按理說木質板橋經過二十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無數人走過來走過去,不可能沒有變化。但是作者為了強調此時與過去同美人惜別時的環(huán)境一樣,于是對板橋的種種變化也就統(tǒng)統(tǒng)忽略了。這恰恰體現(xiàn)了詩人的藝術匠心。

第三句道破了對這樣一個普普通通而且還是有了些年頭的“舊板橋”記憶準確、印象深刻的原因,原來這里是曾與美人惜別的地方。可見因為“曾與美人橋上別”,“二十年前舊板橋”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與意義變得迥然不同。與其說詩人對“舊板橋”記憶準確而深刻,毋寧說詩人對“美人”記憶準確而深刻,則詩人對“美人”情之深、意之切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句寫詩人對環(huán)境依舊而“美人”二十年來卻杳無音信的遺憾之情。一個“恨”字,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遺憾的強度與深度。

此詩還妙在用了插敘手法,首尾兩句寫詩人而今所見所感,中間兩句插入了詩人對往事的回憶。全詩生動活潑,自然流暢,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需要說明的是此詩脫胎于白居易的《板橋路》,白詩說:“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為此路今重過,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不知消息到今朝?!眱上啾容^,劉詩將六句改寫為四句,顯得更加精練。劉詩還將地點化確指為泛指,因此更耐人尋味,也更有普遍意義。就此詩而言,劉禹錫做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6.曠達

自己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尚能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可以稱為曠達。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位才華出眾而又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但由于他反對變法,在保守派當政期間,又與保守派持不同政見,所以仕途非常坎坷。先是由于譏刺變法,他被捕入獄,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qū))團練副使;舊黨掌權后,他曾官至翰林學士,由于與舊黨政見不合,請求外任杭州、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新黨再度掌權后,他又被貶謫至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即便如此,他的一些詩詞中,仍充滿著熱愛生活的情緒,如他在黃州寫的《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其一:

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

拄杖閑挑菜,秋千不見人。

殷勤木芍藥,獨自殿余春。

宋施元之《施注蘇詩》卷十八將此詩系于元豐三年(1080),清查慎行《蘇詩補注》卷二十引《名勝記》說:“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上?!倍┨眉刺K軾在黃州的住所,可見此詩寫的是蘇軾貶謫黃州時住所附近的景物。

從頷聯(lián)來看,詩人對謝落前的海棠花非常留念,對即將上市的梅子則充滿著期待。從尾聯(lián)看,當時盛開的鮮花是“木芍藥”,即牡丹。宋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稱:“牡丹亦有木芍藥之名,其花可愛如芍藥,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藥之名。”“殷勤”二字,可見牡丹競相開放,長勢茂盛,他同時還寫了《雨中看牡丹三首》專門描寫牡丹的美麗,如“秀色洗紅粉,暗香生雪膚”等。從首聯(lián)看,除觀賞花卉外,蘇軾對普通景物也充滿著愛悅之情。一個“合”字說明浮萍之多,一個“滿”字說明到處都能聽到蛙聲,這二句看似平常,卻洋溢著勃勃生機,充滿著活力。從頸聯(lián)看,蘇軾以一個挑野菜人的身份進入了畫面,而且對那些沒有出場的蕩秋千少女還念念不忘。句中“閑”字堪稱詩眼,它既說明詩人沒有多少公事要辦,同時也說明他對剛剛過去的那場政治風波,已經沒有多少思想負擔,在心理上還是比較輕松的,挑野菜的細節(jié)也說明了這一點。蘇軾曾在一首《蝶戀花》詞中寫道:“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贝藭r的蘇軾還能有如此閑情逸致,記起這次艷遇,可見他的心情還是非常輕松愉悅的。

統(tǒng)觀全詩八句,皆寫日常生活細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卻難掩其中洋溢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多舛命運的超脫??梢娝m身處貶謫地,內心卻淡定從容,曠達自適。蘇軾《超然臺記》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彼谌松牡凸戎?,尚能以樂觀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回憶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且充滿著愉悅之情,給人留下了曠達的印象。

說到曠達,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表面上看起來曠達,實際上卻很悲傷,比較典型的例子要算唐人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首句寫酒好、酒具好,通過酒好、酒具好來表現(xiàn)部隊在出征前所舉行的宴會盛大而熱烈。次句寫就在將士們喝得酣暢淋漓的時候,馬背上傳來了琵琶聲,隊伍要出發(fā)了。后兩句寫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人舍不得離開酒席,當有人勸他退席時,他臨走前又喝了一大杯,并且說了這么兩句話。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已經注意到此詩“故作豪飲曠達之詞,而悲感已極”。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也指出:“這種感情是很沉痛的,但卻用豪邁的語言表達出來,顯得這位軍人的胸襟似乎很是曠達。凡是憂傷的感情,如果用悲哀的語言來表達,還不一定能使人感受到它的分量,而用與之正好相反的豪邁曠達的口氣說出來,就往往使人覺得非常沉重深刻?!弊x此類詩歌時,我們要留意詩人曠達背后隱含的情緒。

7.豪邁

為了國家利益而心甘情愿地犧牲個人利益,其感情特征往往顯得奔放豪邁,這在一些邊塞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集中而鮮明,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首句寫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日色昏”不是寫天晚,而是寫風沙大。由于沙塵暴,所以太陽看上去昏昏沉沉的。次句寫在如此惡劣的天氣里還得出兵打仗,“紅旗半卷”非常準確地寫出了出征時的場面,為了減少風的阻力,同時又為了起到指引方向與鼓舞人心的作用,所以紅旗既沒有全部展開,也沒有全部卷起來,而是采取了“紅旗半卷”的方式,真實可感。洮河是黃河上游的一條支流,吐谷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地區(qū)。唐太宗貞觀中,吐谷渾被李靖、侯君集攻破,勢力漸衰,高宗龍朔三年(663),被吐蕃吞并,詩中借部族名代稱敵軍首領。這兩個名稱告訴了我們戰(zhàn)爭的地點與對象。三、四兩句沒有正面寫戰(zhàn)爭,而是寫后續(xù)部隊聽到前鋒部隊獲勝的消息,從而產生了意外的驚喜,也顯示了前鋒部隊將士們的英勇善戰(zhàn)。這是本詩構思上的巧妙之處,也是本詩的成功之處。

此外,陳羽的《從軍行》也值得注意:

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海畔”即指湖畔,我國北方往往稱湖泊為海,如青海、北海。海畔寒風凌厲,吹得凍泥開裂,不僅使梧桐葉落光了,而且連枝梢都折斷了,前兩句寫出了自然環(huán)境之惡劣。面對如此惡劣的氣候,戍邊將士們如能窩在軍營里烤烤火,喝喝酒,吹吹牛,睡睡覺,那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這樣的惡劣天氣,也給敵人偷襲制造了機會,所以還得有人巡邏放哨。后兩句寫隨風飄來了清脆悅耳的笛聲,之所以聽到笛聲卻見不到吹笛子的人,是因為笛聲可以隨風飄得很遠,而人則因為距離較遠,渾身是雪,自然就看不見了。末句寫尋聲望去,一面紅旗正迎著風雪向山上挺進?!爸鄙稀倍?,充分表現(xiàn)出將士們在行軍途中的豪邁氣概與一往無前的精神。元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稱陳羽“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此詩就說明了這一點。另外此詩中的“裂”、“折”(《廣韻》作“常列切”)、“雪”押入聲韻,讀起來短促有力,很適合表達將士們高昂的士氣。

四 詩歌抒情的方法

詩歌的抒情方法主要有直抒胸臆與借物詠懷兩種。

先談直抒胸臆。詩的抒情主人公是詩人自己,詩人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唐釋皎然《詩式》卷一稱:“沈約云:‘不傍經史,直舉胸臆。’吾許其知詩者也。”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確實說過這兩句話,看來早在梁代,沈約就指出了詩人在詩中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并受到了唐釋皎然的充分肯定。

抒情詩是詩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感受、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和人生的,所以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經常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試讀下面這首漢代樂府民歌: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詩的構思非常巧妙,前三句直截了當地向戀人傾訴了自己對愛情的執(zhí)著,接著又連續(xù)提出了五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與君絕”的條件,表面上是轉折,實際上是前三句所表達的執(zhí)著之情的深化。讀罷,我們自然能體會到主人公火山爆發(fā)般的感情以及她那潑辣的性格。

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就是詩人自己,作者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因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登幽州臺歌》沒有形象可言,其實我們不難看出詩人自己像一尊雕塑立在幽州臺上,面對蒼茫而遼遠的燕趙大地,撫今追昔,為懷才不遇而悲愴。他是那么的孤獨、寂寞與悲憤。阿垅在《形象再論》中說過:“假使說詩也應該有典型的人物,那么這個典型人物就是詩人他自己。”應當說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所塑造的詩人自己的形象是富有典型意義的。

當然,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也要盡可能地用生動的形象與畫面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既要有鮮明的個性,又要烙上時代的印跡,具有共性色彩。

下面再談談借物詠懷。我們已經說過,詩歌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還常常借客觀世界來表現(xiàn)自己的主觀世界,或者說將自己的感情藏在景物、人物、事物之中。前人已經指出這一點,如清人劉熙載《詞曲概》說:“昔人詞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p>

不少詩人為讀者描繪出了生動的畫面,從表面上看畫面里沒有“我”,實際上“我”的思想感情,就藏在詩人所描繪的畫面中,如劉禹錫筆下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據《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記載:“烏衣巷在秦淮南。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此。”朱雀橋在南京城南,而城南一直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詩歌首句寫南京最繁華的地方,都長滿了野草,而且野草還開花了,可見當時的景象是多么衰敗。次句寫“烏衣巷口”日薄西山時的慘淡畫面,作者特地選擇六朝盛極一時的烏衣巷作為描寫對象,容易形成鮮明的對比。三、四兩句通過舊時王謝豪宅變?yōu)槠胀ǖ陌傩杖思疫@一典型事例,寫出了世事的滄桑變化。尤為巧妙的是作者利用燕子作為這一巨大變化的見證者,將變化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更有說服力,也更有藝術感染力。經過安史之亂,唐代由極盛而轉為衰敗,許多詩人都感受到了這一點。怎樣來表達自己的滄桑之感呢?詩人選擇了被隋朝滅亡后由盛而衰的南朝首都金陵,又在金陵城里選擇了由盛而衰的烏衣巷,又在烏衣巷選擇了由盛而衰的王、謝家族豪宅的變化,并且又特意寫燕子看到了這種變化,無疑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中未提興亡,而詩人的興亡之感卻從詩歌形象中自然流露出來。

詩人也常用人物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元稹的《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這首詩雖然只有二十個字,卻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首句說明該行宮早就在皇帝的視野之外,長期不受皇帝的重視,因此顯得冷冷清清。次句用宮花的鮮艷來反襯宮女心境的寂寞。三、四兩句寫白頭宮女們的內心世界已經由希望變成了失望,轉而又變成了絕望,最后到了麻木的程度。哀莫大于心死,而這正是痛苦到了極點的表現(xiàn)。白居易寫過一首《上陽白發(fā)人》,原注:“天寶五載(746)已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痹娭杏小靶谀q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的話,可見皇宮中長期存在著的飽受幽閉怨曠之苦的宮廷婦女,是一個頗為詩人們關注的問題。元稹在《行宮》一詩中,對那些寂寥的宮女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還有不少詩,特別是一些敘事詩,沒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字面上不但沒有出現(xiàn)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相反還描述了其他人物,在這些詩中,詩人是否就沒有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呢?當然不是。此類詩中,人物其實也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所以詩人往往也會采用敘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如宋人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說:“詩者述事以寄情,事貴詳,情貴隱。及乎感會于心,則情見于詞,此所以入人深也。”試以漢代古詩《上山采蘼蕪》為例: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人們雖然不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但是讀了這首詩,大家都能體會到作者對這一社會現(xiàn)象持批判態(tài)度,而對那位被丈夫遺棄的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首詩的構思十分巧妙,全詩十六句,只用了頭三句,就交代出了雙方碰面的場景、各自的身份,并引出對話,其余十三句詳細記述了對話的內容。而在十三句對話中,只有一句是棄婦的問話,其余十二句都是故夫的回答。用故夫自己的話來批判這一社會現(xiàn)象,顯然更具有說服力。此詩的語言與審美觀也頗符合勞動人民身份。

顯然,利用客觀事物、人物、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取材更加廣泛,寫作方法也更加自由,詩歌所傳達出的意蘊也更加耐人尋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