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筧橋
引子
鷹從杭州筧橋起飛,
鷹起飛了大多沒有回來,
鷹起飛了便永遠飛翔在天空。
2014年有一部口碑甚佳的電視劇,后來被稱作是良心之作,劇名叫《北平無戰(zhàn)事》,它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筧橋機場的一出戲。這部戲一開始就很抓人,說的是一群國民黨的空軍飛行員要起義……
后來有人問我,戲里為什么要選筧橋?我說我不是編導,我只能說這是根據(jù)編劇的需要。然后我又自己問自己了:為什么是筧橋?當時國民政府為什么要選筧橋作為中央航空學校的校址?為什么民國時期空軍節(jié)是8月14日?
1.民國時期的筧橋
筧橋地處杭州的東北郊。這里自古繁華,名人賢士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據(jù)杭州地方志所載,民國二十六年前,即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之前,筧橋就已是一個商業(yè)集市,民居密集,街市興旺,商業(yè)街從現(xiàn)在的筧橋火車站(貨運)起至迎賓橋,長達2000米,街上有“九車十八當”,僅油車鋪就有9家,當鋪18家,酒館、茶店、米鋪和飯莊林立。另據(jù)90多歲的筧橋原住民易志根老先生回憶,在1938年前,筧橋鎮(zhèn)上名氣不小的商店有不少,南貨店、百雜店、醬酒店、棉布行、米店、繭行以及豆腐店、肉店、魚行、菜館飯店和茶館等一應俱全,計有百家之多。(見《杭州抗戰(zhàn)記憶》一書,杭州出版社2015年版。)
2.“筧橋”之名
在清代著名詩人黃遵憲的《游箱根》中有“家家爭調(diào)水,曲筧引修竹”一句,這是詩人在日本箱根所見。筧橋的“筧”字,本義就是指連接起來引水用的長竹管。杭州多水,多河溪渠,也就多橋,比如筧橋的鄰近就有丁橋、石橋、康橋等,很多地名中都帶“橋”,有的以某一橋而名,有的則是籠統(tǒng)而名。據(jù)《杭州地名故事》考據(jù),“筧橋”本作“繭橋”,說那一帶自古養(yǎng)蠶成風。至于“繭”為何變成了“筧”而不是“劍”,就無法考據(jù)了。一般來說,同音字會由難而變易,不會僅音同而轉(zhuǎn)變成另一個字的,否則我們也可以管它叫“劍橋”了。
3.筧橋機場和中杭廠
在中國的現(xiàn)代史上,筧橋的有名還是因為它的機場。這也是寫作本書的緣起。自杭州有機場以來,無論是民用軍用,就一直是在筧橋,直到2000年民用機場才搬遷至蕭山。中外關系史上有名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就曾經(jīng)到過杭州,為此杭州建了一條“機場路”。而從歷史上說,筧橋在太平天國時就屯兵了。一些書上所稱的“大營筧橋”,就是指當時軍隊駐扎的一個營盤。這個大營筧橋在清末時駐著清軍的八十一標馬隊,還有炮營校場等。后來辛亥革命爆發(fā),杭州的革命軍有一部分也是從筧橋出發(fā)打到城里去的,因為這里是滬杭鐵路的必經(jīng)之處。
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中外合資公司也誕生在筧橋,這就是緊靠航校的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簡稱“中杭廠”,這也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第一座真正的飛機制造廠。
4.為什么是筧橋
這里要先說一下,辦空軍的思想自孫中山開始就有了,這可帶出中國空軍發(fā)展的一點軌跡。
大約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都在為中國空軍的發(fā)展做著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當時比較著名的有張作霖父子的東北航校、北京袁世凱的南苑航校,以及由孫中山先生奠基創(chuàng)辦的廣州航校,等等。中山先生偕宋慶齡在美國就看過有著“中國航空第一人”之稱的馮如的飛行表演,并力邀他回國發(fā)展祖國的航空事業(yè)。孫先生后來將那架飛機命名為“樂士文”,這就是以他夫人宋慶齡的英文名字命名的,孫中山夫婦在“樂士文”前的照片在不少的博物館、紀念館里都可看到。孫先生有一個理念,那就是“航空救國”,這也是筧橋中央航校建校的宗旨,這四個字也是印在航校同學錄和各類紀念冊最前面的。我在臺灣的岡山見過中山先生題寫的“志在沖天”,這也是臺灣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錄片《沖天》一片的片名來由。在孫中山“航空救國”的基礎上,根據(jù)當時的形勢,蔣介石提出了“無空防即無國防”的思想,將發(fā)展空軍作為當務之急、重中之重,這兩句話雖然是當下的習慣用語,用多了就顯得稀松平常,但在20世紀的30年代初,的確是那樣一種狀態(tài)。
此前中國各地的航校,說白了是屬于地方軍閥的,中央政府是指揮不動的。從國防陸??盏膶用嫔险f,中國軍隊理所當然地以陸軍為主。因此空軍的雛形脫胎于陸軍也是中國特色的現(xiàn)實。1929年1月,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航空訓練隊從該校的第五、第六期學員中選員培訓,當時叫航空班。1931年7月1日,航空班又改名為軍政部航空學校,這一年的年底,航空學校便正式遷往杭州筧橋。1932年6月,中央航空學校正式成立,并開始向社會公開招生,蔣介石親任校長。這一年進校的首批學員后來是當作第二期畢業(yè)生的,第一期畢業(yè)生還是從南京來的航空班學員。第一期畢業(yè)生共97人,后面文章中將會提到的王天祥、徐煥升、徐康良、胡偉克等都是第一期學員。第二期畢業(yè)生共48名,包括毛瀛初、劉粹剛、李桂丹、梁鴻云、洪養(yǎng)孚等。
當時比較成功的是黃埔軍校的辦學經(jīng)驗,所以國民政府是將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當作第二個黃埔軍校來辦的,由蔣介石親任總校長即是一個證明,這可見他對航校的高度重視。如果追溯蔣宋夫婦跟杭州的關系,包括他們參謁岳飛墓、游西湖等,就能看出他們當年每次到杭州來大都跟這個航校有關系,都是來航校參加畢業(yè)典禮,或來訓導講話的。
那為什么國民政府將中央航空學校的選址定在了杭州筧橋呢?
這是當時國民政府多方考慮的結(jié)果。應該說,中國的航空事業(yè)較之世界先進國家起步還是晚了,而且一開始也基本是軍閥們各自為政,訓練思想和設備等都比較落后,有的只實際飛行二三十個小時就畢業(yè)了,完全是一種初級的掃盲水平。因為,當時軍閥擁有空軍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中國的國防,而是為了相互之間起到震懾作用?!熬乓话恕笔伦冎?,政府及仁人志士對發(fā)展航空傾注了前所未有的熱情,民眾有錢沒錢砸鍋賣鐵紛紛捐款以購“愛國飛機”。今天的筧橋醒村愛國館中還有天廚味精廠捐飛機的照片,那得要賣多少味精??!宋美齡親自擔任國家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就是想用她個人的影響力來讓人們更多地支持中國空軍的發(fā)展,所以醒村內(nèi)的美齡樓絕對不是一個“花架子”,她當時在筧橋一住就是十天半個月。
其實杭州筧橋也并非中央航校唯一的選擇,當時還有備選地洛陽和南昌。今天很多人可能也會問,為什么不是北上廣呢?比如北京就有南苑航校之基礎,上海在當時就已經(jīng)是國際大都市,交通相當之方便,廣州也有航空學校的基礎。其他諸如南京,本是國民政府的所在地,此前的航空班也辦在那里。那么為什么不辦在這四個地方呢?
我以為這些都是今天的假設,在當年可能完全不是這樣的思路。在上面講到的這些背景下,國民政府辦中央航空學校,更多的應該是以下的考慮:
第一,北伐成功后,的確是打擊了各地軍閥的勢力,但各地的軍閥還沒有完全跟蔣介石一條心。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此前有航?;A的北京、東北和廣州,顯然是不適合辦“中央航?!钡模驗槟嵌嗌龠€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
第二,如果是沿海一帶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雖有交通之便利,但同時它也少了一些屏障,福建沿海等地也是同理。雖然那時抗日戰(zhàn)爭還沒有全面爆發(fā),但臺灣處在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之下,那里有日本的空軍基地。所以,如果選在沿海一帶是很危險的。(事實上,杭州也沒能規(guī)避這一危險,“八一四”筧橋空戰(zhàn)的日本飛機,就是從臺灣基地起飛來轟炸的。)
第三,長江以北的,雖然也有不少便利之處,比如河南的洛陽,國民政府也考慮過,且在那里辦過分校,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像第五期和第六期就是從洛陽分校遷回杭州的,原因是那里的風沙太大,影響訓練。
第四,南昌的地理和水土條件跟杭州相似,交通也方便,當然也是在考慮之中的,但國民黨從政治因素考量卻認為并不適合,因為江西的井岡山曾是工農(nóng)紅軍的根據(jù)地。
而浙江是蔣介石的家鄉(xiāng),杭州又交通便利,城市生活條件較好,離上海也近,滬杭鐵路及浙贛線都在筧橋設有車站,而蔣本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浙江學子來報考航校。再加上筧橋本來就曾有兵營駐扎,邊上又有喬司機場可作備用,所以當毛邦初把杭州、南昌和洛陽三個備選地交給蔣介石時,他選擇了杭州筧橋。
5.航校故事
1931年底,國民政府將清代的校場改為機場,并建中央航空學校于此。1931年至1937年期間,航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飛行員,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空軍的搖籃。
今天的筧橋航校舊址內(nèi),部分建筑,如航校大禮堂、軍官宿舍,保存完好。那一塊地方,現(xiàn)在被叫作醒村,也是沿用了30年代的叫法。后來據(jù)臺灣地區(qū)“空軍司令”、筧橋航校二期生賴名湯回憶:“當時全國高等學府的環(huán)境與建設,北方算清華最好,南方就算航校最好。我們教職員宿舍也全部是西式洋房,分甲乙丙三種:甲村住的是美國顧問,其中包括飛行主任教官、組長等;乙村為一般教官;丙村為年輕單身教官,或初婚教官住所?!?/p>
賴名湯還說:“我們受訓期間,也有輕松的時候,每逢星期天多整隊開著校車,浩浩蕩蕩,往游西湖;同學們年輕活潑,制服漂亮,軍官穿白色服裝,所到之處,皆為人人欽羨的隊伍,女學生亦以交空軍朋友為榮,因此,后來許多二期同學都與杭州姑娘結(jié)婚?!?/p>
據(jù)當年家住杭州橫河橋的在海內(nèi)外與金庸齊名的著名作家高陽回憶,抗戰(zhàn)勝利后當時杭州城里的年輕女子,以嫁給航校的空軍為榮。當年筧橋的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學徒朱亞泉在接受采訪時也說,他們這些工人去城里看電影看戲,影院戲院知道他們是中杭廠的工人時都不收他們票的。高陽在大陸的最后一站,就是從報社考進筧橋航校做文職人員。筧橋的中央航校1937年后遷往昆明(后來又遷到印度,有部分學生在美國受訓)。抗戰(zhàn)勝利后,航校又遷回筧橋,直到1948年底遷到了臺灣的岡山,高陽也就是在那時離開老家杭州的。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飛過天安門廣場的有17架飛機,共有25名飛行員參加了檢閱儀式,其中16名飛行員都畢業(yè)于筧橋中央航校,他們或為中共地下黨員,或為起義投誠人員。
1931年建起的航校、軍用機場等一直用至1948年底,在這18年中,筧橋都是國民政府的空軍基地,旁邊喬司也還有備用機場。1956年,國家民航局在原筧橋軍用機場的基礎上開始籌建民航站,開辟民航機場。1957年1月1日,新中國第一架民用飛機從這里起飛,揭開了筧橋機場民航飛行史的第一頁。1960年5月25日,在民航杭州站的基礎上,擴編成立了民航浙江省管理局。一直到2000年,民用機場遷至錢塘江南岸的蕭山,“筧橋”這個詞在人們的口語中漸漸少了起來。2000年杭州民用機場搬到蕭山之后,曾有些人提議要改掉機場路這個路名,說這個機場路會有歧義,去蕭山機場的路才應該叫機場路。殊不知這一條路跟1972年尼克松訪華大有關系。而如果追溯到抗日戰(zhàn)爭,追溯到“八一四”空戰(zhàn),這仍是“機場路”一名所特有的意義。地名是歷史的積淀,就像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姓氏,不是說想改就能改的。
今天的筧橋,早就不是校場、航校了,航校的醒村愛國館已經(jīng)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就是為了紀念抗戰(zhàn)的那段歷史。民間和社會力量,也在推動著筧橋紀念館、博物館這一類事業(yè)的發(fā)展,筧橋老街的改造也正在進行中。今天當我們講起筧橋中央航校的歷史,歷數(shù)航校的抗日英雄時,我們?nèi)允浅缇从屑?。高志航、劉粹剛等無數(shù)英烈的名字,無論是教官還是學員,他們?yōu)閲柢|,為中國空軍書寫光輝,為中華民族譜寫了偉大的詩篇,那是寫在天空中的,又是寫在大地上的。
這也是寫作本冊小書的緣由。鷹從杭州筧橋起飛,鷹起飛了大多沒有回來,鷹起飛了便永遠飛翔在天空。
為什么是筧橋?這是歷史的選擇。
1.筧橋中央航校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校門
3.醒村建筑群文字說明
4.國民政府中央航空學校校旗
醒村愛國館展示牌
醒村建筑群中的總統(tǒng)樓和美齡樓
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掠影
1.第六期初級組全體教官合影
2.“親愛精誠”前合影
3.航校飛機
1.航校石碑上的訓條
2.徐康良畢業(yè)證書
3.1934年,蔣介石(右二)和張學良(左二)參加學員畢業(yè)典禮
航校的生活和訓練
航校飛行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