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別集提要訂誤十八則
何宗美
余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辨證》序曰:“《四庫》所收,浩如煙海,自多未見之書。而纂修諸公,絀于時日,往往讀未終篇,拈得一義,便率爾操觚,因以立論,豈惟未嘗穿穴全書,亦或不顧上下文理,紕漏之處,難可勝言?!?sup>他所說的存在于《四庫全書總目》中的“難可勝言”的“紕漏”,在明人別集提要中迄今為止還很少有人專作考辨,拙著《明代文學(xué)還原研究——以〈四庫總目〉明人別集提要為中心》
亦限于宏觀研究的模式,因此逐篇的考辨仍付闕如。筆者近日著力這一方面的工作,發(fā)現(xiàn)《總目》“紕漏”遺留之未考者在在皆是,茲整理若干則如下,以作《辨證》之補充,并就正于方家。
一 危素《說學(xué)齋稿》提要
(一)據(jù)《千頃堂書目》,其文集本五十卷,明代已散佚不存。按,清代《千頃堂書目》載“危素《說學(xué)齋集》五十卷,又《云林詩集》一卷”
,則不能說“明代已散佚不存”。又,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亦載“危素學(xué)士集五十卷”。
歸有光跋《說學(xué)齋稿》只云“公集五十卷,尚未之獲見”
,未言時已散佚。散佚之說,最早出自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曰:“有文集五十卷,宋元史稿若干卷,皆失傳。”
朱彝尊也說過“太樸《說學(xué)齋文》,傳鈔都非足本”。
看來,從歸有光到錢謙益、朱彝尊,再到后來的四庫館臣,都沒有見過危素文集的五十卷本。但焦竑、黃虞稷又有確載。那么,這多少有點蹊蹺的五十卷本到底是否存在呢?以下兩條材料足以解開這一謎底。首先是與危素同時的宋濂所作《故翰林侍講學(xué)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危公新墓碑銘》,該文載曰:“有文集五十篇,奏議二卷,《宋史稿》五十卷,《元史稿》若干篇藏于家?!?sup>
原來,危素文集根本就不存在“五十卷”之說,而是“五十篇”,五十卷指的是他另一著述《宋史稿》。其次是明中期廖道南《殿閣詞林記》中的危素本傳,載“所著有《宋史稿》、《元史稿》、文集五十篇、奏議三卷”
,亦說是“文集五十篇”而非“五十卷”,與宋濂的說法相同。這樣,問題的答案就浮出了水面,即所謂五十卷本,不過是據(jù)宋濂或廖道南所載而看走了眼,由此產(chǎn)生的一種誤說。由此也證實,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所載書目,并不一定都是作者親自過眼或有實書收藏的。
(二)此本乃嘉靖三十八年歸有光從吳氏得素手稿傳抄。其文不分卷帙,但于紙尾記所作年歲,皆在元時所作。有光《跋》稱共一百三十六篇,此本乃止一百三十三篇。又王懋竑《白田雜著》有是集《跋》,稱賦三、贊二、銘二、頌三、記五十有一、序七十有六,共一百三十八首,以有光《跋》為傳寫之誤。然據(jù)懋竑所列,實止一百三十七首,數(shù)亦不符。殆舊無刊版,好事者遞相傳錄,故篇數(shù)參差,不能畫一,實則一本也。
按,歸有光跋文今附于四庫本《說學(xué)齋稿》卷末,但原載曰“《說學(xué)齋稿》一百三十三首”,故“有光《跋》稱共一百三十六篇”有誤。清汪由敦《跋危太仆文集》曰:“危太仆文一百三十三首,后有震川先生跋,秀水曹倦圃侍郎家藏抄本,所謂《說學(xué)齋稿》也。危公以文名至正間,入明隱然為耆宿。其文雄渾博大,前遜虞、歐,后劣王、宋,而醇雅清婉,高處亦諸公所少。南宋冗蔓之習(xí),洗刷殆盡。余讀而愛之。抄手殊惡,間以意正其闞誤。家弟凝之,從江西志中校錄又二十余首,于是而不可讀者或希矣。集有目無序,篇別而不分卷,體亦不備,蓋未定之本。太仆云公有集五十卷,如得盡讀之,以慰傾慕且正抄本之訛,豈不快哉,姑識之以竢?!?sup>
所謂“一百三十三首”實出于此。汪氏所跋,是在曹侍郎家藏抄本基礎(chǔ)上由其弟據(jù)地方志校錄和補入本,與歸有光跋吳純甫家藏本并非同一版本,故《總目》所謂“實則一本”亦屬錯誤的說法。
又,王懋竑《書危太仆集后》曰:“右危太仆先生《說學(xué)齋集》兩帙,賦三、贊二、銘二、頌三、記五十有一、序七十有六,共一百三十八首,如議論雜著,如書如志銘之類,皆無之,蓋其半矣。此本出歸熙甫后,后有熙甫跋,然跋言一百三十六首,其數(shù)不合,或傳寫之誤也?!?sup>《總目》所謂“有光《跋》稱共一百三十六篇”本于此,而非實據(jù)歸有光跋文。按王氏具體所列篇數(shù),加起來確為一百三十七而非一百三十八,但今據(jù)文淵閣本《說學(xué)齋稿》,記實為五十,序為七十八,其他則無異,總篇數(shù)又確為一百三十八。所以,王氏之誤不在于總篇數(shù),而在于記、序數(shù)目不確,館臣未做考實,非但不能糾錯,反而再生謬誤。
二 危素《云林集》提要
(一)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稱發(fā)雕于后至元三年。則彝尊所見,乃元時舊版。此本卷帙相符,蓋猶從原刻抄傳者。特彝尊《跋》稱前有虞集《序》,而此本所載乃集《贈行序》一篇,絕與詩集無涉,似為后人所附入。觀其《靜志居詩話》,亦稱前有虞集《送行序》,則已自知其誤而改之矣。
按,朱彝尊《跋危氏〈云林集〉》曰:“《云林集》二卷,元翰林學(xué)士承旨危素太樸之詩,葛邏祿乃賢易之編,而虞集伯生序之者也……是集發(fā)雕于后至元三年,蓋學(xué)士入明后續(xù)作詩文均失傳矣?!?sup>又,《靜志居詩話》曰:“《云林集》系葛邏祿易之所編,前有虞伯生《送行序》。”
今觀文淵閣四庫本《云林集》,卷首有《云林集序》,署曰“至元三年十月雍虞集序”,其文首曰“臨川危太樸釋書山房,將有觀乎江海之上,虞集酌酒送之,而為之言曰……”
知所謂虞集《云林集序》,與《送行序》實為一文,只是稱名有異而已。并非《送行序》之外,別有一篇《云林集序》。因為一是朱彝尊跋文只說“虞集伯生序之”,《詩話》則具體說到《送行序》,二者不矛盾,不存在“自知其誤而改之”;二是《總目》認(rèn)為《送行序》“似為后人所附入”沒有史實和版本依據(jù),且果為后人附入,則按常理不至于把原有的《云林集序》刪除,而更換為“絕與詩集無涉”的《送行序》;三是今所載或所見的《云林集》版本中皆未曾別有一篇虞集《云林集序》;四是虞集文集亦查無該文。
(二)原集共詩七十六首,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本復(fù)從他書搜采,增入補遺十四首,較為完備,今并仍而錄之焉。
按,文淵閣本《云林集》“補遺十四首”,與《總目》所說相符。但原集并非“七十六首”,而是八十首。
三 唐桂芳《白云集》提要訂誤
今觀集中有《與陳浩書》,稱“嘗慕蘇老泉閉戶探賾,古今上下,融液胸臆,故下筆源源,而無艱險窘迫態(tài),輒謂文不可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此蘇老家傳法也”。
按,《與陳浩書》即《奉陳養(yǎng)吾書》,見《白云集》卷七。對照集中原文,“輒”為“轍”之誤。轍即蘇轍,所說“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見于《上樞密韓太尉書》。
如作“輒”,則“文不可學(xué)”云云,便誤為蘇洵之見了。
四 林弼《登州集》提要
弼又名唐臣,以時禁國號名氏,遂仍舊名。是弼其初名,唐臣乃其改名。朱彝尊《明詩綜》則云弼初名唐臣,當(dāng)由宋濂序謂唐臣更名為弼致誤,然宋序未嘗言初名唐臣也。至弼改名既久,而此本之首尚署“林唐臣撰”,殊乖其實。今仍署弼名,著之錄焉。
按,《明詩綜》卷七“林弼”云:“弼字元凱,初名唐臣,龍溪人。仕元為漳州路知事。戊申內(nèi)附,以儒士登春官,修《禮樂書》,除禮部主事,歷登州知府。有《梅雪齋稿》。”宋濂《使安南集序》曰:“元凱名唐臣,臨漳人,今以時制所禁,更為弼?!?sup>
據(jù)此,林弼原名唐臣,后改名為弼,《總目》“宋序未嘗言初名唐臣”之說,顯然未細(xì)核原文。又,朱彝尊之前已有錢謙益謂林弼“初名唐臣,以國禁改名”。
錢謙益之前,另有曹學(xué)佺謂“林登州初名唐臣,后更名弼”。
故朱彝尊“云弼初名唐臣”,最直接的來源應(yīng)該是錢謙益、曹學(xué)佺二家之說,并不一定是“由宋濂序謂唐臣更名為弼致誤”。又,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亦謂“初名唐臣”
,再綜合曹、錢、朱諸人之說,說明“初名唐臣”當(dāng)為晚明至清初的定說。關(guān)于林弼初名的問題,王廉《中順大夫知登州府事梅雪林公墓志銘》載:“公妣陳夢北斗旁星墮懷中,娠而生公,因名弼,又名唐臣,字元凱,時禁國號名字,仍用舊名?!?sup>
所謂“北斗旁星”,即指北斗七星外的左輔右弼。由此看來,林弼初名似當(dāng)以弼為是,這一點張燮《林登州傳》“林公唐臣,初名弼”
可做佐證。但問題并非這樣簡單,今從《林登州集》中林弼自稱的使用情況來看,支撐的是“初名唐臣”而不是“初名弼”。林弼文中,有時自稱“唐臣”或“林唐臣”,有時又自稱“弼”或“林弼”??疾彀l(fā)現(xiàn),前一稱謂皆使用于元末之文,后一稱謂皆使用于明初之文。例如,《題胡敏中哀唁詩序》“至正十年庚寅,唐臣將試藝有司”
,《蘭軒潘君墓志銘》“至正丁酉七月癸巳……泣拜請于唐臣”
,《直翁孫君墓志銘》“至正十四年正月三日臨漳直翁孫君卒,里人林唐臣走哭之”
,《梓堂隱君墓志銘》“至正丁酉卒于清丘里居,卜以己亥正月壬寅葬,孤觀泣遣義明來致言于博陵林唐臣”
,《方簡夫義節(jié)傳》“至正壬辰……林唐臣”
,等等;再如,《同安丞劉君赴閩省序》“洪武二年夏……博陵林弼走送于萬安江上”
,《送李本仁特告歸覲序》“今上臨御之年”“復(fù)被選纂修元史”“博陵林弼作而曰”
,《送韓君子煜之官海門序》“洪武丁巳春,弼再奉旨與禮部員外郎吳伯宗、順慶府照磨韓君子煜同使安南”
,《豐城縣改建東岳廟記》“洪武辛亥春,弼忝承上命”
,等等。又,《華川王先生詩序》曰:“宋太史景濓、胡先生仲申既序之矣,而囑唐臣(原注:后更名弼)序其詩之集”
,序作于元至正后期,時尚未入明。原注當(dāng)為編者所加,提到“更名”之事。以上材料以充分的事實證明,林弼原名為林唐臣,改名是入明后的事情。而張燮之《傳》、王廉之《銘》,之所以會有“初名弼”之說,并載其得名之夢,很有可能是根據(jù)“弼”字之義后來附會的故事?;蛘咂淠笁簟板觥毙堑氖麓_實存在,當(dāng)時并未取“弼”為名,而是取了一個隱含“弼”義的名字即唐臣,入明后禁止以國號為名,林唐臣想到小時聽到的有關(guān)自己出生的故事,便順理成章地改成了以“弼”為名。
另外,《殿閣詞林記》《翰林記》《明史》等書載林弼事皆用“林唐臣”之稱,《總目》謂“至弼改名既久,而此本之首尚署‘林唐臣撰’,殊乖其實”,可謂大驚小怪,不免有陷阱之嫌。
五 朱同《覆瓿集》提要
集凡詩三卷,多元末之作。
按,余嘉錫先生《覆瓿集》提要有考訂,但不涉上述內(nèi)容。此之欲辨者,是朱同之詩的寫作時間問題。其詩多于題后注明干支,為澄清問題提供了便利。如卷一五古15首,署“癸卯”、“丙午”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十六年(1366)作者僅3首,署“戊申”、“辛亥”、“壬子”、“癸丑”、“甲寅”即明洪武元年(1368)、四年(1371)、五年(1372)、六年(1373)作者為6首。另有7首,因其集以編年為序,也可以從編排的位置判定為明代之作。該卷有七古16首,以同樣的方法,知其為元末作者僅為3首,只占極少數(shù)。卷二五律15首,確知為元代作者僅為2首。七律(含《總目》所謂“七言古體”)72首,倒是多半為元末之作。卷三七律26首,全為明初所作。五絕3首,六絕6首,未著年代。七絕65首,元末作者27首。其詩總計218首,確為元末所作者為86首。《總目》“多元末之作”的說法難以成立。
六 凌云翰《柘軒集》提要
(一)所作詩、文、雜著,藏稿于家,至永樂中其孫始編為四卷。
按,《柘軒集》有宣德五年(1430)瞿佑序,曰:“宣德初,自山后召還北京,先生曾孫暹來見,求為尊德堂制記。蓋先生在日,蓄前代典籍甚富,暹父敬與收藏?zé)o遺,于所居作堂崇奉之,可謂知所尊者矣。今予告老賜歸,則先生所作若文、若詩及諸雜著,悉匯次成集矣。暹以予受知先生,慮得傳寫有所舛誤,乞為校正,且俾為之序?!?sup>瞿佑在此所說的“自山后召還北京”,時在洪熙元年(1425),凌云翰曾孫暹來見,則在宣德元年(1426)之后?!案胬腺n歸”,具體是宣德三年(1428)自北京啟程,五年到達杭州
。因此,凌暹編訂《柘軒集》的時間,當(dāng)在宣德三年至宣德五年之間。據(jù)此,《總目》之說有兩點需要糾正:一是《柘軒集》并非編于永樂中,二是編訂者是凌云翰曾孫而非其孫。
關(guān)于《柘軒集》的卷數(shù),《總目》謂“四卷”,文淵閣四庫本《柘軒集》提要謂“五卷”,對照該著確為五卷,即詩文四卷,詞一卷。中華書局整理本《總目》按曰:“文淵閣庫書作五卷,《總目》之與不符?!?sup>
其實,不止是“不符”,而是本為五卷而誤為“四卷”了。何有此誤?我們可以把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據(jù)四庫底本的說法作為解釋:“大題原作‘柘軒詩集’(卷一至卷三)、‘柘軒文集’(卷四)、‘柘軒詞’(卷五),館臣刪去‘詩’、‘文’作‘柘軒集’。”
底本今藏國家圖書館,可備核閱。另,《欽定續(xù)通志》載“《柘軒集》四卷,明凌云翰撰”
,亦或是館臣撰寫《總目》提要時所本。
(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云翰學(xué)于陳眾仲,故其詩華而不為靡,馳騁而不離乎軌”。今案集有宣德中王羽序云:“莆田陳眾仲提舉浙路儒學(xué)政,以文鳴于東南,程以文聲譽與之伯仲。柘軒泛掃程門,獲承指授?!逼淅锶讼墓?jié),作云翰行述,亦云早游黟南程以文之門。是云翰所師事者乃程以文,而非陳旅,諸家所記甚明。彝尊之言未知何據(jù)。
按,朱彝尊之語見于《靜志居詩話》卷五,其謂“學(xué)于陳眾仲”之說當(dāng)無誤?!犊偰俊诽岢龅囊蓡枺谟谒膸祓^臣對王羽序中“泛掃程門”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此所謂“程門”,非指程以文之門,而是通常所說的“程門立雪”之“程門”,即師門之意,故前著一“泛”字,意味凌云翰所師者是兼師陳、程二家而非一人,否則王羽序中大不必在程以文之前先大敘陳旅(眾仲)一番。
七 朱右《白云稿》提要
所著《白云稿》本十卷。今世所傳僅存五卷,雜文之后僅有《琴操》而無詩。檢勘諸本并同,無可校補。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后五卷嘗得內(nèi)閣本一過眼,恨未鈔成足本”。則彝尊家所藏亦非完帙也。
按,朱右的著述情況,最早且敘之最詳者是其摯友陶凱于洪武九年(1376)四月即朱右逝后數(shù)月所撰《故晉相府長史朱公行狀》,曰:“公平生著述有《白云稿》十一卷,《春秋傳類編》三卷,《三史鉤玄》三卷,《秦漢文衡》三卷,《深衣考》一卷,《邾子世家》一卷,選《唐宋六先生文集》,修《李鄴侯傳》一卷,《補注漢魏詩》四卷,《歷代統(tǒng)紀(jì)要覽》一卷,《元史補遺》十一卷,藏于家?!?sup>《白云稿》十一卷本未見他載,同時的宋濂撰《故晉相府長史朱府君墓銘》則載“其雜著文有《白云稿》十二卷行于世”
,另如《明史》卷九九、《千頃堂書目》卷一七、《浙江通志》卷二四九,皆載《白云稿》為十二卷。《總目》所謂十卷本,較早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載:“《白云稿》凡十卷,予僅鈔得前五卷,止有《琴操》無詩,其后五卷,僅得內(nèi)閣本一過眼,恨未鈔成足本?!?sup>
但據(jù)《浙江通志》載:“《白云稿》十二卷,內(nèi)閣書目,天臺朱右詩文?!?sup>
可見,內(nèi)閣所藏亦十二卷本,因朱彝尊“一過眼”,誤記為十卷本了,故有“前五卷”“后五卷”之謂,其實所未抄者尚有七卷。晚于《靜志居詩話》者又有《欽定續(xù)文獻通考》載:“朱右《白云稿》五卷……臣等謹(jǐn)案史稱《白云稿》本十卷,今世所傳僅存五卷,雜文之后有《琴操》而無詩?!?sup>
此顯然出自朱彝尊之說。十二卷本,今有國家圖書館所藏明初刻本。
四庫館臣謂“檢勘諸本并同,無可校補”,不過限于其版本視野有限而已,且“諸本”并無具體所指,或亦欺人之語耳。
(二)右為文不矯語秦漢,惟以唐宋為宗,嘗選韓、柳、歐陽、曾、王、三蘇為《八先生文集》。
按,陶凱《故晉相府長史朱公行狀》謂“選《唐宋六先生文集》”,朱右在《元朝文穎序》亦自謂“鄒陽子右既輯《春秋傳類編》、《三史鉤玄》及《唐宋六先生文集》”,又《新編六先生文集序》曰:“鄒陽子右編《六先生文集》總一十六卷,唐韓昌黎文三卷六十一篇,柳河?xùn)|文二卷四十三篇,宋歐陽子文二卷五十五篇,見五代史者不與,曾南豐文三卷六十四篇,王荊公文三卷四十篇,三蘇文三卷五十七篇?!?sup>
故朱右所選,就人而言雖含韓、柳、歐、曾、王及三蘇八大家,但其集命名卻為《唐宋六先生文集》或《新編六先生文集》,《總目》稱《八先生文集》與原題不符。
又,《總目》以朱右之文“惟以唐宋為宗”,亦不免說得過于絕對。一是朱右雖然編有《唐宋六先生文集》,但也編過《春秋傳類編》《秦漢文衡》《元朝文穎》等;二是朱右雖然說過“故唐稱‘韓柳’,宋稱‘歐曾王蘇’,六先生之文,斷斷乎足為世準(zhǔn)繩而不可尚矣”之類的話,但同時也說“愚讀《春秋》三傳、《國語》,愛其文煥然有倫,理該而事核,秦漢以下無加焉”
,還說“文莫古于六經(jīng),莫備于史漢;六經(jīng)蔑以尚矣,史漢之文庸非后世之準(zhǔn)衡也歟?”
認(rèn)為五經(jīng)之文“皆言近而指遠,辭約而義周,固千萬世之常經(jīng),不可尚已”,司馬遷、班固之文“足為后世之準(zhǔn)程”,而唐之韓、柳,宋之歐、曾、王、蘇之文“未免互有優(yōu)劣”
;三是朱右一生中對唐宋之文的態(tài)度并非一以貫之,自謂“予幼讀之未知也,壯而知之未好也,年將五十始知好之,未能樂而不厭也,邇以課子之余取六先生所著全集遍閱而編輯之”
,即年近五十歲才開始喜歡唐宋八大家之文。綜合這幾點是完全得不出“惟以唐宋為宗”的結(jié)論的,《總目》執(zhí)其一端而不及其余,顯然受到館臣先入為主觀念的錯誤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