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事

人民日報2017年散文精選 作者:人民日報文藝部


故事

指路經

阿爐·蘆根

“哪天能夠走上干凈平坦的水泥路去城里趕個集,那就比什么都強啦。”2012年,老畢摩(彝語音譯,指彝族的祭司)洛子達體用彝語這樣說。

“我們從有路的地方來,去有路的地方去——夢想就是一條路,一條好路!”今天的老畢摩這樣說。

路,循山勢越來越寬,汽車熟睡般無聲悠游,不知不覺中,已然泊靠在火草坪近午的陽光里。我自信滿滿,一面呼叫村民小組組長小歐,一面領頭帶著朋友們朝記憶中有路的方向走去。但是我錯了,只見家家戶戶都由四通八達的連戶路串聯起來,處處有路可走。這些路變寬了、變色了,不是當年的土泥黑而是水泥白。這些路的切入位置更直接、更便捷,仿佛把以往曲里八彎的小路捋得又平又直,使天地扭轉、空間錯位,使背負著五年情感之別的冒失友人產生了可笑的錯覺。

幾個追嬉的村童跑來朝我咯咯笑,笑我這個一心按老路行事、不識變通的中年人,笑得好。

這個僅有四十戶彝家人的寨子,原有這樣一種路,它主要由畜禽糞便、泥濘、隱秘的尖石和荊刺構成,它以糨糊的形態(tài),發(fā)揮著濕滑、使人爛腳、微臭的功用;它盛產于高海拔,喜雨,喜歡那些為鹽巴錢和學費而奔逐的畜蹄禽爪。它無所不至。

火草坪的彝家住戶把這種路叫做泥糞路。

泥糞路這個名字在一段段彝家口頭禪中橫虐了百年之久,看似堅不可摧,冷冷地傳唱:“門前泥糞沒雙腳,屋內同住牛和羊——”

但這時,突然響起了一番深厚有力的汽車喇叭聲,徑直刺破顛簸于我頭腦中的泥糞路。隨著越野車的車輪呼呼劃過,那金子般成色十足的從青山,還有家家兩層小樓中反射而來的陽光,將那條記憶之路掩映得無影無蹤。

小歐停好車,跑來了。只有我看出他的右腳在翻動步子時產生輕微的仄斜。小歐不小,比我大,比我“大”的部分正好經歷過泥糞路上的摸爬滾打,比我“大”的部分受過泥糞路的漚泡,生過瘡,爛掉了右腳的半截拇指,比我“大”的部分有點仄斜。

我們擁抱,以擁抱扶正他的仄斜,正解我的驚和喜。

小歐是火草坪修通公路之后第一批享受到“路”之利好的群體。他先是把鄰家的高山土豆運去城里的農貿市場,然后把外地茶葉老板請到火草坪;他先是把火草坪的高山土豬遠銷城里城外,然后把高山土豬養(yǎng)殖合作社的合同簽到全寨所有養(yǎng)殖戶;他先是開著兩輪摩托車,然后依次把三輪貨車、四輪大貨車、幾十萬的越野車開回家;他先是自己開車,現在帶動大伙兒開。

“火草坪現在家家戶戶至少擁有一輛摩托車,近半數有三輪貨車,小轎車的比例也不斷飆升,在這么多車輛的追擊和碾壓下,泥糞路帶著由它一手壘筑的土墻木屋、被它玩弄而摔倒的孩子的啼哭、被它漚泡而起的足瘡和惡臭逃走了,一去不回了!”把小歐的話梳理一下,就是這個意思。

老畢摩知道我來,讓孫子騎了代步三輪車把他帶來了。我不勝感激感動,連道老人家辛苦?!艾F在辛苦啥!以前從這家走到那家,要走十幾分鐘,雨天還不敢輕易上那泥糞路,現在一兩分鐘就到了?!?/p>

老畢摩今年78歲了,但那久經誦念經文的喉嗓仍像拳擊手的拳頭一樣余力過人。

我說老人家身體還扎實得很哦。

不行了,不行了,干不起事了,以前泥糞路上摔過一跤,老了就發(fā)作了,腰不好使了。

我哎了一聲,大家也哎了一聲。

如果還是那條泥糞路,我可來不了,見你哦——

老畢摩的話令人傷感。那條泥糞路差點毀了我和老畢摩一次珍貴的相聚——好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泥糞路為此設置障礙。

老畢摩幾乎全程見證了混凝土掩埋泥糞路的變遷。他關心新聞,關心政策。自小歐擁有火草坪第一臺黑白電視以來,直到如今火草坪家家戶戶看上大彩電,看電視、聽新聞聯播始終是老畢摩生活中雷打不動的大事,他說中央新聞聯播好比畢摩的指路經,三天不看就好像得了近視眼,看不清前面的康莊大路,也看不清來時的泥濘小路——

“那時候,一個娃娃落地,腳板至少要爛十幾次才算過關?!崩袭吥Φ囊馑际钦f“門前泥糞沒雙腳”——由于孩子皮肉嬌嫩,行走中難免“門前泥糞沒雙腳”,一旦腳上哪怕出現針眼般大小的口子,經泥糞多次漚泡,惡菌乘虛而入,使其感染,生瘡惡化,直至長大,身體抵抗能力增強,才慢慢不被傷害。

“腳板生瘡用什么治?”我問。

“用酒噴洗,用鍋煙涂——”

“有用嗎?”

“看天——”老畢摩搖頭。

“那總得去看醫(yī)生才穩(wěn)當?!蔽以囂叫缘貑枴?/p>

“看醫(yī)生?酒都是大家湊錢買來共用?!?/p>

老畢摩朝小歐看了看,憐惜地眨了眨眼,似乎小歐走路微斜的右腳是他造成的。小歐低了頭,看著右腳像踩煙頭一樣動來動去。他沉穩(wěn)、內斂,能夠駕馭機器和車隊,但沒有過多說辭,是個堅毅的開路者。

臨近下午六點鐘,我的事情已經辦妥,一是見了小歐,二是祝賀了小歐大女兒的婚嫁大喜,這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明天一早男方就會開車到門口,把新娘又風光又輕松地接走,不用像以前一樣“背新娘”,蹚著泥糞路,翻山越嶺,受盡苦頭——我還無意中見到有意的老畢摩,他的氣色很好,他一生為彝人念誦走向往生極樂和現世幸福的指路經,行著為人們消災納福的善事,也是開路者之一。

臨走時,老畢摩送我出新建的、涂飾著彝人所崇黑黃紅三色的雄昂大寨門。

“老人家,請回吧,再來看您。”

“這就回,這就回——路好,我不擔心你,你也不要擔心我——”

從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火草坪回城,因為路好,二十分鐘就到家了。

路,有些是供雙腳走路的,有些是供夢想回家的。路好,你不用擔心我摔跤,我也不用擔心你回不來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