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杉田玄白

塵世的夢浮橋 作者:蘇枕書 著


杉田玄白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文化之成長,有兩個階段明顯受到外國影響。其一是千百年來大陸文明的耳濡目染,其二則是西洋文化帶來的刺激。十六世紀四十年代以前,日本直接交往的國家只有中國與朝鮮。天文十二年(1543),一艘開往中國寧波的葡萄牙船因暴風雨漂流到日本九州的種子島。其后數(shù)年,天文十八年(1549)八月十五日,方濟各·沙勿略在一位日本友人的引介下,與兩位耶穌會士經(jīng)馬六甲海峽,抵達日本的鹿兒島,成為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的天主教傳教士。當時,日人稱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為“南蠻”,因諸國商船均自好望角、菲律賓群島從靠近九州的南部海面駛近日本。天主教徒被稱作“吉利支丹”,即葡萄牙語“Crist?o”(英文Christian)的日文音譯。德川綱吉任將軍后,因避諱“吉”,而將“吉利支丹”寫作“切支丹”。

自天文二十年(1551)始,日本各地建起天主教教堂,日人呼曰“南蠻寺”或“南蠻堂”。取代了足利氏政權(quán)的織田信長為打壓足利氏信奉的天臺宗、一向宗等佛教派系,對耶穌會士拋去橄欖枝,允許他們傳教,并批準他們在京都建筑教堂的用地。于是,永祿十二年(1569),京都四條坊門一帶建成了天主教堂,初名永祿寺。而以年號為寺號,過去僅限于天皇家發(fā)愿建立的佛教寺院,這引起了叡山各寺的強烈抗議,信長遂改稱此為“南蠻寺”。南蠻寺還在近江伊吹山開辟藥草園,據(jù)說從海外引進草藥三千種,并開始行醫(yī)傳教。在《南蠻寺興廢記》(1868)中有這樣的記載:

……(耶穌會士)歸南蠻寺,歸又重進言信長曰,天帝宗乃為救普天下病難貧苦,傳授起臥平安之法,為成就現(xiàn)安后樂之愿望。乞賜藥園,以植藥種,愿備其成。信長許諾,命選山城近國內(nèi)之地,乃愿得江州伊吹山。登此山,開辟四方五十町,以為藥園。自本國取來三千種草藥之苗種,植于伊吹山……遣人向洛中洛外,或至山野小佛堂、橋下等地尋覓,將非人、乞丐等大病、難病者帶回,令其沐浴、清潔五體、給予衣物,令其溫暖并得療養(yǎng)。昨日尚乞食,今日則著唐織衣物,病也自然多見好轉(zhuǎn)。如癩瘡等難治的病癥,即施以南蠻流外科,經(jīng)數(shù)月即痊愈。全如佛菩薩現(xiàn)今世,救世濟度,聲望極盛,近江等國,處處風聞。因此諸國患大病難病、貧賤不能自給者,或藥石無醫(yī)者,不論貴賤,皆群集于南蠻寺。

傳教士盡量尊重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及生活習慣,著僧衣傳教,并在各地開設醫(yī)院,是為西洋醫(yī)在日本之發(fā)端。后至德川時代數(shù)次頒布禁教令,乃有元和八年(1622)的“大殉教”,被殺傳教士與信徒共五十五名,又及江戶初期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動亂島原之亂(寬永十四年至十五年,1637-1638)。之后則是德川幕府鎖國時代的開端,幕府禁止英國與葡萄牙船只來航,允許對日貿(mào)易的歐洲國家僅余荷蘭一國。

宗教活動雖被禁絕,“南蠻流外科”依然有所存留。寬永七年(1630)以來,長崎引進的漢籍中凡與天主教有關者一例禁止。到享保五年(1720),德川八代將軍吉宗因財政需求,頒布《禁書之制》,放寬先前的禁令。漸漸地,教義以外與醫(yī)學、天文、地理、測繪、航海、歷學等相關天主教系的漢籍大量流入日本。幕府又命醫(yī)官野呂元丈并儒官青木昆陽學習荷蘭語,翻譯荷蘭書籍。這二位后來成為日本蘭學研究之祖,蘭學由此濫觴。日本第一部西醫(yī)譯作《解體新書》即由二位的弟子前野良澤并其余諸人共同翻譯而成。所據(jù)原本是德國解剖學家?guī)祠斈匪沟慕馄蕦W著作《解剖學圖譜》的荷蘭語譯本。前野良澤是豐前國中津藩的藩醫(yī),曾于一七六九年至長崎學習蘭學,其間得到荷蘭語本《解剖學圖譜》,回江戶后與友人杉田玄白、中川淳庵、桂川甫周等人一起著手翻譯。

杉田玄白是聞名后世的蘭學醫(yī),享保十八年(1733)九月十三日生于江戶若狹小浜藩主酒井侯邸內(nèi),父親是藩醫(yī)杉田玄甫,母親在生育他時死于難產(chǎn)。玄白循父業(yè),有志從醫(yī),十六七歲時正式拜于西洋外科醫(yī)西玄哲門下,又師從宮瀨龍門學習經(jīng)史,弱冠之齡即任小浜藩醫(yī)。

寶歷四年(1754)春,玄白聽說京都的漢醫(yī)山脅東洋成功解剖人體之例,極為震撼,這是日本最初得到公開許可的人體解剖。山脅東洋為江戶中期的古方派醫(yī)家,亦受西洋醫(yī)之影響,根據(jù)此番解剖而著日本解剖學肇始之作《藏志》(1759年出版)。又及我國,解剖一詞雖早見于《靈樞經(jīng)》,但傳統(tǒng)尊奉“身者非其私有也,嚴親之遺躬也”,歷朝刑律均嚴令殘害尸首。清時有一位醫(yī)師王清任,認為“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人夜行”,常在亂葬崗與死刑場觀察人體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著成《醫(yī)林改錯》,可謂苦心孤詣。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江蘇醫(yī)學專門學校方有第一例公開解剖式,可見我國于解剖學方面的發(fā)展確要比日本晚許多。

059-0

波士頓美術館藏《南蠻屏風》(局部)

十余年后,明和八年(1771)三月三日夜,杉田玄白收到書信,曰小塚原次日有死刑犯之尸體解剖。杉田玄白、前野良澤、中川淳庵等人清晨即起,前往小塚原,即所謂“觀臟”。諸人對比漢方醫(yī)書與蘭方醫(yī)書,譬如《醫(yī)經(jīng)》所載“肺六葉兩耳,肝左三葉右三葉”,而人體實為肺右三葉左二葉,肝右大左小。漢方醫(yī)書誤差甚多,蘭方醫(yī)書竟分毫不差。眾人十分驚嘆。

次日玄白與諸友聚集于前野良澤家中,決計翻譯《解體新書》。這一年杉田玄白三十九歲,前野良澤四十九歲。三年半過后,《解體新書》四卷譯成。

玄白在五十五歲到七十三歲之間,著有日記《鷧齋日錄》,每日不輟。內(nèi)容關于飲食起居,歲時物候,每一日篇幅都很短,多半是記錄當日出診行醫(yī)之事,也記錄家人的生老病死。間有短文、漢詩、和歌、狂歌、俳句等。譬如“霜葉隨籬滿,寒花映水深”,“人間長閱盡,漸與世情違”。又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止。每對唾壺,感嘆頻撫”。日人更喜歡提起他的俳句,說他“有趣味”、“修養(yǎng)深厚”,后世論及玄白的日常生活多有涉筆。不過該日錄并不如《蘭學事始》著名,一九四四年曾有整理本面世,生活社出版收入《杉田玄白全集》,但不久出版社毀于戰(zhàn)火,庫存圖書也化為灰燼,市面很少能見到這一版。后來在芳賀徹編輯的《杉田玄白·平賀源內(nèi)·司馬江漢》(中央公論社,1971年)中收有《鷧齋日錄》,一九八一年青史社出版的“蘭學資料叢書”第六輯中也有收錄。

文化十四年(1817),八十五歲高齡的杉田玄白揮筆寫下“醫(yī)事不如自然”六字。同時代的荷蘭醫(yī)學家布爾哈夫晚年演講中也有過類似的話:“觀察自然之命令,效仿自然之實例,服從自然。雖為醫(yī)師,值得成為職業(yè)最高榮譽的亦無非是這一條唯一不變的原則?!笔悄晁脑率呷?,杉田玄白辭世,葬于江戶榮閑院。菊池寬有一篇小說《蘭學事始》,寫杉田玄白與前野良澤辛苦翻譯《解體新書》之事,多參考杉田玄白原作《蘭學事始》。

此書為玄白八十三歲時創(chuàng)作,不過原稿寫完后很長一段時間都空置于杉田家。安政二年(1855)毀于江戶大地震之火災,醫(yī)友門生皆無謄本,殊為遺憾。

然而慶應二年(1866),神田孝平(1830-1898)在東京本鄉(xiāng)一帶散步,路過湯島圣堂背面的路邊小攤,竟邂逅了《蘭學事始》的寫本,而且是杉田玄白贈予門人大槻玄澤的親筆之作。神田孝平是幕府末期明治初年的思想家、政治家,首度將economics譯為“經(jīng)濟學”的便是他。神田極為雀躍,告知學友同輩,很快抄成《蘭學事始》數(shù)冊。蘭學家箕作秋坪亦得一冊。他開辦三叉學舍,同福澤諭吉的慶應義塾并稱洋學塾雙璧。因與福澤諭吉私交甚厚,遂將此書持與其共閱,福澤諭吉嘆為“我輩學者社會之寶書”。

維新后的明治元年(1868),福澤諭吉拜訪小川町的杉田廉卿(玄白的第四代孫),游說出版《蘭學事始》。翌年(明治二年正月)此書上下二卷出版,不過當時影響并不大。明治二十三年(1890),全日本醫(yī)學會召開之際,終于又再版。福澤諭吉作序,云“今日日本之進步并非偶然,百數(shù)十年前,已有西洋文明的胚胎”?!皶屑o事字字皆辛苦……‘如乘無舵之舟泛于大洋,茫洋無可倚托,但覺茫然云云’以下一節(jié),我輩讀之察先人之苦心,驚其剛勇,感其誠摯,未嘗不感極而泣。迂老與故箕作秋坪氏交最深。當時得其抄本,兩人對坐,反復讀之,至此一節(jié),每感嘆嗚咽無言而終以為常”(周作人譯)。

《蘭學事始》版本眾多,有福澤本、村岡本、小石本、佐藤本、內(nèi)山本、幸田本等等。后醫(yī)學家緒方富雄嘗試復原原作,作巖波文庫改訂本。我有一冊昭和三十四年(1959)的版本,很薄,一百余頁而已。序中稱玄白為“黎明前之先驅(qū)者”,頗為悲壯。

日本有關杉田玄白的研究一直不衰,無論是醫(yī)學還是史學方面都有可論之處。此外,太宰治的《惜別》中曾寫魯迅“想成為中國的杉田玄白”。憂國憂世是杉田玄白的抱負,大概正因為如此,太宰治才會將他與魯迅比較吧。

2010年11月22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