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省思和出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
講于北京友成文化論壇(友成企業(yè)家扶貧基金會主辦)
時間:2009年9月19日
地點:北京 香港馬會會館
尊敬的王理事長、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各位企業(yè)界、文化界的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謝友成基金會和香港隆慈基金會邀請,能夠在京城跟各位一起學習交流,這令末學感到無比榮幸。
今天,王理事長給末學的講題是《金融危機的省思與出路——經(jīng)濟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
這個講題涉及到金融和文化。末學原來在學術(shù)界是從事金融研究工作的,之后就專門從事文化方面的學習,所以能夠把這段時間的學習心得跟大家做一次匯報。我今天首先從金融說起,然后回到文化上來。
首先談談這次金融危機的起因。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企業(yè)界、金融界的朋友,您對金融危機可能了解得比我更多,我們略略從這里做一個引言。
一、省思金融危機的根源——次貸危機背后的道德危機
2007年初,經(jīng)濟危機首先在美國顯露出來,當時面對著華爾街170億美元逼債,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chǎn),裁員54%,這就拉開了金融危機的序幕,成為了1929年以來全世界(可以說是)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它直接的現(xiàn)象是美國的房價大跌,房地產(chǎn)市場價格泡沫破裂,引發(fā)了整個建筑業(yè)的萎縮,乃至整個經(jīng)濟的衰退。真正發(fā)展成全球的危機是在2008年9月份,美國大型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倒閉,這就標志著危機已經(jīng)發(fā)展成全球的金融危機,擴展的層面涉及全世界所有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我們今天要討論一下金融危機是怎么引起的。如果你翻開一些金融經(jīng)濟學的雜志,你可能會看到下面的一些解說——這個解說基本上是從經(jīng)濟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美國金融危機是怎么引起的?這主要是一場次貸危機,就是次級貸款危機。美國的房地產(chǎn)市場非常發(fā)達,老百姓買房子絕大多數(shù)靠按揭,現(xiàn)在中國也基本上都在朝這個方向發(fā)展。按揭很簡單:老百姓向商業(yè)銀行去貸款,用他們的房屋作為抵押,就拿到錢了。然后每個月去供房,商業(yè)銀行要提供大筆的資金,資金的來源是什么?當然除了存款以外,還需要其他資本,往往是發(fā)行債券。
于是,美國有一些投資銀行專門購買這些商業(yè)銀行的債券,把這些資金提供給商業(yè)銀行作為房屋抵押貸款。還有一些美國的所謂政府事業(yè)單位,像房地美、房利美,是很重要的購買房屋抵押貸款債券的單位。這樣,金融體系看起來非常正常。
這些投資銀行的資金從哪兒來的?他們也要靠債券或者是股票進行融資。他們發(fā)行這些債券給老百姓,就是說把從商業(yè)銀行那里買來的債券重新進行打包,重新發(fā)行新的債券,當然是以自己的名譽作為擔保,然后又賣給了老百姓。把這個債券賣出去的同時把風險也就轉(zhuǎn)移出去了,這個活動也是很正常的。這些投資銀行為了保證債券低風險,他們甚至會請一些保險公司做擔保。所以,債券本身有投資銀行的信譽擔保和保險公司的雙重擔保,本來風險是極低的,老百姓都放心購買。
這樣,問題就來了,假如美國的利率非常低,那么商業(yè)銀行都很想從利益差價里面賺取利潤,所以,他們的目標是盡量地做房屋抵押貸款。有一些老百姓的信譽比較差,他們的收入比較低,他們的風險也比較大,本來是不能夠貸到款的,但是商業(yè)銀行為了增加利潤,就還是把貸款貸給信譽程度比較低的這些貸款人。
如果利率一直很低,比如說從2002年一直到2004年這段時間,美國的利率是極低極低的,好像是沒有什么太大的風險??墒牵斆绹{(diào)高利率之后,像2004年美國就開始調(diào)高利率了,隨著利率的增加,貸款的利率也要增加,所以這個時候很多的原來靠低利率才能貸到款的人,現(xiàn)在就要支付高利率了,他們的這些貸款就還不起本息了,這就會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因為房屋是抵押的,當他們還不起錢的時候,房屋就被收回去了。這樣,地產(chǎn)市場就會有嚴重地供大于求的現(xiàn)象,所以價格就會低。房地產(chǎn)本身就存在著價格的泡沫,經(jīng)這么一折騰,泡沫就破裂了,破裂之后就會引出整個股市、整個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jīng)濟里面大的萎縮。在這當中,很多投資銀行發(fā)行債券來融資的時候,本來他們貸款出去的風險是比較高的,但是他們可能做了一些手腳,就把那些風險高和風險低的債券混在一起,然后以他們自己的信譽做保,發(fā)行一些看起來比較好的債券,實際上債券里面是有水分的。
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債券也就沒有辦法支付本息了,而保險公司在擔保的時候也因為圖利潤,所以對于債券的風險也沒有進行嚴格的評估,在一連串有點類似于欺詐行為的現(xiàn)象里面,就導致了整個金融市場在利率升高的時候出現(xiàn)了金融危機。一般我們從雜志里面看到的金融危機可能就是次貸危機,就是因為有次級的貸款,也就是所謂有問題的貸款,引發(fā)了金融危機。
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表面的次貸危機,還有更深層的因素。
溫家寶總理2009年2月2日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中談到:“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溫總理一語道破了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我們剛才講到的這種金融市場的借貸關(guān)系本身是一種正常的交易活動,光從制度本身來看,好像沒有什么不正常??墒?,操作制度的這些人見利忘義,不應該貸的款貸出去了,為了貪圖高利潤,不應該轉(zhuǎn)移的風險又轉(zhuǎn)移出去了,想用最低的風險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他們道德的底線就破壞了,所以才會導致這樣的危機。如果用兩個字來解釋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缺德”——道德底線崩潰了。
在來北京之前,王理事長建議我看一本書(《金融的邏輯》),是一位美國著名大學的華裔教授寫的,他的結(jié)論——發(fā)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當然,作為一個金融教授這么提出來是可以理解的,我原來也是學金融的,如果是從前,當我看到這句話,會覺得挺引以為豪的,將來我們的工作就可以得到保證了。
但是,在這里我要對大家講一下,在一個缺乏道德根基的社會里面,發(fā)展金融轉(zhuǎn)嫁風險的系統(tǒng)越發(fā)達,金融危機就越有可能發(fā)生。正如本次在美國發(fā)展起來的危機一樣。美國金融市場是全世界最發(fā)達的,可是危機卻從里頭滋生出來了。為什么?正如溫總理所說的,缺乏了道德的底線。
所以,我們不是說要批判這些金融制度,制度本身沒有好壞,但是,運作這種制度的人是關(guān)鍵。因此,中國真正根本的出路在于推進人的道德教育。我們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儒家講“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左傳》里面講:“人棄常則妖興?!比税盐宄=o拋棄掉了,仁、義、禮、智、信沒有了,妖魔鬼怪就出來了,危機就是一個妖魔鬼怪。那我們從這五個方面結(jié)合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跟大家做一個分析。
首先,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有五個,這基本上是詮釋溫總理的話。
第一是貪婪,貪婪是無仁。
第二是欺詐,欺詐是無義。
第三是驕奢,驕奢是無禮。
第四是盲從,盲從就是無智。
第五是缺乏信用,這是無信。
沒有仁、義、禮、智、信的時候,危機就會產(chǎn)生。
(一)貪婪——“仁”的缺失
首先談第一個,貪婪。當然,很多人會說貪婪是人的本性,假如說沒有貪婪經(jīng)濟就不能發(fā)展了,就好像說貪婪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動力,必須要有貪婪才能推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很誤導人的。
我先從傳統(tǒng)文化來談起,最基礎的一個焦點,儒家的《弟子規(guī)》是做人的根本,小孩從小就要念的。泛愛眾這章講到:“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你該拿的才拿,不該拿的君莫取,而且該拿的也得少拿點,留有余地,不要拿盡了,給人的要多一點。《論語》里面有一句話,“君子欲而不貪”。這個“欲”就是說君子的希求。希求什么?欲仁,仁是我們所希求的?!坝识萌?,又焉貪?”我們所追求的是“仁”,又怎么會貪婪?如果貪婪,也就沒有仁了。
我們結(jié)合金融體系一個基本的現(xiàn)象,從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談起。這里并不是批判這個模式本身,因為過去教金融,往往在碩士班第一堂課就教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共有三種:一種是獨資的,一種是合作伙伴,還有一種就是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都是有限責任公司,什么叫有限責任?也就是說這個公司的擁有者,也就是股東,他們開公司的時候注入的資本就是他們?nèi)康母冻隽恕<偃绻救f一拖欠債務倒閉了,這些股東他們所承擔的債務,也就是他們所付出的資本,你公司剩多少就還多少,跟股東本人無關(guān)了,這叫有限責任,而不叫無限責任。
不像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面講的父債子還,你老爸欠的債兒子也得還,那是無限責任,但是有限公司不是這樣的。這會導致一個什么現(xiàn)象?假如人缺乏了道德教育,他貪婪而沒有懂得節(jié)制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以下的現(xiàn)象:股東因為隨時可以把股權(quán)轉(zhuǎn)移出去,賣股票很簡單,最容易轉(zhuǎn)嫁自己的擁有權(quán),但貪婪心會導致他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們要求自己擁有股票的這段時間內(nèi),公司的管理層給他們付出最高額的回報,這是一種短期投資的心理。那么管理層本身,CEO也是很希望得到在自己管理期內(nèi)最大的報酬,所以他們跟股東的目的是一樣的。因此,他們會往那些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上投資。高收益當然是很好了,但高風險可就不好了,可是你要知道有限責任就使得風險承擔變得有限了,反正我注入這么多錢,最多是虧掉了。我如果能夠在短期內(nèi)得到高額的利潤,我就可以鋌而走險,甚至會有欺詐行為產(chǎn)生。這個欺詐有隱性的,也有顯性的。顯性的欺詐就是偷稅漏稅、假報賬目,像金融丑聞那是顯性欺詐。隱性欺詐是什么?風險太高的項目本來是不能投資的,但是為了高收益鋌而走險,還是去投資。怎么投資?比如說靠借債,借債投資要是虧了怎么辦?虧了可以跟債權(quán)人平分,分攤。也就是說股東本身他們投資多少,比如說我投資1000萬,我最多虧1000萬,但是我可能在項目當中得到2000萬。風險可以跟債權(quán)人平分,贏了是我贏,虧了咱倆分,而且我是有限責任,這就是欺詐。
我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今年年初3月份,在經(jīng)濟危機當中,美國政府出面救市,其中要救一個大的公司就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美國政府提供了1700億美元。當時AIG公司本來接受了這樣的救濟,當然首先要解決公司的問題??墒菦]有想到公司的高管們竟要求支付給他們2008年的獎金1.65億美元。要知道這個錢是納稅人的錢,血汗錢,為了救市,為了幫助你這個公司才拿出來的,可是這些高管們不但沒有感恩的心理,而且竟然先想到自己口袋平安。所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痛斥這種行為,叫“魯莽且貪婪”。
《弟子規(guī)》講了:“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痹撃玫哪悴拍苣?。在這個時候,你還忍心拿這個錢中飽私囊嗎?怨恨就產(chǎn)生了。你要是重財輕義,問題就自然會產(chǎn)生了。這些公司高管們的道德底線,我們可以想象在哪里。
另外一個案例中,去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虧損20億美金,我們知道現(xiàn)在它倒閉了,但是在當時是可以不倒閉的,因為英國巴克萊銀行要收購雷曼兄弟。收購以后當然會對這個公司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要知道收購以后,往往原公司的管理階層都會被解雇掉的,取而代之的是新公司的管理階層。這個公司的管理人員沒有想到要救公司,而是先想到自己:趁機在收購當中自己撈一把。美國有一個所謂“金色降落傘”的公司法條款,就是保證在收購當中,原公司的管理階層不要受到很大的經(jīng)濟虧損,所以這是對他們的一種經(jīng)濟保證。有八名雷曼兄弟的高管,就要求英國巴克萊銀行支付給他們25億美元的紅利,來給他們以經(jīng)濟的回報。當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用17億美元收購你們公司,怎么可能給你們八個人25億美元的紅利?”你看這貪婪心多么嚴重。所以,最后的結(jié)果當然就是雷曼兄弟破產(chǎn)了。這一破產(chǎn)對于整個金融體系的震撼就使得美國金融危機擴展到全世界了。
所以我們從這個現(xiàn)象當中得出結(jié)論:有限責任、短期化的薪酬方式,能夠?qū)⑷诵载澙贩糯蟮綐O致。假如人不能夠自控的話,往往在這種金融體系里面可能造孽更深。這是講貪婪。
(二)欺詐——“義”的缺失
第二個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是欺詐,欺詐是無義,義就是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是欺詐?!墩撜Z》里面有一句講:“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又恢v道義,不談名利,小人才在這個利益上面斤斤計較,在計較利益的同時也就忘記了道義。那我們想想,假如我們國家里面的金融市場像美國的金融市場一樣發(fā)達,但里面是小人當令,由這種只喻于利,而不喻于義的人來掌控,就難免會出現(xiàn)欺詐。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這是早在2001年的時候,我講課時常常用這個例子,我覺得太典型了。曾經(jīng)被美國《財富雜志》列為500強里第七名的安然公司的金融丑聞,震驚了世界。這個丑聞是因為公司的高管們做財務假賬,欺騙投資者。所以使得這個公司的股票從歷史最高點90美元一股一直跌到了不到1美元一股,最后的結(jié)果是公司破產(chǎn)了,數(shù)十億美金付之東流,近萬名美國的員工失去了他們的工作和保險金、退休金,很多人因此而輕生,震撼了整個美國股市,這是當時一個非常大的事件。
美國法院起訴公司的幾位高管,起訴書長達65頁,涉及了53項指控,包括騙貸、財務造假、證券欺詐、電郵欺詐、策劃與參與洗錢,內(nèi)部違規(guī)交易等等。其中三個最主要的罪魁禍首,他們的結(jié)果怎么樣?這個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前CEO肯尼斯·萊,他將被判決監(jiān)禁45年,當然他已經(jīng)很老了,是沒有這個命去坐這個牢了。得到這個信息之后,他就突然心臟病突發(fā)去世了,這45年我們想他來世還是得補的。
另外一位前CEO杰夫·斯基林,被指控28項罪名,將面臨著275年的有期徒刑,這幾輩子都還不完的。那么副董事長約翰·巴克斯在汽車里面自殺,拿著手槍向自己太陽穴開槍,自殺身亡了。你看看,這就是小人的結(jié)局。
要知道,見利忘義的人掌控了公司,掌控了市場,對整體的經(jīng)濟社會沒有好處,他們自己也不會有什么好的下場。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說得很好:“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漏脯”就是把肉放在屋檐底下,雨水滴下來,泡著這個肉,這個肉就會變得很毒,吃了它馬上就死。鴆酒就是毒酒,餓了吃這種漏脯來充饑,渴了喝這種毒酒來止渴,還沒有吃飽,死就來了??吹桨踩还救桓吖艿慕Y(jié)局,正應了這句話。
所以在這里我要再次重申,金融制度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在于誰來運作這個制度。如果是君子運作這個制度,那么這個制度越發(fā)達,對于社會就越有幫助;假如是小人在運作這個制度,那這個制度越發(fā)達,越可能被他們利用。
剛才提到這位美國著名大學的學者在書里面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說儒家的孝悌仁義的思想是抑制經(jīng)濟發(fā)展的,而金融市場的發(fā)展最終能打倒孔家店,成為推動未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唯一出路。這是他的觀點,十分的震撼。這個觀點是以金融市場發(fā)展為本,跟中國提出的“以人為本”是相悖的。
我剛才舉的例子,提出的觀點是什么?金融市場發(fā)展本身沒有什么好壞,當然你發(fā)展很好,不發(fā)展也不能說太差。因為什么?國家的穩(wěn)定和繁榮,關(guān)鍵取決于人,要以人為本。有了好的人,大家都是君子,就有好的制度。那什么是好人?有德的人就是好人,所以國以人為本,而人以德為本。道德的危機才是真正的危機,金融本身不是什么危機。
(三)驕奢——“禮”的缺失
第三方面,跟大家談一下奢侈。剛才講了無仁、無義,現(xiàn)在該講無禮了。這個禮是講禮節(jié),待人以禮,待自己也要有節(jié)制,奢侈本身就不符合禮法。
我們現(xiàn)在的金融經(jīng)濟學術(shù)界,其實很多都是“海歸派”,包括我本人在內(nèi),原來都是在美國留學的,都是學這行的,多多少少會鼓吹美國的這種所謂的刺激消費,刺激經(jīng)濟這樣的一個理論。我們看看美國這一段時間以來,從2001年到現(xiàn)在將近十年當中,美國一直都是以刺激消費帶動經(jīng)濟成長的,這個理念是他們的經(jīng)濟策略,哪怕是國家的利率非常低了,他們都把這個利率一降再降,甚至有很多時間利率都差不多是0%了,還是要刺激消費,刺激投資。因為消費就帶動需求,需求帶動投資,帶動經(jīng)濟增長。
美聯(lián)儲從2001年到2004年當中,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6.5%降到1%,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一年的可調(diào)息按揭貸款利率就是房地產(chǎn)市場里的利率,從2001年底的7%下降到2003年的3.8%,你用3.8%的利率就能夠拿到貸款,就能買房子,這是刺激了很多房屋購買的需求,所以房價也跟著攀升了,但是攀升的同時價格的泡沫也就產(chǎn)生了。
如果利率一直這么低,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從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當中,美聯(lián)儲開始調(diào)高利率。這個利息一升,就提高了購房借貸的成本了,這對房地產(chǎn)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本身價格就有泡沫,加上需求一拉緊,結(jié)果就導致房價下跌,按揭違約的風險大大增加。我前面說到了這里面有很多的水分,很多的不應該貸的款貸出去了,風險是很大的;當利率升高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會變得非常地明顯,最終就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爆發(fā),所以這種刺激消費的貨幣政策,其實是本次金融危機的一個前因。
我們看看美國的消費,還要刺激嗎?我跟大家要說明的是美國的消費已經(jīng)過分了:美國人口只占世界的4.5%,可是他們的消費卻占整個世界的三分之一,33.3%的物資資源被他們消費掉了。在消費的同時當然會有很多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對環(huán)境的污染,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按照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計算,美國仍是全球第一大的污染源——不是中國,是美國。
在美國由于過分地消費,大約27%的可消費食品被大量地浪費掉了,也就是說很多美國人,比如說買了牛奶放在冰箱里忘了,一直留到過期只好倒掉,這些本來可以不用浪費的東西占了27%。每個美國人平均每一天都浪費掉一磅食品,大約每年扔掉4375萬噸的食品,這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這些食品本身釋放出溫室氣體甲烷,對環(huán)境也是嚴重的污染。在美國過分消費甚至是浪費的同時,根據(jù)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lián)合發(fā)布的報告里面我們看到,世界長期饑餓人口的人數(shù)今年已經(jīng)超過十億了,真如古人所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那美國的消費靠什么來刺激的?更為滑稽的是這個消費是用未來的錢來消費的,叫超前消費,也叫借貸消費。美國人沒有錢怎么辦?借錢消費。大家很多人都去過美國,都知道,買房、買車、買電器、買很多的家具、幾乎所有的家居用品都是可以用借貸的,甚至就是買食品,基本上都是用信用卡,也是借貸消費。借貸消費不是用今天自己的錢,是用將來的錢。不僅是美國老百姓,政府也是靠借貸消費,當然上行而下效,美國百姓學政府,美國聯(lián)邦政府累計的債務已經(jīng)高達65.5萬億美元了,這要超過美國GDP的4倍還多,而且也超過了整個世界的GDP,國民生產(chǎn)總值。換句話說,假如全體美國人三億人口都不吃不喝勒緊腰帶,要還聯(lián)邦政府的債務,要還四年才能還清。
那么,美國老百姓的家庭債務目前已經(jīng)超過了30萬億美元,人均10萬美元。換句話說,假如你在美國的收入是10萬美元一年,這是很高的收入,我過去在美國做教授,還沒有達到年薪10萬,也就是說一個至少中上水平的人不吃不喝一年才能還清人均的債務。美國按照他們的人均收入來講,要還這個債,至少要還兩年。所以消費靠什么刺激?借貸。
我們做一個中美的比較:現(xiàn)在中國的居民消費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消費額跟收入額的比率),總消費對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比率1991年是48.8%,到2007年是35.4%,是下降的趨勢。如果是按照那位美國教授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好現(xiàn)象,他覺得這個消費應該繼續(xù)地促進和增長。美國的居民消費率是70%左右,換句話說他們已經(jīng)是我們的兩倍左右。
我國1986年到2004年當中,GDP的平均增長是15.74%,這是很高的一個增長率。那么居民消費增長是低于收入增長的,只有14.48%;也就是說你所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你所消費的增長速度要高,這很好,這樣積攢就多了??墒敲绹孟喾?,居民消費率年年都高于GDP的增長,換句話說這就是超前消費,賺的錢還不夠花的錢多。
我們來看一下這種現(xiàn)象,是美國的好?還是中國的好?剛才所提到的那個學者認為西方的工業(yè)革命100年后的今天,生產(chǎn)已經(jīng)不再是經(jīng)濟成長的瓶頸了,為什么?基本上現(xiàn)在你要什么就能生產(chǎn)什么,而經(jīng)濟增長的瓶頸在于消費的需求,你生產(chǎn)出來沒有人買,這是瓶頸。所以,應該用促進消費的手段來刺激經(jīng)濟的增長。美國就是用這種哲學,所以中國也應該效仿美國,也應該繼續(xù)的促進消費增長,因為他說現(xiàn)在還有很大空間,因為收入增長率還是高于消費增長率,賺的錢還是比花的錢多,所以你必須多花一點。收入增長相對緩慢,GDP成長了兩位數(shù),可是你的消費增長你可以愛花多少花多少,你是可以無限的。怎么樣來花?借錢來花。所以他鼓勵借貸市場的發(fā)展,多借錢。
這個哲學,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講,就好像一個人餓了,要不斷地煮飯吃,吃得很飽了,都吃撐了,還得吃,把飯都吃掉。就是這樣的,這種哲學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
《四書》之一的《大學》中講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边@是我們老祖宗的經(jīng)濟發(fā)展哲學:“生財有大道?!睘槭裁粗袊?jīng)濟持續(xù)這么多年高速度增長,令所有世界的經(jīng)濟學者們嘆為觀止?其實這個哲理很簡單,就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即生產(chǎn)的商品多,收入增長速度快,比你消費得要多。你生產(chǎn)得多,消費得少,這樣經(jīng)濟增長速度就快,但是消費增長相對緩慢;“為之者疾”,就是你生產(chǎn)要快;“用之者舒”,就是消費要慢,結(jié)果就是“財恒足矣”,這就解釋了我們中國為什么持續(xù)這么多年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
那位學者認為借貸消費可以將未來較多的收入平攤到今天,來補充今天收入的不足,這是他最重要的一個觀點。為什么要靠借貸消費?我們在座的很多年輕的朋友,現(xiàn)在你的收入在你的一生中可能是最少的,隨著你的成長,你的收入越來越多,到了中晚年,你收入是最多的時候。但是,問題是你現(xiàn)在是最需要消費的,現(xiàn)在你得買房,你得結(jié)婚,你得消費很多東西,與其說把這個消費推到晚年才去消費,你得一直工作到晚年才能買房子,不如你現(xiàn)在就借錢、供樓、按揭,就可以買到房子了,就可以消費了,這是把未來的收入挪到今天來用。然后,你就可以平攤你這一生的收入,這是一個經(jīng)濟學家提出的理論。他認為這種理論應該適合于中國,所以應該鼓勵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消費、多借貸,發(fā)展借貸市場。這個理論當然聽起來是非常好的,我也不是說在這里反對借貸市場的發(fā)展,但是我要指出一點:這個理論的前提是什么?假如沒有意外,你的收入沒有意外的時候,假如你現(xiàn)在的年薪是一年10萬,隨著你年齡的增長,你的經(jīng)驗的累積,經(jīng)濟很穩(wěn)定,社會沒有問題,沒有戰(zhàn)爭,沒有海嘯,沒有自然災害,沒有病毒感染,等等等等,你的收入一直都在增加,沒有任何意外的話,純粹是經(jīng)濟現(xiàn)象,當然這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萬一有了意外怎么辦?要知道假如我們借錢借了很多,突然沒有了工作,可能很多人首先考慮的就是跳樓。根據(jù)世界媒體的報道,每次金融危機都會引發(fā)自殺潮,為什么自殺?前途渺茫。沒了工作,又債務纏身,只有一死了之。美國有一個自殺協(xié)會,他們承認失業(yè)率與自殺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關(guān)系,換句話說發(fā)展借貸市場,鼓勵借貸消費會有一種很可怕的危機在里面。
所以,到底消費到什么程度為好?我個人認為不應該超過你的收入的增長。借貸市場是需要發(fā)展,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而最重要的不是在探討用什么樣的制度最好,在這里要提出:最重要的是對人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建設,由這個人來駕馭這個制度,一切都是一帆風順的。
(四)盲從——“智”的缺失
第四個是無智。很多市場的參與者是盲從的行為。我們先來講講股票和債券,這兩樣東西怎么發(fā)展起來的。實際上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很多國家英、法、荷蘭、西班牙等等,他們到處打仗,打東邊,打西邊,東邊打到了印度、中國,西邊打到了南美、北美、非洲,那么這大筆的軍費開支怎么來支持的?政府就發(fā)行債券,就靠借錢,所以金融市場就由此開始發(fā)展起來了。到最后,政府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現(xiàn)金還借貸的本息的時候,怎么辦?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發(fā)行股票。股票是不用還本的,你買了這個股票,一直持有下去,你的利潤來源于股息的收入和股票的差價,你買低賣高就賺了。那么這些股息的現(xiàn)金流量從哪兒來的?這些政府就向股民們承諾:“我們現(xiàn)在打印度去了,去搜刮那邊的民脂民膏,把我們的戰(zhàn)利品拿回來跟你們分享。”所以就能打出一個白條給大家,到時候一定有你的好處,很多人就跟著買了。第一批股民買了,得到了很多的戰(zhàn)利品,股息、價格升高了,很歡喜。第二批股民又進來了,價格又升了,又賺了。等第三批股民又進來的時候,突然價格泡沫破裂了,股票的市場危機就產(chǎn)生了。
我們來簡單地介紹一下股票價值是怎么決定的?;旧蠜Q定價值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預期現(xiàn)金流量,對股票來講就是股息。第二個是預期回報率,就是你預期股票能升10%,你花一塊錢買的,將來會多一毛錢,一毛錢就是升值的部分,是你的回報。假如你有一百塊錢現(xiàn)在用于投資,你可以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放到銀行里面,作為定期存款存一年,銀行給你5%的利息,你到一年之后能拿回105塊錢,其中5塊錢是利息。另一種方式可以買股票,購買一家企業(yè)的股票。這個企業(yè)當然它的風險比定期存款要高,所以他預期回報率也要高,要高10%。你被承諾一年之后你會有10塊錢的回報,一年之后賣了股票你能拿回110塊錢,這是預期收入。當然預期是有風險的。
那么現(xiàn)在反過來講,假如你一年預期可得110塊錢的現(xiàn)金,而預期回報率是10%的時候,那么這張股票今天的價值應該有多少?這么一反過來算應該是100塊錢。所以,股票價格假如高過一百塊錢,你就不會買了,你買了就虧了。那假如說低于100塊錢,你肯定會買,因為你買了以后你預期會賺。所以,如果市場是健康正常的,那么用一個現(xiàn)值公式,比如說你預期獲得110塊錢,回報率是10%,110除以(1+10%),等于100,可以決定今天的股票價格應該是100塊錢,再看看股票市場上是不是100塊錢,高了就不買,低了就買。就是說假如市場是健康、正常有效率的,那么用這個現(xiàn)值公式算出來的100塊錢是股票的價值,應該等于現(xiàn)在市場上交易的實際價格,也就是100塊錢。假如不等了,你就有買賣的行為了,你高于100你賣吧,低于100就買吧。買賣的行為一定會迫使價格等于價值,所以股市就變成了一種平衡。那不僅價值和價格應該相等,而且他們的波動性應該相等,就是他們的起伏變化也應該相同。我過去就是專門做這方面的研究,曾經(jīng)用美國138年的數(shù)據(jù),從1871年開始到2003年為止,最近我又把它延伸到2008年了,用美國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指數(shù)來作為研究,價值跟它的價格之間做一個對比。剛才我講了,假如市場是健康、正常的時候,價值和價格應該完全是相同的,可是我們看到這兩個是截然不同的,差別很大,實際價格的波動性遠大于價值的波動性。
耶魯大學有一位美國教授(Robert Shiller),他寫了一篇文章,講到美國的股票市場波動性太大了,原因是因為市場參與者是沒有理性的,也就是盲從的,所以才導致價格無謂的波動。要知道價格取決于投資者的信心。假如投資者對企業(yè)很有信心,對它的前景很有盼望,他想買,價格就升。假如他對前景已經(jīng)非常失望,沒有信心了,價格就降了。那么這個信心其實是非理性的,而且這種非理性正在膨脹,就是越來越非理性,越來越愚癡,越來越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才會導致價格波動這么大,導致價格的泡沫。
那危機怎么產(chǎn)生的?當投資者信心在短期內(nèi)非理性到崩潰了,這就導致價格泡沫的破裂。我們在這兒聽得很清楚,很明白,怎么這些投資者這么笨?該買的時候不買,該賣的時候不賣,盲目跟從,實際上這種非理性的行為自從股市產(chǎn)生以來就有。
在歐洲,第一次股市崩盤是在1717年,當時是清朝康熙年間,康熙五十六年。后來,梁啟超先生就對股市危機分析過,他把這個泡沫的破裂稱為“氣泡”,跟我們現(xiàn)在講的泡沫是一個意思。在第一次歐洲崩盤的時候,大家知道大物理學家牛頓,他也買了股票。本來牛頓是很聰明的,很有智慧的人,可是他也被套牢了,就是說牛頓也在盲從,他寫給他的一個委托代買股票者的信還存在大英圖書館里。梁啟超當時評論這件事情時說,應該把這封信“藏之于國家大書樓,視為鴻寶,以為商務中人戒”,讓我們吸取教訓。
1929年美國也是股市大跌,這是大蕭條。當時,最著名的一位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接近于破產(chǎn)。換句話說,分析股票的起落和你判斷得正確與否,真的是需要智慧的,不是說你有很多的知識就能夠解決。如果說知識,那牛頓、凱恩斯他們當然都是大知識家了,可是他們?yōu)槭裁匆脖惶桌?、也接近破產(chǎn)?也就是說他們所擁有的“知識”,不是我們中國老祖宗所說的真正的“智慧”。為什么?中國老祖宗有句話叫“利令智昏”,一個人在追求利益的時候就昏了,要把利益看淡,甚至置之度外的時候,你才能夠有“智慧”。當然你會說,那有智慧的人也就不會買股票了,他要買股票肯定是為了利益,這個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結(jié)論。我不敢說我自己是位智者,但我要感謝我母親,我雖然學金融,但是我母親不讓我從事金融投資,不讓我買股票,不讓我干這個行業(yè),讓我好好呆在大學里教書。我研究股市,不敢下海,為什么?就怕犯了牛頓和凱恩斯的錯誤。
在1872年,那是清朝同治十一年九月二日,當時其實中國已經(jīng)有股市了,中國股市的經(jīng)驗絕不會比歐洲少多少,而且中國第一次股市崩盤遠早于1929年美國的股市崩盤。所以不要小看咱們中國人,中國的金融市場早已發(fā)展了。
當時上?!渡陥蟆酚幸粋€評論說:“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即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chuàng),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边@是原話,文言文寫的。大概意思就是說當時的人購買股票不管那個公司好壞,也不做基本分析,不看有沒有利潤,只要一發(fā)行股票就蜂擁而上。你看1872年上?!渡陥蟆返倪@段評論,用它來評論我們現(xiàn)在金融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其實真的是非常正確。一百多年后,竟然人們還在重復地犯同樣的錯誤,這是無智。
(五)無信——“信”的缺失
第五個,無信。這次金融危機的產(chǎn)生,剛才講到了,是美國商業(yè)銀行為了拓展按揭貸款業(yè)務,把門檻大幅度地降低,對信用記錄較差的貸款人發(fā)放了房屋按揭貸款。為了什么?為了圖利潤。而且又把這些貸款重新打包,發(fā)行債券放出去,把風險又轉(zhuǎn)移到了老百姓身上。這對商業(yè)銀行和投資銀行來講是好事,可以拿到利潤,又不用承擔風險。雖然說表面上不承擔風險,但是對整個整體經(jīng)濟來講風險加大了。當時美國次級按揭貸款(有問題的貸款叫次級貸款),占總貸款的比率從1999年的5%-15%猛增到2003年以后的25%-35%,拉動了整個房地產(chǎn)的發(fā)展,價格泡沫產(chǎn)生了。
這些金融機構(gòu)、投資銀行等等就利用房貸證券化,把貸款貸出去了,然后重新打包,發(fā)行證券,轉(zhuǎn)移風險到投資者身上。而且,為了多推銷這種有問題的債券,他們不斷地產(chǎn)生造假行為。比如說債券本身要經(jīng)過評估,美國有好幾個大的評估公司,是專門評估債券信用程度的,如果你這個公司的債券是三個A的,發(fā)行就很容易,價格也很好,如果是個C的,那就差,那屬于垃圾債券。評估公司為了利益,降低他們信用評估的程度,使這些有問題的債券很順利地就推銷出去了。所以,無事則已,有事情了,這個風險就轉(zhuǎn)成了危機。這是一種無信。
連最大的信用評估公司都不講求信用了,這個就很危險了?!墩撜Z》上講,“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究信用,他就不能立足于社會,全社會的人都不講求信用了,危機就到來了。
好,那么剛才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稍微做一個小結(jié):本次金融危機的原因不是表面的次貸危機,實際上正如溫總理所說的,那是道德的危機,是缺乏仁、義、禮、智、信的危機。
知道根本原因了,我們怎么找出路?
二、探明金融危機的出路——重建道德,回歸本源
本次金融危機,實際上每一次危機的根本原因,都是道德原因。我們剛才用儒家的五?!柿x禮智信,來分析危機發(fā)生的原因,這五條要是沒有了,危機就會產(chǎn)生了。所以危機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
這個原因明白了之后,我們今天來探討出路就很明顯了,出路在哪兒?恢復道德,恢復仁、義、禮、智、信,缺德就要修德。所以金融危機以后,人們的價值觀急需要回歸。
“人之初,性本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德性,即每個人本來就具有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基本道德?,F(xiàn)在就是因為物欲,追求利益,追求欲望,把這本有的道德給障礙掉了,現(xiàn)在我們要回歸。這不是外來,不是從外面抓回來,它沒有真正地失去,我們只是需要回頭。
我也是一條條跟大家分析,先講“仁”——歸仁。
(一)歸仁——仁者以財發(fā)身
《大學》講:“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什么意思?一個人如果是仁者,他要有仁愛的心靈,仁者愛人,他要有愛心。考慮到自己就考慮到別人,這是仁者。他用他的財富使得他的道德能夠提升,是用于修身。
我在這里看到友成基金會的介紹,最后結(jié)束語引用了李嘉誠先生在2006年獲得央視“中國經(jīng)濟年度特別榮譽獎”時的一段話。他說:“有財富的人有很多選擇,而有能力選擇做出貢獻是一種福分。作為企業(yè)家,我們不但要在競爭壓力之中脫穎而出,更要懂得怎樣活出人文、公益和慈善的角色,那樣我們的一生肯定不會白過?!?/p>
我想這段話就是對“以財發(fā)身”的最好詮釋。
不仁者只為自己的私利,忘記了道義。他用自身道德的虧欠作為代價來發(fā)財。要知道靠損人利己能發(fā)財嗎?不見得。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這個人如果算了命,他八字里面帶多少財,實際上都是因為過去布施而來。如果我們靠不正當?shù)氖侄稳グl(fā)這個財,能發(fā)的財是命中本有的,額外的財你能得到嗎?不能,反而會敗身了。這是以身發(fā)財,這就是冤枉做了小人了,正所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我認識一位企業(yè)集團的當家人,這是一個家族集團,就是賴福金集團:一個母親帶著幾個兒女,是個家族企業(yè)。我跟這位老母親很熟,我們都尊稱她為賴媽媽,但是她本姓鐘,跟我是本家。這個集團在馬來西亞做棕櫚生意,做得非常大。他們也很有愛心,常常做慈善,在馬來西亞沙巴這個地方建了一個“福群醫(yī)院”,一個五星級的慈善醫(yī)院。
在2008年醫(yī)院啟動典禮上,集團的董事兼總經(jīng)理賴藹芳女士致辭中談到:為什么要建這個醫(yī)院?她說了幾點。第一個是她的先父生前曾經(jīng)許愿要建一個醫(yī)院救人,現(xiàn)在是子養(yǎng)親志,實現(xiàn)他父親這個愿望;同時也是用這樣一個行動來感恩母親多年的養(yǎng)育之恩。他們這個醫(yī)院從他父親和母親名字當中各取一個字,父親名字有一個“?!弊郑赣H名字有個“群”字,把“?!焙汀叭骸焙显谝黄鸾小案H骸贬t(yī)院。意思也很好,造福人群,也紀念自己的父母,這是孝道。孝,仁之本也。在致辭中,她還講了“有舍才有得”,中國的文字“舍得”很有意思,你舍了才得,你布施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叭f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F(xiàn)在有錢為什么不好好做點好事?要真正做一個君子,做一個仁人,以財發(fā)身。
她致辭里面有一段話特別感人,我把原文給大家分享。她說:“人生永遠都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當我們?nèi)サ哪且豢?,任誰也帶不走一分一毫!有錢而不舍得用,與窮人沒兩樣,花在自己身上是享福,福盡悲來!但是若能取之社會而又能回饋社會,彼此感恩,又能行善,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價值重如泰山而不枉此生,自己修福積德而又造福人群,一舉兩得,我們又何樂而不為?”
這使我們想起宋朝的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可以說是當時宋朝舉國上下最受尊敬的人物。坐了這么高的位子,也就是做總理了,但是他自己的生活非常地清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范文正公曾經(jīng)買了一個住宅,是蘇州南園這個地方。當時有一個風水先生看了這塊地,他說這個地方不得了,將來會出現(xiàn)很多人才,你的家族會很興旺。范先生一聽這個話,立即就把住宅用地捐出來建了一個學校,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既然出人才,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多好。有舍才有得,結(jié)果他自己四個兒子都做了高官,有兒子做到宰相,有做到公卿、侍郎,個個都是有德有才。而且范家陰德德蔭子孫,到了800年以后,范家還是舉世敬仰,800年不衰。
范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祿全都做布施救濟之用,家里非常節(jié)儉,只能穿布衣。他去世的時候連喪葬費都沒有,全給布施掉了。
孟子里面有一句話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假如我們只想自己富,自己去爭利,這個人一定是不仁。為仁者,像范公不想自己富,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雖然物質(zhì)生活上不富,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富有,不是常人所能及。
明朝有一位進士叫袁了凡,他給自己兒子寫了一篇家書叫《了凡四訓》,里面就講到“舍財作?!?。原話是:“達者內(nèi)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p>
達,通達,對于宇宙一切現(xiàn)象都通達明了叫達者,就是圣人。圣人怎么樣?能夠內(nèi)舍六根,這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整個身體這些器官都能舍;外舍六塵,這是外面的境界,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就是達者,一切所有無不能舍。這個境界當然凡人很難做到的。做不到怎么辦?先布施財物。身外物好舍,先從這里開始舍,慢慢地舍到對內(nèi)不執(zhí)著身體了,對外不受外界影響了,這就是達者。這樣子舍財“內(nèi)以破吾之慳”,慳,是慳貪吝嗇;“外以濟人之急”,可以幫助別人?!笆级銖?,終則泰然”。這可以把欲望、私利去除掉,因為這些東西讓我們不仁。把我們的吝嗇、執(zhí)著放下,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修養(yǎng)。從哪兒做?從修布施開始做,能舍的人才是真正的仁人。
我自己也做了嘗試。學了這些圣賢的經(jīng)典,貴在自己力行,教別人舍自己不舍怎么可以?你舍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就很苦惱?不會。像我過去在大學里面教書,32歲(2005年)的時候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得到終身教職。昆士蘭大學在澳洲也是不錯的大學,它MBA排名在2002年排全澳洲第一,全亞洲第一。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排第23。2005年給我這個“鐵飯碗”了,2006年因追隨恩師凈空老教授去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把這個工作辭掉了。當時廈門大學也邀我做主席教授,80萬的年薪,不用教課,每年寫兩篇論文,一年放三個月假,還給50萬的研究經(jīng)費,是個不錯的工作,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舍掉,專心地來學習圣賢文化。然后才體會到圣賢所說的妙用,這妙用是什么?就是“舍得”二字。
我在澳洲原來有房子,舍掉了;有汽車,舍掉了;有薪水,有名位,舍掉了。得什么?快像出家人的樣子了,得到的是自在。房子舍掉了是不是就沒有房子住了?命里有時終須有,我到哪兒都有房子住,到哪兒講課人家接待都很好,不是住自己的房子那才自在,打掃衛(wèi)生,付賬單挺麻煩的;把汽車舍掉了,到哪兒都有汽車坐,不用自己開車;把薪水舍掉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自己用不上錢了。正像古人,置金錢于無用之地。
所以,這次來北京是受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的邀請,我在這個會上講一個專題,題目就叫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學圣賢之道關(guān)鍵用什么?關(guān)鍵用“習”,習就是實踐,不僅是溫習而已,真正去干,真干,把你所學的道理用在你的生活里。時習,時是常常不斷地要這么做,“學而時習”就能“不亦說(悅)乎”。這個“悅”不是外面的物質(zhì)享受的悅,那種喜悅不是真悅。
這次出來有人送機,不用自己開車,有人開了一部寶馬來送我。他跟我講,現(xiàn)在雖然開著寶馬,還不如以前踩著單車有幸福感。我說為什么?他說,壓力重!你想想你有了寶馬,你能住一房一廳小套間嗎?不行,你得住一個大房子,得配得起這個寶馬。住在公寓,這個公寓是高級、豪華的,別墅也是豪華的。住個大房子你也不能夠就一個人住,你得請保姆、請工人,這錢哪來?你得去賺,拼命地辛苦賺錢。
所以說,不如以前天天踩著單車在街上逛,那時還比較幸福、自在。因為喜悅不是從外來,從我們真正內(nèi)心感受到圣賢之道的利益。舍了之后是不是什么都沒有?不是,越舍越多。佛家里面講的過去生中你舍財,這一生中你就得到財富;今生多舍財,你多做慈善,你的財富只會越來越多,不要害怕。
第一個講歸仁,仁就是愛人,你要多做為人民服務的事情。
第二個是歸“義”,仁義禮智信的“義”。
(二)歸義——義者自利利他
一位美國大學的華裔教授說,人與人之間,乃至父子、兄弟、朋友,其實都是利益交換的一種關(guān)系,我看了之后直冒冷汗。
這個問題不是他現(xiàn)在提出來的,早在兩千年前孟子見到梁惠王時就辨明了。梁惠王見到孟子就說,你老人家來我們國家,給我們國家?guī)硎裁蠢??孟子告訴他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什么開口就說利益?你講仁義,那是真正最大的利益。為什么?因為人有了仁、有了義才能夠互利,只利他而不是只想利己這就是仁。
“利”字本身是一個中性詞,并不是壞的,看你是利己還是利他,利他就是仁義,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義。人人都能利他了,這個社會自然就能夠和諧了。
怎么辦?要靠教育。清朝有一位毛主席最佩服的官員,曾國藩先生,他當時是位高權(quán)重,做了清朝四省總督,在漢人里面沒有超過他的,在滿清政府也做到極點了,在職20年。可是在他死的時候,他家里只剩2萬兩銀子和家鄉(xiāng)一個老屋,在省里沒有造過一個房子,沒有買過一畝田地,做官做到這個樣子可謂是清官了。曾先生對他自己的僚屬宣誓:不取軍中的一錢,寄回家里。數(shù)十年如一日,與三國時代的諸葛公是同一風格。
他家里開銀票行的,當時家里能夠有一張銀票就是很富有的家族,幾萬兩銀子。對他們家來講,家里有幾十張銀票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也不屬于貪污受賄??墒撬挥米约旱奶貦?quán),嚴令禁止自己家人從事銀票的購買,所以家里始終沒有一張銀票。因此,這個家族能夠長盛而不衰。
《大學》里面有一句話說得好:“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碑斎唬瑢叶?,也是如此。曾國藩家族不是聚斂財富,而是守著仁義道德。如果家里有聚斂之臣,一個國家官員只想著搜刮財富、聚斂財富,這個危害比一個偷盜的官員還要更可怕,這會產(chǎn)生民怨。所以國不能以利為利,應該以義為利,真正的利益是講求仁義,社會和諧了人人都幸福。要是大家都爭利,到最后不僅僅是危機,民怨產(chǎn)生起來就不得了了。
歷史上所謂改朝換代都是因為上下爭利。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睜幚麌揖臀kU,真正的君子有大道,這個大道是什么?就是講仁、義、禮、智、信。既然有了大道了何必還要聚斂?這是一種境界,要我們?nèi)フ嬲π小?/p>
(三)歸禮——禮者謙遜自持
第三是講禮,歸禮?;貧w到禮儀上來。剛才講到一個人如果奢侈,他就不講禮了。
《孝經(jīng)》云:“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我曾經(jīng)講過兩次《孝經(jīng)》,一次時間較長,講了40小時,一次時間較短,講了12小時,在網(wǎng)上可以下載聽。孔老夫子的行為體現(xiàn)在
《孝經(jīng)》當中,他里面所說的“道”都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我講孝經(jīng)的題目叫“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
“在上不驕”,是指當官的、富貴的人,在高位不驕慢,那么處在高位也不危險。這是很顯然的,驕奢就會有腐化,就會有危險。高而不危才能夠常守貴,才能保護你的官位,像曾國藩先生做了20多年高官,實在不容易。
我們很歡喜看到國家領(lǐng)導人真的做到這一點了。溫總理在一次對外講話里面表現(xiàn)出誠敬謙和的態(tài)度,說:“感謝人民對我的信任,我是一個普通的人?!弊龅搅恕霸谏喜或湣?。
“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你能夠節(jié)儉,能夠修身,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私利和欲望,能夠謹慎,雖然富足,但是不會溢出來,就不會破家,不會有危機?!皾M而不溢”才能夠常守富。溢是什么?驕奢。
世界上第二大富翁巴菲特常常做慈善事業(yè),自己生活也是非常節(jié)儉的。他慈善捐款總額已經(jīng)達到370億美元了。在一次電視專訪中,我們才了解到他的生活:他現(xiàn)在還是住在50年前所買的一套房子,三間房的house,沒有籬笆,沒有圍墻,更沒有保安。他自己親自開車,沒有司機。他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噴射飛機公司,但是自己從來不搭私人噴射機。他從來不參加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每天休閑生活是弄點爆米花看看電視。從來不帶手機,桌上也沒有電腦,不發(fā)電子郵件,這是滿而不溢。你看這么富有的一個人,生活都這么節(jié)儉,所以我們能想到他能夠保持他的家業(yè)長久不是沒有道理的。而他最難得的是能夠多做布施,他把80%-90%的財產(chǎn)都捐作慈善資金,用來做慈善事業(yè)。
友成基金會介紹里的結(jié)束語也引用了他的一段話:
“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時候?qū)ι鐣兴暙I,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并視此為始終不渝的職志?!?/p>
有千金之產(chǎn)者必然是千金人物。真正富有的那個人,他肯定有一定的德行。這個德行其實是布施,是做慈善的習慣,所以他這一生富貴。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好幾年前曾經(jīng)和巴菲特見過一次面。第一次見面,本來蓋茨認為巴菲特先生是一種“另類”,沒有打算跟他見很長時間,安排了半個小時。結(jié)果兩個人一談,談了十個小時,蓋茨也成了他的信徒。蓋茨自己表態(tài),只留給他的子女一千萬美金的資產(chǎn)和一座價值一億美元的房子,對他的財產(chǎn)來講,這是小意思,其他財產(chǎn)全部捐給慈善事業(yè)。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大富長者,還有我們講的真正的貴人,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德行,這就是不驕奢,而能夠多做慈善,多幫助別人,這是人生的意義之所在。
我們胡主席提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里面講到: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耙恢嘁伙?,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的生活所用的東西來得不容易。在每天吃飯的時候我都念一段感恩詞: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感念師友教導之恩,感念農(nóng)民辛勤勞動,感念同學的互相幫助。常常有這種感恩的心,人才不至于驕奢。
毛主席一件普通的睡衣用了20年,上面有73個補丁,這是一個國家領(lǐng)導人、國家元首的行持。剛才我們講到的地球污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過分地消費,甚至是浪費。在我們浪費的同時,世界上有十億人口在挨餓,所以我們應該節(jié)儉。我們能為地球做一些什么?這里提幾個建議給大家做參考:
歸禮生活的幾條建議:
吃素。要知道每生產(chǎn)一公斤肉類要排放出34.6公斤二氧化碳,相當于開車出門三個小時的排放量。如果你能夠吃素,就可以節(jié)約能源,可以降低能量的浪費,幫助減輕溫室效應。
做廢物的回收。把一些不用的紙張、一些垃圾進行分開處理,節(jié)省能源就是減少污染。
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少用電,多用太陽能。
節(jié)約水資源,洗果菜、刷牙、洗臉的水,不要讓它流走。人現(xiàn)在對水的消耗量已經(jīng)是驚人了,有一句話讓我們聽了之后心驚膽戰(zhàn),說: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
少開車、少使用機動車,出門的時候應該多走路,騎自行車,利用大眾運輸系統(tǒng),以減少能源的消費和氣體排放。
盡量走樓梯而不搭電梯;隨手關(guān)燈,關(guān)閉不必要的電器能源;買節(jié)能的電器,使用節(jié)能燈泡;少用空調(diào),盡量地節(jié)省電能。
我自己是怎么做的?用紙盡量地把空白處用掉再回收。當然我們不是要求每個人都這么做,我也是跟別人學的,把很多的紙,用過的,其實包裝內(nèi)部是空白,剪開之后做我們的便簽。
在飯店里面點菜要恰到好處,不要過量。
出門如果能自己帶筷子、水杯,不要用一次性筷子,節(jié)約木材。
酒店里我們的毛巾、床單盡量重復使用。
這些只是一些小小的提示,幫助我們建立一個節(jié)儉的習慣,這是一種德行。
(四)歸智——智者把握根本
第四個歸智。智慧是什么?懂得抓住根本。人如果是不懂得抓住根本而盲目地去追求利益,往往是利令智昏。賺到的錢也會因為沒有智慧而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智慧是什么?教我們能賺錢,也能花錢;該怎么賺,該怎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