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卞孝萱
中唐詩壇,劉、柳齊名,元、白并稱,此為人所共知之事,而一千年來,評柳、白者多,論劉、元者少,實為學術(shù)上之偏差。鄙人有鑒于此,特致力于劉禹錫、元稹之探索。以劉言,余從六十年代起,先后出版《劉禹錫年譜》、《叢考》、《研究》三書,又校訂其集。猥承海內(nèi)外學者不棄,通訊商量劉禹錫問題,因而締交者多矣,而余最器重者,青年學者、杭州大學肖瑞峰教授也。
瑞峰于吉林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余曾主持其論文答辯,以最優(yōu)評語通過。瑞峰執(zhí)教于杭州大學以及赴日本訪問,均與余通信不斷。今瑞峰完成《劉禹錫詩論》,請序于余。摩挲全稿,老眼增明,愛其才華,欣然命筆。
《詩論》共九章二十八節(jié),按其內(nèi)容,可分為四:(一)論劉之詩歌創(chuàng)作道路;(二)逐一評論劉之抒情詩、詠史詩、諷刺詩、民歌體樂府詩;(三)分別論述劉詩之時代烙印、藝術(shù)風格及詩歌理論;(四)論劉詩之歷史地位及其影響。初閱目錄,已覺不凡,細讀全稿,更見精思。既有縱向追蹤,又有橫向掃描;既有宏觀展示,又有微觀解析;既有正面觀照,又有側(cè)面探尋。體系嚴密,獨具一格,《詩論》特色之一也。此書富于濃郁之理論思辨色彩,卻又非天馬行空式之游談。全稿征引典籍二百余種,每一專題,皆先引錄前人之評語,然后出以己意,或駁論,或申說。材料翔實,言必有據(jù),《詩論》特色之二也。著者不僅對劉詩進行多角度、多方位之評估,兼及同時名家,更以獨得之材料,展示劉詩對日本詩壇之影響。知人論世,視野宏通,《詩論》特色之三也。著者對劉詩不作直線、平面之演繹,而致力于縱橫交錯、時空合一之立體考察,回旋度大,穿透力強,見他人之所未見,發(fā)他人之所未發(fā)。辨析透徹,迥非尋常,《詩論》特色之四也。
綜括以上特色,曰新與深。由于深,所以新。舉例言之,著者論述劉詩之時代烙印時,分層展開:衰颯之氣——中唐國家局勢給劉詩打下之烙??;冷峻之色——中唐政治斗爭給劉詩打下之烙印;昏昧之念——中唐佛教思想給劉詩打下之烙?。痪_靡之音——中唐都市生活給劉詩打下之烙印。逐層深入,新見疊出,具有開拓意義,誠屬難能可貴。
全稿文字優(yōu)美,娓娓動人。如論劉禹錫抒情詩之風力遒勁曰:不畏“衰節(jié)”,唱出意氣豪邁之“秋歌”;不懼“播遷”,唱出正氣凜然之“壯歌”;不服“老邁”,唱出朝氣蓬勃之“暮歌”。又論劉禹錫抒情詩之風義高偉曰:不改初衷,汲汲于未竟之革新事業(yè);不忘舊侶,拳拳于當年之戰(zhàn)斗情誼;不泯宿仇,耿耿于政敵之陰毒行徑。諸如此類,觸目皆是。妙筆生花,引人入勝。一卷在手,獲得學術(shù)與文藝之綜合享受。
劉禹錫是政治家、思想家及文學家。世人對其政治、哲學思想之研究,暫置不論;對其文學作品之研究,亡友徐州師范學院吳汝煜教授曩曾有志于此。惜汝煜已故,不及見《詩論》出版而共賞析之也。以余所見,《詩論》為第一部對劉禹錫詩進行系統(tǒng)研究與綜合考察之學術(shù)專著,洵可謂后來居上、一時無雙矣。
1995年初撰于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