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拋

木天禁語·詩學禁臠 作者:(元) 范?。ㄗ?著 魯華峰(評注) 注


雙拋

【注釋】

(1) 此詩原題作《彭門用兵后經汴路》,見《全唐詩》卷六八四。

(2) 吳融(?—903):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今有《唐英歌詩》三卷傳世?!度圃姟肪砹怂闹亮似咪浧湓姙樗木?。

(3) 隋堤:隋煬帝時沿著通濟渠、邗溝兩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楊柳,后人稱之為隋堤。風物:風光景物。

(4) 鏃(zú):箭頭。

(5) 蘆花無主:楊成本作“鐵衣無土”,此據《全唐詩》改。將:去。

(6) 秋聲:楊成本作“邊聲”,此據《全唐詩》改。暗促:低暗,急促。

(7) 戍鼙(pí):戍鼓。鼙,古代軍中所用的一種小鼓,漢以后亦名騎鼓。

【評析】

所謂“雙拋”,就是在首聯中提出并列的兩件事以引起中間兩聯,中間兩聯句句都與首聯中的這兩件事相對應,或者是分別與之對應,尾聯是總結。如著者所舉的吳融這首《彭門用兵后經汴路》,開頭兩句即分別拋出兩件事:一是首句“隋堤風物已凄涼”,說隋堤上的風光景物已經讓人夠凄涼的了;二是次句“堤下仍多舊戰(zhàn)場”,說大堤之下很多地方都是古戰(zhàn)場。這就讓人聯想到這塊土地自古以來就是戰(zhàn)火頻仍之地,老百姓在戰(zhàn)爭中承受著無窮無盡的苦難,這更讓詩人唏噓嘆息。這里的“隋堤”指的是隋煬帝所修的大運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汴渠。唐代中期以后,國家的財政和關中的物資嚴重依賴江淮地區(qū),而江淮地區(qū)的賦稅糧米主要依靠汴渠漕運輸送到洛陽和關中。正因為如此,以開封、商丘、徐州等地為中心的江淮地區(qū)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是安史之亂以后戰(zhàn)火最為頻仍的地區(qū)之一。頷聯的上句說有人拾到了古戰(zhàn)場的遺物——一顆(也許是幾顆)布滿了青苔的箭頭,這是對應首聯下句中的“舊戰(zhàn)場”一事;下句寫隋堤兩岸的蘆花,這是對應首聯上句中的“隋堤風物”。頸聯的上句寫隋堤秋天各種喑啞低沉的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鳥聲等)和河水急促流淌的聲音,下句寫一望無際的荒野一直向遙遠的天邊延伸,仿佛與天上昏黃的日光連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天到地,到處都是一片枯黃衰敗的景象。這兩句表面上雖然寫的是隋堤秋天的蕭瑟之景,但結合詩題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隋堤遭受戰(zhàn)火之后荒敗凄涼景象的寫照,具有明顯的比興象征意味。因此,這兩句也是同時對應開頭兩句拋出的兩件事。最后兩句是總收,抒發(fā)詩人面對此情此景的深切憂思。

此格在五言律詩中的要求基本相同。如杜甫的《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三:“萬里戎王子,何年別月支?異花開絕域,滋蔓匝清池。漢使徒空到,神農竟不知。露翻兼雨打,開坼漸離披?!笔茁搾伋龆拢阂皇恰叭滞踝印?,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花卉;二是它來自遙遠絕域之地——西域。頷聯和頸聯的各句都分別與此二事相對應。如“異花開絕域”和“漢使徒空到”大體上對應著第二方面,重在突出其來自絕域,而“滋蔓匝清池”和“神農竟不知”則對應著第一方面,重在表現其奇異的特征。當然,首聯只是拋出來,不可能具體深入,而中間兩聯在對應的同時,都對這二事有所深化和推進。

“雙拋”與前面的“二字貫穿”看上去頗為相似,實際上有所不同?!岸重灤笔窃谑茁摰膬删渲蟹謩e設置兩個關鍵詞,中間兩聯以之貫穿,要不離不棄。這兩個關鍵詞通常是全詩描寫的核心景物。而所謂“雙拋”,顧名思義,就是在開頭兩句中分別拋出兩件事,既可以是景,也可以是情,相當于引子,以引出中間兩聯的具體描寫。中間兩聯一方面句句包含此二事,也就是不離這兩個引子,同時又應該有所引申發(fā)揮,由淺入深地把詩情詩境推向深入,尾聯再進行收束總結。

這種雙拋格不僅可作為律詩中篇章的結構之法,也可作為句式的結構之法,即所謂的“雙拋句”。如“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杜甫《曲江對酒》),上句拋出“桃花”,引出后面的“楊花”;下句拋出“黃鳥”,引出后面的“白鳥”。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直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等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