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費(fèi)多爾·伊萬諾維奇·丘特切夫抒情詩情感評述

流淌的心聲 哲思的殿堂:俄羅斯19—20世紀(jì)初浪漫主義抒情詩情感詮釋與評論 作者:周立新 著


1803年11月23日費(fèi)多爾·伊萬諾維奇·丘特切夫(Федор Иванович Тютчев,1803—1873)出生于俄羅斯奧廖爾省的奧夫斯圖格村的一個古老的非常富有的貴族家庭里,丘特切夫家族效忠沙皇多年,享有很高的聲望。費(fèi)多爾曾祖父的日記中記錄下了很多往昔驚險生活的片段——與高加索山民的激戰(zhàn),在戰(zhàn)斗中曾祖父被俘并被販賣為奴……他的曾祖父還曾效忠過彼得大帝。曾祖父的這些非凡經(jīng)歷及其對寫作的熱愛都對小詩人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費(fèi)多爾·丘特切夫繼承了曾祖父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天賦。

費(fèi)多爾·丘特切夫深愛著自己的父親伊萬·尼古拉耶維奇·丘特切夫(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ютчев),他的第一首詩就是10歲時為父親而寫的:“我那慈善家父親,你是善良的真正朋友,是窮苦人的真正靠山(《…отец-благотворитель,друг истинный добра и бедных покровитель》)”。很多時光費(fèi)多爾都是與母親相伴度過的,母親是位極其聰慧的女性,給兒子很深的影響。家庭的幸福,父母的才華給詩人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童年時,每個冬季,小費(fèi)多爾,還有哥哥尼古拉、妹妹達(dá)莉亞都是在莫斯科的家中——一棟又大又漂亮的房子里度過的。在那兒,他們度過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天,全家人在那里一起歡度圣誕節(jié)和新年,家庭的和睦溫暖對費(fèi)多爾的影響很大,他的那種平和儒雅的性格就是在這樣一種家庭環(huán)境中形成的。每當(dāng)春天來臨時全家人就會搬回到自己的家族領(lǐng)地奧夫斯圖格。在那里,費(fèi)多爾的房間正對著一個花園,未來的小詩人整天整天地對著自然的美景入神地朗讀著俄羅斯詩人的詩歌,勸他出去玩兒成了一件難事。詩人的許多歌詠大自然的詩篇都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的。大自然的美景及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在詩人幼小的心靈里打上了抒情浪漫的印記。他的家庭教師是俄羅斯著名的詩人和翻譯家 C.E.拉伊奇(C.E.Раич),同時也是古典文學(xué)大家,他很早就讓費(fèi)多爾愛上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 ——12歲時費(fèi)多爾就開始從事文學(xué)翻譯活動。1818—1822年費(fèi)多爾在莫斯科大學(xué)文學(xué)系學(xué)習(xí),大學(xué)畢業(yè)后,丘特切夫在外交部任職,22歲時被派往慕尼黑工作,主持外交使團(tuán)的工作。“我決定最終定居在俄羅斯……我已經(jīng)厭倦了遠(yuǎn)離祖國的生活”,丘特切夫在從慕尼黑寫給親人的家書中這樣寫道。在近二十年的國外生活中,丘特切夫始終保持著對故鄉(xiāng)、對莫斯科、對俄羅斯的深深熱愛。

國外歸來,剛剛回到故鄉(xiāng)奧夫斯圖格的詩人好像“復(fù)活和蘇醒”一般。他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歌詠大自然、歌詠生命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詩人抒發(fā)著自己真實的情感,書寫著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詮釋,他呼吸著、感受著、快樂著,也悲傷著、憂郁著,對大自然詩人曾經(jīng)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В ней есть душа,вней есть свобода,

В ней есть любовь,в ней есть язык…

它的懷抱中有靈魂,有自由

有愛情,有語言……

丘特切夫詩歌作品中的人在命運(yùn)面前都是脆弱的,但卻是偉大的。他的作品中帶有濃重的宗教思想,他認(rèn)為人們渴望的首先是上帝的愛,信仰才是生存的意義。俄國詩人阿普赫金(1840—1893)在評論丘特切夫時寫道:

В нем злобы не было.Kогда ж он говорил.

Язвительно смеясь над жизнью или веком,

То самый смех его нас с жизнию мирил,

А светлый лик его мирил нас с человеком.

他的心中從來沒有仇恨,

他總是譏諷地笑對人生,

他的笑聲讓我們與生活和解,

歡愉的表情又讓我們學(xué)會了與人共處。

2.1 沉默是一種更深刻的語言

丘特切夫擅長“哲理抒情詩”,在詩人抒情詩句中跳躍著深情舒緩的激情,丘特切夫是一位有著極其深刻豐富內(nèi)心情感世界的詩人,詩人作詩從來不是為了得到贊許和轟動,所有的詩句都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涌動,是內(nèi)心世界流淌著的心聲,宛如這首《沉默吧》(《Молчи》),似乎是詩人的默默自語,是心靈深處的獨(dú)白,又仿佛是內(nèi)心世界自然回蕩著的一首心曲。

Молчи,скрывайся и таи,

И чувства имечты свои –

Пускай в душевной глубине.

Встают и заходят оне

Безмолвно,как звезды вночи,

Любуйся ими – имолчи.

Kак сердцу высказать себя?

Другому как понять тебя?

Поймет ли он,чем ты живешь?

Мысльизреченная есть ложь.

Взрывая,возмутишь ключи,–

Питайся ими – и молчи.

Лишь жить всебесамом умей – Есть

целый мир в душе твоей

Таинственно-волшебных дум;

Их оглушит наружный шум,

Дневные разгонят лучи,–

Внимай ихпенью – и молчи!..

1829,начало1830-х годов

沉默吧,將你的秘密

感情,還有幻想全部藏匿

讓它們在心靈深處

朝霞般升起,夕陽般謝幕

如夜空里的星辰一樣沉默

欣賞它們,無須言語。

如何向另一顆心述說自己?

別人如何理解你?

是否明白你生活的真諦?

說出來的設(shè)想是謊言。

對它的理解,也讓人懊惱,

那就獨(dú)享吧,無須表述。

只要你會生活在自己的心中,

就會擁有神秘的精神殿堂;

別讓塵世的喧囂驚擾它,

別讓白晝的陽光驅(qū)散它,

傾聽它們的歌聲吧,無須告白!

1829年,1830年初

沉默是一種更加深刻的語言,沉默并不意味著沒有感悟,而是蘊(yùn)涵著更深刻的思考。對生命與死亡的深刻哲學(xué)思考一直是很多詩人的創(chuàng)作原動力,這種哲學(xué)沉思在俄羅斯19世紀(jì)詩人的詩作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俄羅斯著名三大古典詩人普希金、丘特切夫、萊蒙托夫等都在各自的詩作中深刻地表達(dá)了對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苦苦思索。但是將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非常藝術(shù)化地寫進(jìn)詩篇,丘特切夫可謂是這些文學(xué)大師中的佼佼者。丘特切夫是一位擁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哲學(xué)思想的詩人,詩中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看破紅塵”的冷漠,在他的哲學(xué)觀念里,生命物種之間都具有著共同的生命過程,是萬物自然成長的結(jié)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丘特切夫也視功名利祿為身外之物,從來沒有刻意追求過。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窺視到俄羅斯古老貴族的儒雅之氣,又可看到一個智慧哲人的思想閃光,更能領(lǐng)略到一位真正的詩人所具有的生活感悟,從他的詩作中我們更能享受到語言藝術(shù)的優(yōu)美。

這是詩人的一首自嘲詩,從這首詩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詩人的心中有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獨(dú)感。內(nèi)心世界里涌動著的豐富思想與情感形成了一個美麗的精神世界,可是這個世界沒有幾人能真正看懂,那索性就將他關(guān)閉吧,去獨(dú)自欣賞、獨(dú)自享受。優(yōu)美的語言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郁與無奈,這是丘特切夫抒情詩歌的典型風(fēng)格。

又如,丘特切夫在寫于1836 年的《你的眼中沒有情感》(《И чувства нет в твоих очах》)一詩中,以第二人稱“你”對自己進(jìn)行了自勉與告誡。

Ичувства нет в твоих очах,

И правды нет в твоих речах,

И нет души втебе.

Мужайся,сердце,до конца:

И нет в творении Творца!

И смысла нетв мольбе!

1836 г.

你的眼中沒有情感,

你的話語中沒有正義,

你的心中沒有靈魂。

心靈啊,堅強(qiáng)到底吧,

上帝不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

祈禱也是毫無意義的!

1836年

在這首小詩中丘特切夫流露出了對宗教的懷疑。在丘特切夫的哲學(xué)世界中,他一直在求索著自然與生命之間的關(guān)系與奧秘,在詩人的哲學(xué)抒情詩中,可以看得出,詩人在苦苦地追尋著這一問題的答案。丘特切夫的哲學(xué)觀深受古希臘哲學(xué)思想和法國、德國等西方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如法國哲學(xué)家帕斯卡爾、盧梭,德國哲學(xué)家謝林等。詩人在多位哲學(xué)家的思想中間試圖尋求到一個最為科學(xué)合理的綜合哲學(xué)觀點(diǎn),在不斷思索和探求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dú)特的哲學(xué)思想。

與丘特切夫同一時代的德國古典哲學(xué)家謝林(1775—1854)有關(guān)自然、人與時間關(guān)系的哲學(xué)觀深深影響著詩人。謝林認(rèn)為:自然與人體驗的是同一個時間,人的命運(yùn)就在時間之中,發(fā)展是矛盾推動的,世界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丘特切夫以自己的觀察、體驗與沉思思索著答案,他將自己的哲學(xué)思索寫進(jìn)了詩歌。丘特切夫詩歌中的哲思構(gòu)成了俄羅斯19世紀(jì)古典詩歌中的現(xiàn)代元素,因此,一些學(xué)者將其稱為“現(xiàn)代”詩人。他的詩歌正是因為具有了這些哲思的美才具有了長盛不衰的生命力,以至于今日讀起來仍然覺得隱含在其詩歌中的哲學(xué)思想也正是今人苦苦思索的內(nèi)容。

丘特切夫的這種自然哲學(xué)派詩歌也深深地影響著很多文學(xué)愛好者,例如,下面這首摘自網(wǎng)絡(luò)中的《一個人的草原》(愛魚)就與《沉默吧》具有相近的思想內(nèi)容。

一個人的草原

霞光漫撒到腳邊

任腳下的路遙遠(yuǎn)

心沒有彼岸

……

一個人的草原

也有一千道風(fēng)景

而且每道都一樣

五彩斑斕

……

是的,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處這樣的地方——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珍惜這片心靈凈土!即使是在煩事紛擾的塵世,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你都不會被茫然所困,你永遠(yuǎn)都會擁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靈。

2.2 生命是一種力量生命是一種感動

大自然抒情詩是丘特切夫詩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大自然抒情詩篇中,作者謳歌大自然,贊美生命的活力。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風(fēng)霜雪雨、天空云朵、樹木花草等自然萬物都是詩人謳歌贊美的對象。大自然中帶著生命欣喜的春天更是丘特切夫不惜揮灑筆墨全心詠嘆的季節(jié),每當(dāng)春天來臨的時候,詩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也同自然萬物一同充滿活力,詩人有關(guān)春天的創(chuàng)作頗豐,被后人廣為傳誦的有《春水》、《春天的雷雨》、《新葉》、《看,樹木在變綠》、《春》等。在丘特切夫歌頌春天的詩篇中,大多以歡快明亮的曲調(diào)見長。春天是大自然蘇醒的季節(jié),這也是與大自然共生的所有生靈的歡樂季節(jié),生命開始在這個季節(jié)成長,作者總是帶著欣喜的筆調(diào)來歡快地描寫春天。在作者的筆下,自然萬物都有著自己的靈魂,有著自己的情感,在《春水》(《Весенние воды》)中詩人寫道:

Еще вполях белеет снег,

Аводы уж весной шумят—

Бегут и будят сонный брег,

Бегут и блещут и гласят…

Они гласят во все концы:

“Весна идет,весна идет!

Мы молодой весны гонцы,

Она нас выслала вперед!”

Веснаидет,весна идет!

И тихих,теплых,майских дней

Румяный,светлый хоровод

Толпится весело за ней.

1830 г.

田野上的積雪還未消融,

河水已開始了春天的歌唱,

奔騰著喚醒夢中的河岸,

奔騰閃耀,一路宣告……

向所有的角落宣告:

“春天到,春天到!

我們是初春的信使,她派我們提前來通報!”

春天到,春天到!五月的日子寧靜而溫暖,跳舞的人們?nèi)莨鉄òl(fā),快樂追隨著春天一起到達(dá)。

1830年

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充分領(lǐng)略到丘特切夫慣用的擬人手法,自然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的。在他的筆下,河水在歌唱,河岸也剛剛從夢中醒來。春水——春天的使者,詩中將春水進(jìn)行了擬人化的描寫,作者內(nèi)心的歡樂也猶如這春水奔涌在筆端。

春水,在俄羅斯語言中是一個具有文化含義的概念,本詩中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diǎn)。俄羅斯冬季漫長,在經(jīng)歷了長久的耐心等待之后,人們期盼春天的心情已經(jīng)急不可待。春天到來的第一個特征就是積雪融化、河面解凍,融化的雪水流入小溪河流和湖泊,于是水漲起來了,這就意味著春天的腳步已經(jīng)到了。因此,“春水”這個詞語是讓俄羅斯民族感到無比愉悅和歡欣的一個字眼。詩中,作者賦予“春水”以生命,她歌唱著、奔騰著、呼喚著、跳躍著、閃耀著、宣告著……一句“奔騰閃耀,一路宣告”將全詩帶入情感的高潮,“春天到,春天到!”富有激情的宣告將快樂進(jìn)行了渲染。

本詩思想內(nèi)容很簡單,就是描寫春天來臨帶給人們的歡樂,詩歌雖然非常簡練,卻帶給讀者無比歡快的心情和想像:積雪已經(jīng)融化,陽光明媚起來,天氣暖和起來,萬物復(fù)蘇了,大自然美好的季節(jié)就要來到了,隨之到來的是人們的歡樂。

冰消雪融,融掉的還有人們一冬的寂寞和苦悶,大自然的美麗帶給人類的歡樂是最純真的快樂。

在另一篇描寫春天的詩作《春天的雷雨》(《Весенняя гроза》)中,作者以獨(dú)特的視角,選擇了春天的雷雨,將它稱為上帝送給大地的歡歌。

Люблю грозу в начале мая,

Kогда весенний,первый гром,

Kак бы резвясяи играя,

Грохочет в небе голубом.

Гремят раскаты молодые,

Вот дождик брызнул,пыль летит,

Повисли перлы дождевые,

И солнце нити золотит.

С горы бежит поток проворный,

В лесу не молкнет птичий гам,

И гам леснойи шумнагорный—

Всевторит весело громам.

Ты скажешь:ветреная Геба,

Kормя зевесова орла,

Громокипящий кубок с неба,

Смеясь,на землю пролила.

1828 г.1854 г.

我喜歡那五月初的雷雨,

春天的第一場雷雨來臨,

猶如一群孩童在玩耍嬉戲,

喧鬧聲滾過湛藍(lán)的天空。

清脆的雷聲滾過天空,

陣雨猛然灑向大地,濺起塵土飛揚(yáng),

串串雨珠在空中懸掛,

陽光給雨珠鍍上金華。

雨水匯成的小溪從山澗奔流而下,

林中的鳥兒在嘰喳地喧嘩,

森林里的鳥鳴和山中的水聲,

歡快地應(yīng)和著雷鳴。

你會說:輕浮的赫伯,

一邊喂著宙斯的蒼鷹,

一邊笑著將杯中沸騰的雷聲,

從天庭灑下。

1828年,1854年

這是一首歌頌五月的詩篇,仿佛歡樂的鼓聲從心靈滾過,五月帶來的是歡欣與震撼。

五月是俄羅斯大地最美好的季節(jié),春天駐足大地,萬物生長,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洋溢著成長的快樂,就連雷聲都猶如孩童的喧鬧,是一種稚嫩、清脆而又響亮的聲音,是孩童的歡歌!是希望的歡歌!萬物的成長需要雨露,春雨是大自然萬物的期待。春雷響起,猶如吹響了歡樂的號角,向世界宣告:春雨來了!滋潤萬物生靈的春雨來了!全詩第一段中將雷聲與孩童的喧鬧聲作比,是丘特切夫慣用的比喻法。全詩開篇“我喜歡那五月初的雷雨”奠定了全詩歡樂的格調(diào)。“喧鬧聲滾過湛藍(lán)的天空”點(diǎn)出了五月雷雨的特征,來去匆匆,不占用人們珍愛無比的春日陽光,春天的雷雨愈發(fā)讓人喜愛。

第二段描寫春雷滾過,春雨突降的景色?!盀R起塵土飛揚(yáng)”點(diǎn)出了春雨的“急”和大地的“渴”,大地久已期待這甘霖,春雨適時而至,雨中的珠簾映著陽光,是一種珠光閃爍的美景,讀者也仿佛置身其中,嗅著春雨裹著泥土的芬芳,感受著春雨的美麗。詩人將視覺拉遠(yuǎn),投向遠(yuǎn)方,投向山谷——“雨水匯成的小溪從山澗奔流而下”。此處,作者也不忘聲音的描寫——水聲、鳥鳴、雷聲。

全詩以浪漫的想像結(jié)尾,將一幅“赫伯喂鷹”圖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哦,原來是赫伯一邊在喂鷹,一邊微笑著將杯中沸騰的雷聲灑向人間,也將歡樂灑向了人間。

全詩的特點(diǎn)重在聲音的描寫上,是一首春天的交響曲,這部交響曲中,我們聽到的是雷聲,孩童的喧鬧聲,鳥鳴聲,潺潺的流水聲……

從這首詩中,我們聽到的是春雷奏響的樂曲,看到的是“珠簾閃爍、溪水奔騰”的美景,想像的是“赫伯喂鷹”的神話,得到的是春雨帶來的歡樂。

這是一首描寫春天雷雨極為成功的詩作,詩中有聲、有景、有畫、有想像、有歡樂。

透過這春天的號角,我們仿佛也聽到了詩人心中的雷聲,那是一首不平靜的、寫給生命的歡歌。

生命是一種力量,它以自己蓬勃的生長感動著詩人。詩人以哲學(xué)家的眼光觀察著生命,以詩人的情懷歌頌著生命。丘特切夫?qū)ι乃伎荚从谧钫鎸嵉拇笞匀唬麖臒o數(shù)個細(xì)微之處捕捉著生命的痕跡,感受著生命的氣息,傾聽著生命的歌聲,在《新葉》(《Первый лист》)一詩中,作者將這種對生命的觀察與思考描述到了極致。

Лист зеленеет молодой.

Смотри,как листьем молодым

Стоят обвеяны березы,

Воздушной зеленью сквозной,

Полупрозрачною,как дым…

Давноимгрезилось весной,

Весной илетом золотым,—

И вот живые эти грезы

Под первым небом голубым

Пробились вдруг на свет дневной.

О,первых листьев красота

Омытых всолнечных лучах,

С новорожденною их тенью!

И слышно нам поих движенью

Что в этих тысячах и тьмах

Не встретишь мертвого листа.

Май1851 г.

樹葉泛著新綠。

看啊,那片佇立的白樺

多么嫩綠青蔥,

空氣中也漾著綠意,

猶如若隱若現(xiàn)的青煙……

它們已將春天幻想了很久,

夢見了春天和金色的盛夏,

現(xiàn)在這些夢境就在眼前

在那從未見過的碧空之下

在陽光中驟然綻放出新芽。

哦,那嫩葉的美麗

是由于陽光的洗禮,

祝賀它們長成綠蔭!

我們從嫩葉的沙響中聽出

在這萬千新葉之中,

沒有一片枯葉飄零。

1851年 5月

春天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詩人的情懷也在春天勃發(fā),隨著那片片綻放的綠葉,一種新生命帶來的喜悅之情充盈心間,詩人的字里行間雖然不見描寫快樂的詩句蹤影,卻可以讓讀者步步感受到曼妙春日帶來的喜悅心情。幾乎所有的詩人都鐘愛春天,因為春天是生命萌發(fā)和成長的季節(jié),綠色是春天的色彩,也是詩人心情的色彩。丘特切夫喜愛春天,在他謳歌大自然的詩作中,春天的詩篇占據(jù)了很重要的位置,前文中欣賞評論過的《春水》、《春天的雷雨》、《看,樹木在變綠》等都是描寫春天的膾炙人口的名篇。

詩歌首段描寫的是春天的色彩——綠。“樹葉泛著新綠”、“多么嫩綠青蔥”,這綠似乎也給空氣涂抹了色彩;“空氣中也漾著綠意”,而且這綠是靈動的綠、飄移的綠;“宛如若隱若現(xiàn)的輕煙”,詩人的筆墨給綠賦予了動感,這春天的綠,不只是眼睛看得到的,還是可以感覺到的,似乎是可以用手去捕捉,可以與之共起舞。多么神奇美妙的綠色,這是新葉的色彩,更是春天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是舞動著的色彩,是流淌著的色彩,是生命和心靈的色彩!詩人對春綠的描寫從視覺的捕捉到心靈的捕捉,可謂絕妙神來之筆。

第二段作者描寫了陽光下新葉初綻時的那美妙一刻,它們是帶著夢想來到這個世界的,碧空、陽光 ——夢境中的一切出現(xiàn)在眼前,那是一種何等的喜悅!作者并沒有敘述那種夢想實現(xiàn)的喜悅心情,但是讀者卻分明完全沉浸在快樂之中。這種喜悅是自身生命勃發(fā)的喜悅,同時也是感悟生命成長所帶來快樂。大自然是多么神奇,生命之間都有著相通的感悟:生命降臨帶來的是喜悅,成長帶來的是喜悅。在感受生命的過程中,我們領(lǐng)悟到的是一種力量,一種無法阻擋的生命勃發(fā)之力,它蓬勃向上,令人振奮;我們領(lǐng)悟到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它樂觀無畏,令人感動。

詩人欣賞美麗,贊美陽光,新葉的美麗是陽光的洗禮鑄就,是陽光將新葉哺育成蔥蔥綠蔭!隨后,詩人的筆觸從視覺轉(zhuǎn)入聽覺,聽綠葉的沙響,聽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這萬千新葉之中,沒有一片枯葉飄零”將全詩推入情感高潮,詩人也在高潮處收筆,將最濃烈的情感裝入了讀者的心中……

走進(jìn)綠色

它將我融化

只有心率

伴著綠色搏動

世界無聲綠色在流淌它將我的心染綠

然后

我也化成

這世界里的

一抹綠光

——愛魚,2008年 5月1日

綠色是大自然的原色,是生命的顏色,走進(jìn)綠色,走進(jìn)生命,生命在綠色中綻放,生命在綠色中成長,在這萬千新葉之中,沒有一片枯葉飄零……

是的,春天和綠色是大自然生命復(fù)蘇的季節(jié)與象征,詩人對春天的描寫讓讀者感動。在詩人的筆下,大自然每個季節(jié)都有它的迷人之處,詩人也同樣非常熱愛秋天,綻放一夏的熱情已讓人感到疲倦,秋天來臨也帶來了清心的空曠,秋天似乎在轉(zhuǎn)瞬間將心靈的田野拉伸得無限廣闊,所有的思緒似乎在半空中隨著云朵飄浮,在《初秋的日子》(《Есть в осени первоначальной》)中作者感嘆道:

Есть в осенипервоначальной

Kороткая,нодивнаяпора—

Весь день стоит как бы хрустальный,

И лучезарны вечера…

Где бодрый серпгулял и падал колос,

Теперь уж пусто все—простор везде,—

Лишьпаутины тонкийволос

Блестит на праздной борозде.

Пустеет воздух,птиц неслышно боле,

Но далеко еще до первых зимних бурь—

И льетсячистая и теплая лазурь

На отдыхающее поле…

1857 г.

初秋的日子

是一段短暫而美妙的時光,

白晝?nèi)缢О阃该鳎?/p>

黃昏也無比輝煌……

飽滿的谷穗剛還在與鐮共舞,

而如今四周已一片遼闊,

只有那細(xì)細(xì)的蛛絲

還在空曠的壟溝里閃爍。

空氣越發(fā)純凈,鳥聲也已沉寂,

冬日的初雪還很遙遠(yuǎn),

只有一片清澈溫暖的蔚藍(lán)

傾瀉在休閑的田野……

1857年

在這首詩中,作者著筆秋日的空曠與沉靜,白晝與黃昏的界限明朗清晰起來,夏季的繁華落盡,田野大地中日漸清爽干凈起來,心情也如同田野一般變得純凈,是一片與天空一般的蔚藍(lán)色心情。篇幅不長的一首詩中有遠(yuǎn)景——白晝、黃昏,四周已一片遼闊;有細(xì)節(jié) ——壟溝里細(xì)細(xì)的蛛絲;有色彩——純凈透明、蔚藍(lán);有聲音——鳥聲也已沉寂。更讓讀者喜愛的是最后一行詩句:“只有一片清澈溫暖的蔚藍(lán)傾瀉在休閑的田野……”顏色竟然還可以像水一樣傾瀉在田野上,田野也是一片廣闊的蔚藍(lán),而且這蔚藍(lán)的顏色是流動著的,它將天空和大地融為一體,它將天空和大地洗潔一新,如此美妙的詩句令人贊嘆不已。透過這明媚純凈的秋日陽光,讀者可以直接觸摸到詩人的情感,它也如同這秋日的天空和大地,是一種蔚藍(lán)色的透明與沉靜??梢?,丘特切夫詩歌的美感是流動著的,從字里行間直接流淌入讀者的心中。

從丘特切夫描寫大自然的詩篇中可以看出,詩人喜愛季節(jié)更替的時節(jié),如初春、初秋等。在丘特切夫的自然哲學(xué)體系中,世間萬物都是在對立的矛盾中運(yùn)動變化著的,變化是由矛盾引起的,變化使矛盾得到解決達(dá)到統(tǒng)一,進(jìn)入和諧狀態(tài);而和諧不是靜止的,在運(yùn)動中又產(chǎn)生新的對立與矛盾,然后又在新的運(yùn)動中進(jìn)入統(tǒng)一和諧狀態(tài),如此反復(fù),矛盾是萬物運(yùn)動發(fā)展的源泉。大自然是一個具有情感的生命體,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處在不停的運(yùn)動變換之中,它呼吸著、跳躍著、閃動著、變化著,生命就是大自然的意義。丘特切夫十分熱愛大自然,他喜歡將自己完全融于自然之中,欣賞它的歡欣與寧靜,體會它的寬廣與博大,感受它的美妙與律動。在與自然的相處中,他將自己的心放在每一棵生命勃發(fā)的綠葉上,放在每一朵初綻的花心中,放在每一滴降臨的雨珠里,歡喜地領(lǐng)略著大自然中的一切。

丘特切夫認(rèn)為大自然是永恒的,人類應(yīng)該永遠(yuǎn)融入大自然中,融入到大自然的永恒之中。在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之中,人類應(yīng)該順從大自然。時光匆匆,老去的只是自然界的生命體,而大自然年復(fù)一年,春去秋來,以不變的順序唱著永恒的曲調(diào)。因此,大自然中人類的生命個體應(yīng)在有限的時光內(nèi)充分接受大自然的撫慰,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景與生命激情的饋贈,這才是最智慧的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2.3 矛盾對立是自然社會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源泉

對大自然的深刻思索是丘特切夫哲學(xué)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在丘特切夫的自然觀中,大自然是永恒而和諧的,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處于運(yùn)動變化的過程中,運(yùn)動的始動力是自然體內(nèi)的對立與矛盾。大自然中的人類無法改變自然存在的規(guī)律,因此,人類應(yīng)順應(yīng)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應(yīng)熱愛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丘特切夫在詩歌中大量描寫大自然,表達(dá)自己對大自然母親的深深眷戀之情,無論春夏、雨雪,都是詩人筆下的頌歌,丘詩中有大量的歌頌大自然的優(yōu)美詩句,上文中已經(jīng)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闡述。但丘特切夫不僅描述大自然的迷人美景,他也描寫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萬種風(fēng)情,在《夜晚的天空如此陰郁》(《Ночное небо так угрюмо》)中,詩人這樣描寫電閃雷鳴的夜空:

Ночное небо так угрюмо,

Заволокло совсех сторон.

То не угроза и не дума,

То вялый,безотрадный сон.

Одни зарницы огневые,

Воспламеняясь чередой,

Kак демоны глухонемые,

Ведут беседу межсобой.

Kак по условленному знаку,

Вдруг неба вспыхнет полоса,

И быстро выступят измраку

Поля и дальние леса.

Ивот опять все потемнело,

Все стихло в чуткой темноте—

Kак бы таинственное дело

Решалось там—на высоте.

1865 г.

夜晚的天空如此陰郁,

它被濃霧籠罩。

那不是危險也并非沉思,

而是一場萎靡凄涼的夢境。

天邊閃電擦亮的火花,

明亮交錯,此起彼伏,

如同聾啞的妖魔,

在無聲地對話。

似乎是按照約好的信號,

天空瞬間燃亮了一隅,

田野和遠(yuǎn)處的森林

剎那間在電光下顯現(xiàn)。

而后又重新沉入了黑暗,

一切又歸于寂靜的夜色,

仿佛在那兒——在云深處

正在決定著某種神秘之事。

1865年

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雷雨前夜晚的天空進(jìn)行了生動的描述。丘特切夫?qū)σ雇黻幊恋奶炜照归_了豐富的聯(lián)想——“天邊閃電擦亮的火花,明亮交錯,此起彼伏,如同聾啞的妖魔,在無聲地對話”。在丘特切夫的哲學(xué)觀中,大自然世界時刻處于運(yùn)動之中。矛盾是事物運(yùn)動發(fā)展的根本原因,詩人善于捕捉事物的矛盾對立面,善于從對比中得出思考的結(jié)論,因此,丘特切夫喜歡觀察矛盾鮮明對立的景色,如季節(jié)交替時的景色初春、晚秋等。此時,兩個季節(jié)的碰撞,使事物的矛盾得以彰顯,冬日的白雪與溫暖的春風(fēng)、回歸的大雁并存,秋葉的紅暈與冬日的初寒共時。突出矛盾的存在,觀察矛盾的斗爭,感悟事物的發(fā)展,這些都是詩人哲思的源泉??梢姡娙藢ψ匀坏乃伎紵o處不在。

本詩中,作者選取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著矛盾的自然景色,閃電的火花與陰沉的天空是一對鮮明的矛盾對比——閃光與陰沉、明亮與黑暗,猶如人的生活態(tài)度,是追逐理想讓生命閃光,還是隨波逐流、暗淡消沉。詩歌的結(jié)尾給讀者留下了懸念:閃光照亮了黑暗中的一切,而后一切又都?xì)w于黑暗,“仿佛在那兒——在云深處,正在決定著某種神秘之事”。矛盾對立程度的積累導(dǎo)致事物的質(zhì)變,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本詩結(jié)尾令人揣測,似乎是某種巨大的變革即將來臨,或許就是一場疾風(fēng)暴雨。

雖然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廢除農(nóng)奴制的改革,但俄羅斯的沙皇專制制度并沒有發(fā)生本質(zhì)性的改變,勞動人民并沒有獲得基本權(quán)利,俄羅斯向近代化邁進(jìn)的步伐仍然緩慢而艱難。社會制度仍舊像這陰沉的天空沉悶而令人窒息,但遠(yuǎn)方天際的閃光就像希望的火種,在那陰沉的云后“正在決定著某種神秘之事”給人以期待與希望。

2.4 時間與自然的永恒與無情

丘特切夫的哲學(xué)思考中,對時間流逝的感慨與無奈,對時間的悲情一直都是其詩歌作品中自然與人中的一個主題。時間以它不變的面孔,以其不老的無情洗滌著世間的一切,人類社會中的一切都在永恒的運(yùn)動中發(fā)展變化著,更替淘汰著,時間在大自然中猶如一把刻度尺,丈量著變化的過程,一切生命體都是時間的奴仆。即使四季輪回,春去春來,但再度萌發(fā)的生命已是新體,逝去的永遠(yuǎn)逝去,再生的已不是原來的生命,一切已逝的生命都將被時光所埋葬,永恒的是自然,永恒的只是一種存在,永恒的只有時間。

丘特切夫很早就悟出了這一哲學(xué)真理,因此,世間的物質(zhì)繁華、功名利祿在詩人的眼中都是高空中的鶴影,草地上的清風(fēng),只是瞬間的掠過。丘特切夫?qū)ιc自然的本真探討,對時間與存在的辯證思考,對矛盾與統(tǒng)一的感悟使得詩人對自然界的理解達(dá)到了眾生難以祈望的高度。詩人猶如站在茫茫宇宙中俯視地球上的萬物眾生,這種哲學(xué)思考也將詩人推舉到了一個高處不勝寒的人生境地,曲高和寡,詩人將思索寫進(jìn)詩篇,將思索中生成的情感裝進(jìn)語言優(yōu)美感人的詩句。詩人在《無眠》(《Бессонница》)一詩中記錄與抒發(fā)了對時間的思考與悲情。

Часов однообразный бой,

Томительная ночи повесть!

Язык для всех равно чужой

И внятный каждому,как совесть!

Kто без тоски внимал изнас,

Среди всемирного молчанья,

Глухие времени стенанья,

Пророчески-прощальныйглас?

Нам мнится:миросиротелый

Неотразимый Рок настиг—

И мы,в борьбе,природой целой

Покинуты на нас самих.

И наша жизнь стоитпред нами,

Kак призракна краю земли,

Ис нашимвеком и друзьями

Бледнеет в сумрачной дали……

Иновое,младое племя

Меж тем насолнце расцвело,

А нас,друзья,и наше время

Давно забвеньем занесло!

Лишьизредка,обряд печальный

Свершаявполуночный час,

Металла голос погребальный

Поройоплакивает нас!

1829 г.

時鐘單調(diào)地滴答作響,

猶如午夜的故事令人困倦!

那每個人都聽得懂的語言

如此公正,對所有的人都同樣陌生!

曠世的沉寂中,

那些暗淡消沉的歲月里,

我們中有誰在無憂地傾聽,

那預(yù)言和離別的聲音?

我們感受到了:這清冷的世界

那命中注定的打擊,

我們,在抗?fàn)幹?/p>

大自然也不將我們眷顧。

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面前,

如天涯海角的幻影,

與我們的時代和朋友

在那陰沉的遠(yuǎn)方逐漸暗淡……

那年少的后起之秀

正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而我們這一輩

早已被我們的時代徹底遺忘!

只是偶爾,

午夜的憂傷儀式,

那葬禮的鐘聲

有時是在為我們哭泣!

1829年

感慨時光的流逝是每個詩人都有的情結(jié),沒有人能夠阻擋時間的河流,也沒有人能夠改變時間的進(jìn)程。人類作為自然萬物中的一個生物種類,臣服著大自然的時間規(guī)則?!皶r過境遷,物是人非”不知是多少詩人心中不息的詠嘆調(diào)。人類將生命的一切變化歸為時間的殘酷與無情,人類對時間懷有一種恐懼無奈之情。參悟引發(fā)感慨,感慨促使情生。

人類在時間的流逝中感悟著,憂傷著,一切生命個體都是自然中的瞬間,時間的旅途沒有盡頭,而人生的旅程卻如此短暫。時間沒有容顏,它宛如無底的黑洞,用不變的速度消磨著所有生命體的生命感知,剝奪著它的生命,然后以無邊的黑暗將其吞噬。

這首《無眠》抒發(fā)了丘特切夫?qū)r光流逝的感傷情懷。時鐘滴答的聲響就是時間的腳步聲,它的枯燥與單調(diào)令人感到困倦,它一成不變,公正地對待著每一個人,無論生死,無論悲喜。時間的腳步聲是每個人都聽得懂的一種語言,它告訴所有生靈——沒有永恒的生物體,只有永恒的時間。

第四段中丘特切夫直抒胸臆——我們在度過我們的生命,生命在一點(diǎn)點(diǎn)消失和遠(yuǎn)去,猶如那天邊的幻影,猶如那天邊漸逝的霞光,一點(diǎn)點(diǎn)暗淡下去,直至消失在那遙遠(yuǎn)的荒涼之地?!拔覀儭迸c“我們的時光”都將最后沉沒在時間的河流之中,不留痕跡。如此空曠寂寞的時間悲情是丘特切夫時間哲學(xué)思考的結(jié)果。大自然如此深沉,它對人類生命歷程不聞不問,在“我們”經(jīng)受命運(yùn)的打擊時,它也“從不將我們眷顧”,任“我們”掙扎、抗?fàn)?,大自然用時光的鎖鏈緊緊地桎梏著人類。第五段中作者直接表達(dá)著內(nèi)心世界的失落與無奈——新舊交替是大自然永恒的規(guī)律!結(jié)尾段以傷感表達(dá)為主旋律,語言憂郁而情濃,是《論語子罕篇》中一聲“逝者如斯夫”的千年長嘆。

在中外詠嘆時間流逝的詩篇中,時間意象通常較為固定,一般為以下幾種不變物態(tài)意象:河水、太陽、月亮,以及春風(fēng)、秋葉、冬雪等一些與季節(jié)更替緊密相關(guān)的自然之物,這些物質(zhì)構(gòu)成了大自然的時間意象體系。這些意象具有不變性、穩(wěn)定性或重復(fù)性。如果將時間意象進(jìn)行劃分,可將其分成一級意象和二級意象。太陽、月亮、河水等為一級意象,日出月落、河水奔流令人首先聯(lián)想的就是時間的流逝,直接促成感慨時間情感的生成;而自然景象中的春風(fēng)、秋葉等反映季節(jié)更替變換的為二級意象,通常首先刺激的是人體的感覺器官,讓詩人在注意到自然景色變換,欣賞自然風(fēng)光的過程中發(fā)出冬去春來、落葉知秋等時光流逝的感嘆。這種時間意象概念的內(nèi)容在不同民族的文學(xué)作品中也不是完全重合的,如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白露、秋蟬、落花等都可為物態(tài)時間意象,而在俄羅斯文學(xué)中這些事物的時間意象內(nèi)容就相對欠缺,因此,文化背景、地理條件等都是影響意象形成的因素。

在《無眠》中,作者運(yùn)用了時鐘滴答的響聲作為時間意象,將時鐘滴答的枯燥不變進(jìn)行了渲染,在開篇處就點(diǎn)出了時間的永恒性,為下文抒發(fā)對時間冷酷無情的感慨進(jìn)行了成功的鋪墊。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詩人在對時間的深刻感悟與思索中,形成了自己對生命與自然的哲學(xué)觀點(diǎn),在這個獨(dú)特的內(nèi)心思想意識體系中,對時間的思考與認(rèn)識是哲學(xué)家詩人的一個文學(xué)創(chuàng)作自然源泉,這個源泉流淌出來的清泉中倒映著詩人的時間憂患情感,這種情感流淌在所有哲學(xué)詩人的詩句之間,雖然時濃時淡,但永遠(yuǎn)都可引起讀者的同悲同嘆及共鳴與回聲。

2.5 親情是一首動人的生命情感之歌

親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生命旅程中最珍貴的情感之一。丘特切夫的兄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丘特切夫(1800—1870)是詩人為數(shù)不多的摯友之一,也可以說是唯一能夠真正理解詩人思想的知己。兄長的去世對丘特切夫打擊非常大,自杰尼西耶娃1864年去世之后,丘特切夫就一直郁郁寡歡,因此,兄長的離世使得詩人的晚景更加凄涼。安葬兄長之后,在從莫斯科返回到圣彼得堡的路上,丘特切夫?qū)懴铝恕缎珠L》(《Брат》)一詩。詩中表達(dá)了詩人對兄長的摯愛之情。雖然在家庭之外詩人有著眾多的朋友,但沒有一位朋友可以與之進(jìn)行心靈深處的對話與探討,述說內(nèi)心深處的思考與秘密,唯獨(dú)在兄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丘特切夫面前詩人可以敞開心扉,詩人與兄長之間是真正的心靈上的朋友。詩人對待兄長不僅是以一種兄弟間的手足情感,而且還有一種自幼年起就深深依賴的如父子之間的親情。比丘特切夫大三歲的兄長自童年時起就是詩人最親近的人,他們思想相近,彼此信賴與理解,彼此互相支持與幫助??梢哉f,在丘特切夫一生的情感世界里最重要的兩個人就是杰尼西耶娃與尼古拉·伊萬諾維奇,一個是詩人的愛情天地,一個是詩人的親情世界。兄長的去世讓詩人的生命世界變得空曠而寂寞。

Брат,стольколетсопутствовавший мне,

И ты ушел,куда мы все идем,

И я теперь на голой вышине

Стою один—и пустовсё кругом.

И долго ли стоять тут одному?

День,год-другой—и пустобудет там,

Где я теперь,смотрявночную тьму

И,что со мной,не сознавая сам……

Бесследно всё—и так легко небыть!

При мне иль без меня—что нуждыв том?

Всё будет то ж—и вьюга так же выть,

И тот же мрак,и та же степь кругом.

Дни сочтены,утрат не перечесть,

Живаяжизнь давно уж позади,

Передового нет,и я как есть

На роковой стою очереди.

11 декабря1870 г.

陪伴我多年的兄長,

你去了我們所有人都正去的地方,

如今我站在裸露的山頂

獨(dú)自一人,周圍一片空曠。

還可以在這兒獨(dú)自站多久?

一天,又一年,那兒仍將空蕩一片,

如今我在這里,望著夜色

自己也感覺不到,什么與我同在……

一切都了無痕跡,也不會如此輕易!

有沒有我——那又何妨?

一切都將如此——暴風(fēng)雪在怒吼,

那黑暗,那草原就在四周。

日子在流逝,無法計算它的損失,

富有活力的生命早已成過去,

走在前面的人已經(jīng)逝去,而我也同樣

站在那命中注定的行列。

1870年12月11日

生命只是一個過程,新舊更替是大自然無法改變的規(guī)律。人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與卑微。詩中作者給讀者呈現(xiàn)了大自然那曠世冷漠的自然場景——裸露的山巔、空曠遼遠(yuǎn)、夜色、暴風(fēng)雪、黑暗,所有這些都是自然中亙古的景色,無論你存在與否,它們永遠(yuǎn)都在那里。詩中表現(xiàn)出了一種深深的孤獨(dú)感,“你去了我們所有人都正去的地方”,每個人都要步入死亡,死亡是所有生命最后的歸宿,這種大自然宿命感帶來的是悲涼與無奈。

兄長的去世給詩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感覺到死亡也在向自己靠近,命運(yùn)面前誰都無能為力,只能是順從命運(yùn)的安排,詩人認(rèn)為這是上帝的安排,是命中注定。丘特切夫晚年的宿命思想日趨強(qiáng)烈,對自身生命存在的價值也日益看淡,“有沒有我——那又何妨?一切都將如此——暴風(fēng)雪在怒吼,那黑暗,那草原就在四周”,大自然不會因為一個生命的逝去而改變什么。兄長的逝去給丘特切夫帶來了更深的孤獨(dú)感——獨(dú)自站在山巔,四周空曠,只有詩人自己,也仿佛這個世界也只剩下了詩人自己,“還可以在這兒站多久?一天,又一年,那兒仍將空蕩一片”,“望著夜色,自己也感覺不到,什么與我同在”,兄長已逝,仿佛已將詩人的生命與心靈帶走。因此可見,詩人與兄長的感情之深,實在令人非常感動。

生命是一種成長的力量,生命更是一種真情與感動。

2.6 愛情如此美麗卻又如此令人神傷

丘特切夫的愛情詩也總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他認(rèn)為,愛情是生命的一部分,自然哺育了生命,生命也孕育了愛情。愛情詩是丘特切夫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又一個主旋律。在切特切夫的愛情詩篇中,愛情是浪漫的,也是真實的,它是血肉之軀的生命感受,也是浪漫情懷的動人絮語。丘特切夫的詩歌深受古羅馬詩歌的影響,善于使用古典詩歌中常用的鋪敘式作詩法,層層鋪墊,逐步遞進(jìn),從對自然景物的描述起筆,最后推出作者想要表達(dá)的詩意與情感。在《陽光明媚》中讀者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種作詩法的魅力。

Сияет солнце,воды блещут,

На всем улыбка,жизнь во всем,

Деревья радостно трепещут,

Kупаясь в небе голубом.

Поют деревья,блещут воды,

Любовью воздух растворен,

И мир,цветущий мир природы,

Избытком жизни упоен.

Но и в избытке упоенья,

Нет упоения сильней

Одной улыбки умиленья,

Измученной души твоей…

28 июля1852 г.

陽光明媚,河水閃亮,

萬物歡笑,生機(jī)盎然,

樹木歡快地?fù)u曳,

沉醉在這湛藍(lán)的天空里。

樹木歡唱,河水閃亮,

空氣中充滿了柔情蜜意,

大自然中無限生機(jī),

充盈著歡愉與和平。

但在這過分的陶醉中,

沒有什么比你那飽受折磨的心靈

發(fā)出的深受感動的一絲微笑,

更令人沉醉……

1852年 7月28日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愛情詩篇,感情熱烈而奔放,就像那正午的陽光。丘特切夫與杰尼西耶娃的愛情受到上流社會與家庭的指責(zé),這段愛情在世人的眼中違背了倫理,違背了道德。但是杰尼西耶娃為愛情的犧牲與奉獻(xiàn)深深地撼動著詩人的心靈。懷著萬分愛戀、感激與自責(zé)的復(fù)雜心理,丘特切夫為這段屹立于塵世之外的愛情譜寫了許多感人的詩篇。這首《陽光明媚》就是其中的一首。詩人以大自然的生機(jī)盎然、萬般美好喻指愛情的美好與甜蜜,最后一段道出真實的內(nèi)心情感:“沒有什么比你那飽受折磨的心靈發(fā)出的深受感動的一絲微笑,更令人沉醉 ……”,從這句詩中讀者既可以體會到杰尼西耶娃為愛情而付出的代價,又能窺視到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歉意,更能體會到詩人對杰尼西耶娃的那份深深愛意。這是一首略帶傷感的動人詩篇。

對愛情的感傷不只是丘特切夫后期作品的主色調(diào),在其青年時代的作品中,這種對愛情矛盾性的描述就常見于借景抒情的自然詩篇中。愛情矛盾對立性也是丘特切夫哲學(xué)思考中的一個主要部分,是其“矛盾對立 ——統(tǒng)一和諧”的哲學(xué)思想在愛情主題詩中的投影,如詩歌《秋日黃昏》(《Осенний вечер》)。

Есть в светлости осенних вечеров,

Умильная,таинственная прелесть!..

Зловещий блеск и пестрота дерев,

Багряныхлистьев томный,легкий шелест,

Туманная и тихая лазурь

Над грустно-сиротеющей землею.

И,как предчувствие сходящих бурь,

Порывистый,холодный ветр порою,

Ущерб,изнеможенье—ина всем

Та кроткая улыбка увяданья,

Что в существе разумном мы зовем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стыдливостью страданья!

Октябрь1830 г.

秋日黃昏獨(dú)具明媚,

充滿溫柔神秘的魅力!

那光輝令人不安,樹影五彩斑斕,

暗紅色的秋葉慵困懶散,簌簌低語,

憂郁而空蕩的原野上

碧空模糊而沉靜。

有時冷風(fēng)陣陣席卷,

似乎預(yù)示著暴風(fēng)雨的來臨,

一切都是那么低落而疲憊

就連那暗淡的微笑也如此短暫,

在理智的心中我們用美妙的羞怯

呼喚著痛苦的愛情!

1830年10月

秋天短暫而美好,是火熱的炎夏向寒冷的嚴(yán)冬過渡的季節(jié),是截然對立的兩個季節(jié)之間的時間維度,而黃昏又是白晝向黑夜過渡的時刻,是晝與夜交接的中間地帶。作者在本詩中用詞也表現(xiàn)出了一種矛盾對立性——明媚、溫柔、魅力、五彩斑斕、沉靜、微笑、理智、美妙、羞怯與神秘、不安、慵困懶散、憂郁、空蕩、冷風(fēng)、暴風(fēng)雨、低落、疲憊、暗淡、短暫、痛苦,兩種修辭色彩的詞群突出了矛盾,烘托了詩人在文章最后所點(diǎn)出的詩歌主題:在理智的心中我們用美妙的羞怯呼喚著痛苦的愛情!步步鋪墊,水到渠成。愛情是多么美妙,令人羞怯、令人痛苦,但是人們呼喚著它,追求著它!它是矛盾而又美好的感情!

丘特切夫在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使用鋪墊與烘托的手法,將景色或事物正面描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傾訴出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所有的景物鋪墊都是為了襯托感情而作。在丘特切夫的作品中,最后幾行詩句一般都是抒情或表明自己觀點(diǎn)或生活感觸的點(diǎn)睛之筆,往往是富有哲理或感慨的抒情達(dá)意之句,更是全篇的精華所在。例如,在《我記得那金色的時光》(《Я помню время золотое》)中作者優(yōu)美的筆觸令人動容。

Я помню время золотое,

Я помню сердцу милый край.

День вечерел;мы были двое;

Внизу,в тени,шумел Дунай.

И на холму,там,где,белея

Руина замка в дол глядит,

Стояла ты,младая фея,

На мшистый опершись гранит.

Ногой младенческой касаясь

Обломков груды вековой;

И солнце медлило,прощаясь

С холмом,и замком,и тобой.

И ветер тихий мимолетом,

Твоей одеждою играл,

И с диких яблонь цвет за цветом

На плечи юные свевал.

Ты беззаботно вдаль глядела……

Kрай неба дымно гасв лучах;

День догорал;звучнее пела

Река в померкшихберегах.

Иты с веселостью беспечной

Счастливыйпровожала день:

И сладко жизни быстротечной

Над нами пролетала тень.

1836 г.

我記得那金色的時光,

我記得心中那塊美麗的地方。

已近傍晚,只有我們兩人;

腳下,多瑙河在暗影中喧響。

那泛著白光的古堡遺址,

在山丘上向山谷眺望。

你就站在那兒,我那年輕美麗的仙子,

倚在那布滿青苔的青石旁。

一只纖足踩在

那古老的碎石上;

夕陽緩緩西沉,

在與山丘、古堡,還有你作別。

微風(fēng)從身旁輕輕飛過,

將你的衣衫輕舞漫卷,

將那野蘋果花兒

一朵朵地朝你那年輕的肩頭吹送。

你無憂無慮地向遠(yuǎn)方眺望……

晚霞燃盡的天邊霧靄彌漫,

白日已熄滅;河水的歌唱

在暮色中的兩岸更加喧響。

你心情愉悅地

又送走了一天幸福的時光,

而那甜蜜短暫生活的痕跡

已從我們的上空輕輕劃過。

1836年

詩人以抒情的筆調(diào)開篇,“我記得那金色的時光”,這熟悉的抒情感嘆似乎讓讀者想起了普希金作于1825年的《致凱恩》一詩中的開始:“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同樣是使用第一人稱直抒胸臆,這種寫法便于將自然景物與情感直接結(jié)合起來,靈活自然,真情感人,達(dá)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這種手法也是愛情詩慣用的方式,同時也奠定了全詩回憶的基調(diào)。

這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是丘特切夫為阿瑪麗婭所作,阿瑪麗婭曾是丘特切夫的戀人,但兩人并沒有步入婚姻的殿堂,而是走上了各自的生活道路。這段留在詩人記憶里的戀情,隨著時光的流逝,永遠(yuǎn)定格在了一段黃昏優(yōu)美的畫面中,宛若一幅淡黃色的油畫,詩中提到的景物——黃昏、多瑙河、山丘、古堡、布滿青苔的花崗石、夕陽、晚風(fēng)、蘋果花兒、暮色中的河岸、河水的歌唱,這些構(gòu)成了這幅油畫的內(nèi)容,每一個元素都流淌著濃濃的詩情畫意,形成了油畫的背景素材,襯托了畫面的主人公,詩人的戀人——年輕美麗的仙子。那淡淡的金黃色是夕陽的色彩,是黃昏的色彩,是詩人記憶的色彩,戀人的倩影隨著那晚風(fēng)中飄飛的蘋果花兒在詩人的記憶中一同浮現(xiàn)。全詩充滿了柔情蜜意,是追憶,也是浮想。深情款款的絮語把讀者帶入了記憶的時光隧道,沉浸在往昔的美好回憶中,似乎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這樣一幅散發(fā)著溫情的畫面,它就那樣靜靜地沉在你的心底,任時光飛逝,卻抹不去這底片的影像。

“微風(fēng)從身旁輕輕飛過,將你的衣衫輕舞漫卷,將那野蘋果花兒一朵朵地朝你那年輕的肩頭吹送?!边@句浪漫無比的詩句,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丘特切夫抒情詩的美感。在丘特切夫的自然哲學(xué)觀中,自然萬物都是具有靈魂的活體。蘋果花盛開的季節(jié)是五月,五月的春風(fēng)是如此的頑皮,它將美麗的姑娘輕輕吹拂,調(diào)皮地舞弄著她的衣襟,用飄飛的花朵將姑娘裝扮,將自然與人的和諧推置到了浪漫的頂峰,令人拍案叫絕。

本詩的結(jié)束句“而那甜蜜短暫生活的痕跡,已從我們的上空輕輕劃過”飽含了深刻的哲理與生命感悟。無論多么美好的時光都是大自然中的短暫瞬間,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成為一個人短暫生命中的記憶,無奈的傷感,無奈的惋惜,是丘特切夫悲劇意識的淡淡流露。

Я очи знал,—о,эти очи!

Kак я любил их—знает Бог!

От их волшебной,страстной ночи

Я душу оторвать не мог.

В непостижимом этом взоре,

Жизнь обнажающем до дна,

Такое слышалося горе,

Такая страсти глубина!

Дышалон грустный,углубленный

В тени ресниц еегустой,

Kак наслажденья,утомленный

И,как страданья,роковой.

В эти чудные мгновенья,

Ни разу мнене довелось

С ним повстречаться без волненья,

И любоваться им без слез.

Между июлем 1850 и серединой1851

我熟知一雙眼睛,啊,這雙眼睛!

上帝知道,我是多么喜愛它們!

我的靈魂無法片刻離開

那片熱情而又令人著迷的夜空。

生命在這不可思議的目光中

被剝露的一覽無遺,

那種感覺多么痛苦,

那種感覺又如此一往情深!

在她濃密睫毛覆蓋的眸影中

他憂郁而沉醉,

幾多幸福,疲憊的人兒,

又幾多痛苦,不幸的人兒。

在這些美妙的瞬間,

我每一次都是

滿懷激情地將它凝望,

又滿含淚水地將它欣賞。

——作于1850年 7月至1851年中期之間

這首小詩中,為了便于抒情,作者采用了人稱變換的方式,第一段詩句中,詩人使用了第一人稱直抒胸臆,表達(dá)自己對這雙眼睛的喜愛與眷戀之情。第二段進(jìn)一步展開抒情,將情感推向一個高潮,這種幸福與痛苦的愛情體驗是丘特切夫與杰尼西耶娃之間情感的真實寫照。詩人將這雙愛戀的雙眼所表達(dá)出的情感寫到了傳神的境地,它似乎具有了看穿生命的魔力,一切在它的注視下都是赤裸的、本真的,都是無處藏匿的,這種目光是可以看穿心靈的目光,是可以直達(dá)心底的目光。“不可思議”表達(dá)出了杰尼西耶娃痛苦矛盾的復(fù)雜心情,也是一種尋求答案的詢問目光。在愛情與現(xiàn)實世俗生活之間,杰尼西耶娃不顧世俗的規(guī)范,在丘特切夫保留原有家庭和妻子的情況下勇敢地選擇了愛情,但這種犧牲給杰尼西耶娃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社會的唾棄與排擠讓她飽受了屈辱。這種犧牲在令丘特切夫無比感動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負(fù)罪感。這首詩寫于他們相戀后不久,詩中以杰尼西耶娃的眼睛為主線,表達(dá)了作者內(nèi)心的豐富感受。

隨著視覺角度的變換,第三段中作者將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那雙美麗的明眸猶如一面明鏡,他在杰尼西耶娃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詩人轉(zhuǎn)而對心愛人兒眼中的自己低聲絮語。這種產(chǎn)生于世俗社會的愛,超越了世俗社會目光所及的高度,這種純真的愛情讓丘特切夫憂郁而又沉醉,他對自己這段不被社會所承認(rèn)的情感與遭遇發(fā)出了源自于肺腑的感嘆——幸福、疲憊、痛苦而又無權(quán)名正言順地?fù)碛校@是一種命中注定的痛苦。

最后一段是全詩的高潮精彩之處,“在這些美妙的瞬間,我每一次都是滿懷激情地將它凝望,又滿含淚水地將它欣賞”,如此深情的詩句若不是親身感受是無法流淌于筆端的。這些既深沉又奔放,既幸福又憂傷,既洋溢著生命激情,又充滿智慧理性的詩句大概只有在丘特切夫的詩作中才如此鮮明。

愛情帶來的不永遠(yuǎn)都是甜蜜,愛情如生命一般,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老去,沉浸在愛情中的生命更覺時光的短暫與珍貴。丘特切夫式的深情款款的絮語是其詩歌的一個主要特色,也正是這種情感深沉甚至有些委婉的敘述,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觸動著讀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在《最后的愛》(《Последняя любовь》)中,作者感慨時光的飛逝,生命的短暫,詩人對著晚霞述說感傷的情景成為了無數(shù)讀者心中動人的永恒畫面,那略帶感傷的柔美詩句猶如一首古典浪漫吉他曲,在世紀(jì)詩壇上留下了永久的回聲。

О,как на склоненаших лет

Нежнеймы любим и суеверней…

Сияй,сияй,прощальный свет

Любви последней,зари вечерней!

Полнеба обхватила тень,

Лишь там,на западе,бродит сиянье,

Помедли,помедли,вечерний день,

Продлись,продлись,очарованье.

Пускай скудеет в жилах кровь,

Но в сердце не скудеет нежность…

О ты,последняя любовь!

Ты и блаженство,и безнадежность.

Между серединой1851 и началом1854

啊,在我們已經(jīng)風(fēng)燭殘年的時候,

還愛得如此溫柔,如此虔誠……

閃耀吧,閃耀吧,那即將告別的

最后之愛的,晚霞的光輝!

暗影已經(jīng)遮蔽了半個天空,

只是在那里,在西方還有光芒在徘徊,

多停留一下,多停留一下吧,那傍晚的光陰,

把你的魅力稍稍延長,稍稍延長。

就讓血管里的血液流盡,

但心中的柔情不減……

哦,你是我最后的愛戀!

你是我的快樂,也是我的絕望。

——作于1851年至1854年間

愛情有苦有甜,是一種矛盾的動人情感,它受到社會的監(jiān)督與評判,讀這首小詩,讀者完全能夠感受到作者的那種矛盾的心理,就連景物的鋪襯也是充滿矛盾的。秋日的黃昏別具魅力,它溫柔而神秘,這也猶如人生,雖然已近暮年,但生命仍然散發(fā)著美麗的光環(huán),暮年也需要愛情這種美麗的感情。但是婚姻之外的愛情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因此,它給詩人除帶來幸福之外,還有社會的指責(zé),社會的譴責(zé)猶如那即將來臨的暴風(fēng)雨一般,給美麗純潔的愛情蒙上了低落而疲憊的面紗。

社會道德的評判給詩人暮年的這段愛情帶來了陰影,愛情的體驗激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詩篇,但丘特切夫與杰尼西耶娃的愛情卻給他們的心靈帶來很多來自于社會的痛苦體驗。

丘特切夫1850年與杰尼西耶娃相戀,至1864年杰尼西耶娃抑郁而終,在共同生活的近十五年的光陰中丘特切夫所作的愛情詩篇大多為其真實情感體驗的表述??梢哉f,杰尼西耶娃為了追求純真的愛情而獻(xiàn)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成為了詩人心中永遠(yuǎn)的痛。

丘特切夫從來不為作詩而作詩,他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不摻雜任何追求名利的意念,從這方面來看,丘特切夫是一位純潔的詩人。他的情感詩歌都是隨感而作,因此,丘特切夫抒情詩情感真實、純粹而厚重,可以說他的抒情詩歌猶如一本厚厚的情感日記,他真實地體驗著生命中的喜怒哀樂,體驗著愛情的美好與憂傷。

詩人將晚年的愛情譽(yù)為晚霞的光輝,面對這無比珍貴的情感,詩人向生命發(fā)出了源自于肺腑的請求:“多停留一下,多停留一下吧,那傍晚的光陰,把你的魅力稍稍延長,稍稍延長?!边@是一種無奈的呼喚與渴求,生命是短暫的,誰都無法改變大自然的規(guī)律,無論多么美好的感情都會成為往事。“你是我的快樂,也是我的絕望”是一句令人無比心痛的詩句。

悲劇意識感常在丘特切夫的詩歌中閃現(xiàn)。丘特切夫的悲劇意識內(nèi)容較為廣泛,其中,人類在時光流逝面前的無能為力是丘特切夫悲劇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

丘特切夫詩歌中的情感純凈透明,真誠濃烈,具有強(qiáng)烈的感染力。這首詩是古典情感詩歌中的杰作,為丘特切夫1851年至1854年間的作品,時光的腳步已經(jīng)走過近160個春秋,但是,現(xiàn)在讀起來,仍覺是今日之作。一首經(jīng)典的詩歌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黯然失色,無論何時,它的情感都是與讀者相通的,并且自古至今,由于時光的沉淀,它的醇香會愈加濃烈,它的魅力是永存的。

愛情不永遠(yuǎn)都是甜蜜的,它的表現(xiàn)是多元的,有柔情蜜意的愛、默默無語的愛,當(dāng)然也有甜蜜而又痛苦的愛,也有無比痛苦的愛。在《不要說》一詩中,丘特切夫?qū)矍榈那楦姓勰ミM(jìn)行了極致的描寫,如此大膽直接的對愛之深、痛之切的描述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深入地刻畫了愛情帶給心靈的痛楚,那愛的愁腸,令人如此神傷。

Не говори:меня он,как ипрежде,любит,

Мной,как и прежде,дорожит…

О нет!Он жизнь мою бесчеловечно губит,

Хоть,вижу,нож в руке его дрожит.

То вгневе,то в слезах,тоскуя,негодуя,

Увлечена,в душе уязвлена,

Я стражду,неживу… им,им одним живу

я Но эта жизнь!..О,как горька она!

Он мерит воздух мне так бережно и скудно.

Не меряттаки лютомуврагу…

Ох,я дышуеще болезненно и трудно,

Могу дышать,ножить уж не могу.

不要說他像以前一樣地愛我,

像以前一樣地珍惜我……

哦,不要!他在殘忍地摧毀著我的生命,

雖然我看見他手中的刀在顫抖。

時而憤怒,時而悲傷,憤怒著,憂傷著,

讓我迷戀,同時也在心頭留下創(chuàng)傷,

我痛不欲生……我只為他而活

但這就是生活!它令人如此斷腸!

他對我吝嗇至極,令我窒息。

甚至勝于對待殘忍的仇敵……

哦,我還在痛苦艱難地殘喘,

雖然可以呼吸,但已不能活。

在這首詩歌中,丘特切夫以杰尼西耶娃為主人公,抒發(fā)了愛情帶來的痛苦。丘特切夫與杰尼西耶娃的這種愛情不被社會所接受,杰尼西耶娃為了愛情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對此,丘特切夫感到深深的愧疚,他內(nèi)心的痛苦與矛盾讓詩人深受折磨與煎熬,他想把自己的靈魂剝得赤裸裸,任杰尼西耶娃鞭撻,任心愛的人兒發(fā)出血淋淋的控訴,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減輕丘特切夫心靈深處對這段愛情帶給杰尼西耶娃的傷害所感到的壓力與重負(fù)。

這是丘特切夫的杰尼西耶娃愛情組詩中的一首,全詩是以杰尼西耶娃的語氣來寫的。愛情組詩的創(chuàng)作始于1850年。杰尼西耶娃是丘特切夫一生的真愛,是丘特切夫的愛情女神。杰尼西耶娃是丘特切夫女兒的同學(xué),丘特切夫與之共同生活十四年,同居期間并未解除與妻子的家庭關(guān)系,這種愛注定要受到社會的指責(zé),因此,他與杰尼西耶娃之間的愛情充滿了社會賦予的痛苦,杰尼西耶娃的早逝也不能不說與源自于社會的壓力與迫害有關(guān),這是一段原本應(yīng)該存在于天堂的愛情,注定在人間要充滿艱辛。即使是在愛情抒情詩中,詩人的筆下也蘊(yùn)涵著深刻的生活感悟與哲理,丘特切夫不愧為一位哲學(xué)詩人。

是的,愛情與甜蜜、溫情不總是同義詞,人間的真愛有時更是一種徹骨的折磨與痛苦。愛之深,痛之切!“哦,不要!他在殘忍地摧毀著我的生命,雖然我看見他手中的刀在顫抖?!睂矍榈倪@種描寫,丘特切夫是第一人,這是一種源自于生命深處的吶喊!它與那種脈脈溫情形成了一種強(qiáng)烈的反差。同樣是寫愛情,丘特切夫?qū)懗隽松摹罢妗?,寫出了人性中的“真”?/p>

是的,愛情不總是風(fēng)和日麗,不總是溫情永遠(yuǎn),有時它讓人“戰(zhàn)栗”、“驚魂”,是一場痛不欲生的情感戰(zhàn)爭,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是的,這是一種致命的真情!有誰可以將愛情描寫得如此直白赤裸,有誰可以將愛情敘述得如此驚天動地、感人肺腑?沒有!丘特切夫?qū)矍檫@種致命深情的思考前無古人,他對傳統(tǒng)謳歌贊美愛情的詩歌進(jìn)行了無畏的宣戰(zhàn)。這種與傳統(tǒng)寫作風(fēng)格大相徑庭的愛情詩創(chuàng)作深受讀者的喜愛,因為他寫出了真愛的感受,是最真、最純的感情表白!

詩中字字深情,句句感人,“痛不欲生,只為他而活”,“雖然可以呼吸,但已不能活”……每一行詩句都可讓讀者感覺到杰尼西耶娃內(nèi)心深處的苦苦掙扎,內(nèi)心的矛盾與斗爭。為愛而活,杰尼西耶娃選擇了愛情。從杰尼西耶娃的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安娜 ·卡列尼娜的影子,都是追求真愛,為愛情而神傷的女性!她們的選擇令人動容。

詩人是帶著一種贖罪的心理來寫杰尼西耶娃愛情組詩的,杰尼西耶娃的痛苦,她的過早離世都給詩人帶來了痛徹心扉的折磨,詩中隱含著詩人的自責(zé),對杰尼西耶娃刻骨銘心的愛使詩人對生命和愛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真情、思考、自責(zé)匯聚在詩歌中,形成了一種自然流淌出的心聲,他的詩歌因而也具有了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

丘特切夫?qū)θ伺c世界的深刻思考一直影響著無數(shù)的讀者,甚至于在21世紀(jì)的今天,丘特切夫的詩歌同樣引領(lǐng)著讀者對生命與存在的深深思考,因此,可以說,丘特切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俄羅斯詩人,而且也是一名偉大的自然哲學(xué)家。

2.7 追逐與超然彼此的風(fēng)景

自然界中人與人的關(guān)系構(gòu)成了人類社會,人類生存在自然中,但是卻在社會中為了生存而奮斗追求著,物質(zhì)追求與精神追求讓人類無休止地忙碌著,在俯首的忙碌中,人們也在不停地感悟著生活的本質(zhì),總結(jié)出很多生活哲理。情感和哲理是丘特切夫詩歌中最吸引人的兩個元素,猶如太陽與月亮散發(fā)著光芒。濃烈的情感,尤其是對愛情的真情實感如太陽一般讓讀者感受到了丘特切夫的生命激情,而其詩歌中的哲理卻好似月亮一般散發(fā)著清冷的月光,讓讀者看清黑暗中一切的同時,引發(fā)起對生命與自然的無盡思考。《山泉》是丘特切夫詩歌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首哲理詩,他在詩中這樣寫道:

Kакое дикое ущелье!

Kо мне навстречу ключ бежит—

Он в дол спешитна новоселье…

Я лезу вверх,где ель стоит.

Вот взобрался я на вершину,

Сижу здесь,радостен и тих…

Ты к людям,ключ,спешишь в долину—

Попробуй,каково у них!

多么原始自然的峽谷!

一條山泉小溪迎面奔來,

它奔向山谷趕赴新居……

而我卻向佇立著一棵云杉的山頂爬去。

我吃力地爬到山頂,

坐在這里,悠然而愉悅……

山泉啊,你奔向山谷,奔向人間,

去體驗吧,看看人間是怎樣的天地!

這是一首飽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有人在追求,奔向滾滾紅塵,有人已從此岸游到彼岸,向往心靈的安寧,放下塵世的負(fù)擔(dān),痛苦的涅槃,而后是不盡的悠然。

在這首詩中詩人采用了對比象征的手法,山頂是一番天地,是超凡脫俗的心靈圣地,而山谷之外象征塵世。詩人將自己與山泉對比,一個從塵世歸來,滿載辛苦與勞累,追求寧靜與心靈的愉悅,而山泉則未染塵埃,向往著人間。詩中的兩個關(guān)鍵字眼 “взобраться(費(fèi)力地攀爬)”與“сидеть(坐)”道出了詩人的勞頓,這不是身體的勞累,而是暗指心靈的疲憊,用 “радостен(愉悅)”與“стих(安寧)”點(diǎn)出了心靈到達(dá)理想境界之后的超然感覺;相反,詩人用“бежит(奔跑)”與“спешит(急忙)”來形容山泉向往塵世的迫切之心,作者在詩的最后一句中使用了“попробуй(去體驗吧、去經(jīng)歷吧)”一詞,略帶嘲諷地結(jié)束了這首小詩。

人孤獨(dú)時,便會走向大自然,看大自然潮來潮往、日升月落、滿目蒼翠,感受生命的原始與自由,為心靈解鎖。大自然生命旋律的寧靜與空靈,能拂去心塵。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丘特切夫內(nèi)心的孤獨(dú),可以說,丘特切夫思想中的孤獨(dú)與寂寞是源自于對生命本身意義思考而產(chǎn)生的孤獨(dú),是其思考和哲學(xué)思想的結(jié)果與產(chǎn)物,這種哲學(xué)思想直接影響了丘特切夫的現(xiàn)實生活態(tài)度。他經(jīng)常出入各種高級社交場所,但并沒有攀附權(quán)貴的意圖,從沒有刻意地去追求過功名利祿,所有這一切在他的眼中都如過眼云煙。他經(jīng)常在各種權(quán)貴場所高談闊論、妙語連珠,但這些似乎又都是逢場作戲,即興發(fā)揮,他的語言極富哲理,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的語言深處總能感受到一種俄羅斯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帶來的沖突,或許這正是由于丘特切夫長期游歷西方,接受西方哲學(xué)思想所帶來的結(jié)果。丘特切夫經(jīng)常旅行在外,注重對生命和生活自身意義的感悟與思考,心靜方能感受到自然之美,靜謐、悠遠(yuǎn)、自然,用心感覺大自然與生命的旋律,他與大自然和諧地結(jié)成了一體,欣賞著大自然的美麗與寧靜。

高山無語,深水無流。經(jīng)歷塵世的洗禮,飽受塵世的紛雜,看穿人生沉浮,終歸于平淡,是一種樸素,是一種感悟人世之后的淡定,是一種內(nèi)心的祥和,寧靜而深沉。最高境界的活著,應(yīng)該是心靈自由恬淡地活著,是心靈輕松愉悅地活著。這是人類生命中最原始深沉的聲音。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風(fēng)清閑、云淡定,一方碧水洗塵埃——這就是這首小詩給人帶來的心靈感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