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的童年不“有機”?

饞是一枝花:優(yōu)質吃貨的修行札記 作者:菜饃雙全 著


誰的童年不“有機”?

入夏時,我在“豆瓣閱讀”發(fā)表了一組短文章,取名“偷吃”,寫的是兒時趣事。序言里,我把自己弄得很惆悵:“那時候河里還有清澈的水,以及活蹦亂跳的魚,我們經常溜進人家的瓜地,爬上人家的果樹,尋摸各種美味,所有的食物都甘之若飴,人們很少使用農藥,我的記憶因而全是有機的?!?/p>

有機的——這不是胡說。

村西的河叫箕山河。待入夏,河水漲起來,河面異常開闊,那時候水清,清得幾乎可以看到河底,水草在陽光的照射下異常碧綠清透,隨著河水輕輕搖擺。

兩岸的蘆葦蕩,綠油油地往上冒,直到沒了人頭,風一吹,簌簌聲沒完沒了,里面不時傳來或尖厲或悠長的鳥鳴。有種叫不上名字的鳥兒,飛速極快,一個俯沖扎到蘆葦里就再也看不見影蹤。

光屁股的小孩子,排著隊站在橋上挨個兒往水里跳,一個個猛子扎下去,“撲通撲通”,跟下餃子似的,濺起一簇簇大水花,人卻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幾分鐘后,才見從遠處露出頭,大口喘著粗氣,有人手里還舉著一條魚。那魚來回掙扎,終于折騰累,見沒有逃脫的可能,只得乖乖就范,到岸上,順手把它丟進備好的水桶里。

小孩子跟水最有緣分,一玩就是老半天。等徹底玩累玩餓,才依依不舍上岸,那些抓到的魚兒,就成了我們口中的美味。

通常的做法是烤。大家分頭撿些干樹枝,點火,用報紙將魚層層包起來,弄濕,丟進火里,過一刻鐘,便聞到烤魚的香氣,大家一起分而食之。哪個逮的魚多,就擁有向眾人分魚的權力。獲得分魚權的小伙伴,滿臉驕傲沒話說,跟部落酋長一般神氣。

烤不完的魚,大伙兒分了,回家交給大人,做魚湯喝。

河里的魚,品類繁多,草魚、花魚、鰱魚、青魚,等等,有大有小,小的拃把長,大的足足有十幾二十斤。小孩子面對大魚時,基本不敢靠近,只能躲著游。但凡有些膽兒肥的,想要抓條大魚,要么被魚咬一下,要么一尾巴甩身上,被甩的地方瞬間紅成一片,生疼生疼。

有一種被家鄉(xiāng)人稱為“硌軋”的魚兒,萬萬不能靠近,它身上有尖尖的刺,分分鐘扎得你鮮血淋漓,慘不忍睹,每個夏天都有小伙伴被扎,我們對這硌軋恨之入骨,偶爾抓住便要狠狠虐它。

某次和幾個小伙伴在水里撲騰,突然見條大魚,足足半米多長,左沖右突,兇猛異常,嚇得我們趕緊上岸,生怕被它拖走吃掉。

河里有太多好東西,最常見的是河蚌,它們藏在水底污泥里。抓河蚌最容易,先用腳踩準它的位置,然后沉水,兩只手抓住它,用力一摳,就出來了。剛抓的河蚌,緊閉雙殼,有裝死的意思,偏偏有殘忍的小朋友,拿樹枝硬插進它殼里,掰開,扔在河邊。經太陽一曬,又腥又臭。

事實上,河蚌肉質肥美,營養(yǎng)豐富,苦在不好處理,它腥味重,方法不當會叫人大倒胃口。所以,小朋友抓河蚌,大多只為要它的殼玩。

對小朋友來說,有水處皆為好玩之地,不只是河,還有小溪、水渠等。有次和父母走親戚,回家途中遇見路邊小溪,鬧著要洗把臉涼快會兒,到溪邊一看,才驚呆,那清亮的溪水中竟有好多田螺,隨便抓了一袋子回家,用清水洗凈,直接上鍋用白水煮,不加任何佐料,嘗一下,Q勁十足,肉質清香,還有淺淡的甜。

童年生活的美好所在是,不用去集市,也不用自己養(yǎng)殖,直接去向河里抓,跟自然索取,一樣可以吃到美味。童年解饞,幾乎全靠自己。

有時總懷疑,我是否過度美化了童年,真的有那么幸福嗎?真的有那么快樂嗎?真的有那么開心嗎?

沉思之后,只好說,真的。

讀初中后,箕山河一天天變臟,縣城化工廠的污水,令魚蝦再無回歸可能。童年的美味,就這樣說了再見。

想想,現在村里的娃兒也真可憐,沒在河里游過泳,沒下水里逮過魚……沒有那些本應該屬于童年的生活樂趣。

他們算什么農村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