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我們最早的詩

英國文學(xué):中古到伊麗莎白時期 作者:(美)威廉·約瑟夫·朗恩 王小平


第二章 盎格魯-撒克遜或古英語時期(450~1050)

第一節(jié) 我們最早的詩

《貝奧武甫》

這部長詩是我們文學(xué)中最早的和最偉大的史詩或英雄詩,講的就是英雄貝奧武甫的故事。詩開頭有一篇序言,這不是故事的必要部分,但我們讀一下,就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由此了解一種雄渾的詩歌理念,正是這種理念產(chǎn)生了描寫長矛丹麥人之王斯基爾德的詩歌[1]。

當(dāng)時,長矛丹麥人沒有頭領(lǐng)。一天,海灣里來了一艘船,上面滿載珍寶和武器,船中央睡著一個嬰兒。船只無人駕馭,是自己漂來的,帶來了這個名字叫斯基爾德的嬰兒。

后來,斯基爾德長大成人,成了一名很勇猛的戰(zhàn)士。他做長矛丹麥人的頭領(lǐng)好多年,一直是他們的國王。當(dāng)斯基爾德的兒子貝奧武甫[2]長大成人,學(xué)會管理國家后,維爾德(命運之神)來了,這是神靈唯一一次與人說話,他說斯基爾德該離世了。下面的片段就是描寫大家如何安葬斯基爾德的:

于是依維爾德的話,斯基爾德去了,

英雄要去眾神的家園。

憂傷的眾人把他運到海邊,

戰(zhàn)友們,依然把他的號令牢記。

王子的船進(jìn)了港,一切齊備,

船頭高昂,船帆閃光。

眾人把他,他們摯愛的英雄,抬上船;

眾人把英雄安放在桅桿下面。

那里堆積著遠(yuǎn)遠(yuǎn)近近集來的珍寶,

連環(huán)鎧甲、頭盔和寶劍;

從未有一艘船出港

裝飾著那么多的戰(zhàn)利品。

英雄的懷里滿是明燦燦的珠寶

在洪流的中央告別了英雄。

眾人的禮物不比無名客給的少,

當(dāng)時,孩童只身,從小湖而來。

英雄的頭頂高揚著一面金燦燦的旗——

如今讓波浪把財富帶上沙洲。

痛心的眾人把禮物歸還大海,

英雄出海眾人憂傷[3]。

“沒有人,”詩人說,“無論是顧問還是英雄,能說出是誰接納了那艘船?!?/p>

斯基爾德有一個后人,也是丹麥人的國王,名叫羅斯迦,我們的英雄貝奧武甫的故事就此開始。晚年的羅斯迦在海邊建了一座叫鹿廳的宴會廳。這是世界上最富麗堂皇的廳堂,國王與家臣夜間經(jīng)常在那里聚會,在宴會上聽吟游詩人歌唱。一天晚上,大家都入睡了。一個兇惡的怪物格蘭戴爾破門而入,殺死了三十個熟睡中的勇士,還把他們的尸體帶回海底的老巢做了美餐。怪物接連幾次光顧,鹿廳成了死亡與恐怖之地。一開始,勇士們還企圖抵抗,可他們發(fā)現(xiàn)什么武器都不能傷害怪物分毫,于是只有逃跑了。鹿廳被遺棄了,成了廢墟。格蘭戴爾一連橫行了十二個春秋。長矛丹麥人中間一片悲苦。

后來,格蘭戴爾的事情傳過海峽,傳到了耶阿特人中間。那里,有一個英雄寄居在叔叔國王赫依拉家里。英雄名叫貝奧武甫,勇力過人,氣概豪邁。貝奧武甫水性極好,曾在嚴(yán)冰封鎖的北部海域與水里的鯨魚、海象和海獅搏斗。他一聽到格蘭戴爾的事,立刻就想前去殺死怪物,解救父親的朋友丹麥人。

英雄貝奧武甫帶領(lǐng)十四名勇士渡海而來,這段描寫大海的詩十分精彩。詩人寫到了貝奧武甫拜見國王羅斯迦和王后薇色歐,寫到了鹿廳里的大排筵宴和講故事,讓我們親眼看到了一個勇敢的民族的熱情好客。王后薇色歐親手為勇士們把盞勸酒,推杯換盞暢飲蜂蜜酒的景象寫得很文雅,最明白地點出了這些豪勇之士對妻子和母親的敬畏。夜晚來臨了,對格蘭戴爾的恐懼又一次彌漫在丹麥人中間,國王羅斯迦警告貝奧武甫說夜宿鹿廳十分危險,之后就與眾人離去了。但是貝奧武甫與他的勇士們當(dāng)夜就宿于鹿廳,自豪地宣稱既然一般武器傷不了怪物分毫,他相信憑一個勇士的力量,完全可以徒手一戰(zhàn)。

從沼澤前來了,從霧蒙蒙的荒野,

格蘭戴爾滑行而來——他攜帶著上帝的憤怒——[4]

頭上滿是烏云,直到走近才看清楚,

金盤子的光芒,人類的宴會廳。

門頹然倒下,雖然用火煅的鐵環(huán)固定;

隨著怪物巨掌的猛擊門大開了

滿懷憤怒撞入了災(zāi)難的攜帶者

眼里滿是兇光,就像火一樣[5]。

格蘭戴爾一見鹿廳里有人熟睡,想到自己可以美餐一頓,便開懷大笑起來。隨后,他一伸手便抓起眼前的一個勇士,只一下子,就咬碎了他,把他的肋骨一根一根撕下來吃了。然后他爬到貝奧武甫的臥榻邊,伸出利爪,可是只覺得爪子仿佛被鐵鉗鉗住了一樣。怪物心中一陣恐慌,他咆哮著,掙扎著,想拽脫自己的胳膊。然而貝奧武甫已經(jīng)一躍而起,與對手格斗起來。雙方一來一往地打斗著,桌子掀翻了,金黃的凳子從基座上被拽倒了。要不是鐵欄桿箍著,鹿廳就得四分五裂地崩塌。貝奧武甫的勇士們也都跳起來,揮動寶劍和戰(zhàn)斧一陣猛砍,可是格蘭戴爾毫發(fā)無傷。于是大家在家具的破碎聲中吶喊助威,嚎喊著消滅格蘭戴爾的“戰(zhàn)歌”。就在廳外的鎮(zhèn)上,站著許多因為廳里的呼喊而渾身哆嗦的丹麥人。怪物拖著貝奧武甫掙扎到了門邊,勇士的手因為用力撕扯嘎巴作響,可是,他就是不松手。突然,怪物的肩膀上裂開一個口子;妖怪肩膀上的筋斷了,一條手臂從肩膀上被撕了下來;格蘭戴爾慘叫著竄過荒野,一頭扎進(jìn)水里,死了。

夜間的勝利令貝奧武甫大喜過望。國王寶座頂上有一根橫木,那是平時人們出獵歸來懸掛熊皮的地方。英雄貝奧武甫就把怪物的巨臂連同利爪掛在這根橫木上。天色已然大亮,丹麥人涌來了。大家一整天都在唱歌、講話、講故事、贈予禮物,其間不時說起厲害的“格蘭戴爾的一抓”,為貝奧武甫的勝利而歡喜若狂。

夜幕再度降臨,鹿廳里又是一派歡宴之聲,丹麥人再次夜宿大廳。午夜時分,又來了一個怪物,一個可怕的半人怪物[6],那是怒氣沖沖前來尋仇的格蘭戴爾的母親。她在鹿廳門前大吼一聲,丹麥人紛紛跳起身來抓起武器??墒枪治镆呀?jīng)沖了進(jìn)來,抓起國王的朋友顧問官艾舍勒,朝著沼地疾奔而去。

次日清晨,丹麥人中間又是一派憂傷的景象。貝奧武甫卻滿懷信心地說:

明事理的人們,不要憂傷

與其憂傷,不如奮起復(fù)仇

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生命結(jié)束

塵世的生命;讓我們能

死前獲得榮耀。勇士就該那樣,

勇士死后,名聲傳流。

振作吧,王國的衛(wèi)士們!讓我們快

去搜尋格蘭戴爾親族的痕跡。

我要發(fā)下誓言:怪物不會逃脫,

即便是地底,或是山林

就是海底,不管哪里[7]。然后他收拾停當(dāng),尋著第二個對手的蹤跡穿越沼地,以求一戰(zhàn)。羅斯迦稱怪物為“外來的精靈”,說他們居住在:

他們盤踞在

惡狼出沒的昏暗之地,

大風(fēng)不息的海岬,險峻的沼地小徑,

那里,大山的迷霧之下,溪流奔下

淹沒了大地。其地不遠(yuǎn),只有一英里,

那里有小湖,湖上是死寂寒涼的叢林,

盤根的樹木遮住水流;

每夜間有可怕的景象

可見,火在水中燒。無人知曉,

即便是最睿智者,小湖的底。

硬角的叢林巡視者,雄赤鹿,被逼迫,

被獵犬趕得力盡,從遠(yuǎn)方趕來,

寧愿渴死在湖濱

也不愿低頭飲水。罪惡的湖。

烏云遮暗,泛泡的波浪涌起

大風(fēng)激起惡意的風(fēng)暴,直到空氣

疲憊,而蒼天淚如雨傾[8]。

貝奧武甫一頭扎入湖里,同伴們都在岸上等待。英雄從湖水的淺層往深層潛下去,剛一到湖底,格蘭戴爾的母親就沖出來把英雄拖入了一個巖洞。巖洞里的怪物紛紛撲上來,用獠牙啃咬英雄的鎧甲。寶劍已經(jīng)因為貝奧武甫的猛力一揮而卷刃,可是也沒有傷到怪物分毫。貝奧武甫扔下寶劍,揪住女怪,想把她摔倒。女怪的爪牙撞著他的鎧甲,萬幸的是,女怪的爪牙沒有撕開他的鋼甲。女怪把貝奧武甫摔倒,壓住他,抽出短劍向他刺去。幸好,鎖子鎧甲救了英雄一命。這時,被壓在地上的英雄已經(jīng)筋疲力盡。突然,他眼睛掃過洞壁,看到遠(yuǎn)古時候的巨人留在洞壁上的一把魔劍,平常人根本拿不動那把魔劍。英雄掙扎著抽下魔劍,朝女怪的脖子盡力一揮。魔劍砍斷了女怪的脖子。女怪倒地而死,英雄勝利了。

巖洞里滿是珍寶,可貝奧武甫瞧也沒瞧。因為前夜傷重的格蘭戴爾就死在旁邊,英雄揮動卷刃的寶劍,砍下他的對手的頭。哎呀,看吶!劍刃一碰上怪物格蘭戴爾的毒血,就像冰碰到火,融化了。只有劍柄還留在貝奧武甫的手里。英雄拿著劍柄,提著怪物的頭,走出洞穴,鳧出水面,上了岸。

岸上,只有英雄最忠誠的部屬還在等待。丹麥人一見水中血浪翻滾,就以為英雄已然斃命,便都回去了。貝奧武甫命令四個健壯的手下用長矛挑著格蘭戴爾的頭往回走,回到鹿廳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丹麥人正在鹿廳為英雄傷心呢。

詩的最后一部分還有一場大戰(zhàn)。這時的貝奧武甫已經(jīng)是個老人了。他治理國家五十年,深受人民愛戴。他屢屢克敵制勝,只是還有一條火龍常常肆虐?;瘕埐厣泶笊降哪Ф粗?,守著一大堆財寶。一天,一個迷路的人偶然來到魔洞,當(dāng)時火龍正在沉沉大睡,迷路人偷拿了一個飾有珠寶的杯子。當(dāng)夜,暴怒的火龍噴吐著濃煙與烈火沖到附近的村莊,留下無數(shù)的死傷者和無盡的恐怖。

英雄、國王貝奧武甫挺身而出,又一次成為大家的帶頭人。他走近火龍巖洞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厄運難逃了:

勇士國王坐在海岬上,

他對真誠的戰(zhàn)友們說別了,

耶阿特人金子般的朋友;他內(nèi)心憂傷,

準(zhǔn)備赴死,不安地。維爾德已經(jīng)逼近,

他就要接見和觸到這年老的人,

來找尋他的靈魂積蓄的財富

把他的肉體與生命分離。[9]

詩中有一點回顧,就像將死者的回光返照一樣。(與火龍惡戰(zhàn)之后的)英雄的思緒回到了自己漫長的一生,既有無比的豪氣,又有憂傷里的深刻思索:

一大遺憾是:給兒子

我未能給予我穿舊的盔甲,

讓他在我之后繼續(xù)穿用。五十年來

我英明地管理著人民,而不是

那些在我身邊的人的國王,那些敢于

接近我或愿意款待我的人的國王。我在家里

等待著維爾德主宰的那個時刻。我保留著自己的,

我不尋求爭辯,也不虛偽地發(fā)誓。

如今,傷痛,我等著喜悅來臨。[10]

貝奧武甫令隨行的勇士維格萊進(jìn)巖洞查看,維格萊發(fā)現(xiàn)山洞里滿是稀世珍寶。最可貴的是一面金旗,在黑暗中爍爍放光,照得巖洞一片通亮??墒怯率啃闹兄挥袀卮赖闹魅耍辉诤鯘M洞珍寶。他抓了滿滿兩手的珍寶,跑過去,把珍寶撒在主人腳下。老英雄悲哀地看著珍寶,感謝“一切的主”,感謝他臨死還能為人民贏得財富。他告訴自己忠實的屬下,說自己的遺體要怎樣火化在叫鯨魚崖的海角上。

“為這珍寶我付出生命也好;眼下

要考慮人民的需要。我恐怕不能

再與他們一道,叫勇士們起一座墳?zāi)?/p>

燒化以后,就在海邊的岬角上,

在鯨魚崖之上,高高聳起的墳塋

是給人民的紀(jì)念。此后航海的人

在大霧的海上歸自遠(yuǎn)方

駕馭泛泡沫的船只的人就叫它

貝奧武甫陵?!闭f畢英雄從脖子上取下

金項圈;交給屬下,

交給年輕的勇士,也把自己的權(quán)柄交付,

還有臂環(huán)與盔甲;要他妥善使用。

“你是我們最后的浪手族人,

命運已讓我的親族盡數(shù)離散。

英雄的爵爺們多已歸化造物主,

而今我必隨他們?nèi)??!?sup>[11]

維格萊派遣信使送信的時候,貝奧武甫尚在彌留之際,可是當(dāng)人們匆忙趕來的時候,老英雄已經(jīng)離世,身邊的沙地上放著英雄斬下的巨大的龍頭。

于是哥德人造起一個巨大的墳丘

隨葬著盾和盔甲,就像英雄生前說的那樣,

正中央安放了勇士們的主人,

悲痛著。接著勇士們在山丘上

燃起熊熊大火;騰起

瑞典松枝的黑煙,火焰的聲響

夾雜著哭泣聲——煙

鋪滿了天空。山上

風(fēng)族的人民(高特人)造了一座土丘,

高大,寬闊,遠(yuǎn)遠(yuǎn)的海上就看得見。

十天內(nèi)他們就建成以墻圍上

因為明智的念頭值得,于是在中間

放上寶藏中的戒指、珠寶還有其他。

他們葬下財富,這爵爺們的摯愛,

在塵土中,讓大地?fù)碛?;財寶留在大地?/p>

一直無所用。就在墳丘邊

勇士們上了馬,高唱哀傷的歌

為死去的王,贊揚他的偉烈豐功

覺得他們的君主配得上人類的榮耀,

贊頌他熱愛他他的英靈已去。

于是(耶阿特的)人們,他的家園分享者,

哀悼他們首領(lǐng)的離去,贊頌他,王中,人中,

最和善最親切,對一切

他的人民最溫柔,渴望人民的崇拜[12]

讀者忍不住要反復(fù)閱讀這氣勢宏大的結(jié)尾部分:貝奧武甫被塑造得滿是一派慷慨的英雄氣概,后世的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形象也就十分高大;人民滿腔悲憤,十分傷痛,一想到他們巨大的損失,他們竟置金銀于不顧。懸崖上的墳塋,讓每個航海歸來的人都一邊直駛?cè)牒8?,一邊定會記起他們逝去的英雄;每一行詩里都是純透的詩意。史詩本身就是偉大的明證。找遍世界文學(xué),都不會找到這樣描畫一個偉大人物之死的作品了。

《貝奧武甫》的歷史與意義:談?wù)摗敦悐W武甫》的歷史的書已經(jīng)多到可以建一個圖書館了,學(xué)者們的意見分歧很大,我們也難以有一個確定的結(jié)論。然而,有一點是清楚的——的確,在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有一個半神的英雄貝烏和怪物格蘭戴爾。至于怪物,有不同的說法——有時候是一頭熊,有時候說是來自沼地的瘴氣。對于只對象征感興趣的人,大概對這些神話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把貝奧武甫的三次交戰(zhàn)看作:一是戰(zhàn)勝了大海的無邊危險,大海被海堤縛住了;二是戰(zhàn)勝大海本身,人們可以在海上航行了;三是人類與充滿敵意的自然力量之間的沖突,而自然力量最終屈服于人類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毅力。

所有這一切肯定都是神話,但還是有歷史事實可以參照的。大約公元520年,一個北方部落首領(lǐng),編年史家們稱為晁奇萊克斯(一般認(rèn)為他就是史詩中的赫依拉)的率領(lǐng)一支隊伍沿萊茵河北上,一路劫掠。多次交戰(zhàn)后,他被法蘭克人戰(zhàn)敗,可是——現(xiàn)在我們又進(jìn)入了一個神話世界——赫依拉的一個了不起的侄子顯示出非凡的勇氣,以驚人的游泳技藝挽救了大家。大部分學(xué)者如今都認(rèn)為史詩中所歌頌的就是這些事件和人物,可是還有一部分學(xué)者堅持認(rèn)為《貝奧武甫》所敘述的事件完全發(fā)生在英國土地上,而且這首詩肯定也是在英國創(chuàng)作的。

詩歌形式:說到《貝奧武甫》的韻律,其實所有早期詩歌的韻律的主要表現(xiàn)是重音和頭韻,也就是同一行詩的前兩個或幾個詞發(fā)音相同或者字母相同。一個詩行一般包括兩個短句,中間有個停頓。不用押韻,但是為了有音樂效果,每個短句里有兩個較強的重讀音節(jié)。這樣,每一整行就有四個重音。其中三個(兩個在前面的短句里,一個在后面的短句里)開頭的發(fā)音或字母相同。一旦吟游詩人用豎琴伴奏演唱,音樂性就十分明顯。下面這部分很好的詩是現(xiàn)實地描述格蘭戴爾居住的沼地的,它最能體現(xiàn)這一時期詩歌的形式。雖然,如今其中的許多元音的發(fā)音已經(jīng)不同于我們先輩的時代了,可是只要我們大聲讀上一兩遍,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許多看起來陌生的詞基本上與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沒有差別。

…Hie dygel lond

Warigeath,wulf-hleothu,windige n?ssas,

Frecne fen-gelad,th?r fyrgen-stream

Under n?ssa genipu nither gewiteth,

Flod under foldan.Nis th?t feor heonon,

Mil-gemearces,thaet se mere standeth,

Ofer th?m hongiath hrinde bearwas

…They(a)darksome[13]

——他們在(一片)陰暗之地

居住,狼巖,多風(fēng)海岬,

可怕的沼地小徑上山溪

在海岬的迷霧里飛流而下,

大地底下的洪水。因此不遠(yuǎn),

不足一英里數(shù),那兒有小湖,

湖上懸著結(jié)霜的樹枝

圖2 《貝奧武甫》手稿一頁

《威德西斯》

《威德西斯》的意思就是“漫游愛好者或流浪者”,這首詩至少可能是我們語言里最古老的一首詩。作者與創(chuàng)作年代俱不可考,但是詩中所敘述的吟游詩人的生活應(yīng)當(dāng)屬于撒克遜人初來英格蘭之前[14]。詩描寫了這個吟游詩人的流浪生活,他來到世界上就是要這里那里地漫游,以自己的吟唱獲取報酬。詩中多次講到指環(huán)和酬金,還有不少贊頌慷慨的施舍者的部分,似乎作為一種有報酬的職業(yè)的文學(xué)活動早就出現(xiàn)了,當(dāng)然也暗示了報酬十分微薄,難以維持生計。在現(xiàn)代詩人中,哥德斯密斯曾漫游歐洲,以自己的詩歌維持食宿?!锻挛魉埂分械倪@個我們民族的第一個有記錄的歌者是最能暗示這一點的。詩中寫吟游詩人的最后的幾行詩是:

這樣流浪,那些為人們寫歌的人

漫游過許多地方,告訴他們的需要,

說出他們的感謝,永遠(yuǎn),去南方或北方,

拜見懂歌曲且慷慨施舍的人,

他從朋友中被選出獲得聲名

建功立業(yè)直至光芒與生命消逝

那些這樣為自己造就稱頌的人會

有星辰下永遠(yuǎn)的榮耀[15]

《狄奧的哀歌》

《狄奧的哀歌》給我們展示的是撒克遜吟游詩人或歌手的另一種生活,不是快樂的漫游生活,而是男子漢的悲苦生活。似乎吟游詩人的生活完全取決于取悅主人的能力,隨時都有可能被更好的吟游詩人取而代之。狄奧就遭遇了這樣的命運,只好不斷回想以往那些比自己遭遇更多苦難的人來自我安慰。詩分成一節(jié)一節(jié)的,每一節(jié)講述一個受難英雄的故事,結(jié)尾都是一樣:“他的苦難已然結(jié)束;我也會渡過難關(guān)?!薄兜見W的哀歌》要比《威德西斯》更富于詩意,是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好的一首抒情詩[16]

我們因一個女子而奔走四方。

伯爵的心雖然堅硬,他帶著憂傷的聲音演唱;

孤獨無伴他焦慮疲倦,

寒冬般的悲慘。他遭遇一個又一個悲痛,

此后尼斯翰收留了他——

筋骨受傷蹣跚而行——滿心悲傷的人!

他的苦難已然結(jié)束;我也會渡過難關(guān)。[17]

《航海者》

《航海者》這首詩很精彩,似乎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講述海洋生活的艱辛,可是比艱辛更突出的是海洋的召喚。第二部分是一個寓言,航海人的坎坷不過是日常生活的艱辛,而海洋的召喚卻是靈魂的呼喚,呼喚人們歸向上帝的那個真正家園。我們難以確定后面的這一部分究竟是有僧侶看到第一部分寓言的必然結(jié)局而添加的,還是熱愛大海的基督徒歌者加上的。下面就是這首詩的一部分:

冰雹一陣陣潑灑下來;我只聽到

大海的咆哮,冰冷的波浪,還有天鵝的歌唱;

塘鵝的叫聲算是我的消遣;海鷗的饒舌

供人們一笑;飲蜂蜜酒聽海鷗的呼喚。

暴風(fēng)雨吹打險峻的峭壁,燕鷗,滿是冰的羽毛,

呼應(yīng)著;海鷗常不祥地尖叫著,

海燕的翅膀已被波浪打濕——

夜色已濃,北方的大雪已經(jīng)來臨;

嚴(yán)霜縛住了世界;冰雹傾瀉在大地上;

這是最冷的冰雹。可是我心里的念頭如今在悸動

來觀看喧囂的天空急流、咸味的海浪。

心底的欲望一直鼓動我的靈魂去漫游,

去遠(yuǎn)方的土地上找到陌生人的家園。

大地上的人們,沒有人心底那樣激動,

除非他總有一種渴望,一種航海的激情

因為只要是上帝的贈予,榮耀或死亡。

他無心彈起豎琴,也無意接受財寶,

妻子不能讓他滿足,凡世間沒有快樂,

除了巨浪的翻滾什么也不能;總有一種渴望,

一種不安的渴望,催促他去海上。

林地上有花朵占領(lǐng),小村莊變得美麗,

寬廣的草地一片美麗,大地又煥發(fā)生機,

一切都攪動流浪者的心去出發(fā),

于是他思索踏上潮水之途去遠(yuǎn)方。

而且,杜鵑鳥,傷心地叫著提醒他,

夏日的先鋒歌唱著,給心靈預(yù)示悲苦。

如今我的精神在心的窄小屋舍輾轉(zhuǎn),

如今在潮汐上前行,在鯨魚的家園之上,

去往大地的盡頭——又回到我身旁。

急切而貪婪,

孤單的流浪人大聲喊叫,不可抗拒地推著我的靈魂前行,

在大海上,在大海的地面上。[18]

《芬斯堡之戰(zhàn)》和《沃爾德爾》

還有兩首最古老的詩值得提一下?!斗宜贡ぶ畱?zhàn)》是一首50行的殘篇,寫在一本布道書的木封皮之外包的羊皮紙內(nèi)側(cè)。這是一首杰出的戰(zhàn)歌,詩人以荷馬的氣魄講述了南夫與60名勇士保衛(wèi)一間大廳的故事,敵人是芬恩和他率領(lǐng)的隊伍。半夜時分,南夫和他的部下正在熟睡,一支打著火把拿著寶劍的隊伍包圍了他們。一聽到警報,南夫立刻跳起來,喚醒勇士們,像吹集結(jié)號一樣命令大家行動:

不是東方的黎明,也不是來了飛龍,

這廳堂也沒有號角長鳴;

可是他們依然撲奔而來——烏鴉正在亂叫,

咆哮聲發(fā)自灰狼,作戰(zhàn)的兵刃咯咯響,

盾牌把箭桿抵擋。[19]

一連大戰(zhàn)了五天,可是詩歌已經(jīng)殘缺,我們無從知道戰(zhàn)事的結(jié)局:其實,在《貝奧武甫》一詩里,殺死格蘭戴爾之后,鹿廳里有一場宴會,羅斯迦王的吟游歌手們吟唱的就是這場戰(zhàn)事的勝利。

《沃爾德爾》是一首只有兩頁長的殘篇,講述了沃爾德爾(就是阿基坦的沃爾特)和他的未婚妻希爾岡德的故事。當(dāng)時沃爾德爾的未婚妻希爾岡德正在匈奴王阿提拉那里做人質(zhì)。沃爾德爾和未婚妻偷了阿提拉的財寶逃走了,在穿越群山時遭到了鞏特爾一伙的襲擊。沃爾德爾以前的朋友哈根這會兒也跟隨著鞏特爾?!段譅柕聽枴分v的就是沃爾德爾如何奮勇作戰(zhàn),成功逃脫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十世紀(jì)的時候用拉丁文寫成的,也是德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的一部分。盡管該詩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作品,但是流傳至今的這個版本是最古老的。《沃爾德爾》殘篇的最重大的意義是它證明了我們的祖先對其他日耳曼民族的神話和詩歌也很熟悉。

第二節(jié)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生活

讀完我國[20]早期的歷史記錄,恐怕我們也會吃驚,歷史書里被描繪為一伙野蠻的海盜的人竟然會寫出這樣優(yōu)秀的詩來。一切文學(xué)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理解人——不僅理解他們的事跡,而且要理解支撐他們行動的夢想與理想。閱讀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學(xué)不僅讓我們了解先祖盎格魯-撒克遜人,而且讓我們對先祖?zhèn)儺a(chǎn)生了深深的敬意。進(jìn)一步研讀之前,最好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和語言。

名稱

盎格魯-撒克遜原意是指三個日耳曼部族——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這三個部族在公元五世紀(jì)離開他們北海和巴爾地海海邊的家園,遠(yuǎn)征大不列顛島,開疆拓土。其中一個部族的家園在安格爾恩,當(dāng)初我們祖先的許多重大航行就是從那里出發(fā)的,這地方今天依然叫安格爾恩。在撒克遜古語里,安古爾或昂古爾的意思是鉤子。在英國散文家沃爾頓和另外一些老作家筆下,英語動詞安格爾就是打魚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認(rèn)為第一批盎格魯人就是帶鉤的人,可能是因為他們以打魚為業(yè),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居住在朱特蘭半島邊上,那地方的地形就像一把彎彎的魚鉤。而撒克遜人這個名字來源于英語單詞seax和sax,意思是一把短劍,撒克遜人其實就是帶劍者。單單從這個名字,我們就能對他們的脾性猜個大概。正是他們領(lǐng)先一步,先于盎格魯人進(jìn)入了大不列顛。不過,盎格魯人在人數(shù)上占絕對優(yōu)勢,由此,新土地得名盎格地。隨著歷史的演變,先變成英格土,再變成英格蘭。

上述部族進(jìn)入英格蘭500多年后就自稱英格蘭人,中世紀(jì)的拉丁作家一講到大不列顛人還是稱之為英格撒克遜人——也就是英格蘭的撒克遜人,以區(qū)別于大陸上的撒克遜人。在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拉丁文契約里,英格撒克遜人這一稱謂不斷出現(xiàn),然而在他以自己本族語發(fā)表的講話里,卻從未見這一稱謂。在這種場合,他總是稱他熱愛的“英格土”和他的“英格里斯克”人民。十六世紀(jì),撒克遜人和諾曼人歸為一統(tǒng),統(tǒng)稱為英格蘭人。而盎格魯-撒克遜這一名稱第一次被學(xué)者坎姆登用于他的著作《不列顛史》一書中[21],從那時起,這一稱謂就在英國作家中通行開來。近年來,這一稱謂獲得了一種更為廣大的重要性,因為如今這個稱謂指的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種精神,是世界各地的英格蘭民族所具有的那種勇敢、有力的擴張精神。眼見的事實是這種精神已經(jīng)把英格蘭人的法律和自由推廣到了世界上的廣大地區(qū)。

生活

如果堅持認(rèn)為文學(xué)源于生活,那么,我們的撒克遜先祖?zhèn)兊纳钇D苦而野蠻。乍一看,似乎根本不可能有好的文學(xué)。表面上,他們的生活總是很艱苦,總是在與野蠻的大自然和野蠻的族類抗?fàn)帯K麄兩砗笫前岛诘拇笊?,居住著無數(shù)的野獸和更為野蠻的人。在他們的想象中,這些對頭被人格化為惡龍或者形容丑惡之輩。而在他們面前,危險的北海轟隆隆地沖擊著入海口的海堤。北海上霧氣彌漫、風(fēng)暴大作,滿目冰山雪浪。那喧囂是大海隱隱的呼喚,人們已經(jīng)聽了好多年。這個人數(shù)眾多的金發(fā)碧眼的強大民族就生活在這里。勞作之余,他們要么出獵、航海和作戰(zhàn),要么就大排筵宴。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龐大、無所畏懼、孩子氣的民族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熱愛大海。因為這種熱愛,他們一旦聽到大海的召喚就會立刻響應(yīng):

——塵世間他少有快樂,

除了巨浪的翻滾什么也不能;總有一種渴望,

一種不安的渴望,催促他去海上。[22]

不難預(yù)料,這種對大海的熱愛就表現(xiàn)在他們的詩歌里。僅在《貝奧武甫》一詩里,就有15個不同的詞指大海,“沿河平地”指天邊的海洋;“水邊”的“上堆”,指把沙子和海浪推到你腳下的那部分海洋。還有描述和贊揚大海的修辭手法——“天鵝之路,鯨魚大道,起伏的激戰(zhàn)平原”——類似表達(dá)幾乎不計其數(shù)。在所有的詩里,都有一種了不起的主宰大海的豪壯情懷。即使遇到暴風(fēng)雨,也是這樣:

暴風(fēng)雨常常臨到我們頭上,在這大海的大路上,

我們這些駕舟人,風(fēng)暴咆哮的時候,

駕著泛泡的駿馬,越過重重海浪。[23]

內(nèi)心生活

人的生活當(dāng)然不僅僅是他的勞作,夢想永遠(yuǎn)大于現(xiàn)實的成就。文學(xué)不僅反映精神鼓動之下的人的事跡,也不僅是反映他卑微的業(yè)績,還永遠(yuǎn)反映著他希望成就的事業(yè)。而這一點,在我們正在研讀的這個時代尤為典型。這些早期的海上驕子是奇特的人物,他們生性野蠻但情感細(xì)膩,生活艱苦卻感情真摯,勇氣百倍卻內(nèi)心憂傷。憂傷于所面臨的種種艱難,困惑于死亡這個大問題。他們不僅是乘著戰(zhàn)船四處劫掠的膽大包天的亡命徒。如果他們僅此而已,他們可能就會與巴巴里海盜一樣,既無歷史亦無文學(xué)。因為巴巴里海盜可以說就是這樣。我們的這些強健的先祖的感情是很細(xì)膩的。但凡有戰(zhàn)事,對于榮譽的熱愛從來都是最重要的事。勇士那粗獷的外表下面是一種依戀家園的大愛,是愿以勝利來給女性獻(xiàn)禮的敬畏。因此,出獵結(jié)束,他們就會把武器放在照著他們的篝火邊,聽吟游詩人或歌手演唱——那是一些能把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卻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表達(dá)出來的情感和愿望付諸言辭的人:

音樂與歌聲中打坐英雄——

樂器響起,歌聲起

羅斯迦的歌手每每讓廳堂高聲歡呼。[24]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文學(xué)里處處表現(xiàn)出他們了不起的內(nèi)心生活。簡單說來,可以總結(jié)為五個方面:對個人自由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同情、對女性的敬畏、宗教生活以及每種高尚生活后面的主導(dǎo)推動力——對榮譽的追求。

盎格魯-撒克遜人詩歌的源泉:閱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詩歌,應(yīng)當(dāng)牢記這五個原則,因為他們就像一條大河的源泉——清潔、純凈的詩歌源泉,我們最好的文學(xué)就是由此發(fā)源的。讓我們讀下面的詩:

暴風(fēng)雨的轟鳴——推動著我們的船槳;

隆隆的雷聲——并不傷害我們;

暴風(fēng)雨的迅疾——扭轉(zhuǎn)了它

催動我們朝著意志的方向,

我們意識到這些海盜與自然的強大生命之間有一種親緣關(guān)系,而這種關(guān)系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在詩歌里。于是,也會讀到下面的詩:

而今那男子

已然度過艱難。他不缺少快樂,

不缺駿馬、珠寶、蜂蜜酒的快樂,

或者大地上擁有的任何珍寶,

啊高貴的女士,有你就夠了,[25]

我們?nèi)缃裰牢覀兠鎸Φ氖潜举|(zhì)上很高貴的人,而不是野蠻人。我們面對的這種對女性的深刻敬畏激發(fā)了后來的大部分優(yōu)秀詩歌。這樣,我們就不僅理解而且尊崇我們的先祖。一談到榮譽和光榮,很顯然,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因為英勇作戰(zhàn)可以贏得他們熱愛的榮譽,才激勵著我們的祖先參與每一場戰(zhàn)事。“一個死去的勇士所能得到的最高獎賞就是‘他是個值得紀(jì)念的男子漢’”。貝奧武甫的強大生命力的全部秘密就在該詩的最后一句:“永遠(yuǎn)渴望人民的贊頌。”因此,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吟游詩人,或者就是詩人,他們比勇士要重要得多。因為他們可以把英雄的事跡用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表達(dá)出來,這些表述就是文學(xué)。宴會廳里不能缺少吟游詩人,他們歌唱世人的作品使英雄和英雄業(yè)績?yōu)槿藗兝斡洝R郧?,東方民族建造紀(jì)念碑來使他們的死者不朽,而我們的先祖是寫下詩歌。東方人的磚石紀(jì)念碑早已土崩瓦解,而我們的祖先的詩歌卻還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正是由于這種對榮譽的熱愛和被紀(jì)念的渴望,才有了今天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學(xué)。

最初的語言

有記錄的最早的語言出現(xiàn)在《威德西斯》和《狄奧的哀歌》里,這兩首詩很可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初到不列顛的時候帶來的。乍一看,這些詩歌就像是用外語寫成的,不過,要是我們仔細(xì)讀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詞是我們兒時就熟悉的。在《貝奧武甫》里,我們就碰到過這類情形,但是在散文作品里,這種古今類似的情形就更加驚人。下面就是一個例子,選自我們的盎格魯-撒克遜祖先征服不列顛的故事:

此刻,亨吉斯特和他的兒子伊斯科在今天的克萊夫德與不列顛人交戰(zhàn),殺死了約四千人。不列顛人大為恐慌,放棄了肯特蘭,逃往倫敦城。[26]

圖3 索爾斯堡平原上的巨石陣

注:此巨石陣可能是當(dāng)?shù)夭涣蓄嵢藦R宇的廢墟。

讀者只要把這些詞大聲讀上幾遍就會很快認(rèn)出這是由自己的母語寫成的,不僅是能認(rèn)出詞來,而且可以把句子的整體結(jié)構(gòu)辨認(rèn)出來。

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記錄看出我們的語音起源于日耳曼語族。只要研究一下我們所學(xué)的任何一種日耳曼語言,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不過是雅利安語系或印歐語系的一支。因此,在生活和語言上,我們首先與日耳曼人相聯(lián)系,再通過他們與整個印歐大家庭相聯(lián)系。而這個大家庭,以蓬勃的生機從故鄉(xiāng)(大概是中歐)出發(fā),向南向西進(jìn)發(fā),趕走了當(dāng)?shù)氐耐林褡澹匕l(fā)展成為印度、波斯、希臘和羅馬這些文明,也生發(fā)了更野性和更蓬勃的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的語言。在所有這些民族語言里,包括梵語、伊朗語、希臘語、拉丁語、凱爾特語,以及日耳曼語里,我們都會找到像父親、母親、上帝、人類這些詞的相似的詞根,還有與生活的各方面的需要相關(guān)的詞根。一種語言的詞匯是一扇窗子,通過它,我們可以看見這些古人的靈魂,還有諸如愛情、家園、信仰、英雄和自由的理念。而這些,簡直就是我們祖先的生活,他們也是從四處征戰(zhàn)的英雄祖先們那里繼承而來的。我們的先祖在西去的路上,在北海邊上就徘徊了無數(shù)個世紀(jì),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民族生活和語言。

我們語言的雙重性:這個古老的生機勃勃的盎格魯-撒克遜語言就是現(xiàn)代英語的基礎(chǔ)。從一本不錯的英語書里挑一段讀一下,然后像欣賞一朵花一樣分析一下其中的成分,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有兩類詞。一類詞只是一些表達(dá)生活常見事物的簡單詞,是語言的有力骨架。這些詞就像一棵大橡樹的樹干和粗樹枝,要是去字典里查找這些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源于我們的盎格魯-撒克遜祖先。第二類數(shù)量巨大的詞是給我們的語言以優(yōu)雅、變化和修飾的。它們就像大橡樹的葉子和花朵,追究其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源于凱爾特人、羅馬人和諾曼人,還有其他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我們曾經(jīng)與之有過接觸的民族。因此,我們目前的語言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其雙重性。語言的根本方面,如有力、簡潔、率直,都起源于盎格魯-撒克遜人;而表達(dá)力豐富、概括性強,以及對新環(huán)境和新理念的可塑性,大多是其他語言添加給它的。尤其是在諾曼征服之后,吸納自法語的。正是這種雙重性,本土與異邦的匯合,固有的與外來的因素造就了英語語言和文學(xué)的這一筆巨大財富。為了具體領(lǐng)會,我們應(yīng)該把《貝奧武甫》和《失樂園》連起來讀,這是能夠展示我們文學(xué)發(fā)展的根與花的兩部史詩。

第三節(jié)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基督教作家

這一時期的文學(xué)可以很自然地分為兩類:異教文學(xué)與基督教文學(xué)。前者指的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帶來的口頭傳說之類的詩歌——這是文學(xué)得以在英格蘭土地上穩(wěn)步發(fā)展的原始材料;后者指的是在僧侶們指導(dǎo)下培育出來的作品。當(dāng)時,舊的異教已經(jīng)消失,可是還在影響人民的生活和語言。閱讀我們早期詩歌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記住所有的詩歌都是由僧侶抄寫的。抄寫者們或多或少地改動了原作,使之染上了些許宗教色彩。

基督教來到英格蘭,不僅意味著一個新的生活和新的領(lǐng)袖,它還意味著一筆語言財富。吟游詩人如今被博學(xué)的僧侶所取代。雖然生活上僧侶與常人無異,也說英語,然而,他們背后有拉丁語的文化與文學(xué)資源。他們帶來的影響很快就在我們早期的散文與詩歌中反映出來了。

圖4 《手稿書》

注:該圖的作者為約翰·W.亞歷山大,原圖在科蒂斯和卡梅倫出版公司1899年出版的《科普利印刷業(yè)》一書中。

諾森布里亞文學(xué)

一般說來,基督教的兩大派別來到英格蘭以后,很快就結(jié)束了盎格魯-撒克遜諸多小國連年戰(zhàn)爭的局面。其中一個派別來自羅馬,由奧古斯汀率領(lǐng),主要在英格蘭中南部,尤其是在埃塞克斯王國發(fā)展。另一個派別,由圣潔的艾丹率領(lǐng),來自愛爾蘭,愛爾蘭一連幾個世紀(jì)都是西歐宗教和教育中心。后一個派別的大本營在諾森布里亞,正是因為他們的勤奮,才有了優(yōu)秀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學(xué)。他們被稱為諾森布里亞學(xué)派,中心是像賈羅和惠特比這樣的修道院。諾森布里亞學(xué)派有三個偉大人物:比德、開德蒙和琴涅武甫。

圖5 大約公元700年出版的《路加福音》手稿版首頁

比德(673~735)

通常人們都叫他“可敬的比德”,他是我們的第一個偉大的學(xué)者,是“英語學(xué)術(shù)之父”。他一生只用拉丁文寫作。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約翰福音書》被譯成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文字,可是很不幸,這本書已經(jīng)失傳,所以很令人遺憾,我們這本文學(xué)史里也就難以敘述他的著作和他文雅而豪邁的一生。他的著作超過40部,幾乎涵蓋了他那個時代人類知識的整個領(lǐng)域。當(dāng)時,他的作品被作為歐洲僧侶學(xué)校的教科書廣泛閱讀傳抄。

英格蘭的第一部歷史:對我們來說,比德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吉利人宗教史》。即使今天讀來,這也是一本很迷人的歷史書。作者巧妙地把精確的學(xué)術(shù)精神和可信性結(jié)合在一起。就歷史事件的嚴(yán)肅性說,比德堪為楷模。牽扯到的每一個名人,從普林尼到吉爾達(dá),都是經(jīng)過慎重查考的。每當(dāng)有前往羅馬的博學(xué)的朝圣者,比德就委托他們?nèi)ゲ殚啓n案,復(fù)制教皇手諭和王室信件。有了這些,比德還要佐以那些能夠講述事件的個人的信息或能夠闡述寺廟傳統(tǒng)的修道院院長的證詞。

圖6 惠特比教堂廢墟

與歷史的精確相伴的是圣人和傳教士的奇跡故事。當(dāng)時是一個迷信的時代,人們的腦子里塞滿了種種奇跡故事。那些粗野的、一味好勇斗狠的人生來心胸開闊,能夠把人生的這部書寫得比傳奇還要精彩,他們的勇氣和高貴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影響。自然,所有的原始人都有夸大他們的英雄的業(yè)績的習(xí)慣,英雄事跡和仁慈善意是愛爾蘭傳教士生活的一部分,也就很快被改編成了圣人神跡。比德像其他人一樣,相信這些事情,按照他從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那里聽來的原樣,以令人著迷的簡潔把它們記錄下來。雖然不無錯訛,我們還是要感激比德,因為只有讀這本書,我們才能了解愷撒來到之后的八百余年間的不列顛歷史。

開德蒙(七世紀(jì))

如今我們必要贊美天國之主,

贊美造物的力量,父的事跡,

他心里的思想。他,永遠(yuǎn)的主宰,

古時的確定一切奇跡的源泉:

一切圣跡的創(chuàng)造者,他懸起明亮的天際,

高高舉起的屋宇,覆在人類這孩子的頭頂;

為凡人創(chuàng)造的人類之王

美中的世界,大地在下面延伸,

他,永恒的主,萬能的上帝。[27]

《貝奧武甫》和另外一些早期詩歌殘篇是從其他地方傳入英格蘭的,而上面所引的這首詩則是留存至今的第一首英格蘭本土的詩。開德蒙是我們能給出確切姓名及年月的第一位詩人。這首詩大概寫于公元665年,發(fā)現(xiàn)時是抄在比德的《英吉利人宗教史》手稿的后面。

開德蒙的生平:開德蒙被實至名歸地稱為盎格魯-撒克遜的彌爾頓。我們對他的了解主要來自比德有關(guān)女修道院院長希爾達(dá)和她的惠特比修道院的敘述。下面就是比德故事的縮略翻譯版:女修道院院長希爾達(dá)的修道院里有一個弟兄蒙上帝的偏愛,因為他可以寫作關(guān)于善與宗教的詩歌。只要把《圣經(jīng)》中的任何片段轉(zhuǎn)述給他聽(他不識字),他就會很快地把原篇章寫成優(yōu)美的詩。英語中的詩人無人可以與他匹敵,因為他不是從人類那里學(xué)會詩歌的藝術(shù)的,也不是以人類的手法演唱的。他的詩歌來源于上帝的無償饋贈。就是因為這樣,他從來不會創(chuàng)作俗氣空虛的詩。

開德蒙早年是一個平凡的人,從未涉獵過詩歌。相反,即便是在宴會上,為了取樂,大家輪流唱歌的時候,眼看豎琴就要轉(zhuǎn)到他手里,開德蒙往往站起身,羞愧地離席而去。有一次,在一個慶祝宴會上,他又離席而去,躲到馬廄里去照管馬匹,因為當(dāng)夜這個差事落到了他頭上。隨后,他像平常一樣上床休息了,這時身邊突然有個人說:“開德蒙,唱支歌吧?!薄拔也粫??!彼卮鸬?,“就是不會唱歌,我才逃席的呀?!笨墒悄莻€人又說:“開德蒙,唱吧!”開德蒙只好說:“那么唱什么呢?”“唱天地開辟吧。”于是開德蒙就唱起他以前聽都沒有聽過的詩行來,大意是:“現(xiàn)在我們該贊頌造物的力量與智慧,贊頌主的杰作?!碑?dāng)然,這只是大意,不是他當(dāng)時唱的圣歌的樣子。

醒來以后,開德蒙還記得唱過的頌歌的歌詞,于是,他又把頌歌擴展了一些。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修道院管事那里,把自己睡夢中獲得的本領(lǐng)展示了一番。管事就帶開德蒙去見院長,院長希爾達(dá)讓開德蒙當(dāng)著許多僧侶的面演唱了一番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眾人都說上帝的恩惠已然加到了開德蒙頭上。為了驗證一下,大家就從拉丁文給他轉(zhuǎn)述了《圣經(jīng)》的部分篇章,希望他,如果能的話,把它們改成詩歌。開德蒙很謙虛地應(yīng)承下來就走了。第二天一早,他回來了,帶來了一首很優(yōu)秀的詩。這樣,希爾達(dá)就把開德蒙和他的家人一起接進(jìn)了修道院,開德蒙成了一名教友。希爾達(dá)還命人給他轉(zhuǎn)述整部《圣經(jīng)》。而開德蒙就依次把他聽到的改寫成極美的詩。然后再配上優(yōu)美的調(diào)子唱給僧侶們聽,同時再修改潤色。他的根本目的是改變?nèi)祟惖男皭?,讓人類熱愛善行、實踐善行。(比德的書中隨后的文字是對開德蒙之死的簡要描述,還有一幅圖,表現(xiàn)的是開德蒙在教友們中間死去的情景。)也就是說(記錄里是這樣說的)開德蒙活著的時候以一片至誠和祥和服務(wù)上帝,然后安詳?shù)厮廊?,離開塵世,去見上帝了。

開德蒙的作品:開德蒙名下最了不起的作品是一首名為《演釋曲》的詩。其中有《創(chuàng)世紀(jì)》、《出埃及記》和《但以理書》的一部分,全都是充滿活力的詩的語言。洞察一切的力量和想象力使得這部書大多數(shù)時候更像是真正的詩,而不僅是詮釋。雖然比德肯定地說開德蒙“把整部《圣經(jīng)》都改寫成了很美的詩”,然而沒有一部流傳至今的作品能肯定是由開德蒙所作。十七世紀(jì),《演釋曲》被發(fā)現(xiàn)并歸于開德蒙名下。今天,盡管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本書的作者非止一人,該書還是與開德蒙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若我們暫時擱置作者問題,隨便翻閱一下這本書,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雖然不夠細(xì)膩,但才華有時候真可以與彌爾頓一比。書的開篇是一首贊美詩,然后是撒旦和他一起反叛天庭的天使們被打入地獄,這一部分我們在彌爾頓的《失樂園》里已經(jīng)讀到了,隨后的部分是創(chuàng)造世界?!堆葆屒防餄M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熱愛自然的激動:

起初這里永恒的父,一切的守衛(wèi),

天地中的,舉起了蒼穹,

萬能的主以他的強大力量安穩(wěn)了

這廣大的陸地,草還未綠過平原,

平鋪的海洋抑郁地隱藏起蒼白的小徑。

隨后圣靈輝煌地閃亮

天國的監(jiān)護(hù)人主宰著海洋

迅疾地。生命的給予者,天使的主,

在豐足的大地上吩咐要有光。

瞬即主命被遵從,

在荒蕪上閃動圣潔的光線。

隨后他離開了,成功力量的主宰,

從閃亮隱身,從光芒離開。

光,上帝的言辭,先用來命名白日。[28]

《演釋曲》講了樂園、人類墮落和大洪水的故事,又接著講《出埃及記》。這一部分是一首高雅的史詩,全詩的氣勢就像一支撒克遜人的軍隊卷地而去。下面選了一部分,讀者可以看出詩人是如何考慮到聽眾的:

然后他們看見,

前進(jìn)著前來了,法老的列隊士兵

滑動著前行,長矛的叢林——亮閃閃刺著主人的眼睛!

飄揚著戰(zhàn)旗,士兵踏步向前。

戰(zhàn)爭之浪洶涌前行,長矛林大步前行,

高大的盾排列前沖切;號角響亮地吹起——

旋成螺旋,戰(zhàn)爭的禽鳥尖叫了,

戰(zhàn)事的貪婪;烏鴉尖利地叫,

羽毛上沾著露珠,在倒地的尸體上——

屠殺的選擇者黑黝黝的!狼們大聲嚎唱

在傍晚唱它們恐怖的歌,渴望著腐尸。[29]

除了《演釋曲》,還有幾個同類性質(zhì)的殘篇也歸在開德蒙名下。最長的一首是《朱迪思》,詩歌生氣勃勃,講述的是《舊約·次經(jīng)》里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荷羅孚尼被描繪成一個野蠻殘忍的北歐海盜,他整日在宴會廳里縱情狂歡。英雄的朱迪思就用荷羅孚尼的寶劍砍下了他的頭,扔到自己民族的勇士面前,贏得眾人一片歡呼。這可能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學(xué)里最激動人心又輝煌無比的一部分了。

琴涅武甫(八世紀(jì))

對于琴涅武甫,這位地位恐怕只次于《貝奧武甫》的無名作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偉大詩人,我們知之甚少。的確,直到1840年,也就是琴涅武甫死了一千多年以后,他的名字才為人所知。雖然在早期詩人中,琴涅武甫是唯一一位在作品上簽名的,可是他的名字從來不是明明白白地寫上去的,而是以神秘的符號嵌在詩行中,就像現(xiàn)代的字謎游戲一樣。除非你能發(fā)現(xiàn)解開詩人簽名之謎的鑰匙,否則,這個字謎可是要難猜得多。

琴涅武甫的作品:上面有琴涅武甫簽名的作品有《基督》、《朱莉安娜》、《使徒的命運》和《埃倫娜》。沒有簽名但歸于他的名下或者他的流派的有《安德雷亞斯》、《鳳凰》、《十字架之夢》、《入地獄》、《古德拉克》和《漫游者》,還有一些謎語一類的東西[30]。后者其實就是一些文字謎語,用詩化的語言描述人所共知的東西,如弓或牛角杯,讓聽者猜出物品的名稱。有幾個謎語,如“天鵝”[31]和“暴風(fēng)雨精靈”,寫得的確很美。

《基督》。琴涅武甫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無疑是《基督》,這是一首說教詩,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第二部分寫耶穌基督升天;第三部分是“最后的審判日”,講的是惡人受到懲治,得救者獲得無盡幸福的故事。該主題部分取自教堂禮拜儀式,大多取材于教皇格列高里的布道文。就整體上說,詩顯得很完整,部分詩歌很美,也很有戲劇性。通篇洋溢著對基督的摯愛和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敬。就反映早期拉丁基督教精神來說,《基督》遠(yuǎn)遠(yuǎn)超過其他語言里的任何一首詩。

下面就是一個片段,里面把人生比作海洋上的航程——恐怕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會想到這個比喻,后來的丁尼生的詩《過沙洲》是表現(xiàn)這一比喻的完美之作:

而今最像我們乘船旅行

在大海的洪流上,在冰冷的水上,

駕著我們的船兒穿越廣闊的海洋

這大海的駿馬。險途是

這無邊的波濤,還有洶涌的大海

我們在這旋轉(zhuǎn)的世界里顛簸

在大海的大路上。我們處境艱難

直到最后我們登上了陸地,

在這困苦的陸地上。來了救援

帶我們?nèi)ゾ融H的安息所,

上帝的圣子,給予我們慈悲

我們知道即便是從船只的甲板

我們必要下錨安寧

我們海上的駿馬,波濤的老神駒。

《安德雷亞斯》和《埃倫娜》。在《安德雷亞斯》和《埃倫娜》里,琴涅武甫(如果他就是作者的話)的詩歌藝術(shù)臻于極致?!栋驳吕讈喫埂飞厦鏇]有簽名,書里講的是圣安德魯斯的故事,主人公渡過大海,前去營救陷于食人族手中的伙伴圣·馬修。后來才發(fā)現(xiàn)駕船人其實就是喬裝改扮的耶穌基督。馬修得救了,而野蠻人也因神跡而皈依基督教[32]。這是一首生氣勃勃的詩,情節(jié)緊湊而緊張。在盎格魯-撒克遜詩歌里,這首詩對海洋的描寫無人能出其右。

《埃倫娜》的主題是找到真正的十字架。詩中人物君士坦丁在大戰(zhàn)前夕的幻覺里看到了耶穌受難像。他佩戴著新的徽章大獲全勝后派遣自己的母親埃倫娜去耶路撒冷搜尋耶穌受難時用的十字架和釘子。詩歌前后水準(zhǔn)有點不統(tǒng)一,置于琴涅武甫詩作的最后顯然是恰當(dāng)?shù)?。該詩還寫有琴涅武甫的個人紀(jì)事,說到他習(xí)慣用神秘的符號在作品上簽名。如果我們把《十字架的幻象》當(dāng)作琴涅武甫的作品,我們就會知道他最后是如何在心中發(fā)現(xiàn)那個十字架的,后來的朗佛爾爵士和尋找圣杯的故事已經(jīng)在這里出現(xiàn)了。

諾森布里亞文學(xué)的衰落

就是那個讓學(xué)術(shù)和文學(xué)迅速崛起的北方民族又把學(xué)術(shù)和文學(xué)摧毀了。就在琴涅武甫生活的那個世紀(jì)之末,丹麥人橫掃了諾森布里亞。他們廢棄修道院和學(xué)校,殺死學(xué)者和教師。人們花了幾個世紀(jì)一頁一頁地積累起來的圖書館也都化為飛灰。除了一些斷簡殘篇,真正的諾森布里亞文學(xué)毀滅了。我們今天手頭所擁有的多是西撒克遜人方言的譯本,這些譯本出自阿爾弗雷德的學(xué)者之手[33]。當(dāng)時,阿爾弗雷德為了保存人們辛辛苦苦地造就的理想與文明,已經(jīng)把丹麥人趕走了。諾森布里亞的毀滅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學(xué)詩性時代的結(jié)束。韋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出現(xiàn)則開始了我們的散文文學(xué)。

圖7 惠特比教堂的開德蒙十字架

阿爾弗雷德(848~901)

每種技藝和每種力量都很快成長,老舊已去,已經(jīng)忘懷,如它沒有智慧——就該這樣說,我活著我希望活得高尚,那么死后留給后來人,我之后的人一個偉大作品的記憶。[34]

阿爾弗雷德回顧自己英雄的一生,寫下了這樣的話語。只要讀一下盎格魯-撒克遜偉大國王的傳記,無人會懷疑阿爾弗雷德高尚地活了一生。他的偉大功業(yè),不說別的,就有教化了半個國家、挽救了一個高貴的本土文學(xué)和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英語散文作品幾項。

阿爾弗雷德的生平與時代:讀者只有閱讀歷史,才能知曉阿爾弗雷德時代的歷史,還有阿爾弗雷德與北方民族艱苦作戰(zhàn)的細(xì)節(jié)。雙方的爭斗以公元878年的《溫摩爾協(xié)議》而停息,協(xié)議不僅確立了阿爾弗雷德韋塞克斯國王的地位,也確立了他作為整個大北方君主的地位。阿爾弗雷德不僅要做馬上的領(lǐng)袖,也想做治國的君主。于是他放下寶劍,像一個孩子一樣從頭開始,學(xué)習(xí)用拉丁文閱讀和寫作。就像他在戰(zhàn)時是一個英雄一樣,阿爾弗雷德就此開始樹立了他的文化英雄形象。

阿爾弗雷德拿出了爭取自由的漫長斗爭中的那種耐心和英雄氣概,開始履行他教化人民的使命。首先他給人民確立了法律,開始是《十條誡命》,后來完善為《金科玉律》,接著又建立了能夠忠實地執(zhí)行法律的法庭。丹麥人已經(jīng)不能在陸地上胡作非為了,于是,阿爾弗雷德建立了一支海軍。這是英國人的第一支海軍。就是這支海軍把丹麥人驅(qū)離了英格蘭海濱。邊境已無戰(zhàn)事,社會有了公正,阿爾弗雷德便派人前往歐洲尋訪學(xué)者和教師來他建立的學(xué)校任教。此前的教育都是用拉丁文,阿爾弗雷德則把教會每個英格蘭自由民讀寫自己的語言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wù)。其次,他要把能夠指導(dǎo)人民的最好的書籍翻譯為英語。在他的朝堂上,貧窮的學(xué)者都得到了榮譽,并且很快就開始從事教學(xué)和翻譯工作。隨便一個流浪者,只要從諾森布里亞的修道院廢墟里拿來一本書或者一頁手稿,就會受到他的獎賞。就這樣,碩果僅存的本土的諾森布里亞文學(xué)殘篇得救了,我們今天還在研讀的就是這些東西。阿爾弗雷德和他的學(xué)者們十分珍惜這些稀有的殘篇,把它們都用西撒克遜方言重新謄抄,可就是沒有抄錄開德蒙的《圣歌》。這樣,諾森布里亞文學(xué)沒有給我們留下哪怕是一頁以最初的語言寫就的《圣歌》。

阿爾弗雷德的作品:除了教化國民,阿爾弗雷德主要是個翻譯家。戰(zhàn)時的男子多以軍功為榮,而阿爾弗雷德在作戰(zhàn)之余,還學(xué)習(xí)拉丁文,以便翻譯對人民有意義的作品。他最重要的翻譯作品有四部:奧羅西斯的《世界歷史與地理》,這是幾個世紀(jì)以來的權(quán)威歷史讀本;比德的《歷史》[35],這是第一部在英國本土寫成的歷史;格雷戈里教皇的《牧人之書》,這是專為牧師寫的書;博伊修斯的《哲學(xué)的慰藉》,這是中世紀(jì)最受人們喜愛的哲學(xué)作品。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阿爾弗雷德作品中最重要的是《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這本書起初可能只是一些干巴巴的記錄,主要記錄西撒克遜王國重要人物的生死。阿爾弗雷德從愷撒征服寫起,一直寫到他自己的時代。他添加了不少材料,大大豐富了原書。全書頓時變得有趣而連貫。這本最古老的史書現(xiàn)在幾乎在各個國家都有譯本。

阿爾弗雷德統(tǒng)治時期的記錄可能就是出自他自己筆下,文采非凡,清楚地表明他不僅在歷史上,還應(yīng)該在文學(xué)上占有一席之地。阿爾弗雷德死后,編年史還在繼續(xù),這是留給我們的最好的早期英語散文的里程碑式作品。作品的敘事中常有激勵人們的詩歌,如《布魯南波之戰(zhàn)》和《莫爾登之戰(zhàn)》[36]。后一首詩,已經(jīng)是公元991年的作品了,75年以后發(fā)生了諾曼征服,這首詩也就成了盎格魯-撒克遜詩歌的天鵝之歌。諾曼征服之后一百年,《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還在由其他人繼續(xù)編寫。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歷史事件,還在于它是展示我們語言發(fā)展的文學(xué)里程碑。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結(jié)束

阿爾弗雷德之后,除了他曾英勇奮斗的兩個目標(biāo)——國民生活與國民文學(xué)——的失落之外,沒有什么值得記載的事情。阿爾弗雷德生前把撒克遜人當(dāng)作自由人,從未有與強大的同胞結(jié)盟的意愿。他心中的民族國家的概念就是部落,盡管我們對這位英雄欽佩有加,我們也得承認(rèn)從一開始他就沒有建立一個統(tǒng)一國家的意愿,也沒有足夠的文化來催生一個偉大的文學(xué)。要是總結(jié)一下他的文學(xué)史,我們就得說只是一些高尚的政治理想在幾個小國家里重復(fù),寥寥的幾個文學(xué)理想在幾代人中間傳抄卻沒有增長。阿爾弗雷德之后的整整一個世紀(jì)里,文學(xué)幾乎停步不前了。文學(xué)已經(jīng)把它能產(chǎn)出的東西全部奉獻(xiàn)出來了,英格蘭要有一個新的偉大的藝術(shù),還需要有新的民族推動和新的文化。這兩者,在諾曼征服時期都迅速跨海而來。

小結(jié)

我們的文學(xué)以詩歌和故事開始,當(dāng)時,我們的日耳曼先祖正生活于北海之濱。先祖中的三支,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在五世紀(jì)后半葉征服了大不列顛,奠定了英國的國家根基。最先登上英倫三島的該是朱特人的一支,編年史里記載當(dāng)時他們的首領(lǐng)是亨吉斯特和霍薩。具體日期難以確定,歷史學(xué)家多接受公元449年一說。

我們的這些祖先是英勇的戰(zhàn)士,是海盜,然而情感深厚高尚。他們的詩就反映了這種二重性。詩歌主題一般是大海、猛沖的船只、戰(zhàn)事、歷險、英雄行為、勇士的光榮和熱愛家園。重讀、頭韻和詩行中間的停頓使詩歌有一種鏗鏘的節(jié)奏??傮w上說,他們的詩歌真誠而憂郁,彌漫著宿命論,還有深摯的宗教情感。仔細(xì)研讀盎格魯-撒克遜文學(xué)遺留下來的斷簡殘篇,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有五個特征:熱愛自由;同情自然,尤其同情憂郁的自然;強烈的宗教信仰,就是對維爾德——命運之神的信仰;對女性的崇敬;對榮譽的虔誠,它是勇士人生的核心力量。

研讀后,我們應(yīng)該記?。孩賯ゴ蟮挠⑿凼吩姟敦悐W武甫》以及早期的一些詩歌殘篇,例如《威德西斯》、《狄奧的哀歌》和《航海者》。②盎格魯-撒克遜人生活的特點,第一部以我們的語言寫成的作品的形式。③諾森布里亞派作家:比德,我們的第一位歷史學(xué)家,就是一個諾森布里亞派??墒撬F(xiàn)存的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寫的。這一時期兩位最偉大的詩人是開德蒙和琴涅武甫。諾森布里亞文學(xué)繁榮于公元650~850年。公元867年,諾森布里亞被丹麥人征服,丹麥人摧毀了容納我們早期文學(xué)的修道院和圖書館。④阿爾弗雷德領(lǐng)導(dǎo)下的英語散文寫作的開始(848~901)。這一時期我們最為重要的散文作品是《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阿爾弗雷德親自修訂擴寫了本書。編修編年史的做法持續(xù)了兩個多世紀(jì)。就其所用語言來說,該書是今天歐洲各國家所知的最古老的歷史記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