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江南·江南好(下)
【其六】江南好,水是二泉清①。味永出山那得濁,名高有錫更誰爭②。何必讓中泠③。
【其七】江南好,佳麗數(shù)維揚④。自是瓊花偏得月,那應(yīng)金粉不兼香⑤。誰與話清涼。
【其八】江南好,鐵甕古南徐⑥。立馬江山千里目,射蛟風(fēng)雨百靈趨⑦。北顧更躊躇⑧。
【其九】江南好,一片妙高云⑨。硯北峰巒米外史,屏間樓閣李將軍⑩。金碧矗斜曛。
【其十】江南好,何處異京華。香散翠簾多在水,綠殘紅葉勝于花。無事避風(fēng)沙。
淺顯注釋:
①二泉:并非指兩條泉水,而是指惠山泉,泉在今江蘇省無錫市西郊,因被唐人評為“天下第二泉”,故稱“二泉”,更有二胡曲《二泉映月》。泉水水質(zhì)佳,宜煮茶,負盛名。
②有錫:無錫的舊稱。無錫城外有山,周、秦時期盛產(chǎn)錫,故名錫山。漢時錫礦枯竭,山旁縣城遂得名無錫,后于王莽所立新朝期間,錫礦復(fù)現(xiàn),眾人驚異,將縣城更名有錫,及至東漢時錫礦再次采盡,終更名為無錫,沿襲至今。
③中泠:中泠泉,也作“中零”,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西北金山下,唐人以此泉煮茶為最佳,中泠泉也因此得“天下第一泉”的稱號。后來,泉水被流沙掩埋,今已無可尋。
④維揚:揚州的別稱,即今日江蘇省揚州市。語出《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句,“惟”通“維”,后人便以“維揚”一詞作揚州別稱。
⑤瓊花:瓊花乃揚州珍品,據(jù)稱絕世,宋代韓琦《后土祠瓊花》更有“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的描述?!逗槲淇ぶ尽酚涊d:“至元十三年(1276年)花朽,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補植故地,而瓊花遂絕。凡元人稱瓊花者皆八仙也?!苯袢窄偦ㄊ菫榫郯讼勺兎N,異香不足但形似瓊花。
⑥鐵甕:即鐵甕城,京口(今鎮(zhèn)江市)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國時孫權(quán)所建?!堆莘甭丁酚涊d:“潤州城古號鐵甕,人但知其取喻以堅而已……彎環(huán)四合……圓深之形,正如卓甕,予始知喻以為甕者,指子城也。” 南徐:古代州名,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東晉朝廷南渡時,置徐州于京口。南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以江南晉陵地為南徐州,仍治京口。隋開皇元年(581年)廢。
⑦射蛟:指漢武帝射獲江蛟,《漢書·武帝紀》:“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焙笕顺R陨潋皂灀P帝王勇武?!“凫`:即百神。
⑧北顧:即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南徐州記》:“城西北有別嶺入江,三面臨水,高數(shù)十丈,號曰北固?!绷何涞墼谴松剑^可為京口壯觀,因改名“北顧”。
⑨妙高云:妙高,為妙高峰,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金山。金山多建佛寺,妙高為金山極高峰,上有妙高臺,又名曬臺,為當?shù)孛麆?。山上常有浮云繚繞,景色絕美,被視為佛家祥云。
⑩硯北峰巒米外史,屏間樓閣李將軍:謂妙高山之風(fēng)景美妙如畫?!∶淄馐罚褐杆未嫾颐总溃?051—1107),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擅山水畫?!±顚④姡褐柑拼嫾依钏加?xùn)(651—716),人稱大李將軍(因其有子李昭道被稱作小李將軍),唐宗室,擅畫山水樹石,金碧青綠,顏色濃重。
對章小賞:
這是江南游組詩的下半部分,有別于開篇時略顯激動與興奮的心情。隨著巡游的深入,游覽的目光也漸漸聚焦,開始體味和描摹更為細微的情緒。
其六:“二泉泠汀”。
《康熙起居注》載,康熙于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夜間到達無錫,次日游惠山。又吳綺《募修香界庵疏》載,其時納蘭的好友顧貞觀也在無錫,兩人同游惠山,見二泉。
上一首詞中,納蘭已經(jīng)在梁溪看遍了友人的題詩題詞,如今能與好友共登惠山,遠眺太湖,靜觀泉水,心情之好不言而喻,這首詞也是小而清逸,猶如泉水煎茶,香氣四溢。
唐代杜甫在《佳人》中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之說,納蘭則反其道落筆,言此泉甚清,出山外流亦不染渾濁,其名已高,在無錫之地?zé)o人能爭,又何必退讓于中泠泉之后,甘居第二呢?
從這首詞的字面上看,這是極言惠山泉水之美,更深一層,卻是在夸贊和鼓勵友人。
納蘭的漢族友人,大多是明朝舊臣,以此泉比喻友人出世供職于清朝,就像清澈的泉水,出山不濁,入鄉(xiāng)不俗,既是名流之士棟梁之材,便無須對滿族子弟心有戚戚,憂懼而不得前驅(qū)。
在整首詞中,“何必”一詞極富感情色彩,它道出了納蘭對友人的肯定與贊揚,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他身為宗室血脈,對當時的清貴族在親族朋黨之間相勾結(jié)、相維護行為的厭惡與不恥,可謂“人不如水,水且自清,一聲‘何必’,幾番嘆息”。
其七:“花事無?!?。
十月二十二日,康熙在揚州停留半日。
揚州之美佳人之美,這是一個流傳了近千年的傳說,而納蘭的這首小詞中,寫的卻是花。
瓊花奇珍,在經(jīng)歷了衰朽、嫁接之后,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納蘭至揚州,得聞花事翻覆無常,又見聚八仙立于園中,從一朵花上,看到世情變遷,不由感慨良多。
揚州月色的美好,在唐代徐凝的《憶揚州》中曾得到聲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名花對明月,卻早已花事散落流于平常,徒有瓊花之狀,再無奇珍之香。霜天之下,誰共追憶閑庭暖風(fēng)、清涼歲月?
《飲水詞箋?!分姓J為,金粉是菊花花粉,指代菊花,但在這闋詞中,菊花與瓊花共稱揚州佳麗,似有不妥,更何況若有菊花為伴,納蘭何至要問一句“誰與話清涼”?
事實上,金粉在很多詩詞作品中,都解作廣義的花粉。如唐代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中的“輕如松花落金粉”,再如宋代蘇轍《歙縣歲寒堂》中“旋收金粉氣尤清”。
在這首詞中,金粉為瓊花花粉,古人以花粉為花香來源,瓊花徒有其表而花香不再,無人與花話清涼,于此便意義順遂了。
“自是瓊花偏得月,那應(yīng)金粉不兼香”是詞中對句,瓊花得月是幸事,金粉失香是哀嘆,月與花,在天地之間俯仰,花與粉,于細微之處交疊,兩句之間,竟有如此開合,又不失美妙婉轉(zhuǎn),真可謂“人間佳麗在維揚,詞中翹楚數(shù)納蘭”。
其八:“氣吞江山”。
南巡時,康熙在乘船去往鎮(zhèn)江金山寺的路上遇風(fēng)?!犊滴跗鹁幼ⅰに氖迥晔鲁趿分杏涊d,康熙回憶起南巡遇風(fēng)的情況,稱當時眾人驚惶,想要降下船帆,而他自己淡定自若,不僅下令滿帆前進,還立于船頭射殺江豚。這首詞中描寫的景象,正是康熙皇帝遇風(fēng)之時。
在這首小詞中,典故與現(xiàn)實結(jié)合,“鐵甕城”之地是古時南徐州,城為孫權(quán)所建,更有漢武帝南巡射蛟。前朝統(tǒng)治者的英武形象,和康熙皇帝的身影相重疊,更有百神護佑,帝王之相令天地為之動容。
“北顧”一詞是非常巧妙的雙關(guān)用法。首先,北顧指的是北固山,山峰高聳,在風(fēng)雨中蔚然躊躇之勢自然呼之欲出,而康熙南巡,臨風(fēng)雨不亂,北望帝都,更是躊躇滿志,泰然自若。
整首詞中,尤以“趨”字最妙。
“趨”的本意是“謙恭而禮貌的小步快走”,可以引申為從形勢上歸向、趨向、靠攏之意。古時臣子為了體現(xiàn)對君主的尊敬,上朝或在君主面前都要快步疾走,謂之“前趨”,以示謙卑崇敬。康熙能使“百靈趨”,更凸顯了他“人間帝王,天上神使”的特殊地位。
另外,這首詞中的“躊躇”在《飲水詞箋?!分斜唤庾鳌傲鬟B難舍”,有些人認為此解有失偏頗,應(yīng)解作“得意之情”。這兩種解法都說得通。
若“躊躇”為不舍之意,那么“北顧”一詞當解作“北固山”,意為“北固山因康熙的神威圣顏而拜服”,故有流連不舍之意,希望康熙留在此地。而康熙立于船頭,正沉浸在古代君王與自己神勇如一的感受中,就算北顧京都,也斷不會有任何流連與不舍之意。
若“躊躇”為得意之情,那么“北顧”一詞可作雙關(guān)解法,一是“巍峨的北固山,就像康熙皇帝一樣躊躇滿志”;二是“康熙皇帝北顧中原大地,遙望京城,躊躇滿志”。
觀者愛詞,往往撿取自認最合適之意解讀,于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v觀整首詞的情緒意境,“躊躇”一詞,解作“得意之情”似乎更為合適,雖是一家之言,但想必也會有眾家相和。
其九:“佛云入畫”。
一片祥云縹緲,纏繞在綠樹掩映的佛寺之上,峰巒層疊,樓閣精致,一如畫作,佇立在夕陽下,金碧輝煌。
這首詞寫景,卻并未描述風(fēng)景之狀,只以兩位山水畫家之名,引讀者遐想美景。
“硯北峰”出自與米芾有關(guān)的一則故事。
《明一統(tǒng)志》載,南唐后主李煜有一方硯臺,名“硯山”,四周刻三十六峰。到了宋代,硯臺由米芾所獲,并以其作為交換,在鎮(zhèn)江甘露寺附近置得宅地。南宋時,此宅為岳飛之孫岳珂所有,建園林,因其舊事,故名硯山園。
“硯北峰”與“屏間”二句,其意為“山峰的形態(tài),像從米芾的畫中走出,樓閣的顏色仿佛由李思訓(xùn)點染”。不過,這兩句不光是簡單的對仗,而是互文的形式。
山峰與樓閣,既有米芾的畫骨,又有李思訓(xùn)的色彩,仿佛兩人執(zhí)一筆,在金山之間揮灑丹青墨色。
另外,是“硯北”與“屏間”的對仗。
“硯北”可以指硯山園北,也可以理解為硯臺上雕刻的山峰,而“屏間”作為“硯北”的對仗用詞,未必有更多深意,古人書畫常作于屏風(fēng),若硬要求個解釋,便是“山上樓閣如同李思訓(xùn)作于屏風(fēng)上的畫”。
還有些研究者認為,“屏間”是指透過屏風(fēng)看到山中的佛寺建筑,這樣一來,觀者便是坐在房間里觀賞景色,而“硯北”也隨之局限于“硯臺之北”,失了山景的壯闊之美,只剩下檐下回廊間的粉飾與雕琢,是為不取。
其十:“兩地于心”。
一組小詞,行到尾聲,最后這一首,是納蘭眼中的江南,充滿主觀色彩的江南。
江南好,江南美,一路行來,又美在哪里呢?遠行而來,忽覺江南美,是因為江南與京華的不同,是因為江南的溫暖與寧靜。
江南水多,多到什么程度?“香散翠簾多在水?!?/p>
“香散翠簾”,語出唐代白居易《階下蓮》中“花開香散入簾風(fēng)”,即是指沾染了花香的翠碧珠簾。簾在水,有簾便有房宅,于是房宅也皆在水邊,但納蘭卻寫簾不寫宅,是為精致。
這一句中,包括這首詞中,“在”字用得極為貼切。
很多詩人,包括時下的行文者,寫到靠近之意時,都喜歡用上一個“臨”字,仿佛這是極美的一個字眼,文藝又飄然,相比之下,“在”這個字就直白了很多,若是放在詩歌中,怕是連詩境都要跟著打個折。
可是,詞中卻偏偏用了這個“在”字。
“臨”與“在”的區(qū)別其實很簡單,“臨”始終是有距離的,是浮于上、留于外的,臨水是“靠近水”,甚至暗含著“俯視水”之意,而“在”卻有接觸、融入之意。
一個“在”字,瞬間讓畫面變得生動起來,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翠簾將自己的垂尾擺在水中,跟著風(fēng)輕輕地搖,惹了水波悠悠地蕩。
這是最簡單的字,卻比“多臨水”“多留水”“多伴水”“多愛水”能傳達的意境優(yōu)美得多。而這份簡單,正是納蘭詞境高妙之處。
不過,從這首詞的對仗來看,“在”字也未必是納蘭刻意為之的結(jié)果,這一點在接下來對“勝于花”的小賞中一并解釋。
除了暖、靜、水之外,江南還有艷麗的色彩,是為“綠殘紅葉勝于花”。
納蘭隨康熙南巡是在十月,秋寒已至,綠葉凋落,此時紅葉艷麗得比春夏之花還要奪目,再加上萬里無云朗朗秋日,清晰、多彩,令人炫目。
這首詞中的七言對仗非常工整。
“綠殘”與“紅葉”,并不是兩個并列的詞語,而是像前一句的“香散翠簾”一樣,連在一起組成了偏正短語,意為“綠樹凋落后的紅葉”,是用“綠殘”修飾和限定“紅葉”,以襯托其紅。
而“勝于花”這一比照,從畫面或是意境上無須贅言,“勝于”是一個成詞,“于”為介詞性,與“多在水”中的“在”詞性相同。
雖然“在”字的存在讓整首詞無比靈動,但它是否是“刻意選取”卻依舊值得懷疑。按照對仗的格式,字與字、詞與詞之間的詞性也要嚴格對仗,所以,這個“在”字是無論如何不能寫作像“臨”“愛”之類的動詞性字眼。
最有可能的解釋,是納蘭在提筆時,想到的第一聯(lián)對句其實是“綠殘紅葉”句,而前面的“香散翠簾”句則是對應(yīng)所作,才生出這個巧妙的“在”字。
江南與京華的不同,讓這片土地成為納蘭眼中最美的江南,雖然這里的故友、古跡、名勝也讓他心動,但總的說來,打動他的還是江南的“風(fēng)景獨好”。靜靜的江南,沒有嚴寒,也無須躲避風(fēng)沙(無事意為無須),一片祥和美景,是此次江南之行給納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步韻詞祭
夢江南·步韻納蘭《江南好》
其二
江南好,夢里總飛揚。
盡數(shù)御前風(fēng)雨暖,還留紙上落紅香。
人與夜光涼。
- 互文:即“互紋”,互相紋飾之意,是古詩文中常用的修辭方法。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詩文中的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分別說兩件事,實則互相呼應(yīng),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表達的是一個完整句子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