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的形成身為一個作家,誰不想寫出一部經典作品來傳世?因此,考察一下經典作品的形成原因,對于作家,不會沒有意義。回眸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形成過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部作品成為經典,從作品本身來說,總會具有下列特點中的幾個或全部:其一,它進入的題材領域,是別的作品所從未涉足的,給人一種強烈的新鮮感。比如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寫的是成年男人對女童的性興趣,對于這個問題,人們連公開談論都沒有勇氣,它是全人類都覺得羞恥的問題,是不約而同的禁忌,更別說把其作為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對象了。也是因此,在納博科夫之前,從沒有作家走進這個題材領域。但納博科夫走進了,他的走進引起了軒然大波,引來了無數(shù)的責難,作品被查封,人遭側目,但也同時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好奇和關注,為其成為經典打下了讀者的數(shù)量基礎。其二,它呈現(xiàn)的人物形象,是別人從未著力描畫過的,給人一種極強的新奇感。比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聶赫留朵夫,是別人從未寫過的人物。在托氏之前,有作家寫過風流成性的紈绔子弟,也有作家寫過不把女性當人的貴族男人,還有作家寫過始亂終棄遭到報應和懲罰的負心漢,但從沒人像托爾斯泰一樣,寫一個男人面對被自己拋棄而墜入生活深淵的女人,精神受到震撼從而開始自責,繼而良心復活了,這樣一個形象讓我們覺得非常新奇。其三,它傳達的思情,不專屬于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全人類都能理解和關注的,使人的心靈產生強烈的共振。比如阿爾貝·加繆的《鼠疫》,寫了一座小城遭受鼠疫之災后的情景,他雖然暗指的是人們遭受德國法西斯大屠殺的災難,但其傳達出的人在面臨死亡時的恐懼、焦慮、痛苦、掙扎之思想感情,卻是全人類都能體會和感受到的,它能引起所有讀者的心靈悸動。其四,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作家母語中最優(yōu)美最有個人特色的語言,能給人帶來一種極大的愉悅感。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我們讀曹氏敘述時的語言感到優(yōu)美雅致,心曠神怡;讀人物對話時又感到非常通俗有個性,就像在聽人講話,常常會忍不住笑出聲來,這種愉悅感就是曹氏語言的魅力所在。其五,它所使用的結構方式,是別的作家從未使用過的,給人一種陌生的審美享受。比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代表作《金色筆記》,將故事分為五節(jié),每節(jié)中依次插入黑、紅、黃、藍四種筆記,分別記錄著作家過去的非洲經歷、與政治相關的事件和體驗。在第四節(jié)和第五節(jié)之間出現(xiàn)一個獨立的金色筆記。整個小說像一個拼盤,是從來無人用過的結構方式,給人一種強烈的陌生感,也因此給讀者帶來新的審美享受。寫得好是作品成為經典的內在條件,但并不是寫得好的作品都能成為經典,有些好作品因無人發(fā)現(xiàn)而淹沒在浩瀚的作品之海中;有的因被禁被毀而沒能流傳下來;有的因刻本和印數(shù)太少而失去了蹤跡。因此,經典的形成還需要外部條件。外部條件之一是作品剛一出現(xiàn)就要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讀者,使作品在讀者中享有一定的口碑,讀者能口口相傳并自愿地去收藏它;之二是有藝術鑒賞才華的評論家能夠評說并向更多的人群向社會推薦它,使作品在專業(yè)圈子里享有一定的地位,使其能夠進入各種藝術收藏庫里;之三是有眼光的后世出版家不斷地將其重印并收入各種叢書套書之中,使其讀者數(shù)量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一部作品能不能成為經典,常常還需要時間來辨認。不同的作品需要辨認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作品,可能出現(xiàn)幾年十幾年就被公認為經典作品,有的作品則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被認定。特別是對于當代作家的作品,由于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政治原因,經典作品的認定更加困難,從而不得不交給下一代人去確認。身為一個作家,最重要的是去寫好自己最想寫最愿寫的作品,把自己想對這個世界說的話都說出來,至于它能不能成為經典,則沒必要太在意。把這事交給時間交給讀者交給社會去處理。尤其是時間,時間是比較公正的。文學與道德道德與法律相比,是一種非暴力的、軟性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的形成,應該有文學的參與,因為文學有對人的精神發(fā)生影響的能量。我們社會上現(xiàn)存的道德規(guī)范,在形成的過程中,文學都曾貢獻過力量。黑格爾曾經說過,藝術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師。文學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在國家道德建設上,也應該起到一種類似教師的作用。文學作品可以把社會上非道德的惡行釘在恥辱柱上,以警示世人。應該承認,現(xiàn)在社會上不道德的惡行很多。政界里的權錢交易和不給好處不辦事,商界里的惟利是圖造假坑騙消費者,司法界里的吃罷原告吃被告,醫(yī)療界里的小病開大量的藥,學術界里的小圈子內互相吹捧,等等。作家面對這些不道德的惡行,不能無動于衷熟視無睹,應該用作品使其現(xiàn)出真身,用鮮明的藝術形象把這些惡行釘在恥辱柱上,使它們不能在社會上橫行。文學作品可以把普通人身上閃現(xiàn)出的美德之光用文字固定下來,來感動世人。我們不少普通人的身上,經常會閃現(xiàn)出美德之光。比如對弱者的關愛,對親情和友情的珍視,對國家尊嚴和利益的看重,對愛情的忠誠,對他人的誠實守信,對施恩于己的人的恭敬和尊重,等等。我們作家應該用自己的眼睛,去及時發(fā)現(xiàn)和捕捉這種閃光,而后用作品用文字將這種閃光固定下來,讓這種閃光去照亮人間,使其長久地去感動他人,引來更多的效仿者。文學作品可以對新的道德規(guī)范的建立進行呼吁,使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規(guī)范盡早得到社會認同。道德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人們的道德觀念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伴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一些落后的道德觀念會被拋棄,一些新的道德觀念會逐漸形成?,F(xiàn)在,隨著市場經濟在我們國家的建立,一些新的道德觀念也開始出現(xiàn)端倪。比如平等競爭觀念,我們這個民族在利益面前過去講究的是互相謙讓,認為競爭是不道德的,但現(xiàn)在大家都逐漸認識到,只要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競爭,即使是在親兄弟之間,也是道德的;又如有度享受觀念,過去,我們是不大敢提個人享受的,總認為提享受是不高尚不道德的,但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社會有投入就應該有產出,有投資就應該有收益這些觀念的確立,在人生態(tài)度上,人們開始既講奮斗也講有度享受。不少人開始認為,只要不是無度地妨害他人和社會的個人享受,都是道德的。面對這些新的道德觀念的萌芽,作家應該用自己的作品給予關注,把它們更鮮明地提到人們面前,以使其更早地得到全社會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