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符之,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出身農(nóng)家,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歷官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人品文章,皆為時所稱道?!端问贰吩唬骸坝韨犜~學敏贍,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痹伪毁H,作《三黜賦》明志。他反對五代以來的浮靡文風,提倡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宗杜甫、白居易。其所作詩文,風格簡淡,對扭轉當時文風,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先驅(qū)之一。有《小畜集》、《小畜外集》?!端问贰肪矶倬攀袀鳌?/p>
待漏院記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
,何謂也?四時之吏
、五行之佐
,宣其氣矣
。圣人不言
,而百姓親
、萬邦寧者
,何謂也?三公論道
,六卿分職
,張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
,臣勞于下
,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
,自咎、夔至房、魏
,可數(shù)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
。況夙興夜寐
,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
,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
,因舊制
,設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
,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
,東方未明,相君啟行
,煌煌火城
。相君至止,噦噦鸞聲
。金門未辟
,玉漏猶滴
。撤蓋下車
,于焉以息
。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
,思所泰之
;四夷未附,思所來之
;兵革未息
,何以弭之
;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人立朝
,我將斥之;六氣不和
,災眚薦至
,愿避位以禳之
;五刑未措
,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
。憂心忡忡
,待旦而入
。九門既啟
,四聰甚邇
。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于是乎清夷
,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則總百官
,食萬錢
,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
,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
;直士抗言,我將黜之
。三時告災
,上有憂色,構巧詞以悅之
;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
,假寐而坐
,九門既開,重瞳屢回
。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
,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死下獄
,投遠方
,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
,竊位而茍祿
,備員而全身者
,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為文,請志院壁
,用規(guī)于執(zhí)政者
。
《四部叢刊》本《小畜集》卷十六
唐河店嫗傳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為名。平時虜至店飲食游息,不以為怪。兵興以來,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有嫗獨止店上
。會一虜至
,系馬于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嫗持綆缶,趨井
,懸而復止
,因胡語呼虜為王
,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嫗老力憊
,王可自取之?!碧斠蛳到幑?sup>
,俯而汲焉。嫗自后推虜墮井,跨馬詣郡
。馬之介甲具焉
,鞍之后復懸一彘首
。常山民吏觀而壯之。噫!國之備塞
,多用邊兵,蓋有以也
,以其習戰(zhàn)斗而不畏懦矣。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
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在雄州曰“驍捷”
,在常山曰“廳子”,是皆習干戈戰(zhàn)斗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
,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頃年胡馬南下
,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隸帳下以自衛(wèi),故上谷不守
。
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離失鄉(xiāng)土故也。又月給微薄
,或不能充
;所賜介胄鞍馬,皆脆弱羸瘠
,不足御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為上軍所取
。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
,宜其不樂為也。
誠能定其軍,使有鄉(xiāng)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謀人之國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
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于有位者云。
《四部叢刊》本《小畜集》卷十四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jié)
,用代陶瓦。比屋皆然
,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
,蓁莽荒穢
,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
。遠吞山光
,平挹江瀨
,幽闃遼夐
,不可具狀
。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diào)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
;宜投壺
,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
,戴華陽巾
,手執(zhí)《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
彼齊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干、麗譙
,華則華矣!止于貯妓女,藏歌舞
,非騷人之事
,吾所不取。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
,若重覆之,得二十稔?!编?!吾以至道乙未歲
,自翰林出滁上
,丙申移廣陵
;丁酉,又入西掖
。戊戌歲除日
,有齊安之命
。己亥閏三月到郡
。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
,庶斯樓之不朽也
。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四部叢刊》本《小畜集》卷十七
錄海人書
秦末有海島夷人上書詣闕者,曰:“月日
,東海島夷人臣某謹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闕下
:臣世居海上,盜魚鹽之利以自給
。今秋乘潮放舟,下岸漸遠
。無何
,疾飆忽作
,怒浪四起,飄然不自知其何往也。經(jīng)信宿
,風恬浪平
,天色晴霽
,倚橈而望
,似聞洲島間有語笑聲,乃疊棹而趨之
。至則有居人百余家,垣籬廬舍,具體而微,亦小有耕墾處。有曝背而偃者
,有濯足而坐者
,有男子網(wǎng)釣魚鱉者,有婦人采擷藥草者,熙熙然殆非人世之所能及也
。臣因問之,有前揖而對臣者
,則曰:‘吾族本中國之人也
。天子使徐福求仙
,載而至此,童男丱女
,即吾輩也。夫徐福,妖誕之人也,知神仙之不可求也,蓬萊之不可尋也,至是而作終焉之計
。舟中之糧,吾族播之
,歲亦得其利;水中之物
,吾族捕之,日亦充其腹。又取洲中葩卉以芼之
,由是吾族延命而未死焉。死則葬于此水矣,生則育于此洲矣,懷土之情亦已斷矣
!且不聞五嶺之戍
,長城之役
,阿房之勞也
,雖太半之賦
,三夷之刑
,其若我何
!’且出食以餉臣
。明日,臣登舟而回,復謂臣曰:‘子能以吾族之事聞于天子乎?使薄天下之賦,休天下之兵
,息天下之役,則萬民怡怡如吾族之所居也,又何仙之求,何壽之禱邪?’臣因漂遐方
,得此異說,弗敢隱匿,謹錄以聞,惟陛下詳覽焉?!?/p>
后序:此書獻時,蓋秦已亂而不得上達,故《史記》缺焉。余因收而錄之,以示于后。
《四部叢刊》本《小畜集》卷十四
- 待漏院是百官早晨入宮等待朝見皇帝的地方。漏指滴漏,古代計時工具。本文通篇運用對比手法,勸說宰相應當勤政愛民,大公無私,使天下歸于太平,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而不可私欲膨脹,媚君固位,敗亂國政,或尸位素餐,庸碌無為。全文駢散兼用,筆致流暢,義正辭嚴,針對性極強。當作于宋太宗淳化(990—994)初年王禹偁兼任大理寺判官時期。
- 天道:大自然的運行變化。
- 品物:眾物、萬物。亨:通達順利。品物亨,指萬物蓬勃生長。歲功:一年農(nóng)事的收獲。歲功成,指一年的農(nóng)產(chǎn)品豐收。
- 四時之吏:指司四時之神,他們助天為治,故曰吏。據(jù)《禮記·樂令》記載,分別指春神句芒、夏神祝融、秋神蓐收、冬神玄冥。
- 五行之佐:指掌管金、木、水、火、土之神。
- 宣其氣:泄導陰陽四時之氣。
- 圣人:皇帝。
- 親:親和。
- 萬邦寧:萬國安寧、天下太平。
- 三公:周代三公有兩說,一說是司馬、司徒、司空;一說是太師、太傅、太保。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唐宋仍沿此稱,但已無實際職務。論道:討論治國的方略。
- 六卿:《周禮》將執(zhí)政大臣分為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亦稱六卿。后世往往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為六卿。此指朝廷各部主事的長官。
- 張:施行、舉用。教:教導、感化。
- 君逸于上:人君高高在上,無為而治。逸:閑適、安樂。
- 臣勞于下:人臣勤于王事,十分辛苦。
- 法乎天:效法天地自然之理。
- 善相(xiàng向)天下者:相,輔佐。善于輔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大臣。
- “自咎、夔”句:咎,通“皋”,即皋陶(yáo姚)。夔,后夔。二人均為帝舜的賢臣。房、魏,唐太宗時的著名宰相房玄齡和賢臣魏徵。
- 務于勤:忠于職守、勤奮工作。
- 夙興夜寐:起早貪黑地工作?!对娊?jīng)·衛(wèi)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li>
- 卿大夫:指朝廷高級官吏。猶然:尚且如此,指夙興夜寐,勤于王事。
- 國初:宋朝初年。
- 因舊制:承襲舊制,此指承襲唐代制度。據(jù)李肇《唐國史補》,待漏院建于唐憲宗元和初年。
- 丹鳳門:宋朝汴京皇城的南門。原名明德,宋太宗時改為丹鳳。
- 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此指宮殿。
- 相君:對宰相的尊稱。
- 火城:舊時百官上朝,須在夜間即出門,其仆從以燈籠照明,由于朝臣眾多,燈籠數(shù)量也很可觀,而且多用燈籠圍繞聚集在一起,故稱火城??蓞㈤喞钫亍短茋费a》的相關記載。
- 噦(huì匯)噦:象聲詞,徐緩而有節(jié)奏的響聲。鸞:鈴,系于馬銜兩邊。
- 金門:又稱金馬門,漢代官署門旁有銅馬,故名。借指宋朝宮門。辟:開啟。
- 玉漏猶滴:計時的漏壺水尚未滴完,指天未明。
- 撤:除去。蓋:車蓋。
- 于焉以息:在此休息。
- 兆民:萬民,指百姓。
- 泰之:使其(指百姓)安定、幸福。
- 來:招徠。
- 兵革:戰(zhàn)爭。息:停止。
- 弭:停止、消除。
- 佞人:善于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人。
- 六氣不和:天時不正。六氣,陰、陽、風、雨、晦、明、六種自然現(xiàn)象。
- 災眚(shěng省)薦至:眚,原義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為災異。薦至,接連而來。薦,一再、屢次。
- 愿避位以禳(ráng瓤)之:愿意讓位于賢才以消除災禍。禳,除邪消災的祭祀。
- 五刑未措:各種刑罰還不能棄置不用。五刑,古代的五種刑罰,此處泛指各種刑罰。
- 修德以厘之:以德化人。德,德行、德政。厘,治理。
- 憂心忡忡:滿心憂慮的樣子,此指時刻關懷國家大事。
- 待旦而入:指到了天明后入朝。
- 九門既啟:指天子所居皇宮的大門被打開。
- 四聰:能遠聞四方的聽覺,一般用來稱贊皇帝明了下情,這里代指皇帝。邇:近。
- 皇風:朝廷的風氣。清夷:清平。
- 總百官:統(tǒng)領百官,此為宰相的職責。
- 食萬錢:指俸祿優(yōu)厚。
- 子女玉帛:《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睏畈ⅲ骸白优w指男女奴隸?!贝酥笜s華富貴。
- 陟之:此處指提拔、進用。
- 黜之:此處指降職、貶謫。
- 三時:春、夏、秋三個農(nóng)忙季節(jié)。告災:通報災情。
- 構巧詞:編造好聽的話。
- 諂容:諂媚的姿態(tài)。
- 慆(tāo滔)慆:紛亂不息的樣子。
- 假寐:不解衣冠而小睡。
- 重瞳屢回:皇帝屢屢關注。《史記》上說舜目中有重瞳子(兩個瞳仁),后世常以重瞳代指天子。
- 隳(huī灰):崩毀、毀壞。
- 死下獄:死于獄中。
- 投遠方:貶謫到邊遠地區(qū)。
- 旅進旅退:同進同退,此處指隨大流,無所作為。
- 茍祿:無功而受祿。
- 備員:湊數(shù)、充數(shù)。
- 棘寺小吏:作者自稱。棘寺,大理寺,亦稱廷尉,古代最高刑獄機關?!吨芏Y》載:朝臣之位,樹棘以為標志?!杜f唐書·刑法志》:“(唐)太宗以古者斷獄,必訊于三槐、九棘之官?!狈Q大理寺為棘寺,本此。王禹偁曾任大理評事,后來又以左司諫、知制誥判大理寺,故謙稱“棘寺小吏”。
- 志:記載,此處指書寫或鐫刻。
- 規(guī):規(guī)勸、勸誡。
- 唐河即滱水,源出于山西省渾源縣,因流經(jīng)今河北唐縣而得名。文中的“虜”指遼(契丹)。北宋立國以來,為了解除遼對中原地區(qū)的威脅,曾兩次出兵抗遼,均以失敗告終。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遼軍大舉南侵,占領了唐河以北諸州,唐河一帶成為遼軍經(jīng)常出沒之地。端拱二年王禹偁曾上書宋太宗,陳述御遼備邊之策,本文當作于稍后。文中描述了唐河店一位老嫗的機智、勇敢,力圖借此事說明邊地百姓是有戰(zhàn)斗力和愛國熱情的,是英勇無畏的。從而指出,抗遼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在于宋朝政府處置不當,故作本文以引起當權者注意。
- 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是北宋的軍事要地,境內(nèi)有井陘等重要關口。唐河店,通常注為地名,意為唐河邊上的小市鎮(zhèn),但細玩上下文之意,“店”在此處應指旅館、客店。
- 端拱: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988—989。
- 嫗(yù玉):老年婦女。止:居住。
- 會:恰巧。虜:指北方遼國的軍人。當時宋國與北方的遼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互為敵國。
- “嫗持綆缶”二句:綆(gěng耿),汲水的繩子。缶(fǒu否),貯水的瓦罐。趨井,來到井口。
- 懸而復止:將瓦罐放到水井的半空中卻又停下。
- 胡語: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呼虜為王:稱這個遼兵為王。
- 憊(bèi備):衰弱、衰老。
- 弓杪(miǎo秒):弓的末端。杪,樹木末端。
- 詣(yì義):到、往見。
- 介甲:鎧甲,即馬背上的護具。具:完備。
- 彘(zhì志)首:豬頭。當為敵人擄掠來的戰(zhàn)利品。
- 備塞:在邊塞布署軍隊以防備敵軍入侵。
- 有以:有原因。
- 上谷:古代郡名,后改名易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靜塞:易州地方武裝的名稱。下文的“驍捷”、“廳子”分別為雄州和常山地方武裝的名稱。
- 雄州:古代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
- 父母轡馬:父母為兒子牽馬。
- 頃年:近年。胡馬:指遼軍。
- “會邊將”二句: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九端拱元年曰:“先是,易州靜塞兵尤驍果,(李)繼隆取以隸麾下,留其妻子城中。(袁)繼忠言于繼隆曰:‘此精卒,止可令守城,萬一寇至,城中誰與捍敵?’繼隆不從。既而敵果入寇,易州遂陷,卒之妻子皆為敵所掠?!边@就是“上谷不守”的原因。
- 選歸上都:指選為禁軍,駐守京城。
- 月給:每月的給養(yǎng)。
- 充:充足。
- 羸瘠:瘦弱。
- 上軍:禁軍。
- 此輩:指上述“靜塞”、“驍捷”、“廳子”等民間武裝。身先:在前面沖鋒陷陣。
- 敵:抵得上??蛙姡褐赋膬?nèi)地調(diào)來的軍隊。
- 貽:給予、贈予。有位者:當權者。
- 本文是作者任黃州刺史時所寫,時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文章通過記敘修建黃岡竹樓的印象與感慨,表現(xiàn)了作者達觀的心態(tài)、文人的雅趣,同時也對自己不斷遷官、四處奔波而不被重用,表露出強烈的牢騷與不平。
- 椽(chuán船):椽子,放在檁子上架屋面板和瓦的木條。
- 刳(kū哭):剖開。
- 比屋:家家戶戶。
- 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又名月城、甕城。
- 雉堞(dié碟):城墻上排列如齒狀的矮墻。圮(pǐ痞)毀:坍塌。
- 蓁(zhēn真)莽:即榛莽,叢生的草木?;姆x:荒涼而雜亂。
- 月波樓:黃州城的一座城樓。
- 遠吞山光:遠處的山光盡收眼底。吞,容納,實指望見。
- 平挹江瀨:平視時江流近在咫尺,似可舀取。挹,汲取。瀨,從沙石上流過的激流。
- 闃(qù去):寂靜。夐(xiòng兇去聲):遼闊。
- 具狀:完全描寫出來。
- 丁丁(zhēng爭):象聲詞。
- 投壺:古代游戲,投矢入壺口,以中多者為勝。
- 公退:辦完公務之后。
- 鶴氅(chǎng廠):用鳥羽做成的外套。
- 華陽巾:道士的一種帽子。
- 消遣:這里指打消、排遣。世慮:世俗之念。
- 第見:只見、但見。
- 勝概:佳境、良好的狀況。
- 齊云:樓名,在今江蘇蘇州市,唐代曹恭王所建。落星:樓名,在今江蘇南京市,東吳時孫權所建。
- 井干(hán寒):樓名,在今陜西西安,漢武帝所建。麗譙:魏王曹操所建。
- 歌舞:指歌舞藝人。
- 騷人:詩人。
- 十稔(rěn忍):十年。谷物一熟為一稔,引申為一年。
- 至道乙未歲:宋太宗至道元年(995)。
- 自翰林出滁上:由翰林學士被貶為滁州刺史。
- 丙申:宋太宗至道二年(996)。移廣陵:調(diào)到廣陵(今江蘇揚州)任職。
- 丁酉:宋太宗至道三年(997)。西掖:中書省。此年作者被召入朝任刑部郎中、知制誥。
- 戊戌歲除日: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除夕。
- 有齊安之命:被任命為黃州刺史。齊安即黃州。
- 己亥: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 嗣而葺(qì氣)之:繼續(xù)修繕它。葺,修。
- 庶:表示希望的語氣詞。
- 所謂海人之書,無非是王禹偁的假托。作者描述了一個桃花源式的故事,歌頌沒有剝削、壓迫和爭斗的世外桃源,其實是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一種諷刺,也是對當權者的勸誡。
- 夷人:舊時對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含貶義。闕:宮門前的觀樓,后作為皇宮的代稱。
- 月日:某月某日,是一種簡寫,在正式文字中,要改為具體月日。
- 謹:恭謹。昧死:冒死。
- 盜魚鹽之利:私取魚鹽的收入。自給:維持自己的生活。
- 下岸:離岸。
- 無何:沒多久。
- 疾飆:疾,迅疾。飆,暴風。
- 信宿:兩三天。
- 風恬浪平:即風平浪靜。恬,安靜。
- 霽:雨后天晴。
- 倚橈(ráo饒):停船。橈,船槳,借指船。
- 疊棹:收起船槳。
- 曝(pù瀑)背而偃:背朝天躺著曬太陽。
- 濯足:洗腳。
- 熙熙然:和樂、和美的樣子。
- 前揖:向前拱手施禮,表示尊敬。
- 吾族:即我們這些人。
- 徐福:秦朝方士,他上書給秦始皇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請求率領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及不死之藥,結果一去不返。
- 丱(guàn貫)女:即幼女。丱,兒童將頭發(fā)梳成兩角狀。
- 終焉之計:終老于此的打算。
- 播之:指播種所帶來的糧食。
- 水中之物:魚蝦之類。
- 葩(pā趴)卉:花草。芼(mào冒):擇取。
- 懷土:懷念中原故土。
- 五嶺之戍:秦始皇曾派遣五十萬大軍戍守五嶺。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的總稱,在今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等省邊界地區(qū)。
- 長城之役: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開始將原來的長城予以修繕,并且連貫為一體。修筑長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阿房(ē páng額旁)之勞:阿房,秦宮殿名,直至秦亡時尚未完工。
- 太半之賦:占總收入大部分的高額賦稅。
- 三夷之刑:指秦朝夷三族的刑法。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夷,殺戮。
- 其若我何:能把我怎么樣呢?
- 餉:用食物招待人。
- 兵:指戰(zhàn)爭。
- 遐方: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