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由著名出版家張昌華先生介紹,湖北人民出版社吳超先生把張允和遺著中的散亂資料,整編成一本便于閱讀的傳記,題曰《曲終人不散——張允和自述文錄》。對張先生和吳先生,我們全家敬表衷心的感謝!
關于張允和的生平和寫作,親戚們、朋友們經常有許多談論。
一位親戚說:張允和的筆墨,別具風格,淺顯而活潑,家常而睿智,讀來順溜而愉快。你不停地閱讀下去,有如對面閑聊,不知不覺忘掉自己是讀者,好像作者是在代替讀者訴說心曲,讀者和作者融合一體、不分你我了。
一位親戚說:張允和不是人們所說的“最后的閨秀”,她是典型的現代新女性。她的思想朝氣蓬勃,充滿現代意識。她學生時代的作文,把凄涼的“落花時節(jié)”,寫成歡悅的“豐收佳節(jié)”——秋高氣爽應當精神煥發(fā),為何“秋風秋雨愁煞人”?她參加大學生國語比賽,自定題目“現在”——勸說青年們“抓住現在”,不要迷戀過去。她編輯報紙副刊,提出“女人不是花”,反對當時把女職員說成“花瓶”。
一位朋友說:張允和既是“五四”前的閨秀,又是“五四”后的新女性。她服膺“五四”,致力啟蒙,繼承傳統(tǒng),追求現代。不幸生不逢辰,遭遇乖張暴戾。一代知識精英慘被摧殘。無可奈何,以退為進,豈止是她一人?
政治運動像海嘯一樣滾滾卷來。張允和在上世紀50年代就不得不避亂家居,自稱家庭婦女。她研究昆曲,幫助俞平伯先生創(chuàng)辦北京昆曲研習社。她八十六歲學電腦,利用電腦編輯一份家庭小刊物,名叫《水》,后來出版集刊《浪花集》。她九十三歲去世那天的前夜,還同來客談笑風生。來客給她拍了最后一張照片。她的骨灰埋在北京門頭溝觀澗臺一棵花樹根下,化作春泥更護花。
張允和受到人們愛護,不是因為她的特異,而是因為她的平凡,她是一代新女性中的一個平凡典型。
曲終人不散,秋去春又來。
張允和呈獻俞平伯先生伉儷的賀壽詩:“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這就是張允和的樂觀人生。
周有光
2008年8月22日,時年10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