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優(yōu)美與宏壯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
【評析】
此條是“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的延伸。無我之境受佛道影響較大,需要從安靜之中悟得,故為優(yōu)美之態(tài)。而“有我之境”,卻恰恰相反,應該受儒家影響較重,萬物隨我的感情變化而變化,故于動中得之,為宏壯之姿也。顧隨《論王靜安》(1942—1947)(《顧隨全集·講錄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論道:“所謂靜,靜始能‘會’,靜絕非死。文學所謂靜與佛所謂如、直如、如不動同。而如不動非死,極靜之中有個動在。王先生見得明說得切,而學者不可死守靜字(所有一切名辭皆是比較言之,凡對于名辭皆如此。不可抓住靜字不撒手)?!眳钦{公《關于古代文論中的意境問題》(《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51年第1期)中亦言:“‘無我之境’是指客觀自然左右詩人的感情,詩人情隨物遷,所以是被動的,排除了他和外在人事的利害關系,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形抑场侵冈娙司壡橛^物,以情注物,使得外物的感情色彩隨著詩人感情的變化而變化。前者稱為優(yōu)美,指人們在心境寧靜時所領略的外物之美;后者稱為壯美,指人們在受到外在事物壓迫而又難以抗爭時所造成的凄愴痛苦感情的美?!敝苷窀Α丁慈碎g詞話〉初探》(《文匯報》1962年8月15日)亦深刻分析曰:“說‘靜中得之’,因為詩人寫直觀中的感受,心情是平靜的。說‘由動之靜時得之’,因為詩人寫強烈的感情,那時的心情先是激動的,但詩人寫詩時,往往在心情由激動而歸于平靜的時候。那末為什么分優(yōu)美和宏壯呢?結合上引的例子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說成優(yōu)美,可以理解;‘淚眼問花’‘杜鵑聲里’,說成宏壯,就不好理解了。原來王氏在這里又用了叔本華等人的美學觀點。認為優(yōu)美是人在心境寧靜的狀態(tài)中領略到的外物之美,壯美是人在受到外界事物的壓迫而又不能抗拒時所造成的悲劇或悲苦的感情時產(chǎn)生的美。(據(jù)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中的說法)‘淚眼問花’‘杜鵑聲里’,都是寫詩人在被壓抑中所表達出來的愁苦感情,所以是壯美。這兩種美都要使人忘利害關系。”周振甫在這里非常高明地剖析了“壯美”一詞。我們普通讀者一般會認為“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杜鵑聲里斜陽暮”這樣的作品與壯美無關,所以讀到王國維此條之時,難免有疑問甚至質疑,而周振甫不是單純從作品風格去判斷是否壯美,而是從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認為“壯美是人在受到外界事物的壓迫而又不能抗拒時所造成的悲劇或悲苦的感情時產(chǎn)生的美”,“寫詩人在被壓抑中所表達出來的愁苦感情,所以是壯美”,并用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中的說法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功力老到,真可謂王國維之異代知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