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
楊憲益讀的中學中文名叫新學書院,英文名直譯叫天津英中學院,它是由英國倫敦基督教公理會的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雖然他的學習并不吃力,成績也相當不錯,可是家里許是望子成龍心切,仍然給他請了家教,希望他在學校的成績能更好。
母親請了一位三十出頭的池太太來教楊憲益兄妹英文。池太太不姓池,池是夫姓,她自己姓徐,有一個很男性化的名字,叫徐劍生。楊憲益的小妹楊靜如見過池先生,印象中是一位很帥的“叔叔”。
池太太很喜歡楊憲益,也正因為此,楊憲益恃寵而膽大,敢跟老師隨便開玩笑。他早在十年前,就曾跟家里請的一位叫魏汝舟的前清老秀才學習賦詩作對,進步神速,很得魏先生贊賞。有次他一時興起,拿池太太的名字對對子,竟以“徐劍生”對出“快槍斃”!覺得很好玩,完全沒有顧忌,頗有幾分他四叔公的秉性。而池太太當然不生氣。
楊靜如人小鬼大,很快發(fā)現(xiàn)池太太對哥哥特別好,幫他查英文辭典、送他英文書等等,而對她們姐妹倆,可沒有這么用心。她就向母親告狀,說池太太偏心,“討厭!”徐燕若并不是一個粗枝大葉的人,對獨子的一切尤其警覺,小女兒一句隨意“爭寵”的話就引起了她的注意。如今看來,這段感情其實只是池太太單方面的,楊憲益既未陷進“情網(wǎng)”,甚至于連情愫生否都是一個問題。八十年后,面對人們的反復追問,楊靜如仔細回憶當時情景,這樣答道:“我哥哥頂多頂多,有一點‘少年維特的煩惱’吧?!笨墒浅靥纫延幸猓詶顟椧嫔倌昵閼?,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發(fā)生的。所以過后楊靜如的姐姐一直說她這是“立了一功”。
楊母徐燕若不敢掉以輕心,雖然她對兒子究竟有無起那樣的念頭不能肯定,但她無論如何不能讓這樣的感情滋長,沒有最好,若有,她一定要把它扼殺在萌芽中。她想了兩條對策,一是叫兒女們認池太太為干媽,二是預備楊憲益中學一畢業(yè)就趕緊送他出國留學去。
楊憲益在自傳里寫道,出國留學并不在他當時的個人計劃里。的確如此,他的計劃是升學,他屬意的都是國內(nèi)頂尖的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燕大提前招生,而且是教會大學,與楊憲益的新學書院關系特殊,新學書院的優(yōu)秀學生只需通過英語與數(shù)學兩門課考試,加上智商測試,就可以入燕大。楊憲益已參加了考試與測試,數(shù)學稍為差一些,另兩項成績則非常出色。主考官甚至對他說可以直接從大學二年級讀起。而他則還想著要參加清華和北大的考試。
這說明出國留學完全是母親的意愿,十九歲的楊憲益在這件事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那個年齡的青年通常會有的逆反心理,他完全順從了母親的意志。
那是1934年的夏秋,把楊憲益視為得意門生的書院物理教師朗曼,以及他在學校教英國文學的夫人正好要回國度假,當然很愿意帶楊憲益同行,加上楊憲益班上有一位叫李亞福的同學也想與楊憲益一同去英國,這才使徐燕若放心下來。從小開始,直到十二歲,她都不許楊憲益出門上學,而請先生到家里來,就因為生怕家里這個唯一的兒子會被人綁架,或遇到其他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