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島國春秋

郁達夫傳 作者:方忠 著


第二章 島國春秋

一、從東京到名古屋

心靈的寂寞和生活的郁悶,使他覺得如同進了一所沒有枷鎖的牢獄,他立志一定要考取官費生。

1913年9月下旬。連綿的秋雨褪盡了最后一絲暑意。雨過天晴,幾朵絮云在瓦藍的天空中漫無目的地飄蕩。江邊的碼頭上,一大早便聚集了不少人。郁達夫身穿半新的夾衣,帶著幾冊線裝的舊書,跟著長兄離開了故鄉(xiāng)。郁家兩個兒子要出國,這在不大的富陽城里產(chǎn)生了不小的震動,鄰居親友都來到碼頭送行。郁曼陀站在船邊,頻頻向岸上招手示意。八年前,也是在這里,郁曼陀告別親友,作為浙江省派遣的首批留學生,只身赴日本留學,他先在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教育及歷史地理學科畢業(yè),接著又在法政大學專門部法律科學習,1910年畢業(yè)回國,辛亥革命后在大理院任推事(法官),因此,他是老留學生了。郁曼陀身邊的郁達夫滿面春風。初次出國的喜悅和興奮掃去了長時間來一直困擾著他的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他充滿著對新世界的渴望。他望著人群中的祖母和母親,不停地叫喊著,全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次背井離鄉(xiāng)的遠行,而仿佛是一次凱旋。

郁達夫和兄嫂先到上海,住在一品香旅社。在樓房的陽臺上,他憑欄眺望。日暮下的大街上車水馬龍,遠近的燈火樓臺,顯示出大都會一派繁華景象。第一次來上海的郁達夫初步感受了資本主義的物質(zhì)文明。

為購買船票雜物,經(jīng)過了幾天短暫停留,10月初,郁達夫在楊樹浦的匯山碼頭登上了開往日本的輪船。船起航了,漸漸駛出了黃浦江,沖進了大海。祖國的海岸不斷退去,縮成了線,縮成了點,最終在視野中消失了。郁達夫佇立在船尾,西望祖國的天野,心里卻沒有一點兒離鄉(xiāng)去國的悲哀。擺脫了蟄居家中的沉悶生活,他感到精神極度自由。大海的寬闊使他深深地陶醉。每天站在船上眺望海天一碧的美景,他油然而生遺世獨立的感慨。

輪船抵達的第一個日本港口是長崎。接著,進入了明媚如畫的瀨戶內(nèi)海。日本的文化、習俗和民風漸漸融進郁達夫的生活。由神戶到大阪,到京都,到名古屋,郁達夫和兄嫂一路上且行且玩,游興甚濃。等到他們到達東京,已是10月末了。

郁曼陀在東京小石川區(qū)中富坂町七番地租好了房子。緊接著,他便為郁達夫安排學習事宜。由于自幼失父,郁曼陀自然成為比他小十二歲的幼弟的監(jiān)護人。他對郁達夫的管教很嚴。在他的督促下,郁達夫早晨五點鐘起床,先到附近一個神社的草坪上朗誦日語初級課文,到八點鐘,步行三里多路去神田的正規(guī)學校補習中學課文,晚上再到夜校學習三個小時的日語。郁達夫這段時間的學習生活非常緊張,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用在學習上。為了能早日考進日本的高等學校,郁達夫拿出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勁頭,在臨考前的三個月里,經(jīng)常從晚上一直學到清晨五點。一晚上只睡兩三個小時,他又拿起了課本。

初到日本,一切都不習慣。環(huán)境變了,語言不通,飲食起居的方式也改變了,郁達夫感到失去了行動的自由。想與郁曼陀交流思想,一則長兄如嚴父,二來郁曼陀工作很忙,兄弟倆難得有時間坐在一起,郁達夫便常常孤身獨處。這時,離鄉(xiāng)去國的感受越來越強烈了,他感染上濃重的懷鄉(xiāng)病。由于學習緊張,郁達夫的健康也受到損害。以后一直困擾著他的神經(jīng)衰弱和氣管炎等慢性病,此時種下了病根。心靈的寂寞和生活的郁悶,使郁達夫覺得如同入了一所沒有枷鎖的牢獄。他渴望著早日解脫。左思右想,唯一的出路,是盡快精通日本語,以及自己有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這樣,他學習就更用功了。他立志一定要考取官費生。

當時,中國政府和日本訂立了五校官費的協(xié)定。這五校即是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千葉醫(yī)學校、山口高等商業(yè)學校??忌线@五個學校的中國留學生都成為官費生,每月的衣食零用,都由中國政府撥發(fā)官費,一直到畢業(yè)為止。

1914年夏天,郁達夫參加了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東京一高是東京帝國大學的預科,這是一所名牌學校,因此考生很多,這次共有千余人報考。其中報考醫(yī)科預備班的就有三四百人,而錄取名額僅十二人。郁達夫半年來的心血結(jié)出了碩果,他以第八名的成績順利考入醫(yī)部預科。同時錄取的,還有郭沫若、范壽康、錢潮、余霖、夏禹鼎、祝振綱等人。當時日本高等學校分為三部:第一部為文哲經(jīng)政科,第二部為理工科,第三部為醫(yī)科。郁達夫本來對學醫(yī)興趣不大,讀醫(yī)科主要是郁曼陀的主張。曼陀認為當醫(yī)生較有出路。

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郁達夫的生活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郁曼陀到日本的考察期已滿,踏上了歸途。郁達夫在8月底送別長兄,獨自一人住到學校附近的旅店。這時,他感到十分自由,可以盡情地讀自己想讀的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1915年夏天,郁達夫在一高醫(yī)部預科畢業(yè),被分到名古屋高等學校。他的同窗好友郭沫若則被分到岡山第六高等學校。他們分開了,但仍時常聯(lián)系,討論文學、人生等方面的問題。

名古屋八高位于名古屋東郊,離市中心有十公里,附近零星居住著二十余戶農(nóng)家。這些農(nóng)家靠了八高才點上了電燈。由于地方偏僻荒涼,全校只有十五名中國留學生。第三部除了郁達夫,僅有一名中國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郁達夫心情抑郁,愁緒滿懷。到1916年春天,得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以至于期末考試時,七門功課只考了三門。這次神經(jīng)衰弱癥折磨了他將近半年。

為了養(yǎng)病,他在寒假中搬進了環(huán)境清幽的梅林。這里能俯瞰大海,掃視名古屋全市。南面池水清且靜,東面能遙見八事山興正寺,四周梅花盛開,風和日麗,常有牧童田夫出入其間。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郁達夫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轉(zhuǎn)。

1916年秋天,郁達夫與長兄的感情出現(xiàn)了裂痕。經(jīng)過幾次筆墨爭吵,為了表示報復,郁達夫放棄了郁曼陀建議他學的醫(yī)科,改學第一部文科,從頭讀起。因此,郁達夫在名古屋的學習延長了一年,由三年變成四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