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吳文虎:為國爭光,培養(yǎng)科技新人
【北京人物】
吳文虎(1936~),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國際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IoI)國家集訓隊總教練。1955~1961年,分別就讀于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及自動控制系。語音識別及語言理解、語音合成、語音信號數(shù)字處理是其主要研究方向。1990~1997年,擔任人機語音通訊實驗室的負責人,承擔多項國家級項目,并多次獲獎。1991~1999年,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普及委員會主任。從1989年至今,作為總教練和領(lǐng)隊多次帶領(lǐng)中國隊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截至2008年,中國隊已在這項賽事中拿到51塊金牌,屆屆名列前茅。2002年獲信息學奧林匹克國際委員會頒發(fā)的“特別貢獻獎”,2004年獲中國計算機學會頒發(fā)的“杰出貢獻獎”。
吳文虎生于國難當頭的歲月,童年的記憶中充滿了屈辱和艱辛,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獲得繼續(xù)上學的機會。由此,感恩報國就成了吳文虎做人的準則。1955年,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吳文虎考上了清華大學;1958年,服從組織安排,從電機工程系轉(zhuǎn)到了自動控制系學習尖端的科學技術(shù)。1961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直到今天。
五十年來,吳文虎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盡管已是古稀之年,仍堅持給本科生上大課。吳教授的計算機程序設(shè)計基礎(chǔ)課較為抽象,對于從未用過計算機的學生而言,難度極大。為讓學生學到真本事,吳教授在教學設(shè)計上下工夫,強化上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與之互動。短短兩個小時的課程,吳教授的課前工作往往要準備好幾個星期。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前輩師長的言傳身教,令吳教授明白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含義: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有愛,關(guān)心學生的成長。要通過自身垂范來教學生怎樣做人和做學問,親身示范怎么做學問才叫嚴謹和求實,怎么做才能長真本事。
1984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也正在醞釀中。吳教授被學校推薦加入到這項工作中,從此便與這項國際青少年賽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1989年,首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在保加利亞舉行,包括吳教授在內(nèi)的5個人組成中國代表團前往參加。由于經(jīng)費短缺,代表團成員自帶方便面和罐頭,經(jīng)過8天的漫長車程,抵達目的地時,吳教授已經(jīng)雙腳浮腫,連鞋都穿不上。即便條件這樣艱苦,3名高中參賽選手仍表現(xiàn)出色,一舉奪得3塊獎牌,總分排名第二,為祖國爭了光,也在世界大賽上為中國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十多年來,作為教練和領(lǐng)隊,吳文虎教授帶領(lǐng)中國隊參加了15屆比賽。比賽前夕,吳教授經(jīng)常未來得及倒時差,就要投入到各國領(lǐng)隊都必須參加的題目審查和翻譯工作當中,為此徹夜工作,以保證隊員們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參加間隔一天的兩輪比賽,就意味著連續(xù)兩晚不能休息。但無論面對多么大的困難,吳教授都會自信滿滿地鼓勵同學們奮力拼搏,為國爭光。每當獲獎,全隊都會把鮮紅的五星紅旗置于胸前合影留念。
每當有人問起:“作為大學教授,您為什么對學科競賽這么感興趣,一干就是20年?”吳教授總是說這與在清華求學時的體育熏陶有關(guān):“學科競賽和體育比賽一樣,都要倡導(dǎo)‘更快、更高、更強’。”上了年紀后,雖然不能親自上陣,但以教練的身份,同樣可以用挑戰(zhàn)來抒發(fā)愛國情懷。在吳教授眼中,中國的孩子行,中國就行,因為金牌是最有利的證據(jù)。
【在京檔案】
吳文虎教授在清華大學從教五十年來,在科研上多次獲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教學上獲1997年清華大學優(yōu)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998年全國優(yōu)秀教師一等獎;1999年獲得首都勞動獎?wù)拢?000年獲全國科學普及先進個人獎;2001年獲北京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獎。2003年獲清華大學教書育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