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開啟智慧之門

中國紀錄片領(lǐng)軍人陳漢元訪談錄 作者:石屹 著


一、這時,我開始懂得

我也經(jīng)歷過小學、中學、大學三個求學階段,不必細細琢磨,無須久久回味,如同甘蔗,最甜最美的就數(shù)當中的這一段了。

正是在這個“段落”,我開始懂得,人是從動物變過來的——變得多緩慢,變得多吃力。

正是在這個“段落”,我開始懂得,猴子變成了人,而人還是要變的——有的越變越聰慧,越善美;有的卻越變越愚蠢,越低級。

正是在這個“段落”,我開始懂得,這塊土地養(yǎng)育了我,我應該以自己的全部心血盡情地去美化這塊土地——可能失敗,可能勝利,我才擁有平平仄仄地撰寫一首小詩:《我就是我自己》。

也正是在這個“段落”,我開始懂得,真理是無形的客觀存在,人們之所以追求真理,是因為它擁有至高無上的美;誰把自己看作是真理的化身,誰就丑陋無比。

是的,這的確是一個黃金般的“段落”,但它并不可能給我黃金,給我錢幣;它給我的是如何擺平、擺正內(nèi)心與外部這兩個世界的能力。

當年那個校園不見了,但它在我這顆不甘心衰老的心中永遠存在,永遠壯麗。

我以嶄新的孝心對我的師長們表示深情的感激,并祝愿“新滬”永遠名副其實,永遠富有新意……

新滬中學校友 陳漢元

1991年5月1日

這是陳漢元在上海新滬中學校慶45周年時寫給母校的獻詞。

1936年,陳漢元出生在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靠海的一個農(nóng)民家里,是陳家第六個兒子,也是最晚出生的一個孩子。在他之前的同胞們最多只上過兩年學,因此,兄長們發(fā)誓:即使不成家,打光棍,也要把這個“小六子”培養(yǎng)成不遭日曬雨淋的讀書人。

1997年,陳漢元(右一)在故鄉(xiāng)樂清。同行的有趙忠祥(左二)、張光北(右二)等

這樣,他和村里的幾個孩子跟著一位教書先生讀了兩年書,學習了平平仄仄。清貧的生活使他們這些學子只能用為先生和師母提供點心作為學費,日子過得雖是苦了點,但是孩子們頑皮的天性在嚴厲的先生面前依然遮掩不住,他們變著花樣將戒尺藏起來,躲避先生的懲罰。

盡管如此,在這個學堂中陳漢元還是學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識,末了,他給家里拿回了老師寫的一張評語,上面寫著:陳慶六第一名。

這件事讓大字不識幾個的父親著實激動不已。

于是,他在四哥的陪同下,乘船到上海青云路小學繼續(xù)求學,去讀小學五年級。那是解放前夕的1948年,陳漢元的大哥在同濟大學工作,因此,陳漢元獲得了和大學生們住在一起的待遇。一年后,從未離開過家鄉(xiāng)的陳漢元因想念母親,又回到了家鄉(xiāng)浙江溫州樂清。

少年時期的陳漢元個子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遇到登高攀緣、搭人梯、掏鳥蛋的事情時,因為他人小體弱,支撐不住別人的體重,常常被安排站在最上面,這樣,他站得高,看到的大千世界比別人也要遠一些。

1949年全國解放了,陳漢元來到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的樂清當?shù)貒W校翁垟中心小學讀六年級,在這里陳漢元受到的良好教育令他終生難忘。

以后,陳漢元又依靠人民助學金完成了從初中到大學的學業(yè)。

陳漢元就讀的中學是上海新滬中學,大學學業(yè)則是在全國著名學府華東師范大學完成。

中學和大學的教育使他領(lǐng)悟到一個道理:一篇好文章應該達到它應有的境界。因此,他要求自己:要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文章來。

2003年,陳漢元(右二)在故鄉(xiāng)行晚會上。同在晚會上的有余秋雨(左二)、尚長榮(左一)、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文清(右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