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頻換閣臣 黨爭不息
內(nèi)閣大學士被稱為“閣臣”,明后期的一些史書中也稱之為“相”。明后期的內(nèi)閣實際上成了明廷的政治中樞。崇禎皇帝自然特別重視閣臣的選用,外廷臣僚也圍繞閣權明爭暗斗,黨爭不息,閣臣頻頻更換。崇禎帝在位十七年,閣臣換了五十個,致有“崇禎五十相”之譏。在這“五十相”當中,周延儒、溫體仁和楊嗣昌在位最久,影響最大,但下場都很可悲。閣臣頻換,實際上反映了崇禎帝一直未能建立起穩(wěn)定的施政中心,這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節(jié) 整頓內(nèi)閣
在明代,內(nèi)閣事權有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到崇禎時已儼如過去的丞相。隨著魏忠賢及其閹黨的覆滅,崇禎初年建起了一個以東林黨人為主的內(nèi)閣,有人稱之為“東林內(nèi)閣”。
由丞相到內(nèi)閣
在近代,內(nèi)閣是個很普通的名詞。中國的內(nèi)閣最初產(chǎn)生于明永樂年間。內(nèi)閣的出現(xiàn)是中國官制史上的一個重大現(xiàn)象。它與丞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這里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內(nèi)閣的產(chǎn)生和事權變化的大體脈絡,這樣人們就會很清楚,崇禎年間許多重大政治斗爭為什么大都是圍繞內(nèi)閣展開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一直存在著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從二者消長的過程來看,皇權在一天天上升和強化,相權則一天天下降和衰落,到明代就為內(nèi)閣所取代。
秦漢時期相權最重。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入則參與廷議,出則號令百官,事無不統(tǒng),負有第一線的責任。丞相是所謂“三公”之一,但事權最重。丞相上朝,皇帝還要從御座上站起來,表示一下。皇帝如果在路上遇到丞相,還要下輿打一下招呼?!柏┫嘤胁?,皇帝法駕親至問疾”。這種待遇是后世丞相所不敢想望的。正因如此,所以有人稱秦和漢初是丞相責任制時期,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漢武帝感到相權太重,便用近侍分奪丞相的權力。他在內(nèi)廷設尚書臺,實際上就是他的內(nèi)廷秘書處,用來參決機務,甚至還用宦官參與其間。尚書臺的地位日益顯赫,相權隨之日益低落。東漢時,尚書臺的職權進一步擴大,尚書成了事實上的丞相,“三公”形同虛設,即所謂“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論道而已”。所謂“事歸臺閣”,就是歸尚書臺。
隋唐時行三省制度,三省長官同為丞相,相互牽制,誰也不能專權。一般都有四五人同時為相,多時達十余人。他們同時議事,最后由皇帝裁決。唐中期以后,皇帝還常常派親信“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即同丞相們一起處理章奏等事,參與知道政府事務。后來,這些人也漸漸成了“相”。即使原來的三省長官,如果沒有這些頭銜,也不敢執(zhí)政事。與秦漢時相比,這時的相權大為削弱了。
宋代的君主專制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宋太祖趙匡胤在稱帝后的第二天,耍了個小花招,要丞相范質把章奏送到他跟前,趁機讓宦官把他的座位撤掉。于是成為定制,以后丞相在廷上答話,再也不能“坐而論道”了,而必須恭恭敬敬地站著回答,即所謂“立而陳言”。另外,皇帝對相權還進行了分割,分軍事權給樞密院,分財政權給三司使,丞相只管行政。這還不夠,還必須由皇帝“差遣”,方可任事。否則,不管什么官職,都無權行事。
到了明代,君主專制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與此相適應,延續(xù)了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也被廢除了。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伏誅,朱元璋乘機“罷丞相不設”,一切出自“宸裁”。他還把這一點立為“祖訓”:“以后嗣君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極刑?!?sup>這樣,明代的皇帝就不僅是“代天行命”的君主,而且是事必躬親的行政首腦。
因政務繁忙,皇帝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朱元璋便又設了“四輔官”,讓他們“侍左右,備顧問”。這些人品級低,沒實權,對皇權構不成威脅。四輔官的設置實際上是向內(nèi)閣制度的一個過渡。
明成祖即位后,命解縉等七人“入直文淵閣,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于是,在中國官制史上就進入了有內(nèi)閣的時代。不僅明清兩代有內(nèi)閣,連北洋政府時期設的國務院也稱內(nèi)閣。閣臣也稱殿閣大學士,其職權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小逐步增大的過程。
閣權漸重
起初,內(nèi)閣大學士不僅品級低,而且事權也不重,遠不能與古代的丞相相比。首先,明代的內(nèi)閣不是一級正式官署,沒有法定的政治權力。以前,六部尚書是丞相的下屬,丞相可以直接對他們發(fā)號施令。六部有什么事,也直接向丞相請示和回報。但內(nèi)閣根本沒有這種權力,六部直接向皇帝請示和回報,不經(jīng)過內(nèi)閣。
其次,內(nèi)閣大學士的品級很低,“終明之世不過正五品”。明代的官階分九品,一個五品官只是個中級官員。以前,丞相都是當朝一品,位極人臣。而在明代,就品級和事權來看,大學士反在六部尚書之下。因此,《明史·職官志》上說:“雖居內(nèi)閣,官必以尚書為尊?!眱H就此也可以看出,內(nèi)閣初設時的事權是不會很大的。
宣德時,閣權明顯上升。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內(nèi)閣獲得了“票擬”權,即對臣下的各種章奏擬出處理意見。按照慣例,內(nèi)閣的票擬只有經(jīng)過皇帝的“批紅”后才能付諸實施。但是,皇帝的批紅往往徒具形式,尤其是懶得理事的皇帝,自己連勾上一筆也不愿干,就讓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代勞。因此,一般都是按照內(nèi)閣票擬的意見來執(zhí)行。這看來似乎只是初步處理意見,皇帝擁有最后的決定權。既然皇帝基本上都是按照票擬的意見來決定,那么,內(nèi)閣的票擬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終明之世,票擬一直是內(nèi)閣最主要的權力。二是宣德時內(nèi)閣成員的品級明顯提高。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三楊”當國,他們都兼有師、保、尚書等頭銜,故多是一品或二品大員。這并不是大學士本身品級的提高,而是具體的大學士個人的品級本來就高,這樣一來,內(nèi)閣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大為提高了。這種狀況在宣德以后基本上保留了下來。
起初,內(nèi)閣大學士們都是一起議事,并沒有首輔、次輔之分,故誰也無法專權。明中期以后,內(nèi)閣中出現(xiàn)首輔,其余的大學士都唯首輔馬首是瞻。票擬一般也由首輔一人執(zhí)筆,其余大學士只能議論議論。因此,首輔的權力就顯得特別突出。在外人的心目中,這些首輔就如同過去的丞相。嘉靖時出了個嚴嵩,萬歷初出了張居正,他們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權臣,也都是內(nèi)閣首輔。這就使內(nèi)閣的地位越發(fā)顯得尊崇。
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即自正德以后,明代的皇帝越來越懶得理事。正德皇帝就不大喜歡在京師住,討厭繁雜的政務,忽而去張家口,又忽而南下蘇杭。日常政務基本上就是靠內(nèi)閣處理。嘉靖皇帝信道教,終日在宮廷里做齋醮,竟然一連十幾年不上朝。萬歷皇帝即位時才十歲,政務基本上都由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來處置。至此,內(nèi)閣首輔的權勢已與古代的丞相相差無幾。
正因如此,內(nèi)閣首輔之權就成了爭奪的焦點。在魏忠賢擅權時,魏廣微原為南京禮部侍郎,因與魏忠賢是同姓同鄉(xiāng),故魏忠賢很快將他提升為禮部尚書,并進入內(nèi)閣。魏廣微儼如魏忠賢的家人,在致魏忠賢的信札上書“內(nèi)閣家報”,時人稱他為“外魏公”。魏忠賢欲分內(nèi)閣首輔之權,遂矯旨,票擬事“令眾輔分任”,從而使并不是首輔的魏廣微也有了票擬權。這樣,魏忠賢行私就更加方便了。
在天啟、崇禎年間,內(nèi)閣首輔與其他大學士在辦公地點上也有了明顯的區(qū)別。在東閣直房前第一間是首輔辦公之處,其他大學士不得隨意進入。如一時沒有明確誰為首輔,即使在眾大學士中資歷最老者也不敢居此。當崇禎六年(1633)六月周延儒被罷后,溫體仁事實上成了內(nèi)閣首輔,但沒有明確他為首輔,所以他一直不敢在那第一間房辦公。這種狀況延續(xù)了將近一年。第二年端陽節(jié),照例對閣臣有賜宴。這一天一個司禮太監(jiān)來到內(nèi)閣,口稱溫體仁為首輔,溫體仁這才敢在首輔房辦公。這種辦公地點的差異清楚地表明,內(nèi)閣首輔的權力和地位已經(jīng)明顯地突出起來。
崇禎初對內(nèi)閣的調(diào)整和東林內(nèi)閣
崇禎帝繼位時,內(nèi)閣中有四人: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其中,黃立極為內(nèi)閣首輔。天啟五年(1625),當時魏忠賢氣焰正盛,黃立極因是魏忠賢的同鄉(xiāng),以禮部尚書銜入閣,第二年即代顧秉謙居首輔位??梢钥吹贸觯@基本上是魏忠賢留下來的班子。對此,崇禎帝心里自然也很清楚。但是,當滿朝基本上都是魏忠賢私黨的情況下,崇禎帝也像起初安撫魏忠賢那樣,對內(nèi)閣成員也沒有立即進行大的調(diào)換。崇禎帝即位不久,就陸續(xù)不斷地有人彈劾內(nèi)閣成員。例如,監(jiān)生胡煥然即對黃立極等四人大加指責,說他們身居內(nèi)閣,“漫無主持”,甚至迫害元老重臣,建生祠,頌魏閹,“靡所不至”。盡管胡煥然的指責句句是實,但崇禎帝并未對黃立極等人治罪,反而將胡煥然申斥一通,并將其除名。黃立極心不自安,遂上疏乞休,崇禎帝還以“優(yōu)詔報之”,要其繼續(xù)理事。天啟七年(1627)十一月,這時崇禎帝繼位已三個月,鑒于黃立極連疏乞去,崇禎帝遂允其罷職家居,而由施鳳來繼為首輔
。與此同時,來宗道和楊景辰兩人同時入閣。
關于為魏忠賢撰碑文頌德一事,黃立極和施鳳來等四人曾一起上疏,極力向崇禎帝辯解,說他“實未嘗為忠賢作碑文”,而是由魏忠賢門下的食客游士所為,其后加入他們的名字。至于票擬,“一言不合,則令改票,甚則嚴旨督責……臣等不盡受罪”。他們稱魏忠賢猶如虎狼,“虎狼之性,愈觸則愈怒”,故“不得已,徘徊其間,冀有毫發(fā)之益于國”。從中可以看出,黃立極等對在魏忠賢擅權時的一些作為,能推則推,不能推則說“不得已”。有些事可能的確出于不得已,有些事則是有意助紂為虐,他們本人就不是有氣節(jié)之人。例如,施鳳來,《明史》上說他“素無節(jié)操,以和柔媚于世”,魏忠賢生祠上的碑文“多出其手”。大學士張瑞圖擅長書法,故碑文多為張瑞圖書寫。對于他們四人,崇禎帝采取逐步更換的辦法予以清除。在他們四人當中,李國
雖是魏忠賢的同鄉(xiāng),但比較持正。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胡煥然因彈劾他們四人而被逐,李國
后又上疏為胡煥然說話,說他忠心可嘉,又讓他回到國子監(jiān),“時人稱為長厚”。他于崇禎元年五月罷歸,此前還上疏推薦韓
和孫承宗,亦為人所稱道
。
崇禎帝在賜死魏忠賢以后,覺得可以對內(nèi)閣整頓一下了。天啟七年(1627)十一月底,崇禎帝命廷推閣臣。當時廷推了十二人,以供崇禎帝點用。但這次崇禎帝卻沒有像過去的皇帝那樣去圈點,而是獨出心裁,以枚卜法來定,如同老百姓所說的抽簽,或稱之為拈鬮、抓鬮。崇禎帝為慎重其事,將有關大臣召至乾清宮,首先焚香拜天,大概是希望神靈能在冥冥中相助,使他選出治國安邦的賢才。隨后,將廷舉的十二人各書名字于紙上,再團成一丸,將十二個紙丸放在一個金瓶子中。崇禎帝用兩支筷子伸入瓶中去夾,一連夾出四丸,展開一看,是錢龍錫、李標、來宗道和楊景辰四人。這時,有的大臣提出,國事多難,請再增加兩個閣臣。崇禎帝馬上答應,遂又夾出兩丸,得周道登、劉鴻訓兩人。于是,這次枚卜共得六人入閣。他們六人中有的當時就在京師,即來宗道、楊景辰,他們二人于十二月即入閣辦事。其余四人有的在外地為官,有的家居,即派人召他們?nèi)刖?。這六人都以禮部尚書銜入直文淵閣。
崇禎帝用枚卜的方法來選閣臣,在常人看來,頗有些荒唐色彩。這本來是件非常重要、非常嚴肅的事情,怎么能用這種碰運氣的辦法來挑選呢?挑選閣臣,應看其才能、品望,用枚卜的辦法怎么能保證選出賢才呢?這種辦法以前只有荒唐的后唐皇帝采用過,得盧文紀為相,除身材魁偉、聲音洪亮以外,才能平平。崇禎帝是歷史上采用這種辦法的第二人。不無巧合的是,這兩人都是末代皇帝。實際上,崇禎帝采用這種辦法有他獨特的考慮。當時雖除掉了魏忠賢,但閹黨勢力仍然很大,門戶之見仍深,選閣臣這件事如處理不好就會引發(fā)新的政爭。至于能否一定得賢才,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破門戶之爭。用這種枚卜的辦法,的確可以有效地防止外廷的門戶之議。
對于一個皇帝來說,用枚卜法選閣臣畢竟不是英明之舉,甚至令人感到滑稽可笑,所以免不了遭人非議。這次枚卜剛過,外廷就流傳開一個笑話,說崇禎帝第二次枚卜掣簽時,夾出來的本來是王祚遠,但這張紙卻被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刮去。人們慌忙四下尋找,卻沒有找到,崇禎帝只好再夾一枚。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張紙落在了施鳳來身后。王祚遠的這個閣臣居然被莫名其妙的一陣風給刮跑了。這就更增加了這次枚卜的荒唐色彩。
從這次枚卜所得的六位閣臣來看,的確良莠不齊,其中還有閹黨余孽。如來宗道,他原在禮部為官,曾上疏為崔呈秀之父請恤典,其中還有“在天之靈”的話,當倪元璐在疏中提及此事時,來宗道不以為恥,反而笑著說:“他何必多嘴多舌,詞林故事,只是為了一杯香茶罷了?!睂@件事,他就這么輕描淡寫地一語掩過,人們?yōu)榇朔Q他為“清客宰相”。崇禎帝后來欽定逆案,來宗道還是因此事而被列入。
與來宗道同時入閣的楊景辰也素無操守。當魏忠賢編《三朝要典》時,他任副總裁,一切都按魏忠賢的意旨辦,還曾三次上疏,為魏忠賢歌功頌德。后來也因此而被列入逆案。
周道登不是閹黨,天啟五年還曾被魏忠賢罷職為民,但他“無學術,奏對鄙薄,傳以為笑”。崇禎帝就曾當廷取笑過他。因此,周道登至少說不上是個賢才。
在這六個新閣臣中,李標、錢龍錫、劉鴻訓比較清正有為。黃立極辭去后,施鳳來繼為首輔。三個多月后,李標入朝,施鳳來和來宗道同時罷去,李標繼為首輔。此時有錢龍錫、劉鴻訓同心輔佐,政事稍清。崇禎元年十二月,韓奉召入閣,因系元老重臣,李標遂避讓,以韓
為首輔。這些人大都和東林聲氣相通,故人們稱之為東林內(nèi)閣。
這個東林內(nèi)閣在協(xié)助崇禎帝撥亂反正、處置閹黨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給人們帶來了一線希望。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崇禎帝顯得剛果有為,在人們的心目中樹立起了一個不壞的形象。但是好景不長,這個局面只維持了大約兩年,以袁崇煥被殺為轉折點,內(nèi)閣中的東林正人被貶黜殆盡。有的閣臣敢做敢當,但只在位半年多就被罷去了。
例如,新入閣臣劉鴻訓,天啟末年被魏忠賢罷斥為民。崇禎帝枚卜他入閣,起為禮部尚書兼內(nèi)閣大學士。遣人召見,他堅辭不出,連召三次,終于在崇禎元年四月還朝,入閣辦事。當時“忠賢雖敗,其黨猶盛”,新進言官不斷上疏彈劾閹黨。因這時的內(nèi)閣成員大都和閹黨共過事,故態(tài)度曖昧。劉鴻訓入閣后,態(tài)度堅決,旗幟鮮明,“毅然主持”,連續(xù)斥逐了楊維垣、楊所修、孫之獬、阮大鋮、賈繼春等人,致使“人情大快”。正因如此,一些閹黨余孽便集中力量攻擊劉鴻訓,說他出使朝鮮時,滿載貂皮、人參而歸。起初,崇禎帝對劉鴻訓較為信任,將攻擊劉鴻訓的張捷、史等貶逐。有些事劉鴻訓當廷力爭,崇禎帝有時則固執(zhí)己見,不予允準。劉鴻訓無可奈何,下朝后發(fā)議論道:“皇上畢竟是沖主!”意思是崇禎帝畢竟年輕,處事不明。這在后人看來算不了什么,但在當時就屬于大不敬,弄不好會丟腦袋。這話終于傳到崇禎帝耳中,令他十分氣惱。當時雖沒有馬上發(fā)作,但對劉鴻訓來說卻埋下了禍害的種子。
崇禎元年十月發(fā)生了紛紛揚揚的改敕書案。按照舊例,提督京營的不兼掌巡捕軍。當時張慶臻提督京營,敕書中卻有“兼轄捕營”的話,掌巡捕軍的鄭其心以侵職上訴。那么,“兼轄捕營”的話是怎么加到敕書中去的呢?從程序上來看,初稿由兵部提出,送內(nèi)閣裁定,再交內(nèi)閣中書繕寫。查原稿,上有劉鴻訓批給西司房的話,繕寫人為西司房中書舍人田佳璧。這四個字就是田佳璧加進去的,田佳璧則說是劉鴻訓所指使。一些素對劉鴻訓有成見的人見有機可乘,遂借一些捕風捉影的事對劉鴻訓大加攻擊。盡管劉鴻訓極力否認,但也是有口說不清。崇禎帝認為這是一件罪不容恕的大事,對劉鴻訓的連續(xù)申辯不予置理。一些大臣為劉鴻訓開脫,認為沒有確證。崇禎帝愈加憤怒,要處劉以極刑。幸“賴諸大臣力救,乃得稍寬”,劉鴻訓被謫戍邊疆。
劉鴻訓從入閣到被逐,只半年時間。他起初堅辭不出,入閣后力斥閹黨,敢作敢為,卻又很快被逐。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盡管當時崔、魏等人已被除掉,但他們的余黨在朝中仍有很大的勢力。劉鴻訓這次被治罪,實際上就是這些人暗中謀劃的結果。另外,也可看出崇禎帝用人不專。劉身為內(nèi)閣重臣,說用就必須上任,說不用則一腳踢開,甚至在沒有確鑿證據(jù)的情況下嚴加治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劉鴻訓曾上疏“請帝久任責成”,他自己首先就未能“久任”,自然也無“成”可“責”了。
東林內(nèi)閣中聲望最高的是韓。他在光宗時即為大學士。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即死去,他以顧命大臣的身份輔佐熹宗天啟皇帝。后來,魏忠賢感到韓
不依附自己,就用同鄉(xiāng)同姓的魏廣微入閣,并要分韓
的票擬權。韓
感到事關重大,便連疏求去。這正中魏忠賢下懷,不僅許韓
去職,不久還將韓
“削籍除名”,又誣他受賄,致使其家人數(shù)人系死獄中。崇禎帝即位后,久聞韓
清正,便召韓
入朝。魏忠賢余黨楊維垣上疏極力反對,使韓
入閣受阻。心向東林的大臣連連上疏,請求崇禎帝立即召用韓
。崇禎不顧某些人的反對,遂遣人召韓
回朝。崇禎元年十二月,韓
入閣復為首輔。一天,崇禎帝對韓
說:“票擬時務要消除門戶之見,開誠布公,和衷共濟,以求處置不出偏差。”韓
極以為是,并進言說:“內(nèi)閣議事,多關系到機密要務。諸臣相互酌議,不必讓外人知道誰贊成、誰反對。至于內(nèi)閣諸臣,從早到晚入直朝房,勢不能報謝賓客。凡是商議政事,都應到朝房相商,禁止一切私邸交際?!背绲澋凵钜詾槭?,遂諭令百官遵行。
當劉鴻訓因改敕書案而遭重譴時,韓極力論救。再加上當時廷臣間的相互攻訐,崇禎帝非常生氣,當廷訓諭群臣道:“進言者不憂國而植黨,自名東林,于朝事何補?”這話說得很重,顯然有責備東林結黨之意。韓
身為內(nèi)閣首輔,被公認為東林領袖人物,他不會不知道崇禎帝這些話的分量。為此,他特地向崇禎帝上揭帖,專講植黨事。其中說道:“人臣原不應以黨事君,人君也不可以黨疑臣??偖斣敽巳似?,辨別賢奸,然后舉措才能得當。若大廷上妄起戈矛,宮府中橫分這黨那黨,恐非朝廷之福?!?sup>
韓
的這些話的確是不刊之論,崇禎帝也挑不出毛病。但這些話是針對崇禎帝的訓諭所發(fā),所以他還是老大的不高興。由崇禎帝的訓諭可以看出,他對東林黨已有警惕之心,人們已隱約看到東林內(nèi)閣短命的征兆。
韓老成持重,處處從大局出發(fā),悉心輔佐。盡管他被人稱為東林的領袖人物,但他的確不“以黨事君”,對各種政務秉公處置,聲望頗高。他入閣后處理的第一件政務就是定逆案一事,對那些不得已附和過崔、魏而沒有明顯惡績的人,他則不予列入,盡可能不廣加株連。為此,崇禎帝一再責備他“怕樹怨”。在崇禎帝力主下,列入的名單不得不越拉越長。
當東林內(nèi)閣形成之時,內(nèi)憂外患交相逼迫,不僅朝政混亂,而且外患日益嚴重。新興的滿清勢力不時內(nèi)擾,兵餉匱乏,邊兵不時發(fā)生嘩變。同時,陜西等地的農(nóng)民起事如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當此多難之際,崇禎帝身為一個年輕皇帝,極力振刷,力圖挽回頹勢,重振朝綱。他在清除閹黨的基礎上建立起東林內(nèi)閣,相互配合,朝政一時頗有振作。
當時從邊事上來看,最大的威脅是遼東的滿清勢力。這時皇太極已稱大清皇帝,與明王朝徹底地分庭抗禮,并要取明朝而代之。就在崇禎帝即位的同一年,皇太極派兵征服了李氏朝鮮,使朝鮮由明的藩屬變?yōu)榍宓姆獙?。朝鮮原來是牽制清的力量,這時卻變成了清的后方,不時為清助兵助餉。這使遼東的局勢變得更加嚴峻。東林內(nèi)閣推薦名將袁崇煥督師遼東,遼東危局一時有所改觀。崇禎帝如果對袁崇煥“久任責成”,遼東的戰(zhàn)局當不至于崩潰成后來的那種樣子。只可惜崇禎帝對袁崇煥任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即將袁崇煥下獄處死,遼東的局面遂一發(fā)不可收拾。此是后話,其中緣由留待專章敘述。
東林內(nèi)閣對軍政中的一些弊端盡力進行整飭。在保證各重鎮(zhèn)兵額不減的情況下,清汰冒額冗兵。原來,各鎮(zhèn)為了多領軍餉,就故意增添兵額。例如,實有兵員兩萬,但向兵部領餉的兵額可能會有三萬,甚至四萬。不少驛站的驛卒也有類似情況。經(jīng)過一番清查,減少了一些冒額兵員,使民困稍解。
另外,崇禎帝雖撤回了監(jiān)軍宦官,卻不斷地派出旗校偵察邊情,意在防備邊將欺瞞。宣府是邊地重鎮(zhèn),自然在重點偵察之列。宣府巡撫李養(yǎng)沖為此上奏道:“旗校往來如織,蹤跡難憑,且慮費用太繁,無力應付?!背绲澋蹖Υ怂坪醮蠡蟛唤?,就拿李養(yǎng)沖的奏疏給李標看,并問道:“邊情危急,朕遣旗校偵探,怎么能說是偽呢?更何況祖宗朝即設立了廠衛(wèi),又為的是什么呢?”李標回答說:“事情本來就應該慎重。李養(yǎng)沖的意思是,不賄賂這些旗校的話,擔心每天都有誹謗他的話;賄賂吧,則又沒有那么多錢財。”崇禎帝感到說得有理。大學士錢龍錫對此事也進諫說:“按照舊例,廠衛(wèi)旗校只在都城內(nèi)外刺事,如要遠遣邊地,恐難以委信?!?sup>
在這些閣臣的極力勸諫下,崇禎帝便暫時停止了派旗校偵察邊事的舉動。對于邊疆將領來說,這為他們解除了一個心腹之患,可以更專心于防務,而不必再擔心廠衛(wèi)特務對他們的監(jiān)視了。
在韓等人的主持下,引入正人,抑制邪黨,平反冤獄,革除弊政,朝政頓顯清明。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只是這最初的二三年顯得剛果有為,為后人所稱道。但是,隨著袁崇煥事件的發(fā)生,短命的東林內(nèi)閣也就土崩瓦解了,朝政又陷入紛爭多事的泥潭。
第二節(jié) “皇帝遭瘟了”——周延儒與溫體仁之爭
崇禎帝在懲治魏忠賢和閹黨的同時,建立起東林內(nèi)閣,朝政為之稍清。但東林內(nèi)閣只維持了大約兩年的時間即垮掉,其關鍵事件是袁崇煥一案。隨后是周延儒當政,溫體仁先是與周延儒相結,卻暗中排陷周延儒,終于取而代之。溫體仁欲翻逆案,雖一再受阻,但朝政日非,故民間傳言:“皇帝遭瘟了?!币庵赋绲澋蹖櫺艤伢w仁,政事日益敗壞。
錢謙益遭斥與東林內(nèi)閣的瓦解
崇禎元年十月,入閣僅半年的劉鴻訓被罷職。這是東林內(nèi)閣遭受到的第一次打擊。十一月間,崇禎帝第二次枚卜閣臣。首先由廷臣會推,共推舉十一人。他們是:成基命、錢謙益、鄭以偉、李騰芳、孫慎行、何如寵、薛三省、盛以弘、羅喻義、王永光、曹于汴,崇禎帝本來要像上次那樣通過枚卜增加閣臣,但是,他看到這個會推的名單后不大滿意。這是因為,他滿以為禮部右侍郎周延儒會被推上來,但因周延儒資望輕,故未入廷推之列。這使崇禎帝產(chǎn)生了疑心,再加上一些人風言風語,便懷疑廷臣結黨,故意排斥能臣。這時,禮部侍郎溫體仁揣摩崇禎帝的心意,相信崇禎帝對這次會推已生疑心,再加上自己未被推上,正一肚子怨氣,遂上疏彈劾被會推上的錢謙益,說他關節(jié)受賄,結黨營私,不應該入閣臣選。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的大名士,與東林黨人關系密切,門生故吏遍天下。溫體仁疏中所指,原是多年前已結案的一件往事。天啟二年(1622),錢謙益主持浙江鄉(xiāng)試,錢千秋中舉。錢千秋在首場文章結尾處用了一句俚語:“一朝平步上青天?!逼鸪蹂X謙益沒有發(fā)覺,給事中顧其仁察覺此事,錢謙益也馬上警覺起來,感到其中定有奸人指使。錢謙益遂馬上上疏揭發(fā)此事,錢千秋被遣戍邊,連幾個指使的人也一起受到懲處。錢謙益本人也以失察受到奪俸的處分。崇禎帝為此親自召集百官當庭對質。錢謙益與溫體仁互相攻訐,自然難有結果。崇禎帝問溫體仁:“疏中謂結黨,奸黨是誰?枚卜大典,是誰一手操縱?”溫體仁回答道:“錢謙益一黨甚多,臣不敢盡言。這次枚卜,皇上務求真才,其實由錢謙益一伙操縱?!边@時吏科都給事中章允儒當廷奏道:“關于錢千秋一案,早已了結。溫體仁品望甚輕,所以會推不與。如錢謙益果有關節(jié)之事,為何不糾于枚卜之前?現(xiàn)在會推名單已上,點或不點,一聽皇上裁定。”溫體仁馬上反駁道:“從這個言官所說可以看出,他正是錢謙益一黨。在未枚卜之前,不過是冷局,參劾他有何用處?今會推之疏已上,參劾于此時,正為了使皇上能選用賢人?!闭略嗜逡膊皇救酰舐曬g斥道:“小人從來就善以結黨之罪陷害君子。昔日魏廣微欲驅逐趙南星、楊漣等,魏忠賢就在會推疏中加一個黨字,致使這些人全被削奪。此事留傳至今,為小人陷害君子之榜樣!”章允儒越說情緒越激動,崇禎帝卻勃然大怒道:“胡說!御前奏事,怎能如此放肆!拿了!”但一時卻無人承旨。崇禎帝大聲喊道:“錦衣衛(wèi)何在?”錦衣衛(wèi)指揮使這才將章允儒扶出。
對這次枚卜風波,廷臣大都知道是溫體仁在挾私報怨,基本上沒有人幫他說話。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也沒有被會推上的周延儒。他稍后對崇禎帝說:“皇上反復詢問,諸臣不敢言。一是怕冒犯天威,二是礙于情面??傊X千秋一案關節(jié)是真,錢謙益不能辭其咎。皇上不必再問諸臣。”崇禎帝深以為是,遂對廷臣斥責道:“朕要六部九卿會推閣臣,竟推這種人!會推一定要公,會推不公,還不如不會推!”周延儒遂又奏道:“大凡會推,皇上明旨下九卿科道,以為極公。不知外廷只沿舊套,只是由一兩個人把持,別人不敢開口,就是開口也不行,徒然言出禍隨?!睖伢w仁隨后奏道:“臣孑身孤立,滿朝盡是錢謙益之黨。今不只錢謙益恨臣,凡錢謙益之黨無不恨臣。臣一身豈能當眾怒……請皇上罷臣歸里,以避兇鋒?!边@時錢謙益也伏地待罪。崇禎帝命錢謙益回籍聽勘,曾駁斥過溫體仁的章允儒、瞿式耜和房可壯等俱降三級,調(diào)外聽用。
這次枚卜風波反映出幾個令人憂慮的跡象。其一,崇禎帝自以為察察為明,實際上剛愎自用,對紛繁的政事缺乏準確的判斷力。關于錢千秋于浙江鄉(xiāng)試中用俚語一事,本算不了什么大案,何況錢謙益本人也揭發(fā)了此事,受遇奪俸的處治,此案已結多年,與這次枚卜并無關系。溫體仁挾私報怨,翻出這筆老賬借口發(fā)難,用意奸險。連與溫體仁較親近的吏部尚書王永光也不支持溫體仁。但崇禎帝剛愎自用,不聽多數(shù)朝臣的意見,以溫體仁為是,貶逐大臣多人。既失于明察,又不愛惜人才。
其二,崇禎帝在懲治閹黨的同時,起用的多是東林黨人。他特別忌恨臣下結黨,這成了他的一塊重大的心病。而“東林”的名字早已大著,許多人以附東林擊閹黨而自豪。那么,這些人就特別容易被人攻擊為結黨。從這次枚卜風波中可以看出,崇禎帝對東林黨是否結黨營私已心存芥蒂,并未能推誠任用。韓入閣后就明顯地感覺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對崇禎帝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人臣不可以黨事君,人君亦不可以黨疑臣?!边@話的主要意思是要崇禎帝不要動不動就懷疑他們結黨。
由于枚卜風波,這次會推的十一個大臣皆未入閣,即這次會推的結果全部被崇禎帝所推翻。十一月發(fā)生了枚卜風波,十二月韓回朝,李標禮讓韓
為內(nèi)閣首輔。這時內(nèi)閣只有韓
、李標、錢龍錫、周道登四人。第二年一月,周道登罷職家居。周道登入閣后沒有什么大的作為,且奏對顯得粗俗鄙薄,崇禎帝甚至當廷拿他取笑。例如,有一次崇禎帝御講筵,問周道:“宰相需用讀書人,當作何解釋?”周道登一時答不上來,就說:“容臣到閣中查明,再來回奏。”崇禎帝面帶譏笑,周道登極為難堪。崇禎帝又有一次問他“近來臣下奏事,其中多有情面二字,什么叫情面呢?”周道登回答說:“情面者,面情之謂也?!北娙硕及蛋蛋l(fā)笑
。崇禎二年一月,也就是枚卜風波發(fā)生兩個月后,有人彈劾周道登,說他袒護兵部尚書王在晉,隨即將周道登罷職。這時,內(nèi)閣就只剩下三人了。
崇禎二年(1629)十月,清兵繞過山海關,分三路攻明,直達北京近郊。袁崇煥急忙從山海關率師入援。崇禎帝誤中皇太極的反間計,認為袁崇煥與清通謀,便將袁崇煥逮治下獄,后被處死。袁崇煥素與東林友善,他原被魏忠賢貶謫家居,因錢龍錫等推薦,四月間重被起用,督師遼東。既然袁崇煥以敗壞封疆罪被逮治,一些素與東林為敵的人便乘機大作文章,謂袁崇煥各種大罪皆錢龍錫所指使。這時攻擊錢龍錫最力的是御史高捷和史。這二人曾被吏部尚書王永光所引用,但被閣臣錢龍錫所阻。當袁崇煥案發(fā)生時,高捷和史
已復為御史,二人便極力借題發(fā)揮,大攻錢龍錫。再加上定逆案時,錢龍錫在閣臣中態(tài)度最為堅決,故“奸黨銜之刺骨”。他們甚至暗中策劃,要另定一個新的逆案,以袁崇煥為首,以“(錢)龍錫等為逆黨”,以新逆案與舊逆案相抵。崇禎帝見那么多人彈劾錢龍錫,遂于當年十二月將錢龍錫放歸故里。當處死袁崇煥后,崇禎帝又將錢龍錫長系獄中,數(shù)年后將他遣戍定海衛(wèi)
。
錢龍錫被罷是對東林內(nèi)閣的重大打擊。在錢龍錫被罷的同時,周延儒以特旨入閣。一個月后,即崇禎三年元月,內(nèi)閣首輔韓也罷去,由李標代為首輔。至此,和李標同時枚卜入閣的六人中已有五人罷去,他亦不自安,遂連疏乞休。三月間,崇禎帝命他罷職家居。至此,曾給人以很大希望的東林內(nèi)閣徹底瓦解,圍繞著內(nèi)閣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周延儒掌閣事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即在錢龍錫被罷的同時,周延儒以特旨入閣。第二年六月,溫體仁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九月,周延儒為內(nèi)閣首輔,直到崇禎六年(1633)六月罷職,任首輔約三年的時間。溫體仁因借助周延儒之勢得入內(nèi)閣,故兩人的關系起初頗為密切。但不久溫體仁即想取而代之,故兩人又明爭暗斗起來。周延儒起初喜與東林交游,但在枚卜風波中配合溫體仁攻擊錢謙益等人,從此不為東林所喜,他也轉而與東林為仇。
周延儒天性機警,善于揣度別人的意旨,見機行事,這是他獲得崇禎帝信任和倚重的重要原因。崇禎帝即位不久,即召周延儒為禮部右侍郎。崇禎元年冬天,錦州駐兵以缺餉嘩變,督師袁崇煥急請朝廷發(fā)餉。崇禎帝召集諸大臣,問他們應如何處置此事。因連年用兵,戶部錢糧虧空甚多,無錢糧可支,所以大家都請求發(fā)內(nèi)帑銀。所謂內(nèi)帑,即藏于內(nèi)府供皇室花用的銀錢。自萬歷以后,大量應該入戶部的銀錢轉歸了內(nèi)府,故內(nèi)帑儲積越來越多,外廷財政則越來越吃緊。正因如此,自萬歷以來各種加征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皇帝視內(nèi)帑猶如自己的家私,對發(fā)內(nèi)帑充軍餉十分心痛。崇禎帝也不例外,對諸大臣請發(fā)內(nèi)帑顯出老大的不高興。周延儒揣摩透了崇禎帝的心思,便不附和諸大臣的意見,獨自奏道:“國家設置關門,昔日防敵,今日卻要防兵。寧遠駐兵發(fā)生嘩變,急忙增撥兵餉;錦州駐兵發(fā)生嘩變,又急忙增撥兵餉。這樣一來,各地就要紛紛效尤了。到那時,又有多少內(nèi)帑可撥!”崇禎帝看到周延儒的意見與眾不同,也頗合自己的心意,就問周延儒:“你認為應該怎么辦呢?”周廷儒回答說:“事情緊急,不得不發(fā)兵餉,但應有個經(jīng)久之策?!背绲澋凵钜詾槭牵剡^頭來責備諸臣,說他們不知憂國,沒有長遠的謀劃。幾天后,崇禎帝又召問周延儒,周延儒說:“發(fā)銀不如發(fā)糧,山海關銀不缺,只是缺糧。士兵為什么發(fā)生嘩變?發(fā)生嘩變必有隱情,怎么能知道不是驕兵悍將故意相煽惑以要挾袁崇煥呢?”這話也極合崇禎帝的心意,因為他也早就懷疑這是邊將要挾所致。崇禎帝感到周延儒見識過人,便對他格外倚信。因此,他雖不在會推之列,崇禎帝還是以特旨命其入閣,不久又提升他為內(nèi)閣首輔。
崇禎三年一月,內(nèi)閣首輔韓罷職回籍,由李標代為內(nèi)閣首輔。兩個月后李標罷去,成基命繼為內(nèi)閣首輔。周延儒一直覬覦首輔一職,便唆使親信不斷彈劾成基命。崇禎帝也屬意于周延儒,故成基命僅任首輔半年,即為周延儒等人所逐。于是,周延儒如愿以償,登上了首輔的寶座。
崇禎帝見周延儒問答敏捷,所言多與自己的心意暗合,故對他格外倚重。有一次,崇禎帝將周延儒單獨召至文華殿,密談至半夜才出來,所談內(nèi)容外人密不得知。這引起了一些朝臣的疑慮。御史黃宗昌上疏,彈劾周延儒諸品行不端事,稱此等人不應受如此倚信。御史李長春也上疏彈劾,謂周延儒獨自與皇帝密談不合常典。南京給事中錢允鯨也上劾章,謂周延儒與閹黨要員馮銓一直友善,讓周延儒入閣柄政,他一定要為閹黨翻案。對這些接二連三的劾章,周延儒感到很恐慌,一面上疏辯解,一面請求罷歸。崇禎帝正對他傾心倚重,認為某些人出于嫉妒,故意傾陷,所以對周延儒好言勸慰,不許罷去,還為他加上了頗為榮寵的太子太保的頭銜。
崇禎三年(1630)六月,溫體仁入閣,表面上與周延儒頗為親近,諸事秉承周延儒的意旨去辦。周延儒也想引溫體仁為助,故入閣之初兩人的關系頗為密切。溫體仁和吏部尚書王永光千方百計為逆案翻案,便拿王之臣和呂純?nèi)鐏硗妒瘑柭?。這兩人都曾任官兵部,袁崇煥死后,遼東危機,他們說這兩人邊才可用。在溫體仁和王永光的活動下,周延儒起初也支持起用這兩個人。王之臣在天啟時被魏忠賢用為兵部尚書,呂純?nèi)缫苍员渴汤烧粕袝?,是殘害東林名士周順昌的重要幫兇。這兩人都被列入逆案,如他們能被重新起用,就標志著逆案已被推翻,其他人也可以被起用。從表面上看,這只是兩個人能否被起用的問題,實際上關系到閹黨和東林的激烈斗爭,對整個政局都將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對此,反對最激烈的是講官文震孟。他上疏說:“群小合謀,欲藉邊才翻逆案。天下有無才誤事之君子,必無懷忠報國之小人。今有平生無恥、慘殺名賢之呂純?nèi)?,要借大臣為援,詭辯稱冤。王永光為六卿之長,竊威行私,對人用舍顛倒,無事不專而濟以狠,發(fā)念必欺而飾以樸。”他在疏中還舉了幾個具體事例,直刺王永光等人,言辭極為激烈。王永光大窘,上疏辯解。崇禎帝不但沒有懲治王永光,反而對他好言勸慰,要他安于職守,而對文震孟卻大加責備,說他“任情牽詆”,意思是他不負責任,任意攻擊大臣。這件事雖不了了之,但對阻止王永光等人翻逆案的陰謀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周延儒本來也支持溫體仁和王永光這樣做,這時他的一個親信對他說:“他們將要推翻逆案,可外人要把這個罪名安到你頭上了?!敝苎尤羼R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當崇禎帝問周延儒這兩人是否能起用時,周延儒故意沉吟了一會兒,然后一字一板地說:“如果能重新起用王之臣,那也就能為崔呈秀雪冤了!”崇禎帝頓時省悟,態(tài)度堅決起來,不許任何人為逆案中人物翻案。溫體仁、王永光等人對周延儒改變態(tài)度十分痛恨,但又無法明言,便在暗中極力搜求周延儒隱事,待機而發(fā)。
周延儒的確有許多惡行。崇禎四年(1631),崇禎帝經(jīng)廷試點陳于泰為狀元,而陳于泰乃是周延儒的姻亞,即其妻妹之丈夫。京都人議論紛紛,認為周延儒在其中發(fā)揮了不可告人的作用。周延儒用張廷拱為大同巡撫,孫元化為登萊巡撫,兩人都是周的私人。周延儒原籍宜興,其家人子弟橫行鄉(xiāng)里,無惡不作,致使鄉(xiāng)人無以泄憤,竟在夜間將周家的宅院燒掉,并掘毀了他的祖墳。周延儒的哥哥周素儒無尺寸之功,竟以錦衣衛(wèi)千戶的頭銜冒領錢糧。他還任用家人周文郁為副總兵。溫體仁暗中唆使親信上疏,彈劾周延儒。但崇禎帝對周正傾心相倚,故不為所動。有時周延儒不自安,上疏請罷,崇禎帝還要好言慰留。
崇禎五年(1632)春天,登州(今山東蓬萊)被叛將李九成攻陷,巡撫孫元化被囚。周延儒推薦兵部侍郎劉宇烈前往視師,亦勞師無功。登州是軍事重鎮(zhèn),它被叛將攻陷引起滿朝震驚,認為這是繼遼東失陷后的又一重大變故。溫體仁感到機會已到,便暗中唆使許多言官連疏彈劾周延儒。御史余應桂還揭露說,周延儒曾收受巨盜神一魁的大量賄賂。給事中李春旺更直截了當,謂周延儒應立即罷去。周延儒不自安,連疏乞休。崇禎帝仍好言慰留,但內(nèi)心終不能不有所動,對周延儒的眷倚之情有所減輕。
不久,溫體仁指使宦府太監(jiān)王坤上疏,彈劾周延儒包庇佞臣。盡管明代宦官弄權的事很多,但以前從來沒有宦官彈劾大臣的先例,至多只是利用各種方便條件向皇帝進讒言,沒有像外廷朝臣那樣上疏彈劾大臣。為此,給事中傅朝佑上疏糾劾,“中官不當劾首揆,輕朝廷,疑有邪人交媾”。副都御史王志道說得更為激切,謂中官彈劾首輔敗壞了紀綱法度。這時崇禎帝已重新起用宦官監(jiān)軍,對宦官正大加倚信,見言官動不動就指斥內(nèi)臣,大為不快。一天,崇禎帝召廷臣于平臺,拿著王志道的奏疏訓諭道:“朕遣用內(nèi)臣,原來就是出于不得已,早已說得很明白。你等不自己省察自己,反而借王坤奏疏大做文章。朕已責王坤誣妄。你等上疏參劾,動不動就牽連內(nèi)臣,難道以前懲治那些人都是因為內(nèi)臣嗎?”王志道頗剛直,當即回奏道:“王坤彈劾輔臣,舉朝惶惶,都在為朝廷的紀綱法度擔憂。臣在為朝廷紀綱法度惜,并不是為以前被懲治的諸臣惜!”崇禎帝面有怒色,又訓諭道:“廷臣關于國家大計不進一言,只是一用內(nèi)臣監(jiān)視,不利于徇私作奸,便借王坤之疏來要挾朝廷,真是巧佞!”這時崇禎帝一直對著王志道進行申斥,氣氛十分緊張。周延儒遂出班奏道:“志道并不是專論內(nèi)臣,實際上也在責臣等失職?!背绲澋叟馍杂芯徑?,接著又對著王志道說:“自己不修職業(yè),卻故立高論,沽名釣譽,怎么能勝任言官掌風憲的職責呢?”王志道雖未當廷受懲,但感到崇禎帝對自己難以相容,回來后便草疏,引罪乞罷。崇禎帝遂馬上準其請,令其致仕回籍。
此事前前后后溫體仁都在場。他平時對周延儒顯得挺親近,在這關鍵時刻,周延儒本來希望他能幫自己說上幾句,結果溫體仁卻無一言相助。這使周延儒對溫體仁漸生不滿,開始對他有所提防。
到崇禎六年(1633),溫體仁與周延儒的矛盾已日益公開化,溫體仁加快了傾陷周延儒的步伐。他指使給事中陳贊化上疏,狠狠地參了周延儒一本。疏中說:“周延儒豢養(yǎng)了個游客李元功,他借周延儒的權勢在外招搖謀利。陛下降特恩,今天下停刑,平反冤獄,李元功在外邊卻說成是周延儒之功,向平反的囚犯索取賄賂。周延儒目無陛下,謂陛下對某事處置不當,他即封還原疏,皇上即或改或留,他似乎頗有回天之力。他還說:‘皇上乃羲皇人也!’此話滿朝皆知,決不是某些小人輕易泄露出來的吧!”這道奏疏實在是擊中了要害。崇禎帝是個自尊心極強的皇帝,即使明明處置錯了的事,他也決不肯認錯,甚至把錯的責任推給臣下。他剛愎自用,決不許大權旁落。周延儒居然在外邊說他是“羲皇上人”,實際上就是說他是不管事的傀儡!這真是大逆不道。周延儒得知此疏后,馬上上疏,請崇禎帝將他罷職,放他回籍。在明代,閣臣被劾后,一般都上疏乞休。如不是特別大的罪過,皇帝都溫旨慰留。這次周延儒乞休也不是出于真心,他本來希望崇禎帝照例要對他慰留。溫體仁早就垂涎首輔之位,便巧弄機權,票擬準予休告。旨出后,周延儒大感意外,對此毫無思想準備,頗不能堪。他已明知溫體仁在百般傾陷自己,對此十分痛恨。他不希望溫體仁代自己為首輔,便謀于某些內(nèi)臣,想讓他們勸崇禎帝召回原大學士何如寵,讓何如寵任首輔。以前,周延儒經(jīng)常借內(nèi)臣之助以示威權,把政事反復歸之于崇禎帝喜怒無常,而實際上閣權仍在某種程度上受內(nèi)臣操縱。周延儒不時借助內(nèi)臣達到私人目的,溫體仁也擅長此道。這次由溫體仁票擬,司禮太監(jiān)代帝批紅,周延儒即被立即罷去。周延儒欲引用何如寵來壓溫體仁的計劃也落了空,只好悻悻離去。溫體仁遂繼為首輔。
溫體仁亂政
從表面上看,溫體仁待人謙恭和氣,實際上城府甚深,性情剛猛,一旦與人結怨,則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在枚卜風波中鋒芒畢露,使錢謙益不僅未能入閣,反而被罷職家居。這一來,溫體仁就等于公開與東林為敵。他入閣后力圖為逆案中人物翻案,但逆案乃崇禎帝所欽定,態(tài)度堅決,凡入逆案的人物都不得起用。因此,溫體仁在朝中頗感孤立。他不但不隱諱這一點,反而把這看成是自己的一種資本,經(jīng)常在崇禎帝面前提及。他對崇禎帝的心理揣摩得很清楚,崇禎帝最恨植黨,自己孤立正表明無此嫌疑。崇禎帝也念他孤立無援,所以處處對他袒護有加。溫體仁心里很清楚,與自己為敵的人很多,所以處處謹慎,不敢收受任何賄賂。這種經(jīng)濟上的清白也成了他的一項重要資本。在貪官污吏誅不勝誅的情況下,崇禎帝對溫體仁不貪墨頗為欣賞。因此,盡管內(nèi)閣中斗爭激烈,云譎波詭,而溫體仁在內(nèi)閣竟達七年之久,任首輔達四年。這在崇禎年間的閣臣中是極其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