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文史鉤沉

雁蕩風物 作者:張永壩 著


1 文史鉤沉

開山祖師諾詎羅

雁蕩山初名“芙蓉山”。《隋書·地理志》中有“永嘉郡內(nèi)有芙蓉山”記載?!把闶帯敝?,始于初唐高僧、天文學家一行。他在畫天下山川圖時,說過“南戒山川盡于雁蕩”。唐代懷素《與律公書》載:“雁蕩,自古圖牒未嘗言者。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蕩。下二潭,為龍湫。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驛?!段黧媒?jīng)》:‘諾詎羅尊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山以鳥名,村以花名?!迸f《浙江通志》載:“雁蕩山在溫州府樂清縣東九十里,高四十里,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歸時多宿于此,故名。”雁蕩,素有“鳥山花村”之譽。

雁蕩山何時開發(fā)?歷代眾說紛紜。有古籍記載始于晉時,開山祖師是諾詎羅。明代江西湖口縣令、樂清南閣人章元梅在《雁山續(xù)集·序》中,引當時樂清縣令歐陽某的話說:“以為雁之開,自晉始也,及唐而微,宋初盛時,猶未顯也?!鼻宓拦饽觊g,凈名寺僧道融所寫的《雁山新便覽》中,有晉永和年間諾詎羅來雁蕩山的說法。

諾詎羅,又寫作“諾矩羅”、“諾詎那”。他的國籍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洋和尚,最早為《與律公書》記載。唐末五代,著名詩僧貫休夜夢諾詎羅有感而畫其像,并作《羅漢贊·諾詎羅尊者篇》:“雁蕩經(jīng)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北彼紊蚶ā秹粝P談》載:“按西域書,阿羅漢諾詎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元代李孝光《秋游雁蕩記》載,詎羅游方時,師懸語之曰:“若行四方,當值勝妙山水,起塔立寺?;?,鳥名山,則其地也?!敝Z詎羅率領(lǐng)三百徒眾,長途跋涉,游歷四方。一天,他們來到一座大山腳下,只見到處姹紫嫣紅,一片芳菲,心中大喜。便問田間父老:“所居云何?”父老曰:“芙蓉村?!庇謫枺骸吧皆坪??”曰:“雁山?!敝Z詎羅聽后恍然大悟:“是吾師所語我者,吾與此乎老矣?!庇谑?,入山,過四十九盤嶺,溯大錦溪而上,至大龍湫,建芙蓉庵(今羅漢寺前身),面湫水而居,竟日于高阜上趺坐觀瀑。后來,諾詎羅在大龍湫坐化。其徒為他立塔寺,在高阜觀瀑處建“觀瀑亭”。后人就尊諾詎羅為雁蕩的開山祖師。今觀瀑亭、經(jīng)行峽、宴坐峰等,均得名于諾詎羅尊者。

據(jù)當代著名高僧木魚法師《北雁蕩山開山祖》一文介紹,諾詎羅尊者為十六應真內(nèi)第五位大阿羅漢,其籍貫與出生年代皆有不同說法。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法住記》列了十六羅漢,其中“第五尊者名諾詎羅”?!暗谖遄鹫吲c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瞻部洲(中國屬此洲)”?!斗ㄗ∮洝烦蓵甏喈斢谖覈鴿h代。據(jù)說諾詎羅尊者原是軍人,有大力,尊為“大力神”。

另一種說法,諾詎羅不是番僧,而是本土四川人。舊《溫州府志》載:“諾詎羅尊者姓羅氏名堯運,蜀之眉州青神縣人。居中雁(屬青神縣)山,有三峰鼎立如筍,傍一峰如寶瓶,巖岫奇峭,林木薈蔚,是尊者道場。自唐著靈后,飛錫來震旦東海大海際,雁蕩龍湫息焉。于是蜀之中巖,溫之雁蕩,名重天下自尊者始?!泵饔罉贰稑非蹇h志》、明嘉靖朱諫《雁山志》、清施元孚《雁蕩山志》皆持此說。清代永嘉人曾唯《廣雁蕩山志》收錄了以上兩種說法,并有諾詎羅所作《詎那尊者偈》:“眉州山水發(fā)長源,瓣香曾結(jié)雁宕緣。多年長憶中巖路,萬里相尋東海邊。柱石渾如天柱立,龍湫何異母龍泉。眼前境界皆相似,一笑渠儂正脈傳?!睂W者吳鷺山認為此詩是偽托。

民國初年冒廣生《永嘉高僧碑傳》載:“按《四川通史》、《青神縣志》‘仙釋門’,并無羅堯運及諾詎羅名,唯宋范成大記云:‘去眉州一程諾詎羅尊者道場也。相傳昔有僧道病,僧與之木鑰匙云:異日至眉州中雁扣石筍當再相見,后果然。今三石屹立如樓觀,前兩樓純紫石一蘿蔓被之,旁有寶瓶峰甚端正。山中有喚魚潭,慈老龍石,世傳雁蕩龍湫亦諾詎羅道場,豈化人往來無常處耶?’”西域的諾詎羅尊者,飛錫來雁蕩山龍湫,乃是佛教傳說的故事。認為諾詎羅是唐代眉州羅堯運,也是后人的訛傳。

學者許宗斌認為,佛教傳說人物諾詎羅為開山初祖,全了為二祖。明代釋明河《補續(xù)高僧傳·清聳全了二師傳》載:“全了,永嘉人。游方至荊州,入天竺山,遇一異僧,謂了曰:汝緣在浙東,當?shù)妹骄又栢l(xiāng)有諾詎那尊者道場,適當興。興宜自爾勉成之,可也。了詰其處,僧曰:地以花名,山以鳥名,中有龍湫尊者宴息地也。了歸而遍訪,至海濱,見山水清奧,愛之。問土人,土人曰:此芙蓉村,雁蕩山也。了恍然心悟,遂入山結(jié)茅要會處,曰‘芙蓉庵’以居之,即今之能仁也。雁山之題,實自了發(fā)之。其人放曠不羈,時目為了莽蕩?!庇罉贰稑非蹇h志》亦有類似記載:“樂清北雁蕩山能仁寺祖師,永嘉人?!薄把闵街@,皆自全了發(fā)之?!比耸茄闵绞斯艅x之首能仁寺的始創(chuàng)者,李孝光有“萬松都是了翁栽”句,了翁就是全了。全了之后還有神昭、行亮、文吉等僧人,先后在雁蕩山建寺。

許宗斌認為,雁蕩山的開發(fā),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始于南北朝,興于唐,盛于宋。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曾到過雁蕩斤竹澗,作有《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并在《游名山志》中有記載。清初李象坤《雁山志》載:“臥云禪師重建羅漢寺,遷谷內(nèi)芙蓉峰下,刷地得古碑,高二尺,闊一尺,文曰:‘昭明太子肇基,建號昭明禪寺,及造寶塔一所,以奠溫庥康盛者。大梁大通元年丁未歲上元志。’”昭明是梁武帝蕭衍太子蕭統(tǒng)的謚號,大通元年為公元527年,說明南朝梁已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了。

謝靈運與斤竹澗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zhuǎn)。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握蘭勤徒結(jié),折麻心莫展。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這是我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寫的《從斤竹澗越嶺溪行》。此詩描寫清晨入澗,云露相映,溪谷幽深,曲徑險峻,澗急棧高,奇石飛泉,景色清麗。這首詩一般被認為謝靈運到過雁蕩山的證明。

謝靈運(385—433),南朝宋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幼時寄養(yǎng)于錢塘(今杭州),小名“客”,世稱“謝客”,史稱“幼慧,少好學,博覽群書”。他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孫子,母親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外甥女。謝玄因淝水之戰(zhàn)立奇功而封為“康樂公”。謝靈運18歲時襲封“康樂公”,時人稱為“謝康公”、“謝康樂”。宋永初三年(422)秋,謝靈運受權(quán)臣排擠而離開京都建康(今南京),出任永嘉(今溫州)郡守。他酷愛山水風光,醉心詩歌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與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派并稱“陶謝”,又與南朝齊謝朓并稱“大小謝”。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中有“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句。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載:“(永嘉)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guān)懷。所至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現(xiàn)存謝靈運描寫山水與自然風光的詩約有40首,半數(shù)左右作于溫州,且多為傳世名篇。

謝靈運擔任永嘉郡守一年時間里,是否到過雁蕩山,學者眾說紛紜,不少人懷疑舊《溫州府志》、舊《樂清縣志》有關(guān)謝靈運到過雁蕩山的記載。有學者認為,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中的“斤竹澗”,并不是雁蕩山的斤竹澗,是“會稽縣東南斤竹嶺”,是一首寫會稽山水風光的詩。樂清籍學者洪禹平先生等人,曾專門到紹興、諸暨、上虞一帶實地考察過,并查閱了當?shù)氐拇罅抗偶?,未見當?shù)赜小敖镏駧X”的記載與傳說。據(jù)謝靈運《游名山志》記載:“神子溪,南山與七里山分流,去斤竹澗數(shù)里。”據(jù)考證,文中所列地名地望,都與雁蕩山相符。

雁蕩山確有斤竹澗,又寫作“筋竹澗”。錦溪之水經(jīng)能仁,經(jīng)行峽霞,穿過西龍?zhí)堕T,進入排云嶂,流入東南山峽,逐漸匯合許多小溪細流而成大澗,長約六里,南流入芙蓉港。沿斤竹澗而上,過錦溪便可深入雁蕩山探幽尋勝,這些都符合謝靈運這首詩的詩題與詩境?!稄V雁山志》卷一《山總·山嶺》載:“飛泉嶺。袁采序(指《雁蕩山圖序》):自筋竹來者曰飛泉嶺。朱志(指朱諫《雁山志》):在能仁寺東南,通筋竹澗路,上飛泉寺?!鼻宕鷾刂萏卮鲉⑽摹侗毖闵郊o游》十二:“再宿雁山寺,出谷行向西。幽鳥解留客,深林不住啼。泉聲送我行,流出前山蹊。下注斤竹澗,發(fā)源大錦溪。緬懷謝康樂,行田勤耕犁。游屐曾止此,前路津猶迷。鑿石孰通道,開辟隨高低。四十九盤嶺,峻極青云梯。其勢繚而曲,窘步愁攀躋。入險更出險,游跡留鴻泥。”

古時還有一些描寫斤竹澗的詩。清代朱彝尊《筋竹澗》詩:“谷口啼清猿,巖花泫深露。美人兮不來,風篁自朝暮?!狈缴谢荨督钪駶尽吩姡骸笆瘽痉侨司?,幽奇不可言。水清流日影,恍若入桃源?!惫娫馈督镏駶尽吩姡骸翱禈酚谓镏?,此為雁蕩門。既未鑿山徑,何妨求水源?!鼻宕鷺非逯h何士循《芙蓉早發(fā)至大荊》詩中有“半嶺松風斤竹澗,一天梅雨大荊城”句。施閏章《大龍湫》詩中也有“下注錦溪歷斤竹,東歸到海何時旋”句。

古時不少詩文都肯定了謝靈運到過雁蕩,但僅僅涉足斤竹澗。宋代趙抃在《靈巖寺》詩中發(fā)出了“雁蕩林泉天下奇,謝公不到未逢時”的感嘆。樓鑰《大龍湫》詩:“詎那宴坐看不厭,騷人弄詞困搜抉。謝公千載有遺恨,李杜復生吟不徹?!泵鞔鷺非迦撕钜辉队窝闶幧礁杼熘逶孪伦鳌烽L詩中有句:“舉觴問月月不留,古來才杰多愆尤。謝公蠟屐苦不透,千載榮華成古丘?!碑敃r朱國祚《大龍湫》詩中有“謝客未曾經(jīng)蠟屐,貫休以后少題詩”句。清代施元孚《雁山志·自序》載:“夫康樂守永嘉,僅至筋竹澗口而止,不識雁山面目,是劉宋以前無聞也?!比钤秾⒂蓽刂葜僚_州過雁蕩山前一日宿芙蓉村》長詩中有句:“永嘉山水滋,康樂尤清放。度嶺唯斤竹,緣溪阻修嶂?!倍`峰、靈巖、大龍湫等著名景點,謝靈運都未到過。曾儒璋《大龍湫瀑布歌》長詩中也有“惜哉謝客未曾到,當年屐齒徒匆匆”句。

當然,也有詩作感嘆謝靈運從未游過雁蕩。宋代平陽林景熙《芙蓉山》詩:“驛路入芙蓉,秋高見早鴻。蕩云飛作雨,海日射成虹。一水通龍穴,諸峰盡佛宮。如何靈運屐,不到此山中?!蓖趿x山《賀新郎·乙亥春雁宕山》詞下闋:“天生地作誰能識?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物。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獨不見,此山腳跡。風月直須人管領(lǐng),怎不移,石壁題巖壁。今且著,老夫筆?!泵鞔鯐浴队窝闵蕉住分唬骸拜y川圖絕仍非擬,靈運游多尚未探?!泵骷尉高M士薛應旂《登雁山》詩:“隱見岡巒棲虎豹,傾欹湍激躍鯤鯨。幽奇自是天珍秘,靈運不來何重輕?!鼻宕芮逶础度A壇望雁蕩山歌贈方十八未生朱十八振嘉》詩中有句:“君不見謝康樂,跡近名山遠城廓。咫尺丹梯曾未登,江南江北徒丘壑?!边€是清趙光在《再游雁蕩,次梁茝林前輩韻》詩中說得好:“著屐休尋康樂蹤,戴笠聊學東坡樣?!?/p>

洪禹平先生在謝靈運研究專輯《千古詩魂》中認為,景平元年(423)夏,謝靈運到樂成西鄉(xiāng)白石山、盤嶼一帶巡視農(nóng)田水利,作有《白石巖下徑行田》、《行田登??诒P嶼山》等詩。后又到東鄉(xiāng)行田或游覽。在新溪礪嶼(今清江方江嶼)品嘗到美味的牡蠣。當時陸上交通不便,故謝靈運出行多乘船。某天凌晨,他在清江溯流而上芙蓉港,經(jīng)斤竹澗,越嶺、溪而游雁蕩。

雁蕩斤竹澗在何處?肯定在芙蓉嗎?筆者認為未必見得。清代阮元《出山宿大荊營》詩:“堠旗遙見大荊營,麥隴茶田取次平。斤竹澗邊新驛路,石門潭下小方城。沙邊細石籃輿穩(wěn),渡口春風畫角清。今日郵簽促塵鞅,何年重與細經(jīng)行。”詩中描寫從謝公嶺出山,遙看大荊,到處麥隴茶田;沿斤竹澗邊新路前往石門潭,還見到渡口風景,寫的好像是雁東、水漲至大荊一帶的景物。據(jù)此詩描寫,斤竹澗應位于東外谷,不在芙蓉。筆者設(shè)想,斤竹澗是否就是謝公嶺下東流入水漲的那條溪澗?這只是猜測,有待專家考證。

謝公嶺上落屐亭

從水漲向西,經(jīng)雁東過東石梁洞,進入雁蕩山靈峰景區(qū),要翻過一座小嶺。此嶺名叫“謝公嶺”,為東內(nèi)谷與東外谷的分界嶺。嶺頭有一座三間木結(jié)構(gòu)平屋的路廊,名叫“落屐亭”。此亭始建年代不詳,南宋淳熙年間樂清縣令袁采在《雁蕩山圖序》中已有記載,現(xiàn)有建筑為清代僧人會覺重建。

謝公嶺、落屐亭,相傳與謝靈運有關(guān)。

周守華《雁蕩人文風采·落屐亭》載:“南朝宋時著名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曾到過風光奇秀的雁蕩山。他渡清江從斤竹澗越嶺溪行,因山徑崎嶇,于是舍南路經(jīng)神子溪、白溪從東南入山,過白箬嶺而北至此。由于‘康樂蠟屐所曾至,因名謝公嶺’?!敝x靈運真的曾到過謝公嶺嗎?

古今騷人墨客對雁蕩謝公嶺多有題詠。南宋樂清王十朋《度謝公嶺》詩:“十年九行役,屢經(jīng)此山中。愛山不厭觀,每愧行匆匆。大士瞻詎羅,騷人思謝公。一生看不足,語如白頭翁。”謝公,就是謝靈運。南宋永嘉知縣蔡戡《雁蕩》詩:“雪生半岫輕隨足,泉落空巖急打頭。卻恨昔賢無轍跡,謝公嶺上更遲留?!泵鞔把闵狡哔t”之一謝鐸《謝公嶺》詩:“極目諸峰杳靄間,興來聊復此躋攀。聲名一代謝公嶺,形勝千年雁蕩山。峭壁似爭詩句險,荒臺誰認屐痕斑。不知終古行人在,白發(fā)無情任往返?!敝熘G《梁州令·謝公嶺》詞:“著屐登山客,歷盡云霞天壁。屐痕猶在白云中,峰回路轉(zhuǎn),千古無人識。春來秋去盡塵跡,一代風流歇。斜陽影落溪外,長松幾樹連云碧。”清代浙江巡撫阮元《度謝公嶺望老僧巖》詩:“謝公慧業(yè)早生天,屐齒曾經(jīng)到嶺前。峰上丈人猶化石,不知成佛更何年?”陳夢說《雁蕩行》長詩中有句:“謝公嶺上稍徘徊,對面驚現(xiàn)兩峰開。左徑右溪紆曲入,疊嶂峭壁小蓬萊?!鼻嗵锒四緡鳌堆闵筋}壁》之四:“謝公嶺畔青苔路,阮客溪頭碧落天。重聽潺湲石門瀨,圖徑愁寫為云煙。”朱廷鎬《從謝公嶺尋峰洞》長詩中前四句:“上嶺探云霓,下嶺踐犖峃。崖傾獸跡稀,路險羊腸惡。”

謝靈運游山時,為了登高爬山方便安全,發(fā)明了一種奇妙精致的登山木屐,鞋底前后都裝有活動木齒,上山時去掉前掌木齒,下山時去掉后跟木齒,裝上前掌木齒。穿上這種有齒木屐翻山越嶺,不怕山陡,路爛,苔滑,上山穩(wěn)當,下山踏實,世稱“謝公屐”、“靈運屐”,這是我國古代的登山鞋、旅游鞋吧。歷代詩人對“謝公屐”多有歌詠。唐代大詩人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長詩中有句:“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彼未S巖人戴復古《會心》詩:“我本江湖客,來觀雁蕩奇。腳穿靈運屐,口誦貫休詩。景物與心會,山靈莫我知。白云迷去路,臨水坐多時。”元代李孝光《雁蕩次韻》詩:“竹杖棕鞋去去賒,一春紅到杜鵑花。山椒雨暗蛇如樹,石屋春深燕作家。父老行尋靈運屐,道人喚吃趙州茶。明朝塵土芙蓉路,猶憶山僧飯一麻?!敝熘G在《春日在雁山寄王月崖》詩中寫道:“燒筍每同僧共嚼,洞簫高倚佛前吹。先生不帶登山屐,我有名山更對誰?”清代永嘉曾佩云《讀先伯祖近堂先生所輯〈廣雁蕩山志〉》詩中有“平生謝客兒,看山屐幾兩”、“蠟屐屢登臨,圖經(jīng)更寫仿”句。原溫州市雁蕩山風景旅游管理局副局長謝軍《謝公嶺》詩:“廊亭起嶺巔,四顧樹含煙。旅客稍留步,山輿好息肩。行云吞極頂,飛鳥去遙天??禈吩z屐,當年韻事傳?!?/p>

相傳謝靈運當年翻越謝公嶺時,曾掉了一只登山木屐。后人為了紀念謝靈運游雁蕩山的蹤跡,便將小嶺取名“謝公嶺”,并在嶺頭建了“落屐亭”。

謝公嶺、落屐亭,是否因謝靈運到過而得名?古人早有質(zhì)疑。清代曾代理樂清知縣的郭鐘岳在《雁山游覽記》中說:“嶺有落屐亭,謂謝公落屐處。按康樂東游,止于斤竹,此嶺此亭,得毋好事者托名于康樂乎?”并作《謝公嶺》詩:“謝公昔未來,蠟屐止斤竹。料因此山佳,托名不欲俗?!薄稄V雁山志》卷一《山總·山嶺》:“謝公,人多指靈運,唯元李五峰有嶺東謝氏之說??紟X東舊有謝家岙,嶺必為岙人所作,五峰說為近是。(按此嶺為東谷內(nèi)外之界,康樂如果至此,目中所見,豈肯放過,渡澗尚且有詩,過嶺獨無一語,大是疑團,得李五峰之說,為之釋然)?!惫艜r詩人也有斷言謝靈運未到過謝公嶺,只是后世的傳言。清代周清源《度謝公嶺》詩:“謝公一題筋竹澗,便傳屐齒嶺頭行。云霞不及詩篇好,莫信青山不愛名?!绷赫骡牎堆闵接谓w》長詩有句:“熟聞永嘉山水滋,獨此當時非輩行。謝客開山所未及,居然游福與之抗。謝公嶺本別一謝,耳食附會殊孟浪。惜無同懷客共登,此語分明寄遙悵?!狈蕉︿J《謝公嶺》詩:“謝公雖好游,未涉此山巔。我來恣周覽,臨風懷古賢?!?/p>

雁蕩除了斤竹澗、謝公嶺、落屐亭等景觀與謝靈運有聯(lián)系外,還有“謝公山”、“靈運草”的軼聞。明代王獻芝《宿能仁寺》詩:“空山飛野火,千朵石芙蓉。蕩氣分禪榻,湫云鎖寺峰。夢驚靈運草,心憶了公松。落葉飛泉石,翻疑雨意濃?!泵鞔鷺非逯h徐待聘《石梁洞》詩:“小橋深去石峻增,洞口飛梁石可登。絕澗松翻濤響急,斷崖泉涌雪花騰。漫疑變幻為三界,已覺虛無上一層。指點謝公山下景,云深霧鎖碧層層。”

沈括考察雁蕩山

從雁蕩山靈巖寺后小徑前往小龍湫途中,向右折沿小嶺盤旋拾級而上,在插龍峰下有一個龍鼻洞景點。龍鼻洞又名“龍鼻龕”,洞口朝南,深寬各約10米,高100余米。洞中巖壁從下至洞頂處,有一條大裂隙,鱗甲畢肖,好像一條巨龍嵌在巖壁間,露出了青銅色的腹部。巨龍蜿蜒而下,將至洞底,一爪踞地,垂鼻如瓠。洞中有70余處摩崖碑刻,素有“雁蕩碑窟”之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的左壁上,有正書直寫“沈括”兩字題名石刻,引人注目。這是北宋沈括于900余年前考察雁蕩山時的歷史見證。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小時候,父親沈周在外做官,母親許氏成為他的啟蒙老師。到了十幾歲時,沈括已讀遍了家中所有的藏書。不久,隨父親宦游四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至和元年(1054),父親去世,24歲的沈括承父蔭,出任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33歲中進士,歷任縣令、司理參軍、知州、翰林學士、司天監(jiān)、三司使、光祿寺少卿、計相等職。他一生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積極參與和支持王安石變法;出使遼國,挫敗爭地陰謀,保衛(wèi)了疆土;知延州時,加強了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zhàn)功。他還整頓鹽政,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他博學多才,涉足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在天文、歷法、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地學、醫(yī)藥、文學、歷史、音樂、美術(shù)、考古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生平廣博精深,創(chuàng)見獨具,著作宏富,有據(jù)可查在35部以上。名著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守令圖》等。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學史學家李約瑟贊揚沈括是“中國整部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稱贊《夢溪筆談》是“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1979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把標號為2027的小行星命名為“沈括”。

熙寧六年(1073)六月,沈括奉命視察兩浙東路農(nóng)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翌年四月,沈括先后察訪浙東溫州、臺州、明州(今寧波)等地,特地對雁蕩山進行了考察,并寫下了《雁蕩山》一文,收在《夢溪筆談》一書中。他在文中記述了雁蕩山的由來,介紹了雁蕩山的主要景觀,盛贊雁蕩風光“天下奇秀”。他還細致地描述了雁蕩山的特殊地貌及其成因。他發(fā)現(xiàn)雁蕩諸峰峭拔險怪,上聳千尺,高崖深谷,和其他名山很不相同,山峰包含在山谷之中,從山外面看,什么都看不見??墒牵M入山谷,就見到了山峰聳立,直沖云霄。他研究了這種奇特的地形地貌后,認為成因是山谷中的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只剩下巨大的巖石巋然挺立,像大小龍湫、水簾洞、初月谷等處,都是流水沖鑿而成的洞穴。從谷底看,則高巖峭壁;在高處看,峰頂恰與地面相平,甚至還低于山頂?shù)牡孛?。他?lián)想到西北黃土高原,得出結(jié)論:各地溝壑凡是經(jīng)過水沖鑿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柱和帶有凹陷的巖石?,F(xiàn)在成皋、陜西大溝壑中,直立的土柱高達百尺,迥然聳立,這也與雁蕩山一樣,不過這里是黃土,那里是巖石而已。沈括的科學論斷,是世界地質(zhì)學史上首次提出流水侵蝕流紋巖山脈露出地表的理論,比英國人郝登在《地球理論》中闡述流水侵蝕作用的學說早了700余年。

古今游山玩水者,大多只領(lǐng)略大好風光,很少有人像沈括這樣,在游覽之際,對地形構(gòu)造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研究。沈括對雁蕩山的研究,在中外地質(zhì)學史上,留下了極其精彩的一頁。沈括在龍鼻洞的題名,是他繼麗水南明山高陽洞、青田石門洞兩處題名后,在浙南的又一摩崖石刻,為名山雁蕩增添了光彩。

雁蕩山形成于一億兩千八百余萬年以前,是中生代晚期亞洲大陸邊緣的一座典型的復活型破火山。它記錄了酸性巖漿火山爆發(fā)、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zhì)演化過程,在全球性火山突變事件中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獨特性,在西太平洋大陸亞洲邊緣巨型火山(巖)帶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紀錄中生代晚期破火山家族的一部“天書”。其產(chǎn)物幾乎包括了流紋巖類的各種不同結(jié)構(gòu)和成因的巖石,種類繁多,構(gòu)造清晰,是一座天然的立體火山模型,為地質(zhì)學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野外實驗室”,享有“流紋質(zhì)火山巖天然博物館”的美譽。在大地構(gòu)造學上,它是伊澤奈基庫拉太平洋板塊與亞洲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的火山學與巖石學記錄。在地貌學上,它是流紋巖地貌的天然叢書。雁蕩山具有極高的地質(zhì)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重要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勝地。

沈括首先發(fā)現(xiàn)的奇特地貌,為雁蕩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世界地質(zhì)公園提供了科學依據(jù)。1999年至2000年,雁蕩山開始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前期工作。2004年2月14日正式啟動申報世界地質(zhì)公園工作。2004年3月20日,雁蕩山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zhì)公園”稱號。當年8月8日,雁蕩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正式開園。2005年2月12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二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評審會敲定:雁蕩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以全球最典型的白堊紀復活型破火山獨特地質(zhì)地貌和重大科研價值,從全球77家參評的地質(zhì)公園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世界地質(zhì)公園行列,是當時我國14家世界地質(zhì)公園之一,成為浙江省第一個世界級旅游品牌。

秦檜書寫了堂碑

雁蕩山靈峰景區(qū)觀音洞最上層左側(cè),在羅漢塑像高處之巖壁上,有一塊殘缺的摩崖石刻,高約20厘米,寬約1米。字跡破損,模糊不堪,依稀可辨正書直寫“五月十一日”等字。據(jù)考證,這是南宋奸相秦檜游雁蕩時,書寫的《了堂碑》題記殘字。

據(jù)《宋人軼事匯編》卷十五引戴咸弼《東甌金石志》載,秦檜筑有一堂,名“了堂”,為詩以記,殘字如下:“五月十一日客宿□清舟中夢至□山高□□諸峰□□俱現(xiàn)佛身既至羅漢洞中恍符宿夢因向大士前求□許出家立志□續(xù)□□山□即游頓□□有佛身始信多□□記艮三不昧本來人□□虛□□水□懸石洞中有一線天大□□□□□□□□□訂出家緣紹興四年五月十三日。秦檜?!敝两裆形窗l(fā)現(xiàn)完整的碑文。

秦檜(1090—1155),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字會之,江寧(今南京)人,性奸詐陰險,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之一。政和進士,北宋末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等職。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俘到北方,投靠女真貴族,成為金太宗弟撾懶的親信。建炎四年(1130)隨金軍至楚州(今江蘇淮安),被撾懶有意遣歸。他向朝廷詐稱殺死防守兵士,奪船逃回,任禮部尚書。紹興年間兩任宰相,前后執(zhí)政19年,主張投降,為高宗所寵信。他專權(quán)擅國,收韓世忠、岳飛、張浚三大抗金名將兵權(quán),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貶逐張浚、趙鼎等多人。主持和議,決定向金稱臣納幣,訂立“紹興和議”,為歷代人民所切齒痛恨。

紹興二年(1132),秦檜罷相,但高宗還是信任他。兩年后,他以資政殿學士知溫州,乘船經(jīng)樂清去溫州途中,夢見自己來到一座仙山中,到處是深山老林,奇峰怪洞。突然,山峰大樹都現(xiàn)出佛身。他大吃一驚,以為上天勸誡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來,走進了一個大石室,石室內(nèi)建有廟宇,就在那里出家做和尚了。

秦檜到溫州不久,就帶著萬俊卨等人一起游雁蕩山。當他們轎馬并行,進入靈峰后,只見奇峰聳立,洞壑幽深,溪潭清澈,醴泉相泱,古樹參天,百鳥競鳴,認為這就是夢中所見的仙山了。他們來到靈峰寺,住持迎至寺內(nèi),香茗侍候。住持向秦檜介紹了雁蕩開山歷史和八大景區(qū)的主要景點,并引導他們逐級登高至羅漢洞(觀音洞)。秦檜如入夢境,似癡似醉。至頂層洗心泉旁,見一石刻:“天可階升,心能泉洗。”秦檜認為這就是夢中所見的大石室,就是自己出家修行的地方。于是,他向住持表示愿意出家,要求收他為僧。住持認為他世緣未了,尚不宜出家。秦檜搖筒求簽,神靈也不讓他出家。于是,他就出錢在靈峰寺前建了一座“了堂”。了堂建成后,秦檜就把夢境、要求出家等,寫成了一篇113字的碑文,叫石匠雕刻成一塊“了堂碑”,立在了堂之中?!稏|甌遺事》載:“秦檜嘗于夢中至一石室,后游雁山觀音洞,詭稱此即夢中石室,因而愿訂出家緣?!^吾世緣未了,姑去,今睹此始知所夢,因筑了堂,為詩以紀’?!蹦纤谓B興年間,胡銓上疏請斬秦檜而被流放,詩人王庭珪作詩為胡銓送行:“癡兒不了官家事,男子要為天下奇?!鄙暇湟浴安涣耸隆敝背馇貦u誤國,因此被小人告發(fā),而遭流放。后來,了堂隨靈峰寺一起倒塌,現(xiàn)凝碧潭邊遺有“倒靈峰”景點。

奸相秦檜弄權(quán)誤國,賣國求榮,陷害忠良,名聲很壞,口碑極差。雖然他寫的了堂碑文字很秀麗,書法很漂亮,但因人品太壞,人人見到了堂碑都很厭惡。當年,樂清南宋狀元王十朋尚未入仕,他在《游靈巖輝老索詩至靈峰寄數(shù)語》詩中痛斥秦檜:“雁蕩冠天下,靈巖尤絕奇。煙霞列屏障,日月明旌旗。巖前有卓筆,可以書雄詞。天聰況非遙,前聽無疑。愿起靈湫龍,霖雨行可為。愿用真柱石,永支廊廟危。愿扇造化爐,四海歸淳熙。愿招鸞鳳友,朝廷相羽儀。何人夢石室?妄談夸一時。那能了世緣,未免貪嗔癡。名山誤見污,公議安可欺?愿借龍湫水,一洗了堂碑。詩以寄老禪,狂言勿吾嗤。”據(jù)說秦檜的書法很有造詣,自成一家,創(chuàng)立了一種用于印刷的字體,被定為官方字體。因秦檜人品太差,宋人不愿將這種官方字體稱為“秦體”,與千古罪人掛上鉤,而稱為“宋體字”,一直沿用至今。

相傳這塊“了堂碑”,因奸相秦檜所書而被世人唾棄。游人路過碑旁,皆吐痰沫,有的甚至在碑上撒尿,以致臭氣沖天,骯臟不堪。僧人不堪其擾,就把這塊“了堂碑”徹底拋棄了。不知什么時候,“了堂碑”上的落款“秦檜”兩字被敲掉了,后來其他文字也陸續(xù)被敲毀,現(xiàn)僅留下模糊不清的開頭“五月十一日”等五個字。

戚繼光與雞冠峰

在雁蕩民間,流傳著許多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故事。

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出現(xiàn)了以日本為基地,活躍于中國沿海地區(qū)以及朝鮮半島的海上入侵者。因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故史稱“倭寇”。明至元二年(1336),日本將軍足利尊另立天皇,日本分裂為南北朝,相互攻戰(zhàn),民不聊生。那些逃亡的封建主,收羅潰兵敗將,流亡海島,勾結(jié)不法的冒險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qū)進行武裝走私及搶掠騷擾。嘉靖年間,日本正值戰(zhàn)國時期,各方諸侯擁兵自重,支持倭寇向外掠奪,以補軍費。當年,因大批海盜及地方豪紳富商與倭寇暗中勾結(jié),以致中國沿海倭寇更為猖獗。倭寇四出搶掠時,常分成幾隊、十幾隊或幾十隊,以當?shù)丶槊駷橄驅(qū)?,用海螺號互相?lián)絡(luò),擅長雙刀、弓箭、槍和武士刀,慣于設(shè)伏偷襲,殺傷力極強。

戚繼光(1528—1588),明代抗倭著名將領(lǐng)、軍事家、武術(shù)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今蓬萊)人。世代為官,父戚景通。戚繼光出身將門,從小好讀書,通經(jīng)史,少年時就立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嘉靖二十三年(1544),17歲時襲父職,擔任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官居四品。嘉靖二十八年(1549),參加武舉時爆發(fā)庚戌之變,被分配到薊門。嘉靖三十二年(1553),擢升署都指揮僉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以及所轄的25衛(wèi)所,擔負山東沿海的抗倭任務(wù)。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diào)浙江,次年任參將,分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直到隆慶二年(1568)十二月,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練兵事務(wù)北調(diào)為止。戚繼光一直率軍奮戰(zhàn)在浙、閩、粵沿海諸地抗倭前線,歷時十余年,大小80余戰(zhàn),為掃平沿海倭寇之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現(xiàn)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病卒后謚武毅,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軍事著作及詩作傳世。

戚繼光到浙江后,看到當?shù)睾7缽U弛,衛(wèi)所空虛,水軍戰(zhàn)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舊軍素質(zhì)不良,惡習泛濫,缺員過半,士兵老弱病疲,沒有戰(zhàn)斗力;將官出身高貴,不習武藝,不懂兵法。于是,戚繼光上書獲準編練新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在金華、義烏一帶招募農(nóng)民和礦工4000余人,在浙江沿海挑選漁民充當水兵。新軍紀律嚴明,賞罰必信,訓練成一支既能陸戰(zhàn),又能海戰(zhàn)的兩棲部隊。同時,打造精良戰(zhàn)船,改進火器裝備,加強火力配置,精心訓練軍隊;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zhàn)的特點,審情度勢,創(chuàng)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三才陣”等戰(zhàn)術(shù),以11人為一隊,配以矛、槍、刀、盾、狼筅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zhàn),開疏開及散開隊形之先河;以打“算定戰(zhàn)”及“大創(chuàng)盡殲”的指導思想指揮作戰(zhàn),提高了總體戰(zhàn)斗力,每戰(zhàn)多捷,世稱“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讓倭寇聞風喪膽。嘉靖四十年(1561),戚繼光在臺州十三戰(zhàn)皆捷,殺敵5000余人,大敗倭寇后,乘勝追擊殘寇至永嘉、青田交界的雁門嶺,一舉全殲據(jù)險扼守的倭寇。接著,率軍轉(zhuǎn)戰(zhàn)溫州、寧波等地,水陸交戰(zhàn),殺寇數(shù)萬人,平定了浙東南的倭寇。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戚繼光率軍數(shù)次入閩,平定了福建倭患。

據(jù)楊曉明《雁蕩山奇聞》記載,那一年,戚繼光率軍從寧波南下,馳援福建途中,夜宿雁蕩山。晚上,在帳下當差的娘舅端來了一碗香氣撲鼻的紅燒雞肉,請戚繼光用膳。戚繼光一看到雞肉,便追問:“雞是從哪里弄來的?”

娘舅知道瞞不過去,就坦白說:“我在方便時,在灰棚旁邊撿來的?!?/p>

戚繼光一聽,氣得臉色鐵青,大聲訓斥道:“老百姓走失的雞,戚家軍怎能隨便捉來吃,你是要我戚家軍失信于民啊!”說完,把一碗雞肉拋出帳外。娘舅嚇得面如土色,磕頭求饒。

這時,雁蕩山鄉(xiāng)親們紛紛送來了慰問品。大家聽到了殺雞一事后,紛紛替娘舅求情。一位老人擠到戚繼光跟前,雙膝跪地說:“將軍息怒,戚家軍平倭,為國為民,勞苦功高。這只公雞是我請娘舅帶來慰勞您的,不要怪娘舅。”

娘舅忙說:“不,這只雞是我從灰堆里捉來的。我錯了,愿受軍法處罰!”

戚繼光見鄉(xiāng)親求情,娘舅又認了錯,怒氣漸消。但還是按軍紀重責了娘舅30軍棍。

戚家軍營盤不遠處有一座山峰,峰頂有一個惟妙惟肖的金雞頭。據(jù)說峰頂原來是沒有雞冠的,就是那次戚繼光把那碗雞肉摔出去后,雞冠正好飛到了峰頂上。于是,這座山峰就叫“雞冠峰”,現(xiàn)在成了雁蕩山的一景。

抗倭軍糧肚臍餅

記得小時候,故鄉(xiāng)雁蕩流行著一種奇特的燒餅。這種餅直徑10厘米左右,比較厚實粗獷,中間有一個圓圓的小洞孔,好像人的肚臍眼一樣,故而俗稱“肚臍餅”。它是用發(fā)酵過的面粉做成扁圓餅,餅內(nèi)沒有陷料,表面撒上一些黑芝麻,然后一只只粘貼在燒餅爐的內(nèi)壁上,再在餅面上刷一層植物油,用炭火慢慢地烤制而成。肚臍餅一面焦一面黃,外脆內(nèi)軟,清香撲鼻,美味可口,是一種價廉物美的大眾化食品。早年,故鄉(xiāng)小朋友們特別喜歡用這種肚臍餅當早飯吃,一只肚臍餅折起來,中間夾一根油條,就是一頓美味的中式快餐了。

肚臍餅,又稱“穿心餅”,相傳與我國抗倭名將戚繼光有一段不解之緣,故又俗稱“繼光餅”、“光餅”。

400余年前,戚繼光率領(lǐng)驍勇善戰(zhàn)的戚家軍,經(jīng)常長途奔襲,轉(zhuǎn)戰(zhàn)浙閩兩地沿海,英勇地抗擊了入侵的倭寇,先后平定了浙江和福建的倭患,鞏固了國防,保衛(wèi)了家鄉(xiāng),建立了奇功。戚家軍經(jīng)常接到緊急命令,來不及生火煮飯,隨時開拔,千里行軍,追擊倭寇。在長途急行軍時,途中也無暇置灶做飯,官兵吃飯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戚繼光靈機一動,設(shè)計了一種奇妙的干糧,就是在燒餅的中央戳一個小小的圓孔,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指戰(zhàn)員的腰間,既便于行軍作戰(zhàn),又能隨時取食充饑。小小的肚臍餅,也在抗倭戰(zhàn)爭中榮立戰(zhàn)功!后來,作為軍隊干糧的肚臍餅流入民間,人民為了紀念戚繼光抗倭保家衛(wèi)國的功績,就把肚臍餅雅稱為“光餅”。肚臍餅,就成了浙東、浙南和閩北沿海一帶特有的傳統(tǒng)糕點,尤其在雁蕩山一帶廣為流行。

民間相傳,肚臍餅是雁蕩山一位燒餅師傅創(chuàng)制的勞軍慰問品。

明代,雁蕩山有一座戚家軍的營盤,常有戚家軍駐扎在那里。戚家軍經(jīng)常半夜里接到命令,緊急開拔,來不及生火做飯用膳,官兵們就餓著肚子行軍。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總想設(shè)法為戚家軍排憂解難。

當?shù)赜幸粋€燒餅師傅,名叫阿三,看到戚家軍英勇抗倭殺敵,對老百姓秋毫無犯,但經(jīng)常餓著肚子行軍,心想如何犒勞自己的部隊呢?有一天,阿三師傅看到農(nóng)民在番薯地里翻藤拔草時,把折斷了的帶葉子番薯藤一圈一圈地圍在腰間,便于繼續(xù)干活,回家時就從腰間取下番薯藤帶回。于是受到了啟迪,想到把燒餅做得光滑一點,中間戳一個洞眼,用繩子串起來,讓戚家軍將士們系在腰間,行軍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取食充饑。想到這里,阿三師傅就立即回家,動手和面做起餅來,在每只餅的中間都戳有一個小圓孔。阿三的小女兒看到后就嚷道:“爸爸,你的燒餅怎么長出一個肚臍眼來了!”阿三說:“好!就叫肚臍餅!這是送給戚家軍當干糧的,好把倭寇早日消滅光?!编l(xiāng)親們知道以后,一傳十十傳百,家家都連夜趕制肚臍餅。第二天清晨,鄉(xiāng)親們集中了200串5000只肚臍餅,送到戚家軍的營盤里。不久,肚臍餅就成了整個戚家軍的干糧?,F(xiàn)在,雁蕩山區(qū)還有一個名叫“營盤”的自然村,據(jù)說就是當年戚家軍的駐地。浙、閩沿海市、縣地方志中都有記載:明朝嘉靖年間,當?shù)乩习傩斩嘹s制光餅送給戚家軍,以充軍糧。

浙閩沿海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紀念戚繼光的故事,其中不少與肚臍餅有關(guān)。

奉化名點醬烤豬頭,是一道獨具特色的佳肴,也與戚繼光結(jié)緣。相傳當年戚繼光率戚家軍在奉化抗倭時,當?shù)乩习傩仗еi頭、光餅、老酒前去犒軍。戚繼光有令在先,戚家軍不收酒肉,只收部分光餅充作軍糧。聰明的奉化百姓就把豬頭肉切成光餅大小,和光餅混在一起,送到了戚家軍營中,就說送的都是“光餅”。戚家軍以為奉化光餅就是這模樣,于是收下了。后來為了紀念戚繼光,每逢吉慶節(jié)日,奉化人都要制作這一道食品,經(jīng)代代相傳,逐步改進,終于形成名點?,F(xiàn)在的“醬烤豬頭”,是用豬頭肉和咸光餅加冰糖制成的,風味獨特,香、脆、甜、鮮皆具,既可下酒,又可當點心,是當?shù)鼐企凵系囊坏烂c。

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已逝世400余年了,甌江南北,雁蕩山下,已多年難覓肚臍餅了,只有一則美好的傳說仍在民間流傳著。筆者寫完此文后在思考,何不繼承與發(fā)揚這種別具特色的肚臍餅,使青少年在食用時,接受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呢?

徐霞客三游雁蕩

徐霞客(1587—1641),明代著名旅行家、探險家、地理學家,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幼年好學,少負奇氣,博覽古今史籍圖經(jīng)地志。因見明末政治黑暗,厭棄科舉仕途,擯棄功名利祿,自22歲開始,專心旅行,遍游四方山水,歷時30余年,足跡所至,北至燕、晉,南及云、貴、兩廣,幾乎遍及全國,旅途中頗嘗艱險。徐霞客不僅是觀光者,還是探險家、旅行家。他觀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后由友人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記》,富有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清代史學家趙翼《徐霞客游記·題詞》載:“問渠意何為?曰欲窮壯觀。將成一家言,親歷異遙盼?!鼻宕X謙益稱《徐霞客游記》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說:“《徐霞客游記》讀來并不像17世紀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徐霞客與他的游記,有“千古奇人,千古奇書”之譽。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四月、崇禎五年(1632)三月及四月,徐霞客先后三次游歷雁蕩山,作有《游雁宕山日記》前、后各一篇,共7000余字。

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蕩,歷時五天。據(jù)《游雁宕山日記》前篇載,萬歷四十一年四月初九,他離開天臺山,初十抵黃巖。十一日,沿溫臺驛道經(jīng)石坦鄉(xiāng)盤山嶺進入雁蕩山。在大荊吃中飯后,涉蒲溪,過章義樓,觀老僧巖,游東石梁洞,逾謝公嶺,進入靈峰景區(qū),遍游諸景后宿靈峰寺。次日,從靈峰至靈巖,沿途觀賞了凈名寺、水簾洞、響巖。進入靈巖景區(qū),游龍鼻洞、天窗洞、小龍湫及天柱、展旗、獨秀、卓筆、雙鸞諸峰后,夜宿靈巖寺。第三天,度馬鞍嶺,游大龍湫,冒雨探險雁湖山頂,至常云峰、道松洞,投宿云靜庵。十四日,徐霞客主仆三人偕僧人蓮舟,強請清隱道人的徒弟帶路,攀上龍湫背的一座峻峰,尋找大龍湫水源雁湖。道人指點雁湖在西腋一峰,還要翻過三座大山,然后推說有事下山了。他們向西越過一峰,路已絕。再越一峰后,就無路可走了。同行蓮舟走不動了,由原路下山。他們?nèi)讼驏|越二嶺,人跡罕至,無容足之地,只得下山,夜宿能仁寺。第五天,經(jīng)四十九盤嶺西出雁蕩前往樂清。徐霞客初游雁蕩山時間不長,僅游覽了“二靈一龍”一線景點。

時隔20年后,崇禎五年早春時節(jié),46歲的徐霞客重整行裝,與族兄徐仲昭一起再游雁蕩。三月二十日,路過臨海小寒山時,投宿老友陳函輝家。當晚,陳宴請徐霞客時,席間曾問:“君曾一造雁山絕頂否?”霞客聽而色動。次日,天未曉,攜草鞋叩友人臥榻外曰:“予且前往,歸當語卿?!本椭北佳闶幧?,直到四月十六日才回天臺山,歷時20余天,可惜沒有留下日記和其他史料,難以詳考這次游蹤。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八日,徐霞客第三次考察雁蕩山,歷時11天。據(jù)《游雁宕山日記》后篇載,他由天臺經(jīng)黃巖、大荊入山。五月初一,在靈巖天窗洞探險。初三,他從含珠峰下的凌云寺出發(fā),沿溪北入石門,拾級攀登,歷盡千難萬險,終于攀登上雁湖崗。初四,他與族兄仲昭偕僧人臥云,從羅漢寺出發(fā),沿連云嶂之左,道松洞之右拾級西上,冒著葬身崖壑的危險,勇敢地攀登上雁蕩山絕頂百崗尖,終于找到了大龍湫真正的源頭。初六,登上小龍湫背,探明了小龍湫之源頭。初七,自真濟寺出發(fā),越馬家山嶺,游覽了蕩陰的南閣諸景。初八日,直抵莊屋散水巖以西的洞仙塢。原定再游顯勝門、石佛洞、仙橋等景點,因旅伴勞頓難行,只好放棄,東返大荊,結(jié)束了這次游程。

徐霞客三游雁蕩,堅韌不拔,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歷經(jīng)艱險,具有大無畏精神。他為了探究大龍湫之水來自雁湖的傳說,在初游雁蕩時,在道人引導下,拄杖攜仆在長滿荊棘的崇山峻嶺間攀登,常在無路可走時,披荊斬棘前進。“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到一懸崖邊時,俯瞰石壁下有一級,為尋找攀援之路,解下四條足布連接起來,懸空垂下,先下一仆,他接著垂下,豈料只能勉強站住腳,無余地,腳下陡壁千丈。于是持足布復上,足布被突石所勒而斷,險些掉下懸崖粉身碎骨。后復續(xù)懸布,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而出險。他在第三次游雁蕩時,進靈巖天窗洞探險,“負梯破莽,率僮逾別塢,直至圓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則斫木橫嵌夾石間,踐木以升;復不及,則以繩引梯懸石隙之樹,梯窮濟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援樹,遂入圓洞中”。在攀登小龍湫背尋找劍泉時,“當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或“縛木為梯升巖端”,歷經(jīng)艱險才達目的。這是何等的艱險,何等的堅毅!

徐霞客三游雁蕩,還表現(xiàn)了尊重實踐,勇于探索,窮究事理,求真務(wù)實,具有科學探險精神。他在初游雁蕩時,攀登雁湖崗未果,一直耿耿于懷,想再探究竟。在第三次游雁蕩時,他終于登上了雁湖崗,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了雁湖崗有六個洼地,看到“水之分墮于南者,或自石門,或出凌云之梅雨,或為寶冠之飛瀑;其北墮者,則宕陰諸水也,皆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云”。大龍湫源頭究竟在何處?第二天,他歷經(jīng)千辛萬苦登上百崗尖后,終于在絕頂之南和常云峰之北的夾塢之中,看清了大龍湫瀑布從卷崖中傾瀉而下。后來,他又冒險攀上了小龍湫背(臥龍谷),在雁頂東南的鐵板、屏霞二嶂的絕壑之中,探明了小龍湫的真正源頭,從而指出了《雁蕩山志》、《大明一統(tǒng)志》所說“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的謬誤。當徐霞客回到臨海告別陳函輝時,陳函輝十分感動,曾賦詩送別:“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p>

1996年,在浙江雁蕩徐霞客旅游文化活動暨學術(shù)交流會期間,由上海雕塑家陳道坦設(shè)計,溫嶺市古建公司雕刻的一尊徐霞客石像,聳立在靈巖景區(qū)雙珠谷口。旁立徐霞客紀念碑,由謝軍撰文。徐霞客,永遠陪伴著游客欣賞優(yōu)美的雁蕩風光。

康有為游雁蕩山

雁蕩山大龍湫連云嶂西壁上,有一塊摩崖石刻,高333厘米,寬135厘米,上刻“白龍飛下”四個大字,正書,直寫。用筆氣雄力健,瀟灑自然。左款“甲子二月偕屈映光姚琮陳最張錦文蔣希召蔣季哲同游天游化人康有為”,30個字,兩行并列。這是康有為當年游大龍湫時,驚嘆飛瀑壯觀,氣勢磅礴而題寫的?,F(xiàn)字跡清楚,保存完整。

相傳康有為當天題寫“白龍飛下”四字時,曾征求大家意見。在一片贊和聲中,只有虹橋趙丹秋表示不同看法,以為用“飛下”不如用“飛注”為妥。一向自詡清高的康有為,見是一個陌生青年人的異議,自然不予理睬。趙丹秋很不服氣,后來寫了兩首詩,其中有“頭蘄維新血,心辜復辟名”、“奇峰孤拔真高士,瀑布飛揚總下流”等句,不僅翻了康有為的政治老底,還自以為是“高士”,貶康有為是“下流”。當時康有為已回大荊,趙丹秋派人把詩送到大荊??煽涤袨橐央x大荊去海門(今臺州市椒江區(qū))了,那送詩人追到海門船埠頭,把詩交給了正要上船的康有為??涤袨榭戳嗽姾?,付諸一笑。后來,康有為寫了“天下幾名士,東甌一狂生”的條幅,托人送給趙丹秋。

康有為(1858—1927),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維新派領(lǐng)袖,后為?;蕰最I(lǐng)。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更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南海先生”。早孤,受教于祖父,后從朱次琦學,光緒年間進士。光緒十四年(1888),鑒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第一次上書清帝,建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以圖中國富強。曾先后七次上書變法。后在廣州長興里聚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馬關(guān)條約》簽訂時,聯(lián)合赴京會試舉人1300余名,上書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zhàn),變法圖強。中進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職,在京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后在上海設(shè)強學分會,推動各地組織學會,設(shè)立學堂、報館,鼓吹變法維新。光緒二十四年(1898),又在北京成立保國會,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緒皇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9月,戊戌政變發(fā)生,逃亡出國,周游世界14年。有一枚朱文印章描述了他的游歷:“維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五洲,經(jīng)三十一國,行四十萬里?!贝撕螅聊涎笾T島組織?;庶h,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國,主編《不忍》雜志,陸續(xù)發(fā)表反對共和及保存國粹的言論,為帝制復辟造輿論。民國六年(1917),和張勛策劃復辟清室,旋即失敗,潛逃上海,后死于青島。著作有《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等。他是晚清杰出的書法家和書學理論家,力主碑學,自稱合篆隸真草為一家。

民國十三年(1924)二月,康有為帶著屈映光、姚琮以及門生等一班人,游了天臺后,從海門坐船到大溪,再換乘轎子抵大荊。在蔣叔南(名希召,別號亦澹蕩人)家逗留兩天后,在蔣叔南、蔣季哲兄弟陪同下,頂風冒雨暢游了雁蕩山。他為《雁蕩山志》作序時,寫下了這次雁蕩之游的情景:“問斤竹之澗,逾馬鞍之嶺,聽龍湫之瀑,登雁湖之巔,入靈峰之奧,千巖萬壑,競秀爭流……丘壑之美,以吾足跡所到,全球無比,奚獨中國也?!睋?jù)調(diào)查,康有為雁蕩之游留下了20多件墨跡題刻,可分為詩歌、楹聯(lián)、摩崖匾額等三類。

康有為在雁蕩寫有九首詩作,皆與蔣叔南有關(guān)?!堆闶幰造`巖為美,屏霞廬踞之,為雁蕩第一勝處,再贈以詩》:“背倚屏風百丈霞,美專林壑擅為家。懸崖終歲跳珠玉,近海行廚足蟹蝦。如是潮音聞晝夜,不空山色老松花。安禪谷里訶梨勒,帝釋巖中播耨迦?!泵鑼懥似料紡]獨得林壑之美及其主人的生活情趣。

康有為在雁蕩撰寫的楹聯(lián)較多。大荊東里蔣家臺門有一副對聯(lián):“古之遺愛亦名東里,天生我才只看南山?!睓M額為“亦澹蕩廬”。此聯(lián)為蔣叔南32歲“解甲歸雁蕩”退隱時自撰,請康有為題寫。故聯(lián)額上有“叔南仁兄屬題,天游化人”等字,左款下蓋“天游堂”陰文印章。上聯(lián)旁有“叔南仁兄筑室月撰語屬”,下聯(lián)旁題“乙丑康有為”五字。蔣宅臺門現(xiàn)已毀,聯(lián)、額由蔣氏晚輩保存完整。

小荊王家臺門有一聯(lián):“西山爽氣迎雙閣,東晉流風第一家?!睓M額為“萬峰環(huán)拱”。聯(lián)額陽文行書,自右而左,橫寫,右上有“甲子春”三字。左款題有“天游化人”和蓋有“天游堂”印章。左聯(lián)題款“康有為”,蓋有“南??凳稀标幬挠≌?。據(jù)說王家為了感謝康有為題聯(lián),特地請了一位粵菜廚師,做了一桌豐盛的廣東菜宴請他。聯(lián)、額字跡清楚,刻工精致,保存完整。

蔣叔南曾在下靈巖村紫霄嶂頂?shù)难鎏旄C,蓋了三間平屋,過著悠閑的隱居生活。康有為贈蔣叔南一聯(lián):“瓢飲唯三徑,巖棲在百層。”聯(lián)句選自杜甫長詩《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中兩句。大龍湫龍壑軒門口有聯(lián):“一峰拔地起,有水從天來?!贝寺?lián)曾在“文革”期間隨龍壑軒同毀于火,現(xiàn)據(jù)《雁山一覽》所載,放大重刻,懸于新建的龍壑軒門口。

康有為的題崖題額有七處,除大龍湫連云嶂西壁上的“白龍飛下”四個大字外。還有“蔣仁濟堂藥店”、“大荊通俗圖書館”、“靈巖寺”、苦竹洞的“天階”、東石梁洞的“天然第一”、“耆英”等,現(xiàn)僅存“白龍飛下”、“蔣仁濟堂藥店”和“天階”等三處。

張大千二畫龍湫

1937年春,現(xiàn)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結(jié)伴游覽了雁蕩山,并以雁蕩山水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大龍湫圖》、《西石梁瀑布圖》兩幅山水畫。其中《大龍湫圖》還先后畫了兩次。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quán)、權(quán),后改名猨、爰,字季爰。畫室名大風堂,四川內(nèi)江人。九歲開始隨母姐學習書畫,12歲時被地方上稱為“神童”。16歲在重慶求精中學時,因擅長畫古裝仕女,有“張美人”之稱。18歲隨兄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20歲回國,寓居上海,先后拜曾農(nóng)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21歲時,逃婚至松江神定寺削發(fā)為僧,法號“大千”,故世人稱“大千居士”。三個月后,因不肯燒戒而逃離寺門,以行乞化緣為生。不久被哥哥找到,押回內(nèi)江老家完婚。1936年,受聘為南京中央大學美術(shù)系教授。1950年離開大陸,先后旅居印度大吉嶺、阿根廷曼多西、巴西圣保羅等地,1972年僑居美國。先后出訪美、法、日等數(shù)十個國家,并在那里舉辦畫展。1976年,78歲高齡的張大千舉家回國,移居臺北,1983年4月2日病逝,享年85歲。有《張大千畫冊》、《張大千書畫集》等。

張大千一生精力旺盛。26歲開始蓄須,紅顏長髯,健步如飛,談笑風生,迷戀京劇,精于烹調(diào),講究衣食住行,既追求中國古典傳統(tǒng)意趣,又擁有西方現(xiàn)代化的生活設(shè)施。他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有“當代石濤”之稱。尤精于繪畫,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果蔬樣樣精通;工筆、寫意、沒骨、青綠、水墨,無所不擅;是擬古神手,仿古可以亂真。始習清初四僧(朱耷、原濟、髡殘、弘仁)畫風,抗戰(zhàn)期間泛涉各家,后去敦煌莫高窟等地臨摹三年,超越宋、元、明、清,而上接北魏、隋、唐,遂創(chuàng)自己的藝術(shù)風格。年輕時,已與齊白石齊名,并稱“南張北齊”。其畫風工寫結(jié)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潑彩與潑寫兼施,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shù)風格,成為一代畫宗。西方把他和畢加索并稱為“世界當代繪畫藝術(shù)雙星”,譽為“東張西畢”。美國紐約世界美術(shù)協(xié)會推崇他為“全世界當代第一大畫家”。

1937年3月,在南京舉辦了第二屆全國美術(shù)展覽會后,展會發(fā)起人張大千與審查委員于非闇、黃君璧、謝稚柳等著名國畫家,由溫籍著名金石書畫家方介堪陪同,結(jié)伴來到雁蕩山,住在一家名叫“雁影山房”的旅館(今雁蕩中學所在地)。兩天時間,他們先后游覽了靈峰、靈巖、大龍湫、中折瀑、凈名坑等雁蕩主要景區(qū)的奇峰異嶂、飛瀑流泉,曾在凈名寺鐵城嶂前合影。游覽鐵城嶂時,張大千對方介堪說:“我斷定雁蕩山在幾千萬年至一億多年前是火山地帶,后來沉沒海中,巖石受到海水的侵蝕;再后來逐漸露出海面;再后來呢,又遇到冰河期,遭到冰川、洪水的侵襲,巖石又進一步崩解和剝蝕,于是形成今日雁蕩山奇麗怪特的山貌?!碑嫾艺J定雁蕩山是座古代的火山。

張大千一行游雁蕩山時,當時樂清縣縣長張玉麟向他索畫。于是在離開雁蕩前,在旅舍拼上兩張八仙桌做畫案,鋪開一張宣紙,張大千開始揮毫潑墨,一會兒就畫成了一幅云煙橫飛、氣吞丘壑的雁蕩山色圖,取名《大龍湫圖》。圖上題有《謁金門》詞:“巖翠積,映水渟泓深碧。中有蟄龍藏不得,迅雷驚海立。花草化云狼藉,界破遙空一擲。檻外夕陽無氣力,斷云歸尚濕。”突然,張大千連嘆:“可惜,可惜!”因為沒有印章壓紙。一幅國畫,須有詩、印相配,才堪稱上品。方介堪接著說:“不要發(fā)愁了!”于是拿出隨身所帶的刻刀,找來一方章石,細細揣摩一番,便持刀刻了起來,不久印章刻好,染上丹泥一蓋,眼前就出現(xiàn)了清秀的“東西南北之人”六個白文篆字。此印章系即興揮刀之作,不知現(xiàn)存何處。

印章文“東西南北之人”,是指當年同游雁蕩的五人:江蘇常州謝稚柳、浙江溫州方介堪(東)、四川內(nèi)江張大千(西)、廣東南海黃君璧(南)、山東蓬萊于非闇(北)。這段現(xiàn)代文化界的佳話,已被載入中國文化史冊。謝稚柳(1910—1997),中國書畫家、書畫鑒定家,名稚,字稚柳,晚號壯暮生,齋名魚飲溪堂、杜齋、煙江樓、苦篁齋,江蘇武進人,歷任上海文保會副主任、上海博物館與西泠印社顧問、上海美術(shù)家協(xié)會及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方介堪(1901—1987),金石書畫家,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巖,字介堪,室號玉篆樓、蟬園、晚香堂,溫州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長。黃君璧(1898—1991),國畫大師,原名允瑄,本名韞之,號君璧,晚號君翁,室名白云堂,廣東南海人,后居臺灣,曾任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臺灣師大美術(shù)教授,臺北故宮博物院管委會委員。于非闇(1889—1959),畫家,原名于照,字非廠,別署非闇,又號閑人、聞人、老非,滿族,山東蓬萊人,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央民族美術(shù)研究所研究員。

《西石梁瀑布圖》畫幅126厘米×56.3厘米,紙本。此畫為工筆小青綠山水,構(gòu)圖嚴謹,用筆精到,色彩清麗。中景西石梁瀑布于幽谷中奔瀉而下,右側(cè)高崖畫有一棵蒼松。近景石坡上有一老翁坐觀飛瀑。畫面清幽奇穎,氣象博大高遠,是畫家青年時期一幅巨作。畫上有題詞《點絳唇》一首及跋文158字,記述游雁蕩情況?!饵c絳唇》詞:“石棟飛虹,砉然匹練垂天際。跳珠委珮,逶迤沾衣翠。蕩滌煙云,人在蕊宮里??漳?,明朝吟思,夢掬銀河水?!卑衔臑椋骸把闶幧狡嫠?,微苦無嘉樹掩映其間耳。此寫西石梁瀑布,因于巖石上添寫一松,思與黃山并峙宇宙也。圖成更倚《點絳唇》題之。春間與蓬萊于非闇、南海黃君璧、武進謝稚柳,同游茲山,永嘉方介堪為鄉(xiāng)導,下榻雁影山房。樂清張令索予輩作畫。其時諸人皆無印,乃由介堪急就鑿一章,文曰‘東西南北之人’。迄今諸人風流云散,唯予非闇猶得朝夕相見耳。偶憶及之,因書畫上。丁丑秋九月,蜀郡張爰大千文。”這幅《西石梁瀑布圖》是張大千在雁蕩時創(chuàng)作好畫稿,回到上海后,于同年9月完成。

1979年,81歲的張大千在篋中翻到了《謁金門》詞作,勾起了當年暢游雁蕩山的回憶,于是又重畫了《大龍湫圖》。他以晚年常用的潑墨潑彩手法作畫,布局以大龍湫為主體,瀑布自懸崖飛瀉而下。構(gòu)圖簡練,畫面水墨淋漓,色彩明朗。畫上題《謁金門》一詞,還題有記游文字近200字,內(nèi)容與《西石梁瀑布圖》跋文類似。此畫現(xiàn)收集在臺灣省博物館1980年12月出版的《張大千畫集》里。

過年·拜年·拜年帖

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旦”,俗稱“新年”、“新春”,現(xiàn)稱“春節(jié)”,雁蕩人叫“過年”。

“過年”的來歷有一則神話。相傳遠古時,有一種狼頭扁尾四足的怪獸,名叫“年”,平時躲在深山老林(一說深海)里,每逢除夜出來傷人害畜,極其兇殘。開始,人們把豬頭羊頭狗頭丟在門外,讓“年”飽餐一頓后離開,以保人畜平安。后來,發(fā)現(xiàn)“年”怕火,懼紅,畏響聲,于是就在庭院里燒火堆,叫“庭燎”;在門上貼紅帛,叫“春帖”;把帶節(jié)的竹子丟進火里燒出嗶剝聲,叫“爆竿”,如此通宵達旦,終于把“年”嚇跑了。次日清晨,相互賀喜,叫“拜年”。因此,民間把除夜叫做“年關(guān)”,意思是逃過“年”的傷害如同過關(guān)一樣,歡度春節(jié)叫“過年”。古老的驅(qū)“年”活動,后來逐漸演變成了貼春聯(lián)、放爆竹、圍爐守歲和拜年等年俗,至今盛行不衰。

雁蕩人家過年時要貼春聯(lián),放爆仗。每逢大年初一凌晨,家家開門放爆竹,謂“開門炮”,象征“早進財”。晨起開門后,忌再重行關(guān)門,忌向門外潑水、掃地、倒便桶。是日,男女老幼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農(nóng)民不干活,商家不經(jīng)商,婦女不縫紉,俗忌剪裁、砍伐,忌詛咒罵人,不打罵孩子。喜行善樂施、修橋鋪路、進廟燒香。三餐吃得好好的,早晨吃除夕煮到大年初一的粽子,中餐吃年糕,晚上吃白米飯。民間娛樂有象棋、撲克、麻將、看戲、游山玩水等,一般都不遠行。舊時初二或初三早上,各家各戶都要舉行向天祭祀儀式,稱為“接佛落地”。此后,一切禁忌解除,商家先后開門營業(yè)。

拜年,古時又叫“賀年”、“賀歲”、“拜節(jié)”等,是古今盛行的新年節(jié)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jié)?!彼未褫唷惰筇鞆]叢錄》載:“男女依次拜家長輩,主者率卑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毖闶幦思掖竽瓿跻辉缙穑纵呄蚋改讣伴L輩拜年。平輩互相拱手拜年,互致“新年好”、“恭喜發(fā)財”等賀詞。除喪家在初一二舉行吊唁外,一般人家都在初三開始至月半,外出向親友拜年。新婚夫妻初次到岳家拜年,叫“拜頭年”;后輩到喪事人家拜年,叫“拜新年”;平輩回拜叫“回年”。拜年時,必提籃攜包帶禮品前往。禮籃內(nèi)有一把綠豆面,也有用小面(粉干)。有一只斧頭形的紙包,包內(nèi)放桂圓、荔枝、元棗、柿餅等類干果,俗稱“紙蓬包”?;@底還有當?shù)爻霎a(chǎn)的時鮮物品,海邊人用鮮蟶、泥蚶、帶魚等,山里人用冬筍、鮮豬肉等。拜年客到來,主人要招待茶點、點心。這碗點心一般為炒年糕,大半碗是蝦干、蟶干、螟蜅干、金針、冬筍、蠣勾、鮮肉、雞蛋等配料。當天拜年客來得多的人家,中午還要留吃新年酒。帶孩子拜年,要給孩子壓歲錢,又稱“壓肚兜”。禮籃內(nèi)綠豆面、紙蓬包留著,回拜時送回,籃底禮物要換新。拜年客回家,禮籃內(nèi)要放冬米糖、芝麻糖、番薯餞、甘蔗、花生、荸薺等糖果或水果,稱為“回籃”。我國寶島臺灣稱拜年為“走春”,要互說吉利話,主人用九龍盤或木盆裝糖果請客,以雞蛋、蓮子、紅棗煮成的甜茶招待。藏族同胞拜年時要敬獻哈達?;刈逋菽陼r要互送香油。布依族男女青年互相串門拜年,結(jié)伴游玩,盡興方歸。

封建時代,士大夫自詡清高,不肯親自登門拜年,以互送拜年帖代替。拜年帖,現(xiàn)代俗稱“賀年片”、“賀卡”,上邊除了寫有姓名、別號、籍貫、官職外,還有“恭賀春禧”、“敬祀年禧”等吉祥語。拜年帖,源于漢代的“謁”。謁,“以札書姓名”,原為下屬晉見上司時用,是一種原始的名片。拜年帖歷代不斷變異,名稱也有變化。趙翼《陔余叢考》載,西漢時無紙,削木書字,故又稱“刺”、“名刺”。后來,在織錦上繡紅絨字,叫“衣帖”。東漢時,以紙代木,稱為“名紙”,六朝時簡稱“名”。唐代叫“門狀”,宋時還別稱“手刺”、“牒片”,明清時曾稱“寸楮”、“紅單”等。諸人獲《堅瓠集》載:“拜年帖初用古簡,寫有稱呼??滴跄觊g易為紅單,僅書某人拜賀字樣,以便通用?!?/p>

唐宋時,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之間,盛行互送拜年帖,稱為“飛帖”、“送門狀”。宋朝周煇《清波雜志》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一般士大夫只差細仆持名刺代往,曰為飛帖?!薄读箭S雜記》載:“拜年無論識與不識,望門投狀,賓主不相見,登簿而已。有帖到而人不到者,宋時已然?!薄秴强ぶ尽分幸灿小盎ハ嗤短?,以多為貴者”記載。清代范來宗《拜年詩》:“走賀紛聞歲龠更,素非識面也關(guān)情。添丁夸列懷中刺,過午飛留簿上名。”古時送拜年帖鬧出了不少笑話。周密《癸辛雜識·送刺》中有一則笑話:有一年春節(jié),有個名叫吳四丈的人,一時無仆役可送名刺。正在門前徘徊時,適逢友人沈子公的仆人送名刺來。他拿過名刺一看,千篇一律。于是靈機一動,一邊熱情地請沈家仆人喝酒,一邊偷偷地換上自己的名刺。沈家仆人沒有發(fā)覺,仍然到處投送,其實送的都是吳四丈的名刺,一時傳為笑談??梢?,當時送門狀已流為虛應故事的一種客套。文征明作有一首《拜年》詩:“不求見面唯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間嫌簡不嫌虛。”真是一詩切中時弊。

新中國成立后,雁蕩鄉(xiāng)村組織了“拜年隊”,敲鑼打鼓地到烈軍屬家里拜年,貼春聯(lián),贈送慰問信。近年來,雖然提著名酒、保健品拜年的人還很多。但是,城鄉(xiāng)先后興起了“新春團拜”、“賀卡拜年”、“電話拜年”、“有獎明信片拜年”、“手機短信息拜年”、“QQ伊妹兒拜年”、網(wǎng)絡(luò)賀卡等,與時俱進,別有一番情韻。

桃符·春聯(lián)·貼年畫

過年時,雁蕩人家盛行貼春聯(lián)、貼門神、貼年畫。春聯(lián)除了自己書寫外,不會寫的人家就請小學里的教書先生寫,更多的人家是到街上去買。到了年底,大荊、芙蓉鎮(zhèn)上的市日,以及白溪街的兩個半市日,都有不少人在街頭設(shè)攤賣春聯(lián),邊寫邊賣。他們還把事先寫好了的大小春聯(lián)掛起來,任人選購。琳瑯滿目的春聯(lián),成為迎春街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舊《樂清縣志》載:“是日(除夕),換桃符,粘楹帖?!?/p>

春聯(lián),源于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春聯(lián)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lián),以閣潤筆。”

桃符,原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驅(qū)鬼舊俗。遠古時,每逢大年初一,人們要在門的兩旁各懸一塊七寸長一寸寬的桃木片,上寫“神荼”、“郁壘”兩位神名,或畫兩位神像,意在驅(qū)鬼辟邪。因由桃木板制成,故稱為“桃符”,又叫“桃板”、“仙木”、“桃符板”。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門設(shè)二板,以桃木為之,而畫神荼、郁壘以壓邪,謂之桃符。”馬鑒《續(xù)事始》:“《玉燭寶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唇裰曳病F渖匣驎褫?、郁壘之字?!碧拼f璜《贈嫂詩》:“案牘可申生節(jié)目,桃符雖圣欲何為。”

桃符驅(qū)鬼習俗,相傳始于黃帝,源于《山海經(jīng)》中一則神話:“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lǐng)萬鬼。惡害之鬼,執(zhí)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qū)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焙髞恚褫?、郁壘就變成了民間門神。

桃符后來逐漸演變成春聯(lián)。五代時,開始在桃符上題聯(lián)語,出現(xiàn)了原始的春聯(lián)。宋代《茅亭客話》說,后蜀主孟昶要求每年除夕,諸宮門各題桃符一副。據(jù)《宋史·蜀世家》載,后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后蜀主孟昶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以其非工,就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睋?jù)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到了宋代,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書寫春聯(lián)了。《詞源》:“除夕以紅紙書吉語,貼于門上,謂之春聯(lián)。”故桃符成了春聯(lián)的別稱。宋代趙庚夫《歲除即事》詩:“桃符詩句好,恐動往來人?!鼻宕咨腥省都孜缭吩姡骸奥牊裢脑?,看換挑符老興偏。”王安石《元日》詩中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句。蘇東坡也有“退閑擬學舊桃符”句。

春聯(lián),古時又叫“春帖”,俗叫“門帖”、“門對”等,雁蕩人叫“聯(lián)對”。到了明代,皇家也流行貼春聯(lián)。據(jù)《簪云樓雜說》載:“明太祖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毕鄠髦煸霸⒎诰┏遣炜促N春聯(lián)的情景。當看到一個閹豬者已備好筆墨紙,正在等人寫春聯(lián)時,他就欣然命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焙髞砺犝f此聯(lián)并未貼在門上,而供存廳堂上,就賜銀30兩。清代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春聯(lián)》:“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lián)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爆F(xiàn)在,春節(jié)時城鄉(xiāng)仍然盛行貼春聯(lián)。

年畫歷史悠久,始于堯舜時代,源于門神畫。門神,我國舊俗貼于門上的神像,是把守門戶、驅(qū)魔辟邪、保家平安的保護神?!对铝顝V義·十二月令》載:“道家謂門神左曰丙丞,右為門尉。蓋司門之神,其義本自桃符。以神荼郁壘避邪,故樹之于門。后世畫將軍朝官諸式,復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傳來已久,未考昉于何代。”張劭《門神》詩:“功名一紙笑空虛,也比凌煙畫影初。每到殘年催致仕,卻逢新歷當除書。衣冠濫買光朱戶,靈爽難邀式敝廬。腹負將軍癡宰相,赫然相對立何如?!?/p>

歷代門神有所變化,最早為神荼、郁壘,畫像丑怪兇惡,后來出現(xiàn)了持帚執(zhí)刀的勇士。晉代門神是披甲持斧的將軍。最流行的門神是仗劍執(zhí)锏的唐代開國元勛秦叔寶、尉遲恭。據(jù)《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相傳唐太宗生病時,聞宮門外有鬼魅呼號,以告群臣。秦叔寶請與尉遲恭戎裝立門下以伺。太宗準奏,夜果無事。皇上不忍心兩位愛將夜夜守宮門,乃命畫工圖兩人像,懸掛宮門左右。不久流入民間,后世沿襲為門神。明清時,烏帽朝服的天官、捉鬼的鐘馗以及溫(嶠)、岳(飛)兩元帥也都成了門神。清代陸偉堂《門神詩》:“魁壯畫圖傳,相逢又一年。懸桃兮度索,輔李識凌煙。要籍當關(guān)妝,能為辟惡先。還贏鐘進士,重五暫乘權(quán)?!?/p>

年畫,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畫,因在農(nóng)歷新年時張貼,故名。傳統(tǒng)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大多含有祝福更新的意義,以單純的線條、鮮明的色彩,表現(xiàn)熱鬧、愉快的畫面,如“春牛圖”、“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等。隋唐時,木刻年畫開始興起。宋代的年畫稱為“紙畫”、“帖子”,開始出現(xiàn)了著色或套色的木刻年畫。宋版木刻年畫《隨期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有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等古代四大美女,俗稱“四美圖”,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刻年畫。清代中葉,年畫更為盛行,年畫產(chǎn)地很多,各有地方特色,其中直隸天津楊柳青(今屬天津市)、山東濰坊楊家埠、江蘇蘇州桃花塢、廣東佛山、河南朱仙鎮(zhèn)和四川成都綿竹等地的產(chǎn)品最著名,成為馳名中外的“民間木刻年畫”產(chǎn)地。

我國傳統(tǒng)年畫品種很多,琳瑯滿目。除門神畫外,主要有中堂、條屏、斗方、月光、門童、桌圍、窗旁、灶馬、炕圍、燈畫和歷畫等。20世紀初,上海興起了膠版印刷的“月份牌”年畫,多用作商業(yè)廣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年畫,更加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爆竿·炮仗·放煙花

古往今來,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慶時,都要打炮仗,放煙花。雁蕩人家,除夕關(guān)門入睡前,要打“關(guān)門炮”;大年初一清晨早起,要打“開門炮”,象征“辭舊迎新”。祭灶、謝年、接佛落地等祭祀儀式時,也要打三只大炮仗。真如清人《竹枝詞》描述:“親知邀酌團年酒,兒女同爭壓歲錢。爆竹千家聲未息,六街車馬鬧如煙。”

炮仗,又寫作“爆仗”,大名“爆竹”,源于“爆竿”。爆竿是“火燒(竹)子”,就是“以真竹著火爆之”,乃是最原始的炮仗。據(jù)《神異經(jīng)》記載,遠古除夕時,把有節(jié)的竹子放進火堆里燒,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用來驅(qū)除山魈惡鬼,或者驅(qū)“年”。后來,逐漸形成了“歲旦爆竿于庭”的習俗。唐代來鵠《早春》詩:“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泵显稀稏|京夢華錄》載:“(除夕)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狈冻纱蟆侗裥小吩姡骸皻q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節(jié)自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痹娙松鷦拥孛鑼懥顺勾蚺谡痰那榫?。據(jù)說西方除夕時,要用各種方法敲打器具或扔出破爛瓶罐,發(fā)出響聲來嚇鬼驅(qū)怪。我國先人用爆竿來驅(qū)魔除邪,比西方人更文明更有雅趣。

真正用火藥制作爆仗,大約始于六朝。初唐時,李田在小竹筒里裝入土硝,點火爆炸,用來驅(qū)山嵐瘴氣,這是炮仗的雛形。火藥發(fā)明后,相傳六朝馬鈞用多層紙張密裹火藥,接上藥線,制成了炮仗。玩時用火點燃藥線,引起火藥爆炸,發(fā)出巨響。開始是單響,后來出現(xiàn)了雙響和各種花炮。陸游有詩:“老人喜時節(jié),良宵有爆竹?!蹦纤螘r,有人用麻繩藥線把一個個小炮仗編連成串,制成了鞭炮,點燃后響聲不絕,俗稱“百子炮”。明清兩代,炮仗的種類增多,有起火、小鞭、大雷子、二雷子、地老鼠、滴滴金、一條龍等,形成了名聞遐邇的“南鞭北炮”?!澳媳蕖敝附魅f載、宜春、萍鄉(xiāng)和湖南瀏陽等地生產(chǎn)的鞭炮;“北炮”指河北武清、寧河等地生產(chǎn)的雙響。明代黎淳《爆竹》詩:“自憐結(jié)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jié)到來寒焰發(fā),萬人頭上一聲雷?!薄都t樓夢》中有一則“爆竹”謎語:“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望已成灰?!?/p>

煙花,又叫“焰火”,古稱“煙火”,是我國發(fā)明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品。煙花由炮仗演變而來,大約始于隋唐,盛于宋代。北宋時,已出現(xiàn)了能顯現(xiàn)戲曲人物形象的“藥發(fā)傀儡”,這是史載最早的造型煙花,又叫“架子煙花”、“盆景煙花”。南宋時,節(jié)日放煙花尤其盛行。周密《武林舊事·元夕》中多處記敘了當時都城臨安(今杭州)元宵節(jié)放煙花的盛況:“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余架。于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边@是說宋孝宗駕臨宣德門觀鰲山至深夜,再看了煙花才回宮。當時除皇宮外,達官巨賈家里也都要放煙花,“邸第好事者,如清河張府,蔣御藥家,間設(shè)雅戲煙火?;ㄟ吽H,燈燭燦然,游人士女縱觀”。當時,西湖邊的貿(mào)易市場上,已有名為“趕趁人”的商販在出售煙花、爆竹等。可見爆竹、煙花已成為民間娛樂品了。南宋時,中國煙花已開始在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各國市場上出現(xiàn),成為我國傳統(tǒng)的出口商品。明代,造型煙花制作已極為精妙。相傳馬士英曾特制了一架裝有機關(guān)的煙花獻給皇帝,施放時飛龍盤柱,活靈活現(xiàn),神奇壯觀。當時煙花品種還有珍珠簾、蝴蝶雙飛、九龍搶珠等花色。明代瞿佑《煙火戲》詩:“天花無數(shù)月中開,五色祥云繞絳臺。隨地忽驚星彩散,飛空旋作雨聲來。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輪起疾雷。更漏已深人漸散,鬧竿挑得彩燈回。”明清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廣東東莞、廣西合浦、江蘇蘇州和浙江溫州等著名煙花產(chǎn)地,產(chǎn)品蜚聲全球。

現(xiàn)代煙花造型別致,結(jié)構(gòu)奇巧,品種繁多,一般可分為造型、吊線、手持、地面、水面、低空、高空和旋轉(zhuǎn)升空等八大類數(shù)以千種。水面煙花“水蓮花”,在粼粼碧波上急速旋轉(zhuǎn),銀光四濺,紅蓮怒放,十分壯美;高空煙花“暴風驟雨”,在漆黑的夜空中爆發(fā),電光閃閃,雷聲隆隆,銀雨點點,有聲有色有形,十分壯觀;吊線煙花“喜燈”,由60多個部件組成,掛在長竿上施放,旋轉(zhuǎn)噴花,五光十色。煙花放盡,底座脫落,竟垂下一條吉語喜幡。這時,煙花變成了一盞六面體彩燈,明燭高懸,晶瑩透亮,煞是好看。真是匠心獨具,令人嘆為觀止!近年來,浙江省泰順縣“藥發(fā)木偶”重現(xiàn)于世。藥發(fā)木偶又稱“瓊花木偶”、“樹花木偶”,新中國成立之初被專家斷定已失傳。這種民間藝術(shù)瑰寶,一架由3至4擔木偶和15至20層煙花輪組成。點燃后,木偶相繼從擔內(nèi)蹦跳而出,或飛翔升天,或不停旋轉(zhuǎn),或連翻筋斗,或騰云駕霧。同時,五彩繽紛的煙花沖天怒放,層層疊疊,狀如樹花,煞是好看!

煙花為什么會發(fā)出五顏六色的絢麗光芒呢?這是化學品在變科學“魔術(shù)”。因為金屬離子的外層電子受熱激發(fā),會放射出奇光異彩來。不同的金屬離子,會發(fā)出不同的顏色。硝酸鍶發(fā)出紅光,硝酸鈉、草酸鈉發(fā)出黃光,硝酸鋇發(fā)出綠光,碳酸銅發(fā)出藍光,硝酸鉀發(fā)出紫光,鋁鎂粉發(fā)出白光。把兩三種化學品混合在一起,就會發(fā)出五彩繽紛的彩色光芒了。

煙花色彩的奧秘,于100余年前被德國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和德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羅伯特·基爾霍夫發(fā)現(xiàn),從而創(chuàng)立了光譜化學分析法??茖W家還利用“焰火實驗”,發(fā)現(xiàn)了不少新元素。用焰火原理制成的各種信號彈,廣泛用于軍事指揮、通信聯(lián)絡(luò)。

燈彩·燈謎·鬧元宵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元宵,又叫“元夕”、“元夜”、“上元夜”。道教稱為“上元節(jié)”。因是農(nóng)歷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名。又因元宵時家家張燈結(jié)彩,俗叫“燈節(jié)”。唐代崔液《上元夜》:“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最可憐。鵲樓前新月滿,鳳凰臺上寶燈燃?!彼未鷼W陽修《生查子·元夜》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泵鞔尉懊鳌对讯枷轮巍吩姡骸皯涀蜷L安元夕來,王侯弦管上樓臺?!?/p>

古往今來,元宵節(jié)有賞燈、滾龍、舞獅、猜燈謎、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放煙花、吃湯圓等文體休閑活動,不少舊俗至今仍在盛行,故有“正月十五鬧元宵”之說。

元宵節(jié)的來歷,相傳與漢初討平諸呂之亂有關(guān)。漢高祖劉邦死后,皇后呂雉殺盡開國功勛,重用呂氏族人。后來,太尉周勃與陳平設(shè)計,于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迎立漢文帝劉恒,后將平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以示紀念。是日,皇帝出宮游玩,與民同樂。一說漢武帝尊祀太一天神,定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燃燈節(jié),開禁放夜。唐代徐堅《初學記》載:“《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是其遺事。”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睎|漢明帝提倡佛教,曾于上元夜至寺院燃燈表佛,元宵節(jié)又與佛教有了關(guān)系。

燃燈,又叫“放燈”、“觀燈”。漢時,元宵節(jié)只有一夜,都城治安官金吾不夜禁,叫“金吾不禁”。漢明帝永平年間,曾下詔“步步燃燈30里”,遂成節(jié)俗。隋大業(yè)六年(610),煬帝在洛陽端門外設(shè)八里戲臺,調(diào)集三萬名演員樂師,載歌載舞,可算歷史上最鋪張的一次元宵節(jié)活動了。唐代元宵節(jié)有三天,觀燈夜游盛極一時。睿宗時,有一座燈輪高達20丈,懸燈五萬盞,千余名少婦在燈下踏歌。玄宗時,有一座燈樓像30間房屋那么大,高達150尺。楊貴妃大姐韓國夫人的百枝燈樹,高80丈,百里以外都能看見。唐睿宗先天元年(673),京師安福門外的燈輪高20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蔚為壯觀。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李商隱有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溢通衢?!彼未?,元宵增至五六天。南宋時,曾舉辦過全國燈賽。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載,張燈數(shù)千百種,極其新巧,千奇百怪,無所不有,中以五色玉柵簇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嘆為觀止。南宋范成大《燈市行》詩:“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后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泵鞔?jié)增至10天,為歷史上最長時間。唐寅《元宵》詩:“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p>

千姿百態(tài)的傳統(tǒng)燈彩中,尤以冰燈、龍燈和走馬燈最為奇妙。北國冰燈,明清已盛。明代唐順之《元夕詠冰燈》詩:“正怪火樹斗冰妍,忽見清輝映夜闌;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鼻宕胁簧佟爸裰υ~”描寫溫州龍燈盛況。戴文俊《甌江竹枝詞》:“夜夜銀花鬧上元,龍燈滾到紫微垣。村姑不怕嚴城閉,還剩沙錢屜水門?!?/p>

走馬燈,早在1500年前已出現(xiàn),是我國發(fā)明的珍奇民間工藝品,自動旋轉(zhuǎn)的燈罩,使畫面上的馬在不停地奔馳,故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宮內(nèi),有普賢佛騎獅子燈和文殊佛騎白象燈,佛像口能開,手能動,獅子白象會跑。崔液有詩:“神州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寶裝。影里如開金口說,空中似放玉毫光?!敝苊堋段淞峙f事》載,南宋都城臨安禁城里,有一座玻璃燈山,高過五丈,景物都裝有機關(guān),龍會蜿蜒噴水,鳳會展翅飛翔,人物活動自如,栩栩如生,成為諸燈之冠。范成大有詩:“映光魚隱見,轉(zhuǎn)影騎縱橫。”走馬燈上的畫魚隨著燈照時隱時現(xiàn),騎兵一隊一隊地奔馳而過?,F(xiàn)代的大型電動走馬燈更是精妙絕倫。設(shè)計精巧的“三打白骨精”:孫悟空手舞金箍棒,追趕著渾身發(fā)抖的白骨精;匠心獨運的“金魚吐珠”:金魚轉(zhuǎn)眼搖尾,張嘴覓食,口吐氣泡。此外,還有“武松打虎”、“天女散花”、“孔雀開屏”、“百花齊放”等。

走馬燈為什么會人走馬跑呢?《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弊唏R燈內(nèi)裝有一個帶葉片的飛輪,當點燃蠟燭時,周圍空氣受熱上升,引起了燈內(nèi)冷熱空氣的對流,于是吹動了飛輪,帶動了連在飛輪上的各種景物旋轉(zhuǎn)起來了。元朝謝宗可《走馬燈》詩:“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秦軍夜?jié)⑾剃柣?,吳炬宵馳赤壁兵。更憶雕鞍年少日,章臺踏碎月華明?!睋?jù)說科學家受到走馬燈的啟迪,發(fā)明了飛機上的燃氣渦輪發(fā)動機。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稱走馬燈是中國古代人民的一項重要發(fā)明。

燈謎,雅稱“燈虎”、“文虎”,其中以詩為謎面的詩謎稱為“詩虎”,猜燈謎稱為“射虎”,猜詩謎稱為“打詩寶”。猜時要相互商討、揣摩和推敲,故又稱“商燈”。

燈謎源于民間的口謎,南宋時已盛行。當時有些文人雅士把詩謎或畫謎貼在元宵燈彩上,供人們猜射,故名。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以寓嘰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明代朝廷規(guī)定,元宵鬧燈粘謎于燈上,任人商略?!短这謮魬洝份d:“于十字街頭搭木棚,掛大燈一,俗曰懸燈,畫四書、千家詩故事,或?qū)憻糁i,環(huán)立而猜射之?!笨梢姽艜r元宵燈謎之盛。

墳燈·涸龍·滾獅子

在雁蕩元宵節(jié)民俗中,最流行的是送墳燈、舞龍燈和滾獅子。

舊時元宵,雁蕩人家要在鍋里炒大米與蠶豆、綠豆、芝麻等,邊炒邊說:“炒眼,炒眼,炒炒貓兒眼光,炒炒老鼠膜瞠?!倍姑壮春煤?,將其撒在屋梁上,稱為“打鼠眼”,意在驅(qū)鼠。在水井邊、灶門上和每間房內(nèi),都點上蠟燭,稱為“間間亮”,又叫“照耗”。每家每戶要剖竹削篾絲,扎燈糊紙制作“竹燈”,稱為“墳燈”,點上蠟燭,送到祖先的墳頭,叫“送墳燈”?!稑非蹇h志·歲時風俗》載:“東鄉(xiāng)近太平處,元宵煮豆拋梁上,曰‘打鼠眼’。室內(nèi)、井、灶門、廚皆插燭,曰‘間間亮’,又曰‘照耗’。墓上插竹燈,曰‘墳燈’?!爆F(xiàn)在,民間“打鼠眼”、“間間亮”等已不多見,但上“墳燈”沿襲下來,成為懷念祖先的一種民俗。

龍燈,又叫“舞龍”、“龍舞”,溫州人稱“滾燈”、“滾龍”、“滾龍燈”。雁蕩人叫“涸龍”。“涸”,讀作“hè”,去聲,意為“游”?!昂札垺保蜗蟮刂赋隽她垷舻挠蝿訝?。

龍燈,是歷史悠久的奇特民間舞蹈。據(jù)考證,源于遠古人類祭祀豐收之神田祖時,表演祈雨的雩舞,黃帝時代已有雛形,漢代已盛?!洞呵锓甭丁份d,春逢大旱,扎七尺長的赤色大龍居中,又扎六條三丈五尺的赤色小龍,皆南向,其間相去七尺,由壯年男子七人,先齋戒三日,穿著紅色衣服,作龍舞以求雨。當時,夏舞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在服色上均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唐宋時,龍燈開始成為元宵佳節(jié)的文體活動。吳自牧《夢粱錄》載,南宋臨安元夜,“市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型之蛇蜒如雙龍之狀”。現(xiàn)代龍燈,各地不同,千姿百態(tài),蔚為大觀。溫州龍燈品種很多,造型俊美,裝飾華麗。一般用木、竹、紙、布、紗、塑料等原料扎成,主要有布龍、紗龍、紙龍、檔龍、大紙龍、拼字龍、首飾龍、燈板龍等,形象各有特色,舞姿各有風韻,是集造型、木工、篾藝、扎架、裱糊、繪畫、剪紙、雕刻、油漆等工藝之大成,是精美的民間工藝美術(shù)品。

雁蕩流行板凳龍,龍頭龍尾分開,以木料作架,用篾絲扎成,外糊白紙,畫上彩畫,裝飾華美。各村的板凳龍有所不同,總體分為一人扛龍頭的“軟頭頸龍”和兩人抬龍頭的“硬頭頸龍”兩種。龍頭龍尾中間,由點有蠟燭的數(shù)十支燈板組成,一人一板,故名。燈板是一塊一米多長的窄木板,中間板下有一支短柄,狀似“秧凳”,板上置一盞燈籠,可手擎可肩背。每支燈板之間,用活動插梢連接起來,可連可拆,屈伸自由。龍燈出游時,旗牌開道,鑼鼓喧天,民樂齊奏,燈火閃耀,場面壯觀。龍燈隊挨村挨戶游舞,每到一個村的祠堂前,村里要擺香案,陳供品接龍,催龍人要“催龍”,就是唱龍燈歌,每句唱詞七個字,內(nèi)容豐富多彩,大多是祝愿平安吉祥之類的頌語。每唱一句,大鑼大鼓配合。板凳龍游龍盤柱時異常壯觀:在一塊平坦的空地上,燈板一圈一圈圍成一盤,把龍尾圍在圈內(nèi)。在一聲號令下,燈板同時朝一個方向旋轉(zhuǎn),越旋越快,板上的燈火連成了大大小小的一只只火圈。在急驟的鑼鼓聲中,龍頭在圈外飛奔翻滾,龍尾在圈內(nèi)歡舞,令人嘆為觀止。

雁蕩獅子,別具風韻。每逢元宵,華燈初上,炮仗一響,鑼鼓一敲,就知道滾獅子來了。全村男女老少紛紛涌向祠堂前的廣場觀看。獅子在繡球的引逗下,踩著歡快的鑼鼓聲,時而舔毛抖鬣,時而搖頭擺尾,時而張牙舞爪,時而翻滾跳躍,生動活潑,惟妙惟肖,不時爆發(fā)出陣陣的喝彩聲。雁蕩獅子,是由兩位有武功的壯漢身披獅子皮同舞。獅子皮是以紅、綠、黃諸色的長麻線綴在厚麻布上制成,十分厚實,非常漂亮。獅子的眼睛閃閃發(fā)光,血紅的大嘴巴會開合。雁蕩民間有習俗,獅子表演時,常常要受到各種刁難與作弄,意在試一試舞獅者的武功與舞技。有的人在光滑的水泥地上,撒滿了圓溜溜的蠶豆子,使舞獅者寸步難移。所以舞獅者腳上穿的是特制的釘靴,以防滑倒;有的人會點燃一只特大的炮仗,伺機塞進獅子皮里。殿后的舞獅者不但時刻要緊裹獅子皮,而且使出真功夫,有力地擺動,靈活地蹦跳,巧妙地把快要爆炸的炮仗壓熄或者甩向皮外。

獅子,古名“狻猊”、“狻鷹”,與虎皆稱“百獸之王”,相傳是漢獻帝時從西域月氏國傳入中原,后來成為民間吉祥、威武的瑞獸,象征權(quán)勢、富貴。舊時,宮殿、陵墓、衙署、寺院門外兩旁,大多蹲著一對石獅,卷發(fā)巨眼,張吻施爪,俗稱“石獅子”?;蕦m門前有一對銅獅或鎏金銅獅。左邊的獅子腳下有小獅,為雌獅;右邊的獅子腳踩繡球,為雄獅。獅子最初意在鎮(zhèn)宅壓邪,后演變?yōu)橐环N威勢的象征。民間,獅子象征喜慶、吉祥,俗傳雌雄雙獅相戲時,毛纏在一起,滾而成球,小獅子便從中產(chǎn)出,故稱“雙獅滾繡球”。

舞獅,又叫“獅燈”、“耍獅子”,雁蕩人稱為“滾獅子”,這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舞獅是由西域傳入的人獸搏斗舞演變而成。先秦時盛行舞虎,漢時被舞獅取代。南北朝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已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隋代薛道衡詩:“抑揚百獸舞,盤跚五禽戲。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長鼻?!碧扑螘r,舞獅尤盛。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載,有一種“五方獅子”,高丈余,衣五色。白居易《西涼伎》詩:“西涼伎,假面胡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元稹有詩:“獅子搖光毛彩豎,胡姬醉舞筋骨柔?!?/p>

舞獅流行很廣,形象不同,風格各殊。一般分兩人合演的“太獅”和單人獨舞的“少獅”。表演風格又有文獅、武獅之別。文獅又叫“熟獅”,功在表情,常以搔癢、舔毛、抖鬣、打滾、緣柱、鉆穴、登高等細膩和諧的動作,刻畫活潑、溫馴的神態(tài)。武獅又叫“生獅”,功在技巧,常用跳躍、跌撲、躥蹦、騰空、翻滾、旋轉(zhuǎn)、踩球等英武激烈的表演,顯示剛毅、威猛的性格。此外,按地域還有南北獅子之分。我國以北京單獅、河北雙獅、廣東醒獅、安徽青獅、廣西文獅、湖南武獅、江西手搖獅等最著名。舞獅自古成為雜技的傳統(tǒng)節(jié)目,至今仍然深受中外觀眾的歡迎。

近年來,民間獅子流落街頭村尾,為婚慶和開業(yè)而搖頭擺尾,乞愛求賞,喜乎?!悲乎?!

清明·寒食·清明馃

每年4月5日,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清明節(jié),自古有禁火、寒食、踏青、戴柳、上墳掃墓、吃清明馃等習俗。

清明,夏代已有,原意“平治”。因大禹治水患,既清且明,天下太平。秦漢時,清明列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稓q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黃庭堅詩:“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鼻迕魇侵匾?jié)氣,農(nóng)民常以此安排農(nóng)事。江南農(nóng)諺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胺N樹造林,莫過清明”。魏晉以后,清明成為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相沿至今。

古時清明前一二日,稱為“寒食節(jié)”,源自一則“士甘焚死不公侯”的故事。

春秋時,晉獻公寵愛王妃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生養(yǎng)的幼子奚齊,就借故殺了太子申生。太子胞弟重耳被迫逃亡國外19年。重耳流亡期間,歷盡艱險,有一天與隨行人員在魏國山區(qū)迷了路,幾天沒有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再也走不動了。重耳坐在一張破席上,絕望地仰天長嘆:“重耳一死事小,恐怕晉國百姓就難得能有康樂了!”隨從介之推心有所動,跑到僻靜處,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成肉湯送給重耳充饑。重耳食后得知實情,感激地對他說:“你這樣待我,我將用什么報答你?”介之推說:“我不求報答,但愿公子不忘民間疾苦,多思治國之方,將來做一個清明的國君?!?/p>

重耳當上國君后,整治內(nèi)政,平定內(nèi)亂,增強國力,成為當時的霸主、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晉文公遍賞隨他流亡的人員,獨忘勞苦功高的介之推。介之推并不居功爭仕,背起老母,哼著《龍蛇之歌》:“有龍矯矯,頃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游天下。龍入深淵,得其安所;有蛇從之,獨不得甘雨?!鄙暇d山隱居了。后有人為介之推鳴不平,懸書宮門:“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見處。”于是,晉文公憶起舊事,想到了介之推,心中有愧,就派人去請他出山。但是,搜遍山野找不到介之推。晉文公深知他是孝子,就在清明節(jié)前夕,下令三面焚山,想逼他下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寧死不愿當官,母子倆抱著柳樹被燒死了。移尸安葬時,發(fā)現(xiàn)樹洞內(nèi)有一份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愿政清明復清明?!?/p>

晉文公聞報后,百感交集,十分痛惜,就伐柳制屐,穿在腳上,常視屐念道:“悲乎,足下!”“足下”敬辭由此而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把綿山封給他,改稱“介山”。下令每年介之推被焚忌日,全國嚴禁生火煮飯,只準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于是形成了“寒食節(jié)”,又稱“禁煙”、“禁火”。沈佺期詩:“嶺外送寒食,春來不見餳。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寒食與清明時間緊相連,久而久之,兩個節(jié)日就混在一起了?;ㄈ锓蛉擞性姡骸昂城迕餍〉钆?,彩樓雙夾斗雞場。”

禁火是古老風俗,周代已有。漢末,蔡邕在《琴操》中,開始把禁火風俗與介之推被焚結(jié)合起來,一直流傳至今。古時節(jié)物“寒食”有兩種,一是用面粉與棗泥制成棗餅,形如春燕,雅稱“之推燕”,用柳枝穿起來,掛在門上,或相互饋贈。另一種是“餳大麥粥”,早一日做好。此外,民間門上插楊,頭上戴柳,也是紀念介之推母子。

清明先后七天,雁蕩人家要舉行家宴,叫“做清明節(jié)”,菜肴中要有春筍、鮮蟶、清明馃等,皆取青春之意。雁蕩民間也有在墳頭聚餐的習俗。雁蕩有些村故意推遲到農(nóng)歷四月辦節(jié),有“清明長長清,做到端午跟”之說。

清明馃,縣西人叫“青葉”,在溫州其他地方叫“清明餅”、“綿菜餅”,是寒食古風遺意。清光緒《樂清縣志》載:“清明,采綿菜或蓬蒿和米粉為餅,各相饋遺。”《永嘉縣志》也有“取蓬蒿揉餅祀先”記載。葉大兵《溫州民俗大全·做清明餅》載:“在清明節(jié)前,溫州城鄉(xiāng)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在山區(qū),則采清明草作餅。清明草,即綿菜,也叫‘米菜’,學名叫‘鼠曲草’,一草生草本。清明季節(jié),會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采摘葉頂,洗凈搗爛,和之糯米粉,以鮮筍、芥菜、肉丁為餡,制餅蒸熟而食。”雁蕩清明馃有咸有甜,甜餡多為芝麻拌白糖或赤豆拌紅糖制成的豆沙。清明馃,碧綠晶瑩,賞心悅目,糯韌適口,清香美味。

清明馃是保健藥膳。鼠曲草,中藥名“佛耳草”,雁蕩人俗稱“地綿紐”、“清明菜”。二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莖基分枝叢生,全身密生細細的白毛;葉互生,多為匙形;初夏開黃白色花,我國各地普遍分布。鼠曲草性平,味甘,功能宜肺化痰、止咳平喘、解毒下帶,主治非傳染性潰瘍、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寒喘、風濕痛、婦女白帶等癥,還有降低血壓作用。此外苧麻、蓬蒿、馬蘭頭等野菜,也都是有保健治病作用的中草藥。

清明馃,是一種獨具溫州特色的民間時令風俗食品,也是一種獨特的綠色食品,值得深度開發(fā)。我們可以采用雁蕩純野生原料,科學配比,精細制作,模壓成形,真空包裝,命名“雁蕩清明馃”,端上高檔宴席作點心,風味獨特;擺在商店出售,成為旅游饋贈佳品,別具一格。

踏青·掃墓·放風箏

清明時節(jié),風和日麗,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正是踏青的好時光。

踏青,歷史悠久。魏晉時,在讀書人中流行一種名叫“春禊”、“修禊”的活動,類似后來的踏青。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墨寶《蘭亭集序》,就記述了紹興蘭亭一次春禊活動的盛況。江總有詩:“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p>

唐宋時,踏青盛行。唐朝皇帝也愛踏青,常帶著后妃嬪娥與文武大臣“幸昆明池踏青”。吳融《上巳日花下閑看》詩:“十里香塵撲馬飛,碧蓮峰下踏青時。云環(huán)照水和花重,羅袖招風惹絮遲。可使無心邀嫵媚,還應有淚憶表熙。如煙如夢爭尋得,溪柳回頭萬萬絲。”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句。當時踏青又叫“探春”、“尋春”、“游冶”,陳子昂有詩:“尋春游上路,追宴入山家。”李白有“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句。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當時都城汴梁踏青的盛況。周密《武林舊事》載:“清明節(jié)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艷妝飾,金翠琛縭,接踵聯(lián)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貴游巨室皆爭先出郊,謂之探春。”吳稚信《蘇堤清明即事》詩:“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睏钊f里有詩:“女唱兒歌去踏青,阿婆笑語伴渠行?!睆埼渥佑小疤胶饔⊥硖?,踏歌游女錦相牽”句。

祖國疆域遼闊,各地春天到來有先后,踏青時間有早遲。廣東、云南等地,春節(jié)時就開始踏青。馮應京《月令廣義》:“正月初八踏青游冶。”據(jù)《歲華紀麗譜》載,福建、江西一帶“二月二踏青節(jié),初郡人游賞”。李淖《秦中歲時記》載,陜西、甘肅地區(qū)習慣“上巳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清明踏青,《武林舊事》就說“(探春)至禁煙(清明前一日)為最盛”。最遲要算北京地區(qū)了,沈榜《宛署雜記》載:“端午日,士人相約攜酒果游賞天壇松林、高梁橋柳林、德勝門內(nèi)水關(guān)、安定門外滿井,名踏青。”這是說北京流行端午踏青。

踏青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踏青時,觀賞山川風光,游覽名勝古跡,開拓襟懷,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振奮精神,增長知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踏青時,走路,跑步,爬山,涉水,強身健體。

掃墓,又叫“祭墓”,周代已有。秦后,在清明節(jié)前后掃墓。漢代稱“上陵”、“上墳”,民間祭掃祖墳,帝王祭拜先皇陵園。唐宋時,叫“上墓”、“上?!薄L崎_元二十年(732),朝廷下令“寒食上墓”,太學放假三天。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武周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黃庭堅有“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句。明清時,掃墓尤盛?!兜劬┚拔锫浴份d:“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行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蓋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鼻宕胰招隆都堝X詩》:“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luò)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云。寒云滿天風刮地,片片紙錢吹忽至。紙錢雖多人不拾,寒難易衣饑換食?!?/p>

雁蕩人家盛行清明上墳?!稑非蹇h志》載:“(清明)掃墓而祭,遠者乘舟,因以游冶聚飲。盡日而返。”清明,凡有宗祠且有族產(chǎn)的大族,都要祭始祖或房祖,俗稱“上太公墳”。祭祖畢,就在宗祠里大擺酒筵,邀請族人聚飲,叫“辦清明”。一般大姓宗族都有祖上傳下的宗田宗產(chǎn),每年由族人輪流負責管理,每歲收入,用于操辦“清明酒”。新中國成立后,農(nóng)村一度廢止,近年有些恢復。清明日,家長攜子孫帶板耜、掃帚、畚箕等上山,鏟除野草,打掃墳墓,從墳外掘土培于墳頭,俗稱“加土”。然后點香燭,放炮仗,焚化金銀紙箔,眾人在墳前跪拜。掃墓畢,要折幾枝松枝、杜鵑花帶回家,象征福祿長壽,子孫滿堂,家道興旺,如山花爛漫。現(xiàn)在,城鄉(xiāng)開始流行送花籃祭祖。

每逢清明,學校師生懷揣祭文,手捧鮮花,抬著花圈,前往革命烈士陵園,祭拜革命先烈,表示敬仰和懷念之情。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千里迢迢返鄉(xiāng),紛紛前往陜西黃帝陵、軒轅廟祭祖,表達炎黃子孫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崇敬和緬懷之情。清明掃墓,是古今盛行的民間習俗,是中華民族敬老祭祖的傳統(tǒng)美德。

清明時節(jié),在綠野芳原上空,絢麗多姿的風箏,龍騰虎躍,燕飛蝶舞,吸引了多少行人駐足仰首觀看。

風箏,又稱“風鳶”、“紙鳶”、“紙鷂”,源于我國。先秦時,魯班、墨翟制過原始風箏木鳶。相傳韓信剖篾扎架,糊帛引線,放飛升空,發(fā)明了風鳶,用來估測未央宮的方位,欲以鑿地道攻入。韓信還用風鳶載人飛到被困在垓下的楚營上空,唱起楚歌渙散軍心,給后世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心理戰(zhàn)佳話。唐時,風箏始為玩具?!对兤c錄》載:“初五代漢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俗稱風箏?!蹦纤螘r,杭州盛行“斗風箏”。《武林舊事》載:“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泵髑鍟r,風箏盛極一時?!侗本┲裰υ~》:“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p>

風箏造型精美,品種多樣,可分為硬膀型、軟膀型、水桶型和排子型四大類,品種有人物、動物、物品等。大龍箏可長達百米,超微型蝶箏可裝入火柴盒內(nèi)。風箏曾在戰(zhàn)爭、生產(chǎn)、科學實驗中起過神奇的作用。我國風箏很早就傳入朝鮮、日本和東南亞、阿拉伯諸國,不少國家常舉辦國際風箏節(jié)。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學》中,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fā)明之一。

端午·香袋·麥油煎

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端午節(jié),自古有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掛菖蒲、佩香袋、貼鐘馗、喝雄黃酒等習俗,不少習俗至今仍在流行。

端午節(jié)俗起源,古籍記載很多,傳說紛紜。比如龍舟競渡,除紀念屈原外,還有以下四種說法:一說紀念伍子胥。東漢邯鄲淳《曹娥碑》載,公元前584年,吳王夫差賜劍命大夫伍子胥自裁,尸體投入曹娥江。東吳百姓駕舟追尋他的遺體,后來就形成了“劃龍舟迎伍君”的民俗。二說訓練水軍。西漢《越絕書》認為,勾踐為了滅吳復國,于端午日坐龍舟指揮競渡,秘密操練水軍。復國雪恨后,以龍舟競渡歡慶勝利,后相沿成俗?!对降貢分杏懈偠伞捌鹩谠酵豕篡`”的記載。三說哀悼孝女曹娥?!稌滗洝份d:“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懸江溯濤迎波神時溺死,不得尸骸。娥女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當?shù)厝藶榧o念曹娥盡孝,形成了端午劃龍舟風俗。四說吳越圖騰祭。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jié)的歷史教育》中認為: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吳越人以龍為圖騰,奉龍為始祖,認為自己是龍子龍孫,每年端午都要舉行盛大的龍圖騰祭,把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投入江中獻給龍。還要在歡快的鼓樂聲中競劃龍形獨木舟,后來演變成了食粽和競渡了。此外,一些兄弟民族同胞劃龍舟,也各有說法。

隋朝前后,競渡、食粽開始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起來?!端鍟さ乩碇尽返裙偶榻B,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遭饞被流放的楚國大夫屈原,飲恨含冤,懷石自投汨羅江。荊楚人民熱愛詩人,紛紛競劃漁舟,希望打撈他的遺體,后來就演變成了龍舟競渡?!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江,傷其死,故拼命舟楫以拯之。”古詩曰:“艾虎懸門日,龍舟競渡時。屈原遺恨在,千載楚人思?!碧拼男恪抖宋纭吩姡骸肮?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余靖也有“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句。

唐代,民間始興端午掛鐘馗像。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相傳唐明皇端午午休時,夢見小鬼在偷他和楊貴妃的東西。后來,頭戴破帽,身穿藍袍,腰系絲帶,腳著朝靴的鐘馗把小鬼吃掉了。唐明皇就命宮廷畫師吳道子畫了鐘馗像,懸于宮門,用來辟邪驅(qū)鬼。后來傳入民間,變成了門神。清代施襄有詞:“艾綠蒲青重午時,家家一向掛鐘馗。”

香袋,又叫“香囊”、“香包”、“香荷包”等,古稱“橐”、“容臭”,早在2000余年前就成為衣飾品?!抖Y·內(nèi)則》載:“衿纓皆佩容臭?!编嵭ⅲ骸叭莩?,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飾,以纓系之。”三國·魏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眲ッ饔小拔髑逯痹⒑蔀殚摇本?。香袋是一種精美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用各色花碎布頭,拼接縫成獅子、老虎、小狗、小貓、小兔、金魚、粽子、八卦、木魚、桃子、橘子、石榴等形狀,下垂彩色纓子,千姿百態(tài),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內(nèi)含棉絮及丁香、茴香、白芷、細辛、山柰、甘松等芳香藥物,常掛在孩子的頸部,垂于胸前?;蛳涤谝陆?,或懸在床帳,芳香濃郁,散濁保健。

端午節(jié),雁蕩人不吃粽子,而是吃麥油煎,粽子是在春節(jié)時食用。

麥油煎,又叫“錫餅”,是一種用麥粉制成的薄餅。端午那天早上,家家把藏了一年的鏊盤(一種圓形平底鐵鍋)取出來,清洗干凈后,晾干,在鍋底薄薄地涂上一層菜油,據(jù)說不會粘鍋。接著,把早已磨好的小麥粉置于盆中,加水揉捏成粉團。再慢慢地適量加水,調(diào)制成富有黏性的漿糊狀粉糊,這時可以攤麥油煎了。在中堂的地上用磚塊搭一只簡易爐灶,或用一只缸灶,架起鏊盤,下面用小柴爿生起火。當鏊盤燒熱后,用干凈的碎布蘸一點菜油,在鍋面上抹一遍。然后,用右手取一塊粉糊,從鏊盤外邊開始,按逆時針方向往里面抹圓圈,使鏊盤薄薄地粘上一層粉糊,用文火稍烙。一會兒,薄餅熟了,邊上翹了起來,左手就抓住輕輕地往上一揭,一張焦黃的大圓餅做成了。因為像錫箔那樣薄,所以又叫“錫餅”,有的地方叫“薄餅”。麥油煎兩張疊在一起,對折又對折,稱為“一筒”,放好備食。

雁蕩人吃麥油煎別有一番風韻。端午日中午,家家都要煮一桌菜肴,有下酒菜也有麥油煎的餡料,全家人和親友一起,喝酒吃菜嘗麥油煎,歡度端午節(jié)。吃時,把折起來的麥油煎打開,攤在桌面上,分別挾一點香蔥、韭菜、綠豆芽、肉絲、雞蛋絲、茭筍絲、豆腐干絲等自己愛吃的餡料,還有必備的炒小面,放在錫餅上,一頭封住卷起來,飽滿的一大筒。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菜肴的味道。一二筒吃下去,肚子就飽了。

麥油煎的由來,一時難以查考,大約是由古代的春卷演變而成。春卷皮薄如紙,透明酥脆,餡香味美,形狀與麥油煎類似,只是制法和風味不一樣。雁蕩人端午吃麥油煎之風,據(jù)說源于晉代的吃生菜的習俗。當時,人們把五種生菜一起放在盤子里,每人吃一口,說是能把人間的塵氣消除掉,表達了防病保健的良好愿望。宋代,把多種生菜經(jīng)過加工煮熟,用絹帛包裹起來,于端午日投入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絹餅”大約是錫餅的雛形。

其實,吃麥油煎是農(nóng)家“嘗新慶豐收”的一種民風。端午時節(jié),正是雁蕩小麥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大米、番薯干吃完了的“青黃不接”之際。這時,農(nóng)家開始以小麥為主糧。麥食品種很多,當?shù)厝税研←溎コ煞?,揉成粉團,切成麥條煮食,俗稱“麥羹”。還有做成又圓又薄的麥餅,內(nèi)餡咸菜炒蝦皮等物,稱作“麥馃”。雁蕩麥馃與著名的永嘉麥餅相比,顯得皮薄料鮮,精致美觀。雁蕩人端午吃麥油煎,有“小麥嘗新”之意。

麥油煎是溫州獨具地方風味的小吃,應該在旅游飯店的筵席和自助餐中占有一席之地。

艾虎·菖劍·雄黃酒

端午節(jié),是古時衛(wèi)生節(jié),除掃院、撣塵、熏煙以外,還有掛艾虎、懸菖劍、衣香袋、沐蘭湯和灑雄黃酒等習俗。舊《樂清縣志》載,雁蕩民間自古有“門懸蒲艾”、“飲菖蒲、雄黃酒”、“采百草煎湯以浴”、“結(jié)五彩長命縷系小兒手足”等習俗。民謠:“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边@些端午古俗,除辟邪鎮(zhèn)鬼色彩外,還有不少消毒、防疫、保健的科學道理,是一種古老的愛國衛(wèi)生運動。

端午原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古人要用艾草扎成艾人、艾虎,以辟邪除穢。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明朝彭大翼《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艾葉內(nèi),人爭相戴之?!标愇牡濉稓q時廣記》:“王沂公《端午帖子》云:‘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卑⒃瓉眙㈩^,后懸于門上。

端午插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唐末,有一年農(nóng)歷五月初四,黃巢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由豫入陜,直逼長安。行軍途中,見一農(nóng)婦背女攜子逃難。當男孩走不動時,農(nóng)婦就棄子背女逃命。黃巢令人攔住,責問其故。農(nóng)婦哭訴:兒子是親生,女孩是鄰家孤兒,其父母已被官府逼死,臨死前托孤于她。黃巢很感動,贈銀于她,向她宣傳義軍殺富濟貧,約定貧苦鄉(xiāng)親在門上插艾,義軍自會保護。次日端午,鄉(xiāng)親們家家插艾,遂成民俗。

艾,又叫“家艾”、“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氣。《本草綱目》:“此草多年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霜后始枯。”艾葉羽狀分裂,背面被白色絲狀毛。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窄長的總狀花叢,各地都有野生。莖、葉含芳香油,可作調(diào)香原料,亦可用來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

艾葉入藥,性溫,味辛苦,功能散寒止痛、溫經(jīng)止血,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胎漏下血、帶下等癥,內(nèi)服多炒炭應用。艾葉油有平喘、鎮(zhèn)咳、祛瘓、消炎之功。艾葉加工成絨,稱“艾絨”,為中醫(yī)灸法治病的必需燃料,形為上尖下平圓錐體者,稱為“艾炷”、“艾丸”,分麥粒樣或棗核樣,分別用于直接灸或間隔灸。用綿紙將艾絨卷成直徑約1.5厘米的艾條,一端點燃后以熏灸穴位,可固定一處或來回上下移動,以灸至皮膚溫熱起紅暈為止,稱為“艾條灸”。

艾為古時向日取火之用,雅稱為“冰臺”。《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是說,用艾葉揉成的艾絨,放在圓冰塊對太陽的聚焦點上取火。時至近代,仍有人以艾絨取火。此外,古人還常以艾絨搓捻成線點燈。艾的顏色為蒼白色,古時用來對老年人的尊稱。《禮記·曲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發(fā)蒼白色如艾也?!薄斗窖浴份d:“艾,長老也。東齊、魯、衛(wèi)之間,凡尊老謂之叟,或謂之艾?!惫湃诉€曾以艾代蓍,用作占卜。

菖蒲,別名“山菖蒲”、“石蜈蚣”、“水劍草”,天南星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全草可提取芳香油。古人釋其名頗不一致,有說“乃蒲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有說“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葉狹長,60至80厘米,排成兩行,主脈顯著。肉穗花序圓柱形,生于莖端,初夏開花,花黃色。原產(chǎn)我國,有2500余年栽培史?,F(xiàn)廣布于全球溫帶地區(qū),我國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品種有節(jié)菖蒲、水菖蒲、石菖蒲等三種。

古人認為菖蒲是天星再生,能使人延年益壽,先民奉為“神草”。其葉似劍,民間方士稱為“水劍”,可斬千邪。其花主貴,故民眾以為吉祥物,常用以辟邪。端午節(jié)時,自古有洗菖蒲浴、戴菖蒲冠、懸菖蒲劍、飲菖蒲酒、食菖蒲根等習俗。還有把菖蒲與艾草結(jié)扎成束懸于門上;或燒其花序,以熏蚊蟲。菖蒲性溫味苦,功能益智寬胸,耳聰目明,去濕解毒?!度悍甲V》載:“開心,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久服可以烏須發(fā),輕身延年。”根狀莖也作藥用,為芳香健胃劑?!渡裣蓚鳌氛f,漢武帝曾在嵩山聽仙人講過,食菖蒲可以長生。陸游詩:“菖蒲古上藥,結(jié)根已千年。聞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斯人非世人,兩耳長垂肩。松下語未終,竦身上青天?!?/p>

石菖蒲可作盆栽,置于幾案,以供清賞,適情養(yǎng)性。蘇軾《石菖蒲贊》序云:“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shù)十年不枯?!薄痘ㄧR》也有“燈前置一盆,可收燈煙,使不薰眼”的記載??梢?,菖蒲除有觀賞價值外,還有消除環(huán)境污染的作用。

雄黃,又叫“雄精”、“石黃”、“腰黃”,俗稱“雞冠石”,學名“四硫化砷”。它是一種難溶于水的橘紅色粉末狀礦物質(zhì),灼燒時發(fā)出蒜臭。低溫熱液作用形成,常與雌黃共生,用于制取砷和砷化物等。早在4000余年前,雄黃已被我國古人利用,古代煉丹家用作煉“長生丹”的原料。中醫(yī)學用作消毒劑、殺蟲劑。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功能燥濕殺蟲、消腫止癢,外用治疥癬、惡瘡、蛇蟲咬傷。內(nèi)服微量治驚癇、瘡毒等癥。雄黃還是褪色劑、脫毛劑和制造顏料、玻璃、煙花的原料。

端午節(jié),古人常飲雄黃酒,吃用雄黃炒的雄黃豆,把白酒浸過的雄黃涂抹在孩子們的耳廓、鼻梁、額頭、面頰和手指腳趾間,意在避邪。這樣使用雄黃都會損害身體,引起砷中毒,嚴重會導致肝臟壞死,危及生命。因為雄黃是一種致癌物,含砷75%,遇熱后會生成三氧化二砷,這就是俗稱“砒霜”的極毒東西,小量能致人死命,微量也能致癌。所以,飲雄黃酒、吃雄黃豆和涂抹雄黃等節(jié)俗,是一種有害身體健康的陋俗,必須摒棄。

七夕·乞巧·送巧人

七夕,清風陣陣,飛螢點點。仰望銀河,波光閃耀,牽牛織女,兩星燦爛。這時,人們或許會想起唐代大詩人杜牧的《七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p>

七夕,又叫“乞巧節(jié)”,時在農(nóng)歷七月七日。因為大多是婦女參加活動的節(jié)日,故又稱“女節(jié)”、“女兒節(jié)”。又因牛郎織女的優(yōu)美傳說,故有“中國情人節(jié)”之說。

七夕起源于上古新年,早在《詩經(jīng)·小雅·大東》中已有牛郎織女傳說雛形。漢代《古詩十九首》有生動描寫:“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鄙鷦用璁嬃艘粚η槿烁艉酉嗤谋瘺銮榫?。晉時,牛郎與織女有了一年一度的探親假,就是“七夕鵲橋會”。傅玄《擬天問》中有“七月七日牽??椗畷旌印钡挠涊d。南朝梁殷蕓《小說》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一年一度相會?!泵耖g還有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曾選為中學語文課本。鵲橋之說,始見于《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彼未_愿《爾雅翼》載:“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禿。相傳是日河鼓(牽牛星)與織女會于河東,役鳥鵲為梁以渡,故毛皆禿去。”晉時開始有七夕乞巧活動。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幾筵酒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唐宋時,七夕節(jié)非常隆重,有卜巧、賽巧等活動。

雁蕩民間自古有不少“七夕乞巧”之俗。是日夜晚,民間女子便在庭院里陳列各種瓜果、巧人,望空祭拜。并在月下對著織女星,用五色絲線競穿繡花針,向織女乞求智巧,名叫“乞巧”。還要把小孩臂上端午日系的五色絲線做的“長命線”剪斷,用來繞扎巧食,拋在屋背上,名叫“換巧”。意思是讓喜鵲銜到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這樣孩子就會心靈手巧。大人要在這一天為小女孩穿耳環(huán)孔,婦女愛在這一天煎紫蘇或木槿花葉湯洗頭發(fā),取團圓之意。節(jié)前數(shù)日,農(nóng)家用麥粉制成“巧人”,外公要給外甥送“巧人”。舊《樂清縣志》:“七夕,女兒陳瓜果,取繡針穿縷以乞巧。小兒以此日剪去端午所系線,名曰換巧。即以其線系巧食擲屋上?!睖刂萜渌胤竭€有孩子擊瓦取樂活動,叫“敲瓦鈴”、“拜七星娘娘”。郭鐘岳《甌江竹枝詞·東甌百詠》:“七月七日夜正中,兒童擊瓦聲冬冬。針穿欲繡天孫錦,換巧須移造化功。”

溫州早在明代已有“七夕吃巧食”的習俗。民諺:“七月七,吃巧食?!薄扒墒场庇纸小扒扇恕保门疵追垭s面粉,拌豬油紅白糖制成的甜餅,形如舌、指。一指長的叫“單巧”,小指長的兩根合在一起的叫“雙巧”。有的上面還印有狀元、魁星等人物。有一種遍體粘上芝麻的,叫“麻巧”。一般多為長輩送給晚輩、舅父送給外甥作節(jié)物。

七夕設(shè)案祭拜、對月穿針、蜘蛛織網(wǎng)等乞巧節(jié)俗,至今已消失了。但巧食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仍在民間流傳?,F(xiàn)在的“麻巧”,已成為一種獨具溫州鄉(xiāng)土風味的糕點,用優(yōu)質(zhì)面粉、蔗糖、豬油、食鹽、蘇打等原輔料,經(jīng)調(diào)制成舌形,撒以芝麻,烘烤而成,脆香甜美,是兒童喜愛的零食。溫州市面包食品廠生產(chǎn)的麻巧,曾獲1983年浙江省商業(yè)傳統(tǒng)最佳產(chǎn)品獎。

牽牛星,又叫“大將軍”,俗稱“牛郎星”,天文學名“河鼓二”,位于銀河東邊,是天鷹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又叫“天鷹座α星”。牽牛星白色,目視星等為0.77,光度是太陽的8倍,表面溫度約攝氏7000度,距地球16.3光年。牽牛星南北各有一顆小星,連接起來恰似牛郎挑著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擔子,故民間又稱為“扁擔星”。

織女星,又叫“天孫”,大名“織女一”,位于銀河西邊,與牽牛星隔河相對??椗鞘翘烨傩亲凶盍恋囊活w星,又叫“天琴座α星”??椗前咨睆綖樘柕?倍,光度是太陽的50倍,目視星等為0.04,表面溫度約攝氏9000度,距地球26.4光年??椗桥c旁邊的3顆小星星排成了菱形,形狀像一只梭子,故而得名。據(jù)天文學家測算,到公元14000年時,地軸將指向織女星,屆時她就成為北極星了。

每年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純系天方夜譚。兩星實際相距16光年,如果牛郎和織女在天河兩邊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日夜兼程,要經(jīng)過17億年才能相會。如果乘光速交通工具,也要16年時間。即使兩地通電話,牛郎講的話,織女要等32年后方能聽到。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說得好:“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中秋·賞月·吃月餅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民間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爸星铩币辉~,始見于《周禮》:“中秋夜,迎寒亦如云?!碧拼鷼W陽詹《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边@是說,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間,故名。中秋有“花好,月圓,人長壽”之說,故俗稱“團圓節(jié)”。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提要錄》中有“八月十五為月夕”的記載。民國元年,曾把中秋法定為“秋節(jié)”,與元旦春節(jié)、端午夏節(jié)、冬至冬節(jié)合稱“民間四大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自古有拜月、賞月、吃月餅等風俗。

中秋,古時家家戶戶要擺香案,陳月餅,列瓜果,拜月許愿,此風唐代已盛。李端《拜新月》詩:“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見,北風吹羅帶?!笔┘缥帷队着~》:“幼女才十六,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宋時尤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蓖翡ā吨星铩吩姡骸扒锞敖裣耄旄咴卤睹?。南樓誰宴賞,絲竹奏清聲?!鼻宕饔裆懂T江竹枝詞》:“明月今宵秋正中,卻將橋影判西東。別離何以團欒好,一樣相思兩處月?!?/p>

拜月,是拜月宮里的嫦娥。相傳嫦娥偷吃了長生不老藥后,私奔到了月宮,感到十分寂寞,就養(yǎng)了許多玉兔解悶。一年中秋夜,一群玉兔竄出月宮,溜到人間的憨二地里吃白菜。憨二的嫂嫂十分刁鉆,只分給憨二半畝薄地。憨二辛勤耕種,白菜長得碧綠肥嫩。玉兔吃光了白菜后,就逃回月宮里。第二天,憨二發(fā)現(xiàn)白菜全沒了,只見一只玉兔吃得太飽,還在呼呼大睡,就抱起它,攀上云梯,送到月宮里。嫦娥正為少了一只玉兔發(fā)愁,見憨二送來,喜出望外。她知道了玉兔偷吃白菜后,感到非常內(nèi)疚,就折了一根桂樹枝送給憨二,叫他回家在水缸里左攪三旋,右拌三旋。憨二回家照辦了,缸里的水就結(jié)成冰塊,想不到撈出來都是銀錠。于是憨二富了起來,娶妻成家以后,心里不忘嫦娥給他的好處,就在中秋節(jié)晚上,設(shè)香案,擺上圓餅、鮮藕、菱角、毛豆,遙祭嫦娥。后來,鄰里人家競相仿效,就相沿成俗了。

中秋之夜,皓月高懸,清輝傾瀉,金風送爽,丹桂飄香,正值賞月良宵。中秋賞月,源遠流長,早在周代就有秋天祭月賞月禮制?!稌x書》記載,謝安同袁宏泛舟賞月,歌詠達旦,一時傳為美談。唐宋時尤其盛行?!堕_元遺事》:“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眳亲阅痢秹袅讳洝罚骸按艘乖律队诔r,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贍光滿。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p>

月亮本身不會發(fā)光,是因太陽照射時,發(fā)生反射才會發(fā)亮。這個科學道理早被我國古人認知。張衡《靈憲》載:“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正當秋分,月亮特別圓亮。唐代僧棲白《八月十五夜月》詩:“尋常三五夜,豈是不嬋娟。及至中秋半,這勝別樣圓。清光疑有露,皓色爽無煙。自古人皆望,年來復一年?!碧K軾《中秋月》詩:“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之夜,拜月之余,一邊賞明月,一邊吃月餅。餅,是我國古老的糕點。月餅,雁蕩人稱為“燈餅”,有些地方叫“月光餅”。它源于古時甜餅、小餅。唐時,酥皮餅已很考究,成為街頭叫賣的美食。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蒸作從食》中已有“月餅”之名。蘇軾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敝星锍栽嘛烇L俗,大約在元末明初逐漸形成。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到了清代,月餅品種多樣,制作精美。據(jù)《隨園食單》載,劉方伯月餅是“用山東飛面作為酥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末,微加冰糖和豬油為餡,食之不覺甚甜,而松香柔膩,迥異尋?!薄罟廨o《淞南樂府》詩中有“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徹蔗糖霜”句。

中秋月餅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民間流傳著一則“八月十五殺元兵”的故事。元末,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百姓造反,不準民間使用鐵制器具,規(guī)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還派駐一個元兵監(jiān)視老百姓的一舉一動,由十家輪流供養(yǎng)。老百姓不堪欺凌,對元兵恨之入骨,稱為“韃子”。高郵張士誠等人秘密串聯(lián),商定八月十五日夜舉行武裝起義,一齊殺死“韃子”。為了廣泛發(fā)動群眾,他們把寫有起義時間和誓言的傳單,巧妙地藏在月餅內(nèi),相互饋送,傳遞情報。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掰開月餅,接到通知,在中秋夜紛紛揭竿而起,一齊動手打死元兵。不久,元王朝在農(nóng)民起義的烈火中滅亡了。為了紀念勝利,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據(jù)說現(xiàn)在月餅上的襯紙,就是象征當年通知起義的傳單。溫州人把月餅稱為“三錦”,“三錦”就是“殺緊”的諧音,就源于這則民間傳說。

現(xiàn)代月餅,選料講究,制作精美,花色繁多,風味各殊,形成了京、寧、蘇、揚、甬、潮、廣、滇等十幾個幫式,數(shù)百個品種。月餅可分為酥皮月餅和糖漿面皮月餅兩大類,著名的酥皮月餅有:素油素餡的京式“藤蘿花”,重油重糖的潮式“老婆餅”,還有蘇式的“水晶百果”,甬式的“苔菜月餅”等。在糖漿面皮月餅中,以廣式“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嫦娥奔月”、“西施醉月”等最為著名。

重陽·登高·插茱萸

農(nóng)歷九月九日,是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古時九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日月并陽,故名。重陽又稱“重九”。1986年,浙江省率先確定重陽節(jié)為“老人節(jié)”,各地老年人機構(gòu)都要組織慶祝活動。

重陽時節(jié),金風送爽,銀桂飄香,丹楓點彩,黃花醉人,正是登高秋游的好時光。登高、賞菊、插茱萸和飲菊花酒等,自古是重陽節(jié)俗,相傳這些風俗源于一則神話。

吳均《續(xù)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東漢時,汝南有一個名叫桓景的人,隨道士費長房學道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鄉(xiāng)有災難,趕快回去帶著全家人,在手臂上掛茱萸囊,登高飲菊花酒,方可平安避禍?;妇盎丶艺辙k,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時,發(fā)現(xiàn)家里的牛羊雞犬全部暴死了。此后,登高成為避災之舉,菊花、茱萸成了祛邪辟惡之物。

登高,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體活動,早在春秋時已有。據(jù)說孔子就經(jīng)常帶著子路、子貢和顏淵等學生登上景山游覽。漢時登高尤盛,除登山爬嶺外,還喜歡登樓臺,攀古塔。南北朝時,宋武帝劉裕曾在重陽節(jié)率群臣登項羽戲馬臺。古時,南京雨花臺、北極閣和杭州六和塔,都是重陽登臨佳處。古代女子也愛登高。據(jù)《江南野史》載,唐代長安歌女尹氏,重陽時與女伴同登南山文峰,即興放歌,聲播數(shù)十里,一時傳為笑談。平原地區(qū)無山可登,居民就用米粉蒸糕,綴果品,插彩旗,有的還要置兩只小羊,稱為“重陽糕”,樂清人稱為“登糕”,意在以食糕象征“登高”。宋代范成大有詩:“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鼻宕淘啤吨仃柛狻罚骸罢舫鰲椄鉂M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椆ひ伙嫷歉呔?,篝火鳴機夜作忙?!?/p>

古人登高,都要飲酒賞菊,吟詩作賦,故有“登高必賦”之說。孔子說過“君子登高必賦”。“登高能賦”列為古時大夫“九能”之一。古人登高詩,俯拾皆是。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p>

騷人墨客酷愛登高,留有不少軼事趣聞。據(jù)《晉書·孟嘉傳》載,東晉中葉,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少年就負有才名,人品風流,曾任荊州刺史桓溫的參軍。有一年重陽,孟嘉和其他幕僚陪桓溫游龍山時,登高遠眺,被美景陶醉了,山風吹落了帽子也未知覺。孟嘉如廁時,桓溫令孫盛作文取笑,與帽子一起放在孟嘉座處。孟嘉回來一看,立即寫了一篇辭藻優(yōu)美的文章回答,一時傳為笑談。后來,孟嘉落帽處竟成了“落帽臺”古跡,為歷代重陽登高勝地。唐朝宰相令狐楚游落帽臺后賦詩:“貴重近臣光綺席,笑談重事落烏紗。”康與之《望江南·重幾遇雨》:“落帽孟嘉尋蒻笠,休官陶令覓簑衣。”楊萬里也有“閉門幸免落烏帽”句。元代張可久《南呂·四塊玉·客中九日》:“落帽風,登高酒。人遠天涯碧云秋,雨荒籬下黃花瘦。愁又愁,樓上樓,九月九?!睋?jù)《舊唐書·王勃傳》載,有一年重陽節(jié),王勃省親途經(jīng)南昌時,慕名登上重修后的滕王閣,以《滕王閣序》一舉名震文壇。

重陽自古有賞菊、戴菊、插菊、食菊、飲菊花酒之俗。清代《金陵歲時記》載:“九月九日登高、看菊,游人戴菊而歸?!碧拼醪毒湃铡吩姡骸熬湃罩仃柟?jié),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泵虾迫挥性姟按街仃柸眨€來就菊花?!蔽纳灿小叭d重陽菊,開時不在家”句。

菊花酒漢代已有,古今流傳。古時菊花酒有兩種,一是采菊泡酒飲。陶淵明《飲酒》詩:“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彼未纹睢毒湃罩镁啤吩姡骸扒锿砑殉街匚锶A,高臺復帳駐鳴茄。邀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碧拼顛小跋杀€泛菊,寶饌宜調(diào)蘭”句。二是采菊釀美酒。東漢劉歆《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睍x時莘氏詩:“愛采愛拾,投之釀酒,服之延年,佩之黃耆?!碧拼铐犜姡骸帮L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碧諟Y明詩:“菊花釀酒可延年,兩鬢絲絲繞鶴發(fā)。”郭震有“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句。唐時,菊花酒還選為皇帝賀壽酒。上官婉兒有詩:“帝里重陽節(jié),香園萬乘來。卻邪萸人佩,獻壽菊傳杯?!避镙枪庞小氨傩熬А毖盘枴?/p>

古人重陽登高,頭插茱萸,或襟系茱萸囊,意在去邪辟惡。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蓖醪g《九日登高》:“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漫說陶令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睏詈猓骸安豢敖袢胀l(xiāng)意,強插茱萸隨眾人。”萬楚:“山陰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倍鸥Γ骸懊髂甏藭l健,醉把茱萸仔細看?!鄙陼r行:“拍手齊歌太平曲,滿頭爭插茱萸花?!敝旆牛骸澳堑酶鼘㈩^上發(fā),學他年少插茱萸?!笨蹬c之詞:“茱萸胖,菊蕊濕滋滋。落帽孟嘉尋蒻笠,休官陶令覓蓑衣。都道不如歸?!标惖挛湓~:“世人茱萸顛倒簪,身在河南,心在江南?!笨梢?,古人盛行重陽插茱萸。

登高后來演變成登山運動。1786年8月8日,法國醫(yī)生巴卡羅登上了4810米阿爾卑斯山主峰蒙布蘭峰,國際上就把這一年定為世界登山運動誕生年,所以登山運動又叫“阿爾卑斯運動”?,F(xiàn)代登山運動一般分群眾性旅行登山和探險性登山兩大類。旅行登山是一種全面的健身運動,常常利用節(jié)假日進行,內(nèi)容豐富,形式活潑,可以陶冶品德,磨煉意志,增強體質(zhì),延年益壽。探險性登山又叫“高山登山”,通常要攀登6000米以上的高山險峰,有一定的風險,乃是專業(yè)性極強的體育活動。

冬至·湯圓·做冬節(jié)

每年12月22日,是冬至日。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早在4000余年前的夏代就已有了。春秋時,我國古代科學家已用土圭觀測太陽,準確地測出了冬至日。杜甫有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p>

冬至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愈往北愈顯著,到了北極圈內(nèi),白天就見不到太陽了。“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因為冬至夜時間最長,故又叫“長至”。古人還以“一線”來代稱。杜甫《冬至》詩中有“日日愁隨一線長”句。天文學規(guī)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過了冬至,我國各地氣候進入最寒冷的“數(shù)九寒天”了。從冬至日這一天算起,九天為一個“九”,到驚蟄后六天,共計九九八十一天(陽歷12月22日至次年3月12日),稱為“數(shù)九寒天”。這是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從秋分開始,太陽從直射赤道不斷南移,到冬至時,太陽對北半球照射角度最傾斜。另外,冬至過后,地表積存的熱量也已消耗殆盡,所以天氣最寒冷。

冬至,漢代始立為“冬節(jié)”,要舉行盛大的賀冬活動。《漢書》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睗h朝百官要放假,不辦公,皇帝還要率領(lǐng)三公九卿舉行隆重的賀冬迎歲活動。《后漢書》載:“冬至前后,君子安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南宋時,民間賀冬尤其盛行,好像過春節(jié)那樣,人人都要穿上新衣裳,賀冬車馬填溢街道,市場要罷市三日,垂簾飲酒,稱為“做節(jié)”。元代馬臻《至節(jié)即事》詩:“天街曉色瑞煙濃,名紙相傳盡賀冬。繡幕家家渾不卷,呼盧笑語自從容?!笨梢?,當時還有互贈“賀冬片”的習俗。

冬至,雁蕩人又叫“冬節(jié)”,與清明、端午、春節(jié)并列為農(nóng)村“四大節(jié)次”,有“肥冬瘦年”、“冬節(jié)大如年”的說法。舊時冬至日,溫州文武官員都要穿上皮袍皮套,至孔廟拜牌,稱“拜冬大典”。乾隆《溫州府志》:“是日,官府展履長之慶,交相稱賀,略如元旦,民間則否?!泵耖g自古有吃湯圓,搗饃糍過節(jié)的風習,寓意團圓喜慶。舊《樂清縣志》載:“冬至,粉糯米為丸,又炊黍為糍,以享先祖,饋親戚。”大約宋代開始,溫州民間有“吃了冬節(jié)湯圓大一歲”之說?!镀疥柨h志》載:“(冬至)晨揉糯米粉為丸,曰湯團,食之云長一歲?!?/p>

湯圓,源于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食品。據(jù)說《楚辭》中的“蜜餌”,是一種用米粉和蜂蜜制成的小球狀食品,可能是原始湯圓。唐代,出現(xiàn)了粉果、面繭、米團等各種風味的湯圓。當時,有些產(chǎn)棉區(qū)的棉農(nóng),每逢正月十四日要捆幾把稻草,用米粉做成棉桃樣的粉果插在上面,第二天送到棉田里祭神,祈求棉花豐收。祭后,孩子們分食粉果,據(jù)說可以免災。一些地方要在面湯里放入粉果、菜果,叫做“元宵茶”。唐開元年間,揚州人“家制米團相餉,即呼為元宵”。北宋時,湯圓名叫“圓子”,已很盛行,無餡的叫“浮圓子”、“湯圓子”,用糖作餡的叫“乳糖圓子”,且已作為點心在街頭叫賣。范成大《上元紀吳下節(jié)物排諧體三十二韻》詩:“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鼻宕咨腥巍吨裰υ~》:“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nèi)做。今時攜錢忍餓歸,便門不及前門路?!笨梢?,當時京城仿宮內(nèi)制的湯圓十分暢銷?,F(xiàn)在,湯圓品種多樣,分無餡有餡兩種。有餡湯圓又有甜、咸之分,風味各殊,還有油炸湯圓,溫州人叫“油卵”。古時元宵吃湯圓之風盛行,久而久之,湯圓就雅稱為“元宵”。

雁蕩人習慣用糯米干粉做湯圓,溫州人用定漿粉制湯圓。定漿粉制法:選取優(yōu)質(zhì)糯米,浸水幾天,洗凈后,磨成粉漿,裝入布袋里置于柴灰中滲干就成。除現(xiàn)磨現(xiàn)用外,還可曬干久藏,俗稱“湯圓粉”,隨時可取食。我到溫州工作后,雖多次吃過這種湯圓,但從未動手做過,故鬧了笑話。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學生送來了一塊塊雪白的硬硬的湯圓粉。冬至清晨,我把鋼精鍋盛上水置于煤油爐上,水燒開后,把湯圓粉一塊一塊地丟進沸水里,蓋上鍋蓋。水燒開很長時間了,湯圓總是浮不起來。大概火候還不到吧,加水再燒開,湯圓還是賴在鍋底不肯浮起來。撈起來一看,塊塊里面都還是白白的硬心,根本無法食用。后來方知,成塊的湯圓粉要用清水融和,變成了軟軟的粉團后,才可以做成湯圓下開水里煮熟。成塊的干粉在沸水里煮,外面熟了,水進不到里面去,所以硬白夾生不能吃。

舊時冬至前后,雁蕩人要擺家宴,稱為“做冬節(jié)”,溫州人叫“吃冬節(jié)飯”。這頓飯菜一般講究豐盛,桌上酒菜有魚、肉、雞、鴨、南北貨和時令蔬菜,還有湯圓、饃糍等,先祭祀祖宗,預祝來年豐稔,然后全家聚餐,又稱為“冬至享”、“團圓飯”。做節(jié)日期各地不完全固定,雁蕩一帶有“冬至盡年里”之說,縣西有“前三后四”之俗。舊時,有的地方還有冬至上山祭墳、祭宗祠之俗,現(xiàn)已逐漸消失,但吃湯圓至今盛行不衰。

從冬至開始至立春前夕,民間有夜間敲梆的傳統(tǒng)習俗。每夜10點過后,更深人靜時,傳來了一聲聲清脆的“篤篤篤”的敲梆聲,有人邊敲梆邊喊話:“寒冬臘月,小心火燭。前門照照,后門看看!”給居民敲響了防火防盜的警鐘。無論刮風下雨,嚴寒落雪,夜間敲梆從不間斷。清代郭鐘岳《甌江竹枝詞·敲梆》:“譙樓鼉鼓已三更,燈火熒熒雜市聲。街析不須申夜禁,儂家猶有未歸人。”敲梆,是一種古老的治安聯(lián)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民俗,至今有些農(nóng)村尚在延續(xù)。此外,民間還有護林等良俗。

臘月·臘八·臘八粥

農(nóng)歷十二月,民間習慣叫“臘月”。臘,早在周代已成為夏歷十二月的祭名,《左傳》已有記載。先秦時,“臘”是指獵取野獸祭祀,祭祖先叫做“臘”,祀百神稱為“獵”。《風俗通》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也?;蛘吲D接也,新故交替,狎獵大祭以報功也?!薄队駹T寶典》載:“臘者祀先祖,獵者報百神,同日異祭。”劉言史《過春秋峽》詩:“不知何樹幽崖里,臘月開花似北人?!焙髞恚桶咽吕锸┑姆式小芭D肥”,下的雪叫“臘雪”,腌制的食品叫“臘味”,如臘肉、臘雞、臘鴨、臘腸等,除夜又叫“臘夜”等。

臘八,又稱“臘日”,時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先秦時,臘日是臘祭的重大節(jié)日,曾一度成為年節(jié)?!墩f文·肉部》載:“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薄肚G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泵鞔钕确肌杜D日》詩:“臘日煙光薄,郊園曉望空。歲登通臘祭,酒熟醵村翁。積雪連長陌,枯桑起大風。村村聞賽鼓,又了一年中?!倍鸥τ小芭D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句。

南北朝以后,臘祭定在臘八,要舉行“擊鼓散豆”的打鬼活動,稱為“逐除”。《荊楚歲時記》載:“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高誘注《呂氏春秋》:“今入臘歲前一日,擊鼓驅(qū)疫,謂之逐除?!毕鄠?,那位頭觸不周山的英雄共工的兒子,死后成為瘟神,到處散布瘴疫,百姓遭殃。但這位瘟神很怕鼓聲和赤豆,故而要舉行“擊鼓散豆驅(qū)瘟神”活動。宋代,每逢臘八,宮廷要分賜大臣藥物以驅(qū)疫。南宋范成大《謝賜臘藥感遇之什》詩:“鴻寶刀圭下九關(guān),十年長奉璽封看。扶持蒲柳身猶健,收拾桑榆歲又寒。”當時,江南家家戶戶還有“臘八舂米”的風俗,叫“冬舂”。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十首·冬舂行》詩:“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群呼步碓滿門庭,運杵成風雷動地。篩勻箕健無粞糠,百斛只費三日忙;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籮耀日雪生光;土倉瓦龕分蓋藏,不蠹不腐常新香。去年薄收飯不足,今年頓頓炊白玉;春耕有種夏有糧,接到明年秋刈熟。鄰叟來觀還嘆嗟,貧人一飽不可賒;官租私債紛如麻,有米冬舂能幾家?!鼻宕瑵M族同胞過臘日,要舉行盛大的演出活動,節(jié)目有儺舞(驅(qū)鬼舞蹈)、武舞(武術(shù))、舞鶴、秧歌、踏歌、散樂、俳優(yōu)(滑稽)、角抵(摔跤)、嗔拳(雜戲)、雜耍(雜技)、口技、相聲、馬戲、斗雞、傀儡戲(木偶戲)、打細腰鼓等,名目繁多,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臘八,又是佛教節(jié)日,相傳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是日,各佛寺要舉行誦經(jīng)、浴佛等活動,且要煮粥供佛,叫“佛粥”,又叫“七寶粥”,民間叫“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shè)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又叫七寶粥?!睋?jù)《因果經(jīng)》載,臘八粥源于“牧女獻乳糜”的佛經(jīng)故事。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之子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對婆羅門教的神權(quán)極為不滿。29歲那年,他舍棄王族的榮華富貴生活,遍游大山名川,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探求人生的真諦。有一天,他來到了摩揭陀國尼連河畔,因勞累過度,饑寒交迫而昏倒在地。牧牛女見后,擠來鮮牛奶,加入雜糧、野果,熬成了乳糜(奶粥),一口一口地喂王子吃。王子吃完粥后,元氣恢復,便在河里洗了澡,然后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是得道成佛,尊稱為“釋迦牟尼”。據(jù)說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成了佛祖的“成道節(jié)”。此后,每逢臘八,寺院里都要“煮粥供佛”。

相傳吃臘八粥還與朱元璋有關(guān)。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貧苦,曾為地主家放牛。地主吝惜刻薄,常常虐待他。有一次,他牽牛過獨木橋時,不幸牛跌入溪澗里折斷了腿。地主大發(fā)雷霆,就把他關(guān)在冷房里,三天三夜不給飯吃。出來后,饑寒交迫的朱元璋遍尋吃的東西,后來在屋角里發(fā)現(xiàn)了一只老鼠洞,挖下去竟是老鼠的糧倉,里面有大米、粟米、豆子、芋艿、紅棗等,每樣數(shù)量都只有一點點。他把這些可以吃的東西一起放在鍋里煮成粥,吃起來味道特別香甜可口。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想換一換口味,忽然想起小時候老鼠糧粥的美味來,就傳旨御膳房,用五谷雜糧和干果煮粥。據(jù)說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就賜名“臘八粥”。后來文武百官競相仿效,紛紛煮食臘八粥,不久傳入民間,相沿成為節(jié)令食物。

古籍中,對臘八粥的原料、制法等亦有記載。周密《武林舊事》卷三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鼻宄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臘八粥》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碑敃r京師寺院,“寺鐘臘鼓響郎當,香積廚中筍蕨香。內(nèi)史傳宣頒果粥,深空一樣禮空王”。京城街頭,“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民間臘八粥,后演變?yōu)閲L新慶豐收的民俗。現(xiàn)在,臘八粥的風俗已不多見,但類似臘八粥的“八寶粥”,已開發(fā)成了著名的旅游產(chǎn)品了。

粥,不僅是傳統(tǒng)的風味小吃,而且還是保健食品。粥品營養(yǎng)齊全,容易消化,有健身防病的功效,對老年人尤其適宜。古人早把食粥列為延年益壽佳品。宋朝張耒《宛丘集·食粥說》介紹了吃粥有利身體健康。陸游贊同張耒的主張,作有《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爆F(xiàn)代,色、香、味、形俱佳的各類粥品,已成為老少皆愛的節(jié)令小吃了。

掃塵·祭灶·過小年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古稱為“小年”、“小除夕”、“小節(jié)夜”。周密《乾淳歲時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jié)夜?!蔽奶煜椤抖娜铡吩姡骸皦研呢摴庠?,病質(zhì)落幽燕。春節(jié)前三日,江鄉(xiāng)正小年。歲時如有水,風欲不同天。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宋代唐庚《醉眼》:“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焙髞?,以除夕前一夜為“小除夕”。

小年,雁蕩民間家家戶戶都要掃塵、祭灶和謝年。從二十四起到二十七八,各地農(nóng)家要先后舉行祭天地百神和家屬祖先,叫“謝年”,意在慶豐收。祭品有公雞、豬頭、年糕、魚等。清光緒《樂清縣志》引《隆慶志》載:“民不知臘,常以二十四日掃塵凈宇,其夕祠灶送神(陳素糖果棗,燃灶燈)。”

掃塵,北方叫“掃房”,南方稱“撣塵”,是我國春節(jié)前自發(fā)性家庭大掃除。樂清人把十二月二十三日定為“撣塵日”?!稑非蹇h志》(2000年版)載:“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撣塵日,家家戶戶打掃窗戶,洗刷菜廚盆碗。”

掃塵,源于遠古時驅(qū)除瘟疫的宗教儀式“逐除”,早在帝堯時已有?!秴斡[注》:“歲除日,擊鼓驅(qū)疬疫鬼,謂之逐除?!蔽覈怨胖匾暛h(huán)境衛(wèi)生,相傳夏帝少康發(fā)明了笤帚、簸箕,殷商甲骨文中有“帚”字,用帚掃地至今至少有3000余年歷史了。商代,有了清掃垃圾的勞務(wù),周時,已開始知道灑水掃地,商周青銅器上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抖Y記》中有“灑掃室堂及庭”的記載。先秦時,已知環(huán)境衛(wèi)生有利于防疫的道理。周書《秘奧造宅經(jīng)》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碧瞥霈F(xiàn)了專職清潔工“掃地夫”。王建有詩:“宮人拍手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彼未?,形成了歲末掃塵的習俗,年終“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南宋都城臨安,每天有專職清潔工打掃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清代蔡云《吳歈·打塵埃》詩:“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詩中的“除殘”、“打塵?!保际悄戏饺藢邏m的俗稱。戴復古《除夜》詩:“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jié)局在今宵?!睊邏m,諧音“掃陳”,意在“除舊迎新”。掃塵古俗,相沿至今,現(xiàn)已演變成我國人民群眾講究愛國衛(wèi)生的良好傳統(tǒng)習慣。

小年,民間要送灶王爺上天,叫“送灶”、“辭灶”;除夕時迎回,叫“迎灶”、“接灶”;合稱“祭灶”、“謝灶”。新版《樂清縣志》載:“二十三或二十四晚上,俗傳灶君上天,舊時家家行祭灶儀式,祭品有糕、面、干品等。俗傳灶君善忘,故在糕點上放些紅糖,以為讓其口角粘上糖,不會忘?!睒非逵行┑胤酵疥?、永嘉一帶一樣,舊時是正月初四或初五夜迎灶。民間相傳,小年時灶神要上天向玉帝匯報每家每戶一年的功過。除夕子時,帶著玉帝賜福或降災的旨意,返駐家中,因而家家要祭灶。正如清代范祖述《謝灶司》所描述:“俗例家家謝灶司,竹燈為轎紙糊之。煎糕炒豆糖兼果,惹得兒童得意時?!?/p>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爺”,溫州人叫“鑊灶佛”,雁蕩人稱“灶司菩薩”,相傳是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監(jiān)察善惡的神。灶神,早在周代已列為“五祀”之一,是舊時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的家神。灶神來歷,眾說紛紜。一說是炎帝。一說是相傳帝嚳時的火官祝融,死后被奉為灶神。一說灶神姓蘇名吉利,有的說姓王名博頰,還有說姓張名單,字子郭。灶神的性別和外貌也在不斷演變。漢時,灶神頭上有髻,狀如美女,一說為老婦。后來,灶神形象由女變男。唐代,灶神還有了妻室兒女。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p>

灶神傳說,版本眾多,流傳最廣的要算張姓灶王爺了。相傳張生家境富裕,妻子郭丁香聰明賢惠,勤勞持家,一家生活美滿幸福。后來,張生討來了小老婆李海棠,家庭就發(fā)生了變故。李海棠好吃懶做,得寵后,張生休了發(fā)妻郭丁香。從此,兩人終日吃喝玩樂,坐吃山空,家產(chǎn)很快敗盡。李海棠眼看家道衰敗,就跟了他人,離家出走了。于是,張生孤苦伶仃,無以為生,就淪為乞丐。有一天,張生來到一家大戶后門討食,發(fā)現(xiàn)主人竟是前妻郭丁香,悔恨得無地自容,趁人不備,就一頭鉆進灶膛里,被活活地悶死了。據(jù)說玉皇大帝聞報后,念及張生終有悔意,就封他為灶神。

祭灶,源于人類對火的自然崇拜。據(jù)說夏天象征火,灶亦代表火,故有祭灶古俗。周代,于夏日祭灶,原意祈求保存火種,祭品為豆類。漢代,改為臘日祭灶,祭品用黃狗、黃羊等。漢魏時,已有灶君上天訴人罪的說法,祭品為黃犬。唐時,祭灶只是“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王爺上青天”(羅隱《送灶》)。宋代,有“以酒糟涂灶門”的“醉司命”說法。南宋,把用錢買官推衍為錢能通神,祭灶時除了點香燭,擺酒宴,燒紙馬外,還要上供又粘又甜的灶糖,意在封住灶君的嘴巴,請他“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灶糖,古稱“膠牙餳”,是一種麥芽糖。清代厲鶚《膠牙餳》詩:“節(jié)物關(guān)人意,殘年一碟添。蓼花分點綴,粉繭共黐粘。俗嗜難頤解,微甘使口箝。不妨吾舌在,蜜味得柑甘?!狈冻纱蟆都涝钤~》:“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用酒肉、灶糖封住灶司菩薩的嘴,免得他上天說壞話。

隨著農(nóng)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nóng)家都建新房,改柴灶,用上了煤氣爐,灶司菩薩沒有藏身之處了,農(nóng)家供灶神、祭灶等舊俗已不多見了。

除夕·分歲·壓歲錢

歲末之晚,叫“除夕”,古稱“逐除”、“歲除”、“大盡”,俗叫“除夜”、“大年夜”。溫州人謂“三十日”。唐代王諲《除夜》詩:“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云中改,容顏暗里回。風光人不覺,已入后園梅?!彼未嵧冻Α吩姡骸翱墒墙衲昀弦矡o?兒孫次第飲屠蘇。一門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時到老夫!”杜審言也有“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句。

古往今來,除夕的民俗不少,自古有分歲、守歲和分壓歲錢等習俗,至今仍在民間流行。蘇軾《歲晚三首》序:“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p>

除夕,雁蕩人家要貼春聯(lián),貼門神。在院子“燎火盆”,放鞭炮,稱“還冬”。有的地方還請道士行法,俗稱“解冬”。居所各處房間點上紅燭、油燈,稱“歲燈”。外出者紛紛趕回家里團聚,家家戶戶要吃“年夜飯”。飯后,長輩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入夜,雁蕩人家邊守歲邊煮粽子。子夜過后,有“漚火種”習俗,就是把煮粽子時未燒盡的大塊炭火用灰燼覆蓋,保存到大年初一時不滅,表示“延續(xù)”和“興旺”之意,此為原始保存火種之遺俗。就寢前,家家要放爆竹,稱為“打關(guān)門炮”。關(guān)門后,忌外人叩門及重新開門。舊版《樂清縣志》引《隆慶志》載:“除夕先期,炊糕相饋,曰饋歲。割牲祀神,曰解冬。是日,換桃符,粘楹帖。至夜放爆竹,燃燭遍室,謂之照歲。祀先畢,家人聚飲分歲酒,有不寐者,曰守歲?!?/p>

分歲,又叫“辭歲”、“別歲”,是除夜時的家宴,又稱“年夜飯”。溫州人稱“分歲酒”,雁蕩人俗叫“做除夜”。屆時親朋畢至,家人團聚,盡情歡宴,故有“團圓飯”之說。晉周處《風土記》載:“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鳖欒F卿《清嘉錄》載:“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彼未冻纱蟆斗謿q詞》:“質(zhì)明奉詞今古同,吳儂用昏蓋土風。禮成廢徹夜未艾,飲福之余即分歲?!碧K軾《別歲》詩:“東鄰酒初熟,西舍豕亦肥。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清代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話團圓》:“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箸頻教聽懺語,家家家里合家歡?!迸f時,溫州人分歲酒最講吉利,一般有十冷盤十熱菜。十只高腳紅碗盛花生(結(jié)子)、柑橘(大吉)、豆腐(清潔)、鯉魚(跳龍門)和雞、肉等冷菜,稱“十全”。熱菜少不了魚、芋,象征“年年有余”、“家庭富裕”。第一道菜和最后一道菜,必須是年糕和八寶飯,象征“年年高”、“發(fā)財進寶”。分歲時,外出未歸的親人要留給座位和餐具,以示團圓。分歲,至今仍在溫州城鄉(xiāng)盛行不衰,現(xiàn)今流行到酒家飯店設(shè)宴。真是“一餐年飯送殘年,臘味鮮肴雜幾筵。歡喜連天堂屋內(nèi),一家大小合團圓”。

除夕分歲后,家家點紅燭,羅果品,合家圍爐團坐,說笑話,講故事,猜謎語,敘舊話新,徹夜不眠,稱為“守歲”,俗稱“望年夜”。真是“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杜甫《杜位宅守歲》詩:“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孟浩然有“守歲家家應未眠,相思那得夢魂來”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述了宋代守歲盛況:“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通宵不眠?!碧K軾《守歲》詩:“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嗟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奈?!爆F(xiàn)在,我國各地同胞和海外僑胞、華人,守歲時熱衷于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除夕時,孩子們最高興的還是分壓歲錢。此俗猶如歐美各國大人們給孩子送圣誕節(jié)禮物一樣。壓歲錢的來歷有一些傳說。相傳有一年除夕時,唐明皇興致很高,與嬪妃們一起扔銅錢玩,稱為“壓勝”。你拿一個銅錢,我再拿一個銅錢,要能壓上就拿走,沒壓著就再扔。這種銅錢就叫“壓勝錢”,人們也把它叫做“壓歲”。據(jù)說,唐代皇宮內(nèi)還有一種“洗兒錢”。據(jù)《資治通鑒》載,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有詩:“妃子院中初降誕,內(nèi)人爭乞洗兒錢。”壓勝錢、洗兒錢傳入民間后,就演變?yōu)閴簹q錢習俗。宋代有壓歲盤風俗,意在鎮(zhèn)歲、去邪、祈福。《夢粱錄》載,舊俗除夜,各家有小兒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饋贈,謂之“壓歲盤”。后來,長輩要在除夕給小兒女錢物,叫“壓歲錢”,希望孩子珍惜年華,從小努力。

民間相傳,“歲”也是妖怪,就是鬼鬼祟祟的“祟”,壓歲就是“壓祟”。除夕,因為大人要守歲,小孩熬不了,就睡著了。鬼祟從地底下出來,爬到孩子的耳朵里,第二年就會生病。怎么才能壓住這些鬼祟,保證小孩子一年安康呢?大人就在孩子身邊擱一個紅包,里面裝著盛世的銅錢,壓在小孩枕頭底下。紅的避邪,“壓祟”了,鬼祟就不會使小孩子得病,一年就平安了。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眳锹啤秹簹q錢》詩:“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濒斞冈凇栋㈤L和山海經(jīng)》中也有壓歲錢的描寫?!稖刂葜裰υ~》:“孩兒壓歲討銅錢,快樂真如天上仙。爆竹買來檐下放,嘻嘻笑笑過新年?!?/p>

現(xiàn)在,逢年過節(jié)時,獨生的孩子收到的壓歲錢數(shù)量很大。孩子的壓歲錢,除了購買圖書、玩具、學習用品和開支上學費用外,多余的要儲蓄起來,讓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艱苦樸素、勤勞節(jié)儉的傳統(tǒng)美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