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青年地下黨員

青銅大家:馬承源傳 作者:張瑤 著


3、青年地下黨員

不久后,馬承源隨家人回到上海,進入建承中學繼續(xù)讀高中。創(chuàng)辦于1939年的建承中學是一所由中共地下黨創(chuàng)辦的進步學校,表面看起來是一所很不起眼的私立中學,實際上是充分發(fā)揚治學嚴謹、教學民主精神的“抗日據(jù)點、民主堡壘”。建承中學的校長戴介民早年曾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雖一度與組織失去關系,但對信仰始終不渝。學校以“勤學、勤業(yè)”為校訓,聘請的許多教師都是思想進步、學識淵博、學風嚴謹?shù)闹逃?,如許杰、孔彥英、金星南、張潮、譚林、蔡林等。學校里的民主空氣十分活躍,樓梯旁貼滿各班級出版的墻報,學生自治會(班聯(lián)會)由全校學生民主選舉產(chǎn)生。學生們的課余生活開展得豐富多彩,學校有歌詠隊、軍樂隊、舞蹈組、讀書會等等,并經(jīng)常舉行國語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各種比賽。在歷次學生運動中,建承中學更是起到了民主堡壘作用??棺h美軍在華暴行大游行,“反內(nèi)戰(zhàn)、反饑餓、反迫害”大游行,抗議英警九龍暴行的示威游行……多次影響重大的民主運動,建承中學的進步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并起到了帶頭作用。馬承源自少年時代起就親身感受到社會的混亂黑暗,也親眼目睹過地下黨人的英勇斗爭。在這樣的氛圍中,馬承源和他的同學們一樣,開始積極投身民主救國運動,并于1946年5月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那一年,他才19歲。不久以后,馬承源擔任了建承中學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更多地參與到了組織生活之中。

1947年9月,馬承源考入上海大夏大學,進入社會歷史系學習,不久就成為大夏大學有名的學生領袖。在大夏大學學習期間,他擔任系黨分支委員,繼續(xù)積極開展黨組織活動。在他的影響下,在寧波結(jié)識的兩個好朋友也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10月,康際霙在光華附中加入了地下黨;后經(jīng)康際霙介紹,黃佩雄也于1949年3月加入了上海大同大學的地下黨。

相關鏈接

大夏大學創(chuàng)立于1924年7月,是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部分師生在上海發(fā)起建立的,首任校長是著名學者、教育家、翻譯家馬君武。學校地點在今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北路校址?!按笙摹倍秩 肮獯笕A夏”之意,是當時上海一所頗具實力的綜合性私立大學。大夏大學當時的校董多是聲震朝野的著名人士,包括吳稚暉、葉楚愴、邵力子、馬君武等人,曾應聘授課的教授則囊括郭沫若、田漢、何炳松、李石岑、朱經(jīng)農(nóng)、周壽君、程湘帆等。甚至連當時炙手可熱的青幫大佬杜月笙都曾屢次捐資助學,可見大夏大學當時的盛況。在當時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學中,大夏大學尤以建筑宏偉、環(huán)境優(yōu)美、設施較完備而著稱。良好的辦學實力,崇高的社會聲望,使得當時的大夏大學獲得“東方的哥倫比亞大學”之美譽。學校培養(yǎng)了一批杰出的專家學者,除馬承源外,還有胡和生、陳子元、李瑞麟、劉思職等中科院院士,翻譯家戈寶權,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古典文學評論家王元化等。1951年,大夏大學在原先的校址上與光華大學合并為華東師范大學。

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馬承源在大夏大學一邊學習,一邊從事學生運動。1948年夏天,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白色恐怖日益濃重。

1949年,馬承源在蘇區(qū)黨校學習后,隨解放大軍進駐上海。

國民黨《中央日報》刊登一批“共匪”學生名單,開除他們的學籍,并進行公開緝捕。馬承源的名字也在名單中。大夏大學雖風氣開明,但囿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不可能公然庇護馬承源這樣上了“黑名單”的學生。這樣,馬承源不得不被開除學籍,并被國民黨當局公開緝捕。隨后,上海的地下組織把他轉(zhuǎn)移到蘇區(qū)根據(jù)地,進入蘇北華中黨校學習,同時擔任黨校解放區(qū)黨委學習組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