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耕年華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鋤頭,可除草、翻土,作為南北都使用的一種農具,存世已五千多年歷史。

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石鋤來鋤地。《秦本記》上就有“秦人荷鋤”的記載。

我沒統(tǒng)計過到底有多少種鋤,據我所知,有開山鋤、采藥鋤、鋤草鋤、板鋤、平鋤、條鋤、尖嘴鋤、月牙鋤,甚至還有林黛玉葬花用的花鋤、黃梅戲中《打豬草》的“打草鋤”。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兒時就知道農民鋤地的艱辛和糧食的金貴。

后來讀史,知道早在五百多年前的元朝,農民就組織過“鋤社”:十幾戶農民組織起來,“拌工鋤地”,使缺勞力的農夫也能獲得豐收。

這比毛澤東提倡的農業(yè)合作化早了五個多世紀,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就懂得“互助合作”抱團生產。

下鄉(xiāng)參加農業(yè)勞動,農民手把手地教我使用鋤頭。鋤頭能削、能刮、能挑、能劈、能鏟、能挖、能勾、能筑、能斬、能撩、能拾、能翻……鋤頭在農民的手里千變萬化,使農耕文化結出累累碩果。

鋤頭底下三分雨。鋤,不僅能除去田中的雜草,而且能松土保墑,使土壤里的水分不易蒸發(fā),能在抗旱中發(fā)揮作用。

鋤頭底下三分肥,是指農人早起,用鋤頭拾糞,不管“凍三九”,還是“熱三伏”,天剛破曉,就有農人背起糞筐,跑田埂,上山坡,溜河灣,像尋覓寶貝一樣,荷鋤拾糞,給莊稼積蓄肥料。沒有糞臭哪來谷香,糞肥,是如今任何化學肥料無法替代的。

如今,農村實行機械化,但是農民仍然離不開鋤頭,大片的土地可以用機耕,而邊邊角角,機器無法轉身,鋤頭就有了用武之地。

常州有許多園藝工具廠,專門為日本和歐洲生產園藝鋤頭,和小鍬、小鏟配在一起,作為人們侍弄花草的工具。

這小小的花鋤,進入城市,進入高樓大廈,進入屋頂花園,進入城里人的陽臺,仍在發(fā)揮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