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嘉興與南洋

中國控制先驅:張鐘俊傳 作者:王延鋒,姜玉平,陶宇斐


第二章 嘉興與南洋

崇文好學

1925年秋,時年十二歲的張鐘俊離開母親和多年相伴的弟弟鐘杰,跟隨父親前往嘉興上學了。因為父親已經(jīng)在嘉興從教多年,有了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上學及生活并無特別困難,只是時時會想念母親和弟弟。嘉興距離魏塘也不過幾十里路,若按當今的交通,只需一小時左右的通勤時間??墒钱敃r鐵路交通不是很便利,短途出行主要還是靠水路,劃船通過彎彎曲曲的河道,來回一趟要大半天。因此,若非重要節(jié)假日以及寒暑假,平時不能回家團聚了。幸好有從小一起玩長大的同學朱德煌也到嘉興上學,倆人還經(jīng)常相約在周末一起去河邊玩耍,或逛逛書店,或到南湖坐船消磨時光。以張鐘俊個性開朗豪爽的性格,他很快融入新的環(huán)境,又結交不少同學好友。其中,同班同學褚葆一,也是書香世家,聰明好學且志氣高遠,成績與張鐘俊不相上下,外語尤佳。兩人非常合得來,經(jīng)常一起學習,從初中開始一起自學德語,成為最要好的朋友。[1]省立嘉興二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雄厚的師資,加上有一批家學傳統(tǒng)優(yōu)良,聰明好學的同學相互激勵、相互競爭,使鐘俊在嘉興這三年的初中生活,過得既充實又愉快。

嘉興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素有“崇文好學”、“秉禮勤勞”之美譽。唐宋以來,嘉興已經(jīng)是文人薈萃,人才輩出,考取的舉人、進士不盡其數(shù)。到明清時期,嘉興更是有出產(chǎn)“江南才子”之盛譽。這源于嘉興人崇儒學、好讀書,亦好藏書的傳統(tǒng),史有“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jīng)籍”的贊譽。早在南宋紹興年間(1142),時稱“秀州”的嘉興就開始新建殿堂齋舍,以為孔廟與州學之用。到了宋淳熙四年(1177),建有御書閣,作為州學藏書之地。宋慶元元年(1195),秀州升為嘉興府,州學改為府學。此時期,除了各縣紛紛新建縣學,書院也獲得大發(fā)展。書院開始于盛唐,始為搜集圖書,校理經(jīng)籍,撰寫文章之地。唐末以降,書院逐漸演變?yōu)閷W者名流聚徒講學的重要場所。[2]縣學、書院、藏書樓(藏經(jīng)閣)、義孰、私塾等等成為明清時期嘉興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正因為嘉興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厚底蘊,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門才決定將省立第二中學建在嘉興,這也是對嘉興人發(fā)展文化教育的極大鼓勵和肯定。

張鐘俊入讀的嘉興市省立第二中學(現(xiàn)嘉興一中),創(chuàng)立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這一年,清政府按照管學大臣張百熙上奏的《欽定學堂章程》,下令改革舊學制,將各地原有的書院、義孰等改為新式學堂。嘉興府于是將原鴛湖書院改為嘉興府學堂,校址就在天官牌樓鴛湖書院舊址(今嘉興市府址)。[3]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名嘉興府中學堂,實際相當于現(xiàn)今的初中。宣統(tǒng)三年(1911)改名省立第二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稱省立第二中學校。新中國成立后,于1954年改名嘉興一中,校名沿用至今。后被定為地區(qū)重點中學,初中部停辦,專辦高中部。1962年遷至范蠡湖畔,即現(xiàn)今的校址。[4]在嘉興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人才最多的中學要數(shù)嘉興一中與秀州中學(教會開辦)。這兩所學校畢業(yè)出來的學生,成長為科學家、數(shù)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以及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可謂不盡其數(shù)。

在嘉興上學這三年,也是奠定張鐘俊學業(yè)基礎和個人志向的關鍵時期。在嘉善上小學,雖然有母親和祖父母的悉心照顧,生活上可謂無憂無慮。但畢竟母親和祖父文化程度都不高,課余時間在家輔導,只能教些簡單的讀字認字和算學加減法等內(nèi)容,其余全靠學校里先生的責任心和教育方法了。進入初中則不然,除了算學難度加大,要開始學習幾何等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要開始學習外語,這是母親和祖父所不能勝任的。此時父親在嘉興中學教授英語、算學、歷史和地理等課程,正逢其時。由于嘉興中學有比較強的師資實力,加上課余時間有父親的親自輔導,鐘俊的數(shù)學與英文成績進步很大,實際上他到了初中畢業(yè)階段,所掌握的知識內(nèi)容已經(jīng)大大超出同齡人的水平,國文與算學都開始學習高中部分的知識了。由于學有余力,在外語方面,他除了熟練掌握學校開設的英文課程內(nèi)容,還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自學德文。這對當時的升學考試似乎沒什么幫助。但這看似無意的安排,其實是父親為他做長遠的規(guī)劃,對其后來的學術發(fā)展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仍然是頭等的世界科學與技術強國,許多重要的科學及工程技術最新研究進展,需要參考德文的期刊資料。在年齡還比較小的時候開始學第二外語,至少發(fā)音和口語比較容易,進步比較快,要是到了成人,在知道外語的重要性才開始自學,那通常都太晚了。

1928年夏,當鐘俊在嘉興二中初中畢業(yè)時,父親已經(jīng)調離嘉興,赴省城杭州的省立一中任教。此時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剛建立不久,新成立的南京民國政府教育部對發(fā)展我國基礎教育比較重視,仿照英美的教育體制,對大中小學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模式、學制等均制定了新的規(guī)范,頒布了一系列新的規(guī)程。相應地,各級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對教育的投入規(guī)模也空前增加,各地紛紛開辦新式中學,或擴展規(guī)模,或新修校舍,中等學校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迅速增長,同時向社會廣納人才到學校任教,基礎教育處于大發(fā)展時期。南京民國政府采取親英美的政策,不少教材也仿照英美學校的教材改編,英文、數(shù)學和科學教育非常受重視,而當時英語師資十分缺乏。張父也是乘此機會得以調到省城杭州。張父原來在嘉興省立二中任教時,主要教授初中數(shù)學、國文等課程,也兼任一些英文入門課的教學。但憑借其在北大政治系打下很好的英文功底,調到杭州省立一中后轉教高中英文為主,偶爾也兼任一門歷史或數(shù)學課程。

家父調往省城杭州工作,這對鐘俊兄弟妹幾個的入學本來是個好機會,畢竟杭州比起嘉興和嘉善而言,教學條件要好得多。但是,這對鐘俊來說,卻面臨十分艱難的抉擇。這一年弟弟鐘杰也開始升初中,妹妹鐘嫻也已經(jīng)小學二年級,祖父母都已年邁,沒有其它經(jīng)濟資源,一家老小的生活費用,以及兄弟妹三人的教育支出,全靠父親的工資收入承擔,還有租房費用,經(jīng)濟壓力一下子很大。因此,初中即將畢業(yè)的鐘俊,立即面臨一個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到外地上高中以便今后有更多機會上個更好的大學,還是在杭州上高中,今后升入本地的大學。從當時大學招生的情況看,很多大學都辦有附屬中學,從本校的附屬中學升入大學相對比較容易,升學比例較高,而從其它學??歼M來的考生非常困難,只有極個別非常優(yōu)秀者才能勝出。因為適應新式教育的中學尚少,很多地方性的普通中學所教授的科目還是傳統(tǒng)的科目為主,國文、算學、歷史、政治等科目比較重視,而英文以及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教育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學要求也就不高,從這些普通中學要升入比較有名的大學就很困難。

此時鐘俊的理想是能像他的舅父孫文耀一樣,學習國家經(jīng)濟建設急需的工程技術專業(yè),今后有機會盡量爭取到國外留學,即早年的實業(yè)救國理想。有過硬的技術本領,加上有個洋博士學位,即便沒有什么靠山,憑自身的本事也能干出一番事業(yè),在社會上掙得一席之地。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最好是能考上交通大學的附屬中學,即南洋中學上高中,以備今后報考交通大學。此時大舅孫文耀在交通部任要職,能上交通大學的話,可能以后出國留學的機會多一些??墒巧虾W鳛楫敃r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物價自然很高,到上海上高中和大學,費用實在不堪。一家老小反復商議之下,最后只好妥協(xié),讓鐘俊先報考浙江大學的附屬中學,今后若能上浙大,畢業(yè)工作后待經(jīng)濟上有所緩解,再考慮出國留學的事也不遲。從報上的招生廣告得知,浙江大學工學院有個附屬高工電機科在全省廣告招生。[5]張父前去打聽,相關招生人員介紹說,這個附屬高工相當于浙大的附屬學校,學制兩年,主要學習一些基礎科學知識與工程技術,畢業(yè)成績優(yōu)異者,可優(yōu)先升入浙江大學工學院繼續(xù)深造,其余可選擇在當?shù)鼐蜆I(yè)。張父覺得這還不錯,尤其電機科,能學到實用知識和技能,畢業(yè)可有兩種選擇,看看鐘俊今后的成績和志向再做決定。于是他決定讓鐘俊先報考這個附屬電機科試試。

年方十五的鐘俊此時十分迷茫,思來想去也沒有什么更好的途徑,只能聽從父親的安排,很輕松地考上了這所浙大附屬高工??墒侨雽W之后,方知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安排的課程跟廣告宣傳的有很大差距。所謂的附屬高工根本不是浙大的附屬中學,實際只是個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畢業(yè)后即介紹到本地一些工廠做初級技術員的工作。如此看來,他想從這所學校直接升入浙大讀本科基本無望,感覺自己上當了,很是失落。

鐘俊不斷向父親吐露自己的不滿,要求想辦法轉到正規(guī)的高級中學。張父此時剛調到省城杭州不久,沒有什么熟人門路,不得已只好寫信把情況告知遠在北京的大舅父孫文耀,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決解辦法。大舅父的回信非常堅決,讓他趕快想辦法報考其它高等院校的附屬中學。因為當時都是各校單獨出題招生,考試時間并不統(tǒng)一,可以同時報考多所學校,收到錄取通知書后可擇優(yōu)而入。大舅父還介紹交通大學的招生情況,最好讓鐘俊去報考其附屬的南洋中學。雖然已經(jīng)是秋季入學,正式的招生工作早已經(jīng)結束,但個別成績特別優(yōu)異的還可以報考插班生,他可以先去信打個招呼。費用問題也不用太擔心,只要考上了,大舅父會鼎力支持。大舅父的來信無疑使絕望中的鐘俊一付強心劑。他重新振作起來,決心去碰碰運氣。于是鐘俊找來高中一年級的課本自學起來,并在數(shù)學、國文、英文等幾個主要學科特別用功。由于初中基礎好,加上有父親的輔導,他不僅自學完高一的數(shù)學、國文、英文等課程,還把高二第一個學期的數(shù)學內(nèi)容也提前學完,把教材里面所有習題都做了一遍,提前做好轉學到南洋中學的準備。勉強在浙大附屬高工讀完一學期結束,鐘俊便到上海參加插班生選拔考試。


[1]褚葆一(1913~2011),浙江嘉興人,嘉興二中畢業(yè)后考上國立上海商學院,1933年畢業(yè)后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1934年赴歐留學,先后在倫敦經(jīng)濟學院、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等攻讀國際經(jīng)濟、國際貿(mào)易、金融等。1938年回國,任中央大學教授、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商學院改名上海財經(jīng)學院,褚任副院長。1950年代起,張鐘俊夫人楊媞妹到上海財經(jīng)學院任教,曾得到褚葆一的幫助,兩家關系較密切。1978年改革開放后上海社會科學院成立世界經(jīng)濟研究所,褚任首任所長。

[2]丁輝、陳心蓉:《嘉興歷代進士研究》,黃山書社2012年版,第31頁。

[3]鴛湖書院由嘉興府知府許瑤光于清道光年間創(chuàng)辦。許瑤光,字雪門,號復叟,湖南長沙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撥貢。同治三年(1864)升任嘉興府知府,任期達17年。任內(nèi)為政廉明,求實務,大力興辦教育,建孔廟,設學堂、書院,用力甚勤,使嘉興教育成績達浙江全省前茅。

[4]嘉興市志編纂委員會編:《嘉興市志》(中),1997年版,第849~850頁。

[5]全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代辦浙江省立杭州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學校沒有自己的校舍和校牌,教室在浙江大學工學院內(nèi),教師多為浙大教師兼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