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20世紀前的黑人文學簡介

黑色火焰: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 作者:王家湘 著


第一節(jié) 南北戰(zhàn)爭前

黑人在美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祖先來到美洲大陸卻并非出于自愿。他們被強行販賣到美洲,從自由人變成了奴隸,在殘酷的蓄奴制的枷鎖下從事極為繁重的勞動,遭受非人的對待。他們自己的語言、家庭、宗教、習俗統(tǒng)統(tǒng)留在了非洲,面臨的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語言和文化。在一個政治上由白人統(tǒng)治、經(jīng)濟上由白人控制、文化上由白人壟斷的社會中,黑人文學的誕生和發(fā)展是極其艱難的。從1619年第一批黑奴登上北美土地到18世紀后期第一部黑人文學作品的出現(xiàn),其間相隔一個半世紀。

美國黑人文學的誕生比起任何別的民族文學來要艱難得多。黑奴長期被剝奪了受教育權(quán)利,有的地區(qū)甚至立法禁止黑奴學習文化,如1739年在南卡羅來納地區(qū)爆發(fā)了黑奴起義后,當?shù)亓⒎ㄒ?guī)定黑人具有以下兩種能力為違法:一是讀寫能力,二是掌握用鼓聲傳遞信息的能力。但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和斗爭。禁令更加強了黑奴爭取自由及受教育機會的渴望。對于他們來說,取得讀寫能力不僅表明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心智上和白人是平等的,而且還讓他們擁有了爭取種族解放的武器。逃離奴隸制虎口的黑奴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黑奴自述或傳記,這些作品在控訴蓄奴制的殘酷、喚醒人們的良知、鼓勵人們?yōu)閺U除蓄奴制而斗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詹姆士·威爾頓·約翰遜于1922年編寫了《美國黑人詩歌選集》,他在序言中恰當?shù)乜偨Y(jié)了黑人創(chuàng)造的文學對于黑人民族的意義。他說,黑人必須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學,因為它是黑人智力潛能的基本證明。他認為:“一個民族可以有許多方式成為偉大的民族,但是要人們承認其偉大卻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這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藝術(shù)……沒有一個創(chuàng)造了輝煌文學藝術(shù)的民族會被世人認為是低等民族?!?sup>美國一位馬克思主義文藝評論家卡爾佛頓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在1929年出版的《美國黑人文學選》的前言中指出,1920年代哈萊姆黑人文藝復興表明了種族文化之迅速發(fā)展,“它不僅表明了一種文學的興起,而且標志著整個民族的興起”。黑人文學肩負著黑人種族在文學以外的期望,這在其他的文學中是少有的。這使得黑人文學長期以來一直是黑人爭取解放及平等權(quán)利的重要武器。不少黑人學者認為,這雖然促進了黑人文學的發(fā)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文學上的更大成就。他們認為,黑人文學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道路,直到20世紀才開始成熟,從女奴菲利斯·惠特里詩選的出版到莫里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間整整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這固然和黑人長期被剝奪受教育的權(quán)利有關(guān),但也是黑人文學過分政治化的結(jié)果。西爾維斯特·沃特金斯在1944年《美國黑人文學選》中的這段話就代表了這種觀點:

長期以來,黑人文學和黑人歷史一直保持著極密切的聯(lián)系。黑人在為得到較好的生活方式進行的斗爭中,出于想要成為美國有充分資格的公民的強烈愿望,必須把文學變成目的性極強的東西。黑人文學起步晚,不允許作者有暇去創(chuàng)造新的文學或更美好的表現(xiàn)方式,他的時間與精力首先要放在與無知、冷漠及種族偏執(zhí)的斗爭上。

黑人作品一出現(xiàn),便以其對蓄奴制度、對種族歧視的強烈控訴、譴責與抗議在黑奴解放的斗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早期的黑人文學是為種族生存吶喊的文學,是為爭取黑人在美國社會中做一個平等的人的權(quán)利而奮爭的文學。黑人作為一個民族在美國生活的歷程,他們的愛與恨、痛苦與歡樂、磨難與希望,都在黑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早期的黑人文學多以黑奴自述的形式出現(xiàn),在18世紀末開始流行。由于黑人在北美低下的社會地位和極端受壓的處境,他們想要有所成就就需做出超人的努力,克服幾乎無法克服的障礙和阻力,甚至要冒生命危險。因此,逃出了牢籠并有所建樹的黑奴之生平經(jīng)歷就會引起廣泛的興趣。黑奴自述、自傳在早期黑人文學中占有主要地位,有著重大的影響。

古斯塔沃斯·瓦薩的自傳《非洲人奧拉達·依奎阿諾,或古斯塔沃斯·瓦薩生平趣事述》(1789)是黑人所寫的第一部有力譴責蓄奴制的作品,這部自傳記載了作者1745年出生于貝寧后的童年生活和11歲時被黑奴販子捉運到北美后的傳奇般的經(jīng)歷。他先在弗吉尼亞一個種植園做農(nóng)奴,逃出后為一個英國海軍軍官干活時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后來作為費城一個商人的奴隸在海船上做水手,積蓄了足夠的錢買到了自由,最終到英國,從事反對蓄奴制的斗爭。他寫《生平趣事述》就是為了鞭撻蓄奴制,喚起人們對這一罪惡制度的痛恨。此書出版后5年中再版7次,是18世紀黑奴自述的代表作。

由于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18世紀末美國北方開始解放黑奴。到19世紀30年代,北方黑人基本上成了自由民,北方大城市如紐約、費城、波士頓等開始出現(xiàn)有組織的黑人社團,進行廢奴宣傳。1827年第一份黑人雜志《自由周刊》創(chuàng)刊。但是在南方,對黑奴的控制卻愈加殘酷,黑奴的反抗也愈加激烈。在廢除蓄奴制的斗爭中,黑人傳記是有力的武器,有的傳記是一批在斗爭中擺脫了文盲狀態(tài)的黑人自己寫的,有的則是他人根據(jù)黑奴口述寫成。最著名的有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于1845年至1892年間出版的三部自傳:《弗·道格拉斯生平記述》(1845)、《奴役與自由》(1855)及《弗·道格拉斯的生活與時代》(1882)。它們不僅記述了這位在美國政治舞臺上活躍了半個多世紀的黑人領(lǐng)袖的畢生經(jīng)歷和業(yè)績,而且也反映了在南北戰(zhàn)爭前后這個黑人民族歷史上極為關(guān)鍵的時代中,美國的優(yōu)秀兒女為解放黑奴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其他如《北方奴隸蘇簡納·特魯斯自述》(1850),記載了一位反抗蓄奴制、為婦女爭取選舉權(quán)而畢生奮斗的著名黑人婦女特魯斯的多彩而獨特的一生;哈里特·雅各布斯以林達·布倫特為筆名寫的《女奴生活紀實》(1861),則描寫了1820年至1840年間南方黑奴的生活狀況,詳細敘述了作者如何為了逃避男主人的污辱,歷盡艱難逃出魔掌到了北方。這是一部集中記述蓄奴制對黑人女性摧殘的充滿血淚的作品。這些都是當時大量涌現(xiàn)的黑奴傳記文學中的優(yōu)秀代表。

美國黑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小說是《克洛托爾;或總統(tǒng)之女:美國黑奴生活記述》,于1853年在英國出版。作者威廉·韋爾斯·布朗曾為黑奴,逃離虎口后成為廢奴運動的積極鼓動家。小說主人公是杰斐遜和黑人女管家所生的兩個女兒克洛托爾和奧爾西莎。小說開始時杰斐遜早已從她們的生活中消失,她們被賣后或目睹或經(jīng)歷了黑奴所可能受到的一切凌辱,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克洛托爾跳進離白宮不遠的波多馬克河自盡。由于小說標題影射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1801—1809)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直到11年后把杰斐遜改為“某參議員”,書名改為《克洛托爾:南方的故事》,方才得以在美國出版。

在美國國土上出版的第一部黑人作家的小說是弗蘭克·韋伯的《蓋瑞一家和他們的朋友》(1857)。這是第一部描寫膚色白皙的混血女子企圖隱瞞自己的黑人血統(tǒng)及其遭遇的故事。作者旨在表明,即使擺脫了奴隸地位,黑人或有黑人血統(tǒng)的人在美國仍備受歧視與迫害。故事發(fā)生在北方的費城,時間是1830年到1855年,當時北方黑人已全部成了自由民。蓋瑞先生是南方白人,妻子是膚色幾乎和白人相同的混血女子。由于妻兒在南方受歧視,蓋瑞遷居北方,希望能在北方過平靜的生活。但太太有黑人血統(tǒng)一事被人們發(fā)現(xiàn),孩子被趕出學校,暴徒到家中行兇,蓋瑞夫婦死于非命。他們的兒子外貌和白人毫無區(qū)別,成年后與一白人姑娘相愛,但當姑娘的家人了解到他身上有十六分之一的黑人血統(tǒng)后拆散了他們。韋伯通過蓋瑞一家的遭遇表明,由于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黑人即使得到了自由,仍被剝奪做正常人的權(quán)利,不可能有任何發(fā)展。

黑人婦女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小說《黑鬼;或,北方一座白色兩層樓房中一個黑人自由民的生活片斷,表明即使在那兒也籠罩著蓄奴制的陰影》(1899)也是揭露對黑人自由民的歧視與迫害的。哈里特·威爾遜在出版這部小說時署名“黑鬼”,悲憤之情躍然于封面之上。由于黑人自由民在北方仍遭歧視這一點在當時是個十分敏感的話題,不少廢奴主義者不愿觸及這個問題,以免激怒同情黑奴解放的北方白人。書中寫到主人公弗拉多的白人母親和黑人結(jié)婚后平靜而相當幸福地生活了好幾年。白人女子嫁給黑人,這在當時是個禁忌的話題;再加上弗拉多的丈夫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冒充逃奴,且對妻兒毫無責任感,這也有損廢奴運動的形象。由于這種種因素,《黑鬼》出版后遭到冷遇,直到1982年經(jīng)過黑人學者小亨利·路易斯·蓋茨多方考證,才使美國歷史上第一部黑人婦女寫的小說重見天日。

第二節(jié) 南北戰(zhàn)爭后至19世紀末

1865年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宣告了黑奴的解放。南方的經(jīng)濟在戰(zhàn)爭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政治制度受到極大沖擊。戰(zhàn)后開始了重建時期。黑人取得了公民權(quán),一部分黑人參加到南方政治經(jīng)濟斗爭中去,引起原蓄奴主階級的極大恐懼與仇恨。白人種族主義者為了在南方保持白人的一統(tǒng)天下,進行了不擇手段的反撲,1865年建立三K黨,對敢于行使公民權(quán)的黑人進行恐嚇打擊,甚至私刑處死。隨著民主黨勢力在南方各州的恢復,為了緩和南北方政治經(jīng)濟上的矛盾,聯(lián)邦政府與國會開始對南方白人統(tǒng)治勢力妥協(xié)。到1876年,除三個州外,南部其余各州完全為白人種族主義分子控制。次年,聯(lián)邦軍隊全部撤出南方,黑人重又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南部各州的立法、司法機構(gòu)以法律手段推行種族隔離制度,先后在選舉法修正案上添加條款,實際上剝奪了黑人的選舉權(quán)。莊園經(jīng)濟恢復,黑人雖不再是奴隸,卻在分租制、佃租制、勞役地租等形式下遭受殘酷的經(jīng)濟剝削。到19世紀末,南方在種族歧視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種族隔離制度。

白人種族主義文學密切配合了白人政治上的反撲,大批白人作家繼承南北戰(zhàn)爭前莊園文學的傳統(tǒng),寫了大量懷念蓄奴制下南方生活方式的莊園小說。他們對一個一去不復返的、建立在對廣大黑奴剝削和奴役基礎(chǔ)上的生活方式極盡緬懷與歌頌,而且還宣揚黑人因智力低下難以成為美國社會合格的公民,得到自由后常因無法適應(yīng)而淪為罪犯。他們說什么黑人如無白人加以管理便會從知足的奴隸變成野蠻人,極盡美化蓄奴制之能事。有的作家還露骨地歌頌種族主義,為三K黨大唱贊歌,稱他們?yōu)檠爬参幕谋Pl(wèi)者。

面對種族主義分子在政治及文化上的瘋狂反撲,黑人為保護自己的權(quán)利進行了斗爭。道格拉斯繼續(xù)不懈地爭取黑人的政治權(quán)力,要求與白人完全平等;新涌現(xiàn)的黑人領(lǐng)袖杜波伊斯針對一些黑人頭面人物,如布克·華盛頓的“分離但平等”的遷就妥協(xié)思想,召開了尼亞加拉會議,要求黑人享有言論自由,男性公民應(yīng)有選舉權(quán),廢除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措施,黑人應(yīng)有受高等教育的權(quán)利等。這就是尼亞加拉運動的開始。1909年美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成立,次年11月其機關(guān)刊物《危機》創(chuàng)刊,杜波伊斯任主編,發(fā)表年輕黑人的作品,反對種族歧視,爭取黑人參與美國一切民主生活,與華盛頓的妥協(xié)政策斗爭。

這一時期的黑人文學充分反映了這場斗爭。黑人傳記方興未艾。除上文提到的道格拉斯傳外,還相繼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相當影響的黑人傳記,如莎拉·布拉德福德所著《哈里特,民族之摩西》(1886),記錄了反對蓄奴制的女英雄哈里特·塔普曼的一生;黑人主教丹尼爾·佩恩的《70年回憶》(1888);黑人國會議員蘭斯頓寫的《從弗吉尼亞種植園到聯(lián)邦國會大廈》(1894);以及名噪一時、頗有爭議的黑人領(lǐng)袖布克·華盛頓的兩部自傳:《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1900)和《從奴役中奮起》(1901)等等。這些作品記錄了19世紀黑人中先進人物為民族掙脫蓄奴制枷鎖而斗爭的事跡,他們廣泛參加了當時黑人在政治、教育、宗教、社會等方面的改革。這批優(yōu)秀的傳記文學作品是了解19世紀美國黑人發(fā)展的必讀書。

19世紀末,隨著黑人中產(chǎn)階級的出現(xiàn),黑人作家開始形成一支隊伍登上了美國文壇。這一時期的小說或著力反對莊園文學對黑人的歪曲與丑化,或?qū)ΨN族歧視、種族迫害發(fā)出強烈的抗議。一些黑人作家在作品中塑造有教養(yǎng)、懂禮貌、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形象,歌頌中產(chǎn)階級黑人的道德品質(zhì),反映這些比普通白人更有才能、更有教養(yǎng)的人所遭受的歧視與迫害,力圖以此揭示種族歧視制度之不合理。這些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往往克服了種族歧視造成的重重困難與障礙,成為有成就的政治家、教師、醫(yī)生、律師、記者等;女主人公則多為美貌溫柔的混血女郎,是從言談舉止、思想教養(yǎng)到外貌等一切方面都與南方白人貴婦不相上下甚至更為出眾的女子,僅僅由于身上有了些微的黑人血統(tǒng)便遭受非人的對待。黑人作家力圖以這種完美的黑人形象作為廣大黑人的楷模,同時喚起白人讀者的良知和對黑人的同情,表明黑人既非野獸,也非劣等人。這批作家把文學看作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工具,他們鼓舞黑人的斗志,爭取白人同情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哈萊姆文藝復興前,這一創(chuàng)作模式是黑人文學的主導。這批被杜波伊斯稱作“有才能的十分之一”的、受過高等教育的黑人作家把教育和提高下層黑人視為己任,力圖在作品中將理想化了的中產(chǎn)階級黑人形象樹為種族的典范。

維多利亞·厄爾·馬修斯在《種族文學的價值》一文中所反映的觀點很有代表性:

……無疑證明需要從我們(黑人)方面通過深思熟慮,做出明確和明智的努力……其目的是在與黑人和黑人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一切問題上,至少從文學上,向美國人民提供確切有力的信息。我們和其他任何民族一樣不能對這個問題漠然視之。

南北戰(zhàn)爭后出版的第一部黑人小說,女作家弗朗西斯·哈珀(1825—1911)所著《艾拉·勒洛伊,陰影消失》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哈珀是19世紀著名的廢奴主義者,熱衷于女權(quán)運動。她畢生與蓄奴制斗爭,發(fā)表演說,撰寫詩文。她共出版了十部詩集,《艾拉·勒洛伊,陰影消失》(1892)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哈珀看到戰(zhàn)后黑奴雖獲得解放,種族歧視卻愈演愈烈。黑人被污蔑為低等人,野蠻、放縱、淫亂等被歪曲了的黑人形象充斥于白人的報刊雜志、文學作品中。為了反擊,戰(zhàn)斗了一生、已是67歲高齡的哈珀寫下了這部小說。她從蓄奴制時代寫起,目的如她所說是“在國人心中喚起更強烈的正義感和更具基督式的人道精神”。小說女主人公艾拉是白人尤金與混血姑娘瑪麗之女,受過良好的教育,活動于白人社會的上層。但尤金死后,瑪麗和艾拉淪為奴隸。小說描寫了黑人在南北戰(zhàn)爭中支持聯(lián)邦政府,英勇戰(zhàn)斗,以及解放了的黑奴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狀況。小說的后半部正如次標題“陰影消失”所示,集中表現(xiàn)了黑人自由職業(yè)者如何通過努力使自己達到白人中產(chǎn)階級的標準。作者的苦心自然在于駁斥黑奴解放后只會墮落等等的爛言。哈珀并沒有在小說中描寫下層黑人,也沒有表現(xiàn)她在許多文章中反映的戰(zhàn)后黑人婦女的生活狀況,而是集中表現(xiàn)以混血人種為主的黑人中產(chǎn)階級的成長,把黑人中這一階層理想化,以期改變社會上,特別是白人文學作品中宣揚的對黑人的錯誤看法。對哈珀來說,文學只是她為黑人事業(yè)斗爭的工具之一。

歷史進入了20世紀,第一批接受了正規(guī)高等教育的黑人開始出現(xiàn),用黑人領(lǐng)袖杜波伊斯的話來說,這是黑人中“有才能的十分之一”,他們中的許多人是20世紀初期黑人文學的主力軍。他們的作品在主題和人物上沿襲了19世紀末期黑人文學的創(chuàng)作模式,以白人為主要讀者,強烈地反映了為中產(chǎn)階級黑人鳴冤叫屈、希望得到白人社會的同情和接受的心態(tài)。

  1. 轉(zhuǎn)引自小亨利·路易斯·蓋茨、耐利·麥凱編:《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序,諾頓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5頁。
  2. 詹姆斯·威爾頓·約翰遜編:《美國黑人文學選》前言,哈考特·布雷斯·約萬諾維奇出版公司,1983年版。
  3. 轉(zhuǎn)引自小亨利·路易斯·蓋茨、耐利·麥凱編:《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序,第35頁。
  4. 轉(zhuǎn)引自小亨利·路易斯·蓋茨、耐利·麥凱編:《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第467頁。
  5. 弗朗西斯·哈珀:《艾拉·勒洛伊,陰影消失》序,加里格斯兄弟出版公司,1892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