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唐詩補逸》中刪去諸詩的說明
卷一,虞世南《乘輿》,錄自《四明叢書》本《虞秘監(jiān)集》。按此為宋之問詩,見《全唐詩》卷五二,題作《泛鏡湖南溪》,另《文苑英華》卷一六六、《四部叢刊續(xù)編》影明本《宋之問集》卷二亦收作宋詩。今存之問詩中,在越中所作者甚多。虞世南為越州馀姚人,而詩末云:“猶聞可憐處,更在若耶溪。”顯為客游者口吻。《虞秘監(jiān)集》為清人所輯,較后出,詩題《乘輿》,為摘首二字擬題。
卷三,韋元旦《奉和圣制出苑游矚應制》,錄自《永樂大典》卷八八四四,《全唐詩》卷六七作賈曾詩。按《文苑英華》卷一七九、《唐詩紀事》卷十三皆作賈詩,后書并注云:“時為太子舍人,使在東都?!薄杜f唐書》卷一九〇載玄宗在東宮時,賈曾任太子舍人。韋元旦未任此職。
卷五,張說《湖作》,錄自《永樂大典》卷二二六七,《全唐詩》卷九八作趙冬曦詩。按此為趙詩,原附收于《張說之文集》(《四部叢刊》影印明龍池草堂本)卷七,因誤為張詩。張說有《和趙侍御湖作》詩,見《全唐詩》卷八六。
盧象《題武林臨草堂》,錄自《淵鑒類函·居處部七》。按此應為陽浚詩,見《文苑英華》卷三一四、《全唐詩》卷一二〇,惟二書誤為楊浚。
王維《江上別流人》,錄自《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六。按此為孟浩然詩,見影宋蜀刻本《孟浩然詩集》卷下、《四部叢刊》影明刻本《孟浩然集》卷一、《全唐詩》卷一五九。
劉長卿《送曲山人歸衡州》,錄自《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全唐詩》卷二九二作司空曙詩,題中“歸”作“之”。按《極玄集》、《文苑英華》卷二三一、影宋書棚本《司空文明詩集》卷中、《唐詩鼓吹》卷五皆收作司空詩,非劉作。
孟浩然《尋裴處士》,錄自《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〇。按此為孟郊詩,見《孟東野詩集》卷九、《全唐詩》卷三八〇。
同人《上張吏部》,輯自鄭振鐸校本《孟浩然集》(即《世界文庫》本),《全唐詩》卷一二二作盧象詩,題作《贈張均員外》。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云明刊本《孟浩然集》卷二、汲古閣本《孟襄陽集》卷一均收此詩。另影宋蜀刻本《孟浩然詩集》卷中、明銅活字本《孟浩然集》卷三亦收,知并不始于鄭本。然收詩止于天寶十二載的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下作盧象詩,時孟去世未久,盧尚在世,最可信。后《文苑英華》卷二五〇、《唐詩紀事》卷二六皆歸盧。周必大等?!段脑酚⑷A》時注:“見集本?!敝螘r《盧象集》亦收入。又作孟詩者缺末四句,不全。
韋應物《經(jīng)無錫縣醉吟寄邱丹》,錄自清沈謙《臨平記》卷四。按此為趙嘏詩,見《文苑英華》卷二九四、席刻本《趙嘏詩集》卷一、《全唐詩》卷五四九,題作《經(jīng)無錫縣醉后吟》。清人誤作韋詩,“寄邱丹”三字亦疑為后人妄加。
同人《曉經(jīng)荒村》,錄自《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一,《全唐詩》卷三五二作柳宗元詩,題為《秋曉行南谷經(jīng)荒村》。按《柳河東集》卷四三收此詩,是。柳集為劉禹錫編,宋人重分卷次,其詩未亂,無偽詩混入,作韋詩非是。
岑參《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錄自《四部叢刊》影明本《岑嘉州詩集》卷四及《世界文庫》本《岑嘉州集》。原按:“《全唐詩》收蘇颋、劉憲、李適、崔湜等人《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詩各一首,又收閻朝隱、崔日用、韋元旦等人《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詩各一首。蘇、劉、李、崔等皆武后、中宗時人,間有及于開元前期者。于時岑參尚未弱冠,與蘇、劉等侍從不相接。詩,疑非岑作?!彼墒?,此為岑參祖岑羲之作,見《唐詩紀事》卷九、《全唐詩》卷九三,題作《立春內(nèi)出彩花應制》。詩作于景龍四年正月八日,見《唐詩紀事》卷九“李適”條。
同人《送蕭李二郎中兼中丞充京西京北覆糧使》,注云:“士禮居鈔本《岑嘉州集》有此詩?!卑础度圃姟肪砣迤呤沾藶閯⒂礤a詩,題作《送工部蕭郎中刑部李郎中并以本官兼中丞分命充京西京北覆糧使》。陶敏云:“詩見未曾散佚之《劉夢得集》前集卷二八,當為劉作無疑。詩中刑部李郎中當是李石,大和五年自工部郎中改刑部郎中(兩《唐書·李石傳》),時劉禹錫正在長安為官?!逼湔f是。
同人《送劉山人歸洞庭》,錄自《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按《全唐詩》卷五八八收此為李頻詩,卷八八四又重收。此應為李詩,《文苑英華》卷二三二、《唐百家詩選》卷十六、《唐詩紀事》卷六十、《四部叢刊三編》影明鈔《梨岳詩集》皆收入,作岑詩誤。
同人《沈詢侍郎除昭義節(jié)度作游仙絕句》,錄自《永樂大典》卷一四七〇七。原按云:“唐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沈詢,大中元年五月十二日自右拾遺集賢院學士充,二年正月二日,思政殿召對賜緋。其年七月六日,特恩遷起居郎,并依前充?!瘬?jù)此,知沈詢之為侍郎,又當在大中二年后。時岑參卒已八十許年,則此詩非岑參作也甚明?!卑创藶椤度圃姟肪砹囊凰詹芴啤缎∮蜗稍姟分谑攀?。沈詢,兩《唐書》皆有傳附其祖沈既濟、父沈傳師后。其任昭義節(jié)度,為咸通初年事。曹唐咸通中累任使府從事,詩應為其作。
同人《送鄭侍御謫閩中》,錄自《四部叢刊》本《岑嘉州集》卷三。按《全唐詩》卷二一四作高適詩,《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高常侍集》卷六亦收入。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謂詩有“閩中我舊過”之語,而“岑參行跡不及江漢,遑論閩中”,而高適父曾任韶州長史,其詩中亦謂曾至吳越,閩中之行或系隨父南宦時事。其說可參。陳鐵民等《岑參集校注》亦不取此詩。
李棲筠《桂花曲》,錄自南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卷五。原書云:“李贊皇《桂花曲》云:‘仙女侍,董雙成,桂殿夜涼吹玉笙。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空月明?!X起云:‘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m詞約而深,不出前意也。贊皇詩人少知之,而錢以此名也,亦可見幸不幸耳?!痹粗^錢詩承李詩而變化之,“仲文為大歷間詩人,則此贊皇公者,宜指棲筠也甚明”。此說未允。北宋許《彥周詩話》引此作“李衛(wèi)公作《步虛詞》”之前四句(首句“仙”下增“家”字),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九引作“李太尉文饒”《迎神曲》,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則云為李太白詞,并云武當有石刻?!度圃姟肪戆司农柺兆骼畎住豆鸬钋铩吩~,然治李詩者均疑為偽作。李棲筠、李德裕祖孫皆可稱李贊皇,而“李衛(wèi)公”“李太尉文饒”則必指李德裕。錢起詩,《舊唐書》卷一六八《錢徽傳》以為聞鬼吟而得。范氏所云較含糊,率爾議論,并不足據(jù)?!度圃娎m(xù)補遺》卷九收李德裕名下,近是,今刪此存彼。
郭良《早春寄朱放》,錄自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按《全唐詩》卷二七三作戴叔倫詩,是,《又玄集》卷上、《文苑英華》卷二三二、《唐百家詩選》卷七、《會稽掇英總集》卷十二、《唐詩紀事》卷二六皆收作戴詩。郭良,《國秀集》收錄其詩,可知為天寶以前人,而朱放則為大歷、貞元間人,時代相接,但并非同輩之人。
卷六,歐陽詹《宣陽所居白蜀葵花詠簡諸公》,錄自《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第五冊《草木蟲魚類》卷四。按此為武元衡詩,見《全唐詩》卷三一六,“宣陽”作“宜陽”,又見席刻本《武元衡詩集》卷上?!稓W陽行周集》保存其詩文較完備,集外之作甚罕。
皇甫曾《婕妤怨》,錄自《瀛奎律髓》卷三十一,《全唐詩》卷二四九作皇甫冉詩。按唐令狐楚《御覽詩》、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三、《四部叢刊三編》影明刊《皇甫冉詩集》卷三皆作皇甫冉詩,可從。
錢起《早朝》,錄自《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錢考功集》。熊飛云此為楊巨源詩,見《全唐詩》卷三三三。熊說是。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卷十二、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席刻本《楊少尹詩集》皆收此為楊詩。宋葛立方已指出錢起未入中書,今人續(xù)有考辨,此詩內(nèi)容顯然與其經(jīng)歷不合,故從刪。
郎士元《峽口送友人》,錄自《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全唐詩》卷二九二作司空曙詩。按《才調(diào)集》卷四、《萬首唐人絕句》卷二八、席刻本《司空文明詩集》卷二皆收作司空詩,作郎詩恐誤。
李端《秋日》,錄自《又玄集》卷上。熊飛云此為耿詩,見《全唐詩》卷二六九,是?!稑O玄集》卷上、《才調(diào)集》卷四、《文苑英華》卷一五一、《唐文粹》卷十八、《唐詩紀事》卷三十、影宋書棚本及席刻本《耿詩集》皆收此為耿詩。
同人《贈秋浦張明府》,見《永樂大典》卷一一〇〇〇,《全唐詩》卷六九二作杜荀鶴詩。按席刻本《杜荀鶴文集》卷一收此詩。杜荀鶴為石埭人,秋浦去石埭不遠,同屬池州。詩云“吏才難展用兵時”,又云“農(nóng)夫背上題軍號,賈客船頭插戰(zhàn)旗”,知時值戰(zhàn)亂之時,為唐末景況。詩末云:“他日親知問官況,但教吟取杜家詩?!薄岸偶以姟憋@為自指。可斷定非李作。
司空曙《華清宮》,錄自《唐三體詩》卷一。按此為王建詩,見《才調(diào)集》卷一、《萬首唐人絕句》卷五八、席刻本《王建詩集》卷九。
同人《自河西歸山》,出處同前則。按此為司空圖同題二首之一,見《全唐詩》卷六三三。司空圖居河中王官谷,世亂歸隱,此詩即其時作,非司空曙詩。此因姓同而誤。
同人《送神》,見《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二,《全唐詩》卷二一、卷五〇五皆作王叡詩,后者題作《祠漁山神女歌》。按《樂府詩集》卷四七、《萬首唐人絕句》卷三八皆作王叡詩,共二首,此為迎神曲,另一為送神曲,二者適成一組。作司空詩誤。
同人《魚山送神曲》,見《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二?!逗釉烙㈧`集》卷上、《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全唐詩》卷一二五并作王維詩,另《王右丞集》卷一、《唐文粹》卷十七亦收入。非司空曙詩。
戴叔倫《東湖作》,錄自《永樂大典》卷五七七〇。按此為劉威《游東湖黃處士園林》之前四句,劉詩見《唐百家詩選》卷十九、《唐詩紀事》卷五六、《眾妙集》、《唐詩鼓吹》卷五、《全唐詩》卷五六二。
張籍《遇李山人》,見《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按此為施肩吾詩,見《萬首唐人絕句》卷三三、《全唐詩》卷四九四。
同人《贈故人馬子喬六首》,見《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按此六首為南朝宋鮑照詩,見梁徐陵《玉臺新詠》卷四(收二首)、《鮑參軍集》卷六、《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宋詩》卷八。
同人《邊上送故人》,見《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瀛奎律髓》卷三十及《全唐詩》卷二九九并作王建詩,題作《塞上送故人》。另《唐百家詩選》卷十三及席刻本《王建詩集》卷五皆作王建詩,可從,作張詩誤。
同人《興善寺貝多樹》,錄自《永樂大典》卷一四五三六,《全唐詩》卷六三九作張喬詩。按《文苑英華》卷三二六、席刻本《張喬詩集》卷三皆作張喬詩,可從,作張籍似誤。
同人《遇王山人》,見《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全唐詩》卷四九四作施肩吾詩。按《天臺前集》卷中、《萬首唐人絕句》卷三四皆作施詩,非張作。
孟郊《岸花》,見《永樂大典》卷五八三八,《全唐詩》卷三八六作張籍詩。按《四部叢刊》影明刻《張司業(yè)詩集》卷五、卷七兩收此詩,《萬首唐人絕句》卷八四亦作張詩,作孟郊誤。
王建《柘枝詞》,錄自中華書局校印本《王建詩集》卷二,云據(jù)席本補,詩有殘缺。按《樂府詩集》卷五十六、《全唐詩》卷二十二皆收作無名氏詩,是?!稑犯娂反嗽娗盀橥踅ā赌奚艳o十首》,席本據(jù)以認為此亦王建詩而補入,實因未明《樂府詩集》之體例而致誤。
同人《塞上》,見中華書局校印本《王建詩集》卷五,亦云據(jù)席本補,《全唐詩》卷五五五作馬戴《塞下曲》詩。按《文苑英華》卷一九七、《樂府詩集》卷九二、《唐詩紀事》卷五四(錄后二句)、影宋書棚本《馬戴詩集》皆收作馬戴詩,席本誤補。
權德輿《送戶部侍郎潘孟陽》,見《永樂大典》卷七三〇四,《全唐詩》卷三三〇作潘孟陽詩,題作《和權載之離合詩》。原按謂“此詩疑以屬潘孟陽”“為是”,甚是。潘詩原附收于《權載之文集》卷八,為和權德輿《離合詩贈張監(jiān)閣老》之作,《永樂大典》因而誤收作權詩。
卷七,段文昌《題曾口寺》:“曾聽阇黎飯后鐘。”錄自趙萬里輯《元一統(tǒng)志》卷三。按此句最早見載于《北夢瑣言》卷三,注云:“或云王播相公未遇題揚州佛寺詩,及荊南人云是段相,亦兩存之?!薄短普Z林》卷六轉引之?!短妻浴肪砥咻d王播所作,凡七絕二首,題于揚州惠昭寺木蘭院。詩中有“木蘭花發(fā)院新修”之句,亦與王播經(jīng)歷相合。此句雖自五代時已傳為段文昌作,但從記載的完整性及詩中文字看,當以王作為是,《全唐詩》卷四六六已收。
徐凝《送人》,見《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六,《全唐詩》卷八〇二作徐月英詩。按《北夢瑣言》卷九、《唐詩紀事》卷七九、《增修詩話總龜》卷四一引《古今詩話》《萬首唐人絕句》卷六九皆作徐月英詩,作徐凝誤。
白居易《題東林白蓮》《觀盆池白蓮》,均見《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第五冊《草木蟲魚類》卷四,《全唐詩》卷八三九、卷八四七分別收作齊己詩。按齊己《白蓮集》卷二、卷十收二詩,較可信。《白蓮集》由齊己門人西文收集,孫光憲序行,傳本未曾竄亂。作白詩誤。
坎曼爾《訴豺狼》。按《文學評論》1991年第三期刊楊鐮文,考定所謂《坎曼爾詩簽》為20世紀60年代初偽撰,舉證確鑿,毋庸置疑,今據(jù)刪。
卷十二,朱慶馀《嶺南路》,見《新編事文類纂翰墨全書》第四十四冊,《全唐詩》卷九九作張循之詩,題作《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原按云:“《全唐詩》卷五一四朱慶馀別有《嶺南路》詩一首,題或作《南嶺路》,七言四句,與此詩全異。疑此原屬張循之詩,纂書者誤作朱慶馀詩耳?!逼湔f甚是。
陳上美《過洞庭湖》,錄自《又玄集》卷下,《全唐詩》卷六〇三作許棠詩。按此應為許棠詩?!队中纺夸涊d“陳上美、許棠”,而正文中卻脫漏許棠之名。此詩原次陳上美《咸陽懷古》詩后,應即許作,傳本脫名。《唐詩紀事》卷七十、席刻本《文化集》皆作許棠詩。許棠世稱許洞庭,即因此詩。
李群玉《感舊》,錄自《又玄集》卷中,《全唐詩》卷五三四作許渾《重游練湖懷舊》詩。陶敏云:“此詩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六許渾自書烏絲欄詩真跡,題為《嘗與故宋補闕次都秋夕游永泰寺后湖今復登賞愴然有感一首》,詩為許渾作無疑?!?/p>
李頻《酬彭伉明府》,見《永樂大典》卷一一〇〇〇。按此為李涉詩,見《萬首唐人絕句》卷二一、《全唐詩》卷四六六,題作《酬彭伉》?!兜强朴浛肌份d,李頻為大中八年進士,而彭伉則為貞元七年進士,其間相隔六十馀年,作李頻詩誤。
曹鄴《別主人》,見《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全唐詩》卷八六二作木客詩。此詩出自唐人小說,《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八據(jù)《續(xù)法帖》錄此詩,為鬼詩。作曹詩誤。
同人《答人》,見《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六,《全唐詩》卷七八四作太上隱者詩。按《全唐詩》所據(jù)為《增修詩話總龜》卷十三引《古今詩話》。其實,所謂太上隱者為北宋中葉與滕宗諒同時的歷山隱士,見《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卷四《贈梁道人》注引《池陽集》。作曹詩亦誤。
同人《村行》,見《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一,《全唐詩》卷七五九作成彥雄詩。按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卷一〇〇收此為成詩。宋時成集尚存,洪邁所錄可信。
同人《伏日》,見《永樂大典》卷一九七八三,《全唐詩》卷七一七作曹松詩,題作《夏日東齋》。按《唐百家詩選》卷十九、《萬首唐人絕句》卷九三、席刻《曹松詩集》卷二皆作曹松詩,是。此因同姓而誤。
高駢《洞庭湖詩》,見《永樂大典》卷二二六一,《全唐詩》卷二三五作賈至詩,題作《君山》,另《太平廣記》卷二〇四引《博異志》作湘中老父詩。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八承明胡震亨說,考定《博異志》作者谷神子即鄭還古。鄭為開成、會昌間人,《博異志》成書時高駢年尚幼,此詩斷非其作。
卷十三,許棠《贈處士》:“乾坤清氣藹山川,盡入詩人舊簡編。卻羨厲生勤苦志,集成佳句世相傳?!币姟队罉反蟮洹肪硪蝗奈濠?。原按:“厲生疑謂厲霆,‘集成佳句世相傳’,意謂厲霆有集前賢詩句之作傳于世也?!奔渲帘彼沃衅谑汲霈F(xiàn),厲霆應為宋或宋以后人,詳后厲霆條考證。
司空圖《長安門》,見《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七,《全唐詩》卷三〇一作王建詩,題作《長門燭》。按影宋書棚本《王建詩集》卷九、《萬首唐人絕句》卷五八皆作王詩,可從。另附按云《永樂大典》卷二六〇五收《突厥三臺》一首,署司空圖名?!度圃姟肪矶鶕?jù)《樂府詩集》卷七一收之,不署名,是?!度f首唐人絕句》卷一三謂為蓋嘉運天寶中所進詩,《云溪友議》卷二謂大中間李訥曾聞盛小叢歌此詩,云為其父梨園供奉南不嫌所授。作司空圖詩為誤署。
唐彥謙《別商明府》,見《永樂大典》卷一一〇〇〇,《全唐詩》卷六五三作方干詩,題作《別殷明府》。按《玄英先生集》卷六、《萬首唐人絕句》卷五九皆作方干詩,方干另有《新安殷明府家樂方響》,為與同一人之作,非唐彥謙詩。
羅隱《仿玉臺體》二首:“一寸春霏拂綺寮,蕙花江上雪初銷。傷心燕子重來地,無復人吹紫玉簫?!薄爸魅肆髀湮膲?,燕子還來壞戟門。惟有桃花古時月,端端正正照啼痕?!币姟队罉反蟮洹肪矶栁?。按影印本《詩淵》第六冊第四一三九頁引此作南宋張良臣詩,是。《江湖小集》卷九十一引張良臣《雪窗小集》收此二詩。
同人《長安親故》,見邵裴子《唐絕句選》卷九,《全唐詩》卷四百七十作盧殷詩。按令狐楚元和中所進《御覽詩》已收此為盧殷詩。時羅隱尚未出生,非其詩。
韋莊《酬張明府》,錄自《永樂大典》卷一一〇〇〇。按此為皎然詩,見《全唐詩》卷八一九、《萬首唐人絕句》卷六三。
徐鉉《和陳處士在雍丘見寄》《送汪處士還黟歙》,見《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〇。按此二詩均見《徐公文集》卷二十一。按《徐公文集》三十卷,前二十卷在南唐作,《全唐詩》已收其詩;后十卷入宋后作,《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四庫全書總目》已論定,《唐音戊簽馀》卷二九不錄,《全唐詩》沿其例,甚是。
李昉《贈襄陽妓》,錄自《宋詩紀事》引《能改齋漫錄》。按《能改齋漫錄》卷一一云此詩為李昉于建隆四年往南岳祭拜后,歸途經(jīng)襄陽時作,于例不當收。
同人《昌陵挽詩》句,錄自《宋詩紀事》引《歷代吟譜》。按詩題當依《六一詩話》作《永昌陵挽辭》。永昌陵為宋太祖陵。《全五代詩》卷一五有此全詩。
符彥卿《知汴州作》,錄自《宋詩紀事》卷二,最早見《青瑣高議前集》卷五。陶敏謂此為王彥威詩,見《全唐詩》卷五一六,是。李宗諤《先公談錄》(《宋朝事實類苑》卷三九引)錄其父李昉語云:“東京明德門,即唐時汴州宣武軍鼓角樓……其上有節(jié)度使王彥威詩石尚在。彥威明于典禮,仕貞元、元和間為太常博士,累官至大僚。其詩曰(詩略)。即彥威粗官男兒之言,亦有憾爾。其石至太祖重修官職,不復存矣?!薄短圃娂o事》卷五一、《增修詩話總龜》卷三引《談苑》皆采其說。王彥威于開成五年至會昌五年任宣武節(jié)度使,見《唐方鎮(zhèn)年表》卷二。符彥卿,《宋史》卷二五二有傳,未曾知汴州。又汴州自朱梁時為京城,沿及宋代,已非外鎮(zhèn)。《青瑣高議》誤改,不足據(jù)。
楊徽之《嘉州作》,錄自《宋詩紀事》卷二引《方輿勝覽》。按《宋史》卷二九六有《楊徽之傳》,為浦城人,南唐時潛入汴洛,顯德中舉進士,歷官至右拾遺。宋平蜀后,出為峨眉令。峨眉為嘉州屬縣,此詩應即其時作。
同人《漢陽晚泊》,見《瀛奎律髓》卷三四。按《宋史》本傳,徽之入宋前未至漢陽,宋太宗時出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詩應即其時作。
同人《寒食中寄鄭起侍郎》,見《瀛奎律髓》卷四二。鄭起,《宋史》卷四三九有傳,入宋前歷官尉氏主簿、右拾遺、直史館、殿中侍御史。其官侍郎,為入宋以后事。
同人《嘉陽川》四句,見《宋詩紀事》卷二。亦應為任峨眉令時作,詳前。
卷一七,檀約《陽春歌》,錄自明張之象《唐詩類苑》卷一〇,另《全唐詩續(xù)補遺》卷二〇亦據(jù)《文苑英華》卷一九三錄此詩。按檀約應為南齊人,其詩原附收于謝朓《謝宣城詩集》卷二,署“檀秀才”。又見《樂府詩集》卷五一。《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齊詩》卷六已收此詩,惟缺名應補。
裴羽仙《寄夫征衣》,見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卷一二,《全唐詩》卷七二〇作裴說《聞砧》詩。原按引畢沅《關中金石記》卷四《寄邊衣詩》條云:“乾化四年刻,唐裴說撰,釋彥修草書。在西安府學?!敝嗽娏簳r刻石,至清代猶存。又宋陳思《寶刻叢編》卷七亦著錄。另《后山詩話》、《唐詩紀事》卷六五、《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皆稱引之,可斷為裴說詩。又傳云“裴羽仙,裴說之妻”,亦似無確證。
厲霆,據(jù)《永樂大典》錄詩九首,其中二首為集句?!度圃姟窡o厲霆其人。按集句之作,肇自北宋,宋人或云始于王安石,或云創(chuàng)自石延年,唐五代之時并無此體。厲霆《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引李中句“野外登臨望”,為李中《碧云集》卷一《春日野望懷故人》一詩中句?!侗淘萍酚忻腺e于開寶六年序,其后二年南唐亡。厲霆取其句入詩,無疑應為宋或宋以后人。前錄許棠詩有“卻羨厲生勤苦志,集成佳句世相傳”句,許為咸通間人,不可能見到厲霆以李中詩集句。許詩偽,厲霆亦非唐人,其生活時代俟考詳。
茅盈《賦上清神女催妝》,見《永樂大典》卷六五二三。按《全唐詩》卷八六二已據(jù)《太平廣記》卷五〇引李玫《纂異記》收此詩,茅盈為嵩岳諸仙之一。其人相傳為漢哀帝時人,后仙去,潤州茅山即因其而得名,見《太平廣記》卷一一《大茅君》條。
何光遠《催妝》二首,見《永樂大典》卷六五二三。按《全唐詩》卷八六四已據(jù)《萬首唐人絕句》卷六八引《賓仙傳》收于明月潭龍女下。《賓仙傳》已佚。
蘆中《江雨望花》,見《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第六冊《草木蟲魚類》卷六,《全唐詩》卷六七九作崔涂詩。按《宋史·藝文志七》著錄《蘆中詩》二卷,注云:“不知作者?!薄度f首唐人絕句》卷三八從該集錄詩八首,均崔涂作,或即涂集。趙孟奎據(jù)此集采錄詩歌,即徑以集名署之,非人名。
平可正《楊梅詩》,錄自清編《淵鑒類函·果部·楊梅四》。按此詩宋代兩見收錄?!妒挛念惥酆蠹肪矶呤杖?,作者為可正平。同書《前集》卷八、卷十,《后集》卷四,亦錄可正平詩多首。《全芳備祖后集》卷六所收,亦署可正平,列蘇軾、曾幾詩間。宋人著作中,未見可正平的傳記。偶檢《能改齋漫錄》卷一七有云:“釋可正平工詩之外,其長短句尤佳,世徒稱其詩也?!薄都味ㄦ?zhèn)江志》卷二十云:“僧祖可,字正平,后湖蘇養(yǎng)直之弟。元名序,后為僧,易今名。”因知其人即列名《江西詩社宗派圖》的北宋末詩僧祖可。宋人以其法名與表字聯(lián)稱為釋可正平,省作可正平,又乙為平可正。
舒信道《甘蔗詩》,錄自《淵鑒類函·果部·甘蔗五》。按舒信道即宋人舒亶,《宋史》卷三二九有傳,字信道,蘭溪人。治平二年省元。王安石當國時,任御史中丞。崇寧三年卒,年六十三。
高輔堯《登山頂》,錄自《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一。按《宋史》卷四八三《荊南高氏世家》載,高輔堯為荊南三主高保融之弟高保寅之子,入宋登進士第,太宗時歷知同、汝二州,卒。其詩不應視為唐詩,應入宋。
徐壁《催妝》,見《永樂大典》卷六五二三,《全唐詩》卷七六九作徐安期詩。按徐壁為徐璧之誤,《全唐詩續(xù)補遺》卷三所錄不誤,今刪此存彼。
無名氏《水光鏡詩》:“玉匣邪開蓋,輕灰拭夜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錄自《金石萃編》卷一〇八。按此為庾信《鏡》詩之前四句,詩見《庾子山集注》卷四,另《藝文類聚》卷七〇、《初學記》卷二五亦收入。唐時坊間鑄鏡,多喜取徐庾艷詩為銘文,詳沈從文《〈唐宋銅鏡〉序》。
同前《祀岳廟殘詩》,錄自《金石萃編》卷八〇。陶敏云此為周墀《酬李常侍景讓立秋日奉詔祭岳見寄》詩,見《全唐詩》卷五六三。另《唐詩紀事》卷五五亦收。《金石萃編》錄詩末有自注:“常侍曾領此郡,故有□(當是“末”字)句?!薄度圃姟啡贝俗ⅰ?/p>
卷一八,太易《宿天柱觀》,錄自《又玄集》卷下,《全唐詩》卷八〇九作靈一詩。按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下收此為靈一詩。高仲武為靈一、太易同時人,所收較可信。另《文苑英華》卷二二六、《會稽掇英總集》卷九、《唐詩紀事》卷七二、《洞霄詩集》卷一、影宋書棚本《靈一詩集》皆收作靈一詩。又《才調(diào)集》卷九亦作太易詩,似即據(jù)《又玄集》轉引。
吳筠《天柱隱所答韋應物》,錄自《洞霄詩集》卷一,《全唐詩》卷二八七作暢當詩,題作《天柱隱所重答江州應物》。檢《權載之文集》卷三三《吳尊師集序》,知吳筠卒于大歷十四年。據(jù)今人考證,韋應物大歷間仕宦未及江南,守滁、江、蘇三州,均為建中、貞元間事。暢當與韋有較多過往,此詩《唐詩紀事》卷二七已錄歸暢當,作吳詩誤。
同人《第五將軍入道因寄》,出處同前則,《全唐詩》卷六六四作羅隱詩,題作《第五將軍于馀杭天柱宮入道因題寄》。按《甲乙集》卷十、《文苑英華》卷二二九皆作羅隱詩,作吳詩誤。
廣利王女《霅溪神歌》,錄自《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二。按《全唐詩》卷八六四已據(jù)《太平廣記》卷三〇九引《纂異記》(從明鈔本)收入水神《霅溪夜宴詩》,為霅溪神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