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王維
圣代無隱者,
英靈盡來歸[1]。
遂令東山客,
不得顧采薇[2]。
既至金門遠,
孰云吾道非[3]?
江淮度寒食,
京洛縫春衣[4]。
置酒長安道,
同心與我違[5]。
行當浮桂棹,
未幾拂荊扉[6]。
遠樹帶行客,
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
勿謂知音稀。
清明盛世沒有隱居的人,
英才俊杰都為國家效力。
你這無意做官的山林隱士,
都不學伯夷叔齊山中采薇。
雖然落第不能等待詔命,
但能證明你沒有才華嗎?
啟程赴考江淮正逢寒食,
洛陽家家戶戶縫制春衣。
長安郊外置酒為你餞行,
朋友就要踏上歸家路程。
將要乘船回歸南方故里,
你就要叩開自家的柴門。
你身影將消失在山林中,
落日的余暉斜照著古城。
才華沒有得到賞識任用,
不要認為世間缺少知音。
【賞析】
這首送別友人的詩,給落第之人以慰藉、勸勉,有一種鼓勵和振奮的作用。此外,在肯定友人的同時也暗含對當權者不識英才的諷刺。
【注釋】
[1] 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英靈: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2] 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薇:植物名,又名大巢菜。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后世便以采薇借指隱居生活。
[3] 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武帝曾令學士在此待詔,以備顧問。遠:指未得中第而不能待詔帝側。
[4] 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兩天。京洛:河南洛陽,天寶初為東京。
[5] 違:離別。
[6] 桂棹:桂木做的船槳,借指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