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拾伍

人間詞話:手稿全本 作者:王國維 著


拾伍

雙聲、疊韻之論盛于六朝,唐人猶多用之。至宋以后,則漸不講,并不知二者為何物。乾嘉①間,吾鄉(xiāng)周松靄先生春②著《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正千余年之誤,可謂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兩字同母,謂之雙聲,兩字同韻,謂之疊韻?!庇喟矗河媒袢崭鲊姆ㄍㄓ弥Z表之,則兩字同一子音者謂之雙聲。(如《南史·羊元保傳》之“官家恨狹,更廣八分”,官、家、更、廣四字,皆從k得聲?!堵尻栙に{記》之“獰奴慢罵”,獰、奴兩字,皆從n得聲。慢、罵二字,皆從m得聲是也。)兩字同一母音者,謂之疊韻。(如梁武帝③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雙聲而兼疊韻。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為u。劉孝綽④之“梁皇長康強”,梁、長、強三字,其母音皆為ian⑤也。)⑥自李淑⑦《詩苑》偽造沈約⑧之說,以雙聲疊韻為詩中八病之二⑨,后世詩家多廢而不講,亦不復用之于詞。余謂茍于詞之蕩漾處用疊韻,促節(jié)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于前人者。惜世之專講音律者,尚未悟此也(此條原稿刪去)。

「注釋」

①乾嘉,乾隆(1736~1795),清高宗弘歷的年號;嘉慶(1796~1820)清仁宗颙琰的年號。

②周松靄,周春(1729~1815),字屯兮,號松靄,浙江海寧人,清代學者。

③梁武帝,名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蕭衍博學能文,工書法,通樂律,篤信佛教,對梁代文學的繁榮起過重要的作用。

④劉孝綽(481~539),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北朝時梁代文學家,曾為昭明太子《文選》作序。

⑤ian,應為iang。

⑥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四》引陸龜蒙詩序:“疊韻起自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當時侍從之臣皆倡和。劉孝綽云‘梁皇長康強’,沈休文云‘偏眠船弦邊’,庾肩吾云‘載碓每礙埭’,自后用此體作為小詩者多矣?!?/p>

⑦李淑,字獻忠,北宋文學家,著有《詩苑類格》,現已軼失。

⑧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zhèn))人,卒謚隱,故后人又稱他為“隱侯”。沈約歷仕宋、齊、梁三朝,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對南朝永明體詩歌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⑨詩中八病,指“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傳說為沈約所提出,后人對此頗有疑義,其具體所指亦不得而知。

「今譯」

雙聲、疊韻的理論在六朝的時候很是興盛,唐朝的人還經常使用,到宋朝以后就逐漸不再談論它了,甚至連雙聲疊韻是什么都不知道。乾嘉期間,我的同鄉(xiāng)周春先生寫了一本《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這本書澄清了歷時千余年的誤會,可以說對文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書中說:兩個字聲母相同叫作雙聲,兩個字韻母相同叫作疊韻。我認為:用現在通行的語法術語來說,就是兩個字同一子音者謂之雙聲。(如《南史·羊元保傳》之“官家恨狹,更廣八分”,官、家、更、廣四字,皆從k得聲?!堵尻栙に{記》之“獰奴慢罵”,獰、奴兩字,皆從n得聲。慢、罵兩字、皆從m得聲。)兩個字同一母音者,謂之疊韻。(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雙聲而兼疊韻。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為u。劉孝綽之“梁皇長康強”,梁、長、強三字。其母音皆為ian。)自從李淑的《詩苑類格》偽造沈約的說法,以雙聲疊韻為詩中八病之二,后世的詩家便不再講雙聲疊韻了,甚至不再用之于詞。我認為如果能在詞的音律悠揚之處使用疊韻,音律急促之處用雙聲,那么所寫之詞必然比前人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可惜那些非常講究音律的作者,還沒有體悟到這一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