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
我熱烈奔放地愛著我的家鄉(xiāng)——桃花江畔的桃江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那里有嬌艷欲滴的桃花、郁郁蔥蔥的竹海、蜿蜒多姿的江流、巍峨綿延的群山、波光瀲滟的湖泊,更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燦爛多彩的文化、風情萬種的習俗、香辣誘人的飲食、娉娉裊裊的美人……
在我的潛意識里,一直有一個夢想:美麗多情的桃江,能不能與一部風景抒情故事片共同演繹一場關于山水、人文與情愛的持久傳奇?
今春的某個座談會上,珠江電影集團一位讀過我的長篇紀實小說《白棉花 紅棉花》的領導同志提出,請我將《白棉花 紅棉花》改編成電影劇本。
我用半年時間完成了這個任務,劇本名稱最初仍是《白棉花 紅棉花》。但在改編的過程中,從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和結構特點出發(fā),我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新創(chuàng)作,新添了很多故事情節(jié),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了增減和形象上的改變。改完以后,我將它取名為《婚約桃花江》。它已經成為一部大異于原著的新作品。
劇本成型后,發(fā)給珠江影視的同時,我還發(fā)給了東方出版社。該社魯艷芳女士親自審讀后,給我發(fā)來微信:“很棒!這不是又一部《廬山戀》嗎?!”
二
這部《婚約桃花江》,展現(xiàn)的是上百個土得掉渣的場景,呈現(xiàn)的是一個苦盡甘來破繭成蝶的桃江。它確實是一部山水與人文的畫卷,但它完完全全植根于真實的土壤,就像一株株青翠的楠竹,沒有紅花和金果作為它的噱頭。
然而,我卻絲毫不擔心,因為真實的生活本就是豐富、曲折而多彩的。
《婚約桃花江》演繹了桃江從民國到今天波瀾壯闊的百年風云,重點講述的是從1945年到1960年的故事。劉孟良、曾章甫、鐘三多等男女青年,在他們參加革命、求學、務農的道路上,雖然面臨各種選擇,但都抱定“非某某不娶”“非某某不嫁”的信念,堅守愛情,歷盡風霜從不言悔。
因其真實,《婚約桃花江》并非一部純粹的贊歌,它揭示了不少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比如,曾愛武投奔國民黨反動軍隊,鴨老公乘人之危奸污王鳳仙,二狗殺死繼子并間接逼死老婆張純嬌,夏石頭死于水腫和饑餓……但是,它更表現(xiàn)了桃江人的溫情與正義。比如,劉孟良投身革命并堅守自己的婚戀誓言,曾章甫全心全意疼愛妻子,鐘三多不顧貧苦收養(yǎng)侄女,代郎中免費為鄰里治病,代四媽破戒為鐘三多接生,善良的鄉(xiāng)親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幫扶曾章甫和鐘三多一家渡過難關……
這和我非常喜愛的《廬山戀》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稄]山戀》講述的是一位僑居美國的原國民黨將軍之女在廬山與一位高干子弟一見鐘情,并墜入愛河的故事。毋庸置疑,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之際,“僑居美國”“國民黨將軍之女”“高干子弟”“一見鐘情”和“新中國第一部吻戲”的元素是異常“火辣”的。數(shù)十年來,廬山頂上那家“東谷電影院”(又名“《廬山戀》影院”)每天從早到晚都只放映同一部電影《廬山戀》。它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美麗的風景與感人的影片互放異彩。
三
借此,我要衷心地感謝對我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提供熱心幫助和指導的老師們:我的恩師、全軍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唯一的文職一級唐棟將軍,著名作家、張藝謀電影作品《我的父親母親》的編劇鮑十先生,著名學者丁暢松教授、羅宏教授及廣州廣電傳媒集團范宇平律師……東方出版社魯艷芳女士對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建議在文字之外配一些反映桃江風土人情的照片。桃江縣廣播電視臺臺長劉小武先生聞訊立即組織桃江攝影師提供照片。知名攝影師、桃江縣文化館副館長張克斌老師及縣廣播電視臺的鄧燕盛老師、黃霖老師無償提供了若干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因此,這部作品,應當視為本人與桃江縣廣播電視臺、桃江縣文化館的合力之作,應當視為本人與劉小武先生及張克斌、鄧燕盛、黃霖三位攝影師的合力之作。
劉鑒
2016年秋于廣州